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面梳理复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面梳理复习

v1.0 可编辑可修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面梳理复习【文章内容】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文学常识】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

部编版八上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全)

部编版八上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全)

22.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比如一座 ) 方圆三里的小城, 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 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 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 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 给也并不是不充足, (但守城一方还是 ) 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所以说, 使人民定 居下来 (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 ) 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 器的锐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 ; 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 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 战 就一定 能胜利。

三、重要句子节奏划分二、古今异义1.七里之 郭.2.池.非不深也3.委而去.之4.委.而去之5.亲.戚.畔之古义: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内外亲属,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8.兵.革非不坚利也包括父系亲属或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其他的成员。

古义:这里指限制的意思 今义:地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古义 :兵器 今义:士兵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3.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4.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课文内容理解1. 全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是借论战来阐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著,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语录体散文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公孙丑下》。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二、重点字词句义1.通假释义①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2.古今异义①七里之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②城非不高也(古义:城墙今义:城市)③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水池)④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士兵)⑤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托)⑥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⑦然而不胜者(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3.一词多义①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兵革非不坚利(锐利、锋利)②城:三里之城(内城),七里之郭(外城)③之:三里之城(助词,的)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以天下之所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4.其他重点词语解释①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②地利不如人和(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围)④是天时不如地也(这)⑤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⑥域(限制,使……定居)民不以(依靠、凭借)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⑨得道者多助(施行仁政)⑩寡助之至(极点)⑪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⑫天下顺之(归顺,服从)⑬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5.重点句子翻译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1)七里之郭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2)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3)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4)委而去之 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5)亲戚畔之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或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 关系的家庭其他的成员。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这里指限制的意思 今义:地域 (7)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8)兵革非不坚利也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使人民定居不迁到别处去,不能靠边疆的限制;巩固国防,不能靠 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 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 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 利不如人和。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 人和 ,从中可反映 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 “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提示争取“人和” 的实质在于“得道”。 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 顺之” 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 答:施行仁政
7、得道者多助 得道:施行仁义
8、亲戚畔之
亲戚:内外亲属。
9、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

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
 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

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
 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
 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汇总(打印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汇总(打印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一、重点词语解释:1、天时:指天然的时运,自然形成的时运、机会;一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

2、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众人的团结一致。

4、城:内城。

5、郭:外城。

6、环:围。

7、夫:句首发语词,表示将要发表议论。

8、城:城墙。

9、池:护城河。

10、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11、坚利:指装备精良。

坚:坚固。

利:锋利,锐利。

12、委:放弃。

13、去:离开。

14、域:名词作动词,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5、固:巩固。

16、威:威慑。

17:道:仁政。

18、至:极点。

19、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20、畔:同“叛”,背叛。

21、顺:归顺,服从。

22、以:凭借。

23、故:所以。

24、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全文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然时运,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众人的团结一致。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比如一座小城)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有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然时运了,可是却不能够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然时运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军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理的优势比不上众人团结一致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整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整理


拓 展 研 究
1)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 中的哪些例子印证了“得道 多助,失道寡助” 这一古训? 跟同学们介绍一下。
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
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 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 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 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来检验一下吧!
1、读准下列字的音。 夫( )粟( )畔( )
3、委而去之
4、多助之至
5、亲戚畔之
补充注释:
重点实词 道: 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粮食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 :内城 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2、古今异义:
亲戚: 古:泛指内外亲属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 或其成员 去: 古:逃跑 今:到 ……去 池: 古:护城河 今:池塘
革:甲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政
施行

有利的天气
地理形势有利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讨论
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 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 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持和拥护。 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总结全文, 对比论证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深化论点
3、词类活用
环:名词作状语 包围 域: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 震慑 征服
一词 多义
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结构助词: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古老谚语,意味着正道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而邪恶或违法行为则会受到孤立和抵制。

这句谚语可以从道德、社会、人际关系和人生经验等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和应用。

以下是对这句谚语的知识点的归纳。

1.道德准则:这句谚语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遵循道德准则的人往往拥有较多的道义支持和关注,而违背道德的人则会失去信任和支持。

