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其幸福观被认为有着悲观的色彩。
他的幸福观主要表现
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类欲望的强烈谴责和批判,认为欲望是造成人类不幸和苦难的主
要原因;二是对于生命本身的消极看法,认为人类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
而不是不幸的异常情况。
在叔本华看来,人类因为欲望的存在而感到不幸。
他认为欲望是人类最大的敌人,它
们使人类永远无法满足。
欲望是一种永远不能满足的需求,它们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
更加强烈。
因此,人类不管得到了多少财富和名声,都无法满足欲望。
叔本华认为,只有
通过节制欲望才能使自己感到满足和幸福。
他认为,人类应该学会适应自然的轮回和生命
的苦难,而不是无休止地追求幸福和快乐。
但是,叔本华并不是没有看到人类追求幸福的本能和欲望。
他认为,幸福和快乐是人
类追求的目标,但是这种追求要建立在合理的欲望和平淡的生活之上。
他警告人们不要被
现代社会中的物质追求和浮华的生活所诱惑,人们应该努力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在的平静。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幸福观表现出明显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人类欲望的强烈是造成
不幸和苦难的主要原因,而幸福和快乐只在合理欲望和平淡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他认为,生命本身是充满痛苦和苦难的,而人类应该学会适应生命的消极面,克服苦难和痛苦,而不是被它们所击败。
虽然这种悲观的幸福观并不被所有人认同,但它确实反映了人类面
临的现实和真相,值得人们深思。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哲学理念被誉为浪漫主义哲学的先驱。
他的哲学思想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自己的个人理念和生活经验。
在叔本华的哲学理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非凡的思想深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力。
1. 悲观主义叔本华自称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他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无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存在,因为我们必须面对无尽的苦难、疾病和死亡。
他认为所有的快乐和幸福都是短暂的、虚幻的,他呼吁人们应该接受这种命运,并且在自己的内心中寻找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安慰。
2. 意志哲学叔本华提出了意志哲学的概念,他认为意志是人性的核心。
意志是指那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力量,驱使我们追求自由、真理、美好等道德价值。
他认为人类的智慧和才华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我们超越任何困境。
3. 艺术哲学叔本华非常崇尚艺术,他认为艺术是唯一能让人们逃脱现实的途径。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可以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
他认为艺术家本身就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存在,他们的创作不仅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还能够让人们从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道理。
4. 爱与同情叔本华认为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爱和同情心,他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爱是一种跨越物质界限的力量,可以连接起所有的生命。
他认为人们应该对身边的所有生物怀有同情心,这种同情心可以让我们超越自我的界限,与他人互相理解和关爱。
5. 自然哲学叔本华也是一位自然哲学家,他认为自然是一种完美的存在,而人类的存在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存在。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有机的,每个生命都具有自己的意志和本质。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学习从自然中获取智慧和启示,同时要学会顺应自然的规律而生活。
总之,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洞察力和反思,他的思想能够引导我们超越现实界限,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他呼吁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追求,关注内心的力量和深层次的道德价值。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摘要: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论主义的开创者,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在他的哲学理论中,充满了消极与悲观,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成为他哲学理论的核心。
本文主要叙述了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解决途径,以及在当代社会,面对痛苦时,我们应当怎么做。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痛苦叔本华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曾说道:“‘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1]可以看出,叔本华是位唯心主义哲学家,在叔本华看来,世界万物是作为“表象者”的“表象”而存在的,都是“直观者的直观”。
他在后面又说道:“世界是我的意志”。
在叔本华这里,意志是自在之物,是超越充分根据律限定之外的,世界万物的一切都是意志的表象,一切表象都是意志的客体化。
[2]叔本华认为在意志客体化的过程中,较高级别的理念制服较低级别的理念。
[3]在意志客体化的一切级别上、在一切族类的个体之间,必然存现着无止无息的斗争,这是生命意志的表现。
人作为意志客体化的最高级别,追求的是自我满足,这就使斗争更为公开、更为尖锐,利己主义成了一切斗争的出发点。
[4]在利己主义下,人类以自己为中心,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惜伤害他人。
人类在意志的驱使下,产生了种种欲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进行不断地挣扎与奋斗。
但是欲望是无止境的,就像没有底的水桶一样,永远填不满。
什么都想要,但是又不能什么都能够得到。
有限的满足和无限的欲望带给人的只能是痛苦。
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类处在无尽的痛苦之中;当欲望得到满足时,人类又陷入无聊之中。
所以痛苦没完没了,没有最后的目标和持久的幸福,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痛苦的。
“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
[5]叔本华在认为人生是痛苦的理论之上,他提出了两种解决途径。
