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案1
2024秋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秋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本节课主要内容为三首古诗的学习:《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这三首诗均描绘了我国自然风光,通过诗人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各自独特的情感和意境。学生需要理解每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同时,教学还应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写作手法,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例题五:《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答案:“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一句描绘了湖上晴雨天气的美丽景色。其中,“水光潋滟”描绘了晴天时湖面波光粼粼的美丽景象,而“山色空蒙”则表现了雨天时湖上山色朦胧的美妙景色。
反思改进措施
在上完《古诗三首》这节课之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在某些方面还有待改进。
首先,我在教学特色创新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一是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中的景色,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的笔下,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二是互动式教学法,我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三是案例分析法,我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手法。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一是教学管理方面,课堂纪律有待加强,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了教学效果。二是教学组织方面,由于课程时间安排紧张,实践活动的时间相对较少,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三是教学方法方面,虽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但部分学生对于古诗的领悟仍然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手段。
部编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雨后 望洞庭) 教学设计(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
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亦、抹、宜”等生字,读准“抹、磨”2个多音字。
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写“断、楚、至”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抓诗歌意象,感悟、体会诗歌意境。
4.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视频和图片。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知道哪些祖国山河的美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祖国壮丽的山河吧!(课件播放天门山的视频)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的天门山,你们看了这个视频之后都有什么感受呢?2.学生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3.过渡: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
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为我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唐代诗人李白在25岁那年,便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课件出示天门山相关链接,板书课题)天门山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而天下闻名。
天门山系“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之并称。
天门二山中以东梁山最为陡峭,突兀江中,如刀削斧砍,巍巍然砥柱中流,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
千百年来,以其独有的山形水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历代名流、墨客来遨游题咏。
4.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学生理解诗歌题目含义。
望:从远处看。
5.过渡:诗人从远处看天门山,都看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作者的相关介绍。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案)2023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畅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和《望洞庭》两首古诗;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意义;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诗的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和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感知古诗的韵律美,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内容1. 《望天门山》:介绍诗人背景,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全诗。
2. 《望洞庭》:介绍诗人背景,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
2. 难点: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诗的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朗读示范;黑板,用于板书。
2. 学具:学生需准备笔和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和自己的感悟。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门山和洞庭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主题。
2. 新授: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重点字词。
3.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教师总结两首诗的主题和意境,强调学习古诗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诗人:李白- 诗意:描述天门山的壮丽景色- 重点字词: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日边来- 《望洞庭》- 诗人:刘禹锡- 诗意:描绘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重点字词: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作业设计1. 背诵作业:背诵两首古诗。
2. 写作作业: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写一篇描述其意境的短文。
部编三年级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一等奖 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案学情分析:经过前期的学习与积累,学生不论是在知识储备上还是认知能力上,均有了一定的程度的提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全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从单元选编的课文中感受其景色之美。
教学目标:1.学会并能美观书写本课“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够默写古诗。
3.理解诗歌大意,能够借助诗歌语言想象天门山的景色特点,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的课件,李白的一些诗歌和其他诗人描写长江的诗词名句。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感受诗歌意境美,激发对大自然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一、巧妙引诗文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网络课件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指名答:天门山真雄伟啊!长江真浩瀚啊!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诗中内容。
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
(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今天,老师带你们沿着当年李白的足迹去游天门山,怎么样?那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初读知大意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第一课时《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4个生字:断楚孤帆2、理解“望”、“中断”、“开”、“至此回“、“出"、“孤帆”、“日边”的意思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难点:“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今天这节课,咱们老朋友又来同我们见面了,还记得这位大诗人吗?(幻灯片出示作者介绍)这节课我们将同李白一起,乘一叶扁舟去游天门山!二、课文解读1、读课题“望天门山”,天门山在哪?(读注释)“望”是什么意思?2、读诗,认4个生字断楚孤帆,在天门山,你看到了什么?3、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反复诵读,读出节奏感。
4、读注释、看插图,自己试着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5、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课文第一句:读出楚江的雄伟气势第二句:读出天门山的稳健“回”字的释义第三、四句:此刻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为什么?“出”是什么意思?与“立”字比较?6、通过学习,你看到的天门山是什么样的?把它画在纸上,然后告诉我们你为什么这么画?(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用自己的语言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你从这幅美丽的画面中看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7、指名背诵、齐诵三、古诗拓展1、天门山的青山绿水,让诗人由衷的热爱,他写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同样是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
(出示幻灯片)这首诗大家熟悉吗,谁能有感情的给大家读一读。
四、课后作业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把它写在本子上。
2、把这首古诗背给你喜欢的人听。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李白楚江气势汹涌天门山稳健第二课时《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认识“亦、妆”2个字。
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望洞庭》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2)能力目标: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情感目标:理解诗意,感悟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感知古诗大意,有感情朗读并背诵《望洞庭》。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课件展示资料: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
3.同学们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4. 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5.师送一组词,课件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朦朦胧胧。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关于描写景色的词语的积累的能力。
6.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学习古诗: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3.解诗题,知作者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
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 抓字眼,明诗意(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不懂的地方和小组交流讨论(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①指名读②汇报课件展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人教(部编版)《望洞庭》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2)能力目标: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情感目标:理解诗意,感悟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感知古诗大意,有感情朗读并背诵《望洞庭》。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课件展示资料: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
