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丛书目录:丛书为一种按照一定编辑原则汇聚群书的形式,其特点是仍保留各书原名和原有体例,而冠以一个总书名。《四库全书总目》、《四部丛刊书录》、《四部备要书目提要》等均是重要的丛书目录。
5.其他目录:主要有:地方文献目录,推荐书目录,专科目录,禁毁书目录,目录之目录等。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在讲目录学时引用到很多。
南宋前期较瘦劲,横竖一样粗细,还带有一些欧体字的样子。如王叔边刻的《后汉书》。中期以后,刻书中正文横细竖粗,颜体字特点突出。这种颜体字,完全不同于浙本的欧体,书坊用这种办法使正文大字和小注明显区别,正文横细竖粗,显得墨色很浓,而小注横竖粗细一般,笔道较瘦,墨色显得较淡,比浙本更醒目更美观。
官刻本字体,或同坊刻,或不完全相同但具颜体结构,然不如坊刻整齐美观。
2.版式
前后也有变化。前期受浙本影响,多白口,左右双边,中期以后多转为细黑口,四周双边,多用双黑鱼尾。和浙本相同,书名卷次在上鱼尾下方,书名也用简称。鱼尾上方有时也记本叶字数,叶次在下鱼尾下,在叶次下再加一道横线,接细黑口。
无刻工姓名,与浙本中书棚本一致。
用书耳,刻篇名以便读者翻检。
书耳、黑口也是书坊的发明创造。
我国第一部解题目录:《别录》
版本目录
什么叫四分法?经史子集(见上面)
善本?
1.校勘性善本:指校勘精良、较好保存古籍作者原貌或较接近作者作品原貌的本子。
2.文物性善本:凡罕见的旧刻本、活字本、旧抄本、稿本、批校本等,从收藏角度具有相当高价值,具备文物性,可定义为"文物性善本"。
3.两性兼具的善本:既具文物性,又具校勘性,即"两性兼具善本"。
四、册页体式:册页体式可分为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四种。(里面会有一个n.解释)
1.旋风装:将裁成一定大小的纸两面书写,或将两页纸裱成一页两面书写,然后将写好的书页的一端依次黏贴在一张卷纸上,装上卷轴,就成为一本旋风装的书籍。
2.蝴蝶装:印出的单张书叶从中间中缝处正面对正面对折,再把对折好的一叠单叶用一张大纸从前到后包起,并将成叠书叶折缝处粘到这张纸上,再在外面加上一层硬纸,即成为蝴蝶装书册。
史部: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子部: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集部:楚辞、别集、总集。
四部分类法至此已经定型。此后一些史志目录,宋代的《崇文总目》以及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都沿用四部分类法,直到近现代。)
三、折叠体式:分为梵夹装和经折装。
1.梵夹装:因古印度的佛教经典,曾长期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为贝叶经。将贝叶重叠,以木板上下相夹,再以绳捆扎,故称梵夹。佛教经典,多用此式。
2.经折装:按照一定的尺寸,或者字的行数,将长卷左右反复连续折迭,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迭,前后再各粘裱一张质地较厚的纸,作为封面或封底,可将卷子装改变成为互相连续的一册,形同旧时记帐的经折,称为经折本,又称折本。(了解一下)
除个别蜀本,一般没有刻书序跋和牌记,坊刻也是如此,因而刻书年月、刻书系统和刻书人姓名、堂名往往不清。
4.避讳
不如官刻浙本严格,但比坊刻建本严,鉴别时可作为参考。
5.纸张
与浙本相同,多用白麻纸,好于建本麻沙纸。
总言之宋蜀本特征较明显,较易鉴别。
C.宋浙本:实际指南宋时以杭州为中心的地区的刻本,严格说应是南宋浙本。
文献目录的类型
