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泄热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大黄药性与功效
中药大黄药性与功效时常我们会发现,自己身边很多的药物都是中成药制作而成的,比如说大黄,大黄当中可以对于清热解毒和同感利尿有着极好的作用,大黄又被称作是川军,锦纹大黄,名字不同代表的意思相同,其实中药大黄药性很强,对于很多疾病有着极好的作用,接下来的文章就来为大家一个做下介绍。
大黄用于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概述: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别名:将军,川军,锦纹大黄。
药性类别:暂未分类性味与归经: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与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
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
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
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用法与用量:3~30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患处。
注意:孕妇慎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临床应用:1.大黄甘遂汤(《金匮要略》)治妇人产后,水与血结于血室,少腹满如敦状;及男女膨胀,癃闭,淋毒,小腹满痛者。
大黄12g,甘遂6g,阿胶6g,水煎顿服。
其血当下。
本方中大黄,甘遂虽是峻猛之药,但由于所主之证并非爆发性的急症,所以药性并不像陷胸汤,十枣汤那样凶猛。
2.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协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大黄(9克),附子(12克),细辛(3克),水煎服。
中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中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中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①《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②《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③《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④《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
⑤《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中药大黄的食用方法:1. 大承气汤《伤寒论》:本品、厚朴、枳实、芒硝。
主治,阴明热结,痞满燥实之重证。
2. 小承气汤《伤寒论》:本品、厚朴、枳实。
主治阳明热结轻证。
痞满实而不燥者。
3.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主治阳明热结,燥实在下,而无痞满之证。
4. 大黄丸《圣济总录》:本品、黄芩、黄连、当归、赤茯苓、黄芪、干地黄、赤芍药、柴胡、栀子。
治虚劳骨蒸,心神烦躁,大小便难,四肢疼痛。
5. 大黄甘遂汤《金匮要略》:本品、甘遂、阿胶。
主治妇人产后,水与血结于血室,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面不渴。
6. 大黄当归散《张氏医通》:本品、黄芩、红花、苏木、当归、栀子、木贼。
主治眼胞壅肿,瘀血凝滞不散而渐生翳者。
7.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本品、牡丹皮、桃仁、瓜子、芒硝,主治肠痈脓未成,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脉迟紧者。
8.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本品、附子、细辛。
主治,寒积里实。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手足厥逆等。
9. 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黄、芒硝、甘遂。
主治结胸证。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日哺少有潮热,短气燥烦等。
10. 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本品、黄连。
大黄、番泻叶的泻下作用
泻下作用临床应用
大黄:
大黄作为泻下药不同于西药中的泻药,“泻下”功效不能局限于“导泻” 作用与西药泻药一般只用于治疗便秘不同,大黄在临床上除用于通便外,其适 应证相当广泛,可用于治疗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等急腹症, 上消化道出血、咯血、衄血等出血性疾病,急性扁桃体炎,急性黄疸型肝炎, 急性肺炎,肾功能衰竭,急性肠炎和菌痢,急性脑出血,高脂血症,跌打损伤, 烧烫伤等疾病,甚至广泛用于减肥产品中。【11】
大黄、番泻叶化学成分对比
大黄主要成分:
大黄的主要成分为蒽醌衍生物, 含量约3% 5%, 大部分为葡萄糖结合苷, 游离苷元有大 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 素甲醚等。【1】
番泻叶主要成分:
1.蒽醌及其衍生物类: 二蒽酮类衍生物是番 泻叶中含量较高有效部分, 也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首都医药,2003,10(22):45-461 【14】高晔,朱艳华等.番泻叶的药用研究进展.中医药学刊,2006.24(11): 2145 【15】王伽伯, 李会芳等.基于泻下药效模型的大黄生物效价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 集·实验研究,2006.12(5):156 【16】徐志华.番泻叶治疗损伤后腹胀、便秘48例.江西中医药,1991,22( 6):56 【17】金亚城,胡关海,朱正中.番泻叶对急性胃、十二指肠出血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 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8):455 【18】王民,阎世明,王静远,等.番泻叶浸剂灌肠在腹部手术后应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9)—:540 -542 【19】顾波, 金琦.番泻叶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中医中药,1993,7:45-46 【20】彭惠清,吴艳坤.番泻叶泡饮清洁肠道.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2,12( 11):492 【21】冉书琴,邓庆林.番泻叶袋泡剂用于妇科术前肠道准备25例观察分析.中成药, 1988,(10):26 【22】罗俊萍.中药灌肠治疗麻痹性肠梗阻临床观察[J].中国医疗前 沿,2008,3(16):100. 【23】黄洁夫.腹部外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79一898.
