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配置力量的博弈与高等教育结构的建构
如何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如何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增加,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愈发凸显出来。
在现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旨在为相关决策者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一、加强高校间的协作和合作在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同高校之间建立起合作共享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联盟或者联合办学等形式,将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和专业水平。
另一方面,高校之间可以加强人才培养计划的协作,避免培养出过剩或者缺乏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使资源得以更合理地配置。
二、优化专业设置和招生政策高等教育资源有限,专业设置和招生政策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首先,可以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减少过多重复的专业,将资源集中用于培养那些真正具有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其次,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招生政策,增加对不同优先级学生的录取名额,如对农村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给予一定的倾斜,以提高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
三、加强高等教育的地域均衡发展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应该过于集中在少数发达地区,而应该实现地域之间的均衡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并避免出现资源浪费和错配的情况。
因此,应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资源补贴,吸引更多的学生去这些地区就读,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
四、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因素之一。
只有高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才能更好地吸引和满足学生的需求,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错配。
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大对教学设施和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投入,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积极引进优质教材和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总结起来,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和合作。
通过加强高校间的协作和合作、优化专业设置和招生政策、加强地域均衡发展以及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等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社会的需求,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姚双良 【摘 要】高等教育资源区域配置对高等教育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但在资 源分配过程中还存在区域间高校分布差异过大、教育资金分配不均、教育资源缺少 共享等问题,其主要形成原因是不同区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自然与人 文环境的差异过大和国家政策、制度调整的影响。 均衡配置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需 要以系统论、结构论等资源配置理论为指导,进行我国高等教育区域资源均衡的调 整策略。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资源;区域配置 【作者简介】姚双良(1980-),男,福建建阳人,江苏科技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 主要从事高校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现代技术研究项目“基于云计算城域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与公共 服务模式研究”(2013-R-27095)。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管理,2014 年第 11 期
合理流动分享。 不能让资源过于集中,浪费经济效 益,也不能过于分散而达不到所需效益。 同时政府 对于高等教育区域资源的调整也不能简单的模仿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调整方法和模式。 这种模仿式调 整不一定能使区域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得到有效 的改善, 还有可能因为违背了当地区域的实际情 况,而变得越调整越糟糕。 在高等教育区域资源的 配置上,无论是增加新的资源或提高、减少原有的 资源都应该一步步的试探,循序渐进地调整。 ( 二 ) 合理搭配资源配置的结构 结构功能论认为人类社会是按照一定结构或 组织形式而形成。 社会各种不同部分有序组成在一 起,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 该理论注重社 会运行以及社会发展的稳定、平衡秩序的机制。 同 样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系统中的各种资源相互关联、 依存、制约、配合的形式,则形成了高教资源配置系 统的结构。 按照结构功能论的观点,结构、功能之间 存在着一定相关关系。 高等教育区域资源只有协调 整个结构中各种要素和其他社会中的组织、 结构、 系统的关系,才能保证其功能的有效发挥。 这需要 各级地方政府对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结构进行科学 的调配。 同样道理,各级地方政府在对高等教育资 源结构进行调整时要制定按部就班, 不能操之过 急,否则有可能因为改变过于剧烈而造成局部区域 高校资源的混乱或引起被调整对象在短期内的不
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资源配置情况与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资源配置情况与分析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开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文章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市场配置的现状,并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市场配置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开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经费投入和办学条件改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高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资源是指各个高等学校用于维持高等教育活动正常运行和维护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切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无形资源。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社会(政府、社会、企业、家庭及个人)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式上的分配。
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高等教育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是指依据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互动的一般规律的要求,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科技、信息等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情况。
在市场配置方式中,市场支配学校,学校适应市场,市场调节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市场对供求状况以及学校的规模、专业设置、学生就业、办学方向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采用市场方式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其优点在于能够通过灵敏的市场信号反映的供求关系以及对未来需求的预测,及时调整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向,使有限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优化。
2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市场配置现状及问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基本上是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配置方式,市场化配置比较欠缺,在教育投资体制、办学体制、学校管理体制等方面滞后于经济体制,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2.1 人力资源配置现状首先,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教师与学生、教工与职工的比例不合理。