1.公藏书目:公藏书目是现代的叫法,前代也叫官书目、官府书目。是历代根据国家或各级官府的藏书所编成的目录。最早的这种目录就是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
2.私家书目:即相对于官府藏书目,是私人藏书目录。出现比官藏书目晚。现存最早的私家书目是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3.史志目录:是指历代所修的纪传体史书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汉书·艺文志》为最早。
3.包背装:装订时把书叶的反面对反面即无字面对折,将书叶边粘在书背上,成为包背装。
4.线装:在包背装的基础上改用纸捻订好后,再用两张与叠好的书叶同样大小纸作书衣分别放置在前后,在边上打眼穿线订牢,叫线装。
文献内容方面的体裁:(分为三大类)
一、著作:属创造性的,价值高,作用大。如五经中的《周易》,诸子的老、庄、孟、荀、申、韩,史部的《史通》等。
B.宋蜀本:北宋初太祖开宝年间,朝廷专派人在成都主持开刻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雕版佛教《大藏经》--《开宝藏》,说明这里雕பைடு நூலகம்印刷已具有相当水平。
后刻书中心转到眉山,版本学上所说蜀刻本实大多为眉山刻本。
宋蜀本的鉴别
1.字体
大字本和小字本有所不同。
大字本基本上是颜体字的架子,但不同于建阳坊刻。横竖粗细不太明显,尤其是撇捺长而尖利,有中唐书法家柳公权柳体字成份,是一种颜柳混合体,在浙本欧体字和建本颜体字外别树一帜。文中小注也是如此,不像南宋中期建本。
文献装订形式:
一、简策体式:一部书的多根竹、木简,需用纽绳加以编连,即编简成册,亦称"简策"。简策本"(册),是我国最早的正式图书版本形式。编简在战国到西汉时期最为流行,到东汉魏晋时期任然是主要的形式。
《孙膑兵法》竹简出土在山东省临沂银雀山。
二、卷轴体式:卷子装。When,where出土卷轴?1900在敦煌藏经洞出土六万多字的卷轴
组成部分:
一、篇目(书名):篇目为目录的首要内容,即各书的全称,包括书名、别名、篇或卷数、著述人名以及不同版本、收藏者等。
二、小序:或称序,即在基本目录各部类的前面或后面,写有一篇简要的文字,论述各个部类书的学术源流、派别演变、师承关系、内容特点、利弊得失。
三、解题:又称提要,也称叙录或书录,即指为录的每一种书,写一篇简要的文字,说明异本篇数、校勘经过、定本名称、作者生平、著述要旨、价值意义、校定年月等,解题的作用主要是揭示图书的内容、特点和用途,为读者了解图书提供方便。
别集:汇集个人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称为别集,与总集相对而言。
类书:是指汇抄古籍中的史料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俪词骈语,按照类别或韵部编排,以供检索的书。三国时曹丕编撰《皇览》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类书.(类书是以杂见称文献形式)
政书:是主要记载典章制度沿革变化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专书。政书的代表:十通及历朝历代的会要、会典
一、篇卷相等。
汉代竹简、缣帛并行,篇卷不分,因此《汉书·艺文志》著录几篇,即后世几卷,篇卷通用。
二、卷大于篇。
缣帛盛行后,改篇为卷,有的仍以一篇为一卷,有的则因篇较短,就合数篇为一卷,如《汉志六艺略》著录:"《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已是305篇分为28卷。
三、卷小于篇。
司马彪的《续后汉志》八篇,分为三十卷,是发展到汉代以后的事。
古典文献期末复习资料
文献的物质载体:
甲骨:龟甲和兽甲的合称。殷商时代的占卜文字,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n.解释)甲骨文盛行殷商时期,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铁云藏龟》,甲骨文最早出土在河南安阳县小屯村。
金石:从商到汉,在青铜器上刻铸文字的铜器,叫金文。礼器,乐器。钟鼎文。
石鼓文,儒家经典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国家刻石立碑,是东汉末年的"熹平石经",今有残石。完整保存至今的有晚唐文宗开成年间的"开成石经"。
目录的作用:
1、纲纪群籍,簿录甲乙。
2、辨章学术,剖析源流。
3、提要钩玄,治学涉径。
4、鉴别旧刊,校雠异同。
目录的分类沿革:我国古代目录的分类,大体经历过六分、四分、七分、四分等几个发展阶段。
一、《七略》的六分法。(这是刘向、刘歆的一大创造。)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竹木:即竹简与木版的合称。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把木版称为"牍"或"版"。汗青是竹简的代称,烤干竹子里面的水分的这道工序叫杀青。韦编三绝:指读书非常用功。用牛皮编连的称"韦编"。
缣帛:丝织品的总称。古代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成为帛书或者素书、缯书、缣书。缣帛与竹木同时使用。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大批西汉帛书,有《老子》、《十大经》、《战国纵横家书》,及兵书、医书、历史、哲学、历史等著述,有极为珍贵的学术价值。
诗赋略:赋一、赋二、赋三、杂赋、歌诗。
兵书略:权谋、形势、阴阳、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六略之下有种,种下有家,家下列书。)
二、由《中经》到《隋书·经籍志》:"四分法"的确立。甲部:六艺、小学
乙部: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小字本中十二行本字体相同;而十一行本字体则撇捺不太尖利,点划较古拙,笔道不太均匀,略有《开宝藏》遗风。
总之,蜀本字体特征也比较突出,但不如浙本和建本美观。
2.版式
同于浙本,白口,多单黑鱼尾,左右双边,书名、卷次在上鱼尾下,叶次在版心下方相当于下鱼尾之处。无书耳。但记刻工并不如浙本多。
3.刻书序跋和牌记
版本的鉴别: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有主要次要之分。主要因素有三项:字体、版式和纸张。
首先是字体,是版本鉴别诸因素中最重要者。
其次是版式。不同时代有不同风貌,不同地区有不同风貌
再次是纸张。
宋本:
A.宋建本:主要是指今福建北部建宁府建阳县的书坊刻本。也称作闽本。
宋建本特点:
1.字体
采用颜体,即中唐大书法家颜真卿字体。颜体字结构端正,点划分明,也是便于书手刻工掌握的字体,建阳书坊用来刻书。
刻书序跋一般少见,大约因书坊主人多数文化较低,不善撰写长篇序跋。
福建地区官刻则无牌记,有时有刻书序跋。
4.避讳
建阳坊刻本虽有避讳,但是较松,不如官刻浙本严格,因坊刻本由民间刻印在民间流通,而官刻由国子监或各级官员负责,要承担责任。福建地区的官刻本避讳则较严。
5.纸张
一般使用当地出产的一种纸,叫麻沙纸。这种纸色泽枯黄甚至发黑,纸纹不太明显,质量远不如浙本的麻纸。因为产于当地,产量大,价格低,利于降低成本。
二、编述:属改造性的,价值有高有低,作用有大有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五经中的《尚书》、《春秋》,诸子里的杂家,史部的《左传》等。
三、抄纂:属资料性的,价值作用虽然有限,但其时代年限愈早,作用则愈大。经部如《论语》、《尔雅》,子部如《晏子春秋》,史部如《世本》等。