道德行为是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为人处世应该尽力遵循并坚守道德准则。

2.社会道德: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规范会影响人们对待正义与邪恶的态度。

按照社会的道德价值观行事的人,通常会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反之,如果一个人违背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伦理规范,很可能会被孤立和排斥。

3.人生经验:人们往往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得出关于生活和行为的智慧。

在实践和体验中,人们发现了正道上的行为带来的好处和正能量,进而愿意给予和支持道德行为的人。

相反,邪恶行为的人可能会惹来负面情绪和经验,从而失去他人的帮助。

4.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朋友、家人和社交网络的支持在人们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一个人秉持着正直、真诚和正义的原则时,往往会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正道的行为会被认可和赞赏,从而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5.道德力量:这句谚语还在道德力量方面给予了一种肯定。

它告诉我们正道是强大的,正义总是战胜邪恶的。

因此,无论面对多么艰难的情况,只要我们坚守正道,总会有力量和支持出现。

6.公平与正义:得到别人的帮助有时候是基于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正道多助的背后是人们认为应该给予被压迫或不公平对待的人以帮助和支持。

谚语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在遇到不平等和不公正时要站在被压迫者一边,推动公平和正义。

7.信任与可信度:得到他人的帮助往往需要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

只有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表明自己是一个可信、诚实和有价值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与支持。

道德行为是建立信任的基础,而失道行事会丧失信任。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1.通假字亲戚畔.之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2.词类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原意为:限制在疆域内,居住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2)形容词用作动词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原意为:稳固,安定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3.其他重点实词(1)七里之郭.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兵革非不坚利也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委.而去.之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者多助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得道..(8)寡助之至.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亲戚畔之亲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天下顺.之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言文虚词(1)之①三里之城___________________②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③多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④以天下之所顺 ___________________(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5.句子翻译(1)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堂笔记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堂笔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笔记一、重点词语解释1. 天时不如地利(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2.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1)城:内城。

(2)郭:外城。

3. 池非不深也(1)池:护城河。

(2)非:不是。

4. 兵革非不坚利也(1)兵:兵器。

(2)革:甲胄,泛指武器装备。

(3)坚利:精良。

5. 委而去之(1)委:放弃。

(2)去:离开。

6.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故:所以。

(2)必:一定。

二、通假字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通“圄”,意思是“界限”。

2.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意思是“背叛”。

3. 所以动心忍性。

“忍”通“韧”,意思是“坚韧”。

4.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意思是“增加”。

5.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意思是“辅佐”。

6. 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意思是“梗塞,不顺”。

三、重点句子解析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句话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比天时和地利更为关键。

在战争中,拥有良好的天气和时令,以及有利的地理形势,都不如士兵们的团结和齐心协力。

2.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这句话描述了城池的规模,城指内城,郭指外城。

意味着即使城池规模宏大,但如果内部不团结,也无法抵御外敌。

3.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丰满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这句话通过列举一系列物质条件,说明这些条件并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

唯有团结人心,才能真正发挥地利、天时的优势。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这句话表达了君子(指明智的领导者)在战争中的态度。

不轻易发动战争,但如果战,必定能取得胜利。

这是因为君子懂得团结人心,善于运用人和之道。

四、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在战争中的作用,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认为团结一心、得道多助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失道寡助则会导致国家衰败。

文章倡导领导者要重视人和,以民为本,得民心,方能国家昌盛、战无不胜。

孟子三章课堂笔记

孟子三章课堂笔记

孟子三章课堂笔记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本文主要论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观点,认为只有施行仁政,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2. 文章中的“道”指的是什么?答:文章中的“道”指的是仁政,即通过实施良好的政治制度和方法来治理国家,让人民得到幸福和安定。

3. 文章中提到的“人和”指的是什么?答:文章中提到的“人和”指的是人民的支持和帮助。

在战争中,如果一个国家能够获得人民的支持和帮助,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够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4. 文章中提到的“域民”和“固国”分别指的是什么?答:文章中提到的“域民”指的是限制人民的活动范围,而“固国”则指的是巩固国家的疆界。

