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经翻译史共25页文档

合集下载

第3讲中国翻译简史之佛经翻译人物

第3讲中国翻译简史之佛经翻译人物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支谦
是以自竭,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译 所不解,则阙不傅,故有脱失,多不出者。然此 虽辞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事钩众经,章有本 故,句有义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 句》,谓之越叙⒀。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 之奥藏也。可以启蒙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 而所苞者广,实可谓妙要者哉!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道安



1.“《般若经》三达(指通达三世)之心,覆面(指释迦牟尼)所演,圣必 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佛经为释迦牟尼 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所说,而时俗已经发生了变化,要使经文所表述 的古代思想适合当今的社会环境,是不容易的。 2.“愚智天隔,圣也。”佛陀的智慧与一般百姓的思想相隔悬殊,要使佛教的思 想为世人所接受,也是不容易的。 3.“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指具备六种神通的 五百罗汉)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 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当初,迦 叶主持第一次结集,阿难诵出佛经,五百罗汉加以审定,尚且小心谨 慎,今天从事翻译的人要以自己的领会转达佛意,就更不容易。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支谦




支谦的译文力图适应汉人的口味,译文的忠实性不能不受 一定的影响。 支谦过分追求美巧,而且删削较多,在很多程度上损害了 译本的忠实性。但从三国到西晋,支谦所开创的译风,占 据着重要地位,它使佛教普及化,无疑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支谦所作《法句经序》,一般认为是现存最早带有佛经翻 译理论性质的文章。 “……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因 循本旨,不加文饰”。



法句经序 Preface to the translation of Dharmapada 出三藏记集 A Collection of Records on the Emanation of the Chinese Tripitaka 文refined 质unhewn 直straightforwardness

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件大事

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件大事

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中国早期历史所处的环境,中华文明的邻国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翻译并不广泛存在。

[编辑]绪论佛经翻译事业始于东汉,至前秦苻坚始有组织的翻译佛经,由道安组织翻译事业,唐朝时,佛经翻译事业达到顶峰,其间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及不空被誉为「四大译师」。

鸠摩罗什共译佛经35部[1],另有竺法护共译佛经159部,贵霜佛教僧人支谦,曾在222年至253年之间将36部佛经翻译成中文。

道安译经时归纳出佛经翻译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观点。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曾言:「今日识外洋文字,未悉西人哲理,即可译哲人名著。

而深通西哲人之学者,则不从事译书。

然古昔中国译经之巨子,必须先即为佛学之大师。

如罗什之于《般若》、《三论》,真谛之于《唯识》,玄奘之于性相二宗,不空之于密教,均既深通其义,乃行传译。

」佛经的翻译可分为三个时期:[编辑]东汉至西晋东汉至西晋是中国佛经翻译的草创期,西汉的哀帝时期伊存至中国口传佛经。

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大月氏僧支谶到洛阳弘佛,译有《道品行经》等。

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84年),安息(即波斯)人安世高翻译《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月支人支娄迦谶(娄迦谶)翻译十多部佛经。

[编辑]东晋至南北朝此一时期以鸠摩罗什为主。

鸠摩罗什对东亚佛教经典的贡献巨大。

罗什于西明阁和逍遥园开始译经,据《出三藏记集》载,罗什一生翻译三藏经论74部,凡384卷,有《坐禅三昧经》3巻、《阿弥陀经》1巻、《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24巻、《法华经》7巻、《维摩经》3巻、《大智度论》100巻、《中论》4巻等。

去看看佛经网站,上面什么都有[编辑]隋至唐中叶此一时期为佛经翻译的全盛时期,玄奘是主要的翻译大师,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了国立翻译院,参与的学生与人员来自亚洲东部各地。

他花了十多年时间在今西安北部约150公里的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

简述佛经翻译史及其对后世翻译及文化的影响周煜容

简述佛经翻译史及其对后世翻译及文化的影响周煜容

简述佛经翻译史及其对后世翻译及文化的影响周煜容作者:罗雯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4期摘要:我国的佛经翻译开始于汉武帝时期,同时,印度的佛教也相继传入,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种新思想的推动。

本篇叙述了佛经翻译发展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时期不同的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佛经翻译;新思想;影响[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1一、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四十二章经》作为中国第一部佛经翻译作品,是东汉时期明帝要求僧人迦叶摩腾于洛阳翻译出来的。

