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
明清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
明清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明清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明清实学产生于中国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发展的最高阶段。
由于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大动荡,农民革命不仅推翻了一个封建王朝,而且动摇了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理学。
随着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总危机的暴发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表现为反映社会前进要求,反省过去,面向现实的新的社会思潮,即明清实学思潮。
这一思潮以“崇实黜虚”,反对空谈心性、性理为特征,而在一切社会文化领域提倡“实学”,出现了方以智、顾炎武、颜元、黄宗羲、王夫之、戴震等唯物论的实学家。
他们围绕着“理”、“气”、“道”、“器”的自然观,元气自我运动发展的辩证观,知行关系的认识论,以及“理欲之辩”等问题,对唯心论的理学作了总结性的批判,力倡唯物论的实学,为中国哲学史的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宋明理学经明末农民全国性大起义(尤其是李自成在北方和张献忠在南方的节节胜利),随着明朝的灭亡,动摇了其社会基础。
但清朝贵族联合汉族地主,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并钳制各种进步思想。
因此,这时期的哲学家大多进行过武装抗清斗争,有过切身的实践体验,兵败后从事学术研究,他们反专制、反空谈,兴民主、倡实学,把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推到了高峰。
一、明清之际与清代的社会状况这时期的社会状况,就阶级斗争而言,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于1633年推翻了腐败的朱明王朝,但清王朝的建立,不仅残酷镇压农民起义,而且官场腐败,赋役繁苛,各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尤其是清廷入关后,施行了一系列的民族压迫政策,如“圈田”(把汉人土地圈给八旗将士)、“剃发令”(要剃成满清人的发型的命令,不遵者斩。
)、“逃人法”和“投充法”(逼汉人投充满旗下为奴)等,引起全国汉人的不满与反抗,隐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就社会生产而言,明朝中后期已有资本主义萌芽,已有商品生产和商业的发达了。
如苏州的丝织业,有了很多机户雇佣机工;松江棉布袜制造业中有着包买商形式的资本主义经营;浙江嘉兴县石门镇的榨油业中,20家油坊共有雇工800余人,平均每家40余人,对雇工按日计工资;广东韶、惠等处的冶铁业和云南的铜矿业中,也都有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和生产情形。
宋元明清的儒学文化和哲学思想
宋元明清的儒学文化和哲学思想随着中国历史的流转,儒学思想在中国成为了主导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
其中,宋元明清时期的儒学文化和哲学思想最为丰富、深刻,被誉为“全盛时期”。
本文将探讨宋元明清的儒学文化和哲学思想。
一、儒学文化1.宋代儒学宋代的儒学文化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分支。
当时儒学的中心是程颢和程颐,他们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主张以真实的事物为研究的基础,培养自己的思想觉悟和修养,使自己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此外,朱熹也是宋代儒学文化的代表人物。
他的儒家学说强调理性修为,认为人的智性是可以通过学习和修炼来得到提升的,主张把“格物致知”与“致良知”结合起来,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朱熹的学说对后世的儒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元代儒学元代从世袭制到科举制的转变,对儒学的影响很大。
元代的儒学文化注重实用性,在哲学方面着重于研究人类本性,同时强调制度的重要性。
其中,王阳明是元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知识与行为、意识与实践的统一。
3.明清儒学明清时期的儒学文化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一次大变革。
其中,张载和朱熹的思想分别代表了明清两代的儒家文化。
张载是明代的思想家和学者,他提出“理气分别说”,认为“气”是事物本质的根源,理是气的规律和秩序,理和气的分别是思想上最重要的观念之一。
朱熹的思想传承了宋代的儒家文化,其学说基于“诚”和“中”,认为“中”是宇宙万物的大和谐,只有遵循“中庸之道”,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在明清时期,另一个重要的儒家思想是“阳明学派”,由王阳明所创立。
他认为人类的心是至高无上的,而学问的根本在于探寻人类的本性,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二、哲学思想1.宋代哲学思想宋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品是《资治通鉴》,作者是司马光。
这本巨著以中国历史为主线,主张以史为鉴,推崇“史则明道”。
此外,释道一派的哲学思想也开始活跃起来。
佛教思想在宋代达到了巅峰,禅宗和华严宗影响深远,其中大慧宗杲的禅宗思想尤为重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元代的哲学思想)【圣才出品】
第7章元代的哲学思想一、元代初期的社会文化1.元朝的治政思想元朝是蒙古族建立和统治的王朝。
元代把各族人分为蒙古、色目、汉、南四个不平等的级别,但元代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制,多采取汉制。
蒙古贵族征服中原汉地后,一方面采取中国传统的统治方式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上采用儒家的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2.北方理学的复兴随着金人占领北方,宋室南渡,洛学向南发展,经道南和湖南二派而发展到朱熹的体系,使道学在南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金元之际,北方的理学重新抬头。
金末北方理学的复兴的主要原因:(1)洛学本发生于北方,洛学在北方并未绝迹,仍绵延不绝;(2)金末正值朱熹学说在南宋流行,朱学在此时亦藉偶然机会传入中原。
传播期中的最重要的事件是赵复的北上。
3.赵复的贡献赵复的北上,为元代的理学开创了新局面。
其贡献有三:(1)把程朱理学系统介绍到北方;(2)赵复开北方书院讲学之风;(3)赵复开始建立元代北方理学的传授体系。
