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
摘要:叔本华是西方意志主义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批判和继承康德的“物自体”而提出“表象”与“意志”,其中又以对意志的否定占据其哲学的核心地位,同时也是他整个哲学思想的归宿,他一改以往哲学家追问“为什么”的思路,而是提出“世界是什么”的追问。这也是他哲学中非理性主义的表现。从叔本华追问世界是什么开始,进而探讨他关于“表象”和“意志”哲学思想,通过探讨其对理性主义的挑战发现他哲学思想里的非理性主义倾向,争取能够较准确地把握与阐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表象;意志;悲观主义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是19世纪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主要代表之一。他借鉴现象学的认识论基础,形成自己的意志主义本体论,由意志主义又引申出自己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人生观,从而形成系统的哲学思想。通过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我们可以看出,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受康德的影响很大。叔本华不同于同时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不承认“物自体”的观点,他坚持“物自体”,并且认为“物自体”可以通过直观通达,即叔本华所说的意志。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理解现象的钥匙,是世界的本质。他将世界区分为表象世界和意志世界,被我们认识的就是表象,本质的就是意志,但是叔本华又认为意志和表象是合二而一的,二者是不可分的。接下来我们将具体探讨叔本华哲学中关于对意志与表象的理解。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即是说“对于‘认识’而存在着的
一切,也就是全世界,都只是同主体相关联的客体,直观者的直观。”
[1]26在他看来,从客体出发的唯物主义和从主体出发的唯心主义有着共同的错误,双方都是一开始先就假定了它们声称往后要证明的。因此,叔本华的哲学既不从客体、也不从主体出发,而是从表象出发。在叔本华的表象世界里已经包含着主体和客体两个半面,并且以它们为前提的,而主体客体的分立也是表象首要的、本质的形式。而这表象“又有赖于这第一只张开的眼睛,即使这只是属于一个昆虫的眼睛;没有认识,世界根本不能想象。”[1]62
叔本华指出:“作为世界的表象,它有着本质的、必然的、不可分的两个半面。一个半面是客体,它的形式是空间和时间,复杂多性就是通过这些而来的。另一个半面就是主体,这却不在空间和时间中,因为主体在任何一个进行表象的生物中都是完整的,未分裂的。”[1]29叔本华认为,客体和主体是不可分的,二者存则共存,亡则俱亡,共同构成表象世界,但是二者又互为界限,即时间、空间和因果性。而这些客体的普遍形式,用康德的话说,就是它们先验地在我们意识之中。康德发现了这一点,这也是他主要的功绩。但是叔本华又对康德的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论述,他把这种先验的认识形式概括为根据律。他说:“根据律就是我们先天意识着的,客体所具一切形式的共同表述;因此,我们纯粹先天知道的一切不是别的,而正是这一定律的内容。”[1]29叔本华在其《根据律》的论文中也曾指出,任何一个可能的个体都服从这一定律,也就是处于同其他客体的必然关系中。这就更好地阐明了主体与客体的浑然不可分,为消解传统哲学上的主
客二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体现了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倾向。
由此我们应该看到,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客体,既然作为客体,就已经是由于认识着的主体通过认识的诸形式从多方面加以规定了的,是早已存在于我们意识之中的根据律的内容。如果撇开主体,一切客体就不成为客体了,也就是说没有主体,也就无所谓客体,二者是互为的。关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叔本华只是将他们限定在了认识的范围内加以规定的,不能超出充足理由律的范围。但是客体并非是主体创造的,在主体存在之前客体就已经存在了,客体是先于主体存在的,叔本华本人对主客关系的论述只是在非理性主义的立场上探讨世界本质的一种方式,换句话说,主体是客体存在的意义,客体依赖于主体的感知。在主体产生之前的客体不能被认识,它的自我展现无法被理解,因而它的存在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当然主体产生之前它也不可能被称为客体,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表象有赖于第一只张开的眼睛,客体亦是如此。
叔本华指出,“世界是我的表象”固然是真理,但这只是世界的一个方面来考察,世界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作为本质的方面,即“世界是我的意志”。叔本华把意志看成世界的本质,这也是其本体论哲学的核心观点。叔本华明确提出:“客观的世界,即作为表象的世界,不是世界唯一的一面,它仅是这世界外表的一面;它还有着完全不同的一面,那是它最内在的本质,它的内核,那是‘自在之物’”[1]65,这“自在之物”就是“意志”。世界有两个面,一面自始至终是表象,就像另一面自始至终是意志。
“意志是求生的意志,或者叫做生命意志。它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是世界的内在蕴含和根本方面。它是冲动、本能、奋进和欲望,是初始的、先在的、自因的。它没有终止的最后界限,也没用最终的目的。因此,意志便意味着无穷无尽的要求。”叔本华的意志是对康德“自在之物”的继承,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意志是可知的,“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叔本华提出意志主义也是为了化解康德的“自在之物”的不可知性。
叔本华将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认为整个表象世界都是意志的客体化,但是意志是如何客体化为各种现象界的事物呢?他提出了两条途径:直接的客体化:即意志直接实现为事物的理念;间接地客体化,即由直接客体化间接地表现为事物的现象。换句话说,不可遏制的、盲目的生命冲动客体化为事物的理念,再客体化为事物的现象。因此理念是意志通向表象世界的中介,那么理念又有什么样的特性让叔本华如此重视呢?
他把柏拉图的理念引入他的意志哲学体系,用以说明意志客体化的级别的正是柏拉图的那些理念,理念只是自在之物的直接的,因而也是恰如其分的客体化。叔本华区分了意志和表象,并且二者缺一不可,意志是自由的,表象是必然的,两者即相分离又紧密结合。表象的本质是意志,而意志的本性就是向外客体化,意志的显现就是为了表象。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是同一的,但当它外化为表象时表象是千差万别的;意志是自由的,而表象是必然的;意志是永恒存在的、永恒不变的,也是处于时间之外的,而个体的事物显现是生灭变化的。为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