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地区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整合研究
将徐州地方文化遗产变点成“链”
将徐州地方文化遗产变点成“链”
赵伟
【期刊名称】《炎黄地理》
【年(卷),期】2024()4
【摘要】徐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
文章旨在梳理徐州地方文化的核心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构建徐州的文化链,以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徐州地方文化要素包括非遗民俗、日常生活、文化景观。
尝试构建文化链,包括文化遗产点阵成“链”;文化事件连续成“链”,这些文化链的构建将有助于提升徐州的文化软实力,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3页(P91-93)
【作者】赵伟
【作者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地方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徐州高校"非遗"特色教育探讨
2.试论地方高校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以徐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为例
3.地方高校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叮叮腔"的途经研究r——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个案
4.地方高校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叮叮腔”的途经研究——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个案
5.蒙古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立法保护——以《通辽市蒙古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切入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现状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现状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现状摘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化保护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通过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现状的探讨和分析,总结了目前国内数字化保护领域的进展和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现状;发展方向1.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以及相关的传统手工艺等。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加强其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
2.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现状2.1 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应用数字化保护技术广泛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整理和传播。
例如,通过数字化摄影技术可以将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精确记录和保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原与再现,通过数字化媒体技术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给更多人群。
2.2 案例研究国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案例研究。
以传统戏剧为例,研究者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和保存了多种传统戏曲表演,实现了对戏曲元素的分析和传播。
此外,传统技艺如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等也得到了数字化保护的关注。
2.3 问题与挑战虽然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技术的更新和迭代速度较快,保护人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其次,数字化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存在着分配不均的问题。
另外,数字化保护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如何有效管理和利用这些数据也是一个挑战。
3. 未来发展方向3.1 稳定与标准化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需要稳定发展,建立一套完整的保护机制和标准。
这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传播标准等,以保证数字化保护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2025年江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5年江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江苏,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珍贵的非遗项目。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些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困难、保护不足等问题。
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江苏地区的非遗,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2025年江苏地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以期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江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挑战江苏地区的非遗项目丰富多样,包括传统手工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承载着江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困难、保护不足等问题。
具体来说,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承人老龄化: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年龄偏大,新生代传承人缺乏,导致传承链条断裂。
传承方式单一: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效率低下,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
缺乏资金支持: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大量资金,但当前资金来源有限,难以满足需求。
受众面狭窄:非遗项目的受众主要集中在特定群体,难以吸引更广泛的公众关注。
三、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与优势数字化技术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具体来说,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具有以下几个优势:提高传承效率:数字化技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非遗项目的远程传承和在线学习。
扩大受众范围:通过网络平台,非遗项目可以吸引更广泛的公众关注,提高知名度。
