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

合集下载

中外媒体对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差异分析

中外媒体对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差异分析

中外媒体对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差异分析恐怖袭击事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这种突发事件不仅危及社会的安全稳定,同时也会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广泛的影响。

当前,全球的恐怖主义和暴力犯罪活动频繁出现,媒体对此类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中外媒体的报道中,不同国家的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存在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分析中外媒体对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差异。

一、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语言和文化因素是影响不同媒体报道差异的主要原因。

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同样的事件可能产生不同的解读和反应。

比如,对于“恐怖分子”的定义,中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恐怖分子被认为是使用恐怖主义手段进行暴力行为的人,而在某些亚洲和中东国家,人们普遍认为一些武装组织或政治运动员使用恐怖手段是对于侵略和压迫的合法反抗。

所以,在报道恐怖袭击事件时,中外媒体就会出现明显的差异。

二、新闻价值的不同新闻的价值是媒体报道恐怖袭击事件时存在的另一个差异。

不同的媒体可能会因为其侧重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报道方式。

如西方媒体更注重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切入,报道受害者的亲朋好友的感受和反应;而中方媒体更着重于政府当局对恐怖分子的追捕和处罚,并报道恐怖分子的背景和犯罪动机。

三、意译与直译的差异另一个影响报道差异的因素是语言的差异。

在报道中,中外媒体将同样的信息进行翻译时可能会根据不同的翻译方法选择不同的表述方式,从而导致报道的差异。

比如,英文媒体在报道恐怖袭击事件时常使用直白甚至激烈的措辞,而中文媒体则通常采用含蓄而缓和的语言风格,这都会导致报道出现不同的呈现方式和效果。

四、政治因素的影响恐怖袭击事件常常与政治、宗教、经济等方面有关,因此,媒体报道的差异也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不同国家的媒体可能因为立场、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不同而对事件进行不同的报道和解读。

比如,一些西方媒体会强调恐怖主义的威胁和危险,强调对其进行打击和消灭;而在某些国家,政治利益的考虑会导致媒体对事件进行掩盖、缩小或者夸大其重要性。

跨文化视域下中美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研究_以_人民日报_和_纽约时报_为例

跨文化视域下中美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研究_以_人民日报_和_纽约时报_为例

跨文化视域下中美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研究——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拓欣梁润生[摘要] 灾难新闻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

2006年发生在红海的埃及客轮沉没事件,《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均及时进行了报道。

本文以此为例,通过对比分析《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此事件报道的异同和原因,探讨不同文化对中美灾难新闻报道的影响,寻求一种在跨文化中受众认可和容易接受的灾难新闻报道。

[关键词]灾难新闻《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对比分析[中图分类号]G21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029(2011)03(下)-0018-02《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是中美两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

两者对灾难新闻的报道也就成为中美新闻对比分析的重点。

灾难新闻是对灾难事件的报道。

如地震、洪涝灾害、台风、飞机失事、沉船事件及暴风雪等各类突发性灾难事件,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危,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其危害之严重,范围之广泛,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

六个自然段对埃及客轮沉没进行了报道,并把该新闻排在国际新闻版的左上部,足以说明对该事件的重视程度。

《纽约时报》的报道更加详细,内容长达24个自然段,并分三层标题,把该事件排在第一版第一栏,24段的报道在第一版第一栏报道几段后在第五版继续报道。

相比之下,由于《人民日报》是中国政府理论宣传的灵魂,因此在新闻的排版、新闻报道的篇幅上远远少于《纽约时报》。

从新闻报道内容上,《纽约时报》详细描述客轮沉没情况,重点呈现遇难者及失踪者家属的痛苦心情,特别是在报道的结尾一个遇难者家属和遇难者在客轮沉没前的最后一次通话,使我们深刻体会到遇难家属心中无限的悲痛和辛酸,唤起人们对遇难者及失踪者家属的痛楚和同情。

而《人民日报》注重的是新闻报道的宣传职责,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利益,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的理念,引导受灾民众了解灾情,认识灾难的破坏性,激发一种战胜灾难的精神力量。

从新闻报道的图片设计上,《纽约时报》刊登客轮、失事区域地图、失踪者亲人等多幅照片,注重视觉效果,追求图片的装饰、美化作用,追求图片的视觉冲击力。

美国和中国的客观新闻报道有何不同?

美国和中国的客观新闻报道有何不同?

美国和中国的客观新闻报道有何不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全球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在国际社会中,美国的新闻媒体一直被认为是客观、公正、真实的代表,而中国的新闻媒体则被指责为宣传口径统一、内容受限、比较传统的代表。

那美国和中国的客观新闻报道究竟有何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新闻报道的内容美国的新闻报道注重新闻价值,以新闻事实为基础,尽量不能主观臆断和偏颇。

如果出现失实报道,媒体会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更正或者道歉。

而且在美国,权力监督媒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

媒体是监督政府的重要力量,通过调查报道的形式,揭露政府或企业的不法行为,惩治腐败现象。

相反,中国的新闻报道受到官方宣传的干扰,被政府机关统一控制。

新闻报道不允许公开讨论一些敏感的问题,可能会被证明与中国的重要利益相抵触。

因此,在中国,重点关心官方的政策言论和政策调整,而不是新闻事件的客观报道。

二、社会信息监控美国的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的信息监控相对较严格,尤其在涉及个人隐私的议题上更是如此。

他们强调新闻道德和职业道德,比中国更加重视信息真实度,从而减少凭借主观判断编造内容的可能性。

中国的新闻媒体对社会信息进行了大规模严密的监管,这是由于中国国家安全的需要所产生的。

新闻媒体有必要坚定维护中国国家整体利益和国家安全,并在各个方面宣传中国的优势议题。

但是他们并不像美国的主流媒体一样避免旁观者的立场参与,所以就会出现偏颇。

三、对事件的政治敏感美国的新闻媒体在报道时注重保持敏感度,尤其是在政治敏感性事件上。

例如,在国际关系和政治问题上的报道中,美国媒体经常以人权、民主和自由等标准来指导其报道,遵循公正、平衡和多元化的原则。

相反,在中国,政治因素对新闻报道的影响比较大,并且很多官方新闻推广活动都要获得官方批准。

有时候它们够得到来自官方的正式新闻线索,以此来帮助他们及时反映重大新闻事件。

然而,这种控制也导致中国新闻媒体的思想和立场多次出现过失误,例如反映国际关系时的官方反应和立场有误。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篇一‎:‎中西新‎闻报道比‎较中西‎新闻报道‎比较摘‎要:‎由于‎中西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