一是,通过欣赏艺术,获得一种内在情调,使我们的意识不再被我们的意志所充满,我们可以暂时摆脱痛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著名哲学家、悲观主义的先驱,他的哲学被认为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不免充满痛苦和苦难,而这种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他的哲学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不是源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而是基于对人生本质的分析和思考。
他相信,人生中的痛苦和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苦难是由人生存在的本质决定的。
在他看来,人生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欲望、满足和失望的循环,而这个循环不可能被打破,从而导致了人类永无止境的痛苦。
二、叔本华对人生的看法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本质上是痛苦的、失败的和虚无的。
他主张拥有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中的苦难。
他认为,人类需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并试图达到一种内在的平静。
在他的哲学中,这种内在平静被称为“超越”。
叔本华认为,在人的生命中,欲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欲望往往是痛苦的根源,因为我们总是在寻求那些我们不能拥有的东西。
人的欲望始终无法满足,因为我们总是想要更多、更好的东西,而这种欲望最终会导致失望和绝望。
在他看来,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这也意味着痛苦将永远存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是一个自私和残忍的物种,这源于人类的本性。
他主张人类应该在自己的悲惨和不幸中认清自己的本性,并寻找一种优秀的方式来面对这种本性。
他认为,人类应该尽量避免伤害他人,因为痛苦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并希望人类在悲剧中铸造出自己的人格。
四、叔本华对自由意志的看法叔本华认为,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
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我们的行动是由自然的现象所驱动的,而非我们自己的决定。
他主张人类应该摆脱对自由意志的信仰,并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行为。
五、叔本华对宗教的看法叔本华不信任宗教,因为他认为它们是对人的欲望和苦难的认知上的幻觉。
他认为,宗教只会让人们更加渴望和追求,从而导致更多的痛苦和失望。
在他看来,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信仰,而非追求快乐和满足。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其幸福观有浓厚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渴望幸福的,但幸福并不能持续,只是一种短暂的快感,人们追求幸福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满。
以
下是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的本性永远渴望更多。
无论一个人获得了多少财富、权力和享乐,他都会觉得不够,并继续追求更多更多。
这种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只会让人越来越
痛苦。
叔本华说:“人生就是无休止的欲求和失望之旅。
”
其次,叔本华认为,人们对于幸福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
他认为,人们通常认为幸福
来源于外部因素,比如财富、地位、名誉和享乐,但这些东西都是短暂的,不能带来真正
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满足和平静,这是通过自我超越和深入思考获得的。
第三,叔本华认为,人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苦难的源头,而死亡是人类解脱的唯一途径。
他说:“人类不是生存于快乐之中,而是从痛苦中涌现出
来的。
”
最后,叔本华认为,人们对于自己的悲惨境遇应该感到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他认为,
人们的生命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
人们的存在就像是一个无望的梦境,注定要在痛苦和苦难中度过。
综上所述,叔本华的幸福观有浓厚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欲望和追求只会带来更多的痛
苦和不满,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满足和平静,而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对于自己
的悲惨境遇,人们应该感到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叔本华是德国十九世纪哲学家,他的伦理学理论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对幸福的悲观态度。
他认为,人生的苦难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的痛苦和无意义是相伴相生的。
因此,在叔本华的幸福观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悲观的色彩。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生命是一场无望的运动。
他认为生死都是同样的意义和价值,都是无法被理解和掌握的黑暗力量。
因此,人类努力追求幸福,不仅是徒劳无功的,而且是愚蠢的行为。
他认为,人类追求幸福的欲望是无可救药的,因为我们无法摆脱渴望的纠缠,也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命运。
其次,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却是有限的。
他认为,欲望是人类心灵的阴暗面,它们的追求会导致社会和个人的痛苦。
人类绝不会因为满足某种欲望而得到幸福,相反,欲望只会让人变得更加空虚和无意义。
再次,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是充满苦难的。
他认为人类的痛苦和无意义是人类生命的本质。
他认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孤独的旅程,充满无止境的痛苦和苦难。
因此,人类的每一天都应该接受这些苦难,并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坚韧和有智慧。
最后,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社会结构是苦难的孕育之地。
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失衡和不公的结构,制度不公和个人权利被侵犯是很常见的。
因此,人类的幸福和自由是需要付出极高的代价的。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幸福观具有强烈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人类努力追求幸福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人类的生命是一场无望的运动,虽然追求幸福似乎是人类的本性,但是欲望终将导致更加深刻的痛苦和无意义。