到了东汉末年,佛经翻译在中国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当时的佛经翻译特点主要为两个: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禅学派和以支娄迦谶为代表的大乘般若学。

佛经翻译的繁盛时期是东晋。

国家日益注意到佛经翻译的重要性,便相继有了很多翻译活动,规模也逐渐扩大。

该时期的佛经翻译特点为:翻译完整,系统完备,翻译作品符合原意。

唐代是中国佛经翻译的鼎盛时期。

国家在佛经翻译活动上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尤其是唐太宗,为玄奘大师开设译经院,翻译佛经的人多达3000人。

此时期的翻译特点是翻译大师多是高僧主持,玄奘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他们精通多种语言,在国家为他们开设的经院中进行大规模的翻译活动。

二、佛经翻译各个阶段的特点佛教翻译的前期特点:佛经翻译的主要人员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他们都熟练掌握汉族的知识语言文化;翻译方法是口授,也就是由外籍僧人诵读经文,同时另一人口译为汉语,其他人以“笔授”的形式记录下来,用汉语完成,之后再修改;在佛经翻译初创时期,翻译经文的僧人对佛经的态度都是虔诚,尊敬;同时经验不足,语言学知识匮乏,所以通常都采用直译;佛教是外来唯心主义神学,这一点与当时的中国哲学观念十分契合,国家是支持的,但是同时,不能全盘吸收,要取长补短,与时俱进。

佛教翻译的中期特点:苻坚、姚兴等人开始组织翻译活动,在参加活动人群中进行筛选,翻译阶层就从私译转为官译,翻译形式就从个人翻译转为集体翻译;翻译文本多种多样,利于僧人之间的相互检查和学习,有助于翻译更加准确;在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方面也是有所提升的;佛教在南北两方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为南北两方都视佛教为压迫阶级和民族的工具。

中国汉唐时期的佛典汉译

中国汉唐时期的佛典汉译

中国汉唐时期的佛典汉译作者:黄剑华来源:《月读》2022年第10期汉朝和唐朝在中国古代称为汉唐盛世,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国力昌盛,是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

汉唐的鼎盛时期,人文璀璨,盛极一时,以发达而活跃的盛世气象彪炳于世,中外文化交流也非常活跃,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佛教的传播与佛经的翻译,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珍贵的记忆,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也谱写了重要的篇章。

汉武帝是西汉前期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在位期间特别重要的一个作为,就是抗击匈奴,开通了西域丝绸之路。

作为中国和西域诸国之间最早的一条交往和通商之路,丝绸之路很快发展成了一條横贯欧亚大陆的文化经济通道。

来自中原王朝的影响,对西域诸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成了意义深远的浸润和融合。

来自中亚、西亚与南亚的文化交流,也对中原和内地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丝路的畅通,东西文化交流的频繁,中国的丝绸和华夏文明大量西传,来自异域的物产和宗教也进入了中国。

其中广为传播,影响最大的就是佛教了。

佛教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发祥于北印度,为释迦牟尼所创立,其生活时代大约与中国的孔子相同。

佛教起初规模较小,后经印度阿育王、迦腻色迦王提倡,逐渐扩大,流布于中亚、南亚和东方各国。

据一些史籍记载,佛教大概于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也有认为佛教东传中土可能在汉明帝之前就开始了。

这种传播经过数百年的延续,到了晋代,遂成为影响最大的宗教。

诚如季羡林先生所说:“佛教传入中国,是东方文化史上,甚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其意义无论怎样评价,也是不会过高的。

佛教不但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而且由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也影响了那里的文化发展,以及社会风俗习惯。

佛教至今还是东方千百万人所崇信的宗教。

如果没有佛教的输入,东方以及东南亚、南亚国家今天的文化是什么样子,社会风俗习惯是什么样子,简直无法想象。

”(季羡林《中印文化交流史》第23—24页,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佛经传入华夏和最初的翻译,据史籍记载,东汉时期就开始了。

翻译导论 翻译史佛经翻译

翻译导论 翻译史佛经翻译

要者哉!
昔传此时,有所不出,会将炎来,更从谘问受此 偈等,重得十三品。并校往故,有所增定,第其品目, 合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庶有补 益,共广闻焉。
佛经翻译前期的特点:
翻译的主要力量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汉族知
识分子信徒为辅助力量。
翻译往往全凭口授,即由外僧背诵经文,一人译成汉
法句经序