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如何合理地分配和利用教育资源,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公平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教育资源包括教育经费、师资队伍、教育设施等方面,合理配置这些资源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来探讨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和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首先,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提高教育公平至关重要。
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之一,也是实现个体潜能发展的重要保障。
然而,在现实中,教育资源的分配往往存在不平等、城乡差异、贫富差距等问题。
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充足,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较大,而另一些地区则缺乏基础设施、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导致教育不平等的现象。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可以缩小这些差距,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实现教育的社会公正。
其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竞争力。
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
合理分配教育经费可以保证教育设施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的充实,增加教师的培训和学生的学习机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同时,合理配置师资队伍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被优秀的教师所指导,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然而,教育资源配置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地域差异。
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程度不同,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一些发达地区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具有优势,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其次是财政投入不均衡。
教育经费的分配直接影响到教育资源的配置,但在现实中,教育经费投入存在不均衡的情况。
有些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再次是师资队伍不足。
师资力量对于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一些地区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严重制约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针对这些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的分析与建构——博弈论的视角

发挥作 用的方式和程度的不 同构成 了不 同的高等教育 评估模式 。运 用博弈 理论 , 分别从 完全信 息博弈 、 不完 全 信 息博 弈与合作博弈 的视角 , 分析了国家控制型 、 市场 导 向型及合 作型高等 教育评 估模式 的具体 实践特 征 。在 反思我 国现行 高等教 育评估模式及其实践 困境 的基础上 , 出了建构我 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与完 善评 估制度 的 提
h g e d c to v l a i n Th i wa so u c i n n n x e to fe tu d rd fe e t i h re u a i h r e u a i n e a u to . er y ff n to i g a d e t n fe f c n e if r n g e d c — h to a a e n e u t d i i e s a t r s i i h r e u a i n e a u t n Ba e n g m e t e r , h s i n m n g me tr s le n d v r e p te n n h g e d c t v l a i . s d o a h o y t i o o p p ra ay e h r c ia e t r so h a i n l o t o 。m a k to in e n o p r t d h g e d — a e n l z s t e p a tc l a u e ft e n t a— n r 1 f o c r e re t d a d c o e a e i h r e U c to a t r s t r u h t e p r p c i e o o p e e i f r a i n g m e n o p e e i f r a i n g m e a d a i n p te n h o g h e s e t fc m lt n o m t a ,i c m l t n o m to a n v o
公共教育资源配置

机会,只有通过政府供给。 政府负担义务教育资源存在一个中央政府和地方 政府分担比例的问题。一般说来,地方政府承担 较大比重,中央政府的负担仅作为地方政府负担 的补充。
若干国家基础教育经费政府投入和社会及私人 投入的比例(1998年)
政府投入
日本 美国 91.7 90.8
社会及私人投入
8.3 9.2
教育产品的性质
教育产品
现代经济学认为,生产部门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 非物质生产部门。教育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一个产 业部门。教育产品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教育服 务”。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服务”的 过程。教育举办者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就是教育服务 产品的生产过程。
义务教育的性质
教育资源及其配置
教育资源:指教育领域通过社会总资源的配置所取得
的所有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及财力资源的总和。本专 题所使用的“教育资源”概念仅指各种资源的货币体 现,即教育的财力资源(或称教育经费、教育投资)。 教育资源配置
指如何从有限的社会总资源中取得一定数量的教育资源,以
及以怎样的方式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进行分配。 教育资源配置的内容 如何取得教育资源(来源与负担)及教育资源的数量 (绝对量与相对量) 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 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格局(在各级各类教育、区域间、 学校间的配置及学校内部使用配置) 教育资源配置的一般原则
政府计划产生的计划驱动(或供给驱动),配置决策 方式是中央政府集中决策。
市场配置方式:配置的主体是市场的主体(政府、企
业、个人),配置的原动力是市场产生的需求牵动, 配置的决策方式是分散决策。
资源配置的方式与产品的性质密切相关
私人产品通过市场来分配,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 品则一般通过政治程序或公共选择来分配。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一、概述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效率与公平性成为了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内涵、现状、问题及其优化策略,以期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界定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概念,明确了资源配置的主体、客体、目标及原则。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特点,指出了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资源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利用效率低下、地区差异显著等。
本文深入探讨了影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因素,包括政府政策、市场需求、教育资源供给、高等教育机构自身条件等。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和结果。
本文提出了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策略建议。
包括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资源配置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等。
这些策略旨在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1. 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全球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高等教育在全球教育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作为教育体系的顶端环节,高等教育不仅承载着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推动科研创新的重要使命,还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更成为国家间人才竞争、科技竞争和文化竞争的关键领域。
高等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高等教育,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更为深入和专业的知识,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等关键素质。
这些能力和素质对于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至关重要,使得高等教育成为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重要跳板。
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高等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分析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分析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进行分析,并探讨一些相关的问题和挑战。