总集:系统汇集多人的单篇诗文为一书,称为总集,与别集相对而言。
方志又称地方志(论述题)
地方志的用途:
1、政治作用: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说,地方志是了解各地情况的重要依据。从地方角度讲,更是治理一方的最好的参考手册。
2、考察地理沿革的第一手资料。
3、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资料。
4、历史资料的渊薮
篇、卷的关系,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古代文献典籍的著录,均以篇、卷为计量单位。篇源于竹简,卷源于缣帛。)
宋浙本的鉴别
1.字体
从北宋末到整个南宋,杭州地区刻书是清一色欧体字。
2.版式
宋浙本以及浙本系统的刻本,版式方面大多共同:白口;单黑鱼尾;书名、卷次在鱼尾下方,书名常用简称;鱼尾上方有时记本字数;相当于下鱼尾处记叶次;左右双边;无书耳,无牌记。
3.刻工姓名
宋浙本中官刻、家刻一般多记刻工姓名,在每叶版心最下方。或姓名,或只有姓或只有名。有时在姓名之下有"刊"、"雕"(刁)之类的字,是为结算刻工工钱。
福建地区官刻本,则或白口或黑口,或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或单鱼尾或双鱼尾,刻工姓名或有或无。无书耳。大体介于建阳坊刻和浙本官刻之间。
4.刻书题识和牌记
前期多有刻书题识,如余仁仲万卷堂刻《春秋公羊传解诂》,有五行一百多字的长篇题识。
中期以后多用牌记,如《史记》三家注在《集解序》后,有"建安黄善夫刊于家塾之敬室"。这类牌记一般双行十来个字,个别牌记则达四、五行几十个字。
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
三、《七志》、《七录》的七分法。
《七志》
经典志:六艺、小学、史记、杂传
诸子志:古今诸子
文翰志:诗赋
军书志:兵书
阴阳志:阴阳图纬
术艺志:方技
图谱志:地域、图书
《七录》
内篇:经典录
记传录
子兵录
文集录
术技录
外篇:佛法录
仙道录
附道经佛经
四、《隋书·经籍志》的四分法。
经部: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谶纬、小学。
4.刻书序跋和刻书题识
刻书序跋和刻书题识区别于一般题跋和识语,是专为刻书而作。题跋文字较长,识语往往仅一句。
刻书序跋和刻书题识里一般会交待刊刻者,有时还涉及刊刻地点和时间,可作为鉴别依据。
5.避讳
宋人讲避讳,有家讳、庙讳,尤其是庙讳即皇帝的名讳。南宋初年学者洪迈就感慨庙讳太多,在科举考试中已成问题,士子记不清偶尔犯讳,影响前程。(《容斋三笔·帝王讳名》)
5.其他目录:主要有:地方文献目录,推荐书目录,专科目录,禁毁书目录,目录之目录等。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在讲目录学时引用到很多。
南宋前期较瘦劲,横竖一样粗细,还带有一些欧体字的样子。如王叔边刻的《后汉书》。中期以后,刻书中正文横细竖粗,颜体字特点突出。这种颜体字,完全不同于浙本的欧体,书坊用这种办法使正文大字和小注明显区别,正文横细竖粗,显得墨色很浓,而小注横竖粗细一般,笔道较瘦,墨色显得较淡,比浙本更醒目更美观。
官刻本字体,或同坊刻,或不完全相同但具颜体结构,然不如坊刻整齐美观。
2.版式
前后也有变化。前期受浙本影响,多白口,左右双边,中期以后多转为细黑口,四周双边,多用双黑鱼尾。和浙本相同,书名卷次在上鱼尾下方,书名也用简称。鱼尾上方有时也记本叶字数,叶次在下鱼尾下,在叶次下再加一道横线,接细黑口。
无刻工姓名,与浙本中书棚本一致。
用书耳,刻篇名以便读者翻检。
书耳、黑口也是书坊的发明创造。
我国第一部解题目录:《别录》
版本目录
什么叫四分法?经史子集(见上面)
善本?
