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哲学思想述评

合集下载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叔本华是18-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悲观的人生哲学和对人类生存的深刻思考而闻名。

他的哲学观点涉及到人的悲苦、意志的斗争以及对于幸福的追寻。

本文将通过阐述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探讨他对于人生的看法以及他的一些具体观点,包括对于幸福的定义、对于目的的思考以及对人的苦难的认知。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生是充满痛苦与苦难的。

他认为一切欲望都是无止境的,而人类的愿望满足不了欲望的基本特点是,无论在财富、地位还是名声等方面,人们总是欲望无止境地扩大。

正因为如此,人们得不到的东西总是让他们感到痛苦和不满足。

叔本华在他的作品《悲观论》中提到:“没有欲望,地球就会变成一座冷清的荒岛。

”然而,即使人们满足了他们的欲望,他们往往也只是暂时感到满足,很快就会追求更多的东西,陷入新的欲望的无底洞。

其次,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强调了意志的斗争。

他认为生活就是一场不断的斗争,而人们的意识和意志是造成痛苦和苦难的主要原因。

叔本华认为,人的意识无法与自然和现实保持和谐,而是在思考自己的存在和社会存在时常常感到困扰和痛苦。

他认为,人类的最终目的是追求解脱,通过自我抑制和超越肉体的欲望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叔本华还对幸福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思考。

他认为幸福不是通过世俗的快乐和享受来达到的,而是通过对于理性的追求来实现的。

他建议人们要较少欲望,降低对物质的追求,从而减少对欲望的苦难。

他认为,过度地追求物质财富和享受只会让人的欲望更加强烈,从而更加带来痛苦和不满。

叔本华还从生命的意义以及人的苦难的角度对于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人们往往通过努力工作、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来寻求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然而这些追求并不能真正带来人生的意义和幸福。

他指出,人的存在是一个无意义的偶然,人的苦难是无法避免的。

他认为,人首先要面对现实的苦难和绝望,然后通过追求智慧和对生活的思考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总而言之,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强调了悲观的一面,但也包含了对于生活和自我认识的深刻思考。

浅谈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浅谈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怪癖叔本华的性格反复无常,缺乏安全感,他时时处处提防着他人会某他才还他命,他敏感多疑,恐惧感时时伴随着他,晚上睡觉经常被噩梦惊醒,因此,他的枕头底下总是有一把手枪,夜间不论听到什么声响,他都会从床上一跃而起,抓起上好膛的手枪;他非常怕死,只要一听说发生了瘟疫,他马上就会狂奔逃离当地,因此,在他书桌的墨水瓶底下,总放着一些金币,以便在紧急时刻拿着就走;至于有关的收支账目,叔本华不用母语德文,而经常用古希腊文和拉丁文书写,以防止别人偷窥他的秘密。

经常搬家,而且只住底层,住进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仔细观察看有无最便捷的通道,以便一有危险方便脱身逃命,他常年和一只猫相依为命,他说:“猫是温顺安分的,而人的眼光里透露着狡黠。

”他怕死,认为即使活到80岁而死也是太突然,只要活到90岁,生死才和谐合一。

不过,老天并没有成全他,1860年,他因肺炎恶化而去世,72岁自负作为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在这里的一件著名的事情是他选择与自己认为是沽名钓誉的诡辩家的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

但黑格尔当时正处于他声名的顶峰,叔本华自然没能成功,很快他的班上就只剩下两三个人,最后一个也不剩了,只能凄凉地离开柏林大学。

当他的母亲对他的博士论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稍加讽刺时,他反唇相讥说:“即使你的著作在垃圾堆里也找不到时,人们还会读我的书。

”“你这些东西将会是一堆无人问津的废纸”而却自信地反驳道:“你将来会被人记起,只是因为你的儿子。

”吝啬、自私他与一个老妇人吵架并把她推下了楼梯,致使她终生残疾,法院判决叔本华每年付给她一小笔用作生活费,这点小钱对富裕的叔本华来说应该不算什么,但是当他听说那个老妇人去世了时,没有表现一丝同情,而是在当天的账本上记下“老妇死,重负释”几个字。

浅谈叔本华哲学思想一、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其悲观主义产生于西方哲学从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信仰向现代意志主义的转变过程中。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哲学理念被誉为浪漫主义哲学的先驱。

他的哲学思想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自己的个人理念和生活经验。

在叔本华的哲学理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非凡的思想深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力。

1. 悲观主义叔本华自称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他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无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存在,因为我们必须面对无尽的苦难、疾病和死亡。

他认为所有的快乐和幸福都是短暂的、虚幻的,他呼吁人们应该接受这种命运,并且在自己的内心中寻找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安慰。

2. 意志哲学叔本华提出了意志哲学的概念,他认为意志是人性的核心。

意志是指那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力量,驱使我们追求自由、真理、美好等道德价值。

他认为人类的智慧和才华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我们超越任何困境。

3. 艺术哲学叔本华非常崇尚艺术,他认为艺术是唯一能让人们逃脱现实的途径。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可以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

他认为艺术家本身就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存在,他们的创作不仅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还能够让人们从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道理。

4. 爱与同情叔本华认为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爱和同情心,他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爱是一种跨越物质界限的力量,可以连接起所有的生命。