这两个词语都暗示了国家应该通过实施良好的政治制度和方法来治理国家,让人民得到幸福和安定。

5. 文章中提到的“威天下”指的是什么?答:文章中提到的“威天下”指的是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来威慑天下,让其他国家不敢轻易侵犯。

然而,这种做法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军事力量并不是决定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唯一因素。

二、《富贵不能淫》1.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本文主要论述了“富贵不能淫”这一观点,认为人们应该在面对权力和财富的诱惑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2. 文章中的“淫”指的是什么?答:文章中的“淫”指的是过度的欲望和贪婪,即人们为了追求个人私利而放弃原则和道德的行为。

3. 文章中提到的“丈夫之志”指的是什么?答:文章中提到的“丈夫之志”指的是有远大抱负和坚定信念的人的志向。

这些人不会因为权力和财富的诱惑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道德,而是会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4. 文章中提到的“贫贱不能移”和“威武不能屈”分别指的是什么?答:文章中提到的“贫贱不能移”指的是人们在贫困和低贱的环境中不会改变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威武不能屈”则指的是人们在面对威胁和武力时不会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尊严。

5. 文章中提到的“此之谓大丈夫”指的是什么?答:文章中提到的“此之谓大丈夫”指的是那些有远大抱负、坚定信念、坚守原则和尊严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

00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整理笔记

00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整理笔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②七里之郭.:古今异义,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③池.非不深也池:古今异义,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④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⑤亲戚..畔之:古今异义,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

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今异义,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⑫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2、一词多义:以:①以天下之所顺:凭。

②所以动心忍性:用来。

之:①亲戚畔之:代词,他。

②三里之城:助词,的。

③寡助之至:动词,到。

而:①泉香而酒洌:表并列,并且。

②夫环而攻之:表顺接。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却、但是。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学生版+解析)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学生版+解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学生版)一、作者作品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字。

战国时期著名、,代表人物。

著有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四书指:。

二、课文内容概括。

文章开篇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层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

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

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层,论证"天时地利人和"。

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

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之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

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层,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完整版)《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一、重点字词解释1、七里之郭.(外城)2、环.而攻之(围)3、池.非不深(护城河)4、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

5、委.而去.之(放弃)(离开)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7、多助之至.(极点)8、亲.戚畔.之(亲戚)(通“叛”背叛)9、固国.(国防)10、天下顺.之(归顺、服从)二、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线。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君主。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1、本文的主旨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是人和,但“人和”的实质..是得道,“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部编版八上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全)

部编版八上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全)

部编版八上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
识点归纳(全)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讲述了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关系。

即使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也不能取胜,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

而地利比不上人和,弱者往往因为缺乏人和而失败。

因此,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使人民定居下来也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支持和帮助,而不行仁政的君主会失去支持和帮助。

当支持和帮助的人越来越少,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相反,当支持和帮助的人越来越多,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因此,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作者通过比较天时、地利、人和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强调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

同时,作者还提示了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味着只有道义高尚、行为正直的人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比如,历史上的XXX,他在唐朝内乱时,以仁政治国,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最终成为
唐朝的开国皇帝。

而相反,如果一个统治者行事不公,剥削人民,最终会导致人民的反抗,失去人民的支持。

比如,清朝末年的XXX,她的专横跋扈、奢侈浪费,最终导致了XXX运动和辛亥革命的爆发,她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最终被推翻。

【知识点归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点归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点归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作品作者简介】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2.背景链接《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3. 本课所选的三章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内容梳理】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证战争需要“人和”↓域民类推固国________________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章主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

【写作手法】1.论证有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逻辑严密,层次深入。

文章第1句,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引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 的重要;下文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中国古代的谚语,意思是当一个人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时,说明他做的是对的,并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支持;但一旦一个人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他会失去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因为大家不再相信他的行为和决策。

