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轼,悟人生”专题学习整体规划

合集下载

由《前赤壁赋》看苏轼的人生境界教学设计

由《前赤壁赋》看苏轼的人生境界教学设计

也无风雨也无晴——由《前赤壁赋》看苏轼的人生境界大峪中学语文组庄妍一、教学目标1、通过问题探究,明确《前赤壁赋》中苏轼的情感起伏变化。

2、通过针对情感变化的原因剖析,逐步理解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复杂心境。

3、通过拓展探究,明确苏轼复杂心境背后所透漏出的自我纾解之心,面临困境低谷的自我快慰,深入体会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前赤壁赋》中苏轼情感变化的原因剖析。

2、苏轼旷达人生境界的体味。

三、教学难点苏轼旷达人生境界的深入体味。

四、教学策略1、教学方法:问题引导2、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引入:由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引入“不可救药的乐天”前赤壁赋情感起伏的把握问题:赤壁赋虽短小却情感内蕴丰富,请梳理全文,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句,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情感基调。

梳理全文,情感变化原句:乐甚——愀然、悲风——喜而笑。

概括课文情感变化:乐——悲——喜。

从文本出发体会苏轼丰富的情绪变化,从而为分析他人生境界做基过渡:苏轼之所以有这样的情绪转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来逐个分析。

问题:苏轼“乐甚”是因何而乐?过渡:置身如此美景,自然心旷神怡。

问题:原本身处如此美好的情景“苏子为何而愀然”呢?什么样的箫声?原文如何形容?过渡:如此悲声,怎能不让人悲从中来,而苏子与客的悲更是让悲风弥漫于赤壁之上。

问题:究竟是悲痛什么,让赏游的二人忽而严肃又忧愁起来?课前学生在学案中进行相关问题回答,请同学分析他的解读。

因清风明月之美景,有客同游之陪伴。

听到箫声悲伤。

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悲痛——英雄不在(一时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人生渺小而短暂(寄蜉蝣句,哀吾生句)础。

拓展: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对历史和宇宙都发出其短暂的哀叹,你知道哪些诗句?问题:此时此刻的苏轼为何有这样的忧愁与感慨?结合苏轼的生平背景回答。

过渡:经过这些坎坷,蛰居黄州的苏轼正经历着他一生中的第一个低谷,客曰不过是他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在思想上找不到出路的痛苦之情。

关于苏轼主题的活动策划(2篇)

关于苏轼主题的活动策划(2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诗词、散文、书画成就卓越,影响深远。

为了弘扬苏轼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举办此次苏轼文化传承之旅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普及苏轼生平事迹,让更多人了解这位伟大的文人;2. 感受苏轼诗词、书画的艺术魅力,提升参与者的审美素养;3. 传承苏轼精神,激发爱国情怀,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推动地方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文化交流。

三、活动时间2023年10月1日至10月7日四、活动地点1. 苏轼故居(四川省眉山市)2. 苏轼纪念馆(四川省眉山市)3. 东坡文化园(四川省眉山市)4. 嘉兴南湖(浙江省嘉兴市)五、活动内容(一)开幕式1. 时间:2023年10月1日上午9:002. 地点:苏轼故居广场3. 内容:(1)领导致辞,介绍活动背景和意义;(2)文艺表演,展示苏轼诗词、书画艺术;(3)宣布活动正式开始。

(二)参观学习1. 苏轼故居参观(1)时间:2023年10月1日下午14:00(2)地点:苏轼故居(3)内容:参观故居,了解苏轼生平事迹,感受其生活氛围。

2. 苏轼纪念馆参观(1)时间:2023年10月2日上午9:00(2)地点:苏轼纪念馆(3)内容:参观纪念馆,欣赏苏轼诗词、书画作品,了解其艺术成就。

3. 东坡文化园游览(1)时间:2023年10月3日下午14:00(2)地点:东坡文化园(3)内容:游览东坡文化园,欣赏园内建筑、景观,感受苏轼文化氛围。

4. 嘉兴南湖游览(1)时间:2023年10月4日下午14:00(2)地点:嘉兴南湖(3)内容:游览南湖,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了解南湖的历史文化。

(三)学术研讨1. 时间:2023年10月5日上午9:002. 地点:东坡文化园会议中心3. 内容:(1)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苏轼文化研究讲座;(2)组织学者进行苏轼文化学术研讨,探讨苏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诗词创作比赛1. 时间:2023年10月6日上午9:002. 地点:东坡文化园3. 内容:(1)组织参与者进行苏轼诗词创作比赛;(2)评选出优秀作品,颁发奖项。

