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第三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第三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第一节国际行为主体的概述一、国际行为主体及其特征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构成国际行为主体的实体应当具备一些基本的要素或基本特征:( l )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
即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国际事务,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国际间的相互交往,能够发生对外行为,能够影响其他行为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并对整个国际政治体系发生作用。
( 2 )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国际行为主体以各自利益的特殊性为基本特征,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区别关键在于利益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由于各自利益的相互差异,决定了它们所追求的目标不同,从而构成了国际社会的矛盾、冲突、竞争、合作等一系列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 3 )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国际行为主体应拥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即能够排除其他行为主体的操纵和控制,独立地制定自己的对外决策和对外行为方式,独立地参与并影响国际间的相互交往,独立地运用其行为能力,发挥其职能作用。
( 4 )必须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并拥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实力。
任何国际行为主体只有具备了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才能被其他行为主体视为发生行为的稳定对象,也只有具备一定的政治经济实力才能真正对其他行为主体发挥影响和作用。
以上四大要素或特征彼此关联,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行为能力是确立其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者地位的关键;特殊利益是其相互区别的基本依据;独立自主的地位是其自立于国际社会的重要标志;组织形式和实力则是其具备行为能力和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
二、国际行为主体的类型在国际社会中,国际行为主体经历了一个由一元变为多元的发展过程,即由开始的单一主权国家行为主体逐步发展为国家与非国家两大类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并存。
国家行为主体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决定国际政治事务的发展进程、构成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
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那些具备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但并不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同时又不隶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
党校国际政治综合考研资料-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和重(精)
育明教育2014年各高校政治学&国际关系&外交学考研专业课基础班视频课程+全套真题、笔记等全套资料+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1680~3000元中央党校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专业考研真题1、李良栋:《新编政治学原理》,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2、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3、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秦治来编著:《国际政治学简明教程》,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5、康绍邦、宫力等著:《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理论》,九洲出版社2006年版6、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7、熊志勇、苏浩: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8、鲁毅等著《外交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党校国际政治综合考研资料-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国际政治学概论(第1版宋新宁陈岳目录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第四节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二章世界体系与国际格局第一节国际社会及其特征第二节世界体系及其特征第三节国际政治系统与格局第三章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第一节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第二节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与实力第三节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第四章国际政治的法律规范与准则第一节国际法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国际准则的形成和发展及其特点第三节国际法原则与国际准则的基本内容第五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第一节国际行为主体的一般特征第二节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第三节非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第四节个人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第六章国家间关系的基本类型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第三节第三世界国家间相互关系第七章跨国政治与跨国组织第一节跨国政治与跨国行为第三节跨国公司及其政治行为第八章国际政治的外部环境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第二节经济因素与国际政治第三节科技革命与国际政治第九章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第一节军事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节文化因素和国际政治第三节国际政治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政治学概论(第2版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作者:陈岳为体现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在基本维持人大版教科书理论和逻辑体系的基础上,作者对原书的部分章节进行了调整。