他认为人们应该对身边的所有生物怀有同情心,这种同情心可以让我们超越自我的界限,与他人互相理解和关爱。

5. 自然哲学叔本华也是一位自然哲学家,他认为自然是一种完美的存在,而人类的存在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存在。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有机的,每个生命都具有自己的意志和本质。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学习从自然中获取智慧和启示,同时要学会顺应自然的规律而生活。

总之,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洞察力和反思,他的思想能够引导我们超越现实界限,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他呼吁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追求,关注内心的力量和深层次的道德价值。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之一。

他的哲学作品对现代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人生的智慧》,他在其中提出了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苦难和痛苦之路。

人的欲望和冲动推动着他们的行动,但是这些行动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满。

他认为,人生本质是一场无尽的苦难、疾病和痛苦,而个人的存在只是无意义的遭受。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建立在他的伦理观之上的。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邪恶和自私的,人的行为是出于背后动机的,而不是出于真正的善。

此外,叔本华强调了死亡的重要性,认为死亡是人生中的最终结局。

他认为,我们必须面对这个事实,接受死亡的必然性,并尽量减少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痛苦和苦难。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一种比较悲观的理解,但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他通过深刻的哲学思考,揭示了人类的弱点和问题,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纯真本质,从而在人生中找到意义。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虽然被视为一种极端的理解方式,但它仍不可避免地引导我们认识到人生的本质和世界的真相。

它鼓励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目标,并倡导对人性以及世界的一个更深入和真正的理解。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著名哲学家、悲观主义的先驱,他的哲学被认为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不免充满痛苦和苦难,而这种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他的哲学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不是源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而是基于对人生本质的分析和思考。

他相信,人生中的痛苦和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苦难是由人生存在的本质决定的。

在他看来,人生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欲望、满足和失望的循环,而这个循环不可能被打破,从而导致了人类永无止境的痛苦。

二、叔本华对人生的看法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本质上是痛苦的、失败的和虚无的。

他主张拥有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中的苦难。

他认为,人类需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并试图达到一种内在的平静。

在他的哲学中,这种内在平静被称为“超越”。

叔本华认为,在人的生命中,欲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欲望往往是痛苦的根源,因为我们总是在寻求那些我们不能拥有的东西。

人的欲望始终无法满足,因为我们总是想要更多、更好的东西,而这种欲望最终会导致失望和绝望。

在他看来,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这也意味着痛苦将永远存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是一个自私和残忍的物种,这源于人类的本性。

他主张人类应该在自己的悲惨和不幸中认清自己的本性,并寻找一种优秀的方式来面对这种本性。

他认为,人类应该尽量避免伤害他人,因为痛苦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并希望人类在悲剧中铸造出自己的人格。

四、叔本华对自由意志的看法叔本华认为,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

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我们的行动是由自然的现象所驱动的,而非我们自己的决定。

他主张人类应该摆脱对自由意志的信仰,并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行为。

五、叔本华对宗教的看法叔本华不信任宗教,因为他认为它们是对人的欲望和苦难的认知上的幻觉。

他认为,宗教只会让人们更加渴望和追求,从而导致更多的痛苦和失望。

在他看来,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信仰,而非追求快乐和满足。

叔本华天才哲学述评

叔本华天才哲学述评
+ 在白 璧德 ( Irving Babb itt, 1865 - 1933) 写给 吴宓的一封信 ( 1922 年 9月 17 日 ) 里, 也提 到过汤先 生的这两篇文章: # It w ou ld seem desirab le und er the cir cum s tan ces to cooperate w ith every onew ho shares the general po int of view in sp ite of th e d ifficult ies and d iscou ragem en ts th at you m en tioned in your let ters of last w inter. Is not M r. Tang lik ely to p rove a usefu l aux iliary? I h ad a talk w ith h im on C h inese ph ilosophy ju st before h e left C amb ridge for hom e. H e seem ed to m e better in form ed in th is field than p erhap s any oth er Ch in ese I h ave everm et. W ould not h is ar ticle on Schop enh auer and Buddh ism in th e Ch in ese S tuden ts∗ M on th ly ( or the equ iva len t) be good m aterial for you r C rit ical R ev iew? The article by M r. K. L. Lou ( 楼光 来 ) on theories of Laugh ter stru ck m e as a very d istingu ished p iece of w riting and m ight also b e p resen ted prof itably to Ch i nese readers. M r. Tang and M r. Lou have not perhap s the k ind of aggressiveness that seem s n eeded in Ch ina just now, bu t, w hen all is said, they are very valuab le m en. ∃ ( 引自 Xu ezhao W u, The B irth of a Ch in ese C u ltural M ovem ent: Letters Betw een Babb itt and W u M ,i H um an itas 17. 1 - 2 < Sp ring- Fall 2004 > . )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原和人类的本质应从人的内心深处去寻找,即从生存意志来解释世界,并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在此基础上,阐述其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主要包括人的内在生命性质及人生苦难的解脱。

虽然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带有悲观主义色彩,但他的理论思想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在理性压迫下的非理性因素和人类主体性问题;以及我们对现世生活应持有的态度。

标签: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在对人生的认识上,叔本华与尼采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致的,即人生是痛苦的。

叔本华将万物的起源归因于生存意志。

这种生存意志当中潜在的生存欲望会使人类不断追求,但是始终得不到全部满足,这就使人类陷入了痛苦当中,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一个悲剧,由此形成了他关于人生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一、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理论叔本华从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的体现为基础出发,表达了他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生与世界就是生存意志的体现,生存意志是无法满足又无处不在的欲望,而人生又总是在追求这些无法满足的欲望,因此他得出“人生是痛苦的”帶有悲观主义色彩的结论。

