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际关系行为主体

合集下载

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名词解释1、国际行为主体释: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具有影响国际关系能力的政治经济实体2、世界格局释: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

3、雅尔塔体制释:所谓雅尔塔体系(或称雅尔塔体制),就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1943年德黑兰会议、1945年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

4、杜鲁门主义释: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5、马歇尔计划释: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尼克松主义释:1970年,尼克松提出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作为美国全球外交三原则,从而形成了所谓“尼克松主义”。

7、经济外交释:经济外交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表示经济是某一国家外交特别强调的侧重面,另一种则表示经济是某一国家外交所使用的特殊手段。

8、三合路线释:三和路线即“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这是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外战略的主要内容。

9、第三世界释:此名词最先由法国经济学家提出,原本是指法国大革命中的第三阶级。

冷战时期,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为表示并不靠拢北约或华约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词界定自己。

10、亚非会议释:万隆会议是指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

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

11、不结盟运动释:是指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现有120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组织。

12、七十七国集团释: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剥削、掠夺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国际集团。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3、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特征: 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非国家行为主体由于不拥 有强制推行其对外政策的手段,因而它对国际事务 的参与主要是通过对主权国家的政府或领导人施加 影响来间接进行的,其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会议 、决议、舆论、游说等等。 对外行为的跨国性。非国家行为主体的构成是多国 的,其活动领域是跨国的,不代表单个国家、党派 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因而得以成为协调各国间共同 利益的重要纽带。 职能作用的协调性。由上述两个特点所决定,非国 家行为主体在国际舞台上能够发挥主权国家难以发 挥的作用。例如,为协调国家间关系提供一个对话 的场所,为国家间交往制订和提供共同的行为规范 和准则,成为协调国家间矛盾与冲突的渠道,是国 际间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等。
(二)国际组织
1、国际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时期 国际会议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 欧洲协调 (2)形成时期 国际行政联盟 国际联盟 (3)成熟发展时期 联合国的成立 2、现代国际组织的特点: (1)国际组织的种类日益增多 (2)国际组织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范围不断 扩大 (3)国际组织的数量急剧增加 (4)国际组织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和作用不断增强
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2016年4月
本节主要内容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及其类型
国家行为主体
非国家行为主体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概述 (一)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定义及其特征 1、定义: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 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2、特征: (1)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 (2)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3)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必须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3、国家主权的当代制约因素 (1)民族与国家不重合 (2)政府能力与责任感的强弱 (3)资源多寡与外交质量 (4)文化认同与民众心理 (5)国际干预的加强 (6)国际组织的多种作用 (7)非政府力量的壮大 (8)经济的无国界行为 (9)全球性危机的加深 (10)人类空间探索的增加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

第一章国际关系的形成一,早期国际关系有何特点?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货币关系落后,国家自给自足,闭关自守,国际关系的发展缺乏基本的动因,再加上交通和通讯手段十分落后,使得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处于相对隔离、孤立的状态,国际关系处于不发达、不成熟状态、总体上呈现出幼年期的显著特点:1,偶然性。

国际关系偶尔发生,简单、松散,影响不大,不具有必然性和有机性。

2,地区性。

国际关系地域跨度狭窄,主要是邻近地区、邻国间的关系,活动地区受到限制,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亚地区性的特征。

3,有限性。

首先是交流的内容有限,主要是一般商品和思想文化的交流。

其次是交流的形式和途径极其有限。

4,幼稚性。

首先是国际交往的方式、习惯较为幼稚。

与不发达国际关系相适应的是,逐步形成了一些关于战争、外交、调停甚至仲裁的适用等国际惯例,尚无严格意义上的国际法。

二,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如何引发国际关系的变革?国际关系是在人类社会生活领域国际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起了巨大的变革作用,催生了现代国家和现代国际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取得统治地位这一最深刻的经济动因,在欧洲促使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要求建立统一的、现代的民族国家。

当时,民族运动是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联系在一起的。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后,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民族国家相继诞生。

西欧民族运动伴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资本主义生产廓清道路,促进国内统一的民族市场形成,使同一民族居住的地域用民族国家的形式统一起来。

而在东欧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里,弱小民族的年轻的资产阶级受到压迫和排挤,他们意识到,唯一的出路是推翻异族统治,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

总之,民族国家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必然结果,是民族运动的必然结果。

三,国际关系体系是怎样演变的?现代国际关系是以结束“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法利亚和会为启端的,由此形成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

威斯特法利亚和会及其和约对现代国际关系的最重要贡献是塑造了威斯特法利亚体系。

国际关系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是研究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包括:1,国政社会形成发展的物质前提,国政社会的一般特征,各构成要素间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国政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等。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国政社会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和最主要对象。

3,主要研究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它主要涉及:各国对外政策及其发展演变,国家间的冲突与合作、各种政治力量对比的发展变化,国家集团的形成。