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3、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特征: 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非国家行为主体由于不拥 有强制推行其对外政策的手段,因而它对国际事务 的参与主要是通过对主权国家的政府或领导人施加 影响来间接进行的,其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会议 、决议、舆论、游说等等。 对外行为的跨国性。非国家行为主体的构成是多国 的,其活动领域是跨国的,不代表单个国家、党派 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因而得以成为协调各国间共同 利益的重要纽带。 职能作用的协调性。由上述两个特点所决定,非国 家行为主体在国际舞台上能够发挥主权国家难以发 挥的作用。例如,为协调国家间关系提供一个对话 的场所,为国家间交往制订和提供共同的行为规范 和准则,成为协调国家间矛盾与冲突的渠道,是国 际间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等。
(二)国际组织
1、国际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时期 国际会议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 欧洲协调 (2)形成时期 国际行政联盟 国际联盟 (3)成熟发展时期 联合国的成立 2、现代国际组织的特点: (1)国际组织的种类日益增多 (2)国际组织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范围不断 扩大 (3)国际组织的数量急剧增加 (4)国际组织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和作用不断增强
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2016年4月
本节主要内容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及其类型
国家行为主体
非国家行为主体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概述 (一)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定义及其特征 1、定义: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 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2、特征: (1)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 (2)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3)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必须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3、国家主权的当代制约因素 (1)民族与国家不重合 (2)政府能力与责任感的强弱 (3)资源多寡与外交质量 (4)文化认同与民众心理 (5)国际干预的加强 (6)国际组织的多种作用 (7)非政府力量的壮大 (8)经济的无国界行为 (9)全球性危机的加深 (10)人类空间探索的增加
国际政治
国际政治行为主体: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国际政治或经济实体.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基本要素1. 行为能力与影响手段;能够发挥一定职能作用;2. 拥有一定的政治或经济实力;3. 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即为一实体;4. 拥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或决策权;5. 具有自己的与其他行为体相区别的特殊利益.国际政治行为体类型1、国家行为体 States指国际社会中独立的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中直接、独立和全面地参加国际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社会等关系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实体。
2、非国家行为体指那些具备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要素,但并不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同时又不隶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其中最重要的是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
非国家行为体的类型: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争取民族独立的政治实体和政治组织其他跨国运动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的比较第一,固定的居民是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而非国家行为体不是由定居的居民组成的。
第二,确定的领土是主权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
而除了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外,其它非国家行为体的生存和活动范围并不依赖特定的地域。
第三,主权国家必然是国际法的主体,然而,不是所有的非国家行为体都是国际法上的主体「派生,有限制」。
第四,即使国家出现政权更迭和内部冲突,也不会永久妨碍其重新成为国际法主体的可能。
非国家行为体则不同,一个具体的非国家行为体的生存周期可能很短。
一旦其目标完成了,存在前提就消失了。
国际社会的定义:国际社会即世界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形态国际社会的特征:1、状态特征──无政府状态2、成员特征──多元性、多样性3、结构特征──整体性、变动性与相对稳定性4、国际社会是按照一定规范,有序发展国际政治体系国际政治体系是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
体系中存在着不同的结构层次,从双边、多边、亚区域、区域直至全球范围,包括有国际组织体系和各类国家体系。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题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题第一章序言一、填空题1.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1919年英国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国际政治系,为国政治专业设立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标志着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2.理解国际政治现象需要具备两类知识,即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需要掌握三种基本研究方法,即历史研究方法、法律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3.分析的四种模式是指描述、解释、规范性分析和处方;二、名词解释1.国际政治指全球性的政治活动,它与国际关系、国家间的互利与合作、各个国家的政治动态有很大的关系,关注的是国家间的联系并且主要关注对外政策;2.世界政治指研究各种国际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运行和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区别于国际政治3.