一、资源配置的现状目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是资源不均衡的分布,导致一些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过剩,而另一些地区则严重匮乏。
这种不均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二、影响资源配置的因素1. 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往往能够拥有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可能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
2. 政策导向: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政策导向也会直接影响资源的配置。
一些政府可能更加关注大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而忽视了农村地区的需求。
3. 人口分布: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也与人口分布有关。
人口较多的地区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来满足需求。
三、资源配置的挑战1. 公平性问题:不均衡的资源配置导致一些学生无法获得公平和优质的教育机会。
这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2. 教育质量问题:资源过剩的地区可能出现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而资源匮乏的地区则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高等教育水平整体下降。
3. 人才流失问题: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一些优秀的学生可能被迫选择离家远的地区接受教育,导致人才流失的问题。
四、资源配置的对策和建议1. 增加投入:政府应当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资源的适度配置。
同时,要加大对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资源差距。
2. 深化教育改革:通过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高等教育的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3. 加强合作与交流: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享资源,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势互补。
4. 关注人才培养和需求:资源配置应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和就业形势,合理配置不同专业和学科的教育资源。
博弈论视角下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困境与消解路径

博弈论视角下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困境与消解路径1. 博弈论视角下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的困境分析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的信任危机也是一个难题,在数字化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但同时也容易导致虚假信息的传播。
高校之间在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时,可能会担心资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产生信任危机。
这种信任危机可能导致高校不愿意共享资源,进一步加剧资源短缺的问题。
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的技术障碍也是制约因素之一,虽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校间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诸多技术难题。
如何实现跨平台、跨系统的资源共享?如何保证资源的安全传输和存储?这些技术问题需要高校共同努力解决,以推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的顺利进行。
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在博弈论视角下面临着诸多困境,包括利益冲突、信任危机和技术障碍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高校之间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制定合理的资源分配规则,建立信任机制,以及攻克技术难题。
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1.1 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的概念和意义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指的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网络等渠道实现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从而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教育公平和教学质量提升。
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课程录像、多媒体课件、电子图书、科研数据、在线课程等。
促进教育公平: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能够打破地域、学校之间的界限,使得更多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缩小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带来的差距。
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进而提升教育质量。
优化资源配置:资源共享有助于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使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合理、高效的配置。
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推动了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影响和相互作用。
它探讨的是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教育市场的运作机制以及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评价等问题。
教育经济学旨在找到提高教育效益的方法和策略,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教育资金、教育质量、教育产出、教育成本、教育投资回报率、教育市场、教育政策等诸多方面。
在教育经济学中,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借助统计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
以下将分别从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投入产出关系和教育市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育资源的配置是教育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教育资源的配置涉及到政府、家庭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
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政府的投入和政策制定,可以优化教育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规则,使得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得到公平合理的配置。
此外,家庭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提供者,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家庭教育投入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
市场也参与到教育资源配置中,通过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
例如,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需求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校和教育服务。
教育经济学希望通过研究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方式,提高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益。
教育投入产出关系是教育经济学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教育投入指的是在教育系统中投入的资源,包括师资、课程、教材、设施、技术等。
教育产出则涉及到对投入的回报和效果,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社会和经济的贡献等。
教育经济学通过实证研究学校、地区和国家的教育投入产出关系,可以评价不同投入方式对教育效益的影响,提出改进教育投入策略的建议。
例如,通过对不同教育投入方式和学校管理方式的比较,可以找到优化教育投入结构的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绩效。
资源配置力量的博弈与高等教育结构的建构

切都 由政府 的计划决 定 ,高等学 校 、企 业 、家庭
和个人 都无权 过 问 。而这 种 资源 配置格 局 的局 限性
是 明显 的 ,即教 育资 源量 扩展 的有 限性和 教育资 源
利 用效 率 的低 下 。进入 市场经 济 社会 ,高 等教育 资
源配置 格局有 了新 的变化 ,发生 变化 的根 本原 因是 因为 出现 了不 同的独立 市 场 主体 。 当然 ,市场经 济 成熟 的状况决 定 了市场 主 体 独立 程度 。但 是 ,不管
的问题 。
一
8 — 8
维普资讯
的比例从 9 .3 下 降到 5.5 ”圆 8 7 .可见 政府对 高 等教育 的投资 比例与 其他 市场 主体相 比,仍处在 首
位。 2 高校 力 量 .