中药学:攻下药之大黄
中药学: 攻下药之大黄大黄属于泻下药的攻下药, 攻下药多属味苦性寒, 既能通便, 又能泻火, 适用于大便燥结、宿食停积、实热壅滞等症。
整理中药学专业知识关于大黄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重要的知识。
【药用】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或药大黄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苦, 寒。
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
【功效】攻积导滞, 泻火凉血, 行瘀通经。
【临床应用】1.用于大便燥结, 积滞泻痢, 以及热结便秘、壮热苔黄等症。
大黄泻下通便、清除积滞, 故可用于大便不通及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溏而不爽等症;又因它能苦寒泄热, 荡涤肠胃积滞, 对于热结便秘、高热神昏等属于实热壅滞的症候, 用之可以起到清热泻火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时, 本品常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
2.用于火热亢盛、迫血上溢, 以及目赤暴痛, 热毒疮疖等症。
大黄泻下泄热, 有泻血分实热的功效, 故又能用治血热妄行而上溢, 如吐血、衄血;对目赤肿痛、热毒疮疖等症属于血分实热壅滞的症候, 可配黄连、黄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3.用于产后瘀滞腹痛, 瘀血凝滞、月经不通, 以及跌打损伤、瘀滞作痛等症。
大黄入血分, 又能破血行瘀, 故可用于上述瘀血留滞的实症, 在使用时须配合活血行瘀的药物, 如桃仁、赤芍、红花等同用。
此外, 大黄又可清化湿热而用于黄疸, 临床多与茵陈、山栀等药配伍应用;如将本品研末, 还可作为烫伤及热毒疮疡的外敷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处方用名】生军、生川军、生锦纹、生大黄(生用, 泻下力猛)酒川军、酒洗大黄(用生大黄喷黄酒, 烘干后应用, 可增强活血行瘀之功)制军、制川军、制大黄(用黄酒拌匀后蒸熟成黑色, 泻下力较缓, 能清热化湿)【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 煎服。
用作通便宜后下。
研粉吞服, 每次二至三分。
【方剂举例】大承气汤《伤寒论》: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主治热盛便秘,腹胀满, 烦躁谵语, 口干, 舌苔焦黄起刺, 脉沉实有力者等症。
大黄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大黄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大家是否知道大黄汤这种中药方剂呢?可以说大黄汤在临床中的应用是相当的广泛的,那么大黄汤都具有哪些特点呢?日常生活中大黄汤都得到了哪
大家是否知道大黄汤这种中药方剂呢?可以说大黄汤在临床中的应用是相当的广泛的,那么大黄汤都具有哪些特点呢?日常生活中大黄汤都得到了哪些方面的应用呢?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吧。
【处方】大黄(锉,炒)牡丹皮消石(研)芥子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5克
【制法】上药锉碎。
【功能主治】主肠痈。
少腹坚硬,肿大如掌而热,按之则痛,局部或赤或白,小便稠数,汗出憎寒,其脉迟紧者来成脓,如脉数则脓已成。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以利下脓血为度,未利再服。
【摘录】《证治准绳·疡医》卷二
【处方】大黄6克黄连6克(去毛)黄柏6克栀子6克(擘)
【制法】上四味,切。
【功能主治】主天行,五六日不解,头痛壮热,四肢烦疼,不得饮食。
【用法用量】用水800毫升,煮六七沸,纳豉12克,葱白7茎,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猪肉、冷水。
【摘录】《外台秘要》卷三引《张文仲方》
【处方】大黄10克
生活常识分享。
大黄的乌鸡汤做法与功效
大黄的乌鸡汤做法与功效大黄和乌鸡都是中医药中常用的药材。
大黄具有清热泻火、通便利水的功效,而乌鸡则具有补肾壮阳、滋阴润燥的作用。
将两者结合起来,制作成乌鸡汤,不仅有着美味可口的味道,还具有一定的药膳功效。
本文将介绍大黄的乌鸡汤的做法及其功效。
一、大黄的乌鸡汤做法材料:1只乌鸡15克大黄适量的姜片适量的盐步骤:1. 将乌鸡宰杀后洗净,备用。
2. 把乌鸡从内到外涂上适量的盐,腌制20分钟,去腥味。
3. 将大黄用清水冲洗干净,切成小块备用。
4. 将姜片切成薄片备用。
5. 锅中放入足够的水,烧开后放入乌鸡,用中小火炖煮2小时。
6. 在炖煮的最后30分钟,加入大黄和姜片,继续炖煮至时间结束。
7. 汤煮好后,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即可食用。
二、大黄的乌鸡汤功效1. 清热泻火:大黄具有泻火的作用,可以清热解毒。