国际关系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简而言之,国际关系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等关系;三、简答题1.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2.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特点;•复杂性:不仅涉及政治,而且涉及军事、经济、外交、文化、宗教、生态、法律和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跨学科性:无论是作为一个学科还是研究领域,国际政治学都比政治学要宽泛的多,该领域的学者们认为,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等,对于国际政治学都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包容性3.列举至少三个国内外知名的研究国际问题的智库名称和期刊名称;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原名不列颠国际事务研究所布鲁金斯学会对外关系委员会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外交事务外交政策外交评论;;;第二章理解国际政治一、填空题1.国际政治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问题;二、名词解释1.权力指一个国际行为体对其他国际行为体实施影响的能力;通常分为软权力和硬权力、潜在权力和现实权力、有形权力和无形权力;2.安全困境又叫安全两难,在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理论中,它是指一个国家为了保障自身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反而会降低其他国家的安全感,从而导致该国自身更加不安全的现象;3.集体安全是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三、简答题1.现实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核心观点;民族国家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行为者,像联合国这类国际组织,只是在最有实力的成员国希望它们重要时,它们才重要,追求民族利益是民族国家不变的目标,而不论他们的政府形式和经济类型如何;民族国家互相竞争的体系基本上是无政府主义的,国家间为权力而彼此争斗,总是照顾他们自己的利益,最终不得不依赖自助,不可能执行国际法而诉诸更高一级的权威;2.自由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核心观点;希望建立一个集体安全体系,并认为民主国家是爱好和平的,因而寄希望于民主制度的扩展,强调民族国家之间的机构和居中协调的角色,这种居中协调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并相信这不再是“理想”;第三章国际行为体一、填空题1.国际行为体分为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两种类型;2.非国家行为体主要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民族解放运动和个人;3.威斯特伐里亚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主权国家的诞生;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的中心原则是一块领土的统治者应该决定该领土内的宗教;4.根据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权力的大小,国家可以分为大国、中等国家和小国;二、名词解释1.国际行为体是国际社会活动的基本单位,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物,并能独立行使国际权利、承当国际责任和义务的政治实体或政治力量;2.主权即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重要属性,是国家在国际法上所固有的独立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主权作为国家的固有权利,表现为三个方面:对内的最高权、对外的独立权和防止侵略的自卫权;三、简答题1.为什么到目前为止主权国家依然是国际政治的主要行为体;1国家是主权的唯一拥有者;2曾分属于世俗和精神权威现在都由国家来掌握,随后发展起来的国际规范给国家提供一个其他行为者所没有的地位;3国家是一个法律实体,它被赋予的法律资格和法律地位主权是其他国际行为者所没有的;第四章国际体系一、填空题1.在国际体系中,基本状态是无政府状态;2.国际体系的结构影响体系中的行为体之间的关系;3.国际体系的结构包括单极、两极和多极三种形式;4.国际体系诞生以来,经历了古典、过渡和现代三个时期,古典时期的国际体系是指威斯特法利亚体系;过渡时期的国际体系是指维也纳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现代的国际体系是指雅尔塔体系;5.均势分为简单均势和复合均势两种形式;6.权力的模式分为霸权和均势两种形式;二、名词解释1.国际体系是由诸多相互作用的国际行为体组合而成的整体;在国际体系中,基本状态是无政府状态;国际体系按照地域范围和规模分为局部结构层次和总体结构层次两类;2.极在国际政治学中,极有“端”和“最高”的含义,是指一个主要权力实体或一个联盟;简单说,极是一个力量中心,但不是任何一个力量中心都能称得上极;能称得上一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在综合国力方面有无可争议的优势,对国际关系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3.相互依赖系统的一种属性,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在系统的其他部分引起反应或者产生有影响的后果;4.均势1“均势”的最初含义是指权力的均匀分布,在这种状态下,没有一国可以占据优势,从而对他国造成威胁;2“均势”被用来指权力应该均匀分布的原则;它的描述性用法变为了规范性用法;3“均势”相当于我方应具有略胜于对方的势力以避免力量分布不均匀的危险的原则三、简答题1.层次分析法中国际体系层次的分析指标;国际体系的结构、权力分配、国家在体系中的等级、世界科学发展水平国际体系的分析指标:国际体系结构、等级、技术2.联盟的目的及其危险性;联盟的目的:A.国家参加联盟主要是为了集聚力量;联盟使国家能够获得别国的军事力量,以增大自己的军事力量;作为外交政策的一种战略,联盟是权力平衡的重要因素,目的首先是威慑或遏制B.以别国的力量增加自己的力量并不是联盟的唯一原因,有时甚至可能是次要原因,用联盟先发制人可以防止敌人以同样形式扩展他们的菜单;联盟的危险性A.联盟可以增加本国的资源或减少敌人的资源,因而影响国家扩大自己能力的机会;B.扩展或者扩散战争C.联盟被大国利用来控制小的联盟伙伴;同时,联盟也被小的联盟伙伴利用来操纵大国D.盟国不履行联盟的义务,战争爆发后撒手不管;E.掉进陷阱,被鲁莽的小盟国拉进冲突中;3.两极体系稳定论的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在两极体系中,两个大国势均力敌,没有那一方可以轻易取得胜利,战争一旦爆发,将会持续很长时间,造成巨大损失;如果战争真的在两个强大对手之间爆发,后果将非常严重,这种代价将是两个大国都无法接受的,因此,双方的注意力都集中于危机管理,极力避免两个主要对手之间发生直接冲突,而让他们在地区的代理人去打仗;第二种观点认为,在两极体系中,两个阵营的领袖国的实力比阵营内其他成员的实力强大得多,这些霸权主义的领袖国在阵营内推行等级制度的秩序和纪律,从而大大减少了各自阵营内小的成员国将他们和其他成员国拖入战争的可能性;因此,互相对立的两大阵营的成员国所面对的有关阵营内成员国以及整个力量对比的变动的不确定因素是很小的;第三种观点认为,可以将冷战期间的美苏两大阵营看作是两个帝国,有证据表明正是互相竞争的帝国的核心国避免了战争的爆发;如果将冷战看作是互为强大对手的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一种持续对抗,那么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会更小;第四种观点认为,由于美苏都无法承受核武器的打击,它对世人起到了特别的警告作用,因此,核武器本身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表明发动工业国家之间的长期战争总是一个亏本的买卖;即使没有核武器,二战中的主要敌对国也都会吸取教训,尽量避免战争的爆发;第五章国际关系一、填空题1.