本‎文重要针‎对中西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来做‎对比,探‎讨中西方‎新闻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差‎异性共‎同点主‎要内容:‎‎灾难事件‎无论是对‎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报道,灾‎难性报道‎指媒体对‎天灾人祸‎所进行的‎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事发‎突然,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西媒介‎各方面的‎不同有所‎差异,有‎所相同。

‎‎一‎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性:‎‎‎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

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

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

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

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

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

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比分析

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比分析

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比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性 (2)1.2 中外应急管理体系概述 (4)二、应急预案与准备 (5)2.1 中外应急预案制定比较 (6)2.2 应急资源储备与调配 (7)2.3 应急培训与演练 (8)三、应急响应与处置 (9)3.1 应急响应机制比较 (10)3.2 信息报告与发布 (11)3.3 现场指挥与协调 (13)3.4 救援与灾后恢复 (14)四、应急管理评估与改进 (15)4.1 应急管理效果评估 (17)4.2 问题与挑战分析 (18)4.3 改进策略与建议 (19)五、案例分析 (20)5.1 国内突发事件案例分析 (21)5.2 国际突发事件案例分析 (22)5.3 案例比较与启示 (25)六、结论与展望 (26)6.1 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比较总结 (28)6.2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29)6.3 建议与政策倡导 (30)一、内容概览本文档旨在对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理念、制度、组织结构、应急预案、应急演练、信息传播、应急资源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各自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

我们将介绍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理念,包括人本主义、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等,以及这些理念在实际应对过程中的应用。

我们将对比分析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制度体系,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异同。

我们将探讨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还将对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应急预案、应急演练、信息传播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各自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

我们将关注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应急资源配置及其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作用。

1.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在当前全球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中,突发事件的存在无法避免。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摘要:由于中西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

本文重要针对中西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来做对比,探讨中西方新闻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差异性共同点主要内容:灾难事件无论是对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报道,灾难性报道指媒体对天灾人祸所进行的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事发突然,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西媒介各方面的不同有所差异,有所相同。

<一>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性: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

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

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

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

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

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媒体纷纷向灾区最前线派出得力记者。

从5月13日起,四川省政府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适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快速、及时地向国内外发布抗震救灾的最新情况。

经由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不间断的覆盖式报道,5·12汶川地震的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和公开,成为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一个典范。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灾难事件是指突发的、不可抗拒的自然或人为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威胁的事件。

在全球范围内,灾难事件时有发生,而不同国家的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方式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报道内容、立场倾向、报道角度和传播方式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分析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

在报道内容方面,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内容存在一定差异。

在国内媒体的报道中,更加关注的是受灾群众的生活境况、政府的救灾举措、社会的援助行动等方面。

而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中,更多关注的是灾害的原因、灾难背后的故事和灾情的严重程度。

国外媒体更侧重于为读者呈现灾难事件的完整面貌,通过深入采访、数据调查和专业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灾难事件的来龙去脉。

而国内媒体更注重于呈现灾难事件的人情味,通过大量的生动图片和真实案例来感染读者,激发读者的同情心和善心。

在立场倾向方面,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也存在一定差异。

国内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更加倾向于宣传国家的救灾行动和社会的正能量。

在报道中,经常强调政府的决策和救灾部门的救援行动,传递出一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正能量。

而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中,更多像中立报导。

他们更注重客观中立,不夸大不刻意美化,客观地呈现灾难事件的发展过程,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和评价。

在传播方式方面,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也存在一定差异。

国内媒体更倾向于通过传统媒体和官方平台进行报道,比如电视、报纸、微博等。

国内媒体通过大规模的宣传报道,形成舆论合力,动员社会资源,集中力量救灾。

而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中,更多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进行报道,通过多种渠道对灾难事件进行全方位报道,扩大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的范围。

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现在报道内容、立场倾向、报道角度和传播方式等方面。

这些差异既受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也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媒体自身定位和传播策略的影响。

中西新闻报道叙事差异比较研究

中西新闻报道叙事差异比较研究

中西新闻报道叙事差异比较研究(赵强南宁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530001 )摘要:西方新闻报道像写故事一样,给读者客观、悬念、刺激感,而我们中国新闻报道像写报告一样,讲究准确、直观、详细。

那么是什么造成中西在新闻报道叙事上的差异,在市场经济越发完善的中国,我国的新闻报道叙事的手法会不会再将来和西方新闻报道手法趋同,或者说超越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作手法,形成一种新的报道叙事方式和技巧,本文试图揭示西方发达国家私营媒介新闻报道叙事手法产生的原因,希望对中国学者产生启迪。

关键词中西、新闻报道、差异、自由贸易区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即将建成,中国的发展开始影响世界。

正如泰国《东亚日报》所言:“中国正真站起来了,成为世界大国。

”10月3日,同为金砖四国的发展中国家巴西里约热内卢获得2016年奥运会主办权。

而巴西人在申奥陈述中特别提到北京奥运会成功鼓舞了他们。

每年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也吸引了世界关注。

另外,南宁是除北京以外,唯一设有大使馆区的城市,也是继北京之后,第二个开通国际列车的城市。

这些新闻事件,都被中国和西方国家广泛报道。

但是同一事件,西方媒体报道叙事和中国媒体产生差异,导致西方受众的误读,而不是真实的新闻事件,这种差异不可小视。

什么是新闻报道文本的叙事?“文本(text)的原意是指一部文学作品书写或印刷的形式,即文学作品的物理印刷品或制成品”1。

同理,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新闻报道文本:是一种新闻的印刷形式或者说是书写形式的总称。