叔本华的幸福观强调了生命的苦难本质,这些苦难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坚强和智慧来面对它们。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原和人类的本质应从人的内心深处去寻找,即从生存意志来解释世界,并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在此基础上,阐述其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主要包括人的内在生命性质及人生苦难的解脱。
虽然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带有悲观主义色彩,但他的理论思想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在理性压迫下的非理性因素和人类主体性问题;以及我们对现世生活应持有的态度。
标签: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在对人生的认识上,叔本华与尼采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致的,即人生是痛苦的。
叔本华将万物的起源归因于生存意志。
这种生存意志当中潜在的生存欲望会使人类不断追求,但是始终得不到全部满足,这就使人类陷入了痛苦当中,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一个悲剧,由此形成了他关于人生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一、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理论叔本华从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的体现为基础出发,表达了他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生与世界就是生存意志的体现,生存意志是无法满足又无处不在的欲望,而人生又总是在追求这些无法满足的欲望,因此他得出“人生是痛苦的”帶有悲观主义色彩的结论。
(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首先,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即外在的世界只是感觉和表象的世界。
他认为对于“物是我的表象”这个命题是无须证明的,因为人们随时都可以清楚明白地感知到它。
人和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
但应该注意的是,动物是没有自己的意识的,只有人能思考、是有意识的,所以也只有人能够把外部世界的表象纳入自己的意识当中,感知到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也就是意志的世界[1]。
所以在我们真正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之前,世界就是我的表象。
叔本华认为这个意志是世界的本质,由此他得出表象的世界是“虚”的,即使它真实存在,而意志的世界是“实”的,二者是单独存在的。
我们要获得最全面的认识,也就是要得到真理,就必须从意志去考察,而不是仅从表象去考察世界,这样才能获得对某一事物甚至整个世界的最全面的认识。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1788年-1860年)是德国哲学家,他被视为西方哲学中悲观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两部著作《论人生的苦难》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本身就意味着痛苦和困境,而且人们得到的快乐总是短暂的,最终都会面临死亡和虚无的命运。
在《论人生的苦难》中,他写道:“不知为什么人生总是苦难重重,虽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渴求快乐。
”叔本华认为这种苦难不仅是肉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社会上等面向。
他认为,人类生活的本质就是痛苦、不满和无尽的欲求。
对于这种情况,叔本华提出了“解脱”的途径。
他认为,只有找到真正自由的状态,才能摆脱痛苦的束缚。
而真正自由的状态是一种脱离欲望和意志支配的境界,即“超越自我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可以获得真正的平静和内心的自由。
此外,叔本华还提出了“意志”的概念。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无限的、不可知的意志,它是一种强烈的、永不满足的欲望,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源。
然而,叔本华同时也认为,诸如欲望和意志等这些驱动力反而成为了人类苦难的根源,因为这些驱动力总是让人心灵不安,并导致了一系列不满和挣扎。
除了以上提到的,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还包括以下几点:1. 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认为,悲观主义的根源在于生命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没有任何目的或价值,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只是遵循着自然规律生存而已。
因此,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最终都会化为乌有。
2. 世界的本质: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这里所说的意志并不是普通的人们所理解的“意志力”,而是一种无始无终的本体力量,它驱使着人们的欲望和行为,也是万物运转的动力。
3. 永恒的现在:叔本华主张重视瞬间,认为唯有通过当下的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他认为,过去已经逝去,未来尚未到来,人们所能真正享受的只有现在这一刻。
4. 知识与审美:叔本华认为,知识和审美是人类摆脱苦难的两种途径。
通过知识的积累,人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现实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而通过审美的体验,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痛苦,沉浸在美好的事物中。
浅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因此,人生是在痛苦
二 叔本华哲
叔本华从根本上说是个人生哲学
他从小孤僻、傲慢、狂妄自大,很难
因而,他对痛苦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因而,以利己主义为前提的个体之间的殊死搏斗,
叔本华以其极其
从而深刻地挖掘出了人生的悲剧性的一面。这种消极、
三 如何解脱
叔本华认为,通过哲学的沉思、艺术的
叔本华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
叔本华之所以会得出生存
既然人生就是无尽的欲望,不尽的痛苦,是一场悲剧。
一 叔
叔本华以他的意志主义哲学开创了现
。认为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
从主体出发,叔本华得出了
。即表象背后的本质。
,则必进一步深人到主观世界领域,从
我们一直会鼓励自己知足常乐,在我们得到足
学会在生活中满足意志,从而获得某种快乐。
“在这里我们已经
从外面的意志是无处不在的,不仅人类有意志,动物、
不同的是,意志的客休化程度有高低大小之分,它们
意志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是没有目的,
叔本华在得出意志便
,是一种无目的、无止境
另一方面,意志现象愈完善,痛苦也就愈显著。
“于是任何人生彻底都是在欲求和达到
”所以人生如同钟摆,总是在痛苦和无聊
最终达到一种“无欲”的境界。 叔
意志寂灭之后,一切因意志的冲动而产生的痛苦、
。随着意志的否定、
叔本华从人
,认为人生的智慧就在于真切地认
,人生本来是一场悲剧,人世间的一切包括
因此,在他看来,人们应该禁绝一切欲望,
