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11古代诗歌阅读诗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2020年高考语文复:古典诗歌鉴赏练题一、赏析意象作用练前提示:意象是古代诗歌表情达意的主要载体。

赏析意象的作用,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①造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②写人: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③抒情:感发兴寄,表达情感。

④结构:或为线索,或为中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注XXX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XXX。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XXX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

通过反衬和拟人手法,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

同时,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讽刺他们随波逐流,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故衫XXX暗淡绯衫称老身,半披半曳出朱门。

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

残色过梅看向尽,故香因洗嗅犹存。

曾经烂熳三年著,欲弃空箱似少恩。

注:①本诗作于宝历元年(825),时XXX从忠州刺史徙杭州刺史再徙苏州刺史。

②绯衫:大红色官服。

唐代官员三品以上着紫红,四品、五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为绯红。

③梅:梅雨季节。

诗人想借“故衫”抒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首联用“绯衫”“老身”自嘲,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未获提拔重用的苦闷之情。

中间两联借绯衫依旧感慨职位依旧,为职位长期得不到升迁而苦恼。

尾联“欲弃空箱似少恩”借旧衣不可弃,暗喻旧臣不宜疏远,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皇上提拔重用的心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XXX其一楼压黄河山满坐,XXX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传,不妨XXX城头过。

其二一别XXX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XXX酒人。

答案:这两首诗都以“楼”为主要意象。

【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 古代诗歌阅读真题汇总(原卷+解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讲(全国)

【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 古代诗歌阅读真题汇总(原卷+解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讲(全国)

2020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真题汇编(二)(2020·全国卷I·T14、15)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

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答:(2020·全国卷Ⅱ·T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十一文学常识识记和名篇名句默写(含解析)(最新整理)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十一文学常识识记和名篇名句默写(含解析)(最新整理)

考点规范练十一文学常识识记和名篇名句默写(一)文学常识识记1。

下列诗句描写的场景最适合用水墨画来表现的一联是 ( )A。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B.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C。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

下列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

例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又号“醉翁”。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总集,共三十三篇,中国学术界通行的看法是内篇为庄子所著,外、杂篇可能掺杂了庄子门人和后学以及道家其他派别的作品.D。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论语》六种经书。

《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

3。

下列各项中,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诗十九首》-—文人五言诗——《文选》——南朝梁萧统B.项羽-—《史记·本纪》——纪传体——司马迁C.桑地亚哥—-好运老人-—《老人与海》--海明威D.翠翠——《边城》--小说——沈从文4.下列各项中,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刿论战》-—左丘明——《战国策》B。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C.《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英国D。

《儒林外史》——吴敬梓—-清代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学校的名称有“校”“庠”“序"等。

办学的形式先秦有“国学”和“乡学”之分,后代还有“太学”“国子监”“书院”“私塾”等。

B。

“冠礼”是指古代男子成年时(十六岁)加冠的礼节;“再拜”指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C。

古诗文中常说的“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指的是梅、兰、竹、菊。

2020年高考专题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2020年高考专题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考点解读】古代诗歌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备考。

【命题角度】古代诗歌鉴赏由两个小题构成,一个单选题一个主观题,单选题侧重于考查综合鉴赏诗歌内容,而主观题主要考查形象、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等内容。

近期的高考模拟试题中,诗歌取材范围主要以唐宋作品为主,宋代诗歌备受青睐。

因此在备考中全面涉猎各朝代的各题材诗歌作品的同时,仍要加大对唐宋诗歌备考的力度。

分题材对诗歌鉴赏进行备考,明确各题材的主题内容和情感方向,规范各考点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方法点睛】(一)解读形象、情感。

解读形象情感,先要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形象,再结合诗句分析所咏形象的基本特征,再指出所塑造形象的意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读诗歌的形象、情感,通常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从题目序言切入,有的题目序言中点明事件的时间、地点、写作缘起等;从关键的标志性、暗示性词句入手;从背景、作者切入,比如宋代的很多诗词都与破碎山河相联系等;从具体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动作等方面切入,具体细节具体分析能发现抒情主体的情感变化等。