《苏东坡传》整体阅读方案.doc

《苏东坡传》整体阅读方案.doc

《苏东坡传》阅读活动设计一、活动目标:1、拓展课内知识在高二完成林语堂《苏东坡传》的阅读,实现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材中出现的苏东坡作品等课内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与理解苏东坡,读懂其人与其文。

2、提升阅读能力在任务驱动下,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方法,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良好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可以帮助我们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的书。

3、探究人生意义通过阅读《苏东坡传》,引导学生从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养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促使他们去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从而更好地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成长,不断走向成熟。

4、培养思辨品质通过整本书阅读,了解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形象,同时,引进其他人笔下的苏东坡形象,开展比较阅读,理解为何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这样的形象,为何与其他人笔下的苏东坡形象不一样,进而思考真实的苏东坡形象究竟该是怎样的,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思辨的阅读品质。

二、活动准备(一)分析学情教情1、访谈调查。

(1)你读过哪些苏东坡的作品?称了解有关苏东坡的哪些东西?诸如诗词、文章、书画、生平等。

你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这些的?教材、课外读物,还是百家讲坛,抑或影视作品(2)你了解林语堂吗?读过他哪些作品?(3)你现在一年大概阅读几部文学作品?主要阅读哪类书?影响你阅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没时间,不知阅读什么书,还是家长、老师反对,抑或觉得和考试联系不紧密?(4)你对以下几组对象的关联性有何看法?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阅读与成绩、阅读与人生。

(5)你父母反对你阅读吗?他们知道苏东坡吗?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苏东坡的?他们读过苏东坡的哪些作品?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吗?2、整理并分析学情教情。

(二)明确阅读意义1、打通课内外,以更宏大的视角审视教材中苏轼的作品把教材中收录的苏轼作品,诸如小学课文中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初中课文中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少I·I出猎》等、高中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放到苏轼整个生命历程,人生长河中去品读,从而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这些作品的内涵,更全面、更透彻地形解苏轼这个人。

读东坡词悟人生理

读东坡词悟人生理

读东坡词悟人生理一、课堂教学片段简录同学们,刚才我们从文学的角度,赏析了苏轼“千古豪放第一”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知人论世是赏析诗歌的主要手法,接下来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理解苏轼的人生,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体悟诗文蕴含的人生哲理,汲取东坡的智慧,升华我们的境界。

理解苏轼的人生:ppt展示“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

”这是孟子关于知人论世的名言,也是诗歌赏析的主要手法,要透辟解读苏轼的诗作,我们首先要理解苏轼其人。

老师提问: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结合多媒体拓展点拨。

1.被称为“古今第一全才”的苏轼。

文学方面苏轼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并称“三苏”;诗歌方面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方面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方面,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为其门下,并称“苏门四学士”;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老师:同学们,这样一位令人钦佩的旷世奇才,他的仕途应该辉煌吧?学生回答后,老师ppt展示补充苏轼历经坎坷的一生。

2.屡遭打击的苏轼。

母亲程夫人卒时,他21岁;妻子王弗卒,他29岁;父亲苏洵卒,他30岁;幼儿天折,他48岁;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卒,他57岁,命运凄苦。

苏轼因独立的知识分子品格,不容于官场,33岁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政”,调任杭州通判,十年间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43岁时因“乌台诗案”被捕下狱。

他58岁时谪居惠州,61岁时谪居儋州,儋州是今天的海南岛,当时最偏远的地方。

66岁去世,一生中有32年遭贬谪。

这首词是他因“乌台诗案”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

时年已45岁。

老师:同学们,博学多才的苏轼,屡遭打击,那些经典之作何以铸就?学生回答后,老师ppt展示。

3.笔耕不辍的苏轼。

余秋雨的《东坡突围》中说:正是由于被贬谪,苏东坡突破了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东坡文化主题课程设计

东坡文化主题课程设计

东坡文化主题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苏轼(东坡)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苏轼的诗词、散文,把握其文学特点及艺术价值。

3. 学生能了解东坡文化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搜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创作诗词、绘画等形式,提升文学素养和艺术表达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苏轼的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通过学习苏轼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东坡文化为主题,结合语文、历史、艺术等多学科知识,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为初中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课程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体验东坡文化的魅力。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发学生对东坡文化的兴趣。