昙钵偈者,众经之要义,昙之言法,钵者句也, 而《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 偈。偈者结语,犹诗颂也。是佛见事而作,非一时言, 各有本末,布在众经。 佛一切智,厥性大仁,愍伤天下,出兴于世。开 现道义,所以解人,凡十二部经总括其要。别有四部 阿含,至去世后,阿难所传。卷无大小,皆称「闻如 是处佛所」,究畅其说。是后五部沙门,各自钞采经 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于十二部经, 靡不斟酌,无所适名,故曰《法句》。夫诸经
公元四、五世纪之交是中国佛教发展中的重大转折时
期。这一转折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佛教由外来佛教输入 、接受、扎根的阶段迈入独立发展的阶段,也可以说 是由主要是移植印度佛教进展到建设“中国化”佛教 的阶段。
释道安(314-385)
道安法师(西元312年 ̄西元385年)俗姓卫,常山扶
柳人(河北省正定南)人,其家族原来世代业儒。及 道安出世时,他幼年而孤,家道中落,为外兄孔氏所 收养,因而道安至十二岁时便出家,迈上了他奉献于 佛教事业的人生旅途。据《高僧传》卷五所载,道安 “神智聪敏,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因而在 他出家之后,“驱役田舍,至于三年”,而道安却“ 执勤就劳,曾无怨色,笃性精进,斋戒无阙”。此后 ,道安法师才敢向他的师傅提出阅经的要求,而道安 当年的读经,只能“赍经于田,因息就览”。

中国翻译简史之佛经翻译人物优质课件专业知识讲座

中国翻译简史之佛经翻译人物优质课件专业知识讲座
始者,维祇难⑧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仆⑩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⑩ 为译。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 雅,维祇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 善。」座中咸曰:「老子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⑾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⑿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胡义,实宜经达。」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东汉至西晋(当之草处创,请时联系期本)人或的网佛站删据译者的口授,依循佛经的本旨, 而不加文饰。对于翻译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则阙而不传, 所以有多处脱阙,没有译出。然而,此译经的文辞虽然质 朴而旨趣深远,经文不多而义理宏富,钩取了众多佛经的 要义,每章都有根据,每句都包含深刻的道理。在印度, 开始修行佛道的人,如果不先学《法句经》,就称为超越 了修行的次第。此经是初学佛道者进入佛道的门槛,是进 一步深入修行的深奥宝藏,它可以启发蒙昧、辩明迷惑, 诱导人们自立。花费的学习功夫很少,而获得的教益却很 多,确实称得上是奥妙的典要。
有四部阿含,至去世后,阿难所传。卷无大小,皆称「闻如是处佛所」,究畅其说。是后五部沙门 ②,各自钞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于十二部经,靡不斟酌③,无所适名,故 曰《法句》。夫诸经为法言,《法句》者犹法言也。
近世葛氏传七百偈,偈义致深,译人出之,顿使其浑漫。惟佛难值,其文难闻。又诸佛兴,皆 在天竺,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④,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唯昔兰调、安 侯世高⑤、都尉⑥、弗调⑦译胡为汉,审得其体,斯以难继。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 粗得大趣。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中国古代佛教典籍翻译发展史及其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佛教典籍翻译发展史及其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

度佛教 的中国化起到 了不可忽视 的推 广作 用,同时佛教 典籍的翻译 也对中国古代的语言、思想文化和文学创作产 生了莫大的影响。 关键词 :佛经 ;语言 ;文化


