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范文.docx
叔本华哲学的论文
叔本华哲学的论文推荐文章中国人民大学简历模板热度:重庆大学简历封面热度:法学的实习报告最新热度:工商管理学的实习报告热度:法学的实习报告范文热度: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本体意志论”基础之上的。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叔本华哲学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叔本华哲学的论文篇一一、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其悲观主义产生于西方哲学从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信仰向现代意志主义的转变过程中。
叔本华把世界的本质看作是“生存意志”,而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欲望,人生就是痛苦。
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
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以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
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
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
叔本华将他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
二、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想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本体意志论”基础之上的。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表象和意志。
虽然他从康德哲学出发来探索世界人生问题,一样把世界区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个方面,但却有所不同。
叔本华看来现象就是作为表象的世界,是“我的表象”;自在之物就是作为意志的世界,是“我的意志”。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或自在之物就是意志,“物体世界——它除了只是我们的表象以外,也就是在它自在的本身,在它最内在的本质上,又是我们在自己身上直接发现为意志的东西,也就是说自在之物是什么呢?就是——意志”。
叔本华认为理性是个跛子,认识也是常常出现错误的工具的一种非理性主义。
他强调一切都是意志,意志又是自由的,是不可遏制的冲动,是永不满足的欲求,其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叔本华从生存意志出发来引申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思想。
叔本华看来,人生就是痛苦。
他说,意志的本质首先就是挣扎。
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背后的秘密
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背后的秘密Xx师范大学xxxxx学院2008级x班xxx (学号:xxxxxxxxxxxx)摘要:叔本华以独特而深入的思考向我们揭示了人生的痛苦,展现了一幅悲观、残酷的人生画卷。
在揭示人生的痛苦方面,叔本华是一个勇者。
同时,他也是人生的胜利者。
因为隐藏在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后的,是对幸福最大程度的把握。
这是叔本华哲学的真谛所在。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初步接触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我们往往会对其感到厌恶和不解。
进一步阅读,我们会发现: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对人生的痛苦有着十分深入的思考。
再进一步体会,我们会发现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对人生有着十分巧妙地思考。
他在思想上最大限度的穷尽了人生的痛苦,所以他的哲学思想蒙着悲观主义的色彩。
然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却隐藏着一个秘密,一个人生的痛苦背后的秘密。
下面,我将从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思想体系、对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再思考两个方面,来谈谈我对叔本华悲主义的认识。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思想体系(一)人的本质是生存意志“物体世界——它除了只是我们的表象以外,也就是它自在的本身,它是最内在的,本质上又是我们在自己身上直接发现为意志的东西。
”叔本华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两个方面。
现象是指表象世界,自在之物是指意志世界。
在表象与意志的关系上,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一切现象都是意志的客体化。
叔本华说:“本体也就是构成事物的本质,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的那生存意志。
”由此可见,世界万物的本质准确地说是“生存意志”,我们所能感知的世界就是生存意志的外化。
(二)意志就是欲望,欲望的不满足与满足,带给人的是痛苦与无聊意志是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求”,即欲望。
所以,我们可以说“生存意志”就是一种生存的欲望。
叔本华认为欲望的不满足带来痛苦。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对于欲望的满足总是有限的、相对的。
即使一种欲望得到了满足,又会产生新的欲望,陷入新的痛苦中去。
就人生本身的短暂与欲望的无限性而言,人就算穷尽一生也是不可能获得所有的欲望的满足。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之一。
他的哲学作品对现代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人生的智慧》,他在其中提出了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苦难和痛苦之路。
人的欲望和冲动推动着他们的行动,但是这些行动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满。
他认为,人生本质是一场无尽的苦难、疾病和痛苦,而个人的存在只是无意义的遭受。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建立在他的伦理观之上的。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邪恶和自私的,人的行为是出于背后动机的,而不是出于真正的善。
此外,叔本华强调了死亡的重要性,认为死亡是人生中的最终结局。
他认为,我们必须面对这个事实,接受死亡的必然性,并尽量减少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痛苦和苦难。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一种比较悲观的理解,但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他通过深刻的哲学思考,揭示了人类的弱点和问题,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纯真本质,从而在人生中找到意义。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虽然被视为一种极端的理解方式,但它仍不可避免地引导我们认识到人生的本质和世界的真相。