分化和改组,世界秩序的形成。

发展与变革,等。

4国社各构成要素之间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既抽象又具体的范畴,必须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特点,全面分析国政主体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各种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揭示国政的发展规律。

其主要流派有理、现、新现等。

国际政治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

是资本主义和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行为主体包括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

另外,还有许多虽不具行为主体资格,但是能于国际舞台发挥作用和影响的行为者,其中国际政治力量以及由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决定的国际政治格局对国际政治发展演化其重要的作用。

国际关系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

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

第一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即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乃至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

第二是国际政治,主要是权威国际成员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间关系。

第三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三者构成同心圆:国际关系范围最大,国际政治次之,仅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关系部分,三要考虑国家间关系,对外政策的范围最小。

国际政治环境即国际政治的基本环境状态,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因素和科技因素,这些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国际政治环境的理论分析出现于20世纪初,60年代以来,日益得到重视。

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

1、国际关系行为体指能够独立地参与事务,并在其中发挥作用和影响的各种政治力量。

它包括以下四个特征:①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②具有自身特殊的利益;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④具有相对稳定的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从类型上看,可划分为: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

2、国家行为体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即主权国家,它是构成当代国际社会的最基本的政治单位,是最有组织的政治经济实体,也是国际舞台上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行为体。

其基本特征如下:①具有固定的领土和一定数量的居民;②具有一定的政权组织机构;③具有至高无上的主权。

3、非国家行为体是指那些主权国家之外的,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职能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是国际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

它可分为: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国际性政治运动三种基本类型。

其行为特点如下:①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②对外行为的跨国性;③职能作用的协调性。

4、政府间国际组织:是指若干主权国家为达到一定共同目标,以一定的协议或法律形式创立的国家间的组织,属于非国家行为体。

构成具备三要素:成员国之间有合作的政治意愿;组织之中要有一定的结构或形式;组织要有一定的运行机制。

按照区域角度划分,可以分为世界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按政治、社会角度划分,可分为军事、经济、技术性国际组织。

5、国际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是私人的国际群体或协会,它们追求跨国利益。

与政府间组织不同,非政府组织不是由政府发起的,它们是不定期的由来自不同民族的公民群体组织、资助和管理的。

特点:对国际事务的影响不是那么直接,但它在特定的功能性问题领域促进了较大的跨国合作;在很多领域和政府间组织形成相互协商与合作的关系,有力推动跨国合作。

主要包括:国际性政党组织、国际性宗教组织、国际性政治活动、跨国公司和恐怖主义组织等。

6、国家利益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国家间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从内容的角度可将国家利益划分为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其中安全利益是核心利益,经济利益是基本利益)。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1.世界经济是指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在世界经济领域中相互关系的总和,是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统一有机整体,它包括世界范围内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

2.世界经济主体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之中,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经济事物并对其发展变化产生一定影响的经济实体。

3.《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

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

4.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行动纲领》,表明国际社会在一定程度承认了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5.欧洲作为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中重要一极的地位来自于它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各国间经济的一体化。

6.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是指获得较快发展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它们的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过渡阶段。

7.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经济运行规则全球化。

8.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连成一片或相邻近的两个国家以上的民族经济实体之间,由参与国家或地区出面,以协定、组织机构、定期联席会议等形式建立实行经济联系的国际经济实体的具体表现形式。

9.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组成的贸易集团。

10.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论坛和经济磋商机构。

11.欧盟在2007年第六次扩大,接受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成为一个拥有27个成员国,人口超过4.8亿的大型区域一体化组织。

12.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问题:一、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世界政治与经济

世界政治与经济

第1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一、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1、什么是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在世界范围内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世界经济是国际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影响和决定世界一切问题的总根源。

2、世界经济的形成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很少,因而不可能出现世界经济。

到18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使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

当时,世界各国联系仍以商品交换为主,资本还没有国际化,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是“加工厂” ,而亚非拉等广大落后地区成了他们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同时世界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由于闭关锁国,尚未纳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中,因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还未最终形成。

19世纪后期,人类社会产生了以电力应用为基础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和资本逐步集中到大企业手中,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

垄断资本统治的确立和发展,使得资本向全球扩张,于是形成了世界经济。

经过几次区域性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德、日、美等几个大国通过资本输出,不仅从经济上而且从领土上把世界瓜分完毕,于是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世界经济体系。

3、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世界经济形成之后,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从19世纪末到今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阶段:从19世纪末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为单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阶段。

整个世界经济形成了极少数发达国家对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实行殖民统治和金融扼制的世界经济。

2阶段: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到1945年二战结束,为两种经济制度并存和斗争阶段。

3阶段:从二战后到今天,为两种经济制度、三种经济类型国家同时并存、相互竞争共处时期。

三种经济类型国家为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

其中发达国家处于支配地位,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处于相对劣势。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第二章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第二章