即我们看到的报纸的新闻手稿、及广播电视新闻的文案等等文字性新闻作品。

“新闻文本属于叙事文本,叙事是新闻报道的本质属性”。

1.新闻报道叙事差异的历史原因(1)记者本身的素质。

特别是记者和政府关系的差异。

这个在新闻报道中表现的很明显。

西方发达国家新闻记者和政府关系密切,但又保持中中立色彩。

记者和政府中的许多官员是朋友关系,记者可以很方便的从政府那里获得想要的信息。

中国新闻记者和政府是上下级服从关系,记者必须服从于政府的安排,听命于政府官员的指导和要求。

中国媒体在马航失联的危机公关的表现和思考

中国媒体在马航失联的危机公关的表现和思考

中国媒体在马航失联的危机公关的表现和思考——中外报道方式对比分析毫不疑问,今年上半年最诡异的新闻时间莫属美好MH370航班失联的消息了。

2022年3月8日最为诡异的航空突发新闻,迅速吸引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各报纸、电视、广播、网络自媒体等鏖战方酣。

中国媒体面对这次突发事件显得却不尽人意,比较西方传统媒体的迅速、严谨。

我国媒体恐怕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一)试分析中国媒体在马航突发事件的报道表现微博有网友形象的嘲讽道“越南一直在发现,马航一直在否认,中国救援队在路上,而中国的记者在丽都饭店。

”虽然戏谑,但从侧面反应了中国媒体表现的无力和失望。

线面我大体就从两个方面分析中国媒体在马航事件中的表现不足点进行阐述(1)过度的煽情,严肃新闻软化。

忽视此次事件背后的诱因,转移公众注意力,削弱我国媒体倒逼马方政府的执行力。

在飞机下落未名的第一天,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发出消息后,随机发送温情祈祷,祈祷全机人员平安降落。

但随着事态的不明朗化及马来政府发布信息的模糊化,中国媒体疲于寻求真相,着眼点也开始转向受害者家属的报道和虚无缥缈的祈祷上。

在一幅幅悲痛的照片曝光后获取的不仅是点击量的增加更是对受害家属的一种新闻“凌驾现象”.当然作为记者采访受害者家属似乎是一种职业的要求,本无可厚非,但采访的目的是要让受众看清事实,纾解或减少采访人的困扰和伤害。

而不是把他们痛苦的眼泪特写,造成他们的二次伤害,这是缺乏人文主义关怀的一种表现。

(2)在马方最后宣布MH370最终并不是像它官方公布的时候,中国媒体除了备责和诧异(3)当事件尘埃落定后,事件的后续报道中深入调查研究的缺乏。

电视台邀请专家讲解飞机发生事故后如何自救;网络媒体策划专题了解机长身世背景,完全忘记背后更为深刻的警示意义和尚不明确的真相。

(二)中西方在此次报道中的对比,及中国媒体需要思考及改进的方法(1)关于突发事件受害者采访手法对比在新闻组成要素中“人”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一味的担心受害者家属的的心理承受能力而放弃采访的话,则失去了重要的信源。

【推荐下载】浅论中西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word范文模板 (5页)

【推荐下载】浅论中西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word范文模板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浅论中西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浅论中西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张萍201X-2-1 16:52:30 来源:201X年01月30日16:40 今传媒摘要:我们曾经在教科书上都学过,什么叫新闻报道。

新闻从业人员相信对新闻报道的定义已经烂熟于心。

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通俗地讲就是用事实说话,是记者把自己对客观事实的主观传达出来而产生的信息。

因此,我们不难得出,不同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以及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新闻报道,必定会呈现不同的报道角度和报道方式。

本文拟从新闻报道的主客观性及传播者角色定位、新闻主体选择、报道方式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考察中西方新闻报道观念的差异,最终得出结论: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和超越将带来新闻报道观念的变革,以及新闻报道实践上的创新。

关键词:中西方;差异;倾向性广播电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它使人类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空前的扩展。

狭义上的广播是利用无线电波和导线,只用声音传播内容的工具。

而广义上的广播则包括人们平常认为的单有声音的广播及声音与图像并存的电视。

如今,我们说到的广播电视的含义范围更加广泛。

一、中西方新闻媒体报道的基本差异及原因纵观历史,中西方在历史发展轨迹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新闻写作报道方面也必然呈现各自不同的特性,这一点毋庸置疑。

(一)西方新闻媒体报道的特点在西方多数国家,绝大部分广播电视都是极端党派性的,表现为报道上的“攻讦、诋毁、肆无忌惮”[1],比如在去年美国大选之年,奥巴马和罗姆尼所在的两党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总统宝座,利用各类新闻媒体“互泼脏水”、“互揭隐私”,对对方的家庭婚姻、财政收入等进行了娱乐圈狗仔式的跟踪和调查,以期用此来扳倒对方,这种令人不耻的行为表现得相当肆无忌惮。