四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启示 在西方哲学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活就是充满了苦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幸福观可以说是一个相对较为悲观的观点。
他对于人类的存在和人的追求有着深入的思考和反省,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人类无法真正获得持久而完全的幸福。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但是现实中的资源是有限的。
他把人类的欲望比作一个无底的瓶子,而资源则比作一个有限的水源。
无论怎样努力,人们总是无法满足无尽的欲望。
人们的欲望和现实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差距,这导致了人们的不满和焦虑。
叔本华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这种矛盾:像一个从上山的人,他哪怕攀登得再高,最终都无法不回到山脚,也就是人们的欲望无论多高,最终都不可避免地回归现实。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快乐。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贪婪和残忍的,这使得人类无法真正获得幸福。
人们追求自己的欲望时,常常会伤害他人,甚至伤害自己。
而在他看来,人们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而欢乐只是暂时的。
他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人在追求欢乐的过程中可能感到幸福,但是当他们真正得到了所追求的东西后,很快就会失去兴致,再次感到不满和无趣。
这意味着欢乐对于人类来说是暂时的,而痛苦是持久的。
叔本华强调了人类的绝对孤独感。
他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无情的世界中,无论是与他人的关系还是与自然的关系,都无法真正消除人们的孤独。
人们常常感到被世界所遗弃,感到自己与他人和世界之间存在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这种孤独感使得人们感到无法真正与他人交流,也让人们难以找到真正的幸福。
叔本华幸福观的悲观色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欲望无穷无尽,现实资源有限,造成人们的焦虑和不满;二是人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快乐,人们很难真正获得持久的幸福;最后是人类的绝对孤独感,使得人们无法真正与他人和世界相连,无法找到真正的幸福感。
叔本华的幸福观与一般人常常理解的幸福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思考和启示。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及其哲学思想简介阿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德国哲学家。
他的哲学体系主要受到康德哲学、佛教思想及拟物主义的影响。
他的著作包括《论自由意志》、《悲观论》、《伦理学的两个基础》等。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他认为人生是充满苦痛和悲剧的,人类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他把人生比作一场戏剧,由于生命的短暂和一切终究会走向灭亡,人们必须面对无常和痛苦。
他强调个人状态的重要性,并主张摆脱物质欲望、征服自己的人性弱点以达到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是痛苦的。
人们的痛苦来源于人生的苦难、疾病、死亡和无法满足的欲求。
在他看来,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的苦痛,它们都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人们的身体会衰老,产生疾病,最终死亡;而心灵上的苦痛则来自于我们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不满和挫折感的出现。
总之,痛苦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人类的存在也是没有意义的。
悲观主义的道德观在叔本华看来,我们应该通过摆脱物质欲望以及征服自己的人性弱点来获得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他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内在状态”,并认为它是一种人生的目标。
在他看来,为了达到这种状态,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以及打败我们的人性弱点,如嫉妒、自私和虚荣心等。
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些时,我们就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叔本华的艺术哲学叔本华的艺术哲学是他哲学思想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他认为,艺术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悲剧。
他认为艺术能够让人们从现实世界中一步一步地走进美好的内心世界,让人们获得自由和满足。
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影响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虽然充满了悲观主义,但是其思想依然对许多人产生了影响。
他的思想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不满。
人们对于生命、幸福和意义的思考,都与叔本华的思想有关。
今天,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哲学风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学习。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对幸福观的看法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尤其是其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痛苦和不幸的,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磨难和痛苦。
他对于幸福的定义与其他哲学家不同,将其视为一种没有痛苦的状态而非快乐与享受的累积。
然而,在这种无痛苦状态中,我们最终将无所作为,缺乏生命的意义。
在叔本华看来,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痛苦和悲伤的。
他的思想包括两个核心观点:一是生命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和折磨,二是幸福是减少痛苦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
他认为,人在生命的旅程中不断地追求幸福,但是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受到失望、挫折和痛苦的打击。
我们的欲望和渴望永远无法被满足,这就导致了我们的不满和痛苦。
同时,他还强调了生命的不公平性,认为每个人都在忍受不同的磨难和苦难。
他认为人类并不是平等的,而是在存在的过程中经常受到不平等的对待,这就导致了不同人之间的差异。
叔本华的幸福观可以说是一种悲观主义观点,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充满痛苦和折磨的。
同时,他也指出了人类应该如何面对这种现实,这就是要接受这种存在的本质,并努力减少痛苦。
他主张人类应该追求减少痛苦的最大限度,而不是追求无止境的快乐和享受。
然而,他的幸福观也被一些哲学家所批评,认为他的观点过于悲观和消极。