经济 中具有 一定 独立 程度 的主体 ,他 们在 配置 高等
讨高 等教育 资源 配置 问题 ,首先 就要 涉及 到资 源配
会 和经 济发展 的最 大 贡献 ,保 持 高 教育 提供 法规 、 从 制度 、 经 费等 资 源 。尽 管 到 目前 为 止 ,高等 教育 完 全 由政 府
包办 的局 面 已经过 去 ,出现 了高 等教育 投 资主体 的
力 和制 度力 等 。∞ 管 我 国高 等教 育 自改 革 开放 尤 ”尽 其是 19 99年扩招 以来 有 了快速 发展 , 但仍 不 能满足 社会 和大众对 高 等教 育 的需 求 ,高 等教育 资 源的稀
缺性 已成 为不 争 的事 实 。按 照 主流经 济学 原理 ,凡 属稀 缺资源都 有 一个 资源配 置效 率 的选 择 问题 。探
是 通过 他们 各 自所 拥 有 的资 源 配 置力 量 来 进行 的 。
国外高等院校资源配置研究新进展

国外高等院校资源配置研究新进展作者:韩婷婷张强来源:《社会科学动态》2017年第02期摘要:工业化社会的早期阶段决定了高等院校空间布局的研究重点,其中,对高校的校园规划、基础功能等研究较多,对高校的布局理论、与城市和周边区域的空间布局关系等研究较少。
实际上,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高等教育空间布局进行相应的调整,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导致知识性高端人才受到热捧,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受到高度重视,进而促使各国加快发展高等教育。
城市产业(包含各类公共服务业)从城市地区向外延伸或扩散,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进展和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转型的重要路径。
一方面,教育机构、尤其是高等教育机构空间格局的变动,不仅是合乎产业和福利均衡化趋势的必然现象,实际上也已经起到了拉动区域发展的现实作用;另一方面,按照工业化阶段工业发展的规律性来安排高校的布局,使部分高校在大城市地区过于集中在一定区域,加剧了城市病,反而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中图分类号:G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7)02-0065-04一、引言对中国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研究表明,城市产业(包含各类公共服务业)从城市地区向外延伸或扩散,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进展和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转型的重要路径。
一方面,教育机构、尤其是高等教育机构空间格局的变动,不但是合乎产业和福利均衡化趋势的必然现象,实际上也已经起到了拉动区域发展的现实作用;另一方面,我国按照工业化阶段上工业发展的规律性来安排高校的布局,使部分高校在大城市地区过于集中在一定区域,加剧了城市病,反而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
此外,高等教育的过度集中引起了教育的不公平性,有关高校布局问题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大学城等高校集聚形式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分散中心城区人口、交通等压力方面效果显著,形成对中心城区的有效支持;但其发展和扩张也进一步加大了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扩大了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超大型城市的学术优势,加剧了我国高校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性,由此带来了经济、就业等一些社会问题①。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激励机制
设立创新奖励和实践成果认定机制,激发学 生对创新和实践的热情。
CHAPTER 03
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问题
完善高校治理结构
1 2 3
促进高校内部管理民主化
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制度 ,保障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治理的权利,提高决策 民主化水平。
强化高校董事会/理事会制度
进一步完善董事会/理事会的组成、职责和运行 规则,发挥其在学校重大决策中的咨询、审议作 用。
关心教师工作生活,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增强教师归属感。
CHAPTER 05
国际化办学问题
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提高学科水平
学科水平是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核心,需努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 的学科水平,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齐。
引进国际优秀师资
加大对全球顶尖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和教 学科研水平。
年龄梯队建设
关注青年教师培养,同时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形成合 理的年龄梯队。
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和职业发展体系
01
薪酬制度改革
建立与教师绩效、学术贡献相匹配的薪酬制度,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02
职称评审改革
改革职称评审制度,注重教学实绩、学术成果和社会服务,激发教师职
业发展动力。
03
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推动跨文化交流
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 活动,如国际学术会议 、文化节等,提高学生 的跨文化交流能力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促进师生互访交流
加大师生互访交流力度,推动中外学生互换、学者互访,增进对彼 此文化的理解和友谊。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课程体系国际化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国际 化元素,引入国际前沿 知识和案例,培养学生 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 流能力。
高等教育中学科建设与学科资源整合

高等教育中学科建设与学科资源整合高等教育中学科建设与学科资源整合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两个重要方面。
学科建设是指对于某一领域的研究、实践和教育等方面进行总体性的规划设计,并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材、教学方法、实验手段等各个环节的改进和优化,从而为教育和研究提供基础和保障;而学科资源整合则是指将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为教学、研究和实践等提供更加充分、便利和优质的资源支持。
学科建设和学科资源整合是高等教育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支持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学科建设是学科资源整合的基础,只有经过良好的学科建设,才能够有效地将资源整合到该领域下,为实践和研究等方面提供充分支持。
另一方面,学科资源整合则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科建设的深入推进,为学科建设提供更加充实和全面的支持。
在实际的高等教育中,学科建设和学科资源整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学科建设方面,不断的科技进步和学科交叉等因素都在促使高等教育中学科建设的持续优化和提升。
这相当于太极中的“阴阳互生”,它们是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同时,在学科资源整合方面,各大高校和教育机构都在苦心经营,以便将散乱的学科资源更好地整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加强大和优质的学习环境。
那么,在高等教育中,如何进行科学、高效的学科建设和学科资源整合呢?首先,针对于学生需求及其对未来的需求,大学需要将教学和实践过程的重心逐渐向知识和技能结合的方向转变,打造具有深厚实力和工程技术特色的科研平台与人才培养基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紧密围绕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为国家、社会和产业服务。