二、许衡的思想1.“性即理”许衡的思想学说基本上属于理学中的朱熹一派。
许衡主张天即理、性即理,他所主张的是“性即理”的理本体论。
2.知行观许衡的知行观,有三个方面的特色:(1)明确以“知”“行”为“两事”;(2)提倡“真知力行”;(3)主张“知行并进”。
许衡的学说以重视道德践履即“力行”的特点著称于后世。
在倡导力行的方面,他把道德践行视为行其当然,与快乐主义、功利主义划清了界限,认为欲望顺合理性是道德实践的初级阶段。
3.“理一分殊”关于人性与人性的修养,许衡以“理一分殊”来说明人的性命之别,认为仁义礼智是“本然之性”,是“理一”;贫富贵贱是“气禀之命”,是“分殊”。
许衡以“本然之性”与“气禀之命”相对,肯定了朱熹的以仁义礼智为本然之性的思想,认为本然之性人人相同,所以说是“理一”;而人的气命各个不同,所以说是“分殊”。
4.“为恶者气,为善者性”关于人性之修养,许衡认为恶的来源是气,他主张“为恶者气,为善者性”。
宋明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
宋明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宋明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宋明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新阶段,出现了理学,其主要流派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都以“理”为最高范畴,故称“程朱理学”。
陆王都以“心”为最高范畴,故称“陆王心学”。
宋明理学是这时期思想的主流,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其影响长达700年,而且波及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宋明时期还有反理学流派,如张载、陈亮、叶适、王延相等,其中张载虽属理学派,但他反对理学中的唯心论,是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宋明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的后期。
政治上不断激化着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哲学上进人了一个新的时期。
一、宋明时期的社会状况公元960年,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结束了唐后长达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以官僚地主阶级为支柱的中央专制集权的宋王朝,中国开始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后期。
这时期的社会状况有两大特点:其一,北宋统治者实施“许民请佃为永业”和“不抑兼并”的政策,一方面使佃农不再是地主的“私属”,而是编入国家户籍的“客户”,他们租种地主土地,交清地租后就有一定的自由,农民在政治上争取平等、经济上争取均分财产的要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土地兼并加剧,大批农民破产,阶级矛盾尖锐。
这就要求统治者用新的思想体系来规范人的观念和行动。
其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使统治者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强调中央集权和皇权。
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都在宋代涌现。
又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三大科技巨著也在明代涌现。
而且商品经济发展使东南沿海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就动摇了自然经济,有利于对个人利益和权利的重视,人们在思想观念上有了解放的意识。
这时期,宋明理学正是用“天理”本体论继续为封建皇权提供理论基础的。
二、宋明时期的哲学思想概述唐代以来,由于唯物论的发展和农民革命思潮的冲击,迫使封建统治者寻找新的理论来证明其统治的合理性。
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与社会意识形态
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与社会意识形态明清时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其哲学思潮和社会意识形态也达到了一个巅峰。
在这个时期,不仅有王阳明致良知、思想自由的思想流派,还有“哀鸿遍野”的社会景象。
那么,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与社会意识形态是怎么样的呢?一、王阳明致良知王阳明致良知是明代儒家思想的代表,提出了理、气、心三才说。
王阳明认为,人的心灵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是行动的直接动力,是道德行为的基本条件。
同时,王阳明还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发现真理,并将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理解人的本性、道德标准和社会生活。
这一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引起了一场重大的哲学变革。
二、思想自由另一个明清时期的重要思潮,就是思想自由。
不同于王阳明致良知注重个体心灵探索,思想自由更关注社会批判与改革。
在这一时期,社会上充斥着许多派别意见,如张献忠的红巾军、李自成的大西国,以及三合会、洪门等组织。
这些组织虽然立场不同,但都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朝廷腐败和压迫的不满。
这种反叛思潮对清朝的崛起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其建立了一个比起前代更集中、更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三、“哀鸿遍野”的社会景象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哀鸿遍野”的时期。
由于天灾人祸和战争等原因,社会不稳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特别是清代中后期,不管是天灾人祸还是政治统治,都让民众尝到了无尽的苦难。
这时候,许多文人都对此表示了强烈的抗议,年号甚至在文学作品中变得极为普遍,如吴中的“天下大乱”,葛岘的“甲申三百年祭”,郑氏书《艰涂集》,所反映的就是遭遇困苦的百姓生活。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和社会意识形态是非常特殊而重要的,它们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学者,更影响着后人的思考和实践。
王阳明父子在儒学、思想自由在政治、民众在文化之间相遇等,都是这个时期一段历史亮点。
同时,当下世界上的一些国家无法更新自己的文化,确实需要以明清两朝的文化价值为福祉,加强研究,以使我们的文化更加积极地服务于现代的国家建设。
宋明至清朝中期哲学理解
宋明至清朝中期哲学理解
三教并存是隋唐以来中国思想界的基本趋势,隋重佛,唐重道,宋重儒。