他的悲观主义观点忽略了人类坚韧不拔和勇气的一面。
许多人认为,痛苦和挫折是一部分人类生活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生命的全部含义就是痛苦和折磨。
总而言之,叔本华的幸福观具有明显的悲观色彩,他认为生命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和折磨,而且我们的存在也充满了各种不公平和差异,因此我们应该减少痛苦而不是追求快乐和享受。
即便如此,他的观点也无法否认生命中充满了坚韧和勇气,我们应该从不断的挫折和痛苦中汲取力量,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第一篇: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内容摘要:悲观主义是叔本华哲学的首要特征。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产生,既受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响,也是他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的认识和感悟的结果。
本文试图通过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及其哲学渊源的分析,以揭示其理论实质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大唯意志论者,他以其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为近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唯意志论奠定了基础。
叔本华是一个反理性主义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构架、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构成其哲学思想的全部。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是叔本华哲学体系的第一块基石和出发点。
他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的人与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从这一个命题出发,指出世上的一切,都具有以主体为条件,并为着主体而存在的性质。
同时,他又指出单独构成世界另外一个方面的东西,那才是真正内在的、本质的。
叔本华指出,这就是意志,所以叔本华的第二命题,也就是他的哲学的核心,就是“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在完成他的唯意志论哲学体系的基本构造的同时,提出了他的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
叔本华从形而上学的理论层面上,体现了唯意志主义;从人生伦理学的理论层面上则表现为人生悲观主义,勾画了一幅痛苦人生的画面。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一种学说或思想的产生、认同或传播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其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必然结果,这与他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在事业、学术以及个人经历、家庭生活状况是密不可分的。
叔本华这种悲观主义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家庭因素的。
(一)社会历史根源叔本华生活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法国启蒙运动及其直接后果——资产阶级革命就发生在此期间。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德国哲学家,他对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幸福观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然而他的幸福观被普遍认为具有悲观色彩。
本文将探讨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叔本华的幸福观悲观的一个方面是他对人类欲望无尽无穷的看法。
据他观察,人类的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且人们对于已经拥有的东西很快会产生厌倦。
他认为,人类的欲望是一种持续的渴望,永远得不到满足。
这种欲望对个人幸福造成了严重的限制,因为无论人们如何努力追求欲望,他们始终无法达到内心真正的满足。
叔本华认为,人类生活的目的是为了摆脱痛苦和不满。
他认为,人类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痛苦和不满,这些痛苦和不满源于人类的欲望和争斗。
他认为,人类永远无法从欲望和争斗中解脱出来,所以人类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
这种对人类生活本质的看法,使得叔本华的幸福观具有悲观色彩。
叔本华的幸福观悲观的特点还体现在他对快乐的评价上。
他认为,人们通常对于快乐的追求是一种幻觉,因为快乐只是暂时的和表面的,它无法真正满足人类内心的渴望。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追求快乐,是因为他们希望从快乐中摆脱痛苦和不满。
快乐只是一种对痛苦的暂时性逃避,它并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内心的痛苦。
对于这种对快乐的否定态度,使得叔本华的幸福观更加悲观。
虽然叔本华的幸福观中具有悲观色彩,但他也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脱之道。
他认为,个体应该通过抑制欲望和消除自我意识来达到解脱。
他主张通过脱离物质世界的束缚,从而摆脱痛苦和不满。
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审慎的行为和对世界的认识来实现解脱,并在解脱中找到真正的幸福。
这种解脱是一种个体的内心状态,而非外部环境的改变。
叔本华的幸福观中具有明显的悲观色彩。
他对人类欲望无尽无穷的看法,认为人类生活的目的是摆脱痛苦和不满,将人类的存在看作是苦难的,以及对快乐的否定,都使得他的幸福观显得悲观。
他也提出了一种个体解脱的可能途径,这为人们在摆脱痛苦中寻求幸福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向。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法政学院 13思政1班 2013644170摘要: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以其悲观主义闻名,他把世界的本质看着是意志,他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的,他的思想中透露着对人类自身的反省,但是我们在了解叔本华的时候,他的晦暗宿命论是不容小视的,我们要本着一种科学的批判精神来学习。
本文将从叔本华悲观主义产生的背景、涵义、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等几个方面来浅析,论述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理解。