其次,在学科资源整合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多中心、多层次、多类型的开放式学科平台,打造全球认知的学科资源整合模式,通过学术交流推进学科整合,推进与国际标准的一体化发展。
另外,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与定位,高校还应该在学科整合过程中注重资源的转换性和可再生性,并通过有效的内容贡献机制,推动不同学科的资源价值共享。
总体而言,学科建设和学科资源整合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与利用

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与利用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
而如何合理地配置和有效地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相关问题。
一、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是指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如资金、师资、教育设施等,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目标进行分配和布局。
在资源配置方面,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关注:1. 资金投入在高等教育领域,资金是保障教育质量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确保教育经费的合理配置。
同时,高等学府也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如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等。
2. 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教师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资源,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因此,要加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培养和激励年轻教师,保障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3. 教育设施建设高等教育设施的建设与更新也是一个重要的资源配置问题。
学校应该密切关注师生的需求,合理规划和建设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学生宿舍等硬件设施,以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资源优化利用高等教育资源的主要目标是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例如,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如网络教学、远程教育等,提供更灵活、便捷的教学服务。
2. 科研资源开发利用高等教育机构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为了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学校应该积极开展科研项目和合作研究,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和平台,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并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 社会资源整合利用高等教育机构应积极整合社会的资源,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教育发展。
例如,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
高校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与利用

高校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与利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增长,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在资源配置和利用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本文将从高校资源的类型和特点、资源配置的重要性、资源优化与利用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高校资源的类型和特点高校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教育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等多个方面。
人力资源是高校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包括教师队伍和职工队伍。
教育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和教育技术设备等。
科研资源则涉及到实验设备、科研经费等方面。
高校资源的特点是数量庞大、种类繁多,需要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充分的利用。
二、资源配置的重要性资源配置是高校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
合理配置资源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通过资源配置,可以更好地满足各学科、专业的需求,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资源配置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资源优化与利用1. 人力资源优化与利用高校应根据教学和科研需要,合理配置教师队伍,并通过不同的方式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要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另外,高校还可以引进优秀的人才,扩大人才库,提升高校整体素质。
2. 教育教学资源优化与利用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教室、实验室等资源,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场地,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加强对教育技术设备的更新与维护,提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此外,高校还可以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享教育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科研资源优化与利用科研资源是高校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校应加强对实验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此外,要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鼓励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申报,并为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同时,高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政府等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资源的利用效率。
资源配置与利用是高校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需要高校管理者和相关人员共同努力,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利用策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1供给与需求辨

供给与需求辨供给的经济学解释是指在某一时期和一定市场上消费者按照某一价格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的经济学解释则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该商品的数量。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作为“看不见的手”,在商品市场上可以自动调节供给与需求的数量,从而使市场达到均衡。
在这里,不仅生产者、消费者和商品的关系界定是清晰划分的,而且市场均衡的界定也只是指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上的均衡。
比照经济学的解释,劳动市场上的人力资源可视为教育“商品”,人力资源的生产者为教育机构,而人力资源的消费者为社会。
