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导学案(含答案)

第9课辛亥革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2.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

3.理解并清楚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及评价。

【学习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学习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革命者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

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

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

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魑魅横行的年代,孙中山的伟大实践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认同。

年轻的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唯有“医国救族才能解救亿兆穷苦大众”,从此,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担负起了医治中国的重任。

倾其毕生精力,他要使中国走向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切理想的实现都必须通过革命打造现代化的制度方能完成。

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地改造吗?让我们一起走近孙中山,走近辛亥革命来寻找答案。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

结果: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

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3.1907年,孙中山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因弹药缺乏,最终失败。

4.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商讨在广州举行起义。

1911年,由于情况发生变化,黄兴临时决定提前举事。

结果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导学案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19课辛亥革命(学案)1.了解辛亥革命建立的背景及过程。

2.理解辛亥革命的建立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条件1.原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条件:(1)经济、阶级: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组织、思想:孙中山成立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1905年8月20日,创建了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成为中国同盟会的纲领 ,并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

(3)实践:以广州黄花岗起义为代表的多次反清武装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4)群众: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5)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兵力空虚。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历程1.开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2.发展: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3.高潮:(1)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清王朝结束。

(3)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4.失败: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评价1.性质: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意义(功绩):(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辛亥革命》导学案

《辛亥革命》导学案

《辛亥革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2.知道武昌起义的过程及结果。

3.理解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基础梳理】(初读正文、勾划要点、完成填空:)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1.兴中会、同盟会2.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_________”、“_________”、“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_________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二、武昌起义1.武昌起义(1)时间:_________10月10日(2)地点:湖北_________(3)经过: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

经过一夜激战,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

接着,起义军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

(3)影响: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就有_________个省宣布脱离_________独立。

2.中华民国的成立(1)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_________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_________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_________正式成立。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_________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2)辛亥革命也是一次思想大解放,从此,____ _____的观念深入人心。

(3)由于反动派势力过大,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就被北洋军阀_________窃取了。

【合作学习】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启示?【当堂达标】1.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A.保国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2.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A.三民主义 B.三大政策 C.中体西用D.自强求富3.下列关于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A.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B.以资产阶级立宪派为主体的政府C.以工农革命群众为主体的政府 D.资产阶级和清政府联合政府4.你知道桂林逸仙中学吗?这所中学是为纪念一位革命伟人而命名的。

第八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八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八课《辛亥革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掌握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预习案】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题目上,理清基本知识:1、孙中山领导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地点在。

2、孙中山领导成立的第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是,地点在。

3、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4、三民主义是指、民权、三大主义,其中民权相对应的革命纲领是。

5、年元旦,孙中山在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

后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6、中国国民党有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叫双十节,其来历是()。

A、兴中会的成立B、同盟会的成立C、武昌起义D、中华民国的成立【探究案】合作探究一(各抒己见,激情辩论):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同意那一种意见,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认为成功的,其理由是:。

认为失败的,其理由是:。

合作探究二(总结归纳,深化主题):第二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第6、7、8课,这贯穿了一个主题,即中国人近代化探索的历程,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一步一步探索的?请同学们尝试填写下表:阶级派别重大探索活动性质最主要功绩探索层次合作探究三(借古鉴今,展望未来):阅读以下文字:满清王朝兴起于白山黑水,依靠骁勇善战的八旗铁骑一统天下,开疆拓土,历经百年康乾盛世,文治武功,不输唐宋,晚期体制腐朽僵化,统治者闭目塞听,统治日益腐败,统治风雨飘摇,武昌首义仅月余,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曾经盛极一时的满清王朝土崩瓦解,令人感慨万千。

思考回答:1、曾经盛极一时的满清王朝,为什么会在武昌起义后不久统治就迅速土崩瓦解?2、这一历史现象,对今天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有什么启示?【小结检测案】1、要参观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会会址,我们应该去()。

辛亥革命导学案

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15课辛亥革命(导学案)第一:研读目标及重、难点。

心中有目标,学习有方法。

【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2、识记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及历史意义;4、把握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重点、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