具体解答时一般的答题模式: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意境。

分析意境就是先描述一番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再用概括的语言总结出其整体上的特色(如氛围特点“孤寂清冷”“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给人的感受,当然意境的分析离不开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鉴赏语言。

如果是“炼字炼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应首先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然后指出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并分析其效果,必要时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知识点总动员14名篇名句默写含解析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知识点总动员14名篇名句默写含解析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讽劝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忧国忧民是古代诗人在其诗歌中常表达的一种情感,如杜甫《谒先主庙》中的“向來忧国泪,寂寞洒衣巾。”在《离骚》中表达这种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谷粒作为比较对象,从细致之处突出阿房宫耗费之巨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明自己经常和有文化的人切磋学问;“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作者伤身的公务,自由舒适的生活。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说农着简朴衣装,古风犹存,“_____________”一句展现了祈求农事丰收的热闹场景。
3.苏轼的《赤壁赋》中写在皎洁的月光的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片中“ ”以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形象,下片写如果能完成功业,就会“ ”。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宋荣子已经达到了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
2.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写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意,却“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女子宽慰“氓”的言语,“_______________”一句则允诺了最终的婚期。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精练:(10)默写含解析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精练:(10)默写含解析

(1) 在《饮酒》(其五)中,表明作者本想把人生的真义说明白,却又突然感到不可言传的诗句是

,
”。
(2) 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上阕中, 以“
”一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
同时又以“
”一句引出下阕对风流人物的追念。
(3) 韩愈在《师说》中抨击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
及诗人内心难言的悲慨。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韩愈在《师说》中阐明择师方面不分地位高低和年长年少的原则:“
_____________ ”,无论年长
年少,“_____________ ”,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准确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诸葛亮在《出师表》 中回顾汉代历史 , 总结其兴衰的原因 : 亲近贤臣 , 疏远小人 , “___________”;
而亲近小人 , 疏远贤臣 , “__________”.
2. 在《逍遥游》中 , 庄子认为 , 即使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宋荣子 , 也依然没
庄子认为山野中的雾气和空气中的尘埃的形成原因是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_________________ 。
1. 《卫风·氓》里,女主人公想与“氓”白头到老结果心生怨恨,以“

”来
比喻凡事都有边际,愁苦也该有个尽头。
2. 荀子在《劝学》中,用“

”这两句话告诫人们整日空想不如踏实学习收获更
慎追击的直接原因则是“ _______”。 ( 2)《庄子·逍遥游》中写到,只有拥有强有力的背与翼,大鹏才得以“ ____,____”,然后乘着 六月的风离开北冥,并生发出观雾如马、问天正色的豪情。 ( 3)杜甫《登高》中“ ____,____”两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如建瓴走坂、百川东 注,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宋之问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释】①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

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对酒①陈与义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裁:写诗(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②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③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由苏轼命名。

②病来,病愈之后。

③黄华,菊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以轻雨将住、蝉声起鸣起兴,以蝉的“得意”烘托自己病愈后的愉悦心境;次句由“听”转“见”,心境也由愉悦转为感伤。

全国及各地2020年高考语文卷【古代诗歌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

全国及各地2020年高考语文卷【古代诗歌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

2020 年浙江省高考题)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9—20 题。(8 分)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4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9.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与王勃《送杜 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2 分) 20.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 的妙处。(6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16.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二) 15.B 16.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 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2020 年全国 I 卷高考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2020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诗歌鉴赏作业形象类题目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推导流程:本题考查鉴赏景物形象的能力。

【答案】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

落地的寒霜透出了寒意,鸿雁的哀鸣令人悲伤,云山茫茫行路难,寒冷的树色令人悲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

