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与抗菌药物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5-
链球菌; 韦荣球菌
胺、酚、靛 动脉硬化、
基质
自身免疫病、
老 化
108/ 克
2、致癌物
癌症、 免疫力下降
3、毒素
肠内菌群的构成 肠内菌群的功能 对宿主的影响
菌数 菌群
致 产气荚膜杆菌 病 葡萄球菌 性 变形杆菌
腹泻、胃 潜在的 肠 炎 、 菌 致病性 群失调症
致 病
各种内源
105/ 假单胞菌 克
• 一个健康成人大约由1013个动物细胞组成, 而人体表面和腔道却定植1014个固有的原核 细胞细菌,因此在人体全部细胞中,细菌 占90%,人体自身细胞仅10%。
• 微生物细胞的体积相当于一个人的肝脏, 其拥有生命所需要的酶远远超过肝脏所产 生的酶。所以细菌成为人体的内环境。
人体微生物群的组成与相互关系:
一、正常微生物群:
正常微生物群包括人体表和体内的一切 微生物。人体皮肤与粘膜表面寄生着千 千万万不同类型的细菌。
1985年瑞典一位微生物学家统计出一个健康成人全 身寄居的微生物:
• 总量达1271克,主要为细菌。 • 其中眼1克、 • 鼻10克、 • 口腔20克、 • 上呼吸道20克、 • 阴道20克、 • 皮肤200克、 • 胃肠道1000克。
生 优杆菌; 2 、 消 化 、 吸 收
维
关 系
的辅助 消化球菌; 3 、 防 止 外 来 菌
双歧杆菌 繁殖
持 健
>108
4、刺激免疫功
康
/克
能
肠内菌群的构成 肠内菌群的功能 对宿主的影响
菌数 菌群 有毒性
1、肠内腐
共生 关系
乳杆菌; 大肠杆菌;
败 产 物 如 腹泻、
NH3 、 H2S 、
便、 发育障碍、
2.定性 定性是指微生物群落中各种群的 分离与鉴定,就是确定种群的种类。定 性检查应包括微生物群落中所有成员, 如原虫、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 病毒等等。
3.定量 定量是指生境内的总菌数和各种群 的活菌数的定量检查。这是检查微生态学 的关键技术,如呼吸道少量大肠杆菌定居 不足为奇,若成优势菌则生态失衡可能致 病。大肠杆菌在肠道内一般每克内容物中 不超过108,若超过这个界限,即使在原位 也可致病。优势菌是决定生态平衡的核心, 在肠道厌氧菌是优势菌,优势下降或消失 即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二)定位转移(又称易位)
1.横向转移 正常菌群由原定位向周围转 移。肝病时下消化道菌向上消化道转移。 上呼吸道菌可转移至下呼吸道;下尿道 菌转至肾盂。
2.纵向转移:
• 正常菌群在粘膜与皮肤上是分层的,如口腔粘膜 表层是需氧菌,中层是兼性厌氧菌,深层才是厌 氧菌。如果发生生态失调,上层细菌可转向中层、 深层,甚至粘膜下层,尽管未发生比例失调也可 致病。如口腔粘膜上微生物的异常繁殖一般不引 起症状体征;深入到上皮细胞层,临床上有卡他 症状,局部水肿和炎症;转移至淋巴组织可表现 淋巴结炎,甚至白细胞升高与肝脾肿大;转移到 网状内皮系统的浆膜、血管内皮、关节等,可出 现胸膜炎、心包炎、关节炎及局部脓肿等。
二、微生态平衡 (一)微生物因素:
1.定位 定位是指生态空间的确定。不同 微生物在人体不同部位上定居,对正常微 生物群的检查,首先要确定其检查位置, 同一种菌在原位是原籍菌,在异位就是外 籍菌,两者在生物学上是相同,但在生态 学上则不同。细菌在原籍对宿主有利,外 籍菌可能有害。如定居肠道的大肠杆菌没 有尿素酶,当定植到尿道就产生尿素酶。
2、二度失调 菌群比例失调去除诱因后不可逆。 菌群内生理波动转化为病理波动。临床表现 为局限型,也称定位型,以慢性病表现为多, 如慢性肠炎、慢性口腔炎或咽峡炎、慢性肾 盂肾炎。
3、三度失调 原来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少数菌 种成为优势菌。出现急性临床表现,甚至病 情凶险,如伪膜性肠炎。临床又称之为菌交 替症或二重感染。