3.同学们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4. 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5.师送一组词,课件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朦朦胧胧。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关于描写景色的词语的积累的能力。
6.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课件展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人教(部编版)00002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人教(部编版)00002【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看法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先生从中遭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看法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教学难点】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先生从中遭到美的熏陶。
【教学进程预设】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1、解题,了解诗人:⑴板书课题:望洞庭。
你从标题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⑵引见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深刻清爽,富有民歌特征,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自在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⑴〝湖光秋月两相和〞:感受〝和〞──谐和、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事先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安静、谐和〕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谐和〞,水月澄洁,一片安静的气氛,一派谐和之美!⑵〝潭面无风镜未磨〞:感受〝镜未磨〞──惊涛骇浪。
〔未:没有〕这里藏着一个准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
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逼真;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巧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小巧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觉得?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并能够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
2.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1.默写《望天门山》。
2.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课件。
2.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非常著名的古诗,请同学们看课题,一首是《望天门山》,一首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2.教师出示《望天门山》的课件,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情?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进入《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学习。
二、学习《望天门山》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望天门山》,并指名几个学生分别朗读整首诗。
2.教师出示注释,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
4.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并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5.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6.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7.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默写练习。
三、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1.教师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课件,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情?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进入诗句的学习。
3.教师出示注释,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4.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
5.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并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6.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包括《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三首古诗。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将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同时提升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感悟,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望天门山》中的豪放情怀、《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细腻情感和《望洞庭》中的壮阔景象。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插图、教学录音。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古诗中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解读:教师逐句解读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和情感。
4. 感悟: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深入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5. 背诵:学生分组背诵三首古诗,教师检查并指导。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审美价值。
板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2. 主要内容:三首古诗的题目、作者、意境和情感。
3. 重点难点: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古典文学的审美价值。
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古诗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3. 搜集其他古诗,与同学分享并解读其意境和情感。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在解读古诗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学习和探索古诗,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三年级上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人教
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亦、宜”等7个生字,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并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三首古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借助注解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
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
他就是李白。
(板书)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
(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
(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3.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
再读读这句诗,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4.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
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5.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
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6.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
(齐读第一、二句)7.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8.(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9.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洞庭》(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望天门山》和《望洞庭》两首古诗的内容,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诗歌欣赏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教学内容1. 《望天门山》: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逐句解析诗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 《望洞庭》: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逐句解析诗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感受其艺术美。
2. 难点: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门山和洞庭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课:教师讲解《望天门山》和《望洞庭》的作者、背景,逐句解析诗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朗读:学生集体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其韵律美。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背景介绍- 诗意解析- 艺术特色-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背景介绍- 诗意解析- 艺术特色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两首古诗。
2. 写作:选择一首古诗,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望天门山》和《望洞庭》两首古诗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也应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教学设计三上部编语文教案九
饮( ) 初( )
七、课堂小结
你从故事中学到了哪些字?明白了什么道理?
第三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小朋友,谁能把上堂课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们知道古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们对刘禹锡有哪些了解?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合作探究
探究思考题:
1、《饮湖上初晴后雨》图中应该有些什么?
2、这首古诗最后两句你能学到什么?
合作学习
(一)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3、学生跟着录音自读课文,并根据古诗的内容,在脑海中想象场景。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第1题。
5、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二)古诗精讲
6、学生读古诗标题,理解标题的意思。
7、指名读古诗的第一二句,注意停顿。其他学生思考这两句描写了什么景色。
三、自主学习(自学指导)
1、学生自主读古诗,认识生字,并做标记。
2、生字卡片检验识字效果。
天门山 楚江 碧水 东流 青山 孤帆 相对出 一片
3、同桌互相指认生字,共同识记生字,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4、学生辨别多音字。
(抽读、开火车读)
四、合作探究
探究思考题:
1、《望天门山》图中应该有些什么?
2、这首古诗的第一、二句分别描写了什么?