乌鸡的肉质鲜嫩,能够和大黄相互搭配,使得乌鸡汤有一定的清热作用,可以缓解体内的湿气和火气,对于口腔溃疡、痤疮等火气过盛的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2. 通便利水:大黄具有通便利水的功效,可以帮助排除体内废物和毒素。
乌鸡汤中加入适量的大黄,可以起到通便的作用,改善便秘问题。
3. 补肾壮阳:乌鸡肉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对于肾气不足、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男性健康问题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大黄中含有丰富的大黄酸和大黄素等成分,具有增强肾脏功能的作用,配合乌鸡一同炖煮,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4. 滋阴润燥:大黄的乌鸡汤还具有滋阴润燥的作用。
适用于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燥热内盛的症状。
大黄的苦寒特性能够对抗体内的湿热,乌鸡肉质滋润,可以平衡大黄的寒凉性,使乌鸡汤既具有清热作用,又不会过于寒凉。
需要注意的是,大黄具有泻痢作用,不宜过量食用。
为了保证食用安全,建议在食用前咨询医生的意见,特别是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小儿和老人等特殊人群。
总结:大黄的乌鸡汤不仅具有美味,还有多种功效。
它既可以清热解毒、通便利水,又可补肾壮阳、滋阴润燥。
无论是在夏季清热解毒,还是在寒冷的冬季温暖身体,大黄的乌鸡汤都是一道受欢迎的药膳。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主治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的功能主治1. 功能主治大黄是一种中药材,常用于中医药中。
它具有多种功能主治,包括:•缓解便秘:大黄具有通便作用,可促进肠道蠕动,增加排便次数,减轻便秘症状。
它含有丰富的大黄素,可柔软排泄物,减少粪便干硬,提高排便效果。
•清热泻火:大黄有清热泻火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火热烦闷、口渴、尿赤等症状。
它能够清除体内的湿热,调节体内阴阳平衡。
•消肿散结:大黄可以促进体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并消散淤血。
它还可软化结节和肿块,促进其吸收。
•利尿通淋:大黄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可有效排除体内废物和毒素,减轻水肿症状,促进肾脏功能。
•化痰止咳:大黄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可改善咳嗽痰多、喉咙不适等症状。
它可清除体内痰湿,减少痰液分泌,缓解咳嗽问题。
•清肝明目:大黄还可以清肝明目,可用于治疗目赤肿痛、目眩等眼部不适症状。
它能够调节肝气,改善眼部血液循环,保护视力。
2. 注意事项在使用大黄时,需注意以下事项:•用量要适当:大黄具有泻下作用,使用过量可能导致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
因此,在使用时应按照医生或中药师的建议用量,不可随意增减。
•孕妇慎用:孕妇要慎用大黄,因为它具有刺激性,可能影响胎儿发育。
如果需要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严格控制用量。
•高血压患者慎用:大黄含有一些活性成分,可能会引起血压升高。
高血压患者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并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适合使用。
•肠梗阻患者禁用:大黄具有促进肠道蠕动作用,因此对于肠梗阻患者来说是禁用的。
使用大黄可能加重肠梗阻症状,导致肠道更加堵塞。
•长期使用慎重:大黄含有一些活性成分,长期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肝肾损伤。
因此,长期使用大黄的人需定期检查肝肾功能,确保身体健康。
3. 使用方法大黄可多种形式使用,包括:•中药煎汤:将适量的大黄研磨成粉末,加入开水中煎煮。
可根据具体需要调整用量和用药时间。
•中药丸剂:将大黄与其他中药材配方搅拌均匀,制成丸剂。
按照医生或中药师的建议服用。
泄热汤的功效与作用
泄热汤的功效与作用
气温和湿度等的变化尤其会导致身体不适,更是需要在此时加强补养,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种简单的养生方剂泄热汤的做法,希望能在大家需要的时候起到的效果。
【处方】
大黄(炮)甘草(炙)各30克芒消(研)防风(去叉)各15克
【制法】
上药四味,粗捣筛。
【功能主治】
治咽喉闭塞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20毫升,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二二
以上就是关于泄热汤的相关小常识,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的养生小常识都是我们不知道的,我们平时可以多多了解一些,就能很容易的达到养生的效果了。