(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首先,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即外在的世界只是感觉和表象的世界。

他认为对于“物是我的表象”这个命题是无须证明的,因为人们随时都可以清楚明白地感知到它。

人和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

但应该注意的是,动物是没有自己的意识的,只有人能思考、是有意识的,所以也只有人能够把外部世界的表象纳入自己的意识当中,感知到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也就是意志的世界[1]。

所以在我们真正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之前,世界就是我的表象。

叔本华认为这个意志是世界的本质,由此他得出表象的世界是“虚”的,即使它真实存在,而意志的世界是“实”的,二者是单独存在的。

我们要获得最全面的认识,也就是要得到真理,就必须从意志去考察,而不是仅从表象去考察世界,这样才能获得对某一事物甚至整个世界的最全面的认识。

叔本华对哲学的看法

叔本华对哲学的看法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被视为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人物之一,对哲学有着独特的看法。

叔本华认为,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他认为哲学应该探究人类存在的本质、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的认识、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根本问题。

叔本华认为,哲学应该超越科学和宗教的限制,摆脱传统哲学的束缚,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意义。

他认为哲学应该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出发点,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如何实现自由、幸福和完美的目标。

在探究哲学的过程中,叔本华强调个体体验和直觉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体体验是认识世界和人生本质的重要途径,而直觉则是直接把握世界本质的能力。

因此,他强调要超越传统的逻辑和理性思维方法,以个体体验和直觉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意义。

总的来说,叔本华认为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他强调个体体验和直觉的重要性,认为哲学应该超越科学和宗教的限制,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意义。

意志与人生——叔本华哲学思想解析

意志与人生——叔本华哲学思想解析

个真理。一旦人们把世界看作是表象,就开始了真正的哲学思考。叔本华从另一 个角度规定世界,在他看来,世界就是对象的存在,是主体客体的统一存在。那 么,“客体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知道;意味着知道什么呢?意味着具有表象。 客体和表象是同一个东西。"①客体就是表象,世界就是表象。所以,叔本华所说 的对世界的观察,并不是从实在的世界,而是从表象出发的世界。这就是说柏拉 图哲学也是从表象出发的。其二,叔本华所说的对世界总体的观察,实际上是指 柏拉图关于世界二重化的理论。叔本华认为,仅仅承认世界是表象,只说出了一 半的真理,还必须说出另一半真理,这样才能构成对完整世界的解释。这个另一 半,就是意志。柏拉图最先把世界作了二重化的区分,从而从整体上解释了这个 世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叔本华称柏拉图是历史上的真正的哲学家。
and impulse.Desire and impulse is infinite,but the satisfaction of it is
temporary and limited.When the desire cannot be satisfied,people will
be suffering;when it is satisfied,they will be spiritually barren and
111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 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 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 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 标明。
In Schopenhauer’S philosophical thought,the most noticeable part should be ethics of pessimism on life.He considered that human being is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深刻而独特,对后来的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包括他的主要观点、思想的发展和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一、生平与背景叔本华出生在德国的丹麦哥本哈根,他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为他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他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商人,这使得叔本华在年轻时便享受到了相对富裕的生活。

他在青年时代游历了欧洲各地,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和哲学思想,这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叔本华曾就读于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了众多哲学家的作品,包括康德、尼采和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

这些学术背景为他的哲学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悲观的世界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以其深刻的悲观主义而闻名。

他认为人类生活充满了苦难和痛苦,世界是一个充满痛苦和欲望的地方。

他的悲观主义观点在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根据叔本华的观点,人类的欲望和需求是永无止境的,但满足这些需求的时刻很短暂,之后人们又陷入了空虚和不满。

他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欲望无穷",并认为这是人类痛苦的根源。

他强调,要想减少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削减欲望,降低对世界的期望。

三、“意志”与“表象”叔本华提出了“意志”和“表象”这两个核心概念,用以解释世界的本质。

他认为,世界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作为“意志”的内在本质,另一种是作为“表象”的外部表现。

“意志”代表着世界的内在力量,是一种盲目的、决定一切的力量,它驱使着一切生命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欲望。

而“表象”则是外部世界的投射,是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叔本华认为,人们通过感官接收到的世界只是“表象”,而“意志”则隐藏在背后,是推动一切现象发生的动力。

四、道德观与悲怆叔本华的道德观与他的悲观主义密切相关。

他认为,道德行为应该建立在对他人痛苦的同情之上。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及其哲学思想简介阿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德国哲学家。

他的哲学体系主要受到康德哲学、佛教思想及拟物主义的影响。

他的著作包括《论自由意志》、《悲观论》、《伦理学的两个基础》等。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他认为人生是充满苦痛和悲剧的,人类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他把人生比作一场戏剧,由于生命的短暂和一切终究会走向灭亡,人们必须面对无常和痛苦。

他强调个人状态的重要性,并主张摆脱物质欲望、征服自己的人性弱点以达到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是痛苦的。

人们的痛苦来源于人生的苦难、疾病、死亡和无法满足的欲求。

在他看来,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的苦痛,它们都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人们的身体会衰老,产生疾病,最终死亡;而心灵上的苦痛则来自于我们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不满和挫折感的出现。