实力是国家发展对外关系和发挥影响力的基础;武力手段和经济手段是国家获得影响力的主要手段;2.权力通常分为软权力和硬权力、潜在权力和现实权力、有形权力和无形权力;3.国家发挥影响力的六种具体方式包括劝说、悬赏、给予奖赏胡萝卜政策、以非暴力方式施加惩罚、以惩罚相威胁大棒政策和使用武力;4.国家实力的有形基本因素包括领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规模和军事实力;5.国家实力的无形因素则主要与制度因素有关,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此外还要考虑情报工作的质量;6.武力的运用包括实际动用武力、有限使用武力和威胁使用武力等几种形式;7.控制流通的方法包括关税、配额、最惠国待遇、信贷、货币政策,此外,还有专供惩罚之用的方法即抵制和禁运;二、名词解释1.影响力是指一个行为体改变其他行为体行为的能力,包括自愿和强制两种方式;也称为影响力;2.恐怖主义非国家行为主体往往以暴力为主要手段,挑战业已建立的政府,争夺对一国或希望自己单独成为一国的某个地区的控制权;恐怖主义是一种获取影响力的工具、一种灵活机动而又一石数鸟的战术,非国家行为体和国家行为体同样加以使用;恐怖主义的主要目标并不在于实际上的破坏和毁灭,而在于使居民和政府受到激烈的、心理上的震动;恐怖主义的意图是系统使用暴力以求达到政治目的,以系列行动制造恐惧,希望从而改变人们对待政府的态度和行为;三、简答题1.国家操纵经济资源以获得影响力的主要方式;1经济方面的奖赏和惩罚经济方面的影响力可以通过操纵奖惩来获取;正面方法:可以承诺对一国提供、继续提供或更多地提供某种资源、商品或劳务;负面方法:拿走、切断或不供应一国所需的某种经济资源、商品或劳务2控制流通的方法各国使用不同方法来控制货物、劳务和资源在各国之间的流通;方法有关税,配额,最惠国待遇,信贷货币政策,抵制,禁运3外援是赠与国把商品、资源、资金、劳务、技术咨询提供给受援国;形式可以是赠与、贷款、售货、技术支援等;第六章政府结构一、填空题1.根据战争相关系数项目的统计,1816-1980年共计发生118场大规模国际战争,其中打仗最多的是法、英、俄三国,参战比率分别为19%、16%和16%;二、名词解释1.民主和平论一个近年来在西方兴起的理论,试图从国家政治结构、决策机制等因素探寻二战后长期和平的原因;认为民主政治的特性使得民主国家间避免了战争,而专制国家之间处理相互关系则倾向于使用武力;但这种理论在证据上和理论上都有明显的不足,且其可能成为大国新干涉主义的工具;事实上不能说某种类型的政府就天生好战或爱好和平;三、简答题第七章角色1、填空题1.研究决策者的角色必须要考虑决策者活动于其中的小群体环境;2.各种组织所扮演的角色是系统筛选信息的重要因素;3.组织的狭隘性是组织过程模式的核心概念;二、名词解释1.集团思维有压力迫使个人与集团的观点保持一致,而不是去挑战它;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对于形势的看法可能会改变,以迎合集团内的集体观点;三、简单题1.组织的狭隘性体;1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组织只向其他人提供能够保护本组织利益的信息,让决策者看到的只是组织所希望的方面;2当组织提供各种选择时,它企图给决策者一份选择好的菜单,每个选择方案将有利于组织的扩大;3组织将企图阻止高层决策者从其他组织中作出威胁到本组织利益的决定2.四种主要的决策模型;理性选择模式:以人类理性为前提,强调决策者在政策决定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集团决策模式:在某个特定的小集团范围内,决策者的行事受到决策单位直接环境的影响;组织过程模式:决策不是一个整体性政府理性选择的产物,而是基于组织内部常规运作程序的一种机械的或半机械的过程的产物;官僚政治模式:基于一种多元决策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权力是分散的;参与决策的每个人目标不同,故决策程序围绕着决策者们彼此间的竞争和妥协来进行;第八章社会特点一、填空题1.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它的非政府特征影响和制约着决策者的选择;2.关于资本主义的哪些特定方面导致了帝国主义,进而导致了战争,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是经济利益说,二是政治和意识形态说;3.一般来讲,民主国家的对外政策产生于公众舆论,公众舆论总是试图对决策者形成制约,而决策者也总是试图左右公众舆论;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1.公众舆论何时影响对外政策;一项政策如果针对的只是特定的少数人,如一少部分的公民或领导人,这时舆论的作用就举足轻重;在一般问题上舆论也会产生影响;许多对外经济政策事务只对相关利益集团重要,并不能总是成为公众关心的焦点;军事及政治安全问题更能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和关心;那些能够在舆论改变或形成前迅速解决的问题,不太可能受到公众舆论的限制,一个问题拖延的时间越长,公众舆论对它的影响可能也越大第九章个人一、填空题1.一般情况下,角色因素在经济发达国家较重要,个人特质因素则在发展中国家的作用较大;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1.研究个人的具体方法;1.采访对象本身是很有用的,但有最好的方法是采访接近这些对象的人;2.对有关研究对象的一些口头和书面材料进行心理分析研究;3.对对象本人的自传史料和历史背景进行心理分析研究;4.对言语交流进行系统研究,从研究对象的话语中作出判断;运用这个方法先确定个人的心理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与其行为联系起来;5.人们试图运用一些技巧来研究在某些条件下人们的一般行为;有的研究是在心理学家的实验室进行,有的则通过模拟游戏行为进行研究;。
国际政治学概论(上)
对外政策、对外行为与对外关系
国家的职能、利益、力量构成、外交目标的设定、
外交决策的依据与程序、影响因素等
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行为及影响
9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研究对象
3、问题领域的研究
单一问题以及相关问题的综合研究 如:战争与革命、内战、恐怖主义、民族主义、 全球化等 优势: 关注和跟踪国际社会热点问题
2、当代分析方法 d.定量分析法(Statistical- Analysis)
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类、综合和评价 对国际现象的性质和原因进行假设,搜集相关资 料进行分类统计和比较,证明假设的正确性。 国际关系的评价:战争次数、军队调动动员次数、对 外冲突死亡人数、断绝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等 国内形势的评价:政府危机次数、暴动革命次数、 刑事案件发生率、失业人口、对政府支持率等
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 定和实现特定权力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政治 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5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基本概念
2、国际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学——国际社会各行为主体之间跨越国界 的各种关系之总和 联系:对象基本相同;前者包含在后者之中 ;
二、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渊源
4、国际法学(让· 博丹、格老秀斯) 主权平等、互不侵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5、国际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的互动关系
6、历史学 历史实证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22
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国际政治学的发展阶段