西湖山水
雨---亦奇
课后反思:
六、书写练习
1、教师指导观察。
这6个字有什么特点?写好这6个字,我们要注意哪些关键笔画?
2、教师示范。
3、练些、展示、互评。
七、课堂小结
1、熟练背诵《望洞庭》。
2、你学会了哪些生字?
三年级语文教案 望天门山【市一等奖】 (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前期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是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围绕“祖国河山”这一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有描写山水美景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有表现海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南国美丽风光的《海滨小城》;还有展示北国四季迷人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
本单元课文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李白的《望天门山》,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学习者分析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是孩子跨入中高年级的起始年级,所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也要从感受古诗的语言美的同时要开始过渡感受古诗描写的情境美。
本课三首古诗描写的三个地方天门山、西湖、洞庭湖学生几乎都没有去过,所以学生要借助插图、图片,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去感受古诗的情境美。
我校注重国学经典诵读,学生在古诗词朗读,积累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学生在古诗归类,同一题材古诗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比较学习同类诗方面是一个短板。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情境,感受古诗的情境美。
2.教学难点:总结写景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总结写景诗的方法。
技能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望天门山》学习方法建模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并比较异同。
思维目标1.用思维导图精讲《望天门山》总结学习写景诗的方法。
2.用双气泡图对比《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的异同。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播放《中国诗词大会》开场视频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灵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学习古诗。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设计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诗歌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山水翠”“青螺”是遥望所得,生动地勾画出了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
二、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3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读懂诗题1.谈话导入。
(1)课前大家进行了韵味十足的古诗诵读,一首首古诗,将我们带进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
说到古诗,数唐诗成就最高,而说到唐诗,同学们知道是谁将诗这种文学艺术推向顶峰的吗?(2)简介李白。
①你们学过他的哪些诗?②李白一生,四处漫游,游览了祖国无数的名山大川。
热爱自然,寄情山水,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情怀。
25岁那年,李白初出巴蜀,前往洞庭湖游览,接着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去欣赏天门山,有感而发,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人教部编版(三上)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完美版教案
【设计理念】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在教学中本着“举字造形,读为主线想象画面、链接资料、文言共生、设境激趣。
”设计理念。
运用多媒体课件,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韵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学习古诗的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体验,注重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及大好山河的热爱。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古诗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难点: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望门山》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导入1.古字切入,引出课题,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老师出示“天门山”三个字的甲骨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真看,说什么字,根据字意,想像“天门山”是怎么样的山?公元726,年,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游览天门山,写下了《望天门山》。
(教师板书2.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古诗。
李白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呢?打开课文,自由读几遍。
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
读自己的。
(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
)2.汇报自读成果,教师相机指正。
3.初步指导读诗。
检查学生字读音,读出节奏,并采用多种方法读。
4.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
(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
)(指名汇报)三、精读感悟1.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
)什么叫“中断”?从“断”的小篆写法展开想像是怎么断开的?“断”和“开”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学生带着理解,读出江水汹涌的气势。
(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全班读。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创新教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创新教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时: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
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