中外媒体灾难报道比较研究——以温州7.23动车追尾事故新闻报道为例

中外媒体灾难报道比较研究——以温州7.23动车追尾事故新闻报道为例

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0期119㊀财务管理工作.2㊀工程财务管理的措施和方法2.1㊀完善工程财务管理制度好的财务管理制度不仅能够提高管理效率,还能降低工程的财务风险,建立健全企业预算管理㊁成本管理和决算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在工程项目管理时建立合理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是严格备用资金的定额管理制度和预算管理制度,坚持投资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做好成本效益分析,杜绝浪费和无效投资的情况,切实把工程投资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其次是强化成本管理制度,在施工前周密的进行预算成本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工程成本管理机制,并在工程进行过程中实时管控,明确责任,科学统筹和调配劳动力资源㊁机械租赁使用或是大宗物资采购等,各管理人员都负有成本责任感,并相应地应享有一定的权限,使成本始终保持在可控范围内,通过市场方式来降低成本,适应外界经济环境;最后是强化企业决算制度.工程款的清算是最让企业犯难的问题,工程决算定案的滞后将导致企业不能按时取得预收备款㊁工程尾款和质保金等情况,针对企业在工程完工后不能及时收回应收账款而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的情况,企业必须要加强工程项目的债权债务管理,明确财务人员的债权债务责任,建立详细的债权债务往来台账,根据工程合同及时收取工程款,并报告企业的决策层.若遇到对长期拖欠的情况,必要时则采取法律措施,尽快完成清算工作,杜绝工程迟迟不能决算的情况.2.2㊀打造工程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信息化财务管理平台的建立不仅能确保工程财务管理活动的安全可靠,也能大大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质效,推动工程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情况来看,硬件设施的配备不可或缺,应当在建立财务管理系统的同时,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才能真正实现工程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才能通过财务监控管理系统将财务业务数据予以积累和整合,形成标准规范㊁相互关联且分层分级的财务信息集合,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2.3㊀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国际化,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多种多样,财务管理人员也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才能从容应对财务管理中的各类问题.所以企业在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的同时,要更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财会知识,同时掌握工程概预算计划统计㊁外语㊁计算机等相关知识,并运用信息技术付诸财务管理的实践中.同时,组织财会人员参加国家有关投资体制㊁金融体制和财税体制等方面不断出台的新规定㊁新政策的业务知识培训,并经常开展经验交流活动,通过培训㊁业务交流等方式提高财务人员会计核算水平,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3㊀结语总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工程财务管理就必须引起,树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增强资金的监管力度,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系统的作用,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推动企业健康㊁高速的发展.参考文献[1]申嫦娥,财务管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2]王忠,财务管理学[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3]刘会萍,王树平,武威.对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初步探讨[J ].中国科技息,2008,(11):86G89.[4]刘琰.浅谈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财经界(学术版),2010,(9).[5]曹静.浅论财务管理对工程建设的作用[J ].财经界(学术版),2010,(6).中外媒体灾难报道比较研究以温州7.23动车追尾事故新闻报道为例和㊀平㊀于燕华(河北工业大学,天津300401)摘㊀要:自然灾害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不仅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更是新闻媒体关注追逐的热点.新闻工作者对灾难新闻报道研究和探讨,是应尽的义务和承担的社会责任,对全社会预防和完善灾难应对机制,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中国«中国日报»㊁英国«泰晤士报»分别是两个国家的主流媒体,在本国乃至全世界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和影响力,有一定的代表性.选取«中国日报»和«泰晤士报»两家媒体有关 7.23事故 的报道文本作为样本,分别从报道信息来源㊁报道时效性以及高频词等方面对两家媒体 7.23事故相关报道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中外媒体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上,有着不同的报道视角和报道方式.中国媒体的报道表现可圈可点,西方报道的平民视角也给中国报道带来不少启示,值得学习和借鉴.关键词:灾难报道;«中国日报»;«泰晤士报»;消息来源;时效性;高频词中图分类号:D 9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19.10.0551㊀引言灾难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难以避免的情况,灾难的突发性㊁难以预测性㊁破坏性等特征给人类带来巨大考验,由此产生的灾难新闻报道也是对媒体的巨大考验,政策与商法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0期120㊀㊀考验媒体的洞察能力㊁新闻队伍建设和媒体的综合实力.在多元化的媒介环境中,学习借鉴西方媒体先进的报道经验,提高自身报道水平,也成为一个必然议题.本文对2011年7月23日温州动车追尾事件当中中㊁英两国媒体灾难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总结其异同,以求参考.2㊀温州动车追尾事故新闻报道比较2011年7月23日20时30分05秒,甬温线浙江省温州市境内,由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的D 301次列车与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 3115次列车发生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此次事故造成40人死亡㊁172人受伤,中断行车32小时35分,直接经济损失19371.65万元.事件本身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引起世界强烈关注,各国主流媒体竞相报道.本文选取«中国日报»和«泰晤士报»两家媒体对 温州动车追尾事故 灾难新闻报道,从新闻来源㊁时效性㊁高频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寻找差异,以求借鉴参考.2.1㊀新闻来源比较新闻来源,指新闻事实的提供者.明确新闻来源,便于受众判断新闻的可靠程度,获取受众信任,帮助受众监督媒体,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按照学术界标准,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新闻来源有两类:一是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新闻来源,即谁是消息的提供者,常表现为被采访对象;二是提供新闻报道的渠道,包括媒体自采稿件㊁联合报道㊁独立撰稿人来稿和转载稿件等.2.1.1㊀中国媒体温州动车追尾事故 报道消息来源中国主流媒体对新闻来源的选取持有谨慎态度,当前我国主流媒体新闻来源主要包括记者采访㊁公众来电来信㊁政府信息发布等方面.图1㊀7.23事故记者采访对象占比图图2㊀«中国日报»7.23事故新闻来源占比图«中国日报»在2011年7月24日至8月12日共刊发22篇追尾事故相关新闻报道.其中17篇新闻来自本报自采稿件,占总量的77%,自己的声音在«中国日报»中占主导地位,引导社会舆论走向.2篇报道是与新华社联合报道,1篇报道采用社会投稿,2篇转载财经报,有关高铁公司股价下跌的相关报道.22篇报道中明确的消息来源出现37次,由被采访对象提供.«中国日报»记者采访的主要信息源为政府官员,出现15次,占比41%,普通民众出现12次,占比33%,专家学者出现6次,占比16%,医护消防出现2次,占比5%.由此观之,«中国日报»对新闻来源要求高㊁把控严㊁新闻来源精准性高,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但是信息来源单一,内容具有倾向性.2.1.2㊀外国媒体温州动车追尾事故 报道消息来源新闻来源在西方主流媒体历来受到高度重视,西方媒体通过本国信源㊁外国信源㊁其他社交网络等获取新闻.由于温州事故等灾难性新闻对西方媒体来说属于跨地域的突发性事件,西方主流媒体没办法立刻派记者来到事故现场做调查报道,因此西方媒体想要立刻获得温州动车事故的准确信息难度较大.图3㊀«泰晤士报»7.23事故新闻来源占比图«泰晤士报»在2011年7月24日至8月12日共刊发5篇相关报道,消息源频次达8次.«泰晤士报»在温州动车追尾事故报道的第一时间从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站中摘取了部分网友的评论,出现2次,占总数的25%.其中援引了一些新华社等中国媒体对灾难的报道,出现频次为3次,占总数的37%,政府机构与官员出现频次为1,占比13%,后期增加了行业专家的信息源,占比25%.新闻来源更多的侧重于群众而不是政府官员,增加了受众的信任度.2.2㊀报道时效性比较所谓时效性就是新闻事实,媒体进行报道在有效的时间范围内,产生社会影响力的效用.时效性的考量一般指时间与报道数量,媒体的报道速度越快,影响越大,时效性是一个媒体市场竞争力的体现.时效性对任何灾难性报道来说,都是生命般重要,毋庸置疑所有媒体都异常重视报道的时间.根据«中国日报»和«泰晤士报»对 温州动车追尾事故 新闻报道数量与时间进行统计,绘制成图,反映出«中国日报»和«泰晤士报»对7.23事故报道情况的走势.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0期121㊀图4㊀两家报纸7.23事故报道时间和数量走势图温州动车追尾事故 发生于2011年7月23日20时30分05秒,«中国日报»在事故第二天就进行了报道,而«泰晤士报»在2天后才进行了报道.从«中国日报»和«泰晤士报»在新闻有效的时间范围内的不同报道数量来看,«中国日报»在前期采取大量㊁大版面报道,到事件中期出现很多细节报道.事件发展末期,报道数量逐渐减少.而«泰晤士报»在前期是平均每天一篇报道,时间中期没有相关报道,末期报道篇数每天多加了一篇报道.7月24日 7月28日«中国日报»共计13篇报道,平均每天2.5篇.详细报道了灾情细节问题㊁政府救援过程和领导指示.7月24日 7月28日«泰晤士报»只有两篇报道.内容主要涉及灾难本身㊁灾民状况和政府态度.7月29日8月2日«中国日报»共计5篇报道,平均每天1篇.主要进行政府救援和舆论引导工作,报道医务工作者,反思交通安全.7月29日8月2日«泰晤士报»只有1篇报道,内容主要涉及政府态度,民众意见,以及各界对此次事故的分析.8月7日 8月12日«中国日报»共计4篇报道,主要报道事后影响,安全反思.8月7日 8月12日«泰晤士报»共计2篇报道,内容主要涉及事后影响,外界对此次事故评价以及对中国政府的评价.对灾难报道而言,报道的时效性与报道的篇幅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灾难报道的舆论影响程度.当今网络信息发达,纸媒的时效性丧失,唯有重视质量才是媒体不被淘汰的不二法则,灾难类报道更是如此.2.3㊀中外媒体报道高频词分析在对报道逐篇阅读后,整合中外媒体报道中出现较多的关键词,对比情况如图5.图5㊀«中国日报»关于7.23事故报道的高频词«中国日报»对7.23事故报道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中国高铁名词C h i n a ,t r a i n ,r a i l w a y,分别出现了117,189,123次;其次是h i g h ,s pe e d 这类的正面词汇,都出现了82次;然后是a c c i d e n t ,c r a s h ,c o l l i s o n ,t r a c k等关于事故,撞车的词汇,分别出现了84,52,23,4次,出现频次最低的是s a f e t y,出现了27次,通过这个高频词表表明了«中国日报»报道的侧重点在于本次事故本身,以及对于本次事故引起的安全隐患问题的反思.图6㊀«泰晤士报»关于7.23事故的高频词«泰晤士报»和«中国日报»相同点在于出现频次最高的是高铁名称c h i n a h i g h -s p e e d r a i l w a y,分别是37,31,33,31,同样出现了c o l l i s i o n ,c r a s h ,s a f e t y ,分别是10,8,7次,不同之处在于,«泰晤士报»的报道中出现了c o r r u pt i o n 和s c a n d a l ,分别是14,4次.通过对比发现«泰晤士报»关于本次事故的侧重点在三个方面,分别是造成事故的原因,政府腐败现象,以及对于中国高铁安全的担忧.其中提及最多的是中国腐败现象严重导致此次重大交通事故.而«中国日报»相比较而言担当的更多的是政府代言人的角色,没有关于政府制度方面的任何报道.3㊀对于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思考通过对比中外新闻媒体对灾难类报道的新闻来源,高频词,笔者发现国内报道信源㊁人文关怀等方面与外国发达媒体仍有差距.我们进行中外媒体灾难报道比较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外国媒体灾难报道的长处,进行反思和学习,为我所用.借鉴外国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科学的防灾机制和报道经验,借鉴西方客观报道的手法,将政治需要与受众需要结合起来,促进业务水平上升新高度.参考文献[1]白丹茹.中美高铁新闻报道中隐喻表征的对比研究[D ].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7.[2]高文欢.中外报纸5.12汶川地震报道框架比较分析[D ].汕头:汕头大学,2009.[3]李虹君.«人民日报»对中国高铁媒介形象的建构研究[D ].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4]李宛蔚.国家形象视野下中国高铁品牌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5.[5]马周.中国大陆的英文报纸传播影响力比较 以C h i n aD a i l y 和G l o b a lT i m e s 为例[J ].新西部(理论版),2012.[6]马若斌.«中国青年报»与«纽约时报»汶川地震报道对比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09.[7]王娜.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灾难性事件初期报道方向-以 天津港大爆炸 事件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2016.。