促进创新发展:数字化技术可以为非遗项目提供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段,推动创新发展。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化技术可以记录非遗项目的详细信息和传承过程,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四、江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为了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江苏地区的非遗项目,本文提出以下策略:建立数字化档案库:对江苏地区的非遗项目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记录,建立详细的档案库,为保护和传承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技术与标准研究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技术与标准研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包括各种电子图书、数字档案、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遗产等,这些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对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技术与标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可以帮助提高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促进文化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实现文化遗产的永久传承。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技术涉及到信息检索、数据挖掘、知识图谱、数据融合等多个方面的技术。
信息检索技术是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基础技术之一。
信息检索技术通过构建全文索引、关键词提取、语义分析等手段,提高文献检索的准确性和效率。
数据挖掘技术则可以对数字文化资源中的隐藏信息和知识进行挖掘和分析,从而实现对文化资源的深度理解和利用。
知识图谱技术则可以将数字文化资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知识之间的关联和联系,实现跨领域的知识共享与应用。
数据融合技术则可以将来自不同来源的文化资源数据进行整合和融合,从而实现多源数据的一体化利用。
除了技术手段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技术研究还需要考虑到文化资源的版权保护、数据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在数字化文化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保护文化资源的版权,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要确保文化资源的数据安全,避免因为数据泄露或者篡改而造成文化资源的损失。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技术研究需要综合考虑到技术、法律、伦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同时还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遵循规范和标准,保障文化资源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标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标准可以促进不同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和传播效果,同时可以减少文化资源整合过程中的重复工作和资源浪费。
研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标准,不仅可以有利于规范文化资源整合的流程和方法,还可以促进数字文化资源之间的互操作和交流,推动文化资源的共享与传播。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技术与标准研究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技术与标准研究数字文化资源是指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传输和呈现的文化遗产,包括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数字艺术品、数字影视作品等。
这些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是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化信息服务的关键。
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技术与标准研究是为了解决数字文化资源多样性、异质性和分散性等问题,促进不同资源之间的连接和共享,提高数字文化资源的可访问性和可利用性。
本文将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需要进行资源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不同数字文化资源可能采用不同的编码标准、元数据格式和数据结构,这导致了不同资源之间的互操作性差。
需要研究和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便不同资源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
图书馆界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元数据标准,如Dublin Core,MARC等,用于描述图书馆藏书的元数据信息。
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需要建立资源的链接和关联关系。
不同数字文化资源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关联关系,如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作品与相关资料的关系等。
建立这些关联关系对于理解和探究文化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研究和开发能够自动识别和建立资源链接的技术和算法,以提高资源之间的关联性和连贯性。
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需要解决资源的语义表示和语义关联问题。
数字文化资源通常具有丰富的语义信息,如作者、主题、时间等。
由于资源的异构性和多样性,资源之间的语义关联往往难以建立和表示。
需要研究和开发能够提取、表示和利用资源的语义信息的技术和方法,以增强资源之间的语义关联性。
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需要借助于相关的技术和工具,如数据挖掘、信息检索、知识图谱等。
这些技术和工具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有效地获取所需的文化信息,提高数字文化资源的利用价值。
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技术与标准研究是一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只有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创新,才能实现数字文化资源的全面整合和共享,推动数字文化领域的发展和繁荣。
徐州传统建筑数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摘要:研究徐州传统建筑数字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方法,探索地方传统文化在新技术、新媒介下的活化路径。
结合地方民俗艺术特点对徐州传统建筑进行视觉图像的提炼,搭建数字文创App界面架构,完成各个板块构图设计与链接,并围绕App主题进行IP形象、互动体验与数字衍生品设计实践。
归纳了建筑图像数字化处理与产品转化的方法,确定徐州传统建筑数字文创产品设计实施的可行性。
该设计方法有助于挖掘数字文创产品的文化底蕴与市场价值,拓展地方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传播的思路。