作为道教成熟标志的内丹心性理论,既是其对佛教心性论借鉴的产物,又是其向凡夫大众与现实生活靠拢的必然结果。
大体说来,儒学对佛道的借鉴主要表现为两个阶段:宋代以前,主要是以排斥性的、外在的方式借鉴,如韩愈、李翱一面排佛,同时又借鉴禅宗的衣钵构造儒家的“道统”;宋以后,儒家对佛道主要表现为吸取性的、内在的方式鉴,如北宋五子都经历了一个出人佛老,返于六经的过程。
北宋五子是第一代理学家群体,主要指邵雍、周敦颐、张载和程颢、程颐兄弟。
各大学派虽有不同的出发点或侧重而,但“出人佛老,返于六经”,则是其共同的运思路径。
周敦颐所创的濂学
张载所创的关学
二程所创的洛学
王安石所创的新学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所创的蜀学”。
宋元明时期的哲学,主要是理学(或称道学),是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两家的智慧,综合创造的新形态的哲学。
第一条路径是气学的路径,以张载为代表;
第二条路径是理学的路径,以二程、朱熹为代表;
第三条路径是心学的路释,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
如果说朱子强调道德理念、规范与知识的话,王阳明则强调道德情感、直觉与体验。
这就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在方法论上,前者偏重道问学,后者偏重尊德性”。
整个宋明理学将道德提高为主体,重建了人的哲学。
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
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哲学思潮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段历史背景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政治经济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相应地,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哲学思潮。
本文将从两个时期分别探讨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
一、明朝时期的哲学思潮1. 心学明朝时期,心学成为了一股强大的思潮。
心学强调内省,认为人的内心是孕育智慧和天理的源泉。
代表人物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主张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地理解和体验到内心自有的智慧和善良。
2. 浩然之学浩然之学是明代哲学家杨时的重要思想宣扬。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的是内心的纯洁和高尚,而不是追求权力和物质财富。
杨时提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念,主张要从个人做起,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影响他人,从而达到社会风俗的改善。
3. 泰伯之学在明朝时期,另一个重要的思潮是泰伯之学。
泰伯思想的核心是“治天下者必治其一身”。
它强调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个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二、清朝时期的哲学思潮1. 朱熹理学清朝时期,理学成为了主流思潮。
朱熹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将儒家经典进行了系统整理和阐释。
理学强调人的思维是有秩序和逻辑的,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天地万物。
朱熹提倡“格物致知”的观念,主张通过实际体验来认识事物,从而获得真知。
2. 诸子百家合流在清朝时期,中国哲学呈现出一种诸子百家合流的趋势。
这是因为清朝时期的社会变迁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使得中国哲学吸收了各种思想流派的精髓。
同时,一些学者也尝试将儒家思想与其他思想进行融合,形成新的哲学体系。
3. 理学与实学辩论清朝时期,理学与实学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理学强调理性思考和经典的解释,而实学注重实际经验和实证研究。
这场辩论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促使中国哲学朝着更加开放和实践的方向发展。
总结: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想与哲学
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想与哲学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
自明朝建立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是在这一时期里,中国社会思想和哲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面貌比较复杂,既有传统的思想,也有新派的思想。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想和哲学,以期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特征。
一、传统思想的流传明朝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通过文人墨客的努力,传统文化得以继续流传,并且得以繁盛。
传统思想的流传,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 易学的流传:易学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列中国古代六艺之首。
在明朝时期,易学曾经达到了一个高峰,在社会上得以广泛流传。
易学于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远远超过了其他的思想体系,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 儒学的流传: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它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朝时期,儒学得以继续流传,并且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
在明朝时期,出现了一批儒学大家,如张载、程颢、程颐等人,他们对儒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明朝时期的社会思想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3. 佛道思想的流传:佛道思想在中国古代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佛教。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朝时期,佛教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同时道教也开始兴起,而且在社会上得以广泛流传。