总之,痛苦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人类的存在也是没有意义的。

悲观主义的道德观在叔本华看来,我们应该通过摆脱物质欲望以及征服自己的人性弱点来获得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他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内在状态”,并认为它是一种人生的目标。

在他看来,为了达到这种状态,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以及打败我们的人性弱点,如嫉妒、自私和虚荣心等。

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些时,我们就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叔本华的艺术哲学叔本华的艺术哲学是他哲学思想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他认为,艺术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悲剧。

他认为艺术能够让人们从现实世界中一步一步地走进美好的内心世界,让人们获得自由和满足。

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影响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虽然充满了悲观主义,但是其思想依然对许多人产生了影响。

他的思想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不满。

人们对于生命、幸福和意义的思考,都与叔本华的思想有关。

今天,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哲学风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学习。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产生背景叔本华获得过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执教于耶拿大学、柏林大学,名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成书虽早,却并非一鸣惊人,1851年叔本华所著《附加与补充》,作为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因其通俗易懂而引人关注。

历史回溯,叔本华家族世代经商,家世可以算得上富裕有余,父亲是一位银行家,母亲是著名小说家。

无论从家族渊源或者家庭环境的熏陶,无疑都可为叔本华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与求学经历。

但是,事实相反,叔本华十七岁那年,父亲的自杀给他心灵造成的创伤,以至于自此叔本华变得孤僻和古怪。

与母亲关系不断恶化以至与断绝往来,失去家庭亲人的关心与支持无疑对叔本华的性格造成难以想象的负面影响。

父亲生前并不支持叔本华投身学术的决定,而是期望叔本华投身商业与金融事业。

家庭变故与家人影响使得叔本华与孤独为伴。

叔本华执教于柏林大学时,开设《论整个哲学,或者论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

与哲学家黑格尔授课时间相同,选修叔本华博士的同学不足三人,甚至开课亦无法实行。

如果说学术是叔本华的全部的话,那么学术上既得不到权威的认可,事业上又得不到同学的欢迎,郁郁不得志无疑加深叔本华的悲观与孤独。

叔本华的时代,是法国思想启蒙运动时期,当时的德国处在普鲁士王朝统治,国力远落后英国、法国等。

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依赖与抵抗、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种种思想的相互激辩从侧面形成了叔本华产生虚无主义悲观论的基调。

二、理论内容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开宗明义―世界是我的表象。

“我的全部哲学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世界―意志的自我认识。

”对人来说,自在之物,人所能认识到的万事万物,这些认识客体都相对于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

人通过理性是用来满足意志。

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观点

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观点

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观点叔本华是德国的一位哲学家,他在19世纪许多领域都有很大的贡献。

他综合了不同文化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哲学观点。

在他的哲学里,他主要强调人的自我意识、痛苦和生命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围绕“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观点”来写一篇文章。

第一步:人的自我意识在叔本华的哲学观中,他认为人与动物不同之处在于人有自我意识。

他认为自我意识是一个人能够理解自己的存在和行为的能力。

这种能力让人能够逐渐认识到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并意识到自己所做的影响和意义。

他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类独特的一面,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面。

第二步:痛苦在叔本华的哲学中,痛苦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痛苦,这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部分。

但是,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减少痛苦,来获得幸福。

他通过无数的研究认为,欲望是引起痛苦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他提出了要通过减少欲望来减少痛苦的方法。

第三步:生命的意义叔本华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对生命本身的认识和感知,而不在于世俗上的荣誉、财富或权利。

在他看来,我们的生命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与无限的时间相比,人的生命是非常渺小的,因此活着的意义也不在于得到多少金钱或成就,而在于如何让自己不会感到空虚和不满足。

总结:综上所述,叔本华的哲学观点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独特的哲学体系,并对世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的自我意识、减少痛苦和追求自己的生命意义,这些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尽管人们对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有不同的理解,但都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浅涉叔本华哲学思想小感

浅涉叔本华哲学思想小感

浅涉叔本华哲学思想小感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

其父亲是富有的银行家,其母亲是小说家。

他从小就厌恶商业生涯,憧憬文人、学者平静、高雅的学术生活。

1819年发表重要哲学著作《意志和表现的世界》。

大文豪鲁迅、托尔斯泰、音乐家瓦格纳和科学旗手爱因斯坦等旷世巨匠,都曾表示他们生平深受叔本华的启迪。

在浅显的接触了一些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之后,我也有所感悟:1,贪欲是罪恶的之源,健康远高于名利!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叔本华如此表述: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有无所不在的欲求。

但是,当这种欲求如黑洞般扩散的时候,就成为了贪欲。

叔本华批判了肉体快感引诱人们偏离正道的肉欲性贪欲的动物性。

他批评了对财富追求的贪欲这个人类的恶德,批评了奢侈浪费这个人类的恶德,以及人们身上的突破公理和正义约束的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

他特别警告那些整日操劳、疲于奔命,用牺牲健康去追求财富、名誉、地位的人们:疾病和死亡随时在等待着他们。

而叔本华最终平静的死亡,也是对如此超脱的思想最有力的证明。

这种善始善终,该是很多人艳羡不来的。

2,直面内心,摒弃世俗叔本华批评那些只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位置、寄希望于他人来赞美的人们。