大黄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1.清热泻火:大黄甘草汤主要是通过大黄中的大黄素和甘草中的甘草黄酮等活性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火热症状。
2.缓解便秘:大黄甘草汤中的大黄具有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肠道蠕动能力的功能,可以改善便秘症状,促进排便,缓解肠胃不适。
3.调整肠道功能:大黄甘草汤中的甘草含有丰富的甘草酸和甘草素等成分,可以调节肠道蠕动、增加胆汁分泌,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改善肠胃功能。
4.清洁肠道:大黄甘草汤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热毒,减少毒素在肠道中的滞留,保持肠道的清洁和健康。
5.促进排毒:大黄甘草汤可以增加胃肠道的蠕动、增强排便功能,有助于清除体内废物和毒素,促进体内的代谢排泄。
6.改善湿热症状:大黄甘草汤具有祛湿的功效,可以改善湿热症状,如口干、苔黄、尿黄等。
7.缓解消化不良:大黄甘草汤中的生姜具有温中暖胃、行气散寒的作用,可以缓解胃寒、消化不良等症状,改善食欲和胃肠功能。
8.预防肠道疾病:大黄甘草汤具有清洁肠道、调整肠道功能、促进排毒的作用,对预防肠道疾病如结肠炎、肠胃炎等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虽然大黄甘草汤有一系列的功效和作用,但是使用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用量:大黄甘草汤属于泻热类的方剂,使用过量容易引起腹泻等副作用,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不可盲目增加剂量。
2.使用时间:大黄甘草汤主要是用于急性的火热症状,如高热、便秘、口渴等,用药时间一般不宜超过7天,长期使用有可能造成肠道的依赖性,对肠道功能产生损害。
3.配伍禁忌:大黄甘草汤中的药物成分与其他药物可能产生相互作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干扰。
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综上所述,大黄甘草汤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主要通过清热泻火、缓解便秘、调整肠道功能、清洁肠道、促进排毒等作用来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然而,使用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和禁忌症状。
大黄的功效
大黄的功效大黄的功效比较多,第一个功效攻下积滞。
大黄是最常用最主要的一个苦寒攻下药,所以它在苦寒攻下方面,我们在概述这一节当中就讲了有三个方面的功效和相应的主治。
第一个是泻下通便,大黄的攻下积滞里面其实包括了这个泻下通便,这个攻下也有泻下的意思,当然也可以分开来书写,就写它泻下通便,这个对于大黄来讲因为相对比较次要一些,所以我们没有把它单独的罗列出来。
如果大黄作为一个泻下通便的药,它临床主治的就是一般的习惯性便秘。
大黄对于习惯性便秘应该是一个有效的药物,但不是一个理想的药物。
为什么说它是一个有效的药物?就是一般的习惯性便秘用比较小的剂量的大黄,就是我们一般用量的最小量,比如说3克左右,如果作为散剂吞服,或者作为汤剂或者泡服,泡服用开水来浸泡一下,一般在8~12个小时,可能都会引起通便,能够有效的缓解习惯性便秘,排便困难这个症状。
所以它是一个有效的(药),就是它的疗效是可靠的。
但是为什么说它不是一个理想的治疗习惯性便秘的药呢?根据中医药理论,认为大黄是一个苦燥的药,它有明显的燥性。
习惯性便秘它需要服药的时间不是一次两次,因为经常需要服用,那经常服用以后可能排便越来越困难,大便越来越干燥。
那么根据中药的理论呢,就是因为它苦燥伤津造成的。
就用中药苦味这个理论来把它总结出来。
现代的药理学研究,认为大黄它同时含有两类相反作用的化学成分,一类是能够引起泻下的蒽醌类的化学物质及其它的一些衍生物,这类是泻下的成分,能够明显的引起腹泻;但同时大黄又含了比较多的鞣质,这个鞣质是一个收敛性的成分,它对大肠的作用不但不能促进排便,反而影响排便,它有收敛止泻的这样一个作用。
所以它同时含有两类作用相反的化学成分。
由于蒽醌类的衍生物这一类的泻下成分,它发挥的泻下作用时间比较快,维持的时间也比较短;而鞣质类的这个化学成分它发挥收敛性的作用相对来讲要缓慢一些,维持的时间也要久一些。
所以大黄作为一个泻下通便,治疗习惯性便秘(的药),随着使用的时间越长,里面所含鞣质产生的收敛作用表现得就越明显,所以常常容易引起继发性便秘。
大黄的清泄湿热功效
大黄的清泄湿热功效最后一个功效就是清泄湿热,它对湿热病证也是一个很有效的药。
因为它也是一个苦燥的药,类似于前面三黄那一类的清热燥湿药,只不过大黄微微有一点利尿作用,所以回避了清热燥湿,所以认为大黄是一个清热燥湿药,其实并不是一个错误,基本上是可以的。
但是为了强调,从另外一个角度,它象栀子一样有那么一点利尿的一种现象,所以有的叫清泄湿热,有的叫清利湿热。
习惯上大黄把它说成清泄湿热的更普遍,我们还是沿用普遍的这种(说法),不去改变它。
它对应的就是湿热病证,我们前面说攻下积滞,它可以治疗湿热痢疾,其实与它的清泄湿热也是相关的。
除了湿热泄利以外,最多的就治疗湿热黄疸和湿热淋证。
