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

合集下载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浅析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

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

不同于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

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

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

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

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1819年,他出版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在当时几乎无人问津,但是他并没有为此而灰心,他自我嘲讽似的宣称,这本书不是为当代人,而是为后代人所写的。

他在默默无闻中等待了30个寒暑,这部鼓噪着生命冲动的哲学名著也伴随它的作者度过了30年的冬眠期。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重新诠释了充足理由律,解释为什么现象世界必须通过充足理由律来了解;第二部分提供了意志显现的细节,它是一种既不满足又不停止,盲目的冲动,要求人从自身存在本质即欲望之中解放出来;第三部分试图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的审美,即艺术中获得一种短暂的慰藉;第四部分以伦理学和禁欲主义的形式提供一种可能获得拯救的方式。

而终于在1851年得到了爆发。

一位名人说:“走了一整天,到天黑,他走到了。

”叔本华继承了康德关于为世界划分两个层次的观点。

在康德看来,人的理性(这里是指纯粹理性或理论理性)只能认识进入人的认识领域范围内的东西,即现象界,至于现象界背后的自在世界则是人的理性无法认识的。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指出:人们必须以双重方式来思考自己,按照第一重方式,须意识到自己是通过感觉被作用的对象;按照第二重方式,又要求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理智,在理性的应用中不受感觉印象的影响,是属于知性世界的。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纷繁复杂、五彩斑斓的世界中。

然而,在这表象的背后,是否存在着某种更为本质的东西?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提出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深刻的视角。

当我们清晨醒来,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脸上,鸟儿在窗外欢唱,我们开始新的一天。

工作、学习、社交,我们忙碌于各种事务之中。

这一切的景象、声音、情感和经历,构成了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的表象。

我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认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

但叔本华告诉我们,这只是世界的外在表现,而其内在的本质是意志。

什么是意志?意志并非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努力的决心,而是一种盲目的、无尽的冲动和力量。

它是世界的内在驱动力,是一切存在的根源。

比如,植物努力生长,向着阳光伸展枝叶;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而不断寻找食物和配偶;人类追求各种欲望的满足,从物质的享受到精神的追求。

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在推动,这就是意志。

意志是无目的、无方向的。

它不像我们人类的理性思考那样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它只是不断地追求,永不停息。

这种追求并非出于某种理性的考量,而是一种本能的冲动。

比如,我们口渴时想要喝水,饥饿时想要进食,并不是因为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这样做,而是一种本能的意志驱使我们去满足这些需求。

世界作为表象,是我们通过感官和认知能力所感知到的一切。

我们看到的山川河流、听到的鸟语虫鸣、感受到的喜怒哀乐,都是世界向我们呈现的表象。

然而,这些表象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它们只是意志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意志通过各种现象展示出来的结果。

以艺术为例,画家通过画笔和色彩描绘出美丽的风景,音乐家通过音符和旋律表达内心的情感。

这些艺术作品并非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复制,而是艺术家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的表达。

在艺术家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意志在表象背后的作用。

他们通过作品传达出某种超越表象的东西,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力量和情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纷繁复杂、五彩斑斓的世界中。

然而,如果深入思考,这个世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提出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首先,我们来谈谈“表象”。

我们日常所感知到的一切,无论是眼前的山川湖泊、城市街道,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情感表达,都是以表象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些表象是通过我们的感官——眼睛看到的色彩和形状、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以及身体感受到的触觉来获取的。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朵盛开的鲜花,我们会被它鲜艳的颜色和优美的形状所吸引,这就是花的表象。

我们通过这些表象来认识世界,构建我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

但表象仅仅是世界的外在呈现,它并不是世界的本质。

那么,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呢?叔本华认为是“意志”。

意志是一种盲目的、无尽的冲动和力量,它是推动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内在动力。

我们可以从自然界的现象中找到意志的体现。

例如,植物为了生长,努力地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向着阳光伸展枝叶;动物为了生存,不断地寻找食物和栖息地,繁衍后代。

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就是意志的作用。

人类的行为和欲望也是意志的表现。

我们渴望爱情、追求财富、追求权力和名誉,这些欲望的背后都是意志在推动。

然而,叔本华也指出,人类的痛苦正是源于意志的无尽追求。

因为意志的欲望是永远无法完全满足的,当一个欲望得到满足后,很快就会产生新的欲望。

这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导致了人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我们常常陷入对物质和外在成就的追求中,却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比如,为了购买更大的房子、更豪华的汽车,我们拼命工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很少停下来思考这些是否真的能给我们带来长久的幸福。

那么,如何面对这个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呢?叔本华提出了通过审美和禁欲来摆脱痛苦。

当我们沉浸在艺术和美的欣赏中时,可以暂时忘却意志的冲动,获得一种心灵的宁静。

而通过禁欲,减少欲望的追求,也能够降低痛苦。

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

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

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在哲学的深邃海洋中,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理论犹如一座屹立的灯塔,为我们照亮了对世界和人类存在的独特认知路径。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由意志和表象构成的。