【解析】(1)筛选典型意象。

诗中的典型意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述图景画面。

根据上面筛选出的典型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意象连缀成富有诗意的画面。

(3)概括画面特点。

根据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画面。

自主尝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导流程](1)游子、离歌、微霜、鸿雁、云山、关城树色、御苑砧声(3)寒秋送别的凄凉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送春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注】也愁人苦。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精练:(7)古代诗歌阅读·诗(附答案解析)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精练:(7)古代诗歌阅读·诗(附答案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诗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荦确[ luò què ] 指怪石嶙峋貌,或者坚硬貌。

铿然:声音响亮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东坡”本是一片菜地,作者被贬到黄州后,不仅躬耕于此,还自称东坡居士,可见作者甚喜欢此地。

B.首句着—“洗”—“清”,凸显了此时东坡之上,月光皎洁,碧空无尘,雨后一片澄澈,让人欢喜的情境。

C.“野人”一般泛指村野之人;农夫。

诗中的“野人”和“几树垂柳官道斜,不成村落野人家。

”中的“野人”意思相同。

D.这首诗句句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诗人将他对待仕途挫折的态度融入到了客观风物之中。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曹邺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②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③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④非我乡。

注释:①南海:今广州佛山一代。

②上国:指京城。

③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

④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

1.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了夕阳下的一幅送别图。

夕阳斜照,几片红霞,诗人和朋友,手挽着手,饮酒送别。

在轻快明丽的景色衬托下,友朋宴别的感情显得深情而明朗。

B.颔联中“每年春草芳”承接前句“行人莫叹”,用借代手法,诗意委婉含蓄,代指京中每年都举行科举考试,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

C.颈联对仗工整,情意深长。

蓝关、湘浦是友人前往南海的必经之地。

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

D.古人送别诗,多是渲染别情的孤楚、悲苦,本诗没有像一般送别诗悲叹、沉浸于别离的凄苦,而是意境鲜明,语气亲切委婉,格调清新明丽,别具一格。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秣陵(清)屈大均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秣陵怀古(清)纳兰性德②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注释】①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

牛首、龙岗均为南京山名。

②纳兰性德,曾任清圣祖侍卫,《秣陵怀古》为他护驾清圣祖祭明陵后所作。

(1)《秣陵》的颈联,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典故,形象地表现了当日金陵人事之凋零。

(2)有人说,纳兰性德既是站在本朝立场贬抑明王朝,又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价明朝的兴替变化,其所持观点远在许多秣陵怀古诗之上。

请联系这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中秋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本诗是作者被贬黄州时作。

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擁,其笛应声粉碎”。

李牟,或作李谟。

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1)分析“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在词中的作用。

(2)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羸骏白居易一骅骝失其主,赢饿无人牧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

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

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

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村中何扰扰?有吏征刍粟。

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①肉。

【注释】①驽骀:指劣马。

(1)本诗以骏马被弃之后的不幸遭遇,暗含着对________的同情和对________的呼吁。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①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 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 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 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B解析:(1)B(2)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解析】【分析】(1)B项,“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错误。

颔联写马的敏捷、矫健和雄风。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的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

“朝”、“暮”,早晚仅为一天,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

“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

故选B。

(2)“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

反之,也表明了骢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

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负。

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故答案为:⑴B;⑵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2020年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一轮复习 专题十 诗歌鉴赏

2020年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一轮复习 专题十 诗歌鉴赏

专题十诗歌鉴赏1.(2017年1月·广东学考·T16~17)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宋〕苏轼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雀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摧檐泻竹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雪,却不着一个“雪”字,手法精妙,韵味无穷。

B.颔联讲究对仗,如“风花”对“云月”,“误入”对“长临”。

C.颈联的“弄”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后鸦鹊的活泼欢乐。

D.本诗最后一句写作者听到了融化的雪从竹叶上滑落的声音。

解析:本诗最后一句写作者听到了融化的雪从竹叶上滑落的声音。

错误。

作者是“待听”。

答案:D(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句化用温庭筠、韦庄诗意,温庭筠《侠客行》:“白马夜频惊,三更灞陵雪。