1.校勘性善本:指校勘精良、较好保存古籍作者原貌或较接近作者作品原貌的本子。
2.文物性善本:凡罕见的旧刻本、活字本、旧抄本、稿本、批校本等,从收藏角度具有相当高价值,具备文物性,可定义为"文物性善本"。
3.两性兼具的善本:既具文物性,又具校勘性,即"两性兼具善本"。
四、册页体式:册页体式可分为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四种。(里面会有一个n.解释)
1.旋风装:将裁成一定大小的纸两面书写,或将两页纸裱成一页两面书写,然后将写好的书页的一端依次黏贴在一张卷纸上,装上卷轴,就成为一本旋风装的书籍。
2.蝴蝶装:印出的单张书叶从中间中缝处正面对正面对折,再把对折好的一叠单叶用一张大纸从前到后包起,并将成叠书叶折缝处粘到这张纸上,再在外面加上一层硬纸,即成为蝴蝶装书册。
史部: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子部: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集部:楚辞、别集、总集。
四部分类法至此已经定型。此后一些史志目录,宋代的《崇文总目》以及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都沿用四部分类法,直到近现代。)
三、折叠体式:分为梵夹装和经折装。
1.梵夹装:因古印度的佛教经典,曾长期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为贝叶经。将贝叶重叠,以木板上下相夹,再以绳捆扎,故称梵夹。佛教经典,多用此式。
2.经折装:按照一定的尺寸,或者字的行数,将长卷左右反复连续折迭,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迭,前后再各粘裱一张质地较厚的纸,作为封面或封底,可将卷子装改变成为互相连续的一册,形同旧时记帐的经折,称为经折本,又称折本。(了解一下)
除个别蜀本,一般没有刻书序跋和牌记,坊刻也是如此,因而刻书年月、刻书系统和刻书人姓名、堂名往往不清。
4.避讳
不如官刻浙本严格,但比坊刻建本严,鉴别时可作为参考。
5.纸张
与浙本相同,多用白麻纸,好于建本麻沙纸。
总言之宋蜀本特征较明显,较易鉴别。
C.宋浙本:实际指南宋时以杭州为中心的地区的刻本,严格说应是南宋浙本。
文献目录的类型
1.公藏书目:公藏书目是现代的叫法,前代也叫官书目、官府书目。是历代根据国家或各级官府的藏书所编成的目录。最早的这种目录就是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
2.私家书目:即相对于官府藏书目,是私人藏书目录。出现比官藏书目晚。现存最早的私家书目是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3.史志目录:是指历代所修的纪传体史书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汉书·艺文志》为最早。
3.包背装:装订时把书叶的反面对反面即无字面对折,将书叶边粘在书背上,成为包背装。
4.线装:在包背装的基础上改用纸捻订好后,再用两张与叠好的书叶同样大小纸作书衣分别放置在前后,在边上打眼穿线订牢,叫线装。
文献内容方面的体裁:(分为三大类)
一、著作:属创造性的,价值高,作用大。如五经中的《周易》,诸子的老、庄、孟、荀、申、韩,史部的《史通》等。
B.宋蜀本:北宋初太祖开宝年间,朝廷专派人在成都主持开刻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雕版佛教《大藏经》--《开宝藏》,说明这里雕பைடு நூலகம்印刷已具有相当水平。
后刻书中心转到眉山,版本学上所说蜀刻本实大多为眉山刻本。
宋蜀本的鉴别
1.字体
大字本和小字本有所不同。
大字本基本上是颜体字的架子,但不同于建阳坊刻。横竖粗细不太明显,尤其是撇捺长而尖利,有中唐书法家柳公权柳体字成份,是一种颜柳混合体,在浙本欧体字和建本颜体字外别树一帜。文中小注也是如此,不像南宋中期建本。
文献装订形式:
一、简策体式:一部书的多根竹、木简,需用纽绳加以编连,即编简成册,亦称"简策"。简策本"(册),是我国最早的正式图书版本形式。编简在战国到西汉时期最为流行,到东汉魏晋时期任然是主要的形式。
《孙膑兵法》竹简出土在山东省临沂银雀山。