二、中西哲学的交流明清时期,中西哲学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里,中外哲学的交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 汉学家的出现:明清时期,中国汉学家开始涌现,他们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同时对西方哲学也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西方哲学进行了整理和研究,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如清代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在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 西学的传入:明朝时期,传教士的到来,为中国带来了西方的哲学思想。
在这一时期里,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进行了交流和融合,这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宋元学派的哲学思想与文化遗产
宋元学派的哲学思想与文化遗产宋元学派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派,其思想精深深邃,对于后世的文化遗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宋元学派主要集中在南宋和元朝时期,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对于当时的文化大繁荣和文化传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宋代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最为丰富多彩的时代之一,尤其是南宋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家学说对整个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宋元学派逐渐形成,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为时代注入了新的血液。
宋元学派的哲学思想宋元学派是以理学为主要代表,集中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心学”,是一种关于人性、道德、政治等问题的哲学思想。
宋代理学家朱熹是“心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深刻阐述了人的精神内涵。
其中,他将“诚意正心”作为修身养性的关键,主张通过纠正内心的思想和情感,归元求本,达到心物合一的境界。
这一观点对于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此之外,宋元学派在政治哲学、语言哲学、美学等领域中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例如,朱熹的经学思想对于明清时期的经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元朝大儒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则对于后世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宋元学派的文化遗产宋元学派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化艺术,对于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元朝时期出现了众多优秀的作家和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这些名著都反映了宋元学派的哲学思想,探讨了人性、命运、伦理等问题。
在艺术方面,元代绘画取得了重大进步,在手法、技巧、题材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如徐渭、王冕、赵孟頫等均是当时的艺术巨匠,他们的绘画风格融汇了儒、道、佛等多元文化的思想,反映了宋元学派的哲学思想对于艺术的深刻影响。
此外,宋元时期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有着重大的发明和创造,并对世界文明史产生了格局性影响。
宋元明清思想
南宋:朱熹(集大成者)(1)世界观:理之源在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2)方法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3)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陆九渊思想主张:①“心即理也”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心是万物本原。
③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王阳明思想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宋明理学的影响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求。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相同点:1)学派: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是儒家的发展;2)内容(主张):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3)实质: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
4)影响:都压制、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不同点:1)对”理’的认识:程朱理学认为,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理是外在的;心学认为,理在心内,“心即理”2)哲学范畴:前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后者属于主观唯心;3)认识“理”的方法:前者格物致知(探究世间万物去领悟天理);后者主张“发明本心”(致良知:通过内省、自制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理学与苏格拉底的观点相似---“美德即知识”心学与苏格拉底的观点相似—“认识你自己”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明清儒学发展背景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第八章 宋明时期的哲学思想