第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静心、快速、合作、高效【自学导航】(学法指导:按要求预习课文,在书上做好预习笔记——圈、划、勾、点,并识记基础知识。

)1、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性质、意义。

2、同盟会成立时间、地点、领导人、宗旨、机关刊物、革命纲领、历史意义。

3、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及其评价。

4、与康、梁等改良派思想论战的主要内容、根本分歧。

5、以黄花岗起义为典型代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所起到的作用,及其失败的原因。

6、武昌首义的时间、结果、影响。

7、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基本概况。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间、内容、性质、目的、意义。

9、君主专制政体结束的标志10、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识网络】【自学检测】1、简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性质和伟大意义。

2、列出1894年——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重要革命活动。

【尝试练习】1.之所以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因为它:A.成立的时间最早 B.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C.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D.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2.中国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的含义是:A.推翻腐朽的清朝统治B.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贯彻“平均地权”的主张载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体现这一目标的主要规定是: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C. 实行总统制D. 实行责任制内阁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辛亥革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辛亥革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辛亥革命》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背景;2. 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3. 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背景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其起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导致国家一蹶不振,社会动荡不安;二是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剥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急需进行改革,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新的政权。

2.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辛亥革命于1911年爆发,先后在各地掀起了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主力军,最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的成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3.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时代。

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辛亥革命也揭开了中国政治变革的序幕,为后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三、导学活动:1.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清政府为什么会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列举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的具体表现。

2. 观看视频:播放有关辛亥革命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

3. 朗读文章:让学生朗读有关辛亥革命的文章,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4. 专题研究:让学生选择一个与辛亥革命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撰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一份PPT展示。

四、导学评价:1. 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背景有清晰的认识;2. 学生能够描述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3. 学生能够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 学生的专题研究成果能够展示出较高的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拓展延伸:1. 阅读相关文献:让学生阅读更多关于辛亥革命的文献,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博物馆,亲身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风采。

辛亥革命导学案完美版

辛亥革命导学案完美版

第13课辛亥革命(导学案)——中国近代民主进程的丰碑【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临时约法》的内容和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难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学习方法】运用史料研习、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概念解读】(1)近代化的含义: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2)辛亥革命的概念: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学习过程】★预习巩固导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前赴后继,在辛亥革命前中国各阶级怎么做的?结果如何?▲地主阶级(统治阶级)——▲农民阶级——▲工人阶级——▲资产阶级——一、风雨欲来——革命准备1、兴中会时间:地点:性质:2、中国同盟会时间:地点:政治纲领:性质:3、一系列起义:黄花岗起义等二、武昌圆梦——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发动,当夜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1911年10月11日,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份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随之土崩瓦解。

三、铸就民国——中华民国成立1、时间:;2、地点:;3、国旗:;4、采用公历,民国纪年四、民主丰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时间:2、性质:3、基本内容:4、直接目的:5、历史意义:具有反对的进步意义。

★史料研习、合作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史料1:辛亥革命后,士绅在城市的势力迅速式微。

但在农村,“绅权”依然得以延续,不过,“绅”的构成、职责、权力来源、权力组织等以及官绅关系、军绅关系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也许,农民在辛亥革命中只是失去一条辨子,士绅失去的东西却要多得多。

——《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村与农民研究的新问题》史料2:1915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到了上海。

《辛亥革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辛亥革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辛亥革命》导学案
一、导入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王朝向摩登民主国家的转变。

本节课将指挥同砚们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帮助同砚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二、目标
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导火索。

2. 掌握辛亥革命的具体过程和重要事件。

3.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

三、进修过程
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导火索
- 请同砚们回答以下问题: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导火索是什么?
- 讲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清朝统治日益腐败,民众生活疾苦,外国列强侵略加剧。

导火索是辛亥革命前一年的武昌起义。

2. 辛亥革命的具体过程和重要事件
- 请同砚们分组讨论,总结辛亥革命的具体过程和重要事件。

- 讲解:辛亥革命主要包括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扶植、清朝退位、中华民国扶植等重要事件。

3.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
- 请同砚们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有哪些影响?
- 讲解: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的摩登化经过。