中国古代佛教典籍翻译发展历史
佛教于西汉末年从古 印度传至 中国, 作 为外来 的唯心 主义神学 与 中国古代 统治 阶 级偏爱 的唯心主义哲学一拍 即合 ,因此传人 伊始便与当时流行 的道术 、玄学互相补充 , 彼此交融 。为了加快与 中国文化的同化 , 佛 经 的中文译本就应运 而生 。 佛经 的翻译形式 也 经历 了从 最初 的个人 僧侣 翻译发展 到寺 庙集体翻译再到官方译场翻译的过程 , 翻译 人 员主体 也从汉语 不熟 练的外 来僧 侣转变 到通 晓梵文经典的中国人为主 。 两汉三国初期 :东汉年问汉明帝求法 , 为两位从 古印度 而来 的高僧建 造 了一座寺 庙一 即今天的 白马寺 ,自 的最 普遍 的传说 。 今天 中国最早的佛经翻译 , 相 传是迦 叶摩腾于白马寺译 的 《 四十二 章经 》 o 佛教传人 中土初期 ,翻译者多 为从西方 来到 中土 的高僧或是胡裔 ( 今新疆 地区 ) 僧 人, 而 以汉族知识分子信徒为辅助力量 。 最 初的佛经翻译往往全屏 口授 ,即由外僧背诵 佛经 , 一人 口译成汉语 , 叫做 “ 传言” 或“ 渡 语” , 另一人或数人 “ 笔受” , 即笔 录成汉 文 。 再进行修饰 。因此翻译时往往不 只一 两人完 成, 而是 由中外僧侣集体完成 ,这便是 “ 译 场”的雏形。在早期翻译过程中 , 负 责传言 的人 既要熟悉梵文佛经又要汉语功底深厚 , 而在 当时这种人才基本上是凤毛麟角 。 从 翻 译方法来说 ,由于当时处于佛 经翻译 的草创 时期 , 这一时期的佛经译作可 能会 出现汉 语 句法扭 曲 ( 梵文和汉语的语 法结构差 异大 ) , 还有大量按发音直译 过来 的内容 , 从 而使得 译 文晦涩难懂 , 不易于没有宗教基础 的人 理 解。 两晋南北朝发展期 : 南北朝时期朝代更 替频 繁、战乱不断 , 人 民流离失所 ,异族 统

第3讲中国翻译简史之佛经翻译人物

第3讲中国翻译简史之佛经翻译人物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支谦

因此,自己尽力做到依据译者的口授,依循佛经的本旨, 而不加文饰。对于翻译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则阙而不传, 所以有多处脱阙,没有译出。然而,此译经的文辞虽然质 朴而旨趣深远,经文不多而义理宏富,钩取了众多佛经的 要义,每章都有根据,每句都包含深刻的道理。在印度, 开始修行佛道的人,如果不先学《法句经》,就称为超越 了修行的次第。此经是初学佛道者进入佛道的门槛,是进 一步深入修行的深奥宝藏,它可以启发蒙昧、辩明迷惑, 诱导人们自立。花费的学习功夫很少,而获得的教益却很 多,确实称得上是奥妙的典要。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支谦

Zhi Qian (支謙)'s preface (序) is the first work whose purpose is to express an opinion about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 preface was included in a work of the Liang Dynasty. It recounts an historical anecdote of 224A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A party of Buddhist monks came to Wuchang. One of them, Zhu Jiangyan by name, was asked to translate some passage from scripture. He did so, in rough Chinese. When Zhi Qian questioned the lack of elegance, another monk, named Wei Qi ( 維衹 ), responded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Buddha should be translated simply, without loss, in an easy-to-understand manner: literary adornment is unnecessary.

翻译史第二讲

翻译史第二讲

第二讲:早期的佛经翻译一、关于翻译的早期记载《册府元龟·外臣部·鞮(di2)译》记载,周时有越裳国“以三相胥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这是对翻译官的不同称呼。

后翻译之职,又称“象寄”“象胥”“鞮译”。

又因“夷语与中国相反”,古文把夷语称为“反舌”,而译官又叫“舌人”。

到汉朝,我国主要的外事活动是对北方的匈奴用兵,故翻译活动逐渐用“译”来统称了。

二、佛经翻译活动分期张振玉认为,“佛教之传入中国盖在西汉末年”,那就是公元元年前后。

东汉明帝八年(65年),蔡谙赴天竺取经,两年后,蔡自天竺归,佛经翻译由此开始。

佛经翻译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由东汉末年到西晋,名译家有安清、支谦、支谶、竺法护等。

第二时期自东晋至南北朝,名译家有南方的佛陀跋陀罗、宝云等,北方的昙无谶、鸠摩罗什等。

第三时期,则是唐代,为佛经翻译之大成。

玄奘孤征天竺,研求佛法,历17年;回国后,19年里翻译了佛经73部(相当于25部圣经的分量)。

三、佛经翻译第一阶段(东汉末年到西晋)1.《高僧传》载:汉明帝夜梦金人飞空而至,乃遣博士弟子秦景等往天竺寻访佛法。

……竺法兰,中天竺人也,自言诵经数万章,为中天竺学者之师。

时蔡谙既至彼国,相随间行而至,既达洛阳,便善汉言。

谙于西域获经,即为翻译,所谓……四十二章等五部。

四部失本不传,江左惟四十二章经,今见在。

又有《释老志·序》说,秦景和蔡谙同往天竺求经,后与摄摩腾、竺法兰回洛阳,译四十二章经。

这是最早翻译出来的佛经了。

2.早期佛经翻译的一大特点:很多经书没有书面原本,多为合作翻译的结果。

西域或天竺来的高僧口诵经文,然后由中方人员合译出经文。

3.公元2世纪,安世高译经“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

第02讲+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1)