至此,朱熹就由本体论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到了认识论上的 主观唯心主义。 关于认识的目的,朱熹说是“力行”。他所说的 “知”,是知封建道德规范,他所谓“行”,是贯彻这些 规范。朱熹深感封建道德的危机,于是着重讨论了知行关 系问题。他说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日不见。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首先,他认识到知 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分离, “日无足不行,足无 日不见”的比喻深刻表述了知行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的关 系。 “知行常相须”的命题,是他认识论的一个重要成就。 其次,就知行先后来讲,他主张“知为先”。 如“就一事 之中以观之,则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这是 有道理的。因为,你做一件具体的事,不先懂得它的有关 知识,就做不好,或无法去做。最后,朱熹继承了孔子 “学以致用”的优良传统, 提出了“行重知轻”的命题, 应该说这是他唯心主义认识论中合理的内容。他说: “为 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城与不学无异”。 12
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比较丰富的。 首先,他认为宇宙万物是运动变化的,指出“天运不息,品 物流行,无万物皆逝,而已独不去之理”。其次,他认为矛 盾是 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认为“几天下之事,一不能化。惟两 而后能化,且如一阴一阳,始能化生万物”。 “两”、 “阴阳”都 是指的事物的矛盾,没有矛盾,万物就不能变化。再次,他 认识到事物的矛盾不仅具有普定性,而且还具有复杂性。他 说 “天之生物,不能独阴必有阳,不能独阳必有阴,皆是 对。……若不相对,……天下事都尖斜了,没个是处。”即 是说,没有矛盾,就没有天下的各种事物。这是就矛盾的普 遍性来讲的。至于对矛盾的复杂性即特殊性,他也有比较多 的了解。他说 “阴阳只是两端,而阴中自分阴阳,阳中亦有 阴阳”; “一便对二, 形而上使对形而下。然就一言之, 一中又自有对。且如眼前一物,便有背有面,有上有下,有 8 内有外。二又各自为对。虽说无独必有对,然对中又自有
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
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相互交织,极具特色。
在这个时期,许多知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篇文章将探讨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
一、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1. 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王阳明(1472-1529)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将领。
他代表的心学思想强调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反省来理解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
他认为,每个人的心灵都具有天赋的伦理判断力,并且这种力量可以通过修炼、反思和真诚的态度来发掘和培养。
因此,他主张“知行合一”,即将道德规范内化到自己的生活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
2. 儒家思想的复兴与发展明清时期,儒家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复兴和发展。
在此期间,许多儒家思想家开始重新评价儒家学说的价值,并对其进行改革。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提倡“格物致知”的程颐(1033-1107)和张载(1020-1077)。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通过研究自然现象来理解道德原则和社会规律。
这种思想为儒家学说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基础。
3. 中央集权的强化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的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这一趋势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地方官员的选拔、审查和管理等方面。
同时,朝廷和皇帝的权力得到了增强,他们能够干预地方政治和社会,以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秩序。
二、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1. 以唐君毅为代表的新儒家唐君毅(1899-1978)是中国现代史上非常重要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代表了新儒家的思想舞台,致力于弘扬儒家文化,为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振兴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哲学思想受到儒家、佛家和道家的影响,强调爱、和谐和人性的真正价值。
2. 提倡自由思想的海瑞海瑞(1513-1587)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提倡自由思想和言论自由。
他认为,人们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信仰,不应该被统治者的权力所束缚。
他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努力,为中国的自由主义和现代化发展揭开了序幕。
宋朝的历史思想与哲学观点
宋朝的历史思想与哲学观点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思想与哲学领域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本文将就宋朝的历史思想与哲学观点展开探讨,从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以及宋代新兴学派的兴起等方面阐述。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宋朝,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弘扬。
宋代的理学(即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的主流学派,强调人性本善、格物致知、推究理顺等观念。
在宋代,程颢、程颐父子被尊为“二程”,他们对儒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尤其注重道德修养和个人的内在感悟。
二、佛教思想在宋代,佛教的影响力也相当重要。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追求解脱和超越生死的境界。