叔本华认为,一个人对来自他人的看法操心、焦虑,便构成了虚荣心、自我炫耀及狂妄自大,便会陷入可怜或危险的境地。

他蔑视地位上的贵族和财产上的贵族,他赞赏并尊敬精神上的贵族。

而这种精神上的贵族,世间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

我很敬佩老师上课提到的那位女作家,她的一生,无疑是最直面自己内心的一生,在当今世界洪流中,超脱世外,傲然独立。

但是,当我审视的时候,我很悲哀的发现,我完全没有勇气去选择这样一种直面内心,摒弃世俗的生活,我被世俗同化的太严重,已经分不清哪些使我真正想要的,而哪些又是世界要求我应该拥有的。

3,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寻得幸福正如中国古语,相由心生,叔本华也认为人的躯体是自我意志的表现。

他认为,人的幸福、好运,主要来自于每个人的自身条件,即每个人的品德、人格、健康等,快乐的源头是人经过修炼而自身内在所具备的,这些都不是短暂起作用的因素,而是一种能否真正的永恒的为每个人带来幸福的决定因素。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哲学家、文学家,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人生被视作一种无法逃脱的苦难和痛苦的状态。

他参照佛教、耶稣教和希腊哲学等多种思想,阐述了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其核心是人生的苦难和无意义性,具有广泛的影响。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根源可追溯到希腊哲学家尤利西斯的思想,即生命是一种负荷,要么得到解放,要么承担。

这种思想也可以在耶稣教中找到,即人们必须承受苦难,才能在神的国度里得到救赎。

此外,叔本华通过对佛教理论的学习,也发现了人生的苦难和无意义性的本质。

综合这些思想,他提出了自己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类生命的最终价值在于其对“世界意志”的认识。

世界意志被认为是引导所有事物的创造力的存在,所有的现象都是它的表现。

人类的智力可以辨认出这种基本的世界意志的存在,但我们不能通过它来解决人类生命的最终问题-死亡。

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是悲惨、乏味和无意义的。

他认为,苦难是人类生命最显著的特征,生命是由痛苦、失望和绝望所组成的,人类的实质是痛苦生命,我们的存在完全是基于欲望和物质。

叔本华关于悲剧的解释是他哲学的关键要素。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表达“世界意志”的艺术形式。

人类的生命本身就是悲剧,构成我们生命的因素就如同悲剧中的主人公一样,遭受着世界的虚空、无能、无力感、痛苦等等。

他同时指出,很多人能够从悲剧中获取安慰,就是因为他们体验到了“世界意志”的存在。

在悲剧中,人们被迫接受虚空、疾病、死亡等等本质意义,从而发现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必须通过反思和追求内在平静而抵消世界的负面影响,通过自我放逐和内省来达到自我救赎。

他主张要拥有超越性的视野,只有通过经验和追求内在平静的境界,才能真正地体验到“世界意志”的存在,从而达到救赎自我的目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是如此广泛,以至于他被认为是19世纪欧洲哲学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叔本华哲学思想总结

叔本华哲学思想总结

叔本华哲学思想总结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而闻名于世。

他的思想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等领域,在众多的哲学流派中独树一帜。

以下是对叔本华哲学思想的一些总结。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主要基于他对人类内心的观察和思考。

他认为,人类的欲望和欲求是主宰世界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一直在推动着人类的行动。

然而,叔本华认为,这种欲望和欲求是无止境的,永远无法满足。

他将这种现象称为“欲望挽狂澜”,并将之视为人类苦难的来源。

叔本华进一步认为,人类苦难的根源在于人类无法摆脱内心的欲望和欲求。

他认为,人类的欲望和欲求只会导致无尽的欲望,进而引发人们的不满和痛苦。

因此,叔本华提出了一种解脱苦难的方法,那就是摒弃欲望和欲求,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为了达到内心的宁静,叔本华提倡消极的态度和对世界的逃避。

他认为,人们应该把注意力从外在世界上的物质追求转向内心的世界,从而追求真正的幸福。

他主张通过沉思和冥想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同时也主张远离社交和物质的纷扰,以避免无谓的烦恼和痛苦。

叔本华同时也关注着人类的道德行为。

他认为,人类应该将同情心作为最高尚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痛苦的理解和关怀,它能帮助人们摆脱自身的欲望和自私,从而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他强调,同情心不仅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对生命和世界的正确看待和对待。

因此,他主张人们要尽可能地对他人的痛苦和苦难给予关注和援助。

在形而上学领域,叔本华提出了他的“意志”哲学。

他认为,一切存在都是由一种无法理解的、超越理性的力量所驱动,这种力量被他称为“意志”。

他认为,人的意志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而个体只是意志在世界上的表现形式。

叔本华通过对意志的研究,试图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对人类内心的深度思考和观察,他探讨了人类苦难的根源以及解脱苦难的方法。

他主张通过摒弃欲望和欲求,追寻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叔本华思想总结

叔本华思想总结

叔本华思想总结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德国十九世纪著名哲学家,他的思想被誉为“伟大的悲观主义”,对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的存在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以下是对叔本华思想的总结,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叔本华的思想以“意志”作为基础。

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源于一个无限的、盲目的力量,这个力量被他称为“意志”。

意志是不可满足的欲望和欲求的根源,它驱使着一切活物的行动和世界的变化。

叔本华认为,人类对于欲望的追逐只会带来短暂的快乐,最终都会导致苦难和痛苦。

其次,叔本华强调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

他认为,人类的知识只是现象的表象,无法真正了解事物的本真本质。

他引用了佛教的“八苦”来描述人类感知世界的困难,这八苦包括: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衰。