那什么是意志呢?意志并非我们日常所理解的那种简单的决心或愿望,而是一种盲目的、永不停息的生命冲动。

它是一种内在的力量,驱使着万物的运行和发展。

比如,一颗种子破土而出,努力生长,这背后就是意志在推动;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不断地觅食、争斗,这也是意志的体现。

而表象,则是我们通过感官所感知到的世界。

我们所看到的色彩、听到的声音、触摸到的物体,这些都是表象。

叔本华指出,表象只是意志的外在表现形式。

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无论是美好的风景,还是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只是表象的一部分。

那么,为什么叔本华会提出这样的观点呢?这与他对人类痛苦的深刻洞察密切相关。

他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而欲望的无法满足就会带来痛苦。

我们总是追求着各种各样的东西,财富、地位、爱情等等,但当我们得到了,新的欲望又会产生。

这种无尽的追求和欲望的循环,正是因为意志的驱动。

意志是一种无法被满足的力量。

当我们满足了一个欲望,很快就会有新的欲望出现。

就像我们买了新衣服,刚开始会很开心,但不久后就会渴望更新更漂亮的衣服。

这种不断产生的欲望和无法满足的状态,让我们陷入了痛苦之中。

而且,叔本华还认为,意志是超越理性的。

我们常常试图用理性来控制和引导我们的行为,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是被潜意识中的意志所驱使。

比如,我们可能会突然爱上一个人,无法用理性来解释为什么。

叔本华的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人生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让我们认识到,我们不能仅仅被表象所迷惑,而应该去思考表象背后的意志。

当我们面对挫折和痛苦时,不能仅仅归咎于外部的环境,而要反思自己内心的意志是否过于强烈。

同时,叔本华的理论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快乐和幸福的定义。

如果我们把快乐和幸福定义为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永远也无法真正获得长久的快乐和幸福。

浅议《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浅议《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浅议《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人与世界之合叔本华在书中第一句就说了“世界就是我的表象”,对人来说,他并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只是因为眼睛看见太阳,才有太阳的存在,只是因为四肢感触到地球,才有地球的存在,因此围绕着人的世界,只是作为人的表象而存在。

世界在此刻不再成为了独立于人类的客观存在物,而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命体。

就像两个被上帝孕育的连体婴,谁也无法拒绝拥抱彼此。

叔本华,一个悲观主义者,敢于在柏林大学和黑格尔PK的人因此填满了历来这个鸿沟。

虽然听课的人寥寥无几,但就像他说的“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那个时代确实还没有发现那样耀眼星宿的人。

“世界就是我的表象”,一句可以说狂傲不羁的话在很多人看来都太主观、太唯我主义,可在我看来,这样的狂傲不羁却重新嫁接上了人类与世界的窠臼。

很多人误解了叔本华的思想,以为世界就是为我而存在的,把人作为了先决条件,以为自私就是人自我保护的利剑。

所以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时,总是不顾及世界本身发展的规律而任其践踏自然。

乱砍滥伐、无度地开采自然资源、任意剥夺自然存在的权利。

自然世界一时间在这样的误解之后成为了满足自身无度欲望的牺牲品。

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人们开始把客观世界看成是成就自身价值的必需品。

所以在不得获的状态下,也就是人们的欲望无法得到外界的满足之后,人们就会很痛苦很抑郁。

在他们看来,痛苦的根源来源于外界。

很多人在少年不得志或怀才不遇之后把责任推卸给社会,不是自身没有才华,而是社会没有给予他发挥才华的舞台。

很多犯罪分子在获罪后的坦白中说出了一番自我冠冕堂皇的话,认为不是自身愿意去犯罪,而是社会中太多的诱惑逼迫他去行罪。

他们依旧把社会作为痛苦的根源。

虽然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似乎因自身存在为前提,但就像手是人体的一部分一样,世界依旧是和人相连的。

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应该把自然看成是独立于自身之外的客观存在物,而应该把它看成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不应该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去限制属于自然应有的空间范围。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哲学巨著,宛如一座深邃的思想迷宫,引领我们对世界和人生进行深刻的反思。

从世界观的角度来看,叔本华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这一观点,具有开创性。

他认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并非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客观实体,而是通过我们的感知和认识呈现出来的表象。

这就像我们通过眼睛看到色彩、通过耳朵听到声音,这些感觉材料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但它们是经过我们主观意识加工过的。

例如,不同的人对同一幅画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为每个人的感知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这种观点打破了传统的主客二分观念中对客观世界绝对真实性的迷信,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接触到的世界是具有主观性的,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以及知识的可靠性。

而“世界是意志”则是叔本华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认为在表象之下,隐藏着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意志。

这种意志是世界万物的内在本质和动力。

比如动物的本能行为、植物的生长趋势等,都可以看作是这种意志的体现。

人类也不例外,我们的欲望、冲动都是意志的表现。

这种意志是永恒的、无尽的,它推动着世界的运转,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痛苦。

因为意志是无法完全满足的,当一个欲望得到满足,新的欲望又会产生,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轮回。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使我们看到在欲望驱使下生活的无奈。

