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传统文化
【内容摘要】东莞一直被称为“文化的沙漠”,也有很多人对东莞存在偏见。其实东莞也是一个有源远流长文化的地方,从东莞传统节日,东莞方言,东莞饮食文化三个方面来初步解读一下东莞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东莞、文化、传统、方言、节日
【正文】
有一个城市,它很贫穷,被人称作“穷得只剩下钱了”,有一个城市,它一直被人误解,“文化的沙漠”、“色欲都市”、“血汗工厂聚集地”、“”,有这样一个城市,它一直被人又爱又恨,恨它的人偏偏又总是那么渴望在这片可恨的土地发展,爱上它“暗藏的欲望”。有一个城市,一直备受争议,却从来都只是低调地前进,寻找最适合的位置。
这个城市叫做东莞。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许多外来民工的涌入使得它变成一个移民城市,它一直被人误解,却从来没有去认真考察东莞被繁华现在所掩盖的一直都保留着的东莞文化。下面我从东莞传统节日,东莞方言,东莞饮食文化三个方面来初步解读一下东莞的传统文化。
东莞传统节日
作为岭南广府地区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东莞具有很多能够体现源远流长的南越文化的传统节日。卖身节,乞巧节,龙舟,醒狮,麒麟等,使东莞更具魅力。
东坑“卖身节”。
东坑二月初二“卖身节”,传说是中国华南
民间流传最早的劳务市场,起源于明末清初。
地主在每年的二月初二会雇佣青壮年,很多青
壮年渴望被雇,所以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
以一副农家壮汉的打扮显示“卖身”。又传说天
上仙人下凡,到东坑观看“卖身”,并行善事、
普救众生云云。
因为该节一直与“雨水”有关,水者财也,人皆向往。故近年来,每到那天游人总爱在大街上用玩具水枪射水作乐,对射成趣。无论如何,在“二月初二”来东坑游乐的人们,都希望在这一天,让东坑之水给自己洒一身吉让自己带回一生好运。
莞邑醒狮与麒麟。
醒狮民间艺术在莞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逢新春及喜
庆日子,人们喜舞狮以示吉庆,深受群众喜爱,流传至今。醒
狮活动在东莞城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年的新年,乡镇会
邀请醒狮队表演,一方面增添了村间的喜庆气氛,另一方面也
有祭拜祠堂的寓意。而莞邑醒狮在全中国都享有盛誉。
麒麟艺术随着客家先民们的脚步,从中原大地辗转扎根于
东莞这块热土。麒麟,是客家文化的图腾,也是传说中的神兽,
它生性活泼、聪慧、祥和。传统的麒麟舞分为头套和尾套,统
称麒麟套。舞麒麟与舞龙舞狮相比,步法更刚猛,体现麒麟的威武好斗性情。近几年,国内外掀起了一道客家麒麟舞雄风,樟木头被广东省命名为“麒麟艺术之乡”。
望牛墩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民俗传统节日之
一。某些地方称“七月七——天河配”,某些地
方称“乞巧节”,而莞城人则称“七姐诞”(俗称
拜七姐)。其意之一是思念敬仰牛郎(董永)、织女
(七姐)之坚贞爱情;之二是青年男女拜董永和七
姐,企望通过虔诚祭拜,感动牛郎和织女为自己
牵来称心如意的心上人;之三是那些正在读书的
少年儿童,拜祭董永和七姐后,其父母则敬请董
永和七姐给自己的儿女聪明智慧,心有灵犀,勤
奋读书,考取功名。
望牛墩七月七民俗风情节是望牛墩镇政府在2004年推的首个文艺品牌。意在发掘文化潜力、提升地方文化品味,以文化带出商机和品牌效应的重要举措。每到这天的晚上,街道上都会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东莞方言
东莞话属于粤语的变种,和粤语的音韵甚至表达方式都不大一样。比如最经典的例子:“你食饭未啊?”(粤语)——“你食饭曾唔曾?”(东莞话)。东莞的方言不仅与粤语不一样,东莞各地的方言也很不相同。这点可看出粤语方言“种类繁多,纵横交错,差异甚大”等特点。
东莞方言可分为两种(粤语、客家),再细分可分为三种(本地、疍家、客家)。当然,若是再细分,每个镇都有差别,可谓“隔山不同音”,这句话是夸张了点,但相隔较远的镇区之间的方言,互相之间听不懂是正常的。
三大群体中以本地人人口最多(约80%),经济实力最强。解放前本地、疍家、客家之间互不通婚,甚至还有歧视现象,尤其表现在本地系对其他两系居民的歧视。
本地系居民主要分布在虎门、厚街、莞城至桥头一线,各镇都有不同程度的方音差异,甚至相互之间交流困难。
沙田话,实际上就是疍家(水上居民)方言,主要分布在沙田、新湾、洪梅、望牛墩、中堂沿海一线。
客家话,本地人一般称为“下家话”,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丘陵山地,如樟木头、清溪、凤岗。客家话在东部和南部各镇都有散居。
本地系居民最早定居在东莞本土,解放前经济、文化、教育水平远高于其他两个民系。但又由于形成的本地化、定居时间长,内部差异十分明显。老一辈各镇的莞人交流,一般只讲本地话,差异不少,却能交流。而年轻一辈不同镇的莞人,则更倾向于用广州话交流。