(5首)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5.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是啊,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天门》教案
古诗三首望天门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第一课时望天门学习目标①认识“亦、妆” 2 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认识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经过朗诵感悟,感觉诗中描绘的光景,领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课重难点:感觉诗中描绘的光景,领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课过程:一、回想诗人,导入新课①同学们,你们认识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②看来同学们特别喜爱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认识诗意①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碰到读禁止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假如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必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说明,并参照一些工具书,想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议解决。
d.教师指引大家谈谈诗意。
三、朗读全诗,感悟诗情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争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诵,读完后,请介绍为何读得这么好!④指引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久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自由练背。
同桌相互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入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呢?请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把感觉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饮湖上初晴后雨学习目标①认识“亦、妆” 2 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认识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③经过朗诵感悟,感觉诗中描绘的光景,领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课重难点:感觉诗中描绘的光景,领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案1课文内容分析:《古诗三首》一课由《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组成,都是描绘祖国山河美妙,赞叹大自然漂亮体面的古诗。
《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与江对峙,长江汹涌澎湃的雄奇秀媚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显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爱慕之情。
《望洞庭》以轻盈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爱慕和赞叹之情。
三首诗都是写景的,有共同之处,可以重点教学第一首古诗,然后放手让同学自学另外两首。
学情分析:其次学段的孩子对古诗的学习有爱好,也有初步的办法堆积。
课程标准对其次学段古诗学习提出的要求是不做过多的说明,了解诗意为主。
所以,指导他们在朗读中感触诗的节奏和韵味,在想象与联系生活场景中理解诗的内涵、感触语言文字背后优美的画面,由景入情,由情促读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本单元提出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同学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图文对比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中关键词的意思,从而达到理解诗意,体味诗境。
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楚、断”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孩子抓住关键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触诗歌的意境。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第1首古诗《望天门山》,借助抓关键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2.堆积古诗学习的办法,感触诗歌美的意境。
3.有感情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流程:一、回忆旧知,导入诗文。
(一)出示诗题《望庐山瀑布》,齐背。
(二)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故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汹涌澎湃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三)齐读课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二、抓关键字,了解诗题。
(一)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办法引导:抓住关键字,理解题目意思。
1.干什么——望:看;2.地点——天门山:长江上;3.谁——谁乘船顺着长江东下:李白。
(二)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三)李白经常在写诗题的时候会告诉我们一些写诗时的背景,带着理解再读诗题。
(四)小结:了解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让我们——熟读古诗。
三、读熟诗文,想象画面。
(一)学习第一句诗——了解山的雄奇。
1.指名读第一句,这句诗里,写到了两个景,分离是什么?(板书:天门楚江)2.结合插图、字理理解“断”“开”(1)出示“断”篆文,猜一猜什么字?讲解断的意思。
指导书写“断”(2)结合诗句,插图,“断”字,你宛然看到了什么?3.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止,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4.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事实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一往无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概。
(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二)学习其次句诗——感触水的壮阔。
1.继续读诗,指名读其次句。
2.想象画面:第一句中的“断”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水劈山断的壮美画面,那么,这一句中的哪一个字也向我们展现了独特的意境呢?“回”是什么意思?由“回”字联想:读到这一句,你宛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剧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响彻云霄的声音……)3.沟通画面,读悟结合。