劳动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均衡,集中地表现为人力资源的供给——教育供给与人力资源的需求——教育需求在劳动市场上的匹配,也就是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相适应的状态。
尽管一方面,劳动市场上教育产出的“人化的商品”,与商品市场上企业产出的“物化的商品”,不是完全等同的;但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则具有与普通教育不同的规律和特点,它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就必须兼顾职业和教育这两大要素,也就是说,倘若将促进经济发展和体面就业视为具有经济功能的功利性目标,那么促进个性发展和社会公平则是具有教育功能的人本性目标。
在这里,教育功能目标的实现,要建立在经济功能目标实现的平台之上,因此,有必要辨证地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对职业教育领域里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展开研究。
职业教育的供给与需求的存在形式与商品市场不同,劳动市场上教育供给的“商品”以及教育需求的“商品”,具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突显社会公平的教育机会,二是承载社会服务的教育产品。
职业教育的供给指的是职业教育机构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给个人的教育机会和提供给社会的教育产品(参见范先佐文)。
职业教育机会的供给发生在职业教育过程的起点,体现为职业教育机构招生的数量和专业;职业教育产品的供给则发生在职业教育过程的终点(这里的教育过程均指职前教育),体现为职业教育机构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参见杨晓霞文)。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和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性、现状以及未来可行的改进方法。
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性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平等和发展的公平性。
在一个公平的教育系统中,每个有才能和潜力的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只有确保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潜力,并促进社会的公正与稳定。
其次,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国家创新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现代社会对高素质的人才需求不断增长,而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和领导者的重要途径。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可以将有限资源向科研项目和学科重点倾斜,有助于提高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水平。
最后,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也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通过配置教育资源,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储备和技能水平,带动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增长。
二、现状分析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存在着一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不公平现象。
首先,一些地区和学校资源过于集中,导致一些贫困地区和学校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持。
其次,某些热门专业和学科资源过剩,而一些冷门专业和学科资源严重匮乏。
这种严重的不均衡现象,使得一些学生只能选择热门专业,而忽略了自身兴趣和潜力的发展。
此外,一些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现象也存在着,一些学校和课程的质量不高却占用了大量资源。
三、改进方法为了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方法。
首先,应该加强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学校的资金和项目扶持力度,建设更多的高校和教育设施,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
此外,可以采用跨区域合作,共享资源的方式来实现资源之间的平衡。
其次,还需要调整专业和学科的资源配置。
政府和学校可以通过减少热门专业的招生规模,增加冷门专业的招生数量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等教育中的教育投入与资源配置

高等教育中的教育投入与资源配置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国家的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要想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教育投入和资源配置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中的教育投入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投入和配置。
一、教育投入的重要性教育投入是指投入到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包括资金、人力资源、学术研究等。
教育投入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发展。
首先,充足的资金投入可以保证高等教育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
这些设施的完备与否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环境。
其次,充足的教师资源是提供高质量教育的关键。
只有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够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深度。
最后,丰富的学术研究资金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研究,提高教育的学术水平。
二、资源配置的重要性资源配置是指合理分配和利用教育资源的过程。
在高等教育中,资源的配置决定了教育的效益和公平性。
首先,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确保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通过精确的数据分析和细致的资源调配,可以使教育资源在各个地区和院校之间更加均衡。
这意味着来自不同地方和背景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提高了社会的公平性。
其次,资源配置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益。
通过科学的资源配置,可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例如,将优秀的教师资源配置给学生数量较多的专业,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更多的人才。
三、合理的教育投入和资源配置策略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需要制定合理的教育投入和资源配置策略。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
通过增加教育经费,可以提供更好的教学设施,吸引优秀的教师,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政府还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进行捐赠,增加教育资金来源。
其次,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进。
培养更多的高水平教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浅谈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精品文档