1、创立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 戴维斯资助建立 威尔士大学国际政治系,设立伍德罗威尔逊讲座 教授,学科诞生。 国际研究机构建立、高校教学研究、理论著作问世 1919-1926年,美国40所大学建系 1931年,美国开设的国际关系课程达3700门。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三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圣才出品】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三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圣才出品】第三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3.1复习笔记一、国际行为主体的一般特征1.国际行为主体的含义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其特征包括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2.国际行为主体的类型当今世界的国际行为主体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1)国家行为主体国家行为主体是指国际社会中独立的主权国家,以联合国组织的成员国为依据,国际社会目前已有192个主权国家。
(2)非国家行为主体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那些具备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但并不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同时又不隶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
它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
3.国际行为主体的发展(1)国家间政治与国家行为主体从国家和国际政治发展的历程来看,国际社会的基础仍然建立在国家间政治的基础之上,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的中心单位,是国际社会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行为主体。
(2)跨国政治与跨国行为主体跨国政治作为国际政治总现象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国际政治或国家间政治的基础上形成,并随着国际政治的不断变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3)跨国政治与国际政治①跨国政治的定义跨国政治是指各种跨国行为主体的一系列对外行为和相互关系的总和,它既包括跨国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包括跨国行为主体与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与国家间政治密切相连,是国际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出现的一种新现象。
②跨国政治与国际政治或国家间政治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a.跨国政治是国家间关系的补充和延伸,反映了国家间相互作用的日趋复杂化。
b.跨国政治和国际政治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二、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1.国家作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1)国家的构成要素:①具有固定的领土和一定数量的居民这是国家作为基本实体存在的首要条件,是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2014年西北师范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613政治学理论考试大纲考研大纲
二、政治参与的途径和作用
第三节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一、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特点
二、推动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发展必须解决的若干问题
第八章政治文化
第一节政治文化的概念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二、政治文化的构成与功能
三、政治文化的类型划分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和特点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政治学理论》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613)
学院名称(盖章):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制时间:2014年7月15日
《政治学理论》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613)
一、考核要求
《政治学理论》是政治学理论和国际政治专业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考试力求反映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从而为国家培养从事政治学教学、科研以及相关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第三节 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进
一、战前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及特点
二、冷战时期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及特点
三、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及特点
四、 未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与安全
第一节 国际政治的主题与国际安全
一、国际政治主题的涵义
二、国际安全的特征
三、世界主题与国际安全的关系
第二节国际政治的基本理论范畴(一) -----战争与和平
一、一般战争的理论
二、人类历史上的战争现象
三、和平及维持的条件
第三节国际政治的基本理论范畴(三) -----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
一、 民族
二、 民族问题
三、 民族主义的基本含义及主要社会功能
《国际政治概论》教学大纲
[几点说明] 1、 从第二周开始,每次课安排若干位同学按照事先选定的讨论题发言,时间10~15分 钟,课堂发言占最后成绩的10%; 2、 将发言内容整理成不超过1,000字的小论文,于期末考试当天开考前上交,此项内容 占最后成绩的10%; 3、 同时于期末考试开考前上交的另一篇小论文是对其他任何一位同学的课堂发言内容所 作的评述,内容包括该同学课堂发言的主要观点,以及你自己的评论,篇幅不超过1, 000字,此项内容占最后成绩的10%; 4、 两篇小论文均请直接发送至本人的电子邮箱内,一律不得晚交,否则没有成绩;
国际政治格局 2、 国际政治格局的转型 3、 国际政治格局的历史演变 国际经济政治力量的组合分解 两极的国际政治格局 多极的国际政治格局 三、 国际政治秩序 1、 秩序与体系、格局 2、 国际秩序的发展与演变 3、 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讨论 各主要大国关于国际新秩序的观点 中国倡导的国际新秩序
讨论题:3、论述国际政治的体系、格局与秩序的关系。 4、从国际政治学角度,评述"欧洲中心论"。 5、围绕建立国际新秩序而展开的争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6、如何理解当前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多极化,还是单极化?