这一句主要写什么?(长江水)什么样的水?借水又映衬什么?(天门山)什么样的山?滔滔碧波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盘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4.小结:古诗中的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副优美的画面,我们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你就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触,再现诗的意境。
现在让我们走入诗的境界,通过诵读再现这“山阻水回”的画面吧。
5.齐读一、二两句。
(三)学习三、四两句——品尝“出”的灵巧。
1.出示三、四两句,自由诵读。
2.圈画景物,沟通并板书:青山孤帆红日3.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4.辩一辩:“出”字用得对吗?(1)小组研究:天门山会动吗?不动的话应当是“立”的,应当是“两岸青山相对立,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却用“出”对吗?(2)沟通,联系生活阅历,你在什么样的状况下看到原本静立的事物会“出”?(3)想象“日边来”: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同日而语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
5.出示李白资料,你感触到什么?读出把李白内心的感动读出来,声音昂扬一些。
四、小结写法,诵读堆积1.回顾全诗,小结学法:读——读准,读通;看——插图,注释;想——词意,句意;说——诗意,作者情感。
2.创设情境,诵读古诗。
3.总结:刚才我们细细品尝,大胆想象就观赏到了李白的作品,我们古代还有许多诗人对祖国山水也情有独钟,本课的第2、3首古诗给我们展示的就是另一番别样的美景。
请大家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办法预习,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触吧。
五、书写生字,默写古诗。
“断、楚、至、孤、帆”。
板书设计其次课时课时目标:1.用上节课学的古诗学习办法继续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两首古诗。
2.通过多种办法理解诗句中重点字词意思,理解诗句,想象画面。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1.背诵《望天门山》2.回忆学法3.揭示课题,正确朗读诗题。
4.抓关键字,解诗题。
(1)题目告诉我们诗写了祖国哪里的河山?(西湖和洞庭湖)(2)题目还告诉我们什么?(饮:喝酒,初晴后雨:天气改变)5.出示背景资料二、运用学法,自主学习(一)出示自学要求:1.自由读诗句,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2.作者在西湖和洞庭湖看到哪些景物呢?用“——”划出,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圈圈出;3.运用结合注释、联系生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办法,体味诗中美景,描述诗中描写的画面。
(二)检查自学状况1.多音字:淡妆浓抹镜未磨2.认读:潋滟亦洞庭白银盘3.分小组汇报沟通两首诗意。
三、抓重点字词,品尝美景(一)《饮湖上初晴后雨》过渡:假如想把古诗读得更有韵味,我们还需好好地品读诗句的意思。
1.感触晴雨,想象西湖风景之美找一找:哪一句写的是“初晴”,哪一句写的是“后雨”。
(板书:晴、雨)(1)走进晴日西湖。
晴日的西湖是怎样的?你是通过哪个词读懂的?①出示词语“潋滟”,按照注释理解:潋滟——波光闪动的形状。
②图片观赏(出示西湖晴日美景图片)。
说话练习:中午,在阳光的照射下,西湖就像_____________。
傍晚,夕阳西下,西湖睡眠金光闪闪,又像________________。
③揣摩诗人心境。
猜猜,诗人看到波光粼粼的水面,会说些什么呢?诗中苏轼只用了3个字就道出了这层意思——晴方好。
(换词理解“方”:正)(2)走进雨日西湖。
雨天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①赏图读词。
图文一起出示:朦朦胧胧、山色蒙蒙、云雾迷蒙、烟雨蒙蒙②看着这些景,读着这些词,雨中的西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说?理解“空蒙”——云雾迷茫的形状(出示注释)③提问:置身在这样烟雨朦胧的西湖之上,你会有怎样奇异的感觉?带着这感觉再读。
④理解“亦”:你知道诗句中“亦”的意思吗?(也)结合《三字经》“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
有为者,亦若是。
”孔子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词语“人云亦云”加深理解。
⑤指导对照朗读:下面,我们也来一次人云亦云,让我们用上这个“亦”字一起来夸夸晴雨西湖。
(师:水光美!生:山色亦美!师:水光潋滟妙!生:山色空蒙亦妙!师:我看,晴是景。
生:我看,雨亦是景。
师:我看,水光潋滟晴方好。
生:我看,山色空蒙雨亦奇。
)2.探索比方之巧,感触西湖风韵之妙①过渡质疑:在艾青眼里西湖像一面镜子,而白居易眼中的西湖则像一幅图画。
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就像西子了呢?让我们来猜一猜,但猜要猜得有理有据。
理由一:西湖和西子都美。
(是的,请你美美地读一读。
)理由二:它们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
(我想也是的,西子,西施,西湖,好巧啊,被苏轼这么一比方,西湖从今就多了一个更秀美的名字——西子湖。
板书:西子湖。
)理由三:西子不管淡妆浓抹都相宜,西湖不管晴天和雨天都很美。
②引导对话,感触西子比西湖的巧。
(师:假如说,晴天的西湖是浓妆;那么——生:雨天的西湖是淡妆。
师:假如说,冬天的西湖是淡妆;那么——生:夏天的西湖是浓抹……)③小结:西湖无论何时,都是好的、奇的、美的、妙的,神的,就像怎么装扮都美丽的西子。
引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④出示后人评价语,感悟苏轼比方之妙。
(“道尽西湖益处。
”“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二)《望洞庭》。
1.学习第一、二句——观赏风景的美①出示诗句,朗读,沟通:写到的两样好景致(板书:湖光秋月)②闭上眼,听音乐,想象画面。
(师描述:夜幕刚刚降落,月亮渐渐升起,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显得那么平息,那么清闲。
抬头,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把它皎洁的光轻轻柔柔地洒在了湖面上,湖水就泛起淡淡的波光……)睁开眼,想说点什么吗?③眼前的湖光秋月图,让人感触到美妙、舒畅,诗人刘禹锡用一个字把种感觉写了出来。
(和)运用多种办法理解“和”:出示字典中“和”的7种说明,理解此处“和”的意思;齐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引导同学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的美好;④观微课知“镜未磨”(播放微课视频)本来是像一面铜镜,而且是还没有磨亮的铜镜。
(板书:铜镜)⑤读好两行诗。
2.学习第三、四句——感触想象的妙过渡:好一个湖光秋月,好一个镜未磨。
诗人一边看,一边想像,看得美,想得奇,难怪这首诗能流传千年。
接下去,诗人接着看,唯恐,会看到更美的景,带来更奇特的想像了吧。
①读读后两句,想想诗人看着洞庭的山水,又想到了什么?(板书:像银盘)②引导看四幅图,画的都是洞庭美景,哪一幅是按照刘禹锡的诗句画下来的。
(全班挑选并说说自己的主意)相机补充君山资料③观赏如此漂亮秀气的山水,你一定想到一些形容这山水的词了。
(青山绿水山清水秀等)四、诵读堆积,拓展延长1.引读全诗:喜爱?洞庭湖吗?喜爱?这像铜镜普通的洞庭湖吗?(个别读)喜爱?这像白银盘一样的洞庭湖吗?(个别读)2.引导背诵:喜爱?洞庭的人,绝对喜爱?这首诗(课件:填空式____女生读)爱慕这首诗的人也绝对会爱上洞庭湖(课件:填空式___男生读)3.全班背诵:喜爱?到了极点,就是诗已经不见,但是只要一看到湖诗句就冒出来了(看画面全班背诵)4.拓展:《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另4首李白《游洞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