关键词:叔本华;意志;悲观主义The analysis of Schopenhauer's pessimismHuang FeiLingnan Normal college, Thammasatcollege, Class 1, 13 ideological instruction, 2013644170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Schopenhauer is known for its pessimism, he thinked that the nature of the world is the will, he believes the essence of life is suffering And his thoughts revealed a reflection of human beings, but we learn Schopenhauer, his gloomy fatalism can not be overlooked, we must be based on a scientific critical spirit to learn. Several aspects of the background paper will produce pessimism of Schopenhauer, meaning, positive 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s, etc,discussion of Schopenhauer's pessimism understanding.Key words: Schopenhauer; pessimism一、叔本华思想产生的背景1.时代背景叔本华生于波兰,那时正是爆发法国大革命和连绵不断的欧洲战争的时代,欧洲各国人民受到拿破仑新秩序的压迫,同时他们也深受俄罗斯人民反波拿巴的卫国战争胜利的鼓舞,奋起反对侵略者的民族抵抗运动层出不穷。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哲学家、文学家,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人生被视作一种无法逃脱的苦难和痛苦的状态。
他参照佛教、耶稣教和希腊哲学等多种思想,阐述了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其核心是人生的苦难和无意义性,具有广泛的影响。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根源可追溯到希腊哲学家尤利西斯的思想,即生命是一种负荷,要么得到解放,要么承担。
这种思想也可以在耶稣教中找到,即人们必须承受苦难,才能在神的国度里得到救赎。
此外,叔本华通过对佛教理论的学习,也发现了人生的苦难和无意义性的本质。
综合这些思想,他提出了自己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类生命的最终价值在于其对“世界意志”的认识。
世界意志被认为是引导所有事物的创造力的存在,所有的现象都是它的表现。
人类的智力可以辨认出这种基本的世界意志的存在,但我们不能通过它来解决人类生命的最终问题-死亡。
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是悲惨、乏味和无意义的。
他认为,苦难是人类生命最显著的特征,生命是由痛苦、失望和绝望所组成的,人类的实质是痛苦生命,我们的存在完全是基于欲望和物质。
叔本华关于悲剧的解释是他哲学的关键要素。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表达“世界意志”的艺术形式。
人类的生命本身就是悲剧,构成我们生命的因素就如同悲剧中的主人公一样,遭受着世界的虚空、无能、无力感、痛苦等等。
他同时指出,很多人能够从悲剧中获取安慰,就是因为他们体验到了“世界意志”的存在。
在悲剧中,人们被迫接受虚空、疾病、死亡等等本质意义,从而发现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必须通过反思和追求内在平静而抵消世界的负面影响,通过自我放逐和内省来达到自我救赎。
他主张要拥有超越性的视野,只有通过经验和追求内在平静的境界,才能真正地体验到“世界意志”的存在,从而达到救赎自我的目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是如此广泛,以至于他被认为是19世纪欧洲哲学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悲观主义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悲观主义哲学表达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并探讨了人们面对这些现实的最佳方式。
以下是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类存在的根本幸运性。
他认为,人们的欲望永远无法得到完全满足,并且人类经历的苦难和痛苦永远大于他们所能获得的快乐。
他将人类作为处于承受痛苦和无常之中的生灵,这种痛苦不仅来自外部的世界,也来自人们自身的欲望和需求。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存在终将是悲伤的。
其次,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探讨了智慧和冷静对待人生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冷静和理智的态度,人们可以超越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从而减少人生的苦难。
他强调内心的宁静和淡泊,认为通过消除欲望的源头,人们可以达到对生活的真正理解和平静的状态。
叔本华认为,智慧是通过超越自我、控制欲望和寻求内在的和谐实现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还关注到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经常受到外部世界的限制和苦难,而这会带来短暂的满足感和欢乐,但最终都会转为痛苦。
他强调世界是一个由意志支配的地方,人们常常被动地处于意志的控制之下。
叔本华认为,要摆脱这种状况,人们需要通过超越自我和个人意愿的境地,追求更普遍和持久的和谐。
最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主张放弃欲望和自我的个人意愿,通过悲悯和同情他人来实现内心的宁静。
他认为,通过对他人的同情,人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意志的存在和人类普遍的苦难。
他主张将关注点从自我转移到他人身上,通过关爱和同情他人来减少个体的痛苦和自我关注。
叔本华认为,悲悯是人类智慧的表现,通过同情他人,人们可以超越自我意愿的限制,体验到更高级的和谐和宁静。
总之,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并探讨了人们面对这些现实的最佳方式。
他提倡通过冷静和理智的态度超越自我欲望,通过同情他人来实现内心的宁静。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其思想中的悲观主义是其最为著名的派别。
他所提出的人生哲学贯穿着悲观主义的基本思想,即人类的存在本质上是无意义的、毫无目的的和无尽的痛苦。
1. 人类的本质是“意志”,而非理性叔本华的“意志”指的是一种人类本质之力,其强大到足以影响我们做出所有决定。
而人类不仅仅是通过理性、思考和逻辑来决定其行为,而是受到了无意识的“意志”力量的控制。
这种“意志”力量来源于人类与世界的联系,它产生了我们的欲望、野心、需求和冲动。
人类的“意志”力量是源源不断的,它的目的是满足我们的欲望、野心、需求和冲动。
然而,这种此刻的满足很快就会被一种空虚感所取代。
我们会发现,不论我们达成了多大的成就或拥有了多少的物质和财富,这种空虚感始终存在。
2. 人类的存在是极度痛苦的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存在无目的,既毫无意义,且充满痛苦。
确切地说,叔本华不是说人类的生活中只会有痛苦,相反,他认为所有的事物或事件都涵盖两种极端:满足和痛苦,而人类的生活中往往占比例更倾向于前者。
无论我们在世界上所表现的人类行为有多么伟大,痛苦仍然会存在,即使是最幸福的人也不例外。
此外,每一个人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即使他们所得到的物质和财富越多,生死也是无法避免的。
3. 悲观主义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对于悲观主义的叔本华来说,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痛苦的,因此,他认为应该以悲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这种悲观的态度是指面对现实、承认痛苦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像欢乐主义者那样避免或忽视痛苦,或者幻想一个没有痛苦的世界。
悲观主义所提倡的不是消极的态度,它强调的是不放弃的坚持和承认痛苦的重要性。