二、卷轴体式:卷子装。When,where出土卷轴?1900在敦煌藏经洞出土六万多字的卷轴
组成部分:
一、篇目(书名):篇目为目录的首要内容,即各书的全称,包括书名、别名、篇或卷数、著述人名以及不同版本、收藏者等。
二、小序:或称序,即在基本目录各部类的前面或后面,写有一篇简要的文字,论述各个部类书的学术源流、派别演变、师承关系、内容特点、利弊得失。
三、解题:又称提要,也称叙录或书录,即指为录的每一种书,写一篇简要的文字,说明异本篇数、校勘经过、定本名称、作者生平、著述要旨、价值意义、校定年月等,解题的作用主要是揭示图书的内容、特点和用途,为读者了解图书提供方便。
别集:汇集个人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称为别集,与总集相对而言。
类书:是指汇抄古籍中的史料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俪词骈语,按照类别或韵部编排,以供检索的书。三国时曹丕编撰《皇览》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类书.(类书是以杂见称文献形式)
政书:是主要记载典章制度沿革变化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专书。政书的代表:十通及历朝历代的会要、会典
一、篇卷相等。
汉代竹简、缣帛并行,篇卷不分,因此《汉书·艺文志》著录几篇,即后世几卷,篇卷通用。
二、卷大于篇。
缣帛盛行后,改篇为卷,有的仍以一篇为一卷,有的则因篇较短,就合数篇为一卷,如《汉志六艺略》著录:"《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已是305篇分为28卷。
三、卷小于篇。
司马彪的《续后汉志》八篇,分为三十卷,是发展到汉代以后的事。
古典文献期末复习资料
文献的物质载体:
甲骨:龟甲和兽甲的合称。殷商时代的占卜文字,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n.解释)甲骨文盛行殷商时期,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铁云藏龟》,甲骨文最早出土在河南安阳县小屯村。
金石:从商到汉,在青铜器上刻铸文字的铜器,叫金文。礼器,乐器。钟鼎文。
石鼓文,儒家经典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国家刻石立碑,是东汉末年的"熹平石经",今有残石。完整保存至今的有晚唐文宗开成年间的"开成石经"。
目录的作用:
1、纲纪群籍,簿录甲乙。
2、辨章学术,剖析源流。
3、提要钩玄,治学涉径。
4、鉴别旧刊,校雠异同。
目录的分类沿革:我国古代目录的分类,大体经历过六分、四分、七分、四分等几个发展阶段。
一、《七略》的六分法。(这是刘向、刘歆的一大创造。)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竹木:即竹简与木版的合称。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把木版称为"牍"或"版"。汗青是竹简的代称,烤干竹子里面的水分的这道工序叫杀青。韦编三绝:指读书非常用功。用牛皮编连的称"韦编"。
缣帛:丝织品的总称。古代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成为帛书或者素书、缯书、缣书。缣帛与竹木同时使用。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大批西汉帛书,有《老子》、《十大经》、《战国纵横家书》,及兵书、医书、历史、哲学、历史等著述,有极为珍贵的学术价值。
诗赋略:赋一、赋二、赋三、杂赋、歌诗。
兵书略:权谋、形势、阴阳、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六略之下有种,种下有家,家下列书。)
二、由《中经》到《隋书·经籍志》:"四分法"的确立。甲部:六艺、小学
乙部: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小字本中十二行本字体相同;而十一行本字体则撇捺不太尖利,点划较古拙,笔道不太均匀,略有《开宝藏》遗风。
总之,蜀本字体特征也比较突出,但不如浙本和建本美观。
2.版式