(二) 6、 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国际关系理论初探》,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 7、 袁 明:《跨世纪的挑战: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2年。 8、 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9、 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的实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 宦 乡:《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基本问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 11、 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12、 黄硕风:《综合国力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3、 陈忠经:《国际战略问题》,北京:时事出版社,1987年。 14、 赵宝煦:《政治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15、 陈汉文:《在国际舞台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16、 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7、 叶章蓉:《大国军事战略》,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 18、 刘金质:《美国国家战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 19、 鲁 毅等:《外交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 20、 钱俊瑞:《世界经济与世界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21、 李 琮:《第三世界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 22、 巫宁耕:《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新祥旭名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第三章)
新祥旭名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第三章)第三章国际政治体系的行为主体第一节国际政治行为体一、国际行为主体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构成国际行为实体的主体应当具备一些基本的要素或基本特征。
主要包括: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必须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国际行为主体经历了一个由一元变为多元的发展过程,由开始的单一主权国家行为主体逐步发展为国家与非国家两大类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并存。
二、国家行为体及其特征主权国家虽然不是国际舞台上唯一的行为主体,却是国际政治中最主要的行为主体。
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与国家在国内政治学意义上的本质特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在规模、范围和行为准则等多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
国家在国内社会中的本质无疑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则更多地是强调它的行为能力和职能作用。
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必须具备三大要素:具有固定的领土和一定数量的居民;具有一定的政权机构;拥有至高天上的主权。
国家作为阶级社会中最一般的政治形态,既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又是组织社会的管理机构;它在本质上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同时又必须调整全社会的普遍利益;具有对内和对外两种职能。
作为国际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我们研究的不是作为一般政治形态的国家,而主要是研究国家的对外行为,国家作为国际行为主体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非国家行为体及其特征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那些主权国家中外的、能够独立地参与国家事务并发挥职能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
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出现是国际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
非国家行为主体大致可以区分为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这两种基本类型。
国际组织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其政府、政党、民众和团体基于特定的目的,以一定的协议或法律形式而设立的组织机构。
国际政治学概论重点1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学的基本理论1、乃是其最典型的的代表。
摩根索的观点认为:政治是受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支配的;以权力限定利益是普遍适用的,利益直接支配着人的行动,而权力是利益得以实现的保证,一个国家能够在大多程度上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取决于自身在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地位;政策的好坏不在于它是否合乎道德,而在于它是否能够转换为成功的政治行动;道德和政治行为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相互对立,普遍的道德准则并不能以抽象的公式运用于国家行为,政治家也没有权利因不符合道德义务而放弃能够成功的政治行动;普遍的道义法则与特定的国家道义不能混为一谈,后者是权力和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治现实主义同其他学说的区别,就在于她强调政治领域的独立性,强调权力政治的作用。
在现实主义看来,权力就是一种控制和支配他人的能力,国际政治就是一种“增强权力、维持权力、现实权力”的斗争。
2、答:古代中国是一种以“天朝礼治”为核心的朝贡关系,有“亚洲的华夏秩序”、中国的“华夷秩序”之说,这种“礼治主义”与中国人所尊崇的儒家传统密切相关,他们崇尚“仁政”、“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除了“仁、义、礼、智、信”之外,与其相联系的“和”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并被人们称为是东方和平智慧的本质。
这种秩序的含义是多重的:一为伦理秩序,即所谓战争的“义”与“不义”,“有道”或“无道”;二是文化秩序,即是否“仁德”和符合“礼”;三是政治秩序,即是否合乎“王道”和“仁政”。
中国古代传统的和平主义观念对19世界末20世纪初中国的士大夫乃至革命者的影响都是根深蒂固的。