此外,悲观主义者更容易从失败和挫折中提取经验教训,以及对自己的行为和能力有更全面和真实的认识。
总结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提出了一种尖锐的批评,指出人们不能盲目地、轻易地陷入幸福追求中并认为实现个人目标是外在的世界意义。
但不可否认,这种论调给人们打击过多,可能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影响创造力与积极性。
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名词解释叔本华,这名字听起来是不是就有一种深沉而神秘的味道?说起他的悲观主义哲学,那可真是个让人深思的话题。
啥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呢?简单来说,就是他觉得人生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这就好比你在沙漠里行走,口渴难耐,却怎么也找不到水源。
你可能会想,这也太绝望了吧?但叔本华就是这么认为的。
他觉得人的欲望就像个无底洞,永远填不满。
你得到了一样东西,马上就会想要更多,欲望无穷无尽。
这难道不像一只永远吃不饱的小馋猫吗?就算面前摆着满满的美食,还是觉得不够。
叔本华还指出,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你想想,生病时的难受,失败时的失落,离别时的伤心,这些痛苦不都常常找上门来吗?就好像下雨天,你没带伞,只能被淋成落汤鸡,那种无奈和狼狈,就是人生的常态。
而且啊,他觉得生命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斗争。
我们跟外界的困难斗争,跟自己内心的纠结斗争。
这多像一场永不停歇的战斗,刚打完一场,还没喘口气,下一场又开始了。
那有人可能就会问啦,难道人生就没有一点希望和快乐吗?叔本华说,有,但那只是短暂的,就像流星划过夜空,瞬间的美丽之后,又是漫长的黑暗。
比如说,你努力工作终于升职加薪了,开心吧?可很快你又会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快乐瞬间消失。
这不就印证了叔本华的观点吗?不过,也别被他的悲观主义给吓住了。
他的理论虽然听起来让人有点沮丧,但也能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人生。
我们得明白,欲望不能无限制地膨胀,要学会知足常乐。
就像肚子饱了就别再硬塞食物,不然难受的可是自己。
面对痛苦,也别一味地抱怨和逃避,要勇敢地去承受和化解。
这就好比爬山,路再难走,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总能登上山顶。
总之,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并不是要让我们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提醒我们要更加珍惜那些短暂的快乐,更加勇敢地面对痛苦和挫折。
人生或许充满了困难,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光,总能找到前行的方向。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法政学院 13思政1班 2013644170摘要: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以其悲观主义闻名,他把世界的本质看着是意志,他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的,他的思想中透露着对人类自身的反省,但是我们在了解叔本华的时候,他的晦暗宿命论是不容小视的,我们要本着一种科学的批判精神来学习。
本文将从叔本华悲观主义产生的背景、涵义、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等几个方面来浅析,论述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理解。
关键词:叔本华;意志;悲观主义The analysis of Schopenhauer's pessimismHuang FeiLingnan Normal college, Thammasatcollege, Class 1, 13 ideological instruction, 2013644170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Schopenhauer is known for its pessimism, he thinked that the nature of the world is the will, he believes the essence of life is suffering And his thoughts revealed a reflection of human beings, but we learn Schopenhauer, his gloomy fatalism can not be overlooked, we must be based on a scientific critical spirit to learn. Several aspects of the background paper will produce pessimism of Schopenhauer, meaning, positive 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s, etc,discussion of Schopenhauer's pessimism understanding.Key words: Schopenhauer; pessimism一、叔本华思想产生的背景1.时代背景叔本华生于波兰,那时正是爆发法国大革命和连绵不断的欧洲战争的时代,欧洲各国人民受到拿破仑新秩序的压迫,同时他们也深受俄罗斯人民反波拿巴的卫国战争胜利的鼓舞,奋起反对侵略者的民族抵抗运动层出不穷。
政局混乱的时代,又是德国哲学繁荣的时代,康德完成了批判哲学,黑格尔在柏林大学主张“合理就是存在”的旗帜,这些对叔本华影响深远。
2.个人经历叔本华的父亲去世对年幼的叔本华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因为他敬重父亲对自己各方面的教育。
在过往的岁月里, 叔本华一直对父亲表示怀念和爱戴。
另外,叔本华跟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
这些经历成为叔本华抹不掉的阴影。
叔本华周游列国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欧洲各国连年战乱后的萧条让他产生了极端悲观的情绪,他深深感受到了生灵涂炭的大灾大难,陷入毁灭感而不能自拔,人间的痛楚和牺牲折磨着他。
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1.人生就是痛苦叔本华致力于对人生诸多问题作哲学思考,试图对所谓形而上学问题和伦理学问题作统一的说明,从而建立一种没有总结的信仰。
这种哲学把世界的本质看作是意志,把事物看成是意志的现象或表象,把意志与表象的诸多关系建立在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基础上。
叔本华由此对人生提出发人深省的见解,人生就是意志的表现,但是欲望是无法满足,而人生却总是追求这无法满足的欲望,所以,人生就是痛苦。
因此,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为:“人生如同上好铉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
他认为因为人有意志,所以就会有欲求和渴望。
而欲望只会带来痛苦。
因为如果人有欲望而得不到满足,这是痛苦的。
要实现任何一种欲望的过程,都要遇到无数的麻烦和困难,这也是痛苦的。
幸福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但愿望一旦得到满足,就不再是愿望,就会产生可怕的空虚和无聊,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不可忍受的重负。
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
2.痛苦的解决之路既然人生是痛苦不堪的,其根源又来自于人的生命意志,那么要摆脱痛苦唯一途径,就是要舍弃欲求,摆脱意志的束缚,否定生命意志。
第一,通过艺术创造来暂时的摆脱痛苦。
人们在沉迷阅读时会使我们超脱尘世的烦恼而在精神生活中得到愉悦。