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比分析

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比分析

中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比分析当今世界,人类社会面临的发展机遇增多,面临的挑战也不断增多,各国都受到突发事件及其导致的公共危机的困扰,如何有效应对已成为各国的共同难题。

对比分析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做法与相关案例,可以有效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促进我国突发事件应对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发展。

一、相关概念(一)突发事件的界定1、突,指突然,猝然;“发”指迸发、暴发;“事件”指历史上和现实中已经发生的大事情。

2、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二)突发事件的特征1、突发性2、破坏性3、紧迫性4、聚众性(三)突发事件的分类(1)根据事件本身的特征分类:1、自然灾害。

如2008年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

2、事故灾难。

如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山西襄汾特大溃坝事故、最近的河南平禹矿难(10月16日6时许,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平禹煤电公司四矿12190工作面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当班下井276人,其中239人经及时抢救撤离安全升井,37人遇难)。

3、公共卫生事件。

2003年抗击SARS、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2009年抗击甲流等。

4、社会安全事件。

2008年贵州瓮安事件、2009年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七・五”事件(二)可以预警的突发事件,按照突发事件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

二、我国突发事件应对管理工作基本情况(一)取得的成绩2003年的SARS使我国面临着一场空前的危机,自此之后中国开始加速推进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各级政府加快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建设,建立健全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体制建设和法制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案三制”协同推进的局面。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权威性比较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权威性比较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权威性比较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们之间的权威性却存在着一些不同。

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和报纸,在历史上一直是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

而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崛起,新媒体如博客、微博和网络新闻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

本文将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可信度和影响力三个方面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权威性进行比较。