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1第一、单一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时期,从19世纪末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二、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的时期,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三、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一个统一的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的时期,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
国际政治学原理(1)
13
(2)每个周期又分为四个阶段,即世界强国阶段、非正统
化阶段、分散化阶段和全球战争阶段。 周期变化的轨迹是,全球战争产生世界强国,而世界强 国的出现又带来它的竞争者同它进行争夺,世界政治因而相 继进入非正统化阶段和分散化阶段,最终导致另一场全球战 争,如此反复不断。 (3)成为世界强国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即岛国或半岛的地 理位置、稳定和开放的国内政治社会结构、居于国际主导地 位的经济以及基于海上权势的全球伸展能力。1494年以来, 具备上述四个条件的世界强国是葡萄牙、荷兰、英国和美国。 (4)全球政治中的挑战者国家都失败了,如西班牙、法国、 德国和苏联;而那些成功的世界强国,通常都是先前的世界 领导者的同盟,如荷兰取代葡萄牙,英国取代荷兰,美国取 代英国。
29
思考题:
论中国的和平崛起
中国将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争取早日 实现现代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要 为人类的和平事业做出贡献。 方法: 分小组讨论,由组长主持,要求纪录。 推选发言人上台阐述小组的观点,并回答提问。
30
第三节 马列主义的国际政治学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 1
时 代 观
列宁
时代发展的阶段性 以及帝国主义时代 的基本特征 压迫民族与被压迫 民族的区别;殖民地 国家对殖民帝国的 意义与作用; 民族自决原则
探讨发展变化的进程及影响因素
C
9
寻找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4、一般规律的抽象与演绎
国际关系行为体:国家利益论、综合国力论、 外交学、国家对外战略论等
国际关系研究:相互依存论、国际冲突论、 国际合作论、地缘政治学、沟通理论、博弈理论、 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等 国际体系研究:国际机制论、国际制度论、 一体化理论、均势论、建构主义理论等
国际政治学原理
16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
2、当代分析方法
c.心理分析法(Psychoanalysis) 注重个体心理行为和群体心理行为的研究, 探寻重大国际事件中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根源
哈佛大学教授梅里安1925年发表
《政治学的新方法》 ,开创了研究方法。
两条基本的心理发展路线
奖励——友谊——希望 惩罚——敌视——惧怕
西方国家的霸权态势加剧,反映在“历史终结论”、 “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人权高于主 权”、“单边主义”等 中国关于建立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时代主题论、多极化理论、新安全观等
2019/7/20
Provided by Liuchangmin
28
第一章 导论 思考题:
论中国的和平崛起
Provided by Liuchangmin
11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
1、传统研究方法
a.历史描述法(Historical-Descriptive Method) 国际政治学中最广泛运用的方法之一。以历史分 析为基础,演绎综合并加以类比,以揭示其规律
乔治·莫德尔斯基的百年周期论 尼克松的“五大力量说”均势和平
2019/7/20
Provided by Liuchangmin
26
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3、国际政治学全面发展阶段(70-80年代) 西方国际政治学的全面发展 内容丰富、方法多样、分支林立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政治学建立 1976年苏联科学院甘特曼教授出版《现代资 产阶级国家关系理论》,1984年出版《现代 国家关系的体系、结构和过程》。 1978年华沙大学教授库库尔卡出版《国际关 系理论问题》
第三章 国际政治行为体主体
文化上的相似性:包括共同的语言和宗教信仰 外部威胁
(三)现代国家产生的标志
现代国家产生的标志是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中心原则:
一块领土上的统治者有权决定该领土内的宗教。
领土和领土之上的人民属于统治者,而统治者不必听 命于一个外部权威。(民族主权)
例子:世界银行(IB)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提示:国际组织的作用并不都是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影响。
结论:
政府间国际组织为表达单个国家的意志或 多个国家的集体意志提供了一种手段;是调 解和缓和国家间冲突与纠纷的重要渠道,但 也有消极作用。
政府间国际组织发挥作用的案例-联合国
联合国——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以维护和平、 促进发展为宗旨。机构: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与 社会发展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 其积极作用:
第二,主权原则消泯了宗教对战争的影响,残酷的宗教战争退出 了国际关系的舞台。
第三,在主权的保护下,国家减少的趋势得到缓解。
第四,欧洲的国际关系走出霍布斯文化,主权国家之间相互征服 和奴役的现象大大减少。
主权原则在全球建立,也带来了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的问题。从 国内层面看,对人权最有可能进行侵犯的是来自国家的代表—— 政府。 从国际层面来看,在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面前,主权制度 所造成的隔阂妨碍了国际合作的进行。
“任何国际组织,凡不是经由政府间协议而建立的,都被 认为是为此种安排而成立的非政府组织。”这个概念常常 被作为权威界定而引用。 学者们也对非政府组织提出了自己的定义。 广义上看,有的人认为几乎所有非政府、非企业的社会组 织都是非政府组织。 狭义上讲,有的人认为非政府组织是依法建立的致力于解 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社会组织,具有非政府、非营利、自主 管理、非党派和一定的志愿性质。 在实际的使用中,往往是从狭义上来解释非政府组织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第一节 国际行为主体的一般特征
一、国际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1、定义: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 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2、特征: (1)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 实力 (2)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3)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必须拥有(19世纪末——一战前) 2、波动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3、大发展时期(二战后) A、数量急剧增加 B、越来越大 C、投资日益扩大 D、分支机构遍布全球