在艺术和审美方面,叔本华的思想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审美是对意志的暂时解脱。

当我们沉浸在艺术作品中,如欣赏优美的音乐、壮丽的绘画时,我们的注意力从自身的欲望和意志中转移出来,进入一种无意志的纯粹直观状态。

在这个状态下,我们暂时摆脱了意志的束缚,获得了心灵的宁静。

例如,当我们聆听贝多芬的交响曲时,可能会被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所吸引,忘却了生活中的烦恼和欲望。

这种对审美体验的阐释为我们理解艺术的价值和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让我们明白艺术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拯救心灵的方式。

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

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

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其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本著作中,叔本华对人类意志和表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首先,叔本华认为世界是由两个层面构成的:意志和表象。

意志是真实世界的
本质,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力量,而表象则是我们感知到的现实世界,是由我们的感官所构建的。

在叔本华看来,表象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本质在于意志。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意志是自由的,而表象受到因果律的束缚。

意志是超越时
间和空间的,是永恒不变的,而表象则是有限的,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超越表象的方式来认识真实世界,从而实现对自己的解脱和超越。

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思想对哲学、文学和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哲学
方面,叔本华的思想启发了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思考,塑造了他们对人类存在的理解。

在文学方面,叔本华的思想激发了许多作家的创作灵感,提供了他们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描写。

在艺术方面,叔本华的思想影响了许多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使他们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在体验。

总而言之,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思想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意志和
表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叔本华启发了后世哲学家、作家和艺术家的思考,为人类对自身存在的意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纷繁复杂、五彩斑斓的世界中,但如果深入思考,这个世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提出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在叔本华看来,世界首先呈现给我们的是表象。

我们通过感官感知到周围的事物,看到山川湖泊、花草树木,听到鸟鸣虫叫、风雨雷电,触摸到物体的质地和温度,嗅到各种气味,品尝到不同的味道。

这些通过感官获得的信息,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初步认识,这就是世界的表象。

然而,仅仅将世界视为表象是远远不够的。

在表象的背后,叔本华认为存在着一种更为本质的东西,那就是意志。

意志是一种盲目的、永不停息的力量,它推动着世界的运转。

比如说,植物生长、开花结果,动物觅食、繁衍后代,人类追求各种目标和欲望,这些看似不同的行为,背后都有着意志的驱动。

意志是无处不在的。

从微观的原子、分子的运动,到宏观的天体运行,从自然界的生物进化,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都可以看到意志的作用。

它不是一种有意识的目的或计划,而是一种内在的、本能的冲动。

那么,意志和表象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表象是意志的外在表现形式。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万物,都是意志的客体化。

意志通过表象来展现自己的力量和存在。

但表象往往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我们常常被表象所迷惑,以为我们所追求的物质财富、功名利禄等是真实而永恒的,却忽略了背后的意志。

以人类的欲望为例。

我们总是渴望拥有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更美好的爱情。

当我们得到了想要的东西,短暂的满足之后往往是新的欲望的产生。

这是因为欲望是由意志驱动的,而意志是无穷无尽的。

如果我们仅仅执着于满足欲望,追求表象的东西,就会陷入无尽的痛苦和烦恼之中。

叔本华认为,要摆脱这种痛苦,我们需要认识到意志的本质,超越表象的束缚。

这并不是说要完全否定欲望和追求,而是要以一种更加清醒和超脱的态度来看待它们。

我们可以通过艺术、哲学和道德等方式来达到这种境界。

艺术是一种能够让我们暂时摆脱意志束缚的途径。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解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解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解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解读是德国哲学家阿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所提出的哲学理论,他认为世界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作为意志和作为表象。

1. 意志(Will):意志是一种超越理性和知觉的力量,是推动一切行动和欲望的动力。

在这个理论中,意志被视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无法被彻底理解的力量。

它是一种盲目的欲望,不受个体意识的控制,主导着人类和其他生命形式的行为。

2. 表象(Representation):表象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理解,通过感官来构建对于事物的概念和认知。

表象是我们主观意识对于客观世界的投射,是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叔本华认为,人们通常只能通过表象来认识世界,但表象只是对于世界的表面现象的映射,而不能揭示真实的本质。

他主张通过超越个体的意识和欲望,达到对于意志的直接认知,以此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智慧。

在叔本华的哲学中,他将这种认知方式与艺术、宗教和冥想等领域联系起来,认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超越表象世界,直接体验和领悟意志的存在。

总的来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解读是叔本华哲学中的一种观点,强调了超越表象的认知方式,试图揭示世界的本质和人类存在的真实意义。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经典哲学著作之一,通过对书中内容的阅读,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对书中对意志的探讨印象深刻。

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它是世界的本原和基础。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人类自身的存在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哲学意义。

同时,书中对意志的起源和发展的探讨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

其次,我对书中对表象的探讨产生了共鸣。

叔本华认为,表象是世界的表现形式,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人类的认识并不是一种主观臆想,而是有着客观的基础和来源。

同时,书中对表象的探讨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表象与本质的关系。

此外,我也对书中对自由意志的探讨产生了兴趣。

叔本华认为自由意志是人类所拥有的最珍贵的财富之一,它能够让人类超越自然规律的束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自由。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自由意志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也让我更加关注自由意志的建设和发展。