”韦庄《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马惊门外山如活。

”用“马亦惊”来烘托漫山皆雪,一片银色世界。

一开头就给人造成强烈印象,起笔不凡。

第二句以“阶前屐齿”写“到乾明寺”,以“我先行”,写他对雪景的酷爱——以先赏为快。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孙思顺杨载天涯相遇两相知,对榻清谈玉屑①霏。

芳草漫随愁共长,青春不与客同归。

薰风池馆蛙声老,落日帘栊燕子飞。

南浦②他年重到日,湖山应识谢玄晖③。

注:①玉屑:喻美好文辞。

②南浦:地名,古诗词中常借指送别之地。

③谢玄晖:谢朓,字玄晖,南朝颇有才华的大诗人,以山水诗名世。

(1)与“芳草漫随愁共长”中“芳草”所营造之意境最接近的一项是(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文(精题解析) 新人教版必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文(精题解析) 新人教版必

过关演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窥.测(kuī)逡.巡(qūn)鞭笞.(chī)B.饿莩.(piǎo)鸡豚.(tún)孝悌.(dì)C.参省.(shěnɡ)槁暴.(pù)弃甲曳.兵(yè)D.行.伍(hánɡ)氓.隶(ménɡ)万乘.(chénɡ)解析:B项,“悌”应读“tì”;C项,“省”应读“xǐnɡ”;D项,“乘”应读“shènɡ”。

答案:A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年成)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到达)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喜欢)D.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解析:C项,“爱”应是“吝惜”之意。

答案:C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解析:A项,“涂”通“途”,“有”通“又”;B项,“从”通“纵”,“不”通“否”;C项,“生”通“性”,“车柔”通“煣”。

答案:D4.下列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七十者可以..食肉矣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吾尝终日..而思矣D.小学..而大遗解析:C项,“终日”古今义均为“整天”。

A项,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

B 项,古义:寄居,安身;今义:把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D项,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答案:C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解析:D项,连词,均表转折。

A项,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宾语前置的标志。

B项,介词,对于/介词,比。

C项,介词,把/介词,用。

答案:D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然而不王者②上食埃土③吾从而师之④外连衡而斗诸侯⑤赢粮而景从⑥而耻学于师⑦闻舟中夜弹琵琶者⑧圣人之所以为圣A.①③⑧B.②④⑥C.①⑤⑧D.②⑤⑦解析:②⑤⑦均为名词作状语,①是名词作动词,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④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⑥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⑧是形容词作名词。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 诗歌赏析单元测试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 诗歌赏析单元测试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诗歌赏析(五)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平甫①金山②会宿寄亲友王安石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③。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①平甫:王安国的字,安国为安石长弟。

②指镇江的金山寺。

③西兴:浙江杭州萧山西兴镇,范蠡曾筑城于此,吴越曾在此鏖战。

④扶桑: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树,又传说为东方海中的古国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起笔横空而来,句中“天末”“海门”“横”等词营造了宏阔的画面。

B.第二句视线拉近,描写眼前景物,以“沙岸”与“西兴”相比,大大丰富了诗意。

C.第三、四句写夜色中金山的所见所闻,作者在描写中极力表现了市井夜景的凄凉。

D.前六句诗,作者以时间为序,写了由黄昏到初夜再到深夜的过程,章法井然有序。

2.这首诗中间两联写景颇为精妙,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清明二首(其二)杜甫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①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②。

十年蹴鞠③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④,家人钻火用青枫⑤。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⑥山河锦绣中。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注】①偏枯:麻痹。

②左书空:用左手在空中写字。

③蹴鞠:踢球。

④紫塞:泛指北方。

⑤青枫:古人钻木取火,四时各异其木。

《周礼·月令》规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枣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树,冬天用槐檀。