人类越接近真相,就越能意识到生活中的无常和痛苦。

另外,叔本华对于幸福和快乐的观点颇具特色。

他认为个体永远无法在欲望满足中找到真正的幸福,因为欲望是无限的。

他建议人们通过意志的抑制和对欲望的消除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他认为,艺术和美好的事物能够带来短暂的快乐和乐趣,但也只是片刻的感受,无法持久。

此外,叔本华对于人类的行为和社会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人性本恶,道德行为和正义只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无法真正改变人的本性。

他对于婚姻和性爱的看法十分悲观,认为这些只是为了繁殖和满足欲望的手段。

他对于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也持怀疑态度,认为人们为了权力和资源而彼此争斗。

最后,叔本华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哲学影响。

他对于写作和表达的关注,以及对意识流的探索以及精神分析都对后来的哲学、文学和心理学产生了影响。

叔本华的一些思想也与东方哲学如佛教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总之,叔本华的思想深刻而独特,透过他的眼睛,世界显得无常、苦难且悲观。

意志的盲目驱使和欲望的不可满足使人类陷入循环之中,只有通过意志的抑制和对世界的洞悉,人们才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论文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姓名:韩坤学号:104753090024浅论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摘要】叔本华是19世纪德国着名的哲学家,他的人生观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色彩。

综观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生命意志到欲求,从欲望到痛苦、虚无构成了主导线。

这种悲观色调深受康德世界二分和印度佛教哲学的影响。

这种人生哲学从根本上说是唯心主义的、片面的,但也含有某些值得肯定或有价值的思想论点,对于我们思考人生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叔本华;人生哲学;悲观主义一叔本华人生哲学基本情感色调是悲观主义。

在他的视野中,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痛苦的。

生活的世界是无穷的痛苦与无尽的磨难。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是建立在他的哲学本体论——意志学说的基础之上的。

这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了。

他认为,人和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而作为本质的意志,是通过理念外化为具体事物而成为它的表象。

他所说的“意志”是指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本能的、永不停息的欲望和冲动。

“生命意志”是叔本华人生哲学的出发点。

他认为,生命意志是活力、欲求,而欲求是无止境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就是痛苦。

因此,人生在其本质上就是痛苦。

世界包括人生在内就其本质而言是意志,而人不仅是作为具体的欲求与需要的生命意志存在,而且还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

意志是百折不挠的生命力、自发的活力,是一切欲求、需要的根源。

欲求、需要得不到满足即是匮乏,匮乏就是痛苦。

而人的记忆、理智又加剧了这种痛苦。

因为,人不仅当下直接承受痛苦,且由于记忆将以往的痛苦储存在记忆中,随时由于偶然可能而被唤回意识中。

“智力愈发达,痛苦的程度愈高,因此随着认识到愈益明确,意识愈加强,痛苦也就增加,这是一个正比例。

到了人,这种痛苦也达到了最高的程度,并且,一个人的智力愈高,认识愈明确,就愈痛苦,具有天才的人则最痛苦。

”由于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人的记忆、理智又加深了痛苦的感受,因此人从来就是痛苦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悲观主义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悲观主义哲学表达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并探讨了人们面对这些现实的最佳方式。

以下是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类存在的根本幸运性。

他认为,人们的欲望永远无法得到完全满足,并且人类经历的苦难和痛苦永远大于他们所能获得的快乐。

他将人类作为处于承受痛苦和无常之中的生灵,这种痛苦不仅来自外部的世界,也来自人们自身的欲望和需求。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存在终将是悲伤的。

其次,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探讨了智慧和冷静对待人生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冷静和理智的态度,人们可以超越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从而减少人生的苦难。

他强调内心的宁静和淡泊,认为通过消除欲望的源头,人们可以达到对生活的真正理解和平静的状态。

叔本华认为,智慧是通过超越自我、控制欲望和寻求内在的和谐实现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还关注到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经常受到外部世界的限制和苦难,而这会带来短暂的满足感和欢乐,但最终都会转为痛苦。

他强调世界是一个由意志支配的地方,人们常常被动地处于意志的控制之下。

叔本华认为,要摆脱这种状况,人们需要通过超越自我和个人意愿的境地,追求更普遍和持久的和谐。

最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主张放弃欲望和自我的个人意愿,通过悲悯和同情他人来实现内心的宁静。

他认为,通过对他人的同情,人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意志的存在和人类普遍的苦难。

他主张将关注点从自我转移到他人身上,通过关爱和同情他人来减少个体的痛苦和自我关注。

叔本华认为,悲悯是人类智慧的表现,通过同情他人,人们可以超越自我意愿的限制,体验到更高级的和谐和宁静。

总之,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并探讨了人们面对这些现实的最佳方式。

他提倡通过冷静和理智的态度超越自我欲望,通过同情他人来实现内心的宁静。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其思想中的悲观主义是其最为著名的派别。