教材章节:《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关于苏轼的介绍。

2. 东坡文学作品赏鉴:- 诗词: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代表作。

- 散文:分析《东坡志林》中的经典篇章。

教材章节:《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中国古代散文鉴赏》相关内容。

3. 东坡文化探讨:- 探讨苏轼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的成就及其影响。

- 分析东坡文化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教材章节:《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鉴赏》相关内容。

4. 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搜集与苏轼相关的历史资料,整理成报告。

- 创作展示:以苏轼诗词为灵感,创作诗词、绘画作品,进行展示交流。

小学生苏轼实践报告(2篇)

小学生苏轼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实践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诗词、散文、书画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我校组织了一次以“小学生苏轼实践”为主题的活动。

以下是本次实践报告的详细内容。

二、实践目的1. 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 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对诗词、散文、书画等文学作品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践内容1. 苏轼生平事迹介绍2. 苏轼诗词欣赏3. 苏轼散文阅读4. 苏轼书画欣赏5. 苏轼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实践过程1. 苏轼生平事迹介绍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首先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了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的繁荣与动荡。

在文学、书画、政治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2. 苏轼诗词欣赏接着,我们欣赏了苏轼的诗词作品。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共同学习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苏轼诗词中的豪放、豁达、忧国忧民之情。

3. 苏轼散文阅读在阅读苏轼的散文时,我们感受到了他独特的文风。

他的散文既有哲理的深度,又有生动的描绘。

我们共同学习了《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名篇,从中领略了苏轼散文的艺术魅力。

4. 苏轼书画欣赏苏轼在书画领域也有很高的造诣。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欣赏了苏轼的书法作品,如《寒食帖》、《黄州寒食诗帖》等。

同时,我们还欣赏了他的画作,如《寒食帖》中的山水画。

通过欣赏苏轼的书画作品,我们感受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造诣。

5. 苏轼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实践活动最后,我们讨论了如何传承苏轼文化。

大家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深入学习苏轼的诗词、散文、书画等作品,了解其文化内涵。

(2)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看苏东坡对高三的学习计划

看苏东坡对高三的学习计划

看苏东坡对高三的学习计划“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这是我国古代基础教育的教科书《三字经》中,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发奋读书的描述。

作为富二代的苏洵,早年在优渥的生活中游山玩水,不好学习。

二十七岁后虽然努力学习,但两次参加高考失利。

而他依然自信满满,在自学的同时,还兼任两个儿子苏轼、苏辙的老师。

后来父子三人一起赴京高考,苏轼兄弟双双金榜题名。

文学作品成为当时考生争相学习的范本,有“苏文生,吃菜根;苏文熟,吃羊肉”的说法。

父子仨人的文学成就彪炳史册,在唐宋八大家中占得三席。

苏氏父子的成才经历中,苏氏的家风、苏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这种教育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迪呢?1、吊儿郎当的富二代有钱,任性。

不仅是当今富二代、官二代的共性,也是古代富二代的通病。

话说,苏洵同志,年轻的时候便是这样一位游手好闲、不喜读书的公子哥。

苏洵的性格,有富二代有钱任性的特点,说好听的是青春期叛逆,说实话就是吊儿郎当,缺乏人生规划和奋斗目标。

他7岁开始上学,但才上了几天学就不肯读书了。

其原因,是他认为书中的知识很浅显,还没他肚子里的货多。

妥妥的一个没学好爬,就想跑的主。

好高骛远的心性跃然纸上。

苏洵书没读几天,却自视甚高。

退学后,他的做派有点像前朝的四川老乡李白,喜欢到处跑,游山玩水。

苏洵这么离经叛道,苏洵的老爸肯定是对他太溺爱了。

1027年(北宋天圣五年),18岁的苏洵与同年的程氏喜结良缘。

程氏是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儿。

生子后,苏洵仍然收不住散漫的心,不仅不读书,也不帮助父亲管理家里日益庞大的田产、事务。

史料上记载他“终日嬉游,不知有生死之悲。

程夫人生长女但未满一岁(1028年)夭亡。

”女儿的早夭,也没能改变苏洵心没肺的习惯。

哥哥、两个姐夫、内兄陆陆续续的科考成功、出仕为官,都对他毫无感触,没能让他改变自由散漫的生活态度和方式。

苏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离经叛道的行为,也让许多关心他的人十分担心。

苏轼东坡文学与人生教案教学设计

苏轼东坡文学与人生教案教学设计

苏轼东坡文学与人生教案教学设计引言:苏轼与东坡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位伟大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广受赞誉,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轼和东坡文学的特点,并提供一份教案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学生苏轼和东坡文学的知识,以及对人生的启示。