首先,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方面具备明显优势。

电视和广播可以实时转播重大事件,报纸则提供了一种持久的新闻信息存档形式。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当紧急事件发生时,人们往往会第一时间打开电视或广播收听相关报道。

而新媒体则更注重速度和即时性,在新闻发生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通过博客、微博和网络新闻发布。

然而,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也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准确和不完整,需要读者进一步核实。

其次,传统媒体在可信度方面相对更高。

由于传统媒体的历史和声誉,人们普遍认为其报道更加可靠。

这是因为传统媒体对新闻报道有更严格的审查和编辑流程,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传统媒体通常也会有相应的道德和职业伦理标准,遵循新闻行业的规范。

与此相反,新媒体中的新闻来源更加分散,缺乏相应的监管和审核机制,因此可能存在较高的不准确性和信息错乱的问题。

最后,传统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具备较大的影响力。

传统媒体机构通常具有广泛的读者群体和观众基础,同时他们的报道也经常被其他媒体引用和参考。

这使得他们的报道能够较好地传播和引导舆论。

而新媒体虽然在近年来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但其相对较小的读者群体和观众基础使得其影响力相对较弱。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多样化和用户参与度高,也使得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一定的质疑。

综上所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具备不同的权威性。

传统媒体的时效性、可信度和影响力使其在国际新闻报道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而新媒体则在即时性和多样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然而其不准确性和信息错乱的问题也需要加以注意。

浅析中外媒体对国内政治事件报道差异原因

浅析中外媒体对国内政治事件报道差异原因

浅析中外媒体对国内政治事件报道差异原因
李楠
【期刊名称】《城市地理》
【年(卷),期】2014(000)022
【摘要】政治事件一直是新闻报道中的主要内容,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西方媒体对我国的关注也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在中外媒体关于国内政治事件的报道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从具体的差异入手,探究其背后的主要原因。

【总页数】2页(P263-264)
【作者】李楠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辽宁沈阳 1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日本大地震看中外媒体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 [J], 张宁
2.中外媒体对“霾拉松”事件报道的比较分析 [J], 邓驰旻
3.中外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差异——以俄罗斯火灾事件报道为例 [J], 马强;柴苗苗;王雨嘉
4.浅析融媒体时代广播媒体做好突发新闻事件报道 [J], 张锋
5.浅析全媒体时代党报重大事件报道的时效性与质量 [J], 殷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及举例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是由文化、历史、政治、价值观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也体现在了新闻报道中。

在中西方新闻报道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第一,中西方新闻报道的观众面向不同。

中西方的观众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新闻报道中,这种差异显得尤为明显。

中文媒体的观众往往需要的是一份更加详尽、丰富而又深刻的报道,而西方媒体更加强调新闻的迅速和简洁,即所谓的“10秒钟新闻”。

因此,西方媒体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内将新闻传达出去,而中文媒体往往更加注重新闻的深度和广度,需要更多的信息和分析。

例如,中西方报道香港反送中事件的立场和方式就存在较大差异。

西方媒体强调新闻的及时性,尤其是一些英语国家的主流媒体,他们的报道往往更加简洁,突出“警方与示威者冲突”的重点,同时同时也会提到其中涉及“自由民主”的部分内容。

而在中文媒体中,除了简洁明了的新闻概述之外,还经常出现了对香港历史、政治、社会生活的介绍和分析,这可能是因为中文媒体的受众需要对事件和背景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二,中西方新闻报道的价值评判标准不同。

中西方新闻媒体基于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对新闻事件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

西方媒体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平等、人权、民主,而中文媒体中很多则强调家庭、亲情、忠诚、礼仪等传统价值。

因此,中西方媒体在报道同一事件时,常常存在着不一致的价值判断,表现在情感上的关注点、词汇用语等方面。

例如,关于新冠病毒的报道,中文媒体中常常强调了国家的一些努力和计划,强调中国政府做出的特殊贡献,对抗病毒和保护人民的作用。

而在西方社交媒体中,则经常发表有关世卫组织态度的文章,发表有关新冠病毒治疗的文章。

这些文章往往强调西方的科技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强调政府的开放和直接的应对措施。

这种评判标准的不同不仅体现在新闻报道中,更表现为两方的政治、经济上的代价。

中外新闻报道手法差异

中外新闻报道手法差异

中外新闻报道手法差异【篇一:中外新闻报道对比】中外新闻报道对比摘要:分别列出中国和外国对哥本哈根峰会没取得显著成果的报道,而后分析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历史环境。

新华社的报道: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义务导致关键问题进展甚微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江国成)哥本哈根会议中国代表团谈判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26日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原因是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他们在有关国际公约和议定书的义务。

解振华2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长期以来,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就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技术等关键问题不断提出建议,但发达国家采取拖延战术,一直未给予正面回应,导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

他说,在减缓气候变化影响问题上,发达国家不仅想方设法逃避到2020年的中期量化减排义务,还试图通过将矛头指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来转嫁减排义务,转移谈判焦点。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规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理应承担其历史责任,率先大幅度量化减排。

但现实是,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几十年后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在持续增长,人均排放量仍然很高,提出的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也与科学的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期望有相当大的距离”。

他说,发达国家“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提出很高的减排要求,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

解振华说,在资金问题上,发达国家一直强调私营部门和碳市场的作用,试图逃避发达国家政府公共资金的出资义务,甚至试图让发展中国家出资,或是给发展中国家使用资金设置各种前提条件。

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上,尽管发达国家在资金方面做出了一些承诺,但没有明确各国长期资金承诺的金额,也没有明确短期资金的来源,更没有明确短期资金如何落实。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在传播方式、节目内容和报道风格方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对中外电视新闻节目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是传播方式。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方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媒体形式和传播平台方面。

在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仍然是主要的传播形式,大多数人通过电视机观看新闻节目,媒体公司主要依靠电视台频道播出节目。

而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获取新闻信息。

因此,西方国家的电视新闻节目逐渐倾向于将节目内容进行互动和多媒体呈现,以适应观众多样化的媒体习惯。

其次是节目内容。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差异主要表现在报道对象、观点倾向和报道深度上。

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在中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中,通常会报道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大事,以及领导人的活动和讲话。