他所提出的人生哲学贯穿着悲观主义的基本思想,即人类的存在本质上是无意义的、毫无目的的和无尽的痛苦。

1. 人类的本质是“意志”,而非理性叔本华的“意志”指的是一种人类本质之力,其强大到足以影响我们做出所有决定。

而人类不仅仅是通过理性、思考和逻辑来决定其行为,而是受到了无意识的“意志”力量的控制。

这种“意志”力量来源于人类与世界的联系,它产生了我们的欲望、野心、需求和冲动。

人类的“意志”力量是源源不断的,它的目的是满足我们的欲望、野心、需求和冲动。

然而,这种此刻的满足很快就会被一种空虚感所取代。

我们会发现,不论我们达成了多大的成就或拥有了多少的物质和财富,这种空虚感始终存在。

2. 人类的存在是极度痛苦的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存在无目的,既毫无意义,且充满痛苦。

确切地说,叔本华不是说人类的生活中只会有痛苦,相反,他认为所有的事物或事件都涵盖两种极端:满足和痛苦,而人类的生活中往往占比例更倾向于前者。

无论我们在世界上所表现的人类行为有多么伟大,痛苦仍然会存在,即使是最幸福的人也不例外。

此外,每一个人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即使他们所得到的物质和财富越多,生死也是无法避免的。

3. 悲观主义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对于悲观主义的叔本华来说,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痛苦的,因此,他认为应该以悲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这种悲观的态度是指面对现实、承认痛苦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像欢乐主义者那样避免或忽视痛苦,或者幻想一个没有痛苦的世界。

悲观主义所提倡的不是消极的态度,它强调的是不放弃的坚持和承认痛苦的重要性。

此外,悲观主义者更容易从失败和挫折中提取经验教训,以及对自己的行为和能力有更全面和真实的认识。

总结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提出了一种尖锐的批评,指出人们不能盲目地、轻易地陷入幸福追求中并认为实现个人目标是外在的世界意义。

但不可否认,这种论调给人们打击过多,可能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影响创造力与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叔本华哲学思想述评王铁,孙潇(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710054)摘要: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内容包括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生存意志的本体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以及独特的宗教观。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包含有很多合理的因素,其对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叔本华;哲学思想;人生观;宗教观中图分类号:B516.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958(2008)01-0007-02作者简介:王铁(1983———),男,回族,河北涿州人,长安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收稿日期:2007—04—142008年第1期(总第101期)No.1,2008General.No.101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叔本华对整个20世纪的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作为非学院派哲学家,引起了西方哲学的巨大变革;开拓了正统哲学以外的新的思想话语,是一个具有跨世纪意义的哲学家。

其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于当时的西方哲学乃至现当代的西方哲学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阿瑟・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意志论著称的大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家。

他1788年出生于一个世代经商的德国人家庭,后进入柏林大学学习哲学,此后一生研究哲学,其在世时声名寥落,直到1860年他在德国逝世时才迎来了哲学名誉的登峰造极。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的产生,是同当时德国的社会环境所分不开的,也正因为如此,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深受欢迎。

在此之前,德国资产阶级向往革命,崇尚理性和进步,当时流行的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包含辩证法的理性派哲学,而叔本华却敌视理性和进取,他的哲学批判理性主义,宣扬悲观主义,显然与时代格格不入。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出版后甚至无人问津,他只好自我解嘲说自己的著作是为后人而写并相信它们很快会受欢迎。

后来,德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急剧变化,叔本华所预言的时代来临了。

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仅一年的时间便遭遇了失败,德国资产阶级灰心失望,工人运动高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使他们的革命软弱性进一步暴露,于是对理性的不信任,对现实的逃避成了资产阶级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流行的思想风尚,他们抛弃了理性向上的黑格尔哲学,转向了与其心境相适应的反理性的、悲观的叔本华哲学。

叔本华哲学的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西方许多哲学史、科学史和艺术史的著作中,他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提到,他的思想经常被人们引用。

代表着现代西方科学与文化思潮的一些大学者如尼采、克尔凯郭尔、柏格森、詹姆士、萨特、弗洛伊德以及爱因斯坦、托尔斯泰等人,都曾经把叔本华奉为自己的启蒙先师或思想同道;在中国文化界,王国维、鲁迅等许多学界巨擘,也曾经受到他的思想的启发或引导。

叔本华之所以受到这样的关注,就在于他是近代西方文化精神的第一个批判者,也是现代西方文化精神的第一个引导者。

二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以宣扬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生存意志的本体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以及独特的宗教观著称于世。

第一,相对主义。

叔本华为现代西方哲学打通的第一个突破口,就是颠覆了在传统哲学中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绝对观念。

他认为,世界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本源,事物根本就没有绝对的真理,人也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本性。

一切都处在相对的关系之中,而这种相对的关系是无法用绝对来解释的。

叔本华把世界的本源、人的本性归结为盲目的、任意的意志,其目的就是针对传统哲学的绝对观念而发的。

第二,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

“世界是我的表象”是叔本华哲学的出发点,他不同以往哲学将主体与客体分离,而是把主客体联系起来的表象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故作为表象的世界有着本质的、必然的、不可分的两个半面,一个半面是7——主体,另一个半面是客体。

表象就是我们认识着的千差万别的客体,它们处于一定的时间、空间中,彼此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联系,从而产生不断的运动变化。

叔本华又将一切表象分为直观表象和抽象的表象,直观表象对应的是感性认识,抽象表象对应的是理性认识,二者都是为了满足意志的欲望服务的。

他指出:哲学是用理性来表达的学问而绝不仅仅是表达理性的学问。

他还要求人们在研究理性、遵从理性行事的同时还要重视人的感性直觉能力,研究人的本能和情感等一些感性因素,因为人本来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体。