一、苏轼文学特点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以豪放洒脱、真实质朴为特点。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与赞美,表达着对人生深刻的思考和感慨。

苏轼的文学风格流畅自然,意境深远,抒发真情实感,引人入胜。

二、东坡文学特点东坡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兼政治家,他的文学作品包括诗、词、散文等多种体裁。

东坡的文学风格独特,既有清新明快的诗词,又有深入人心的散文。

他的作品融汇古今,兼收并蓄,展现了他坦荡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眼光。

三、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苏轼和东坡的文学作品,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文学特点以及对人生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生思考能力。

2. 教学内容:a) 苏轼文学作品选读:教师可以选择苏轼的代表性作品,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通过解读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

b) 东坡文学作品选读:教师可以选择东坡的诗、词、散文等作品,如《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赤壁赋》等,通过分析作品的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帮助学生理解东坡的文学魅力和人生智慧。

c) 文学作品鉴赏与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讨论,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d) 人生思考与反思: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苏轼和东坡的作品对人生的启示,如友情、爱情、人生态度等方面,帮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智慧和力量。

3. 教学方法:a) 导入法:教师可以通过引述苏轼和东坡的名句或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b) 讲授法: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和教材的辅助,向学生介绍苏轼和东坡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并解读他们的代表作品。

“读苏轼,悟人生”专题学习整体规划

“读苏轼,悟人生”专题学习整体规划

“读苏轼,悟人生”专题学习整体规划一、研究主题苏轼是位儒、释、道兼容的大文豪,在儒、释、道的影响下,苏轼所持的处世态度是:出世与入世的交织;人生观是:乐观与旷达的升华。

是儒家思想培养了苏轼,塑造了一个积极入世的苏轼。

从苏轼的词中,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复杂的,然而其最终的走向却是明确的。

他始终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适应困境,从不堪的遭遇中解脱自我,从而乐观旷达的看待人生。

本研究专题试图对入选人教版初中阶段的苏轼的作品进行一次专题化、探索性的研究。

重点涉及两方面内容:一、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二是学习苏轼的诗词和散文,领悟苏轼的人生观。

通过学习、探究,从中汲取到苏轼诗文丰富的文学内涵、哲理内涵和文化内涵,培养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为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提升人生境界打下坚实基础,从而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积极高尚的人格。

二、教材分析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个难以匹敌的天才人物,正如林语堂先生曾评价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苏轼是北宋中期最伟大的全能文学家,也是以欧阳修为首的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

他的散文在“唐宋八大家”中属于佼佼者;他的诗达到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并和黄庭坚一起被尊为宋诗的代表;他的词在内容和风格上突破宋词婉约的特点,开创豪放风格的先河。

读苏轼的作品,会使人觉得自己的人生境界大为开阔,胸怀变得豁达通脱,性格变得乐观开朗。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苏轼的作品占据重要席位。

其中八年级上册有:《记承天寺夜游》、《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八年级下册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九年级上册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强调“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研究性学习:品苏轼,悟人生

研究性学习:品苏轼,悟人生

二、假如时光能够倒流,苏轼与王安石能成 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吗? 三、对于”乌台诗案“,你是如何认识的? 四、认识什么是真正的潇洒
克服生活困难,克服精神困惑,那是一种潇 洒,但人最难做到的潇洒是什么呢?是要对 自己的人生、个性做深刻的反省。这是最难 做到的一种潇洒,也是最高等级的一种潇洒。 五、“东山再起”一辑中,苏轼专程拜访王 安石,如何理解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 六、苏轼不愿意再搅到无谓的政治斗争当中 去,他愿意回到地方 。一为有个好心情,二 为做些实事。如何看待这种“知难而退”? 七、“鱼与熊掌难以兼得”,得享天伦之东, 事业难免会受影响。你有类似两难情形吗? 你是如何处理的。
3、博爱之心 “钩帘归乳燕,穴牖出痴蝇,爱鼠常留饭, 怜蛾不点灯。”
晚年居于常州……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 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 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这年七月,他客 死于租住的房子之内。
二、坦荡胸怀,独立不倚,玻璃人生《卜算 子》 不因新法而苟同,不以旧法而徇私;宦海沉 浮,赤子之心始终如一。 ——他有很多敌人,但是他没有一个私敌。 三、多才多艺 散文上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比肩;诗 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为豪放派鼻 祖,千百年来堪与伯仲的只有辛弃疾;书法 是“苏、黄、米、蔡”的“宋四家”之一; 绘画以墨竹开南画派文人画之先河;能监修 工程——苏堤;能烹饪出“东坡肉”、“东 坡汤”等一系列食品;能采药配药、给百姓
,
,
,
,
适山 海 今 水清 间 之 安 光风 之 一 在 接徐 明 粟 哉 天来 月 , 水 唯 寄 固波 吾 江 蜉 一不 与 上 蝣 世兴 子 之 于 之, 所 清 天 雄白 共 风 地 也露 , , ,横 与 沧 而江