相比之下,在西方国家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普通公民的声音、社会事件和人文故事也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此外,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特殊国情,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对国家和政府的正面宣传和政策宣讲居多,报道观点倾向较为单一。

而在西方国家,新闻报道通常更加中立客观,多角度呈现问题,追求平衡报道。

当然,这些差异也受到国际新闻价值观的影响,每个国家的新闻价值观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最后是报道风格。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的报道风格差异主要表现在表演性和亲近感上。

中国的一些电视新闻节目,为了吸引观众,会采用一些娱乐性的元素,比如明星主持人、轻松幽默的台词、特效图像等,以增加观众的观看欲望。

而在西方国家,电视新闻节目更加注重报道的严肃性和专业性,主持人更加稳重和客观,不会过多强调个人情感。

此外,在面对突发事件和重大新闻时,中国电视新闻节目通常会采用集中报道、长时间连续播出的方式,而在西方国家,新闻节目更加注重即时报道,力求第一时间传递信息。

综上所述,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在传播方式、节目内容和报道风格上存在一些差异。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新闻学一班张浩田41111051摘要:东西方新闻价值中总是有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主要包括: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冲突性、趣味性等,在这一方面,东西方新闻界认识比较一致,因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灾难新闻都很受关注。

探析东西方差异性有利于我们的借鉴。

关键词:灾难性报道新闻比较差异所谓灾难性新闻,它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害,是指由于瞬间爆发的、不可控制和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的超越本地区防灾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现象。

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

自然性灾难。

所谓自然性灾害,是指自然变异超过一定强度,对人口和经济造成损失的事件。

自然性灾难主要分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

前者如地震、塌方、雪崩、地裂缝、火山喷发等,后者如淫雨、干旱、冷冻、等。

两者的关系密切,常常互为因果。

例如2003年伊朗发生的大地震,两万多人死亡,全世界的媒体都迅速地给以报道。

社会性灾难。

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者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各种突发性的意外事故,如汽车相撞、火车脱轨、飞机失事、游轮翻沉、房屋倒塌、火灾、工矿伤亡等,都无谓地造成生灵涂炭,是人类文明的损失。

特别是那些重大事故,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得核电站事故、俄罗斯核潜艇沉没、“9。

11”恐怖事件,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等都震惊世界,引起全球关注。

我国新闻传媒长期以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团结稳定鼓劲”的导向原则,以灾难新闻为代表的负面报道一般被视为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无益于鼓舞和激励人们斗志和信心的新闻题材,但随着改革开放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受新闻事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媒体部门观念变更以及受众需要的推动,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并开始向以“事”为本位、追求信息层面意义的价值取向转变。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有关灾难事件的报道大体有两类称呼:灾害新闻或灾害报道;灾祸新闻或灾祸报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比较——以中国汶川地震和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为例引言:突发事件因为具有突然性、新鲜性、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而备受人们的关注,成为新闻的一个亮点,传播速度非常惊人。

当今社会早已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都居住在一个信息的地球村里,且不要说像美国“9·11”那样震撼世界的突发事件瞬间传遍世界,信息的传播达到了惊人的速度,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新闻都在无国界的传播当中,这是任何决策者所无法阻挡的。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报道突发事件的特点,从国内媒体如何报道汶川地震出发,分析我国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的特点,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上,选取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报道作为研究样本,从而对国内外媒体在报道突发性事件上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着重比较中外报道突发性事件的立场、角度、意识形态、政治利益等方面的不同,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学习国外优秀媒体的报道方式方法,反省如何加强国内的突发性事件报道,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外国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用中华民族的声音引领国内以及国际舆论。

一、突发事件㈠突发事件的定义所谓突发事件,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①㈡突发事件的报道突发事件本身就备受大众关注,更为媒体竞相传播。

一般而言,突发事件的性质往往具有负面性、不确定性、危害性乃至灾难性,历来是新闻媒体之间竞争的来源之一,易于产生热点效应。

那么,下面就是对突发事件报道的几个基本要求:首先,必须确保内容的真实客观。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真实性就是报道的生命,也是新闻媒体对公众传播信息时最基本的要求。

不夸大、不缩小、不炒作、不消极、不造谣、不煽动情绪、不制造恐怖气氛,这些都是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其次,必须确保时效的准确快速。

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各家媒体在时间上的比拼一点都不亚于奥运竞赛,谁都想夺得第一时间报道的金牌。

这就意味着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重要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那么时效性就是新闻的生命力。

无论是采访、写作还是发稿,都要竭尽全力在第一时间内做出迅速反应,“抢”出新闻价值。

最后,必须确保舆论的导向正确。

“从传播学的角度上看,媒体主要有三大内容:一是传播新闻;二是传播有用信息;三是传播观念或观点。

”②媒体不仅有责任给受众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且有责任做好大众舆论的向导,在报道政治性、敏感性的突发事件时,要求严格谨慎的考究报道方式和内容,引导受众准确、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情况,正确看待突发事件的发生,把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二、我国媒体在汶川地震中的报道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这不仅市给国人的当头一击,也让我国的媒体措手不及。

但是,这一时刻注定要载入史册,我国媒体也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㈠我国主流媒体的报道方法在汶川地震报道中,中央电视台24小时连续直播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很引人注目。

地震发生后,央视一方面快速派出记者赶赴灾区,另一方面马上联系汶川、成都、绵阳、都江堰以及周边有震感的省市电视台,征集关于地震的一切一手信息,同时专家学者也被请进直播间,直播平台迅速搭建起来。

从报道内容来看,在直播初期,央视的报道集中在报告最新消息、救人救命上,以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要。

从16日开始,央视对地震的直播进入突发事件的常规报道阶段,报道的主题逐渐向防疫、灾民安置等议题过渡。

从整体上来看,虽然报道初期略显凌乱,但报道的主题意识、阶段意识都较清晰的体现出来。

截至5月20日,中央电视台各频道推出的直播特别节目总时长达676小时,创电视直播史纪录。

在汶川地震发生18分钟后,新华社就向全国发出了有关地震的快讯,28分钟后就发布了震后第一张图片;第二天《人民日报》就在头版和报头相当醒目的位置发表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的报道,将重大灾情及时告知了受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在当天下午3点04分时的《中国之声》开始播发地震消息,并且邀请了中国地震局的专家介绍汶川地震的情况,在之后的节目中直播了特别节目《汶川紧急救援》。