春季当用柳,荆楚却用青枫。

⑥汉主:指唐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联近承首联,“系舟”对应“飘泊”,“左书空”对应“右臂偏枯”,将老病漂泊的境况具象化。

B.第五联里的“秦城”“汉主”含蓄深婉,真切动人地表达了诗人想念京华之深,欲归故都之切。

C.尾联以“春”“白”叠用见妙,春水归向洞庭, 白苹逢春生长,让原本愁苦的诗人又顿感欣慰。

D.本诗前三联侧重叙事,叙中融情,后三联重在写景,景真情切,两大部分双峰并峙,各显千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古代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9分)落花①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②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①本诗写于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作者正闲居永业,因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境况不佳,心情郁闷。

②迢递:高远貌,此处指落花飞舞之高远者。

6.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吟咏“落花”,表明所写是暮春时节,洋溢着伤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痴,委婉动人。

B.颔联从时间到空间的角度,写出了花影翻飞迷离连接着弯弯的小径,落花飞舞到达高远之处,迎来脉脉斜晖。

C.“沾衣”,是指落花的花瓣飘落在诗人的衣襟上,也指泪落衣襟,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在春尽花谢之时看花的心意,徒留伤感。

D.全诗基本采用白描,而落花与惜花者之情态全出,在淡淡的背景下,稀疏的笔意中,表达了诗人细致微妙的情思,把落花季节写得愁肠寸断。

解析B项,“颔联从时间到空间的角度”错误,从诗中来看,“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意思是“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弯弯小径;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可见应该是从空间到时间的角度。

答案B7.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中“芳心”的多层含义。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答案尾联运用了双关的手法,一是叹花,多情的花朵用自己的美艳点缀春色,最终得到的却是凋落飘零沾人衣裙的结局;二是叹己,“我”虽有怜惜芳菲之心,然而无计留春,最终只落得怆然泣下,泪沾衣襟的结果,借落花抒发自己素怀壮志,却不见用于世的凄婉和感慨。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9分)暮步至江上①吕本中客事久输鹦鹉杯,春愁如接凤凰台②。

树阴不碍帆影过,雨气却随潮信来。

山似敌人堪对饮,花如遗恨不重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诗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

②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横斗转”,指时近深夜,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B.遇赦北归,诗人回想自身遭际,发出了空有乘桴渡海之意的感慨。

C.诗人被贬海南蛮荒之地,九死不恨,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D.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

2.诗的颔联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干戈王中①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

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

鹡鸰②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

安得中山千日酒③,酩然直到太平时。

注:①王中南宋末诗人。

②鸰:一种嘴细、尾、翅都很长的小鸟,只要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呜叫起来,寻找同类。

语出《诗•小雅•棠棣》。

③中山千日酒:传说中山有人造的酒,饮后能醉千日。

泛指美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一般泛指战争,暗示了诗歌表现的环境特点。

B.首联点题,“欲何之”暗示了战乱波及范围之广,而诗人自己也一事无成。

C.颔联以王粲和杜甫自比,表明其颠沛的行踪和忧伤的情怀与他们完全一样。

D.全诗充满着满腔的悲愤之情,但文字读来较为轻淡,情感表达比较委婉。

2.诗的最后两联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醉后赠张九旭①高适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②?【注】①张九旭:张旭,因张旭排行第九,故称张九旭;盛唐时期杰出的书法家,以草书著称,人称“草圣”;又喜饮酒,与李白等合称“饮中八仙”。

高适作为后生晚辈,这首赠张旭之作,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入长安与张旭相见共饮醉后所写。

②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化用了《世说新语·言语》中的“孔文举(即孔融) 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

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诗首联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在世人与张九旭的比较中体现出张九旭的与众不同,一抑一扬,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B.该诗颈联把主人公张九旭写得十分传神,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白发垂垂、蔼然可亲的老者,不问世事,一身悠闲,轻松自得。