二、跨国公司的类型及其行动特点 1、类型 (1)按其资本构成的国度划分 几国资本共同形成的多国公司 一国资本形成的跨国公司 (2)按其资本所属国度的经济社会性质 垄断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世界国家
二、国际组织的的基本类型 1、类型 (1)从成员性质 主要分为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间组织(或民 间组织)两大类: 政府间国际组织:(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定义: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经一定的协议 而创立的机构。 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可能是国家的 联盟,也可能是国家的联合体,可能是地区 性,也可能是全球性的。
非政府间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定义:由不同国家的个人和民间团体,经一 定的协议而组成的国际机构。 数量:上升 功能:在特定的问题领域促进较大的合作
(2)从目的和职能: 一般政治性组织:广泛职能。例如联合 国、欧盟 专业技术性组织:科技、文化、体育、 卫生。例如WTO (3)从地域范围: 全球性组织:例如联合国 地区性组织: 跨地区性:77国集团 地区性 :欧盟 区域性 :相邻的几个国家。东盟
第二节 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西方学界的国家学说 一、国家作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三大要素: (1)具有固定的领土和一定数量的居民 (2)具有一定的政权机构 (3)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 二、国家主权及其发展 1、定义
2、来源 3、属性 对内主权:对内最高统治权 对外主权:对外的独立平等权 防范侵略的自卫权 4、现状 当代的制约因素 (1)民族与国家不重合 (2)政府能力与责任感的强弱 (3)资源多寡与外交质量
第三节 非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那些主权国家之外的、能 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职能作用的政 治、经济实体。 包括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 一、国际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时期 国际会议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
作用 2、形成时期
欧洲协调
国际行政联盟
国际联盟
3.成熟发展时期 联合国 现代国际组织的特点: (1)国际组织的种类日益增多 (2)国际组织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范围 不断扩大 (3)国际组织的数量急剧增加 (4)国际组织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和作用不断 增强
区别: (1)非国家行为主体由于没有固定的领土和 居民,因而一般都没有特殊的国家利益或阶 级利益,从而具有超国家性和超阶级性的特 点。 (2)非国家行为主体虽然都不同程度地拥有 政治或经济实力,拥有在国际舞台上活动的 物质手段,但一般都不具有强制机关或暴力 工具,因而不具备以武力强行实施其对外行 为的手段。
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行为特点
1、非国家行为主体与国家行为主体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非国家行为主体是在国家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关 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国家间相互关系 的补充和延伸。 (2)非国家行为主体和国家行为主体一样,具备构 成国际行为主体的四大基本要素,即行为能力、职 能作用、实力和组织形态、独立自主性和独立决策 权。 (3)非国家行为主体尽管具有不同于国家行为主体 的职能特点,但它不可避免地受着国家行为主体的 制约。
三、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 1、地位 国际组织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是随着国际组 织本身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20世纪以前 20世纪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2、作用 (1)国际组织是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重要 力量 在军备竞赛与裁军方面 在地区冲突和战争方面
(2)国际组织是促进发展、推动合作的积极 因素。 国际组织是实行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 国际组织为支持和帮助落后国家经济发展提 供了重要渠道。 (3)国际组织是推进国际政治民主化的有力 手段。
二、国际行为主体的类型 国际行为主体经历了一个由一元变为多元的发 展过程,即由开始的单一主权国家行为主体 逐步发展为国家与非国家两大类国际政治行 为主体并存。 进入20世纪以来,关于国际行为主体的传统 观点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传统的国际关系概念内涵不断扩大 第二,对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认识进一步扩大 第三,经济实体也被视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第四,强调个人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2、特点 (1)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 (2)对外行为的跨国性。 (3)职能作用的协调性。
思考题: 1、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分类和特征是什么? 2、国际主权及其属性。 3、国家构成的要素是什么? 4、国家实力 5、国际组织 6、跨国公司 7、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区别与联 系
(4)文化认同与民众心理 (5)国际干预的加强 (6)国际组织的多种作用 (7)非政府力量的壮大 (8)经济的无国界行为 (9)全球性危机的加深 (10)人类空间探索的增加
三、国家实力与国家类型 国家实力,也称之为综合国力,是指一国所 具备和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总和。 类型 (1)超级大国 (2)大国 (3)中等国家 (4)弱小国家 特例: (1)无赖国家 (2)失败国家
2、特点 (1)跨国公司依仗自己巨大的经济实力对国 际政治体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2)跨国公司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影响 母国和东道国的决策过程,进而影响母国和 东道国关系的发展。 (3)跨国公司利用超越国家主权和法律之上 的特殊地位形成相对独立的行为能力。
三、跨国公司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1)跨国公司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加深了整个世界相互依存的发展趋势。 (2)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加深了南北之 间的矛盾,成为维护国际经济旧秩序、推行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工具。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状况 反映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