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育硕士(Ed.M)333教育综合复习指南(第12章 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圣才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章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12.1复习目标

1.了解“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2.熟悉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3.熟悉“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4.掌握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的内容和意义;

5.掌握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体系的内容及意义;

6.掌握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体系的内容及意义。

12.2考点归纳

一、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无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1.论教育的本质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教育的本质,是杨贤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对中国当代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

杨贤江认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是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是以社会的经济阶段为基础的,是帮助人营造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教育本来的任务是种族保存,满足全社会的生产需要,因而在原始社会,教育是全人类的,也是统一的。但是当社会发展到产生阶级

和阶级对立之后,教育就发生了变化,成为了阶级的和对立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人类有文明历史以来的教育的特质。

2.“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杨贤江的大量教育研究都是针对青年问题的,他对青年的理想、修养、健康、求学、择友、社交、婚恋等各方面都给予耐心指导,这种全方位的教育谓之“全人生指导”。

(1)对青年问题的分析

杨贤江认为青年期是人的身心发生显著而重要的变化的时期,因此青年教育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杨贤江考察了当时青年中所存在的问题,认为主要有:人生观、政治见解、求学、生活态度、职业、社交、家庭、经济、婚姻、生理和常识等方面的问题。又鉴于青年问题的重要性和青年问题乏有教育者关心,杨贤江创造性地提出对青年进行“全人生的指导”的主张,并通过《学生杂志》的阵地,进行具体实践。

(2)对青年进行“全人生的指导”

“全人生的指导”是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同时对他们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给予正确的指点和疏导,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完成的人”,以适社会改进之所用。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核心是教育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最重要的原则是提倡自动自律,培养青年的主动精神,让青年做自己的主人,教育者只能居于指导地位,不应包办和强制。

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1.职业教育的探索

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

人和理论家,他把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在吸取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反思中国自办新教育以来的问题和教训,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的。

(1)发展阶段

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自此起,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不断发展、成熟。

(2)成熟阶段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黄炎培提出了“大职业主义”的观念,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的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更多地探寻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2.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中,黄炎培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其要点包括职业教育的地位、目的、办学方针、教学原则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等。

(1)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①职业教育的作用

a.就其理论价值而言

“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

b.就其教育和社会影响而言

在于通过提高国民的职业素养,使学校培养之材无不可用。

c.就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而言

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急需解决的生计问题。

②职业教育的地位

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职业教育应贯穿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建立起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体系。

(2)职业教育的目的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使无业者有业”是指通过职业教育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造就适用人才,同时解决社会失业问题,使人才不至于浪费,使生计得以保障。“使有业者乐业”是指通过职业教育形成人的道德智能,使之能胜任所职、热爱所职进而创造发明,造福于人类社会。

(3)职业教育的方针

黄炎培在数十年的实践中,形成了社会化、科学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①社会化

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内涵包括:

a.办学宗旨的社会化——以教育为方法,而以职业为目的;

b.培养目标的社会化——培养在知识技能和道德方面适合社会生产和社会合作的各行业人才;

c.办学组织的社会化——学校的专业、程度、年限、课时、教学安排均需根据社会需要和学员的志愿与实际条件制定;

d.办学方式的社会化——充分依靠教育界、职业界的各种力量,尤其是校长要擅长联络、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

②科学化

科学化是黄炎培办职业教育所坚持的另一条方针。科学化是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

问题”,即无论是专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编、教学训练原则的确定、实习设施的配置等,还是教育管理的组织、机构自身的建设等,都采用科学化的方法和理念。

(4)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黄炎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并总结以往教育的经验,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等主张,作为开展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

(5)职业道德教育

黄炎培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概括为“敬业乐群”四个字。“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即热爱所业,尽职所业,有为所从事职业和全社会作出贡献的追求。“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即有高尚情操和群体合作精神,有“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服务乃至奉献精神。

3.黄炎培职业教育的影响

作为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行者,黄炎培及其职业教育思想不仅开创和推进了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其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特征,也丰富了中国的教育理论,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的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

晏阳初(1890~1990)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他在河北定县的教育实验是近代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在定县乡村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晏阳初对于如何在县范围内具体实施乡村教育,总结了一套成功的经验,集中表现为他所概括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