C.尾联通过用典张九旭的生活情形,突出了酒对张九旭的重要意义;使用问句,避免了平铺直叙,语气带着调侃,显得格外亲切。

D.全诗在章法上虑实结合,首联只是诗人对张九旭的总的印象,是实写;以下各联即转入了对张九旭形象的具体刻画,是虛写。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张仲隆快目楼壁刘仙伦①天上张公百尺楼,眼高四海气横秋。

只愁笑语惊阊阖②,不管栏杆犯斗牛。

远水拍天迷钓艇,西风万里入貂裘。

面前不着淮山碍③,望到中原天尽头。

[注]①刘仙伦,吉州庐陵(今江西古安)人,南宋人、布衣终生。

②阊阖,天门,天宫。

③淮山,淮南的山。

宋、金以淮河为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贯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挟风带雨之笔横空而来,极写快目楼的巍峨形势,壮气横溢,为后面具体抒写铺垫蓄势。

B.颔联虚实结合写登楼游目欢笑恐惊天,却不知栏杆已冲霄汉。

一“愁”字生动写人惊奇之感。

C.颈联从视觉和触觉角度进一步写楼之高峻,以浪涛钓艇的远景和飓风透骨的触感衬托高楼之威势。

D.尾联写诗人既登高楼,便觉区区淮山不可障目。

一“望”字与陆游诗“中原北望气如山”情感相似。

2.有人评论本诗外豪放.内深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赵嘏①杜若②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

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③稀。

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④。

[注]①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唐代诗人。

②杜若,香草名。

③海门,河流入海之处。

④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首联写“人未归”“想柴扉”,紧承题目“怀”字,足见其虽身处曲江之畔,但思念江南故乡的心情。

B.“水寒、烟暖”等意象点明早春时节,写出作者眼中所望之春景,为后三联表达感情烘托了气氛。

C.颈联作者极目远望,思念之情随离离原草而更显渺远,风浪阻隔使投递之信也愈显稀少。

D.尾联诗人发问“愁情不知多少”,转而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以此收束,提升了诗歌的格调。

2.后人读此诗领联,言有“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之感。

请就此赏析颔联的描写角度。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酒家壁陆游①明主何曾弃不才②,书生飘泊自堪哀。

烟波东尽江湖远③,云栈西从陇蜀回④。

宿雨送寒秋欲晚,积衰成病老初来。

酒香菰脆丹枫岸,强遣樽前笑口开。

【注】①陆游终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然而,由于当权派奉行妥协投降的国策,他在政治上不断遭受压制和排斥。

②不才: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③隆兴二年至乾道元年(1164年-1165年),陆游因触犯皇上,先后通判健康、镇江。

④乾道五年至淳熙三年(1168年-1177年)陆游先后在四川夔州、蜀州、嘉州、荣州为官。

淳熙九年,又入蜀任祠禄朝奉大夫,主管成都府玉局观。

他先后在四川为官十年,但都是微不足道的小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直抒胸臆,正话反说,明说“不才”,实为大才、有才之人,抒发了不被赏识、不被重用的伤痛。

B.颔联借景抒情,从小处着笔,描绘了烟波江湖,陇蜀云栈,东尽西从之景,于雄奇奔放的意境中见沉郁悲凉风格。

C.颈联对仗工整,前句写景,寒秋夜雨,凄冷萧瑟,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后句叙事,写自己年老体衰,积衰成病。

D.尾联精选意象,美酒、脆菰、丹枫、笑口,明快宜人,一反前文阴沉色调,正所谓“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

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的“哀”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①白居易遥夜凉风楚客②悲,清砧繁漏月高时。

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③位尚卑。

词赋檀名来已久,烟霄④得路去何迟。

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⑤欲荐谁?[注]①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