这句谚语反映了道德和行为对于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以及人们对于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1.谚语的背景:中国文化中强调的是以德为先,重视道德、荣誉和良善行为。

谚语的意义是告诫人们要秉持正义和真理,不要走上违背道德的道路。

2.得道多助:当一个人做正确的事情,遵守道德原则,他将会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这是因为人们会认同并欣赏那些秉持正直和真理的人,并愿意与他们合作。

一个得道之人的人际关系会更加融洽和有力量,他们能够得到帮助、支持和共识。

3.失道寡助:与得道多助相对应的是失道寡助。

当一个人违背道德或做出错误的决定时,他会失去他人的支持和信任。

人们不愿意与不诚实、不正直或不道德的人为伍,并且不愿意与之合作。

一个失道之人将会在社会中被孤立,他们会面临更多的阻力和挫折。

没有别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的事业和目标很难实现。

4.道德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谚语强调了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道德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只有秉持正义和真理、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和权益,人们才会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并且社会才能够稳定和和谐发展。

5.个人行为的影响力:谚语还反映了个人行为对于自身影响力的重要性。

当我们选择遵守道德原则,做出正确的决策时,我们会在他人心中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形象和信任。

这将使我们能够更加轻松地影响他人、获得合作以及实现自己的目标。

但是,如果我们进行欺骗、不诚实或者以其它方式违背道德,我们将失去他人的信任和支持,从而降低自己的影响力。

总结起来,谚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向我们传达了一种重要的价值观:重视道德和行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力。

遵守道德原则和尊重他人的权益可以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有助于个人和社会的繁荣;而违背道德将使我们失去他人的信任,并可能导致我们的失败和孤立。

《得威多助 失威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威多助  失威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威多助失威寡助》知识点归纳得威多助失威寡助知识点归纳
本文对于得威多助和失威寡助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得威多助
- 得威多助是指在合作中取得胜利时,得到的支持和帮助会更多。

- 得威多助的原因包括能力的展现、合作伙伴的赞赏和信任等。

- 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威多助有助于提升个人的信誉和声誉,
促进合作关系的深入发展。

- 得威多助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优秀的表现和积极的沟通来
赢得。

失威寡助
- 失威寡助是指在合作中失去胜利时,得到的支持和帮助会减少。

- 失威寡助的原因包括能力的欠缺、合作伙伴的不信任和合作
关系的疏远等。

- 失威寡助会对个人的信誉和声誉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

- 避免失威寡助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素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保持积极的态度。

总结
- 得威多助和失威寡助是在合作中获得支持和帮助的两种不同结果。

- 通过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保持积极的态度,可以增加得威多助的机会,同时避免失威寡助的发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笔记整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笔记整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词整理。

①之三里之城(的,结构助词)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指“城郭”)(夫环而攻之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结构助词)(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到, 动词)亲戚畔之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而环而攻之而不胜(A、顺连;B、转折,但是)夫环而攻之(顺连)然而不胜者(然而,转折,但是)委而去之(顺连)③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以天下之所顺(凭借,有时也翻为“用”)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指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重点语句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好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条件,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放弃而离开城池,这是因为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限制人民不凭借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凭借山河的险要,威震天下不凭借无力的强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少)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家人和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词整理。

①之
三里之城(的,结构助词)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指“城郭”)
(夫环而攻之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结构助词)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到, 动词)
亲戚畔之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A、顺连;B、转折,但是)
夫环而攻之(顺连)
然而不胜者(然而,转折,但是)
委而去之(顺连)
③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以天下之所顺(凭借,有时也翻为“用”)
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指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
⒆[故]所以。

2、重点语句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好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条件,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放弃而离开城池,这是因为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限制人民不凭借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凭借山河的险要,威震天下不凭借无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少)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家人和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用天下人都归顺的力量,攻打连家人和亲戚都背叛的国君,所以,施“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要战就一定能胜利)
4、主旨提炼或理解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本文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课后练习
②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论点的提出和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特点?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证:开头提出论点,然后对论点进行论证。

运用类比论证的手法,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