总的来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意志、表象、自由意志等方面的思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些思考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我将努力将这些思想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哲学并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与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问。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并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

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

浅析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摘要:叔本华是西方意志主义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批判和继承康德的“物自体”而提出“表象”与“意志”,其中又以对意志的否定占据其哲学的核心地位,同时也是他整个哲学思想的归宿,他一改以往哲学家追问“为什么”的思路,而是提出“世界是什么”的追问。

这也是他哲学中非理性主义的表现。

从叔本华追问世界是什么开始,进而探讨他关于“表象”和“意志”哲学思想,通过探讨其对理性主义的挑战发现他哲学思想里的非理性主义倾向,争取能够较准确地把握与阐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表象;意志;悲观主义中图分类号:b51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049-02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是19世纪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主要代表之一。

他借鉴现象学的认识论基础,形成自己的意志主义本体论,由意志主义又引申出自己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人生观,从而形成系统的哲学思想。

通过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我们可以看出,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受康德的影响很大。

叔本华不同于同时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不承认“物自体”的观点,他坚持“物自体”,并且认为“物自体”可以通过直观通达,即叔本华所说的意志。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理解现象的钥匙,是世界的本质。

他将世界区分为表象世界和意志世界,被我们认识的就是表象,本质的就是意志,但是叔本华又认为意志和表象是合二而一的,二者是不可分的。

接下来我们将具体探讨叔本华哲学中关于对意志与表象的理解。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即是说“对于‘认识’而存在着的一切,也就是全世界,都只是同主体相关联的客体,直观者的直观。

”[1]26在他看来,从客体出发的唯物主义和从主体出发的唯心主义有着共同的错误,双方都是一开始先就假定了它们声称往后要证明的。

因此,叔本华的哲学既不从客体、也不从主体出发,而是从表象出发。

在叔本华的表象世界里已经包含着主体和客体两个半面,并且以它们为前提的,而主体客体的分立也是表象首要的、本质的形式。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叔本华著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叔本华著读后感
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哲学著作。全新视角的解读使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并从中汲取了人生智慧和力量。
第三篇范文:《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叔本华著读后感——主题与个人感受
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一部探讨世界本质和人生意义的哲学著作。作品的主题深入人心,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在主题深度方面,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探讨了世界本质、人生意义、痛苦与解脱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这些主题深度不仅使得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也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深刻的启示。例如,叔本华对世界本质的探讨,使我意识到世界的无常和变化,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他对人生意义的探讨,使我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而是需要在精神层面上寻求内心的宁静。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叔本华著读后感
第一篇范文:《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叔本华著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深刻的哲学巨著。叔本华在其中提出了他的主要哲学思想——意志主义,这一思想对后来的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叔本华在书中首先对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分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康德的这一区分是不彻底的,因为现象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意志。叔本华认为,世界本质上是意志的表象,而我们所能感知到的世界,只是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
叔本华在书中提出的世界是意志的表象的观点,让我对世界的本质有了全新的理解。这一观点使我意识到,世界并非我们表面所看到的那样,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这种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使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问题时,能够更加冷静和理智地去思考和解决。
叔本华对人生痛苦的根源的探讨,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认为,人类的痛苦源于生存意志的无法满足。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人生的痛苦并非源自外界,而是源自我们内心的欲望。这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能够更加坦然地接受,并努力去调整自己的心态。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著作大纲(及一些名词的解释)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著作大纲(及一些名词的解释)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著作大纲(及一些名词的解释)本书核心思想(推论部分):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充满欲望,人因无法满足而痛苦。

即使满足了也只是暂时的,终究归于空虚。

所以人生充满痛苦,要寻找解脱之道。

解脱方法:一是用艺术短暂摆脱;二是否定意志,修成圣者。

活着就像一场大梦,死亡让我们醒过来。

按照叔本华的观点,自然万物背后的真理就是我们的意志,意志是永恒的、唯一的。

追寻真理,就像在梦中试图弄明白自己到底是谁。

另外,明白了意志的唯一性,我们就不会去伤害他人,而是以博爱的态度对待他人,因为他人的意志就是我们的意志。

以下序号对应刘大悲老师译本的相应章节,序号后的文字是我对该节内容的理解。

一(基础):世界是表象,主体世界是表象世界存在的条件。

1 世界是我们的表象。

“存在”与“可知觉”是同义词,“存在”仅仅指可被主体知觉的,如果一件事物不能被主体知觉,它就是“不存在”的。

(唯心主义色彩) 2 表象世界由客体和主体组成。

主体是一切现象、对象存在的条件。

叔本华认为一切先天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知识都属于充足理由原理的内容或其衍生的内容(如:空间、时间、因果关系等。

)。

3 时间和空间的两种性质。

性质一: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先天地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