参考资料
1、《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主 编 周凯敏,高等教育出版社; 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主编 吕有志 戴德铮,高等教育出版社。
2、联合国的宗旨与基本原则
(1)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之间友好关系,促进国际 合作;协调各国行动,制止侵略行为等。———见1945年《联合 国宪章》第一条。 (2)基本原则 各国主权平等;和平解决国家间争端;各国忠实履行宪章义 务;禁止使用武力并享有一定自卫权利;集体协作,不干涉别国 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宪章等。———见1945年《联合国宪 章》第二条。
3、主要机构及其职能
联合国有六大职能机构: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与 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
(1)联合国大会 简称联大。每年召开一次,时间 为9月第三个星期二开幕,为期3个月, 12月25日圣诞节闭幕,未完事宜放在 第二年春天再讨论。 主要职能:讨论与审理动议、 组织与监督各项工作、处理行政 与财务等事项。
图一,2007年9月第62届联大第一次全会会场
图二,2007年9月,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 王光 亚(前右一)出席第62届联大 第一次全会。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国人民 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2)安全理事会 是六大机构中最重要的机构。由15个成员国代表组成。其中5个常任理事国: 美国、英国、法国、中国、苏联(俄罗斯继承)。10个非常任理事国,任期2年, 由联合国大会每年改选50%,且不能连任,非洲、拉丁美洲与西欧各有2个名额, 阿拉伯、亚洲与东欧则各有1个名额,最后一个名额从亚洲或非洲国家中选出。 安理会主席由15个理事国,按英文国名轮流担任,任期1月。 安理会的主要职能:推荐秘书长、 国际法院法官;接纳或开除联合国成员; 派遣维和部队,制止侵略,对战略地区 行使托管权。 安理会工作原则:一般大会程序的 表决依据多数原则(至少9票);实质性 问题遵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原则” ,即一票否决原则。本质是大国特权的 表现。但实际上很有必要,是联合国决 策与有效运转的保证。 安理会会议现场

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学1. 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是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其实质是各种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关系,而已政治为主。

国际关系学:是专门研究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中各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并解释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概括来说国际关系学是研究国际关系发展和演变规律的发展的科学。

2. 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国际关系学主要研究整个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变化演变的规律,国际政治学是研究国际政治关系,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而国际关系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比国际政治学更为广泛。

外交学是主权国家通过一定的机构依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来处理彼此之间失误的艺术和科学。

它专门研究如何制定和调整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处理各种外交事务,而国际关系学是主要研究国际关系整体运行和演变过程。

3.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或游戏理论,它原是数学运筹学中的一个支系,用于严格地处理在战略博弈中参与者最理想的行为和决定结局的均衡,或是使具有理性的竞赛者找到他们应采用的最佳策略,在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在特定的条件下争取其最大利益,博弈的结果不仅取决于某个参与者的行动,而还要取决于其他参与者如何行动,不同的参与者有时利益一致,有时又彼此对立。

并寻求利益最大化。

4. 国际竞争:是指国际关系各行为主体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利益与价值,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领域相互攀比,你追我赶来夺取优胜的一种状态。

5. 国际合作:是指为达到共同目的,在一定领域内利益和目标一致或者部分一致的国际关系各行为主体所进行的全面或局部的相互配合行为。

6. 国际冲突:是指国际关系各行为主体所谋求的自身利益或要实现的特定政策目标不同,或由于其他原因引发了矛盾,而处于一种自觉的抵制、对立和对抗状态。

国际冲突是国家间矛盾尖锐化的产物。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一)课程性质今天的大学生肩负着我国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他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去了解和认识当今变化着的世界。

为了适应新的形式和新的任务,使我们能够“站在中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中宣部: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05方案”要求在大学生中普遍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

(二)课程特点1、政策性强2、现实指导性强3、针对性强(三)课程组成1、对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总体介绍和说明2、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中主要国家或地区基本情况的介绍和分析3、对中国对外关系,对外政策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说明与分析4、对当前世界热点问题进行的说明和分析(四)开设本门课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当今国际问题的主要论述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演变极其发展趋势、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和认识主国际力量在世界经济、政治中心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的对外战略;了解和认识苏联和东欧国家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全面认识中国的外交战略、方针、政策与国际地位和作用,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信念。

(五)学习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1、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和认识世界2、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的观念,即矛盾的观点来分析和认识当今世界3、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和分析,研究当今世界的经济与政治前言一、教学目标1、明确课程性质,了解课程内容2、探讨学习本门课程的意义3、思考本课的教学方式二、授课方式讲授、讨论三、重点难点(一)明确课程的性质(二)了解课程内容四、教学内容(一)课程介绍1、这是一门什么性质的课?2、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这门课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4、这门课对选课学生有什么要求?5、如何才能学好这门课?6、这门课如何进行考试?(二)本课性质这是我院为广大学生开设的“世界与中国”类人文素质选修课。