……

少年读苏东坡计划

少年读苏东坡计划

少年读苏东坡计划
少年读苏东坡计划是一个旨在帮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苏轼(苏东坡)的文化传承和文学艺术的综合性教育项目。

这个计划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苏轼生平介绍: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让青少年了解他的
成长经历、文学成就和历史地位。

2.苏轼文学作品赏析:通过选取苏轼的代表性作品,如诗歌、散文、
书法等,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赏析,培养青少年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苏轼文化传承:介绍苏轼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如他在绘画、
音乐、饮食等方面的造诣,让青少年了解他作为一个文化名人的多元化才华。

4.实践活动: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如书法练习、诗歌朗诵、创作比
赛等,让青少年通过亲身参与,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苏轼的文化魅力。

5.拓展学习:推荐相关书籍、影视作品等,引导青少年进行拓展学
习,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和视野。

实施少年读苏东坡计划时,可以根据青少年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内容和方式。

通过这个计划,可以帮助青少年全面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艺术成就,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品读苏轼 感悟人生

品读苏轼 感悟人生

品读苏轼感悟人生——《赤壁赋》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感知文章感受苏子感悟人生。

领略中国古典文化中文人的魅力。

走进文本,走出文本。

通过朗读增强语感,感受行文中的“乐”“悲”“喜”,感爱大起大落激荡的人生;通过小组讨论加强思想交流,探究苏轼的人生及智慧;通过古今比较,增强对历史人物的了解,深入解读苏轼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活动练笔让学生在内心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走出文本,获得更深层次的人生感悟。

教学设计品读苏文《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我们感受到他(求真务实、科学)的人生;品读苏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感受他(柔情似水、多情)的人生;品读苏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感悟他(灵活多变、智慧)的人生。

下面从课文中选取三个片段,请三位同学分别来朗读一下。

二、朗读放视频,配画面音乐及字幕。

分别从“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到“羽化而登仙”,“方其破荆州”到“而今安在哉?”“且夫天地之间”到“而吾与子这所共适”。

思考:从这三个片断的朗读中,一个被贬之人与历史文化丰富的赤壁相遇会有怎样的人生碰撞和感悟?(选精彩语段锻炼学生的颂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三、分小组讨论接下来给大家推荐一位同学的读书方法。

(PPT展示)这是我第一次看书看得那样痴迷,每一句都想咀嚼,都想揣摩透作者的意图。

我第一次真正地深深地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它可以让你不知不觉中受到它的感染,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它的模式。

--蒋冬梅注意体会“咀嚼”、“揣摩”、“感受”“感染”“进入”可以作为我们品读文章的五步骤。

先默读,做圈点批注,重在思考在文本中传达了苏子怎样的人生状态。

然后将班上同学分为三组,各小组品读一部分,并展开讨论,各小组长收集本小组信息,以便作主题性总结发言。

(以学生自己得出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效果更佳,小组活动要自由又要规范,要提高效率)四、分享第一小组学习体验1、交流发言(例举):生1:在第一部分文段中我感受到:清风拂面,水波平静。

苏轼词中的哲理与人生教案

苏轼词中的哲理与人生教案

论苏轼词中的哲理与人生教益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散文家和文学家。

他以其纯净感人的诗风、深邃意蕴的文章和雅致高远的书法被后人尊为“苏门四学士”之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词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饱满、意境深远、哲理深刻而著称。

苏轼的词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一部大家哲学。

他的词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生有着极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本文从苏轼词的哲学意蕴和人生教益两方面入手,探讨苏轼词在今天对我们的启迪和启示。

一、苏轼词中的哲学意蕴苏轼的词从字里行间透出深厚的人生哲学观,蕴含着许多与人生、命运、自我认识等相关的哲学思考。

1、自我认识“把酒祝东风”一词中有一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这句话是苏轼对人生认识的体现。