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

②楚客,指贾谊。

③袍,官袍。

④烟霄:喻显赫地位。

⑤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B.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出月夜清幽的氛围。

C.第五句中的“擅名”,指有名声。

这句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

D.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心绪。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重阳①文天祥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②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③如梦中。

【注】①《重阳》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捕后,在元朝被囚禁期间所作。

当时,皇帝、皇太后均已投降,并劝文天祥投降。

②何心:何来的心。

③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的发源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实写他长期被囚的景况以及孤独思乡怀国的情绪,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囚人形象。

B.“梧桐”是狱中所见景象之一,诗人着意写它,寄寓了一片深情,属触景生情的写法。

C.颔联通过想象描绘雁南飞、燕归巢等美妙景象,表现作者坚信能重获自由的乐观豁达。

D.尾联“龙山”既可指作者战败被捕之地,也指华夏民族发源地、沦陷的中原地区。

2.请从颈联撷选的意象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答案:1.C; 2. ①“落叶何心定流水”句撷选“落叶”和“流水”两个意象。

“流水”喻指时代大势,“落叶”是自喻,喻指个人力量。

诗人用“何心定”串联两个意象,表达了自己难以阻挡这一历史趋势的悲痛之情。

②“黄花无主更西风”撷选“黄花”和“西风”两个意象。

“黄花”,即黄菊,素有生命力顽强、品格高贵的寓意。

“西风”,即秋风,常寄予萧杀之意。

“西风”无主却更胜萧杀的“西风”,诗人以勇立“西风”中的无主“黄花”自喻,表达了自己坚守理想和民族大义、绝不屈服的决心。

;<B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枋口作①[宋]文彦博②下马入枋口,漾舟缘碧溪。

雪消山骨瘦,风定浪头低。

数里复登岸,群贤俱杖藜。

徘徊岩石畔,寻觅退之题③。

【注】①枋口,又名沁口,是沁水的出山口,地处风景秀丽的太行山南麓。

②熙宁六年(1073年)癸丑四月己亥,文彦博由于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变法派的排挤,被罢相,出判河阳。

③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冬,韩愈因仕途不顺,故借李愿归隐盘谷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点题,移步换景,将枋口的山光水色呈现在读者眼前。

“碧”字凸显了溪水的灵气与生机,又为雪后的寒冬平添几分绿意。

B.颔联前一句写意渲染,后一句直叙所感,写远方雪后苍茫的群山及舟边相逐嬉戏的微风细浪。

“山骨”生动地描绘出冰雪覆盖下的山之貌。

C.颈联实写自己与同行者行至盘谷寻访题刻的情景。

“群贤倶杖藜”既是对前人登岩题刻的回想,也是对诗人及同行者行动的描述。

D.尾联将笔锋宕开,卒章显志。

“徘徊”“寻觅”等字眼既描述寻访先贤石崖题刻时的情状,又烘托出诗人在情感上的闲适与喜悦。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1.C; 2. ①乌云散去,明月高悬,不需点缀;青天碧海,本就澄澈清明。

②意在表明人生的磨难终将结束,自己原本就是清白的。

③表达了诗人遇赦北还时的欣喜之情。

;<B解析:2答案及解析:答案:1.C; 2.①借物抒情(或者“比喻”)。

“鹡鸰”比喻漂泊异地的兄弟,表达了思念之情。

“乌鹊巢寒”句说自己在外流离失所,像月夜里的乌鹊一样找不到栖息的树枝。

②用典。

“乌鹊”语出曹操《短歌行》,表达怀才不遇的怨愤。

“中山千日酒”表达期盼太平的美好愿望。

③反问。

尾联运用反问句,表达对现实(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B解析:“大纲”是大致相似,“小样”是“差不多相像”3答案及解析:答案:1.D2.①表达了诗人对张九旭嗜酒酣饮、淡泊名利、遗世旷放的独特性格的赞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