除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外、各地方电台电视台、国内各个报刊杂志,也纷纷加入汶川地震报道中来,开设专版专栏,组织专题报道。

中国媒体的迅速反应、信息透明度的提升、信息内容的丰富,都为建立完善突发事件报道机制积累了重要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我国的新闻舆论在国际上的刻板印象。

㈡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媒体选择了赤膊上阵的方式来面对,这对于中国突发新闻领域规模来说正面临着最大的冲击和突袭,也由此带来了突发新闻报道领域的一次变革,带来了中国对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手法的进步。

⒈充分公开即时发生的信息自从灾害发生的那一刻起,中国的媒体便显现出超水平的快速反映。

不仅从网络,甚至到电视、广播、报纸,都迅速集中到同一阵地,成为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了解灾区的信息大本营。

对媒体而言,重大突发新闻事件尤其是灾难性事件的公开报道,一直是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

在这场引起全世界媒体关注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国媒体做到最成功的突破点就是快速、充分、透明地公开信息,从而在第一时间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在地震发生十多分钟后,新华社立即发出了第一条快讯。

新华社所播发出的英文快讯早于所有外电,早法新社六分钟,早美联社八分钟。

新华社在14点47分即发出简明消息:“据中国国家地震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7.6级地震。

”新华网于14时55分42秒公布了地震消息,这是网上最早发布的关于汶川地震的消息,距离地震发生时间仅差27分钟。

地震发生28分钟后,新华社发布了第一张图片。

地震后32分钟后,中央电视台在新闻频道口播了第一条新闻,之后推出有关汶川地震的新闻直播,同时滚动播出有关抗震救灾的消息和工作进展。

与此同时,许多纸媒体也纷纷推出应急预案,各家中央媒体同时在地震当天就进行了报道采访。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此次对四川地震的报道之迅捷、之全面,大大出人们预料。

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中国政府对四川地震的迅速反应令人钦佩。

”③⒉媒体报道以关注最具价值的生命为核心在任何天灾人祸中,没有什么比人的安危更为重要,所以突发性灾难新闻的报道视角,都以关注生命作为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

在汶川强震发生后不到20分钟里,中国国家地震台网站发布了关于地震震中和震级的消息。

地震后的两个小时里,重庆最先发布了此次受难的首批伤亡数字。

之后,官方便开始逐步更新伤亡人数,媒体也开始记录着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在记录全力营救和医治生者的同时,也对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同胞给予力所能及的祭奠,这是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信息铺天盖地,高级官员和救援人员快速做出反应,这与中国以前对唐山大地震的报道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④⒊控制言论,主流媒体的声音占主导地位地震刚发生不久,便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在救灾过程中种种毫无根据的猜测、空穴来风的疑问、带有攻击性的言论常有出现。

例如:5月12日汶川地震时,北京地区也有震感,于是有人就到处传播说“北京地区12日晚将发生地震”,对于这种情况,新华社立即发布了来自地震局值的权威消息。

据北京地震局分析,“近期北京不会发生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关北京地区将发生地震的说法,纯属谣言”,于是各网站、大电台、电视台、迅速转发了来自新华社的消息,及时消除了人们的恐慌情绪,稳定了人心。

有新浪网民提出了“十不宣言”,即不恐慌、不信谣、不传谣、不盲动、不悲观、不恶搞、不冷漠、不无知、不漫骂,许多论坛纷纷转帖,各大网站也十分自觉、自律的行为是前所未有的。

在救灾工作全面展开后,有境外媒体针对灾区校舍的安全质量和学生伤亡较多的问题,提出了强有力的质疑。

人民网迅速组织撰写并发布了《地震中校舍倒塌是世界性难题》等几十篇评论文章,并邀请有关专家在线与网友交流,答疑解惑。

也有人针对中国地震预警机制提出质疑,新浪网也迅速刊登了《一定要看,关于这次地震认识的误区》的文章。

无论这些质疑是否得到满意的解答,但我国媒体有意愿站出来回应国际的声音的表现是积极的。

⒋媒体集中联合共同披荆斩棘在这场抗震救灾的战斗中,作为汶川大地震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记录者,媒体给人们带来了快速的信息,催人泪下的篇章,最重要的是带来了团结的力量。

在这场灾难中,我国媒体空前的团结和强大让人不禁惊讶。

此次报道信息量之大,使得平面媒体、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一齐上阵,通过图片、文字、博客、视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报道抗震救灾的情况。

有的消息反映震情灾情、死亡人数,有的消息表现抗震救灾中的感人场面,有的消息报道防震抗震、卫生防疫等基本知识的介绍;此外,还应用了现场连线、采访访谈、甚至频道全天直播等手段来报道灾区情况。

媒体如此集中联合式的报道,在我国突发新闻报道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⒌报道全面、准确对于汶川大地震的灾难情况报道,无论从报刊到电视广播还是网络,都铺天盖地的进行报道,灾情成为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焦点,因此报道涉及的信息范围更全面。

从救援工作的总体进展程度,到每天最新人员伤亡的具体数字和财产损失,信息的公开程度基本达到了出乎国人以及境外媒体的意料。

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媒体的快速反映、权威透明的信息很快得到人们的称赞,这次汶川大地震报道,给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受众最深刻、最漂亮的印象,就是我们的信息公开做到了最大化、最优化。

“这次汶川地震的报道不同了,信息发布之快,内容之丰富,展现人性的深刻性,都是历史上少见的。

”⑤以上这些都能够证明,今天的中国媒体已经在快速成长了,但是,这是中国媒体第一次全面覆盖一场灾难,既然是第一次,自然就有很多值得留意和检讨的地方。

麦克卢汉说过:“我强调媒介是讯息,而不说内容是讯息,这不是说,内容没有扮演角色——那只是说,它扮演的是配角。

”⑥也恰恰说明媒介在传播中的地位。

三、美国媒体关于卡特里娜飓风的报道2005年8月25日的发生在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虽然离我们有段距离了,但同样印象深刻的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虽然国情不同,但同为突发性新闻事件,从美国媒体的消息报道中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优势,可以参考对比这些媒体的报道角度及报道突发事件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新闻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