关键词:徐州传统建筑 数字文创 产品设计 互动体验 IP形象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4-0022-04Abstract:Study the innovative design methods of digit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Xuzhou,and explore the activation path of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under new technology and new media. Refine the visual image of Xuzhou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folk art,build the interface architecture of digit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app,complete the composition design and link of each plate,and carry out IP image,interaction experience and digital derivatives design practice around the theme of app.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ethods of architectural image digital processing and product transformation,and determin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Xuzhou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igit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This design method is helpful to excavate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market value of digit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and expand the idea of digital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Keywords:Xuzhou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Digital cultural creation Product design Interactive experience IP image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朱 雪引言徐州传统建筑文化底蕴深厚,但由于人们对建筑遗产价值认识的不足,在实物修复和商业开发中,缺少现代审美层面的衍生与传承,无法确保传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现状及研究内容分析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现状及研究内容分析摘要:该文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通过对论文年代分布和数量分析、期刊载文情况、科研项目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梳理目前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脉络,分析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6-0009-03Abstract:China academic journals full-text database as the data source,to statistical literature,through the paper's distribution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journal articles,research projects and research analysis,and current research on digit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ntext,analysis of research status and inadequate.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digital;technology1 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1-2]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主流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在所难免,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交流成为必然趋势。
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寻求、审视自身民族文化的根脉,开启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便已着手对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程。
美国通过政府以及工商界的力量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行基础建设,如“美国记忆”工程;欧盟国家的保护工作通常由政府牵头,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实施,更加重视相关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如“内容创作启动计划”;日本则多是通过民间组织来保护的,政府只提供相关支持。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建设研究探讨
近日,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 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组委会主办,江苏省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承办的 “锦绣江苏—传统织绣染记忆精品展”于北京恭王府成功举办。文化 部部长项兆伦,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马胜德、王福洲,江苏省文化厅 副厅长吴晓林等相关领导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 组委会的专家和学者参观本次展览并给与了高度评价。
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10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江苏省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研究2013SJB6300047)。 10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5年7Biblioteka 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精品展区展出织、绣、染作品180余幅,并且每个项目均备有相 关的衍生品、创意开发品在恭王府非遗长廊进行展销。
江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省内各地均有分布,就目前公布 的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看,江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主要集中分布在苏州、南京、无锡、扬州、常州、镇江、南 通、徐州等地。
二、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点和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过祖先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江苏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显著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
粗犷,透露出刚烈的楚汉雄风,其落子舞热烈欢快,柳琴戏、梆 子戏高亢激昂,剪纸、年画夸张古朴;以江淮名邑扬州为代表的 苏中地区,则是兼综南北,柔中带刚,其民风习俗淳朴闲适,充 满俚趣,故而,苏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琢玉髹漆技艺巧夺天 工,说书唱曲艺术雅俗兼备,平实中藏精致,精致中见平实。