全球化的国际关系

全球化的国际关系

试论全球化的国际关系【摘要】二战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全球化对国际关系行为主体以及内容产生了深厚的影响,经济利益成为了各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越来越普遍地运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更加加强了国家间的相互依存。

【关键词】全球化;国际关系;信息技术;政治问题二战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各种非国家行为主体纷纷建立,极大地推动了生产、贸易以及经融活动的全球性流动,并对政治、文化等各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使各国间的相互依存进一步加强,对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一、国际关系的新变化(一)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变化国际关系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行驶国际权利,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国际实体。

传统的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因此,主权国家是唯一行为主体。

但是二战后,联合国和其它的国际组织纷纷建立,各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强,它们有权与各个国家或者其它的国际组织签订条约或协定,因此,许多的国际组织被赋予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地位。

国际行为主体包含了国家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

非国家行为主体就是各种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等。

目前,全球化不断加深是非国家行为主体不断作用的结果。

世界各国间的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各国之间加强合作,各种非国家行为主体纷纷建立,共同协商解决全球化条件影响下的各种国际问题。

二战后国际组织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其活动遍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生活领域,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对外政策。

(二)国际关系主导内容的变化国际关系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现象,由来已久。

在古代和中世纪,国际关系就只国家间的关系,主要是经济和文化的交往,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后,各国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才开始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

二战后,国际组织不断建立,各国不断发展,开始强烈要求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行为特点
1、非国家行为主体与国家行为主体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非国家行为主体是在国家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关 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国家间相互关系 的补充和延伸。 (2)非国家行为主体和国家行为主体一样,具备构 成国际行为主体的四大基本要素,即行为能力、职 能作用、实力和组织形态、独立自主性和独立决策 权。 (3)非国家行为主体尽管具有不同于国家行为主体 的职能特点,但它不可避免地受着国家行为主体的 制约。
二、国际组织的的基本类型 1、类型 (1)从成员性质 主要分为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间组织(或民 间组织)两大类: 政府间国际组织:(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定义: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经一定的协议 而创立的机构。 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可能是国家的 联盟,也可能是国家的联合体,可能是地区 性,也可能是全球性的。
区别: (1)非国家行为主体由于没有固定的领土和 居民,因而一般都没有特殊的国家利益或阶 级利益,从而具有超国家性和超阶级性的特 点。 (2)非国家行为主体虽然都不同程度地拥有 政治或经济实力,拥有在国际舞台上活动的 物质手段,但一般都不具有强制机关或暴力 工具,因而不具备以武力强行实施其对外行 为的手段。
第二节 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西方学界的国家学说 一、国家作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三大要素: (1)具有固定的领土和一定数量的居民 (2)具有一定的政权机构 (3)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 二、国家主权及其发展 1、定义
2、来源 3、属性 对内主权:对内最高统治权 对外主权:对外的独立平等权 防范侵略的自卫权 4、现状 当代的制约因素 (1)民族与国家不重合 (2)政府能力与责任感的强弱 (3)资源多寡与外交质量

国际法知识点总结(2024)

国际法知识点总结(2024)

引言:国际法是指国家之间的行为在国际社会中的规范和调整方式。

它涉及领土、领海、国际行为主体、国际关系原则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旨在对国际法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说明,以帮助读者了解和掌握国际法方面的基本知识。

概述:国际法是国际社会共同承认的国家行为规范,包括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两个方面。

国际公法是国际社会共同承认的公正性和公正原则形成的一整套规范,主要关注国家之间的关系。

国际私法涉及私人之间的国际交往和纠纷解决。

正文内容:一、国际行为主体1.国家:国际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关系,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

国家有平等主权和相互尊重的原则。

2.国际组织:国际法还适用于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

国际组织有自己的权力和义务。

3.个人和非国家实体:个人和非国家实体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也可以成为国际法的主体。

二、国际关系原则1.平等主权原则: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平等的主权地位,相互之间应互不干涉内政。

2.领土完整原则:国家的领土不容非法侵占,其他国家应尊重和保护领土完整。

3.不使用武力原则:国际关系应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不得以武力解决问题。

4.自决权原则:民族自决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各民族有权根据其意愿自由决定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地位。

5.解决争端原则:国家之间的争端应通过和平谈判、仲裁或国际法庭等途径解决,避免使用武力。

三、国际法的源泉1.国际公约:国际公约是国际法的主要来源,国家之间通过签署和批准公约来确立国际法规范。

2.国际习惯法:国家在实践中长期保持的、普遍被接受的行为成为国际习惯法,具有约束力。

3.法学原则:国际法学原则是国际法的重要依据,如人权原则、求同存异原则等。

4.国际判例:国际法庭的判决和裁决可以作为国际法的权威解释和规范。

四、国际人权法1.世界人权宣言:世界人权宣言是国际人权法的基础文件之一,规定了人权的普遍价值和基本原则。

2.国际人权公约:国际人权公约是国际人权法的核心法规,包括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等。