浅谈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精品文档浅谈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引言我国年度高等教育多年来在招生人数、师资力量、固定资产及财政性教育经费等方面都保持了高速度的增长,高等教育资源得到了大幅度的开拓和利用,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供给,对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计划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直接关系着办学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规模效益,以及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高低等各方面。
本文的目的即试图从教育产品属性的视角出发来探析教育资源的配置机制,以期实现我国的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概念界定所谓的公共产品,即指扩展期服务给新增消费者的成本为零,且无法排除人们享受的物品。
以上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并在最新修订出版的第十六版《经济学》中提到。
[1]根据这种观点我们可以得出公共产品的几个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
私人产品与之相反,即由个别消费者所占有和享用,具有竞争性、排他性和可分割性。
在现实生活中,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那些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就是准公共产品。
换句话说,“拥挤性的公共产品”和“价格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就是准公共产品。
根据以上对于产品属性的定义,要界定我国的教育产品属性,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区分制度安排状态下的教育和实然发生状态下的教育这两种情况。
如果单从制度制度层面来分析我国的教育属性的话,那么义务教育显然偏向于以公共产品为主,非义务教育则是准公共产品为主;但是从我国教育的发展实际来看,教育作为一种产品或服务,它的消费主体和受益对象逐渐趋向多元化,既包括个人,也包括社会组织和团体。
从产品的竞争性与排他性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教育的产品属性比较倾向于以准公共产品为主,首先是因为绝大多数的教育在技术上可以实现排他;其次,任何教育支出的直接受益者都是受教育者本人和他们的家庭,虽然这种收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最后,教育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利益,即这种利益从受教育者本人和他们的家庭可以外溢给其他的社会成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配置力量的博弈与高等教育结构的建构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是三种资源配置力量(政府、高校与社会)博弈的结果,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成熟性,三种资源配置力量在博弈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对等的关系,这不仅影响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而且对高等教育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
重构政府在市场经济和法制框架下的行为,赋予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科学合理地分类、定位高等学校,不断强化市场竞争机制,是制衡资源配置力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关键。
[标签]资源配置力量博弈市场机制高等教育结构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的高等教育,它的结构的形成不仅受到其内部高等学校之间关系的影响,而且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的因素对其结构的形成也产生着重要影响。
由于教育资源是高等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因素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他们各自所拥有的资源配置力量来进行的。
如何审视和制衡这些教育资源配置力量,构建我国合理有序的高等教育结构,是我们需要认真思索和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力量的种类“高等教育资源通常是指维持、组成,参与并服务于高等教育系统的广泛资源,即人力、物力、财力和制度力等。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自改革开放尤其是1999年扩招以来有了快速发展,但仍不能满足社会和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按照主流经济学原理,凡属稀缺资源都有一个资源配置效率的选择问题。
探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首先就要涉及到资源配置主体的问题,即谁来配置以及如何配置教育资源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年代,政府是唯一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主体,设置多少学校和哪些类型的学校,举办哪些专业,各专业招多少学生以及学生毕业分配等,一切都由政府的计划决定,高等学校、企业、家庭和个人都无权过问。
而这种资源配置格局的局限性是明显的,即教育资源量扩展的有限性和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
进入市场经济社会,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格局有了新的变化,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出现了不同的独立市场主体。
当然,市场经济成熟的状况决定了市场主体独立程度。
但是,不管怎么说,由政府一统天下的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局面已经过去,出现了政府、高校、社会三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力量制衡的格局。
1.政府力量政府力量是指政府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基本方式和表现形式。
它强调的是实现高等教育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保持高等教育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为高等教育提供法规、制度、经费等资源。
尽管到目前为止,高等教育完全由政府包办的局面已经过去,出现了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是一个通过政府推动建立市场经济的国家,政府在配置高等教育资源过程中仍是最重要的主体。
“从1990年到2000年,国家财政性经费投入占整个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从98.3%下降到57.5%”,可见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比例与其他市场主体相比,仍处在首位。
2.高校力量高校力量是指高校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基本方式和表现形式。
它对内表现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对外表现为输出教育服务,吸收优质教育资源等。
各个高校在配置教育资源时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但在争取外在优质教育资源时也表现出竞争性。
高校能够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本身内在的学术力量。
高校学术力量产生的根源在于其组织与生俱来的专业化品质和学术本质。
它的组织特性决定了它能够承担社会其他组织所不能替代的功能,使它有别于其他组织并长久存在。
高等学校发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其核心在于本身学术力量的存在和发挥。
高校学术力量的作用发挥与市场的发育和法制化建设情况密切相关,即它本身要具有法人的独立地位,能够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
3.社会(市场)力量社会力量是在配置高等教育资源过程中,与政府力量、高校力量相对应的概念范畴。
它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和个人。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各类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日趋明显。
社会力量独立办学、校企合作办学日趋繁荣,也出现了社会中介组织积极参与高校教育质量评估的萌芽。
从个人投资高等教育角度看,“从1990年到2000年,高等学校事业收入中学杂费收入比例从1.7%猛增到20。