四、拓展延伸
1. 请同砚们钻研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的变化和发展。

2. 鼓励同砚们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意义和影响。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们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同砚们能够继续深入进修,探索中国历史的精彩与发展。

《辛亥革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辛亥革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辛亥革命》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2. 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3.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

导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1. 辛亥革命发生在哪个时期?具体日期是什么?2. 辛亥革命是为了推翻哪个政权?3. 中国当时的政治形势是怎样的?为什么需要发动革命?二、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1. 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是谁?他们的主要策略是什么?2. 辛亥革命的主要战役有哪些?取得了什么成果?3. 辛亥革命结束了哪个政权?建立了什么新的政权?4.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有哪些深远的影响?三、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1. 辛亥革命的成功意味着什么?对中国政治发展有何启示?2. 辛亥革命对中国传统社会有何影响?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有何贡献?3. 辛亥革命的影响仍然存在吗?对中国当代社会有何启示?导学要求: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 对照导学内容,认真回答问题,并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3.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辛亥革命的看法和理解;4. 结合课外阅读和网络资料,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导学扩展:1. 请搜集和整理有关辛亥革命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进行多媒体展示;2. 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3. 尝试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创作一幅画作或写一篇文章;4. 参观相关的历史博物馆或纪念馆,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纪念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讨论,相信同学们对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认识到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也能够思考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不断探索和思考,发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第二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高一历史导学案编写人:温红利第13课《辛亥革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课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重点:辛亥革命的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问题导学】1.背景(1)经济:清末“新政”、“________”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2)思想:____、邹容、陈天华等以____、东京为阵地,宣传西方的_____、____学说。

(3)组织: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________,然后华兴会、光复会等相继建立。

②1905年,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____在东京建立。

(4)军事:中国同盟会发动了________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高潮。

(5)时机:1911年四川________造成湖北防务空虚。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3.高潮(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定都____,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①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______;国内各民族一律________;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选举、________权;确立________、立法、________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②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的民主宪法。

③意义:具有反对________制度的进步意义。

4.结局(1)结局:________窃取革命果实。

2)原因①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法,势力强大。

②列强以______、______、经济封锁为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③革命营垒中的______和旧官僚向革命党人进攻。

④______被迫妥协退让。

5.功绩(1)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制度,建立起______,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推翻了“________”,沉重打击了________。

《辛亥革命》 导学案

《辛亥革命》 导学案

《辛亥革命》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3、培养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武昌起义的爆发及经过。

(2)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意义。

2、难点(1)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和局限性的理解。

(2)如何看待辛亥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的表现和作用。

三、知识梳理(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民族危机加深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社会矛盾激化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沉重的赋税,导致广大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

3、清末新政的破产为了维护统治,清政府在 20 世纪初推行了一系列“新政”,但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并成立了一系列革命团体和政党。

(二)辛亥革命的经过1、黄花岗起义1911 年 4 月 27 日,黄兴率 120 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黄花岗起义。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保路运动1911 年 5 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并出卖给列强,引发了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尤为激烈,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3、武昌起义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随后,武汉三镇迅速光复。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1、成立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颁布法令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辛亥革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辛亥革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辛亥革命》导学案导语:《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覆灭和共和制度的建立。

本次导学案将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认识和批判思维。

一、导学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导火索;2. 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影响;3. 能够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遥影响。

二、导学重点:1. 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背景;2. 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3. 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

三、导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进修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背景1. 讲解辛亥革命的起因:清朝政治腐败、外国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重等;2.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探讨辛亥革命的起因,并撰写小结报告;3. 观看视频资料: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对辛亥革命起因的理解。

第三步:进修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1. 讲解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武昌起义、南北议和、临时政府扶植等;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人物,演绎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设计展板或PPT进行展示。

第四步:进修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1. 讲解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制度、开启中国近代化经过等;2. 教室讨论:组织学生就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考;3. 撰写读后感:要求学生撰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和意义的读后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能力。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辛亥革命》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2. 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3. 完成一份关于辛亥革命的思维导图或PPT。

五、评判方式:1. 教室表现:包括参与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的表现;2. 作业成绩:包括背诵内容、写作内容和设计作品等的评判。