国家中心论的主要内容

国家中心论的主要内容

国家中心论的主要内容
国家中心论主要内容是指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主导和核心地位。

国家中心论认为国际关系主要是由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构成的,国家是国际体系的核心和基本要素。

国家中心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是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行动主体:国家作为国际政治的主要参与者,具有最高的权力和决策能力。

国际关系的一切行动都是由国家主体来驱动和决定的,国家的行为和政策对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2. 国家间的相互竞争和冲突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动力: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冲突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动力。

国家通过争夺资源、地盘、影响力等方式来维护和增强自身的利益和地位,国际关系中的竞争和冲突常常围绕着国家的核心利益展开。

3. 国家间的权力对比是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国际关系中国家之间的权力对比是决定国际格局和国际政治事件发展的关键因素。

国家通过欧洲国际体系理论、国家安全战略等方式来维持和调整自身的权力地位,国家间的强弱对比直接影响着国际关系的稳定与动荡。

4.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中的核心问题:国家通过追求国家利益来推动和引导国际关系的发展。

国家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安全利益、地缘政治利益等,国家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来制定国际政策和外交战略,通过合作、竞争等方式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5. 国家间的平衡与合作是国际关系的基本模式:国家之间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国际关系中的平衡和合作是维持国际体系稳定的基本模式。

国家通过建立和维持国际组织、签订国际协议等方式来促进国际合作,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持国际关系的平衡和稳定。

第一章 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一)——主权国家

第一章 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一)——主权国家

第一讲 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一) ——主权国家
(三)、国家结构的分类 1、单一制主权国家 2、复合制主权国家——联邦制主权国家 3、永久中立国 4、其他形式的国家类型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托管委员会最后一个托管地马 绍尔群岛宣布独立,但是殖民地(海外托管地)形 式的国家,至今仍存在。据统计,英国、美国、法 国、荷兰等仍保留33处殖民地(托管地)。
第一讲 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一) ——主权国家
(二)、国家政体分类 1、君主制(立宪君主制度) 立宪君主制度政体的形式又可以分为两类:二元君 主立宪制(又称实君制);议会君主制(又称虚君 制) 2、共和制 共和制的形式有多种: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 法国的半总统共和制;瑞士的委员会共和制;社会 主义国家的人民共和制。
第一讲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一主权国家2国际政治一般行为体在国际社会中那些缺乏在国际社会中那些缺乏在国际社会中那些缺乏国际法的人格地位难以直国际法的人格地位难以直国际法的人格地位难以直接影响国际政治局势演变趋接影响国际政治局势演变趋接影响国际政治局势演变趋势的行为体又可称为国际势的行为体又可称为国际势的行为体又可称为国际政治一般行为体它们一般政治一般行为体它们一般政治一般行为体它们一般是非国家实体例如世界宗是非国家实体例如世界宗是非国家实体例如世界宗教组织
第一讲 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一) ——主权国家 (二)、主权国家国力的评估方法
1、综合国力评估 第二种:日本的“三要素”综合国力评估理论。 1987年日本提出了“国际贡献能力、生存能力与强 制能力”的三要素综合国力评估理论。
第一讲 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一) ——主权国家 (二)、主权国家国力的评估方法
1、从属性 2、双重性 3、系统分层性 4、变化发展性

国际关系行为主体

国际关系行为主体
1、全球相互联系的增加减少了国家政府使用的 政治手段的效力;
2、跨国力量和流动的扩大减少了国家对公民行 为的限制;
3、全球体系的运作使得国家不得不接受国际合 作方式实现传统领域的政治目标;
4、国际组织的权威和一体化的诱惑使国家不得 不增加与其他国家的整合;(联合国)
5、国际法、国际公约和协定造成国家政治行为 的“国际化”;
2、政治含义:在国际间关系中,对自己领 土和人民的独立管辖权不受外部干涉。
3、道德含义:对其他主权国家的内部管辖 权给予尊重。
张学良针对“九一八”事变的讲话
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体系) 中的地位和作用
1、现是代国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 点
2、在国际关系中居最主要地位、起最重 要作用
3、对非主权国家行为体具有制约作用
6、国际制度、国际机构的发展使全球治理方式 部分代替国家治理。(WHO,环境问题)
(3)国际干预与国家主权
国际干预对国家主权形成干涉、限制、 中止和替代,出现“国家退却”的现象。
后冷战时期引发国际争端的原因
1、对人类共同问题的治理使这些事务的国 内性质与国际性质界限模糊;
2、两极体制解体造成权力真空; 3、大国控制的缓解释放了国际争端的能量; 4、民族主义、宗教势力上升引发国际矛盾; 5、国家内乱造成主权无效;
国家类型的划分:
1、国家实力的强弱决定国家履行国际责任 的效能和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2、意识形态差异影响国家对外关系亲疏的 选择
3、现代化理论对国际体系中心与边缘的区 分(目标与行为)
4、无赖国家(rogue states)与失败的国 家(failed states)
国家实力问题
国家实力(综合国力)包括:物质要素与 精神要素