徐州梆子戏文化传承的数字化技术研究
研究 的一个重 Biblioteka 命题 。 一 度及二度创作提供更加鲜活富于生命 力的文化遗产 。对淮海地区非
将 数字化 系统的使用 介入保护形 态 中, 目前 已经成为 国内外一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工作起 到切实性的推动意义 。■
种新 的使用度 较高的科技 保护方式 。 目前数字 化技术在非物 质文化
何将 非物质 文化遗产 的 “活态 ”文化 ,原 汁原味的保存 ,在此基础 究 。使徐州市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得到 “整体性保护” ,即连 同它生
上再 进一 步广域 的进行 传播 ,服务 大众文化 。 已经成为 国内外竞相 存 的文化土壤一起保护下来 。这一保护模式 的确立 ,将 为民族音乐的
名 。徐州梆 子流行 于徐 州地 区已有 三 、四百年历史 ,是具 有鲜 明徐 体 系的方式 和路径 。构建 国家级非 遗 “徐州梆 子”的数字化 档案系
州特色 的代 表性剧种 。徐州梆子 戏在调式 、旋 律节奏 以及语言音韵 统 ,并为其他 市 内传统戏 剧非遗项 目数 字化档案 系统的建立 ,提供
遗产保 护与传 承具 有 以下 发展趋势 :即建立非物 质文化遗产 资源数 字化分类 体 系 ;创 建非物 质文化遗产 资源数据采 集技术标准 ;探讨 非物质 文化遗产 知识可视化 表达 ,构建 非物质文 化遗产新技 术综合 运用体系 ;搭建非物质 文化遗产 多媒 体交互体 系平 台等多种 方式 。
子 ,就是其 中最具代 表性 的一项 非物质文化遗 产 。徐州 梆子 因以枣 徐 州地 区非物 质文化遗产 的数据采集 技术标准 ,对有价值 的徐州梆
木梆子为击 节乐器 ,曲调 的快慢 节奏 由一 副鼓 板和梆子 来指挥而 得 子剧 目进行遴 选甄别 。构 建梆子戏 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 与传 承技术
关于徐州文物古迹保护开发现状的调查报告【管理资料】
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综述报告课题名称:关于徐州文物古迹保护开发现状的调查指导教师:周云圣小组序号:第二组小组成员:卢成学陈梅梅张可薛珂逸许晓晴完成时间:2015年1月15日摘要文物古迹资源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以及历史文化价值,如何持续开发和利用这类资源,最终实现其特有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各个历史文化名城共同关注的课题。
在大量文物古迹被开发利用的现状下,徐州市的文物古迹的保护是否真的做到位、把好脉呢?对此,我们小组成员进行了多次外出考察,通过对徐州市市民发放问卷,从居民对历史文化古迹的了解程度和保护程度以及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一步了解了徐州市民对徐州文物古迹保护开发开发的现状认知以及对其前景的看法。
该文在分析目前有关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开发的主要认识与修缮现状的基础上,从历史文物古迹现实意义多样性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开发的象征性意义与实效性意义。
目录摘要 (2)一、前言 (4)(一)选题背景 (4)(二)文献综述 (4)1、前言: (4)2、目的和意义 (4)3、主题 (5)(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10)二、研究方法 (11)(一)问卷调查法 (11)(二)访谈法 (11)(三)参考文献法 (12)(四)观察法 (12)三、数据分析 (12)(一)问卷分析 (12)(二)访谈分析 (75)四、结论 (77)五、参考文献 (77)附件1:调查研究方案 (79)附件2:调查问卷 (81)附件3:访谈提纲 (83)附件4:心得反思 (84)(一)成员心得 (84)(二)本次调查的不足之处反思 (87)结束语: (87)一、前言(一)选题背景文物古迹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它具有很高的艺术、精神、研究、欣赏和历史价值。
文物古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
经过多年的风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已经为数不多。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物也会越来越少,所以文物古迹十分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研究--以徐州市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研究--以徐州市为例蒋艳【摘要】This paper concluded and sorted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Xuzho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constructed with 16 indicators covering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resource values ,conservation status and conditions and potential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s also made according to thi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在调查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借鉴相关分类标准对其进行汇总和梳理,并运用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方法,从资源价值、保护现状、旅游开发条件及潜力三个方面,筛选出16个指标,构建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构建判断矩阵,得出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权重。
运用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对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实证研究。
【期刊名称】《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5页(P94-98)【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作者】蒋艳【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科研处,江苏徐州 221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7一、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东临黄海,西襟中原,北依齐鲁,南屏江淮,是东部沿海开放带和陇兰新经济带双向开放的重要中转地区,也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区域性商贸都会。
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报告引用
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报告引用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报告引用1. 背景介绍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遗产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与传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报告是我们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重要工具。
2. 数字化研究的意义中国的文化遗产包括了丰富多彩的文物、建筑、传统技艺等,这些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些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压力。
数字化研究的意义在于将传统文化遗产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下来,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这些遗产,还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数字化展示和互联网技术来了解和学习这些文化遗产。