然而,与前代相比,宋代的佛教更加注重在人世间修行和修善。
慧远、道堪等人对佛教思想进行了创新性的整理和解释,提出了“净土宗”、“山水宗”等重要教派。
佛教的兴起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因为佛教主题成为了当时文人雅士的创作灵感源泉。
三、道教思想宋代的道教思想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道教在宗教信仰、修身养性以及养生保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道教强调顺应自然,倡导无为而治,尊崇天地万物,追求身心灵统一。
在宋代,道教与禅宗、佛教存在着相互交融的现象,形成了一种集禅修、养生、医学于一体的综合性修行方式。
四、新兴学派除了儒、释、道这几大传统思想流派外,一些新兴学派在宋代也得到了发展。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理学、心学和气学。
理学强调的是用道德修身来治理国家,以及推究事物本原的理论思辨。
心学则强调探求人心的真实本质,主张通过自我反省来实现人性的理想境界。
气学则关注宇宙中的气的运行规律,探讨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
这些新兴学派丰富了宋代的思想文化,推动了学术的多元发展。
总结宋朝在历史思想与哲学观点上呈现出了多样性和繁荣的局面。
在儒家思想的引领下,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并形成独特的思想体系。
与此同时,新兴学派的兴起也为宋代的思想界增添了新的活力。
宋元明清道德哲学研究
宋元明清道德哲学研究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道德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在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对道德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在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哲学家提出了“天理人欲”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由于受到私欲的干扰,容易违背天理,因此需要克制私欲,以恢复天理。
这一观点对于后世的道德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元代,许衡、吴澄等哲学家则强调了“理欲合一”的观点,认为理和欲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应该追求理和欲的统一。
在明代,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的观点,认为人的本心就是天理,只要通过修养内心,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一观点对于后世的道德哲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清代,颜元、戴震等哲学家则强调了“实践重于理论”的观点,认为人的道德修养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上,而应该通过实践来实现。
总的来说,宋元明清时期的道德哲学研究涉及到了天理、人欲、理欲关系、心与理的关系以及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对于后世的道德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编、宋元明清哲学
三、二元相即的认识论
1、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
德性之知则是对本体的证会 德性之知是认识人与宇宙的本体 —— 天地之 性 闻见之知相当于感性认识 闻见之知是认识人的客感之形——气质之性 理性之知
2、自诚明与自明诚
尽性而后穷理:自诚明 证会本体与豁然贯通
穷理而后尽性:自明诚 豁然贯通与证会本体
《正蒙 · 大心》: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 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 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 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 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 人病其以 耳目见闻累其心,而不务尽其心。
《正蒙 · 太和》:由太虚,有天之名; 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 名。 《正蒙 · 诚明》:形而后有气质之性。 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 君子有弗性者焉。 《经学理窟 · 气质》:变化气质。孟子 曰:‘居移气,养移体。’况居天下之 广居者乎!居仁由义,自然心和而体正。 更要约时,但指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 中礼,则气质自然全好。
天地之性与太虚之气的本性一致 气质之性则与构成人体的具体之气的本性一
致
2、变化气质
为什么要变化气质 由于在宇宙论上肯定太虚本体的优先地位,所以 在人性论上也肯定天地之性的优先,要求变化气 质以回复天地之性。 如何变化气质 使天地之性取代气质之性 使气质之性顺应天地之性
《正蒙· 诚明》:自明诚,由穷理而尽性也; 自诚明,由尽性而穷理也。 ……诚明所知, 乃天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 《张子语录》下:人本无心,因物为心。 若只以闻见为心,但恐小却心。今盈天地 之间皆物也。 …… 穷理,则其间细微甚有 分别。至如礼乐,其始亦但知其大总,更 去其间比较,方尽其细理。若便谓推类, 以穷理为尽物,则是亦但据闻见上推类, 却闻见安能尽物?今所言尽物,盖欲尽心 耳。
明清时期的哲学和思想体系
明清时期的哲学和思想体系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哲学和思想体系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明清时期,中国哲学和思想体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明清时期的哲学和思想体系做一些探讨和分析。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依然是主流思想,但是儒家学派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明代的张载强调“心性合一”和“格物致知”,强调通过学习和修养来达到真正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
清代的程颐则认为人之所以能够获得知识就是因为人天生就具备了知识的能力。
他提出的“知行合一”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理念,认为只有通过实践运用所学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