国际关系概论绪论

国际关系概论绪论

《国际关系概论》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较为全面的介绍和分析,使学生对国际关系这一学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国际问题、学习和研究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理论提供初步的基础。

基本要求是“三个掌握”,即概念和理论框架的基本掌握、分析问题方法的基本掌握、应用所学理论分析和思考当今国际关系现实问题能力的基本掌握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国际关系与国际关系学一.什么是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是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关系.它实质上是世界政治经济的外在表现形式。

国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特点:其一,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主要不是个人、家庭、或一国内的阶级、政党和社会团体,而是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活跃于国际舞台的行为体。

其二,国际关系不等于阶级关系,也不仅仅是政治关系,而是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关系。

二.什么是国际关系学国际关系学是研究国际关系行为体相互作用(主要是主权国家,同时也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恐怖组织等)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相互关系,以及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或学问.1.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国际关系学所要研究的最基本内容。

2.在相互作用着的国际关系行为体中,国家间的相互作用居于主导地位。

3.随着非国家行为体的迅速崛起和作用的日益增强,国际关系学的研究重点已开始了从国家行为体向非国家行为体适度转移的进程。

4.国际体系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国际关系学研究的另一基本内容。

三.国际关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国际关系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它关注的是国际关系产生、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并通过概念、范畴、理论观点和体系揭示国际关系的内在逻辑和主要过程。

国际关系史描述并展现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具体历史过程,并通过分析、总结、评价,提供经验、教训和启示。

国际关系现状研究是一种追踪现实的研究,它关注的是国际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国际关系学是从国际关系史和国际关系现状研究分离出来的,这三门学科之间有着互为支撑与渗透的紧密关系,这三门学科都是研究国际关系,其中国际关系学更具有基础性,并能更集中地体现和代表国际关系的学科内涵。

国际关系行为主体

国际关系行为主体

第二章国际关系行为主体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内涵和分类。

2、了解国家利益的基本内容以及冷战后中国的国家利益。

3、了解国家力量与综合国力的概念以及中美两国综合国力定量化比较。

一、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概念1、国际关系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物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在这一系列实体中,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国际社会,国家已不是国际关系的唯一主体,国际关系行为主体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2、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具备的基本特征(1)必须拥有一个实体,并具有较稳定的组织结构和形式。

(2)必须拥有区别于其他实体的独特利益。

(3)必须具有一定的对外行为能力,并对其他行为体产生影响和作用。

二、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类型主权国家(一)主权国家——国际关系最基本的行为主体主权国家是当今国际舞台上最活跃、最积极的主角,是构成当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基本单位。

国家是国际事务的主要参与者,是一国对外活动的责任承担者,是世界政治中唯享有对外主权的行为主体。

“主权”定义源自西方,是近代国际体系的基石,其核心是一个国家自主决定内外事务。

1、主权国家的构成因素人口居民(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领土包括领水、领陆、领空(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范围)政权政府组织(国家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主权一个国家处理国内和国际事务的统一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具有对内最高性和对外独立性的特征。

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最基本的因素。

2、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按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包括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两方面。

平等权:主权国家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自卫权:指国家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包括防御权和自卫权)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人和事物以及境外特定的人、物和事件具有的管辖的权利注意不要忘了应该承担的义务。

中国领海内开发油气资源引发中日东海划界争端东海大陆架位于中、日、韩三国之间,是中国大陆领土的自然延伸。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行为体: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多国公司;跨国集团)主要学派:理想主义:以道德标准和法理规范作为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原则.人性本善,具有理性,趋于合作;道德和法理是拯救世界的关键;主权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的,为了共同利益,要让渡部分主权给国际组织;战争可以避免,战争的出现与人性无关。

;制止战争的办法:A实行民族自决;B废除秘密外交;C以集体安全代替传统的均势体系;D建立国际机构,国际法和国际组织;E诉诸国际公众舆论;F改变国内政治制度。

现实主义: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摩根索发表(核心概念:权力、概念)1、国际关系的实质是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权力,特别是军事权力,是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普世道德是没有意义的。

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

2、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最重要的行为体。

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三个假定是:A国家中心说B单一国家说C理性国家说。

3、国际体系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重要因素。

4、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国家的生存和安全,因此在国际问题的排序中,国家安全通常处于最高位置,军事和相关的政治问题支配着世界政治,而经济和社会问题是次要的。

5、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突出特点。

6、人性本恶,人并不能通过教育和智慧来解决人性恶的问题。

7、冲突是国际政治的根本特征,冲突源于人追逐权力的本性,合作是有限的,脆弱的和不可靠的。

8、维护国家和平的最好办法是均势。

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1、仍坚持认为民族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关键角色、国际社会仍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但同时认为国际社会中的各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与相互依存增强。