4.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影响 正常微生物 群中的原籍菌对宿主有益,外籍菌则有 害,两者可以互相转化。以消化道菌群 与人体关系为例,只有双歧杆菌与乳杆 菌对人体无害,其他则在一定条件下可 成为病原菌(图1)。
肠内菌群的构成 肠内菌群的功能 对宿主的影响
菌数 菌群
1、维生素、蛋
共 类杆菌; 白质的合成
• 正常微生物群分原籍菌和外籍菌。 • 原籍菌又称固有菌群或常住菌群,以厌氧菌为主。原籍
菌群定植在其生境的上皮细胞表面上,并保持终生;其 自身宿主对元无免疫反应或低免疫反应。 • 外籍菌又称过路菌,在上皮细胞表面定植一般不易成功 或只是暂时现象;如果定植成功就会引起生态系明显变 化,并构成引起疾病的细菌发病机制之一;外籍菌群很 易引ຫໍສະໝຸດ Baidu其宿主产生抗体和致敏宿主免疫活性细胞。 • 许多病毒可以长期潜伏在宿主细胞内,只在一定条件下 才可致病,如疱疹病毒。
Schweinburg以同位素标记的大肠杆菌鼻饲狗模 型,24小时后可在腹腔沉淀物中找到标记物,实验 说明正常有少数细菌可暂时性穿过完整肠壁到达肠 系膜淋巴结。具有植物血凝素或粘连素的细菌才有 粘附粘膜能力,通过游走至肠腔的巨噬细胞吞噬过 度生长菌,再穿壁而移位。以小鼠研究细菌移位。 以小鼠研究细菌移位速度,大肠杆菌、克雷伯菌、 变形杆菌和假单胞菌属等在肠系膜淋巴结(NLN) 的培养阳性率达89%,乳酸杆菌、葡萄球菌、肠球 菌等兼性革兰阳性菌为43%,专性厌氧菌仅30%,因 此兼性革兰阴性菌与移位关系最大。
性感染
以
下
三、微生态失衡与感染
正常微生物群之间、正常微生物群与宿 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影响下,由生 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即为微生态 失衡,可以表现为菌群失调或/和定位转移.
(一)菌群失调:
• 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定量或定性异常变 化,以量的变化为主,因此也称菌群比例失 调。
1、一度失调 只从细菌定量检查上有变化,临 床无明显表现或轻度反应。在诱因如抗生素 化学疗法停止后,不经治疗可自行恢复。这 种失调为可逆性,又称亚临床型或潜伏型。
肠道微生态学的稳定性,尤其是厌 氧菌是阻止细菌移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盲肠中大肠杆菌>109-10/g,或厌氧菌 <107/g,即可发生细菌移位。
促进肠道细菌移位的临床因素有失 血性休克,滥用抗菌药物、创伤、感染、 免疫功能低下等。
机体发生应激反应时,为保证心脑重要脏器的血氧供 应,减少了皮肤、内脏氧的输送。肠粘膜绒毛的血管袢 呈极度弯曲的环状结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时血流短路,肠粘膜缺氧而致屏障受损。移位的细菌具 有产生粘连素的基因编码或产生毒素(如坏死性酶), 尤当释放大量内毒素时,可加重粘膜损伤,内毒素迅速 吸收入血。SIRS的病因以内毒素为主,后者被单核细 胞、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识别,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 TNF-α、IL-1、IL-6、IFN-γ,以及有血管活性作用的 炎性介质前列腺素E2等。细胞因子诱导、激导内皮细胞 和粒细胞,从而引起系列病理改变,终使细菌移位,进 而扩散导致内源性感染、休克和MOF。总之胃肠道既 是MOF的靶器官,也是致MOF的启动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