3. 报告引用分析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报告所引用的资料和数据是我们了解数字化研究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报告引用的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字化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和深度。
报告引用的文献、学术资料和案例分析,都对于我们开展数字化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报告引用也能够反映出数字化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热点问题,有助于我们把握学术前沿。
4.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全方位保护和传承。
数字化技术还可以为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播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对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报告引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满期待和信心。
5. 总结回顾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报告引用,是我们了解数字化研究领域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报告引用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在全面掌握数字化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能够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是针对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报告引用的文章撰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知识整合平台建设研究
2020年第03期作者简介:李林(1987-),女,山西大同人,艺术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收稿日期:2020年2月11日。
早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曾公布明确指出应运用数字化保护方式对非物质文化进行记录的文件。
当前,伴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空间进一步扩大,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档案与资源库,记录非物质文化的真实状况,从而有效地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此,相关文化职能部门必须加强思想认识,充分理解数字化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工作之中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整合平台,从而实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高效保护。
1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重要价值分析1.1有利于延续国家民族文化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用“文化基因”来形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对于民族生存和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1]。
当前,伴随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全球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工业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传统与习俗,正在为人所遗忘。
为此,必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工作,有效延续国家民族文化记忆。
1.2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源,通过对非物质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构建相关知识整合平台,能够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有效支撑,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创新发展。
1.3有利于集成相关文化遗产知识通过对非物质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文化职能部门还能实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高效整合与集成,为相关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创造契机,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与弘扬,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2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整合现状分析2.1数字资源种类较为单一当前,我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为主题的网站,在资源整合方面,往往存在种类单一的问题,主要仍是通过平面形式(文字、图片、视频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至于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3D 打印技术等动态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仍然停留于理论层面,目前难以有效转化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在非遗文化“徐州剪纸”中的作用研究
文化传播第 4 卷 总第 099 期 23新时期,数字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非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为了提高研究水平,本文以非遗文化“徐州剪纸”为研究内容,分析了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作用,阐述了具体的应用途径,旨在通过进一步研究,能够全面提高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效率,从而进一步推进非遗文化“徐州剪纸”的传承与发展。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对“非遗”传承的探索不断深入,在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获得了一定的挖掘与继承。
我国在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各类媒体技术发展迅猛,云存储、虚拟显示、数字压缩及实施渲染等技术的发展不断深化。
在具体开展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时,体现出保护技术水平不高,同时不具有真实感等问题。
若将现代技术合理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不但可提升人机互动合作的效率,还能促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近非遗文化,实现对文化的体验与认同。
在开展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时,可适当运用虚拟场景绘制和实时熏染技术,从根本上解决非遗文化遗产表现出的单一与虚拟感。
而使用3D 建模技术,则通过构建三维的模型对文化遗产进行展现,其呈现的效果更为真实。
徐州剪纸作为我国第一批非遗的民俗工艺技术,广泛兴起与兴盛于邳州、新沂等,是一种代代传承的乡土民间艺术形式。
在徐州两汉文化的发展背景下,该种艺术形式也具有更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对物象进行大幅裁剪,自然表现出具有徐州本土特色的“古拙”艺术特征,更好地保持了原生艺术的本质属性,具有更为纯粹的艺术风格[1]。