湿热黄疸大量的是出现在比如说传染性的黄疸性的肝炎或者其他的一些肝胆疾病,如果肝胆湿热很重的时候,湿热熏蒸,胆汁外溢,就泛溢于肌肤,那么就出现了皮肤爪甲巩膜,眼里面的巩膜发黄,这个不管中医西医都叫做黄疸。
它的病因是因为肝胆的湿热内盛而引起的,就需要清利湿热来利胆退黄。
治疗湿热黄疸最有名的方就是张仲景的茵陈蒿汤,茵陈蒿汤就是三味药,后面我们要学的,利湿退黄的茵陈蒿作为主要的药,然后我们前面学过的栀子也是治疗湿热病证包括湿热黄疸在内很重要的一个药,第三味药就是大黄。
大黄在这个茵陈蒿汤当中,这个也是明代有名的温病学家吴又可在《温疫论》当中也说过,在这个茵陈蒿汤里面,他说这个“茵陈蒿为治疗黄疸之专药”,主要就是治疗湿热黄疸最重要的一个药物,后面我们要学的,“设去大黄”,假设在这个方里面,茵陈蒿汤把大黄这个药去掉,“则鲜有效矣”,那么治疗湿热黄疸的疗效就大打折扣。
“鲜有效矣”,就很少收得到应有的疗效。
所以说他认为大黄在茵陈蒿汤当中,不是针对便秘的,如果说湿热黄疸的患者有便秘,当然它也可以针对,没有便秘完全可以使用。
所以在临床上用茵陈蒿汤来治疗湿热黄疸的时候,不考虑这个患者是不是大便秘结不通,而且很多湿热黄疸的患者那个大便是溏薄的,而且那个大便的颜色很淡,淡黄的,那是一个临床的一个特殊的表现。
中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用法用量
中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用法用量中药大黄是一味内外皆能用的良药。
它具有怎样的功效与作用大家知道吗?用法用量又是多少呢?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介绍下大黄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大黄的功效和作用《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
"《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攻积导滞:味则大苦,气则大寒,性沉而降,力猛善走,直达下焦,长于还下。
入阳明,能荡涤胃肠实热积滞。
凡伤寒,温病,热结于中。
凉血解毒:味大苦、气大寒既入气分,又恤分,有泻热凉血之效,故《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大黄入血分,性呈趋下而又善清在上之热,故目疼,用之皆为要药。
又善解疮疡热毒,以治疗毒,尤为特效之药。
其性能降胃热,并能引胃气下行,故善止吐衄。
”活血祛瘀:《本草易读》曰:“大黄,味苦大寒,入太阴脾,厥阴肝经。
泻热行瘀,决壅开塞。
通经脉而破症结。
”功用峻烈,推陈致新,使瘀血去,而新血生。
大黄外用功效:外用亦是一味良药。
如研末可治黄水疮、湿疹等皮肤病;与陈石灰同炒至桃红色,研细后撒布伤口,可止创伤出血。
配地榆研末油调后外敷,治疗烫火伤颇效。
大黄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2克;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久煎;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
煎液亦可作灌肠用。
炒炭常用于凉血止血。
大黄的功能主治是什么病
大黄的功能主治是什么病功能主治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它的功能主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清热泻火:大黄有一定的清热泻火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病病。
2.泻下通便:大黄是一种优秀的泻下药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问题。
3.解毒消肿:大黄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对于一些感染引起的肿痛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利水消肿:大黄能够增加尿量,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排泄,对于水肿问题有一定的疗效。
5.改善黄疸:大黄对于一些由于肝胆疾病引起的黄疸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适应症范围大黄的药性独特,适用于一些特定的疾病和症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热毒病病:热毒病病是指由暑热、湿热及其他热毒引起的病症,如暑温热病、百日咳等,大黄可以清热泻火,对此类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2.便秘问题:大黄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可以用于缓解由于排便不畅引起的便秘问题。