性质二:时间和空间是构成杂多现象的两个条件(即原文“相对的存在”、“万物永远流转”、“变动不居”、“偶然性质”的意思。

)。

4 关于物质的本质。

一:物质的本质在于它的活动(因果作用);二:物质的本质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

物质想要永远存在,就必须要变化,例如:一个没有基因突变的物种迟早要被大自然淘汰;一个长期没有变革的社会迟早要灭亡。

这正表现了物质的本质。

我们无法认识其他物质本身,我们认识的只是自己身体的变化。

5 只有客体与客体之间才存在因果关系,主体在因果关系适用范围之外。

6 本节是关于哲学的理论部分,比较晦涩。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通过身体间接地认识世界。

7* 唯物论和费希特哲学的错误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著作《人生的智慧》(Die Kunst, glücklich zu sein)被广泛阅读和研究,探讨了人类生活的意义、幸福的本质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与挑战。

以下是对《人生的智慧》中一些重要观点的详细解析。

1. 世界是意志的表象:叔本华认为,世界并非真实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我们主观意识的表象。

他将这个表象称为“意志”(Will),即一种无法被完全理解的力量。

这种意志驱使着我们的欲望和行为,是我们体验到的一切现象的根源。

2. 欲望是痛苦的根源:叔本华认为,欲望是人类痛苦的根源。

我们不断追求欲望的满足,但满足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转化为新的欲望。

这种追求欲望的循环让人们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3. 智慧的解脱:叔本华认为,唯一的解脱之道是通过智慧。

智慧使我们认识到欲望的虚幻和无尽,从而超越个体的欲望追求,达到超越个体的境地。

智慧不仅是对世界的认识,更是对自己内心的认识,以及对欲望和痛苦的深刻理解。

4. 道德与同情心:叔本华主张道德行为应该基于同情心。

他认为,同情心是人类的本性,是超越个体欲望的力量。

通过同情心,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痛苦,并尽力减少他人的痛苦,从而实现道德行为。

5. 艺术的救赎:叔本华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欲望和痛苦的救赎。

艺术作品能够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使我们暂时忘却欲望和痛苦,达到心灵的宁静与满足。

通过欣赏艺术,我们能够暂时逃离现实的痛苦,获得一种超越个体的境界。

6. 孤独与寂寞:叔本华认为,孤独和寂寞并非消极的状态,而是反思和思考的机会。

在孤独中,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主张通过孤独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综上所述,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深刻探讨了人类生活的意义和幸福的本质。

他认为通过智慧的追求,超越个体的欲望和痛苦,以及通过道德和艺术的实践,我们能够在有限的人生中寻求一种超越个体的境界。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引言概述: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德国哲学家、作家,被誉为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之一。

他对人生的智慧有着深刻的思量和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即意志、苦难、欲望、智慧和幸福,来探讨叔本华对人生的智慧的看法。

一、意志1.1 意志的本质: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一种盲目的、无住手的欲望,驱使着人们的行为。

1.2 意志的无法满足性:无论人们如何追求欲望的满足,都无法获得持久的满足感,因为欲望是无穷无尽的。

1.3 意志的痛苦:叔本华认为,欲望无法得到满足会带来痛苦,而人们的一辈子就是在不断追求满足欲望的过程中经历痛苦。

二、苦难2.1 苦难的普遍存在:叔本华认为苦难是人生的常态,没有人能够彻底摆脱苦难的存在。

2.2 苦难的根源:苦难的根源在于欲望的无法满足和人际关系的磨擦。

2.3 苦难的意义:叔本华认为苦难可以使人们认识到欲望的无法满足性,从而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三、欲望3.1 欲望的束缚:叔本华认为欲望会束缚人们的心灵,使其无法真正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3.2 欲望的欺骗性:欲望往往使人们追求虚幻的幸福,而忽视了真正的内心满足。

3.3 欲望的戒除:叔本华主张通过戒除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从而摆脱欲望的束缚。

四、智慧4.1 智慧的追求:叔本华认为智慧是超越欲望和苦难的关键,是人们追求内心真正满足的道路。

4.2 智慧的获得:通过对自身和世界的深刻思量,人们可以获得智慧,并超越欲望的束缚。

4.3 智慧的重要性:智慧使人们能够看清欲望的虚幻和苦难的本质,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五、幸福5.1 幸福的真正含义:叔本华认为幸福并非来自外在的物质享受,而是来自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5.2 幸福的实现:通过追求智慧、戒除欲望和接受苦难,人们可以实现真正的幸福。

5.3 幸福的持久性:叔本华认为真正的幸福是内心的,不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因此具有持久性。

结论: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苦难和欲望,但通过智慧的追求和戒除欲望,我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浅析叔本华意志哲学

浅析叔本华意志哲学

浅析叔本华意志哲学【摘要】叔本华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意志哲学对于当代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介绍叔本华的生平背景,解析了他的意志哲学的核心概念,探讨了他对于意志的理解以及悲观主义观点。

对于叔本华意志哲学所引发的争议也得到了探讨。

文章指出叔本华意志哲学的启示,强调了理性的重要性和对于生活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叔本华意志哲学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的意志和行为,对于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叔本华、意志哲学、生平背景、核心概念、意志理解、悲观主义、争议、启示。