饮食文化
都说广东人爱吃,东莞人就很好地体现这个特点,不说别的,单论数量,东莞大大小小的餐馆饭店就超过10000家,对于一个面积不足2500平方公里的市来说,这个数量相当惊人。驾车去吃美食已经成为东莞的一大特色。对于本土的东莞人来说,就算开一个多小时的车只为了吃某地有名的一道菜,也是值得的。
东莞虽然地方不大,但地形和文化却比较多样,因而饮食也十分多样。所以说饮食风格的多样性是东莞美食不得不提的一大特点。厚街腊肠,烧鹅赖粉,道滘粽,道滘粥,东坑糖不甩,咸丸,塘厦碌鹅……各种著名美食多不胜数。大致说起来,东莞的饮食大致分为西部的水乡片和东部的山区片两大片。而每一片中,不同的镇又有不同的特点。
水乡片由于沟叉纵横,水产丰富,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因此饮食也以鱼虾为特色,比如洪梅芋合干拗蚬肉、石排煮大鱼、虎门蜜汁烤鳗鱼等。而水乡片内的各镇,风格又不相同,道滘、洪梅等镇以淡水为主的地区与白沙、虎门等靠海的地区,饮食区别不小,比如虎门的膏蟹、麻虾,就是其它地方没有的。
山乡片由于地处山区,美食多以家禽、家畜为特色。另外,由于山乡片靠近惠州等地区,受客家文化影响比较深,塘厦、凤岗等镇的客家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饮食文化受客家文化影响很大,口味偏重偏咸。比如客家红烧肉、塘厦豉油皇肚尖、凤岗客家狗肉、清溪过年鹅等菜肴都是山区片的代表菜肴。
东莞文化历史脉络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史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地。
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
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
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入晋,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初名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更名东莞,县治置于涌(今莞城)。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
东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6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抗战时期,东莞是东江纵队的抗日根据地之一。
解放初期,东莞属东江行政区管辖。1952年,又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属惠阳专区。
1985年,东莞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同年9月撤县建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辖。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据历史记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址。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进入晋代,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名为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为东莞。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东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5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人民抗日根据地,万千东莞儿女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英勇战斗,浴血捐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使东莞成为南粤历史文化名城。
解放初期,东莞属东江行政区管辖。1952年,又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属惠阳专区。1985年,东莞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同年9月撤县建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东莞发展论坛、东莞房地产论坛、东莞传统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