第02讲+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1)
元382年)
“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而支 谦的《法句经序》“仅发头角”。 (钱钟书《管锥
篇》)
“五失本”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 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 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 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 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 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记, 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 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 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 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四、僧睿与翻译名实问题 僧睿(约371-约438):魏郡长乐(今 河南安阳)人,参与鸠摩罗什译场作助 译,鸠摩罗什的主要弟子之一。


夫宝重故防深,功高故校广。嘱累之所 以殷勤,功德之所以屡增,良有以也。 而经来兹土,乃以秦言译之,典谟乖于 殊制,名实丧于不谨,致使求之弥至, 而失之弥远,顿辔重关,而穷路转广。 不遇渊匠,殆将坠矣。(《大品经序》)
《法句经序》在中国译论史上的意义


1)首次提出译事之不易,对后来提出翻译方法 有很大的“先导作用”。 2)反映了早期“质派”的译学观点。 这场论争‚质派虽然在理论上获得胜利,但实 际结果,却是由文派最后成书。‛(任继愈) 3)说明我国译论从一开始就深植于中国传统文 化的土壤中。 ‚严复译《天演论》例所标:‘译事三难:信、 达、雅’,三字皆已见此。‛(钱钟书《管锥篇》)
“后世谈译学者,咸征引焉。要超《翻译文学与佛典》)
二、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350-409,祖籍天竺,生于西 域龟兹):与真谛、玄奘、不空齐名,并 称为四大佛经翻译家。译经近400卷。他 首次把印度佛学经典按照原本直接介绍到 中土。