六、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进修,寻找更多关于辛亥革命的资料并进行深入钻研;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走进历史处所感受辛亥革命的氛围;3. 开展辛亥革命主题的文化活动,如演讲比赛、展览等。

辛亥革命 导学案

辛亥革命 导学案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结果、历史功绩2、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知识点一一、武昌起义(1)背景:①物质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被迫打出“”和“”的幌子,进行改革,客观上促进了的发展,为准备了物质基础。

②阶级基础:随着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

③思想基础:章炳麟、邹容、等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中心:和。

④组织基础——兴中会:1894年,在建立第一个革命团体,其入会誓词是“”随后,团体纷纷出现。

⑤政党基础:中国同盟会成立时间、地点:纲领:领导: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机关刊物:《》性质:是近代全国性的统一的。

⑥政治基础: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革命党人深入湖北,做宣传组织工作,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达五六千人。

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⑦保路运动:原因: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国有”,强行收回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

过程:四川组织起义,清政府急调新军入川镇压。

结果:造成湖北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策划起义,因消息泄漏,形势异常严峻(2)过程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攻占楚望台军械库12日,占领三镇。

【基础达标】1.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期刊存在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A.爱国主义B.民主科学C.追求真理D.平等进步2.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二、中华民国成立(1)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都城:国旗:(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间:内容:意义: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具有反制度的意义。

《辛亥革命》导学案

《辛亥革命》导学案

《辛亥革命》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点难点】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时间领导者起义06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07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07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高一历史必修1_《辛亥革命》导学案

高一历史必修1_《辛亥革命》导学案

《辛亥革命》导学案课题第13课辛亥革命班级授课(完成)时间教师(学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体会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过程与方法归纳概括结论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教学方法探究法分析法学生自学反馈教学过程新知导学备注一、武昌起义1.背景(1)物质基础:《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廷被迫打出“______”和“__________”的幌子,进行改革,客观上促进了__________的发展,为__________________准备了物质基础。

(2)阶级基础:随着__________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章炳麟、邹容等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__________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中心:______和__________。

(4)组织基础——兴中会:1894年,________在檀香山建立第一个革命团体。

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

识记类(5)政党基础——中国同盟会成立:①时间、地点:______年8月,日本______。

②纲领:“驱除鞑虏,__________,创立民国,________”。

③领导:__________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④机关刊物:《______》。

⑤性质:中国同盟会是近代________统一的__________________。

(6)政治基础:①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__________,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②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达五六千人。

______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7)保路运动:①原因: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__________”,强行收回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

②过程:四川组织________________起义,清政府急调______新军入川镇压。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8课辛亥革命【学习目标】1.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活动方案】活动一:自读教材,感知基本史实浏览课本第36至39页,找出时间轴上相应时点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写在时间轴下方。

活动二:阅读课本P36并结合下列材料,加深对三民主义的理解福建的厦门和台湾的金门隔海相望,其最近距离不足四千米。

当人们在厦门岛东南面海滩游玩的时候,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海峡两岸,各竖立着一个巨大的标语牌,厦门一边写着“一国两制,统一中国”;金门那边写着“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请回答(1)“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三民主义”的提出有什么作用?(3)是谁在《民报》上阐发“三民主义”的?他对历史的最大贡献是什么?活动三:结合下列材,评价革命,是非成败由.....众人说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摘自《百度百科》“论从史出”是作出历史评价的基本方法,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本课所学知识,思考课本P39动脑筋,小组合作,多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每位同学先自主阅读课本、材料,圈划关键词并形成评价角度,然后再小组合作,形成组内文字答案)【检测反馈】()1.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A.兴中会B.同盟会C.华兴会D.光复会()2.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伟人。

《辛亥革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辛亥革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辛亥革命》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前导1. 导入问题:你知道中国历史上的辛亥革命是什么事件吗?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2.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够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学习内容1. 辛亥革命的起因:清朝的衰落和中国的社会变革。

2. 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辛亥革命成功。

3. 辛亥革命的结果:清朝灭亡、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三、学习重点1. 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是什么。