3.感染性疾病:大黄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功效,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肿痛等症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4.水肿问题:大黄可以促进尿量增加,有利于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对于水肿问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5.肝胆疾病:大黄对于一些由于肝胆疾病引起的黄疸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用法用量大黄作为一种药材,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
一般来说,大黄的用法用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煎汤剂:将大黄切碎,加水煎煮,取汤液来服用。
剂量需要根据病情来决定,一般建议每次用量在3-6克左右。
2.蜜丸剂:将大黄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蜜糖,搅匀制成丸剂,每次服用10粒左右。
3.酒剂:将大黄切碎,加入适量的白酒浸泡,密封保存2-3天,取出滤液来饮用。
剂量一般为每次10-20毫升。
请注意,在使用大黄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具体的剂量要求,不要自行增减用量,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注意事项在使用大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孕妇禁用:孕妇禁用大黄,因为大黄具有促进子宫收缩的作用,可能对胎儿造成不利影响。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大黄,又名大黄皮、黄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也是一种常见的食用植物。
大黄既可以用于药用,也可以用于食用,其功效与作用也是非常丰富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其食用方法。
首先,大黄具有清热泻火、通便利水的功效。
大黄含有丰富的大黄素和大黄酚,这些成分可以有效清热泻火,对于体内的湿热有很好的排毒效果。
同时,大黄还含有一定的草酸和蜡质物质,这些成分可以起到通便利水的作用,对于便秘和水肿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其次,大黄还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大黄中含有丰富的大黄素,这种成分对于
细菌和病毒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以帮助人体抵抗疾病,预防感染。
同时,大黄还含有一些挥发油和酚类物质,这些成分可以有效消炎,对于肠胃炎、肠道感染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此外,大黄还具有促进消化的功效。
大黄中含有丰富的大黄素和蒽醌类物质,
这些成分可以刺激胃肠黏膜,增加胃液分泌,促进消化。
同时,大黄还含有一些苦味成分,可以刺激消化腺分泌,增加食欲,对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关于大黄的食用方法,一般可以将大黄切成小块,晒干或者烘干后,可以用来
泡水饮用,也可以用来煮汤或者煮粥。
需要注意的是,大黄具有泄泻作用,不宜过量食用,一般每次食用量不宜超过3克。
另外,孕妇、儿童、老年人和体质虚弱者应慎用大黄。
总的来说,大黄具有清热泻火、通便利水、抗菌消炎、促进消化等多种功效与
作用,但在食用时需要注意适量,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希望大家在食用大黄时,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食用方法,享受大黄带来的健康益处。
大黄泄热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泄热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泄热汤是由几种中药材经过提取低温干燥等工艺生产而成的一种中药方剂,适合很多种病症的治疗,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无不良影响,也无其它方面副作用,是很多人都热衷的选择。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大黄泄热汤的相关信息。
【别名】
泄热汤
【处方】
大黄2两,泽泻2两,黄芩2两,栀子仁2两,芒消2两,桂心2两,大枣30枚,石膏8两(碎,绵裹),甘草1两(炙)。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心劳热,口中生疮,大便难,闭塞不通,心满痛,小腹热。
【用法用量】
泄热汤(《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千金》有通草。
【注意】
忌海藻、生葱、菘菜。
【摘录】