外在的因素和内在的情调就会把我们从欲求的无尽之流中拖出来,这时认识就甩掉了为意志服务的枷锁,把人们带入纯粹客观地观察事物之中,这时我们便会远离欲望,远离痛苦。
但是这种观审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一旦我们重新回到自我中来,重新回到这世界和人生中来的,便又重新陷入烦恼和痛苦之中。
因此,哲学与艺术观审只是暂时的、相对的摆脱。
第二,学会遗忘,放下那些妨碍我们从内心体验幸福的声望、名誉、财富和地位之类的东西。
人为什么会产生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因为他追求太多欲望,例如声望、财富和地位等,当这些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就会觉得不幸福,觉得人生就是痛苦的。
所以消灭痛苦的办法就是达到无我的境界—忘我。
叔本华认为,只要我们达到了物我两忘,四大皆空的境界,就算意志否定了自己。
第三,学会孤独。
叔本华认为孤独是天才者的表现,是一个人内心丰富的象征。
叔本华说:“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为什么选择孤独呢,因为叔本华认为孤独的生活方式是他想要的,能让他忘掉痛苦。
三、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的积极意义。
叔本华对人生的悲观主义结论和命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流传和具有强烈的共鸣感,是因为其悲观主义思想的存在也有着积极意义。
首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意义首先在于它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第一次真正摆脱了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的影响,开始独立地观察世界,思考人生。
叔本华比康德更加自觉和清醒地看到了现实世界,提出了人的生存价值的问题,对西方近代以来理性启蒙思想家关于历史进步的乐观主义的一种反动,它揭示了后者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是一次新的启蒙。
其次,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是一种人生哲学思想,具有反省人类自身,揭示任性弱点的功能。
叔本华把意志在追求目的时受到的阻碍称为痛苦和缺陷,把意志达到它目的的状况称为幸福和满足。
在这个意义上,痛苦是经常的,幸福是暂时的。
因为人的追求没有最终目的,这种生命意志决定了痛苦和缺陷是人生的本质。
此外,如果人的愿望得到一时的满足,那么随之而来的便是可怕的空虚和无聊。
叔本华的思想是人性的贪婪本质解读出来,因为贪婪,所以意味着更大的痛苦,意味着更少的自由和道德。
许多人一生痛苦不堪,或是欲望难以满足,是因为追求太多,或为名利,或为地位,或为财富。
叔本华如此残酷地揭示人生就是痛苦的道理,是希望我们反省自身,鼓起勇气,选择适当的生活态度,减少欲望,减少痛苦。
最后,叔本华对于人生苦难解脱的途径给人以思考。
叔本华认为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意志无休止的本性,因而解脱痛苦唯一的途径就是否定意志。
叔本华在人生如何摆脱痛苦,获得幸福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比如通过艺术创造来暂时的摆脱痛苦,学会遗忘。
我认为叔本华提出的意志自我否定的方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如果我们满足不了欲望,我们就是觉得痛苦,此时,如果我们拥有充分的体验,那么我们就能克制欲望。
当我们感觉痛苦时,我们可以把意志转移到音乐、美术等艺术的世界中去,因为艺术能让我们抛开主观意志,抛开烦恼、欲望、不幸、痛苦,获得平静而愉悦的心境,但是这些都只是暂时的,只是暂时地逃避了痛苦,当一旦面对现实的时候,痛苦仍然存在。
另外,学会遗忘也能解脱痛苦,这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有些事我们总是感觉痛苦,那是因为我们放不下,总是耿耿于怀,最终我们也只会感觉到越来越痛苦,而遗忘可以让我们远离痛苦,叔本华把我们主观感受通过他的悲观主义一针见血地指出来,有着其积极意义。
四、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局限性叔本华主张的人生就是痛苦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认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我们要以一种批判的角度来看待。
一方面,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它有能力提出问题,却没有能力解决问题。
这表现在叔本华一方面确立了一种意志作为其形而上学的核心,贬低了理性的价值,使人沦为意志的奴仆,另一方面,由于对意志的不满意,最后又提出人生苦难的解决就是意志的自我否定。
我认为这两个方面是存在着矛盾的。
从事艺术创造和忘我的境界,这是天才才能做到的,但是一般平常人是没有这种艺术境界的,那他们又怎么解脱苦难呢?另外,从事艺术创造和无我境界只是暂时的,当人一旦面对现实,他的痛苦还是存在的。
所以说,叔本华提出的意志的自我否定的途径其实是没有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另一方面,我认为叔本华的思想过于消极了,过于否定人的价值。
叔本华认为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意志的无休止欲求的本性,但是有多少人真正能够做到无欲无求呢?如果无欲无求,人生怎么能进步呢?这个世界又怎么能进步呢?即使我们知道生命是短暂的,死亡是存在的,但如果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当这些目标和理想因为自身的不断努力而实现时,我们是感到幸福的。
而后我们继续向下一目标前进,虽然追求幸福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我们从中也获得了追求幸福的快乐。
例如大学生选择考研这条道路,考研复习的过程是痛苦的,无论他是否考上研究生,他回首复习考研的那段时光时,他的过程是幸福的,是有价值的。
所以说,人是有价值的,如果我们根据现实情况来确定自己的追求目标,我们称为理想而不是欲望,但是当我们付诸行动,用尽全力,不管有没有成功,我们就是幸福的。
虽然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那就是在不同的阶段确定一个小目标,这样就不会有空虚和寂寞,当我们的目标靠自己的努力慢慢实现时,我们或许已经老了,但是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人生,我们是过得有意义的,这就够了。
纵观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其核心在于揭示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人生就是痛苦的,而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意志无休止欲求的本性,解脱痛苦唯一的途径就是否定意志,他的思想有着积极的方面,但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因此我们应该要用辩证的观点来解读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参考文献:[1]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M】,华龄出版社,1996:1-5.[2]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109.[3]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3-33.[4]杨玉昌:重新认识和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J】,2010年第2期(总第109期).[5]陶林: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D】,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