佛经翻译历史及其影响简介

佛经翻译历史及其影响简介
千年 的历 史 , 形成 了 中 国最早 期 的 翻 译理 论 。本 文 对 佛 经翻 译 的历 史进 行 了简要 回顾 , 并 分析 了其 对 我 国翻译 活动 的 影 响 。 关键 词 : 佛 经翻 译 翻 译 理 论 翻 译 活 动 佛 经 翻 译 历 史 根 据 我 国佛 经 翻译 的发 展 历 程 , 一 般 可 以分 为 三 个 阶段 : 第 一 阶段 , 从 东 汉 到 西 晋 的佛 经 翻 译 萌 芽 期 : 第 二 阶段 . 从 东 晋到隋的佛经翻译发展期 ; 第三阶段 , 唐 朝 时代 的佛 经 翻译 成 熟期 。 中 国最 早 的 正 式 佛 经 翻 译 大 约 始 于 东 汉 明 帝 永 平 年 间 . 明 帝 睡 觉 时 梦 到 金 人 于 是 派 遣 大 使 到 天 竺 寻访 佛 法 .天 竺 僧 人 迦 叶 摩 腾 跟 随使 前来 洛 阳 , 翻译了《 四十 二 章 经 》 一卷 。 到 了 东汉末年时期 , 一 些 古 印度 和西 域 僧 人来 到 汉 地 . 以 洛 阳 为 中 心, 翻译 出大 量 的佛 教 典 籍 。 自此 , 中 国 的佛 经 翻 译 日渐 兴 盛 。 所 以 翻译 学 界 一 般 把 这 个 时 期 视 为 考 察 起 点 。但 是 这 时 的佛 经翻译大多为个人行为 , 无组织性 . 因 此 文 体 杂 乱 。这 个 时期 佛 经 翻译 的 特 色 , 主要 有 大 小 乘 两 系 统 : 一 是 以安 世 高 为 代 表 的 小 乘禅 学 派 ; 一 是 以支 娄 迦 谶 为代 表 的 大乘 般 若 学 。 从东 晋开始, 佛 经 翻译 逐 渐 受 到 国家 的重 视 , 因此 开 始 出 现 大 规模 的 翻译 组 织 , 佛 经 翻译 开始 蓬 勃 。 这 时候 翻译 佛 经 的 人 大 多来 自印度 , 他们既通梵文 . 又懂 汉 文 。 翻 译 出 许 多 的佛 经经 典 , 主要有大小乘经论 、 密教 经 、 律典等 , 涉 及 印 度 佛 教 各 个流派。 这 个 时 期 佛 经 翻译 的特 点 是 传 译 较 完 备 。 译 经 师 有 系 统地 介 绍 佛 经 , 确 立 翻译 文 体 , 翻译作 品不求华美 , 但 求 切 合 原意 , 这 是 汉 译 佛 经 的 发展 期 。 到 了唐 代 , 由 于 统 治 者 十 分 重 视 佛 经 翻译 活 动 . 因 此 在 人 力 财 力 方 面给 予 了极 大 的 支 持 。 特别在唐太宗时期 . 为 玄 奘 大 师 开 设 译 经 院 ,译 经 者 达 三 千 人 之 盛 .这 是 中 国译 经 的 巅 峰 期, 同 时 也 是 佛 教 的 成熟 期 。 在 这 个 时期 译 经 师 则 以 中 国高 僧 主持 译 事 , 典型代表是玄 奘 、 义净 , 他们 不但精通 华文 、 梵文 , 佛学造诣更是博大精深 , 且 以 朝 廷 力 量 设 置 组 织 完 备 的译 场 . 进行大规模的译经事业。 二、 佛经 翻 译 对 我 国翻 译 活 动 的 影 响 东 汉 至 唐 宋 时 期 的 佛 经 翻 译 .是 中 国 翻译 文学 史 上 的第 次高 潮 , 也 是 中 国传 统 翻 译 理 论 的 形 成 时 期 。 它 不 但 对 我 国 的社会 、 政治 、 文化 等 产 生 重 大 的 影 响 , 在 中 国 翻 译 史 上 也 有 举 足轻 重 的地 位 。 下面从翻译形式 、 翻 译 理 论 和 翻 译 策 略 三方 面 阐述 佛 经 翻译 对 我 国 翻 译 活 动 的影 响 。 1 . 佛 经 翻 译 对 翻 译 形 式 的影 响 佛 经 翻 译 经 历 了从 东 汉 时 期 的 个 人 翻 译 到 后 来 的组 织 翻 译。 唐 代 的 翻译 分 工 更 明 细 , 分为译主 、 度语 、 笔受 、 缀文 、 参 译 等 。在 这 些 分 工 中 , 各 人 的 职责 是 明确 的 , 如 译 主 作 为译 场 的 翻译主管 , 要 最 终 定 夺 翻译 中遇 到 的 问题 . 度 语 要 根 据 梵 语 言 文 字 音 译成 汉 文 , 笔受要把录下来的梵文字译成汉 文 。 缀 文 要 整 理译文 , 使译文通顺 , 参译要对 译文进行 校对 . 并 与 原 文 对 照, 检查 错 误 等 。 这 样 一 种合 作 翻译 的方 式 对 中 国近 代 翻 译 产 生 了一 定 的 影 响 , 其 中最 典 型 的 例 子 当属 翻 译 大 家林 纾 。 林 纾 自 己是 不 懂 外 语 的 , 却 翻译 了 多 达 1 8 0 篇外 国文学作 品 . 采 用 的就是与别人合作翻译的形式。 这 在 中 国 翻译 史 上 是 罕有 的 .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百科知识—中国翻译简史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四次翻译高潮:1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3“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4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五四以后---当代)古代佛经翻译(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起步或草创阶段)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代表人物支谦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

支谦的译述比较丰富:约三十年间,译出佛经《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创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为安世高、支谶以后译经大师。

支谦自译的经也偶尔加以自注,像《大明度无极经》首卷,就是一例。

这种作法足以济翻译之穷,而使原本的意义洞然明白。

特点1主要力量: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2翻译全凭口授3大多才有直译法5佛经内容经常采用中国本土道家思想古代佛经翻译第二阶段从东晋到隋末(发展期)释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释道安,南北朝时高僧,翻译家。

本姓卫,常山抚柳(河北冀州)人。

总结了汉代以来流行的佛教学说,整理了新译旧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

主要监督翻译了《四阿含》等。

主张直译,不增不减,只做词序调整。

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彦琮(557—610年),俗姓李,邢台隆尧县双碑人,隋代著名高僧,他精通梵文,也是我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著作家。

《辩正论》里翻译要例八备十条:就是对做翻译人的具体要求和翻译要求。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鸠摩罗什(梵语Kumārajīva )(公元344 ~ 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