同于浙本,白口,多单黑鱼尾,左右双边,书名、卷次在上鱼尾下,叶次在版心下方相当于下鱼尾之处。无书耳。但记刻工并不如浙本多。
3.刻书序跋和牌记
版本的鉴别: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有主要次要之分。主要因素有三项:字体、版式和纸张。
首先是字体,是版本鉴别诸因素中最重要者。
其次是版式。不同时代有不同风貌,不同地区有不同风貌
再次是纸张。
宋本:
A.宋建本:主要是指今福建北部建宁府建阳县的书坊刻本。也称作闽本。
宋建本特点:
1.字体
采用颜体,即中唐大书法家颜真卿字体。颜体字结构端正,点划分明,也是便于书手刻工掌握的字体,建阳书坊用来刻书。
刻书序跋一般少见,大约因书坊主人多数文化较低,不善撰写长篇序跋。
福建地区官刻则无牌记,有时有刻书序跋。
4.避讳
建阳坊刻本虽有避讳,但是较松,不如官刻浙本严格,因坊刻本由民间刻印在民间流通,而官刻由国子监或各级官员负责,要承担责任。福建地区的官刻本避讳则较严。
5.纸张
一般使用当地出产的一种纸,叫麻沙纸。这种纸色泽枯黄甚至发黑,纸纹不太明显,质量远不如浙本的麻纸。因为产于当地,产量大,价格低,利于降低成本。
二、编述:属改造性的,价值有高有低,作用有大有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五经中的《尚书》、《春秋》,诸子里的杂家,史部的《左传》等。
三、抄纂:属资料性的,价值作用虽然有限,但其时代年限愈早,作用则愈大。经部如《论语》、《尔雅》,子部如《晏子春秋》,史部如《世本》等。
总集:系统汇集多人的单篇诗文为一书,称为总集,与别集相对而言。
方志又称地方志(论述题)
地方志的用途:
1、政治作用: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说,地方志是了解各地情况的重要依据。从地方角度讲,更是治理一方的最好的参考手册。
2、考察地理沿革的第一手资料。
3、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资料。
4、历史资料的渊薮
篇、卷的关系,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古代文献典籍的著录,均以篇、卷为计量单位。篇源于竹简,卷源于缣帛。)
宋浙本的鉴别
1.字体
从北宋末到整个南宋,杭州地区刻书是清一色欧体字。
2.版式
宋浙本以及浙本系统的刻本,版式方面大多共同:白口;单黑鱼尾;书名、卷次在鱼尾下方,书名常用简称;鱼尾上方有时记本字数;相当于下鱼尾处记叶次;左右双边;无书耳,无牌记。
3.刻工姓名
宋浙本中官刻、家刻一般多记刻工姓名,在每叶版心最下方。或姓名,或只有姓或只有名。有时在姓名之下有"刊"、"雕"(刁)之类的字,是为结算刻工工钱。
福建地区官刻本,则或白口或黑口,或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或单鱼尾或双鱼尾,刻工姓名或有或无。无书耳。大体介于建阳坊刻和浙本官刻之间。
4.刻书题识和牌记
前期多有刻书题识,如余仁仲万卷堂刻《春秋公羊传解诂》,有五行一百多字的长篇题识。
中期以后多用牌记,如《史记》三家注在《集解序》后,有"建安黄善夫刊于家塾之敬室"。这类牌记一般双行十来个字,个别牌记则达四、五行几十个字。
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
三、《七志》、《七录》的七分法。
《七志》
经典志:六艺、小学、史记、杂传
诸子志:古今诸子
文翰志:诗赋
军书志:兵书
阴阳志:阴阳图纬
术艺志:方技
图谱志:地域、图书
《七录》
内篇:经典录
记传录
子兵录
文集录
术技录
外篇:佛法录
仙道录
附道经佛经
四、《隋书·经籍志》的四分法。
经部: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谶纬、小学。
4.刻书序跋和刻书题识
刻书序跋和刻书题识区别于一般题跋和识语,是专为刻书而作。题跋文字较长,识语往往仅一句。
刻书序跋和刻书题识里一般会交待刊刻者,有时还涉及刊刻地点和时间,可作为鉴别依据。
5.避讳
宋人讲避讳,有家讳、庙讳,尤其是庙讳即皇帝的名讳。南宋初年学者洪迈就感慨庙讳太多,在科举考试中已成问题,士子记不清偶尔犯讳,影响前程。(《容斋三笔·帝王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