2、主张对国际关系开展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包括东西南北关系在内的全球系统的研究。

3、强调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重视研究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国际体系及其结构的分析上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第一节主权国家行为主体第二节非国家行为主体第一节主权国家行为主体一、国家的构成要素二、国家主权三、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四、国际合作与国际冲突一、国家的构成要素作为国际关系最主要的行为主体的国家是指近代民族国家,它由四个要素构成:1.一定数量的常住居民:构成国家的自然的基本要素2.固定的领土: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3.政权组织:执行国家职能的机构。

4.完整的主权:国家的根本属性。

二、国家主权1.国家主权的含义国家固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内外事务,管理自已国家的权力,对内表现为最高权,对外表现为独立权。

2.国家主权的构成(1)独立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意志处理本国事务的权力(2)平等权:国家拥有与各国在国际法的地位上完全平等的权力。

(3)管辖权:国家拥有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和事或发生的事件以及领土外的本国人和本国产业进行管辖的权力。

包括属地管辖权、属人管辖权、保护性管辖权和普遍性管辖权。

(4)自保权。

是指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利。

主权国家行使自保权的形式: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与他国家结成军事同盟;奉行中立政策。

3.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影响(1)使国家主权具有相对性。

(2)使国家权力分散化和弱化。

三、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一)国家利益.国家利益的含义是一个国家的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依据。

2.国家利益的内容(1)安全利益2.国家利益的内容(1)安全利益3.国家的根本利益和一般利益国家根本利益由国家安全、经济繁荣、社会制度和核心价值等基本要素构成。

涉及国家根本利益时,国家不但不会做出让步,而且都会拼死相争。

只有在涉及国家一般利益时,国家才有可能在某种条件下作出交换、妥协或让步。

4.国家利益的阶级性和民族性国家作为一定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利益首先表现为统治阶级的利益。

国家是一定民族范围内的国家,国家利益又表现为民族利益。

考察国家利益阶级性时,应区分国内政治范畴中的国家利益和国际政治范畴中的国家利益。

国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Interest Of State 有阶级性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 无阶级性5.决定国家利益能否实现的因素(1)正义与否;(2)适当与否;(3)国内支持与否;(4)时机成熟与否;(5)国家综合实力及其运用;(6)对外战略、政策与策略的运用;(7)国家行为是否符合国际法与国际道德规范;(8)国际环境与国际格局;(9)是否尊重别国的合法利益与别国的反应;(10)是否符合世界的普遍利益。

(二)国家力量1.国家力量的含义是一个国家从事对外活动时可以动用并能够发挥实际效用的力量总和。

2.国家力量的构成(1)物质力量物质力量是指可以用数字估量的国家力量,主要包括:人口、领土、自然资源、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

第一,人口。

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素质对国家力量有重要影响。

第二,领土。

领土大小、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对一个国家的力量有重要影响。

第三,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经济发展更加保险,但它在国家力量中的地位并非是绝对的。

第四,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实力。

是国家力量的核心和基础。

(2)精神力量精神力量是指难以用数字测定的国家力量。

主要包括:国民素质、社会制度、政府素质、国家战略、文化素质等。

第五,军事能力是国家力量中最重要的因素。

3.综合国力和克莱恩公式国家力量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有机统一。

国家力量不是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这些要素的有机组合以及达到整体效应的最优化。

美国国际关系学家克莱恩提出了用数学方程式对国家力量进行综合计算的公式:P0 = ( C + E + M ) ×( S + W )其中P0为被确认的权力、C为人口加领土、E为经济力、M为军事能力、W为实现国家战略的意志、S为国家战略、即(C+E+M)相当于国家的物质力量,(S+W)相当于国家力量的精神因素。

用实力数表示物质力量(C+E+M),其最大值为500分;用系数表示精神力量,S和W 的取值范围都是0-1,S+W的最大值是2。

以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和越南为例:四、国际合作与国际冲突(一)国际合作1.国际合作的含义国际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主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以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

它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状态之一。

2.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1)国家以及其他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行为是自愿的;(2)合作涉及对共享目标的认同与承诺;(3)合作所导致的是对参与者有利的结果。

3.国际合作的类型(1)按合作规模分有:全球性合作、区域性合作、双边性合作等。

(2)按合作的程度分有:带有结盟或战略协调性质的合作、具有一定程度协调的合作、一般性合作等。

(3)按合作领域分有:组织合作、经济合作、军事合作、环境保护合作、文化合作等。

(4)按合作主体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分有:平等合作、不平等合作。

4.国际合作的新特点(1)国际合作的全球性。

(2)国际合作的普遍性。

(3)国际合作的超意识形态性。

3.国际合作的类型(1)按合作规模分有:全球性合作、区域性合作、双边性合作等。

(2)按合作的程度分有:带有结盟或战略协调性质的合作、具有一定程度协调的合作、一般性合作等。

(3)按合作领域分有:组织合作、经济合作、军事合作、环境保护合作、文化合作等。

(4)按合作主体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分有:平等合作、不平等合作。

4.国际合作的新特点(1)国际合作的全球性。

(2)国际合作的普遍性。

(3)国际合作的超意识形态性。

(二)国际冲突1.国际冲突的含义国际冲突是指各国际行为主体由于所追求的利益、目标、价值不同或相悖,或者因为国际社会结构性差异所发生的矛盾,而处于自觉的抵制、摩擦、对立或对抗状态。