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

翻译史第三讲 2

翻译史第三讲 2

三、佛经翻译第二阶段(317-617)
• 1.历史背景:东晋时期,偏安江左,北方为 十六国。后南方渐次为宋齐梁陈,与北方 的北魏、北齐、北周对峙。隋统一中国。 • 2.东晋时期,南方译经的主要人物有法显、 宝云和跋陀罗。北方十六国,在后赵、苻 秦、姚秦、西秦、前凉时译经的主要人员 有佛图澄、释道安(314-385)、赵政、鸠 摩罗什(350-409)、昙无谶等。 3.南朝时期的译经家有谢灵运、真谛;北朝 有菩提流支、彦琮(557-610)。
六、释道安(314-385)
• 12岁从佛图澄受业,被提拔为大弟子。使佛教拜托对玄学 的依附关系,有弟子数百人。364年南下襄阳。379年, 前秦苻坚攻下襄阳,道安被劫持到关中。苻坚对权翼说: “我以十万大军拿下襄阳,只得到一个半人。”权翼问是 谁,苻坚说:“一个人是释道安,半个人是习凿齿。” • 释道安后期主要从事译经活动,并讲述般若各经。其对佛 教的贡献主要有:一、总结了汉以来流行的禅法和般若学 说;二、确立成规;三、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四、整 理了新旧翻译的经典。 • 道安不懂梵文,在研究般若的过程中,开始研究翻译。他 的研究是通过对同本异译的比较进行的。他的比较使他提 出了翻译中的“繁简”“文质”两种倾向问题。
二、佛经翻译第一阶段的特点
• 马祖毅总结第一阶段佛经翻译的特点有四: 1.佛经翻译的主要力量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以汉族 知识分子为辅助力量。 2.翻译全凭口授。外僧背诵,一人口译,另一人笔录。“梵 客华僧,听言揣意,方圆共凿,金石难和……咫尺千里, 觑而难通。” 3.佛经翻译的草创期,译者对佛经有虔诚态度;另一方面则 经验不足,语言能力不够,多用直译法,译文多直质。 4.佛教作为外来神学,多与神仙方术相结合以传播。安世高 “七曜五行之象,风角云物之占,推步盈缩,悉穷其变, 兼洞晓医术,妙善针脉,睹色知病,投药必济,乃至鸟兽 呼鸣,闻声知心”。康僧会等人,也都通晓道术。佛经译 文多用道家术语。

中国佛经翻译之“文质之争”.doc

中国佛经翻译之“文质之争”.doc

中国佛经翻译之“文质之争”引言:在中国的翻译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

其中最早的一次便是关于佛经的翻译。

佛经翻译经过晋朝逐渐发展,到了隋唐达到鼎盛时期,南宋以后趋于衰微。

翻译佛经的力量主要是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从西方来中国的僧侣,另一部分是西行求法求经的中国僧侣。

纵观佛经翻译约一千年的历史,正如任继愈所指出:“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 始终存在‘质朴’和‘文丽’两派。

”佛经翻译重“文”还是重“质”的争论, 对当时及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文”“质”两派代表译论家及其思想1. 支谦(约三世纪)——重文支谦名越,号恭明,是后汉灵帝时入中国籍的月支族后裔。

他从小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精通汉文,后又兼学梵书,受业于同族学者支亮,通达大乘佛教理论。

他对从前那些过分朴质以致隐晦义理的译本很不满意。

他所作的《法句经序》被认为是“今存最早带有佛经翻译理论性质的文章”。

也正是这篇文章记述了狭义上的“文质之争”。

支谦翻译的风格对后来佛典翻译的改进,起了不少作用。

他首先反对译文尚质的偏向,主张尚文尚约应该调和。

这当然是为了更好的畅达经意使人易解的缘故。

另外,支谦的译文风格也很适合于佛传文学的翻译,因而他继承了汉末康孟祥译《修行本起经》那样‘奕奕流便足腾玄趣’的传统,更翻出了《瑞应本起经》。

这一翻译不但丰富了佛传文学的内容,而且通过赞呗的运用影响到后来偈颂译文的改进,也是值得提出的。

(吕澄)2. 道安(312,一说314—385)——重质道安,是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出生于常山扶柳县(今河北省冀县境)的一个读书人家里。

由于世乱,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孔氏的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到十五岁的时候,对于五经文义已经相当通达,就转而学习佛法。

十八岁出家(此据《名僧传抄》之说,《高僧传》等作‘年十二出家’)。

大约在他二十四岁的时候(东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在石赵的邺都(今河南省临漳县境)遇见了佛图澄。