《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大黄泄热汤采用传统的几种纯天然中药材制成,对一些病症有着极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无丝毫的副作用,对一些患者来说,的确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黄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黄大黄,学名大黄泻肺汤,是一种具有广泛药用价值的中药材。
其主要功效是利湿通便,清热祛瘀,消肿止痛。
大黄在中医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特别是与湿热有关的病症。
以下是大黄的主要功效与作用的详细介绍。
一、湿热下注:大黄具有疏泄湿热的作用。
湿热的表现主要包括口苦、口渴、大便稀腥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症状。
大黄可通过引导湿气通便,清热利湿,从而改善上述症状。
二、泻热消肿:大黄可泻火、消肿。
湿热内蕴导致机体炎症反应增强,表现为红肿、疼痛等症状。
大黄具有泻火活血、消肿控痛的功效,可有效缓解炎症反应,减轻疼痛。
三、通便利湿:大黄含有大量的蒽醌类物质,具有泻下作用。
湿浊是人体内部毒素的主要来源之一,湿浊内积可导致腹胀、大便干燥等症状。
大黄可通过增加肠道蠕动,促进排便,清除湿浊毒质,起到通便利湿的作用。
四、瘀血消肿:大黄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
瘀血是很多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也是导致疼痛、肿胀等症状的重要原因。
大黄可通过增加血液循环,激活瘀血,促进气血畅通,从而减轻与瘀血相关的症状。
五、解毒杀虫:大黄具有明显的解毒作用。
中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也是药物治疗中的一个难题。
大黄可通过与有毒物质结合,中和有毒物质的作用,从而减轻毒性症状,促进有毒物质的排出。
六、止痛消肿:大黄可通过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供氧供营养,减轻神经痛、组织炎症等疼痛症状。
同时,大黄还具有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
这些作用可以帮助减轻病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七、清热泻火:大黄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体内湿热过盛可引起烦渴、淋黄、大便稀黄等症状,也可导致血压升高、头晕目眩等症状。
大黄可通过去湿通便,清热泻火,帮助减轻这些症状。
八、其他作用:大黄还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
这些作用可以帮助减轻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抵抗病毒入侵,从而促进机体康复。
虽然大黄具有如此多的功效与作用,但使用时仍需注意以下几点:1. 大黄性寒,脾胃虚弱、气滞血瘀、便秘等症状的患者应慎用或避免使用;2. 儿童、孕妇以及哺乳期的女性慎用大黄;3. 大黄不宜与一些药物同用,如感冒药中含有的退热解毒剂、镇痛剂等,以免产生副作用;4. 在使用大黄过程中,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遵循医嘱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或过量使用。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大黄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传统中医和自然疗法中的药用植物,也被称为草大黄或真大黄。
它的学名为Rheum officinale Baill.,属于大黄科大黄属。
大黄是一种常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大黄的根茎是最常用的药材部分,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丰富的药用价值。
它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病症,如便秘、胃肠道问题、皮肤感染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其食用方法。
一、大黄的功效与作用1. 清热泻火:大黄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作用,可以降低体内热量,清除体内毒素。
在中医理论中,热火是一种病理状态,常伴随发热、口渴、便秘等症状。
大黄可以通过泻火作用来调节体内的热量,缓解这些症状。
2. 润肠通便:大黄是一种天然的轻泻剂,可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排泄,从而改善便秘症状。
大黄所含的大黄苷具有温和的泻药作用,不会对肠道造成过度刺激和损伤。
3. 解毒消肿:大黄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和鞣质等活性物质,具有良好的抗菌和消炎作用。
它可以中和有害物质,促进毒素的排出,从而有助于解毒和减轻肿胀。