生命如飞鸟,有时轻盈欢快,有时沉重寂寞。

但无论飞行的路线如何,人都应该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地展翅飞翔。

在苏轼看来,生命的贵重之处在于我们有很多选择自己的方向和属于自己的奇妙旅程。

2、命运和人生苏轼的词表现了对命运和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在“水调歌头”中,苏轼道出了他对人生无常命运的思考:“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

他认为人生的无奈和无常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

我们可以经历一段时间的幸福、快乐,但也会遭遇一些艰难的挑战和考验。

但苏轼并没有失望,而是希望人们能够在困境中更加勇敢,寻找自己心灵的自由空间。

3、生命的意义苏轼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对生命本身的“爱”。

在他的词作品中,经常表达出一种“珍惜生命”的情感。

例如,“念奴娇”一词中写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他以身为寄托,寓意人生的珍贵不在于外表,而是在于内心的感悟和理解,追求的是心灵与内心的自由和完整。

二、苏轼词对人生启示和教益苏轼的词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本生命哲学的教科书。

苏轼的词,弥足珍贵,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和教益。

1、珍惜自己的生命苏轼的词作品与生命的关系密不可分,深深表明了一个道理:珍惜生命,爱护自己的生命。

苏轼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苏轼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苏轼主题阅读教学设计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苏轼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他的作品既具有艺术性又蕴含深刻的思想。

本文将针对苏轼的主题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苏轼的作品,发掘其中的主题,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阅读苏轼的作品,学生将能够:1.了解苏轼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2.掌握主题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理解苏轼作品中蕴含的主题,并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4.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1.学习苏轼及其作品(背景知识)首先,学生需要了解苏轼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或分发资料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苏轼的家族背景、重要生平事件以及他的代表作品等。

同时,也可以配以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加学生的兴趣和互动。

2.主题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主题,教师可以讲解主题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例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通过分析作品的题目、内容、语言运用等方面来揭示主题;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比、对话、细节分析等方法深入挖掘主题的内涵。

3.阅读苏轼的作品接下来,学生将开始阅读苏轼的作品。

教师可以选择苏轼的部分诗歌、散文或文言文作品,将其印刷或投影到课堂上供学生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指导学生思考,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4.讨论和思考在学生完成阅读后,教师可以组织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苏轼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你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苏轼通过哪些手法表达了主题?”等,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5.深化阅读为了加深学生对苏轼作品主题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他们对苏轼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感悟,或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主题研究项目。

6.总结与评价最后,教师可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

可以邀请学生发表自己对主题阅读的认识和感受,同时也可以给予一些具体的反馈和建议。

走进苏轼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走进苏轼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走进苏轼主题阅读教学设计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

他的作品广泛流传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苏轼的作品,本文将设计一篇主题阅读教学,以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和理解。

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 通过阅读苏轼的作品,使学生对苏轼的生平、思想和艺术作品有初步的了解;2. 培养学生对苏轼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轼的相关资料、作品和翻译版本;2.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视频和音频材料;3. 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生用品。

三、教学步骤1. 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苏轼的生平事迹、他的艺术成就等引入教学话题,引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可以播放与苏轼相关的视频片段或音频,让学生感受苏轼的风采。

2. 阅读苏轼的作品在此阶段,教师可以选择苏轼的经典作品,进行篇章式阅读。

a. 导读教师可以给学生整体介绍所选作品的主题、背景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b. 小组合作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指派一段文段或诗句,要求小组内成员互相交流,理解和解读文本。

c. 全班分享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分享,让全班学生共同阅读和探讨。

d. 教师讲解和点评在全班分享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解读进行点评,并进行更深入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苏轼作品的内涵。

3. 创作与交流a. 写作训练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苏轼作品为启发,进行写作训练。

学生可以写一篇短文、一首诗歌或散文,表达对苏轼作品的理解和个人感悟。

b. 作品分享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与同学分享,互相倾听和交流。

4. 总结与评价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和收获,评价教学效果。

四、评估1. 学生写作学生完成的写作作品可以作为评估材料,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文学素养进行评估。

2. 学生讨论通过学生在小组合作阅读和全班分享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苏轼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苏轼专题教学目标和策略

苏轼专题教学目标和策略

苏轼专题教学目标和策略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文化名人,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针对苏轼的专题教学,我们可以设定以下目标和采取相应的策略:
教学目标:
1. 理解苏轼的生平、成就和文学风格,培养学生对苏轼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掌握苏轼代表作品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通过学习苏轼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研究苏轼的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与社会、人生等方面的关系。

教学策略:
1. 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苏
轼的生平事迹、时代背景和作品欣赏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
奇心。