1. 引言1.1 浅析叔本华意志哲学的重要性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他的哲学体系对后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现实主义哲学的代表之一。

叔本华的意志哲学探讨了人类意志的本质和作用,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动,在一定程度上启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观点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存在和幸福的思考,对于人们认识自我和世界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在当代仍然备受关注,其对于意志、生命、幸福等议题的探讨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浅析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对于理解人类存在和行为,认识人类内心世界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 正文2.1 叔本华的生平背景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于1788年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一个富有的家庭。

他的母亲是作曲家和歌剧演员,父亲是成功的商人。

叔本华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学习过古典文学、哲学和音乐。

他在年轻时代游历欧洲各地,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这对他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叔本华曾就读于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

他深受康德哲学的影响,但又对康德的理性主义哲学提出了批评和质疑。

在他的作品中,叔本华展现了对人类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

2024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心得个人所感范文

2024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心得个人所感范文

2024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心得个人所感范文《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代表作之一。

本书通过对意志和表象的探讨,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意志本源以及世界的本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人生的理解有了新的视角。

以下是我个人对这本书的阅读心得:首先,叔本华在本书中提出了“意志”和“表象”这两个核心概念。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而我们所感知和理解的世界则是通过表象展现出来的。

意志是无法被完全理解或把握的,它是超越理性和观念之上的力量。

而表象则是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思考的产物,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这两个概念的提出使我开始思考我的感知和理解是否能够真正接近世界的本源。

其次,叔本华强调了意志的压迫性和无休止的欲望。

他认为,我们的行为和欲望都是受到无意识的意志的支配。

人类在追逐欲望的过程中,常常感受到无尽的痛苦和不满。

这一观点让我对自己的欲望和追求有了深刻的反思。

我开始意识到,人生中的许多不满和痛苦,是源于对于欲望的无尽追逐和无法满足的渴望。

因此,要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就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摆脱对物质的过度依赖。

另外,叔本华还提出了“痛苦即是充实”的观点。

他认为,通过经历痛苦和苦难,人们的意志得到了锻炼和升华,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这一观点让我对痛苦和苦难有了不同的看法。

以往,我对痛苦往往是回避和逃避的态度,但现在我意识到,痛苦和苦难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们可以成为我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只有通过面对痛苦和苦难,人们才能够突破自己的局限,提升自己的意志力和生命力。

除此之外,叔本华对艺术、爱情和道德等主题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对不同领域的思考,揭示了意志力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艺术可以成为我们释放情感和寻找内心安宁的途径;爱情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存在的意义;而道德则是人类在社会中互相约束和理解的基础。

这些都是人类追求幸福和满足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在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寻找真实自我的关键。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心得个人所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心得个人所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心得个人所感《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心得个人所感1《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代表作品,书中叔本华的思想晦涩难懂!有一个有去的故事足以证明:在叔本华当柏林大学教授的时候与黑格尔在同一时间授课,结果,每次黑格尔的课堂都座无虚席,而叔本华仅有两三个学生!《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表述了叔本华的主要哲学思想:人生即意志之表现,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

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

世界是意志的,是一个痛苦的世界。

这本书中叔本华对幸福和痛苦的认识,最能打动我,让我对生命价值,对痛苦和幸福含义有了不同的理解!虽然这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是对世界的消极认知,但对于我来说,透过这种思想,我对人生的追求有了更深的认知!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和无聊。

痛苦即未曾满足、受阻抑的欲求;而若意志达到其目的,即为满足、安乐和幸福。

生命意志的特性就是无休止的、盲目的欲求,现有的欲求被满足,新的欲求又产生了。

所以,人生来就是痛苦的。

另一方面,意志被满足而得的幸福也只是相对的、暂时的,相对是说幸福只具有消极或否定的意义,即它以欲求的不被满足为先行条件,不满足的痛苦被满足所消除。

从痛苦中被解救出来,这就是幸福。

幸福建立在各种纷繁复杂、纠缠不休的欲求的痛苦的基础之上,先行的不被满足的痛苦越强烈,满足后的幸福也就越强烈。

可以说,没有痛苦就没有幸福,并且幸福的程度取决于痛苦的程度:满足带来的幸福感只是暂时的。

因为,意志的本性就是无尽的冲动,当一个欲求被满足后,它又开始新的欲求,新的欲求会产生新的痛苦。

痛苦是根本的、永久的,而幸福是暂时的、相对的。

人们消除痛苦的努力,除了改变痛苦的形态之外,对痛苦本身毫无影响。

即使在消除某一形态的痛苦上获得成功,但其代价是立刻又有更多的其他形态的痛苦接踵而至。

而且,痛苦暂时被幸福所代替的同时,无聊又会紧随幸福,占据人的头脑,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的之间来回摆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摘要:叔本华是西方意志主义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批判和继承康德的“物自体”而提出“表象”与“意志”,其中又以对意志的否定占据其哲学的核心地位,同时也是他整个哲学思想的归宿,他一改以往哲学家追问“为什么”的思路,而是提出“世界是什么”的追问。