其有别于其他的剪纸工艺,具有更为鲜明的艺术特色。
随着社会意识的发展,徐州剪纸艺术也向新的层次迈进。
但作为小众的民间工艺技术,其传承与以往师徒传授这种继承方式不同,因此探索出新的传承方式,更为凸显地方发展的特色,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则是当前继承徐州剪纸工艺的主要问题。
徐州剪纸工艺在传统的师徒传授模式的基础上,可引进数字媒体技术积极参与,将虚拟场景绘制和实时渲染技术有机结合使用,不但可完成师徒的信息交流,还为人类提供更为便捷和真实的途径去感受非物质文化技艺的内涵。
徐州传统建筑数字化采集与保护研究
2020·09传统建筑保护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近年来,全球数字化进程的加速,为传统建筑保护工作打开了新的思路[1]。
2017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优秀村落建馆工作的通知》,将文化遗产与数字化技术结合,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介平台架起了传统村落与现代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徐州作为华夏九州之一,“古都彭城”建筑颇具区域性特点,目前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抢救式保护以延缓建筑物的自然消亡,但一些实物保护存在方法不确定性,保护性破坏也时有发生。
如何有效地保护、开发利用传统建筑,继而让年轻一代认识传统建筑、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是当下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徐州传统建筑保护现状(一)徐州传统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徐州建筑文化遗产丰厚,但在信息化发展背景下,传统文化推广开发的程度未能匹配城市建设水平。
徐州传统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徐州传统建筑文化传播形式单一徐州传统建筑文化传播的形式相对单一,虽然有部分景点如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等进行了改造建设,但大部分传统建筑缺少统一规划与宣传的平台,无法吸引到更多的外地游客,民众对传统建筑文化难以产生共鸣[2]。
2.徐州传统建筑文化创意产业水平较低在调研中发现,徐州传统建筑文化创意产业是依附于商业街区而存在的,传统的文化创意主题店铺的产品缺少地方特色,新兴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缺少生长的环境。
3.徐州传统建筑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度不足徐州传统建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损耗直至消失,如今对其改造只停留在复原的层面上是不够的,如何让传统与现代交融,为传统建筑营造符合现代审美观的文化氛围才是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所要考虑的根本问题。
(二)徐州传统建筑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特点对徐州传统建筑进行整体性、活态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开拓性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时代性根据2020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Of f i c e o f Ac ad e mi c Af f a i r s ,J i uz h ou Co l l e ge o f Voc a t i ona l an d Te c hno l og y, Xu z ho u, J i an g s u 2 21 1 1 6, Ch i n a; 2. Xuz hou Mu s e um , Xuz h ou, J i a ng s u 2 2 1 0 09,Ch i n a) Ab s t r a c t :I n o r de r t o r e a l i z e e f f i c i e nt d i g i t a l r e s o ur c e i nt e gr a t i o n o f c u l t ur a l h e r i t a g e i n Xu z hou a r e a,t h i s p a pe r a pp l i e s t he or y,m e t ho d a nd t e c h no l o gy o f d i g i t a l r e s ou r c e i nt e gr a t i o n i n i nf o r ma —
石玲 , 缪 华。
(I . 九州 职业 技术学 院 教务处 , 江苏 徐州 2 2 1 1 1 6 ; 2 . 徐州博 物馆 , 江苏 徐 州 2 2 1 0 0 9)
摘 要 :为 了实现 徐 州地 区文化遗 产数 字资 源 高效整 合 , 将 信 息 资 源管理 学科 中的数 字资 源整 合
关键词 :徐 州地 区;文化遗 产 ;数 字资 源;整合研 究;集成 平 台 中 图分 类 号 :K 8 7 2 文献 标志 码 :A 文章 编号 :2 0 9 5 —3 5 5 O ( 2 0 l 3 ) 0 4 —0 0 8 r e s o u r c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c u l t ra u l h e r i t a g e i n Xu z h o u a r e a
a n d s h a r i n g o f d i g i t a l r e s o u r c e o f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a n d a f f o r d t o t h e p u b l i c a n d a l l — — e mb r a c i n g i n — —
第 1 3卷 第 4期
2 0 1 3年 1 2月
江 苏 建 筑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OuRNAI OF J 1 ANGS U J 1 ANZHU I NS TI TUTE
Vo 1 . 1 3 N o . 4
De c .2 0 1 3
徐 州 地 区 文 化 遗 产 数 字 资 源 整 合 研 究
c ul t u r a l he r i t a ge i n Xu z ho u a r e a .Thr o u gh ha c k l i ng a nd p l a nn i n g di g i t a l r e s o ur c e o f c u l t u r a l he r — i t a g e i n Xu z hou a r e a, t hi s pa pe r d e s i gn s d i gi t a l r e s ou r c e s ys t e m o f c u l t ur a l he r i t a g e i n Xu z h ou a r e a i n c l ud i ng 5 l e v e l s a n d 4 s ub s y s t e ms a nd b ui l d a p l a t f or m f o r s t or a ge,p r oc e s s i ng, ma n a g e — me nt a n d di s s e mi na t i on of d i gi t a l r e s ou r c e o f c ul t u r a l he r i t a g e i n or d e r t o r e a l i z e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n
t i o n r e s o u r c e ma n a g e me n t s u b j e c t t o p l a n n i n g a n d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d i g i t a l r e s o u r c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理论、 方 法 和技 术 , 应 用 于 徐 州 地 区 文 化 遗 产 数 字 资 源 的 规 划 与 建 设 中. 通 过梳 理 和规 划 徐 州地 区
文化遗 产数 字 资源 , 设 计 了五层 次 、 四 系统徐 州地 区文 化遗 产 数 字资 源体 系, 搭 建 了文化 遗 产数 字
资 源的存储 、 加工、 管理及传 播平 台, 以促 进 实现 文化 遗 产 数 字 资 源的 互 动 与共 享 , 更 好 地 向 公 众 提 供 集展 示 、 教育、 娱 乐和 科 研 为 一 体 的 全 方 位 的信 息服 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