佛图澄一见到他就非常赏识,对那些因他丑陋而轻视他的人说,此人有远识,不是你们所能及。

东汉至唐宋佛经翻译ppt讲义

东汉至唐宋佛经翻译ppt讲义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一)第二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臵了翻经馆。

第三阶段,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典雅;释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个把具体的翻译活动上升到理论的人;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1.两汉至唐宋的译经时期从两汉至唐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儒、道糅合。

但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还是以传播宗教为主。

虽然在佛经译著中也夹带有少量描述外国科学知识的书籍,但不能说在我国已经形成了独立的科学翻译活动。

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翻译充其量只能是宗教翻译的附庸。

释道安主张直译,译文不增不减,只是在词序上作些调整;鸠摩罗什则倾向于意译,常对原文加以改动,以适应中国的文体。

他们关于翻译方法的主张,对我国后来的翻译理论发生过持久的影响。

比如清代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三字标准,就可从这一时期的翻译方法的论说中找到渊源。

有人评论说,鸠摩罗什的译著“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说明在译文中仍然可见原作之神情。

2) 真谛:南北朝时,印度佛教学者真谛应梁武王之聘来到中国,译经达49部,其中《摄大乘论》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甚大。

其实,佛教正式传来中国是汉朝,非正式还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陆续续传过来,但不是正式的,正式是国家派了使节到西域去迎请,礼请过来,这是正式的,正式来是在后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也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

佛经的翻译最著名的是印度名僧鸠摩罗什。

具传当时为了把印度名僧鸠摩罗什请来宣扬佛教,还发生过几次战争,征灭了几个国家。

早在秦朝,中原人们对佛教是一种什么东西还不太清楚,只是听西方来的人说佛教是可以渡人进极乐世界,获得永生的仙法。

佛经翻译历史及其影响简介

佛经翻译历史及其影响简介

佛经翻译历史及其影响简介佛经翻译历史及其影响简介 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流传到中国以后,在中国得到了极⼤的推⼴,这主要得⼒于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中国最早期的翻译理论。

⼀、佛经翻译历史 根据我国佛经翻译的发展历程,⼀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阶段,从东汉到西晋的佛经翻译萌芽期;第⼆阶段,从东晋到隋的佛经翻译发展期;第三阶段,唐朝时代的佛经翻译成熟期。

中国最早的正式佛经翻译⼤约始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明帝睡觉时梦到⾦⼈于是派遣⼤使到天竺寻访佛法,天竺僧⼈迦叶摩腾跟随使前来洛阳,翻译了《四⼗⼆章经》⼀卷。

到了东汉末年时期,⼀些古印度和西域僧⼈来到汉地,以洛阳为中⼼,翻译出⼤量的佛教典籍。

⾃此,中国的佛经翻译⽇渐兴盛,所以翻译学界⼀般把这个时期视为考察起点。

但是这时的佛经翻译⼤多为个⼈⾏为,⽆组织性,因此⽂体杂乱。

这个时期佛经翻译的特⾊,主要有⼤⼩乘两系统:⼀是以安世⾼为代表的⼩乘禅学派;⼀是以⽀娄迦谶为代表的⼤乘般若学。

从东晋开始,佛经翻译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因此开始出现⼤规模的翻译组织,佛经翻译开始蓬勃。

这时候翻译佛经的⼈⼤多来⾃印度,他们既通梵⽂,⼜懂汉⽂。

翻译出许多的佛经经典,主要有⼤⼩乘经论、密教经、律典等,涉及印度佛教各个流派。

这个时期佛经翻译的特点是传译较完备,译经师有系统地介绍佛经,确⽴翻译⽂体,翻译作品不求华美,但求切合原意,这是汉译佛经的发展期。

到了唐代,由于统治者⼗分重视佛经翻译活动,因此在⼈⼒财⼒⽅⾯给予了极⼤的⽀持。

特别在唐太宗时期,为⽞奘⼤师开设译经院,译经者达三千⼈之盛,这是中国译经的巅峰期,同时也是佛教的成熟期。

在这个时期译经师则以中国⾼僧主持译事,典型代表是⽞奘、义净,他们不但精通华⽂、梵⽂,佛学造诣更是博⼤精深,且以朝廷⼒量设置组织完备的译场,进⾏⼤规模的译经事业。

⼆、佛经翻译对我国翻译活动的影响 东汉⾄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学史上的第⼀次⾼潮,也是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形成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