它鼓励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目标,并倡导对人性以及世界的一个更深入和真正的理解。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摘要: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论主义的开创者,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在他的哲学理论中,充满了消极与悲观,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成为他哲学理论的核心。
本文主要叙述了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解决途径,以及在当代社会,面对痛苦时,我们应当怎么做。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痛苦叔本华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曾说道:“‘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1]可以看出,叔本华是位唯心主义哲学家,在叔本华看来,世界万物是作为“表象者”的“表象”而存在的,都是“直观者的直观”。
他在后面又说道:“世界是我的意志”。
在叔本华这里,意志是自在之物,是超越充分根据律限定之外的,世界万物的一切都是意志的表象,一切表象都是意志的客体化。
[2]叔本华认为在意志客体化的过程中,较高级别的理念制服较低级别的理念。
[3]在意志客体化的一切级别上、在一切族类的个体之间,必然存现着无止无息的斗争,这是生命意志的表现。
人作为意志客体化的最高级别,追求的是自我满足,这就使斗争更为公开、更为尖锐,利己主义成了一切斗争的出发点。
[4]在利己主义下,人类以自己为中心,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惜伤害他人。
人类在意志的驱使下,产生了种种欲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进行不断地挣扎与奋斗。
但是欲望是无止境的,就像没有底的水桶一样,永远填不满。
什么都想要,但是又不能什么都能够得到。
有限的满足和无限的欲望带给人的只能是痛苦。
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类处在无尽的痛苦之中;当欲望得到满足时,人类又陷入无聊之中。
所以痛苦没完没了,没有最后的目标和持久的幸福,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痛苦的。
“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
[5]叔本华在认为人生是痛苦的理论之上,他提出了两种解决途径。
一是,通过欣赏艺术,获得一种内在情调,使我们的意识不再被我们的意志所充满,我们可以暂时摆脱痛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著名哲学家、悲观主义的先驱,他的哲学被认为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不免充满痛苦和苦难,而这种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他的哲学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不是源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而是基于对人生本质的分析和思考。
他相信,人生中的痛苦和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苦难是由人生存在的本质决定的。
在他看来,人生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欲望、满足和失望的循环,而这个循环不可能被打破,从而导致了人类永无止境的痛苦。
二、叔本华对人生的看法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本质上是痛苦的、失败的和虚无的。
他主张拥有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中的苦难。
他认为,人类需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并试图达到一种内在的平静。
在他的哲学中,这种内在平静被称为“超越”。
叔本华认为,在人的生命中,欲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欲望往往是痛苦的根源,因为我们总是在寻求那些我们不能拥有的东西。
人的欲望始终无法满足,因为我们总是想要更多、更好的东西,而这种欲望最终会导致失望和绝望。
在他看来,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这也意味着痛苦将永远存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是一个自私和残忍的物种,这源于人类的本性。
他主张人类应该在自己的悲惨和不幸中认清自己的本性,并寻找一种优秀的方式来面对这种本性。
他认为,人类应该尽量避免伤害他人,因为痛苦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并希望人类在悲剧中铸造出自己的人格。
四、叔本华对自由意志的看法叔本华认为,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
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我们的行动是由自然的现象所驱动的,而非我们自己的决定。
他主张人类应该摆脱对自由意志的信仰,并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行为。
五、叔本华对宗教的看法叔本华不信任宗教,因为他认为它们是对人的欲望和苦难的认知上的幻觉。
他认为,宗教只会让人们更加渴望和追求,从而导致更多的痛苦和失望。
在他看来,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信仰,而非追求快乐和满足。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其幸福观有浓厚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渴望幸福的,但幸福并不能持续,只是一种短暂的快感,人们追求幸福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满。
以
下是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的本性永远渴望更多。
无论一个人获得了多少财富、权力和享乐,他都会觉得不够,并继续追求更多更多。
这种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只会让人越来越
痛苦。
叔本华说:“人生就是无休止的欲求和失望之旅。
”
其次,叔本华认为,人们对于幸福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
他认为,人们通常认为幸福
来源于外部因素,比如财富、地位、名誉和享乐,但这些东西都是短暂的,不能带来真正
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满足和平静,这是通过自我超越和深入思考获得的。
第三,叔本华认为,人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苦难的源头,而死亡是人类解脱的唯一途径。
他说:“人类不是生存于快乐之中,而是从痛苦中涌现出