2. 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

3. 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学习方法1. 听课笔记:听讲过程中重点记录辛亥革命的关键事件和重要人物。

2. 课后思考:课后复习时可以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五、学习过程1. 授课环节:通过讲解PPT,介绍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课堂讨论:学生们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3. 作业布置:布置阅读资料,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文章或者制作一则PPT展示。

六、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讨论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 学习反馈:通过课后讲解和答疑,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七、延伸拓展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辛亥革命的活动,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2.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更多的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八、总结回顾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一重要事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现代历史,为我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

2.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3.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导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1.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是什么?2.清朝末年中国的政治状况如何?3.列举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是什么?二、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1.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2.民主革命运动的中流砥柱是谁?3.辛亥革命的影响有哪些?三、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意义1.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有何改变?2.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3.辛亥革命对中国文化有何启示?导学活动:一、课前预习1.请同学们搜索相关资料,了解清朝末年中国的政治状况和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导学案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及其意义。

【导学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导火索;2.掌握辛亥革命的经过;3.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导学过程】一、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导火索1.辛亥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背景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急剧恶化、民族危机逐渐加深的条件下,中国共和党和其他革命党派的积极活动。

2.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是中日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的失败。

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陷入腐败,国力衰弱。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垂直变革,但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终告失败。

二、辛亥革命的经过1.组织策划:在南京筹建革命军和参谋部,并与各地革命党派开展合作。

2.武装起义:华盛顿舰事件成为辛亥革命武装起义的导火索,革命党通过起义夺取武汉、南京等重要城市。

3.宣布辛亥革命胜利:革命党召开临时大总统府会议,宣布辛亥革命胜利,民国成立。

三、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1.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打破了封建帝制的束缚,宣告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2.确认共和: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实现了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转型。

3.掀起救国运动:辛亥革命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各地的保皇、反清和革命起义,推动了进步革命力量的壮大和社会进步的探索。

4.打破列强对中国的控制:辛亥革命削弱了列强在中国的影响力,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彰显反帝反封建的特征:辛亥革命在具体内容上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成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里程碑。

【导学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导火索,掌握了辛亥革命的经过,认识了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拓展延伸】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没有辛亥革命的胜利,现代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没有辛亥革命的胜利,现代中国会是一个面目全非的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导学案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要点:“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理解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泊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能够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是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水平
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和概念:革命兴起的背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黄花岗等武装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发展学生分析概括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水平。

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史论结合的分析中,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求本质的科学精神,以及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培养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毅力。

3.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高潮及辛亥革命的意义。

革命者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最终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并成立了
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制度,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进步。

教学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辞职、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原因,及辛亥革命的评价。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体现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否定,
体现了资本主义民主宪法的特点。

对内容的理解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另外对孙中山为什么辞去临时大总统,及当时复杂的形式学生分析起
③教学生要史论结合。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转变合理性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复杂的形势,另一方面也了解孙中山先生的维护共和,不居功自敖,一切以革命需要出发的伟大精神以及丰富的个性。

(不简单地用“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教条来束缚学生的思维。


四、辛亥革命的评价
探究四:辛亥革命的评价:(小组讨论)以“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啦?”这个问题实行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知识,简要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材料一:经过辛亥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升,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材料二:“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材料三: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材料三:禁缠足、禁鸦片、禁赌博、割辫子。

(最有效的是禁缠足。

1912年3月,孙中山以大总统下令禁止缠足,使这种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的恶习被彻底扫除。

“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裹的放掉,已经放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定,民国纪年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


——黄言培《我所亲历的辛亥革命事实》材料四改称谓,以官职、先生、君、同志取代老爷、大人——以人格的平等否定了封建等级:废跪拜、请安、作揖、拱手,以鞠躬取代。

(小结)
归纳知识结构。

可联系前面义和团运动,看到中国各个阶层都在为解救中国的危机实行着革命,与义和团等以前的斗争相比,辛亥革命更能反映时代的潮流,并突破了忠君就是爱国的藩篱,在中国政治民主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引导学生理解中国革命任务非一次革命能够解决,要经过几代人不懈的斗争,最终取得成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