叔本华对理性的批判,对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文化思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示引导作用。

第三,叔本华的宗教观。

在相对主义和非理性认识论的基础上,叔本华对19世纪前的欧洲宗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指出,宗教的本质是一种欺骗。

宗教需要信仰,而信仰的本质则是显示不可知的东西。

“宗教好像萤火虫一样,需要黑暗来显出它的光亮。

”叔本华鲜明地表明了自己不相信宗教的态度,但叔本华与印度教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他吸收了印度教中表象依赖意志的思想,以及理性与智慧抓不住事物本质的思想。

需要指出的是,叔本华与印度教均摒弃了自我的概念,印度教教义指出永恒不可能存在,自我的概念会增强人们的欲望和自我注意,阻碍个体沿正确方向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释迦牟尼认为“我”是个会很快消失的东西,所以实现“我”不会对“我”产生多大的影响。

叔本华则强调世界上存在的只是意志,万事万物都是意志的产物,所以根本没有“自我”这个概念活动的余地。

人的唯一前提就是盲目的意志,人的前景就是从盲目的意志中解脱出来。

第四,生存意志的本体论与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叔本华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人的哲学,他反对那些力图从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上来说明人和人的本质的学说。

他认为生存意志的主要特征是无意识的、不可遏止的、盲目的欲求和冲动。

人和世界万物的本性都是为生存而进行的挣扎和奋斗。

但人是有意识的,因此人是知生死的,自觉地为生而奋斗,渴望从死中挣扎出来,但最终仍逃脱不了意志的主宰。

人的本质就是自我生存意志的冲动,人的生存意志是一种难平的欲望,就是这种对于生命的无限欲求造成了人生的痛苦。

因为人的欲求皆出于需要,也就是出于缺乏,即便是人的全部愿望都得到了满足,那么随之而来的又是困乏和空虚无聊。

所以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

出于这种对人性的认识,叔本华走向了悲观主义。

他说:悲剧提醒我们“人生原来是这么一场悲惨的梦!”悲剧告诉我们“世界和人生并不真能使我们满足,也没有让我们沉迷的价值”。

在生命意志的驱使下,“世界仿佛一个大战场,到处可以看到拼死拼活的战争”。

他无情地抨击乐观主义,认为生比死更痛苦,“人的最大罪恶就是:他诞生了”,“任何一部生活史也就是一部痛苦史”,“也许断没有一个人,如果他是清醒的,同时又是坦率的,会在他生命终了之日还愿意重复经历此生一遍;与其这样,他宁可选择压根儿不存在”,“但丁写他的《炼狱》若不是取材于我们的现实世界,还到哪儿去取材呢?而我们的现实世界也真已变成一个很像样的地狱了”。

由此,叔本华终于对人与人生做出了结论:根除生命意志的一切欲望,清心寡欲,在印度佛教中寻求“寂灭中的极乐”和“归于梵天或像佛教徒那样以进入涅槃来回避它”。

三在绝对主义和理性主义占据西方文化统治地位的那个年代,由于科学理性征服自然所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巨大成就,使得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道德等方面的进步理想,都被寄托在了统一化和理想化上,一切都以法律和规则为依据,一切均以标准化和合理化为原则。

这种文化同时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它排斥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压抑了个性发展的自由和创造潜能的发挥。

叔本华的思想体系中,哲学不再专注于科学知识的原理的建构,转而关注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

叔本华使哲学由纯粹理性的思辨重新转向了生存意义的感性思考,使理性由知识技术化再度趋向人性情感化,建构起了充满智慧和灵性的生命价值哲学。

就当时争议最大的悲观主义而言,它绝不是失望、颓废、无聊的悲观主义,而是一种哲学的悲观主义,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智慧的悲观主义。

它用浓墨重彩描绘了人类痛苦、挣扎、争斗以至于互相侵吞、互相残杀的生存场景,是对当时社会的如实写照。

悲观主义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它抨击了理性主义的盲目乐观情绪,揭露了物质文明的危险性,因为为了增长的利益它毫不犹豫地毁灭人性的其他形式。

当人们不得不面对这种生命悲歌的时候,重建人性文化、呼唤个性解放和关注伦理道德自然会成为时代的主题。

对于20世纪西方影响最大的存在主义来说,它也明显受到叔本华哲学的影响。

存在主义首先兴盛于法国。

二战时的法国被德国占领,在法西斯的统治下人们的尊严被践踏,人们普遍感受到的是生存无意义、生活无希望,强烈的悲观主义气氛笼罩着法国,屈辱与困境迫使人们关注人的存在问题,思考自由与责任,如何作出选择,如何超越环境。

于是,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被加以改进和创新,并且以更大的声势在法国兴起,不久蔓延整个西方。

叔本华的哲学流行于战后,为现代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悲观与虚无的风格,存在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兴起都在战后将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进一步深化。

存在主义的代表萨特本人在解释存在主义流行的原因时也说:“正在结束的战争使人觉得自己是赤条条无依靠的,因而对别的东西不再有任何幻想,而把自己完全托付给自己独有的力量了,战争使人终于理解到只有自己才可以依靠”。

相似的时代背景使叔本华哲学在风格上影响着存在主义。

总之,作为西方伟大哲学家、思想家的叔本华,其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对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徐崇温.存在主义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叔本华.生存空虚说[M].陈晓南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编辑/李超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