不同的儒家思想派别在明清时期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比如明代的朱熹学派强调的是“致良知”,清代的阳明学派则强调“致吾心”。
在阳明学派看来,只有通过自我反思和寻找内心真实的信念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二、道家思想的复兴除了儒家思想之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些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哲学思潮。
明代的王阳明是一个以道家思想为主的哲学家,他提出了“致良知”的理念,强调通过自我修养来达到内心的境界,最终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清代的张岱则是另一个以道家思想为主的哲学家,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纽带,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
这些道家思想的复兴与李时中创立的太极拳和武当山的崇山峻岭有关,也表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谐的追求和对内心境界的探索。
三、佛家思想与民间信仰明清时期,佛教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派别和流派。
比如,明代的陈仁锡提出的净土宗强调信仰和念佛,以求来生。
清代的慧远则提出了“白莲教”,强调以慈悲为本,反对官方社会秩序。
同时,明清时期也是民间信仰的繁荣时期。
传统的神道信仰和民俗信仰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不少的发展,比如民间流传的“三家村”、“八重鸭”等传统故事和风俗等。
四、结语明清时期,中国哲学和思想体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理学-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理学-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
又称道学。
它产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
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
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折叠编辑本段本土渊源蔡方鹿等学者认为,二程和朱熹吸收了道家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 的思想来完善儒家的本体论,又吸收了清静、无为和主静的修养思想。
张立文认为,宋明理学在起步阶段,周敦颐把道家哲学作为最主要的参照系;到发展阶段,二程得益于道家提出的"理" 范畴; 到朱熹援道入儒,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都受到道家哲学的影响。
因此,他指出:"宋明理学在形式上是儒家的,而在内容上却包含着道家成分。
宋明理学正是因为较妥善地吸收并转化为道家的思辨哲学,才完成了儒家哲理化进程。
"陈少峰从思想渊源方面,对道家哲学与宋明理学的关系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他认为:"理学派"受到《老子》和王弼学说的影响较深,而"心学派" 则较欣赏《列子》、《庄子》以及向秀、郭象的《庄子注》、张湛《列子注》,并且常常直接取而用之。
而关学学派则对《列子》、《列子注》情有独钟。
孔令宏对宋明理学吸收道家哲学的理论特点作了考察,指出: 从总体上看,宋明理学对道家、道教的吸收,是以"修其本而胜之" 为信念,移植道家解决问题的起点、思路、方法、方法论原则、思维方式、概念模式、哲理框架、逻辑思辨等方面入儒家,从而既用于丰富儒学的体用合一论和功夫境界论,又提升了儒学的哲理思辨水平,充实了儒家的思想体系,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
明清时期的科学思想与哲学思想
明清时期的科学思想与哲学思想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种种变革与挑战。
科学思想与哲学思想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与碰撞。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明清时期的科学思想与哲学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一、科学思想的特点与发展明清时期,科学思想开始在中国社会逐渐兴起。
与此同时,西方科学的影响也日益增强。
在这一时期,中国科学家继承传统的科学知识,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科学思想。
首先,明清时期的科学思想注重实证与经验观察。
受到西方科学方法的启发,中国科学家开始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强调以事实为依据,追求真理。
比如明代科学家徐光启通过长期的天文观测,发现了红山相对位置的变化规律,为日心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其次,明清时期的科学思想强调实用主义。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现实问题的需求,科学家们开始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为社会作出贡献。
例如,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实用工艺和技术,对当时的农业、医学、冶炼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明清时期的科学思想还具有崇尚自然与追求动力的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丰富。
科学家们开始相信自然界的运行有着客观的规律和原理,努力寻求解释和掌握这些规律。
例如,明代科学家戴经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形未见,而心未动,故能见形”这一认识论,进一步推动了科学方法的发展。
总体来看,明清时期的科学思想在传统科学基础上融入了西方科学思想的影响,呈现出实证、实用、崇尚自然和追求动力的特点。
二、哲学思想的特点与发展相对于科学思想,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变革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然而,明清时期仍然涌现了一些有影响的哲学思想。
首先,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强调心性修养与人伦关系。
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理学家朱熹在《性理》中强调,通过修养心性,人们可以顺应天理,与他人和谐相处。
天津市考研哲学复习资料中国哲学思想发展概述