国际冲突也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状态之一。

2. 国际冲突过程一次完整的国际冲突包括六个阶段或六种表现形式:(1)以语言冲突为象征的阶段;(2)“缄默”阶段;(3)警告阶段;(4)威胁阶段;(5)国际危机阶段;(6)使用武力。

3.国际冲突解决的途径(1)政治途径,包括国家之间的谈判、协商、斡旋、调停等;(2)法律途径,即以国际法庭为主进行的调解、仲裁、裁定等;(3)行政途径,即通过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所做的各种努力。

4.文化对国际冲突的影响(1)异质文化之间的矛盾,是国际冲突的诱因之一;(2)文化冲突强化了政治解决国际冲突的难度系数;(3)文化扩张是政治扩张的重要方式。

第二节非国家行为主体一、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形成及其特征二、国际组织三、跨国公司一、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形成及其特征一)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形成1.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含义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那些主权国家之外的、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职能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

2.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形成(1)19世纪中叶后,形成非国家行为主体的雏形,并在此基础上逐步产生了现代国际组织。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获得了国际法的主体地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国家行为主体成为国际政治重要的行为主体。

(二)非国家行为主体的特征非国家行为主体的特征通过它与国家行为主体的联系和区别体现出来。

1.非国家行为主体与国家行为主体的联系(1)非国家行为主体是国家间相互关系的补充和延伸。

(2)与国家行为主体一样,也具备构成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要素,即行为能力、职能作用、实力和组织形态、独立自主性和独立决策。

(3)非国家行为主体受国家行为主体的制约。

2.非国家行为主体与国家行为主体的区别(1)非国家行为主体具有超国家性和超阶级性。

(2)非国家行为主体不具备以武力强力实施其对外行为的手段。

3.非国家行为主体参与世界政治活动的特点(1)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

(2)对外行为的跨国性。

(3)职能作用的协调性。

二、国际组织(一)国际组织的含义及组成要素1.国际组织的含义国际组织是两个以上国家、政府或民间团体基于特定的目的、根据一致同意的条约或协议而设立的常设机构。

2.国际组织的组成要素(1)多国,至少三个国家以上。

(2)以联合面目出现,有正式协议为纽带。

(3)宣布特定的目的和原则,其活动仅限于国际事务。

(二)政府间国际组织1.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含义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经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

2.政府间国际组织的类型(1)成员资格具有普遍性的所有国家都可以参加的国际组织。

(2)成员有限的只有符合特定地缘标准或民族、宗教标准的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

3.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1)联合国的成立成立于1945年10月24日,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

(2)联合国的宗旨第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第二,发展国家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

联合国认为,各国人民都有权自愿选择自己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都有权获得民族独立。

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只能以平等和民族自决为前提。

第三,进行国际合作。

联合国主张不分种族、性别、语言和宗教,加强各国在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方面的合作,认为这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必要条件。

第四,协调各国行动。

联合国将是不同社会制度国际协商和合作的重要场所,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3)联合国组织和各会员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联合国组织基于所有会员国主权平等的原则;各会员国应该忠实履行他们依宪章规定所承担的义务;各会员国应该以和平方法解决他们的国际争端;各会员国在他们的国际关系中不得以不符合联合国宗旨的任何方式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各会员国对联合国依照宪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应给予一切协助;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必要范围内,应确保使非会员国遵循上述原则;联合国组织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管辖的事项,但此项规定不应妨碍联合国对威胁和平、破坏和平的行为及侵略行径采取强制行动。

(4)联合国主要机构第一,联合国大会。

大会由全体会员国派代表团组成,每年举行一次,并自行制定议事规则。

大会不是世界会议,而是按各成员国指示行事的政府间国际代表机构。

大会是联合国的主要审议机构,不具有立法权,它所通过的决议只具有建议性质,没有法律的约束力。

第二,安全理事会。

安理会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的联合国机构。

安理会有权调查任何引起国际争端或摩擦的任何情况,并可提出解决这些争端的方式或办法。

安理会有权断定任何威胁和平、破坏和平或侵略等行为的存在,并可提出采取强制措施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建议或作出这方面的决定,必要时可以通过采取关于军事行动的决议去解决这些问题。

安理会由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5个常任理事国是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

非常任理事国由联合国大会选举产生,最初为6个,1965年开始增加到10个,席位按地区分配,即亚洲2个、非洲3个、拉美2个、东欧1个、西欧及其他国家2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