这也是他哲学中非理性主义的表现。

从叔本华追问世界是什么开始,进而探讨他关于“表象”和“意志”哲学思想,通过探讨其对理性主义的挑战发现他哲学思想里的非理性主义倾向,争取能够较准确地把握与阐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表象;意志;悲观主义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是19世纪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主要代表之一。

他借鉴现象学的认识论基础,形成自己的意志主义本体论,由意志主义又引申出自己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人生观,从而形成系统的哲学思想。

通过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我们可以看出,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受康德的影响很大。

叔本华不同于同时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不承认“物自体”的观点,他坚持“物自体”,并且认为“物自体”可以通过直观通达,即叔本华所说的意志。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理解现象的钥匙,是世界的本质。

他将世界区分为表象世界和意志世界,被我们认识的就是表象,本质的就是意志,但是叔本华又认为意志和表象是合二而一的,二者是不可分的。

接下来我们将具体探讨叔本华哲学中关于对意志与表象的理解。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即是说“对于‘认识’而存在着的一切,也就是全世界,都只是同主体相关联的客体,直观者的直观。

”[1]26在他看来,从客体出发的唯物主义和从主体出发的唯心主义有着共同的错误,双方都是一开始先就假定了它们声称往后要证明的。

因此,叔本华的哲学既不从客体、也不从主体出发,而是从表象出发。

在叔本华的表象世界里已经包含着主体和客体两个半面,并且以它们为前提的,而主体客体的分立也是表象首要的、本质的形式。

而这表象“又有赖于这第一只张开的眼睛,即使这只是属于一个昆虫的眼睛;没有认识,世界根本不能想象。

”[1]62叔本华指出:“作为世界的表象,它有着本质的、必然的、不可分的两个半面。

一个半面是客体,它的形式是空间和时间,复杂多性就是通过这些而来的。

另一个半面就是主体,这却不在空间和时间中,因为主体在任何一个进行表象的生物中都是完整的,未分裂的。

”[1]29叔本华认为,客体和主体是不可分的,二者存则共存,亡则俱亡,共同构成表象世界,但是二者又互为界限,即时间、空间和因果性。

而这些客体的普遍形式,用康德的话说,就是它们先验地在我们意识之中。

康德发现了这一点,这也是他主要的功绩。

但是叔本华又对康德的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论述,他把这种先验的认识形式概括为根据律。

他说:“根据律就是我们先天意识着的,客体所具一切形式的共同表述;因此,我们纯粹先天知道的一切不是别的,而正是这一定律的内容。

”[1]29叔本华在其《根据律》的论文中也曾指出,任何一个可能的个体都服从这一定律,也就是处于同其他客体的必然关系中。

这就更好地阐明了主体与客体的浑然不可分,为消解传统哲学上的主客二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体现了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倾向。

由此我们应该看到,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客体,既然作为客体,就已经是由于认识着的主体通过认识的诸形式从多方面加以规定了的,是早已存在于我们意识之中的根据律的内容。

如果撇开主体,一切客体就不成为客体了,也就是说没有主体,也就无所谓客体,二者是互为的。

关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叔本华只是将他们限定在了认识的范围内加以规定的,不能超出充足理由律的范围。

但是客体并非是主体创造的,在主体存在之前客体就已经存在了,客体是先于主体存在的,叔本华本人对主客关系的论述只是在非理性主义的立场上探讨世界本质的一种方式,换句话说,主体是客体存在的意义,客体依赖于主体的感知。

在主体产生之前的客体不能被认识,它的自我展现无法被理解,因而它的存在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当然主体产生之前它也不可能被称为客体,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表象有赖于第一只张开的眼睛,客体亦是如此。

叔本华指出,“世界是我的表象”固然是真理,但这只是世界的一个方面来考察,世界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作为本质的方面,即“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把意志看成世界的本质,这也是其本体论哲学的核心观点。

叔本华明确提出:“客观的世界,即作为表象的世界,不是世界唯一的一面,它仅是这世界外表的一面;它还有着完全不同的一面,那是它最内在的本质,它的内核,那是‘自在之物’”[1]65,这“自在之物”就是“意志”。

世界有两个面,一面自始至终是表象,就像另一面自始至终是意志。

“意志是求生的意志,或者叫做生命意志。

它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是世界的内在蕴含和根本方面。

它是冲动、本能、奋进和欲望,是初始的、先在的、自因的。

它没有终止的最后界限,也没用最终的目的。

因此,意志便意味着无穷无尽的要求。

”叔本华的意志是对康德“自在之物”的继承,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意志是可知的,“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叔本华提出意志主义也是为了化解康德的“自在之物”的不可知性。

叔本华将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认为整个表象世界都是意志的客体化,但是意志是如何客体化为各种现象界的事物呢?他提出了两条途径:直接的客体化:即意志直接实现为事物的理念;间接地客体化,即由直接客体化间接地表现为事物的现象。

换句话说,不可遏制的、盲目的生命冲动客体化为事物的理念,再客体化为事物的现象。

因此理念是意志通向表象世界的中介,那么理念又有什么样的特性让叔本华如此重视呢?他把柏拉图的理念引入他的意志哲学体系,用以说明意志客体化的级别的正是柏拉图的那些理念,理念只是自在之物的直接的,因而也是恰如其分的客体化。