7%”;而且高教收费制度的改革,确立了学生消费主体的地位,他们通过选修课程,将会决定高校哪些领域和学科得到发展,从而引导着高等学校课程的扩展和收缩。
二、资源配置力量的博弈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从博弈理论看,形成博弈关系的前提是:一方面,各方都有自己独立的利益和目标,拥有独立作出决策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各方的利益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一方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对方的行为和目标的实现。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唯一的教育资源配置主体,也就没有博弈关系的产生。
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高校与社会(包括组织和个人)都成为了市场经济中具有一定独立程度的主体,他们在配置高等教育资源过程中形成了博弈关系。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成熟性,三种资源配置力量的主体在博弈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对等的关系,博弈的结果不仅影响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而且最终对高等教育的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
1.政府与高校:主与从的博弈“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行政决定、审批等仍然是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主要手段,政府仍旧是高等教育资源(包括法规、制度、经费等资源)的主要供应者和高等教育事业的管理者,高校则是在政府提供的资源环境下受调控管理的办学者。
”然而,高等学校并不完全处于被控制地位,随着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职能转换以及高校依法办学主体地位的确立,尤其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轴心”作用,使得高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并在政府的政策框架内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办学抉择。
虽然政府与高校之间已经构成了博弈的关系,但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垄断地位,使得政府一方主导的权力过大而高校一方从属的色彩太浓。
在政府与高校的主与从博弈情形下,高等教育结构更多地以政府的意志为转移。
一是通过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及学科,如1978—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确立了96所全国重点高校;1984—1985年,国务院批准将10多所高校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并分别列入国家“七五”计划和“八五”计划;1984年、1986年和2000年国务院又先后批准在55所重点大学成立研究生院,并予以重点支持等。
二是通过学位授权审核对高等学校实现办学分工。
三是制定统一的办学质量评估体系,引导高等学校规范发展。
可以说,高等教育结构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对高校的期望,政府分配给高校的职能、权力及资源决定的,体现的是政府的工作重点和行为导向。
政府主导型造成的弊端是,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单一,发展目标趋同,争合并、争改名、争招生指标和盲目追求升格等。
2.高校与高校:竞争中的博弈高等学校是办学的具体实施者,每一所高校关注的目标是如何把握好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高校定位”问题),赢得最有利的发展空间。
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高等教育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如何争夺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并促进自身的发展,是每个高校奋斗的目标。
“在一个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各学校出于相互竞争的需要而不断扩张。
””高等学校的“扩张”倾向,既可以表现在规模、专业覆盖面的扩大上,也可以表现在学术地位、社会知名度的提升上,其目的是为自己赢得最大的发展空间。
这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一条内在规律,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高等学校之间的残酷竞争造成了目前出现的高等学校之间的职责不清、盲目追求“高层次”、“大而全”和“升格热”等现象。
一是受传统的“重学轻术”观念和“名分”思想的影响以及国家资源配置政策的约束,使得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纷纷趋向学术型。
在高等教育系统中,高职拼命往学术性上靠,高专想方设法往本科院校行列挤,教学型高校趋向研究型,研究型高校又热衷于创办世界一流大学。
二是受经济利益驱动,高等学校普遍追求“大而全”。
自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以来,学费收入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筹措办学经费的重要部分,在这种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的影响下,高等学校普遍求全求大,追求办学规模的扩张,热门专业一轰而上,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相互抢夺生源,分工不清,培养目标不明确。
三是以文凭为本位的社会风气助长了高等学校追求办学层次的“升格热”。
目前,本科生的就业率高于专科生、研究生的就业率高于本科生的社会就业现象,使得许多高校(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不是注重自身的发展特色,而是想方设法拼命追求办学层次的升格,来迎合社会的高层次的需求和消费。
3.社会与高校:合作中的博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高校法人地位的确立,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愈加密切。
一方面,在高等教育资金来源中,除了政府财政、学生或者家长支付一部分外,社会其他来源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占高校科技经费总投入已经从1985年的21%增加到目前的40%以上;国内外社团、企业、个人等,以资金、设备、技术、图书资料等形式为高校捐赠和赞助,成为高等教育资金来源的另一重要渠道。
另一方面,高校为社会输送着高级专门人才、技术和科技产品,促进着社会的全面进步。
“大学组织学术结构的核心是专业化学科的整合能力与专业化发展的预期能力,它既引导着学科内在发展的方向,也孕育着未来市场新的专业化分工的方向”。
然而,社会与高等学校由于利益目标的不同,它们之间也存在博弈,而且在不同时期它们之间力量的对比呈现出不同的结果。
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各类组织和个人希望高等学校提供更多的教育产品(人才、技术和科技产品等)来促进自身的进步;从高校角度看,高校希望社会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生源、资金和设备等)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当高等教育市场呈现卖方市场特征(即高等教育属于稀缺资源)时,高等学校就可以不必要面向社会(市场)办学,而是按照行政指令、自身专业发展特点和学校传统等封闭办学,长此以往,会导致高等教育专业学科结构僵化,层次结构、形式结构和区域结构的不合理。
当高等教育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时,社会与高校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子逆转,高等学校若想谋求发展就必须面向社会(市场)办学,以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于是。
各个高等学校都以人才市场需求、社会发展目标为导向,从自身师资、学术、管理和服务能力等方面出发,注重特色发展,而不是追求“高层次”、“大而全”等盲目发展,从而使高等教育整体结构日趋合理。
三、制衡资源配置力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本身尚未完成,政府、高等学校与社会(市场)三种配置资源力量的新的产权边界正在形成之中,目前他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属于“非均衡”状态,高等教育结构也不尽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