2. 文本分析,选取苏轼的代表作品,通过逐字逐句的分析,引
导学生理解其中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
赏能力。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探讨苏轼作品中
的意义、价值以及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
能力。

4.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苏轼风格的文学创作,可以是仿写、续写或自由创作,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考察研究,布置学生进行苏轼相关的研究任务,可以是写一
篇关于苏轼的论文或撰写一份苏轼作品的评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
考和研究能力。

通过以上的目标设定和策略选择,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苏轼的
文学成就,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出有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的综合素质。

高中苏轼专题教学设计

高中苏轼专题教学设计

高中苏轼专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2. 分析苏轼的代表作品,深入理解其思想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对苏轼文学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4. 引导学生探究苏轼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苏轼的生平事迹介绍;2. 苏轼的代表作品分析;3. 苏轼文学与其时代的关系探究;4. 苏轼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苏轼的生平事迹介绍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轼的肖像画或简要介绍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20分钟)介绍苏轼的出生背景、家庭环境、求学经历以及他在政治、文学上的成就。

重点强调他在政治上的坎坷经历和他对宋代文学的贡献。

3. 讨论与总结(10分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苏轼的生平事迹,归纳出他的主要贡献和他所面临的挑战。

第二课时:苏轼的代表作品分析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轼的代表作品的诗词或段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 分析与讨论(25分钟)学生分组阅读苏轼的代表作品,包括《东坡肆赋》、《赤壁赋》、《滕王阁序》等。

分析其艺术特点、意境和思想内涵,并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3.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苏轼的代表作品进行总结,归纳出苏轼文学的主要特点和思想。

第三课时:苏轼文学与其时代的关系探究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宋代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思考苏轼文学与其时代的联系。

2. 探究与讨论(25分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苏轼文学与宋代社会、文化背景的联系。

重点关注苏轼文学在宋代文化和文学史上的地位。

3. 总结(10分钟)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并通过现场讨论总结苏轼文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第四课时:苏轼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轼的影响力图表,引导学生对苏轼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进行思考。

2. 探究与讨论(25分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苏轼文学对后世文学的贡献。

分析苏轼文学在元明清文学以及现代文学中的影响和传承。

苏轼诗词阅读教案:领略诗意人生,品味文学艺术

苏轼诗词阅读教案:领略诗意人生,品味文学艺术

苏轼诗词阅读教案:领略诗意人生,品味文学艺术诗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其博大精深的内容和优美的风格,一直以来深深吸引着广大人们的眼球,同时也激发出人们对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在诗词中,苏轼的作品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他的诗词句子流畅而深沉,充满着哲理意味和人生感悟。

因此,在我们的文学教学中,苏轼诗词的阅读教案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深入苏轼诗词的阅读,我们可以领略到诗意人生,品味文学艺术,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和诗意。

一、诗意人生:通过苏轼诗词阅读教案,领略人生哲理人生哲理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的是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体现,对于当下社会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苏轼的诗词非常注重人生哲理的体现,他的很多作品含有某种程度的哲理思考和追求,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讨的。

作为一个古时的名士,苏轼的视角独到且深刻,能够用简练、深刻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于人们生命意义的思索和艰辛求索。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写下了“人生如梦,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在《渔家傲·小阁老》中,苏轼述说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表达了对于人生意义的体悟和对人生深刻认识的追求。

此外,在苏轼的诗词中,还有很多作品体现出了对于人与自然相处的思考。

他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领悟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来。

比如《水调歌头·泊秦淮》,苏轼把自己描绘成了鹤舞阳关引而飞,将自己的情感和自然融为了一体,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

二、品味文学艺术:通过苏轼诗词阅读教案,感受文学魅力苏轼的诗词不仅仅是人生哲理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中融入了文学艺术的典雅与格调。

苏轼的诗词语言简练,行文流畅,优美动听,可以让人们充分享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

苏轼的词,在全唐词中堪称独步一时,他的词主要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特色,行文流畅、音乐性强,同时还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苏轼,悟人生”专题学习整体规划
一、研究主题
苏轼是位儒、释、道兼容的大文豪,在儒、释、道的影响下,苏轼所持的处世态度是:出世与入世的交织;人生观是:乐观与旷达的升华。

是儒家思想培养了苏轼,塑造了一个积极入世的苏轼。

从苏轼的词中,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复杂的,然而其最终的走向却是明确的。

他始终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适应困境,从不堪的遭遇中解脱自我,从而乐观旷达的看待人生。