天津市考研哲学复习资料中国哲学思想发展概述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概况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天津市考研哲学复习资料,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哲学。
第一部分:先秦哲学思想发展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阶段,此时各种思想流派相互较量,蓬勃发展。
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和法家等。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出“仁义礼智信”等重要观念。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推崇“无为而治”,主张追求自然、返璞归真。
强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理念。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主张以爱为核心,反对战争和宗法制度。
强调宽爱、兼爱和非攻等理念。
4.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以荀子为代表,强调天命和以性善为基础的人性观。
提出天意主宰人事、人性恶”的观点。
5.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强调法治和法度的重要性,主张以法治国。
提出刑罚严明、重贵分离等原则。
第二部分:秦汉哲学思想发展概述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儒学成为了统治者的官方思想,但其他思想流派仍然存在。
1. 儒家思想:秦汉时期,儒学成为了统治者的官方思想,尤其是儒家经典《礼记》在这个时期得到广泛传播。
然而,与先秦时期相比,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更加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性。
2. 道家思想:虽然儒学成为官方思想,但道家思想仍然存在并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充的《论衡》。
他在书中提出了“人是天地之间的生物”的观点,并批评了儒家的某些观点。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在秦汉时期逐渐衰落,但仍然有一些学者对墨家思想进行研究和发扬。
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哲学思想发展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时期,儒家、道家思想逐渐衰落,佛教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1. 佛教思想: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后得到了广泛传播,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主敬涵养
“敬不是万物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 谨畏,不放逸耳。”
“敬只是常惺惺法,所谓敬中有个觉 处。”
二、主敬涵养
第一,收敛,把身心收向内,不要使身 心放纵散逸或四处走作,这也叫收拾精 神。 第二,谨畏,使内心常处于一种敬畏的 状态,这种畏并不是对某一具体对象的 恐惧。
二、主敬涵养
第三,惺惺,就是使内心总处于一种警 觉、警醒的状态,惺惺又称提撕,表示 与昏倦状态相对的警觉状态。
一、理气先后
2 理气先后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 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无人无物,都该无载了。有理,便有 气流行,发育万物。”
一、理气先后
2 理气先后
“或问:理在先气在后?曰:理与气本 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是理 在先气在后相似。”
二、主敬涵养 “敬有甚物,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 然兀坐,耳无闻、目无见、全不省 事之谓,只收敛身心、整齐、纯 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
①
“新儒家” “新儒学”
张载 “民胞物与” ----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四为”说-------- “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
二程---程颢、程颐
程颢(1032—1085) 程颐(1033—1107)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号晦庵。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 者,中国学术史上最 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四书集注》 《周易本义》 《朱子语类》
第四,主一,即专一、纯一、无适。
二、主敬涵养
第五,整齐严肃。
主敬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
内无妄想, 外无妄动。
三、格物穷理 《礼记》 《大学》
“格物”与“致知”
陆九渊(1139—1193)
象山先生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 “心即是理”
鹅湖之会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第四讲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
“程朱理学”
二程,朱熹
宋 明 理 学
“陆王心学”
陆九渊,王守仁
代表人物 北宋五子: 周敦颐、张载、 程颢、程颐、邵雍; 南 宋: 朱熹、陆九渊; 明 代: 王守仁
特点
以不同的方式论证发源于先秦时期的 儒家思想; ②以儒家的圣人为理想人格,以实现圣 人的精神境界为人生的终极目的; ③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根本的道德原理; ④提出并实践各种具体的修养方法。
一、理气先后 “理” 事物的规律; 道德的原则。
这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即道德原则实 质上是宇宙普遍法则在人类社会的特殊表 现而已。
一、理气先后 1 理在事先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 已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 子之理。”
一、理气先后 2 理气先后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 而 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 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陆九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