叔本华区分了意志和表象,并且二者缺一不可,意志是自由的,表象是必然的,两者即相分离又紧密结合。

表象的本质是意志,而意志的本性就是向外客体化,意志的显现就是为了表象。

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是同一的,但当它外化为表象时表象是千差万别的;意志是自由的,而表象是必然的;意志是永恒存在的、永恒不变的,也是处于时间之外的,而个体的事物显现是生灭变化的。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康德引入了理念这一概念。

理念是个体的共相,是一种表象,但是它又在根据率之外;理念是由意志直接生成的,却又是意志的恰如其分的客体化,是意志客体化的等级;理念是可见的意志,又是现象的根据和原因。

因此,理念扮演了意志和表象的双重角色,也可以说是暂时的意志和高级的表象,同时又有着意志和表象的双重特征。

所以,“理念是意志的工具,理念为意志服务;但我们也可以说,理念是表象的工具,理念为表象服务。

”[2]61理念既帮助意志,利用表象去说明意志,也帮助表象去摆脱意志。

意志不但受表象限制,也受理念限制。

理念调和了表象和意志的矛盾,填平了两者间的裂隙。

理念是意志的客体化,人类可以通过人数理念而人数世界,而在此人数过程中人类又必须借助理性。

理性,一只手西方近代哲学中的上帝,理性主义,一直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主流。

对理性的崇尚,导致人们把逻辑思维提升到至上地位,相信世界万物背后存在着支配一切的、普遍有效的逻辑力量;把人看成是理性动物,相信人的一切言行都受着理性的控制。

总而言之,理性成了一把所向披靡的尚方宝剑,一把可以打开所有哲学大门的万能钥匙。

然而,理性对人性的扼杀,对人的思想、情感的压制,使理性逐渐显露出弊端,特别是黑格尔,“他甚至将世界变成了自我推演的逻辑范畴”。

在此,叔本华率先向理性主义提出挑战,并且认为理性至上是巨大的原始谬论,是一切错误的根源,必须彻底清除。

他所凭借的依然是他所创立的意志哲学。

意志本身是一种盲目的、不可凭借理性去把握的冲动;这一生命的冲动,是一切欲望的根源,是世界和人的本质。

所以,世界和人在根本上就不是理性的,自然也不能凭借理性来把握。

叔本华反对理性主义,但是他却为理性保留了一席之地。

在他看来,人类的认识和理性都是意志的客体化发展到一定级别之后的产物,即意志客体化到了较高级别后才出现的,它是个体为了维持生存和传宗接代而要求的一种“辅助工具”,一种“器械”[3]88。

由此可见,叔本华的理性是受非理性的意志制约的,是为意志服务的,是意志为自己点燃的一盏明灯。

叔本华认为,作为世界本质的意志是一种“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而它又是由于缺陷和匮乏导致的。

因此意志世界总处于一种无休止的、永不满足的欲求和挣扎之中。

生命中有无穷无尽的、无目的的永不满足的欲望,由于人们的这些匮乏,使得人们不断去挣扎,去欲求。

在欲求会得到满足,但是却是短暂的、有限的,新的欲求和匮乏又会出现,人们又开始挣扎,所以人们总是在匮乏和欲求之间挣扎,永远无法摆脱。

正是由于这些挣扎是走向无穷的,所以人们总是要面对可怕的无聊和空虚。

因此叔本华指出,“任何人生彻底都是在欲求和达到欲求之间消逝的”。

人生本质上就是痛苦,是挣扎,人生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永远挣脱不了二者的束缚,所以,痛苦和无聊也成为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

因此,叔本华才主张悲观主义的人生观,认为人生实际上就是一场悲剧。

叔本华在指出人生是无尽的欲求和匮乏,实质上是痛苦之后,他主张人们从这种痛苦之中解脱出来。

虽然人生已然如此痛苦无聊,但叔本华认为,通过“意志的否定”就能摆脱这种悲剧人生。

一切欲求的基地、痛苦的根源是需要和缺陷,是对意志的肯定,即对自我的肯定,人一开始便落入痛苦的手心。

所以,只有否定意志,取消一切欲求,压制一切本能,磨灭一切激情,使意识达到一种宁静,才能解脱出来。

简言之,对意志的否定也就是否定自己。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价值的,空虚的。

叔本华认为,意志本身虽无法逃避痛苦,但是禁欲可以实现对意志的否定,从而从痛苦的人生中解脱出来。

禁欲以一种无限的耐心和柔顺来承受羞辱和痛苦,它以德报怨,从不让愤怒之火和欲求之火再次燃烧。

它抑制着意志,同时也抑制着意志的客体性和可见性,即抑制着表象,通过对意志的否定达到一种虚无。

禁欲是意志的清静剂,是在完全认识的意志的本质之后对生命意志的否定,从而给人带来愉悦和幸福。

参考文献:[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叶秀山.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7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阎嘉.叔本华[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