4. 改善皮肤问题:大黄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皮肤感染和炎症。
大黄的抗菌和抗炎特性有助于减轻皮肤病症,如湿疹、痤疮和疮疖等。
此外,大黄还具有调理肌肤、美白肤色的功效。
5. 辅助治疗胆结石:大黄具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大黄可以帮助消除胆道内的结石,促进结石的解体和排出。
6. 镇痛止血:大黄具有镇痛和止血作用,可用于治疗痛经、外伤出血等症状。
大黄中的活性物质能够舒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疼痛和出血问题。
二、大黄的食用方法1. 煎汤食用:将适量的大黄根茎切片,放入锅中加水,用中小火煎煮20-30分钟,取出渣滓,将汁液倒入杯中,可加入适量的蜂蜜或红糖来调味。
每日一次,适量饮用,可起到清热泻火、润肠通便的作用。
2. 制作大黄粥:将大黄根茎切小块,与大米一起煮粥,加入适量的清水,大黄和大米的比例可根据个人需要来调整。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以及药用搭配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以及药用搭配大黄是很常见的一种中药材。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很突出的。
大黄具体有哪些功效?下面给大家分享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吧。
1、大黄具有很强的抗感染作用、抗衰老抗氧化作用、能够调节免疫、抗炎、解热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降血脂、止血作用、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利胆、保肝、泻下作用。
2、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
3、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
4、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5、生大黄能够够泻热通肠,逐瘀通经,凉血解毒。
用于瘀血经闭,跌打损伤,湿热黄疸,血热吐衄,实热便秘,积滞腹痛,肠痈腹痛,泻痢不爽,目赤,咽肿,痈肿疔疮,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
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药名】大黄【别名】将军、黄良、火参、肤如、蜀大黄、锦纹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川军。
【入药部分】挖取根茎,切除茎叶、支根,刮去粗皮及顶芽,风干、烘干或切片晒干。
【性味】苦,寒。
【归经】入胃、大肠、肝经。
【功能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用于泻下,不宜久煎,1~4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水或醋调敷。
【注意事项】凡表证未罢,血虚气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积滞、瘀结,以及胎前、产后,均应慎服。
1、配芒硝,芒硝咸寒,软坚润燥,而泻下通便。
二者相须为用,攻下之力增强。
如《本草崇原》“与芒硝同用,所以承在上之火热,而调其肠胃,使之下泄也。
”2、配枳实,一苦寒,一辛寒,二药相伍,泻下行气并举,相得益彰。
泻下辅助行气,行气辅助泻下,如《医方集解》载:“去实热用大黄,无枳实不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黄泄热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泄热汤是由几种中药材经过提取低温干燥等工艺生产而成的一种中药方剂,适合很多种病症的治疗,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无不良影响,也无其它方面副作用,是很多人都热衷的选择。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大黄泄热汤的相关信息。
【别名】
泄热汤
【处方】
大黄2两,泽泻2两,黄芩2两,栀子仁2两,芒消2两,桂心2两,大枣30枚,石膏8两(碎,绵裹),甘草1两(炙)。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心劳热,口中生疮,大便难,闭塞不通,心满痛,小腹热。
【用法用量】
泄热汤(《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千金》有通草。
【注意】
忌海藻、生葱、菘菜。
【摘录】
《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大黄泄热汤采用传统的几种纯天然中药材制成,对一些病症有着极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无丝毫的副作用,对一些患者来说,的确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