本研究专题试图对入选人教版初中阶段的苏轼的作品进行一次专题化、探索性的研究。

重点涉及两方面内容:一、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二是学习苏轼的诗词和散文,领悟苏轼的人生观。

通过学习、探究,从中汲取到苏轼诗文丰富的文学内涵、哲理内涵和文化内涵,培养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为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提升人生境界打下坚实基础,从而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积极高尚的人格。

二、教材分析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个难以匹敌的天才人物,正如林语堂先生曾评价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苏轼是北宋中期最伟大的全能文学家,也是以欧阳修为首的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

他的散文在“唐宋八大家”中属于佼佼者;他的诗达到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并和黄庭坚一起被尊为宋诗的代表;他的词
在内容和风格上突破宋词婉约的特点,开创豪放风格的先河。

读苏轼的作品,会使人觉得自己的人生境界大为开阔,胸怀变得豁达通脱,性格变得乐观开朗。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苏轼的作品占据重要席位。

其中八年级上册有:《记承天寺夜游》、《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八年级下册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九年级上册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强调“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最新修订版】中,在“三、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明确提出:(一)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二)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我们备课组选择“读苏轼,悟人生”专题学习探究,就是为了加强综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有效地落实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目标。

三、学情分析
在小学语文要背诵的唐诗宋词里,苏轼的作品并不少见。

因此,对于苏轼的作品,很多学生已经能朗朗上口了。

但是,都仅仅是会背而已。

对于苏轼其人,对于苏轼作品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一个似曾相识的层面上。

到了初中,苏轼的作品是古诗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中考考试的重点内容。

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对苏轼作品的教授都是零散的,不够系统,也不够深入,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也是零碎的、浅显的,不能形成一个知识链,对苏轼的诗词及其所包含的思想价值和人生观缺乏深刻的认识。

我常想,如果将苏轼的作品进行整合成一个专题探究学习,这样是不是会更有效果呢?经过备课组的再三讨论,我觉得这是可行的。

有利条件在三:一是苏轼的作品主要集中在八、九年级的教材上,我们可以在八年级上学期来进行这个专题学习,为初三的古诗文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学生能熟读苏轼的作品,三是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与网络资源能为我们的专题学习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我们坚信,学生对这个专题学习是充满兴趣并会深受启发的。

四、总体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苏轼的诗词、散文,并诵读能背。

2.指导学生借助注释,能够读懂苏轼的诗词、散文的内容。

(二)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苏轼诗词、散文的意境。

2.培养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苏轼诗词、散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习苏轼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积极高尚的人格。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苏轼的诗词、散文,诵读能背,并能读懂内容。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苏轼诗词、散文的意境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习苏轼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积极高尚的人格。

六、专题研究教学策略
在对初中阶段语文教材以及苏轼作品在教材中的分布进行分析后,我们决定将整个专题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走近苏轼。

这个阶段主要是布置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家庭网络收集资料,了解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丰富多彩的故事。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我们将采用手抄报比赛、读书笔记展示、故事演讲等方式进行效果检验。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苏轼的人生故事、志趣性格、人生观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对苏轼的研究兴趣。

第二阶段:欣赏苏轼。

这个阶段主要是三篇苏轼作品(初中教材收录的)研读赏析课的铺开:李荣赞老师主讲的《记承天寺夜游》、白杨老师主讲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姚巧婷老师主讲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我们根据学科教学的要点“教什么”、“怎么教”,打破了
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顺序,将教材中收录的五篇苏轼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研读赏析,带有创新性地落实了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三节苏轼作品研读赏析课,学生不仅学会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些作品,理解其内容,还学会了欣赏苏轼诗词、散文的意境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到了苏轼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第三阶段:对话苏轼。

这个阶段主要是专题学习成果展示。

学生整理自己收集的资料,梳理学习和思考收获,以写作的形式表述自己对苏轼的喜好或评价。

作文的题目可以自拟,也可以在老师提供的标题里选择一个。

老师提供的标题有:1.苏轼,我想对你说 2.苏轼,你是真君子 3.烟雨人生苏轼路 4.苏堤上的你
七、课时安排
根据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引导与自学相结合的原则来安排课时,我们将安排五个课时来完成本专题学习。

第一课时:以“走近苏轼”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读书笔记展示、故事演讲汇报课;第二课时:李荣赞老师主讲的《记承天寺夜游》、第三课时:白杨老师主讲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第四课时:姚巧婷老师主讲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第五课时:“对话苏轼”作文展示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