来的。
”
最后,叔本华认为,人们对于自己的悲惨境遇应该感到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他认为,
人们的生命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
人们的存在就像是一个无望的梦境,注定要在痛苦和苦难中度过。
综上所述,叔本华的幸福观有浓厚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欲望和追求只会带来更多的痛
苦和不满,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满足和平静,而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对于自己
的悲惨境遇,人们应该感到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秦志伟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初稿)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本科论文指导老师:陶林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思想政治教育秦志伟学号222007*********【摘要】叔本华作为19世纪的哲学大师,其悲观主义哲学在整个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出身富贵却一心向往着哲学,生于名门却时刻忧心着世界人民的苦痛。
他说:“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他出生了”、“人生即是痛苦”、“人生来就是不断在欲望、痛苦、虚无烦躁之间徘徊,没有真正的快乐可言”。
他主张人们通过三种途径来寻求痛苦的解脱,即哲学、艺术和宗教之路。
他说人生最大的解脱就是达到“涅槃”的境界。
其实,我们活着并不全是痛苦,虽然我们是在不断满足我们的欲望,可是,快乐和痛苦都在人生的天平上,每个人都有快乐和痛苦,我们只有在痛苦时才会想去解脱,解脱的方法也不一而论,小痛苦则小解脱,大痛苦则大解脱,因人而异,所以我们没必要都去“涅槃”,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涅槃”。
【关键词】悲观主义痛苦痛苦的解脱涅槃就像华莱士说的:“当读者翻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的瞬间,最先获得的印象就是他那独特的文体。
这里面没有像中国谜一般的康德的术语,没有黑格尔的迷惑,没有斯宾诺沙的几何学;一切都既清楚而有秩序;全部美妙地集中于主要概念——意志世界,斗争、痛苦——的论述。
何等的直率坦诚!何等的生动有力!何等的坚强刚直!他的前辈们曾以种种理论对那不可见的意旨提出抽象的解释,然而这些理论很少明白地揭开实际世界。
而叔本华,正像一个商人的儿子,在叙述、举例和运用方面都很详明,此外甚至还富有幽默。
”(华莱士著《叔本华的一生》)(引文用脚注,标明出版社、出版日期、页码等)阿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生于1788年2月22日,诞生地是波兰但泽市海利原修德拉瑟117号。
他父亲名叫海因利希•佛罗里斯(Heinrich Floris,1748年生),母名约哈娜•亨利得(Johafina Henritte,1766年生)。
叔本华现代悲观主义哲学:人一定是痛苦的,但这是最积极的东西
叔本华现代悲观主义哲学:人一定是痛苦的,但这是最积极的东西德国伟大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叔本华,是现代悲观主义哲学、唯意志论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在现代哲学史上雄踞高山之巅峰,开辟了一个哲学的广阔新天地,即便是他在100年提出的许多观点,至今依然让我们读起来如雷贯耳、醍醐灌顶,让不少人惊奇诧异,他提出的许多哲学主张,还不太为世人所知。
而大家都知道,大部分哲学都是乐观的,是鼓励人们的,说人是一定可以过上美好生活的,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因此让人们心存希望。
但是叔本华却反其道,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哲学一定有它的独立行走之路”,而叔本华也就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叔”,与王小波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具有相同性格,只不过是王小波笔下的猪并没有成功开创一种哲学,也没有逃过被宰杀的命运,而叔本华没有去走他的那个时代的“哲学的阳光大道”,而是犹如最勇敢的斗士,另辟蹊径、勇猛战斗,创建了现代悲观主义哲学体系、唯意志论体系。
根据叔本华的观点,虽然人们身边有不幸的事情从天而降的时候,会觉得很偶然,其实这其中充满了必然,叔本华说:“不幸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却是必然的。
”从表面上看,叔本华的哲学确实充满了悲观的论调。
人生就是一个永恒的战斗的过程,打好了这个战役,另外一个战役又接着产生了,每一个人必须为自己的幸福而战斗。
人的欲望无穷无尽、无边无际、虚无缥缈、阔达广博,旧有的欲望得到满足了,但是这种满足的时间并不会太长,接着人们又会产生新的欲望,从而又再次投入到新的战斗之中,所以根本就无法实现所谓的幸福。
相反地,这就注定人必定是痛苦的,人类的痛苦充满了必然性,这就是自然法则。
叔本华在《论人世的痛苦》中说道,在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任何空间之中,都充满了痛苦和不幸,产生痛苦和不幸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无法满足,大部分产生了一些自身并不真正需要的过多的欲望。
作为在全世界享有崇高声望的哲学家,叔本华对各国古今哲学思想之中的精华进行了有效的过滤和汲取,他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哲学巨臂身上吸收的营养尤为丰富。
秦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doc
秦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悲观哲学本科毕业论文导师:多里安政治和公共管理学院于2月22日在XXXX出生,位于波兰但泽市海利区117号。
他父亲的名字是海因里希·罗里斯(生于1748年),母亲的名字是约翰·亨瑞特(生于1766年)。
叔本华的祖先最初是荷兰人,只是在他曾祖父时代才搬到但泽。
他们的家庭一直是一个财富和权力的地方,他们的遗产已经移交给他的父亲。
由于父亲的辛勤努力,这个家庭变得更加强大。
虽然他的父亲很丑,但他有商业头脑,但他古怪、任性、易怒。
他的母亲既聪明又漂亮,并且富有文学天赋。
她是当时著名的女作家。
叔本华说:“性格(或意志)是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而智慧是从母亲那里继承来的”可能是他自己的现实描述。
如果这句话能够成立,叔本华就在大自然中播下了“怪癖”和“天才”的种子。
当他9岁旅行时,他被委托在他父亲的法国朋友家学习两年法语,这是叔本华最快乐的童年。
11岁时,他开始学习商业,接受父亲安排的生活。
15岁时,他又进行了一次长达两年的长途旅行,其间他在英语方面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他17岁开始经商,但他的父亲在这个时候突然去世了。
此后,他又过了两年“悲惨”的商业生活,19岁时,他终于踏上了学习之路。
从那时起,从1813年到完成博士论文《论因果律的四种根源》的六年是一系列学习过程,这是叔本华成为叔本华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一步。
1814年后,叔本华致力于写他的杰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他把他所有的思想精华都献给了这本书,而他后来的作品只是对它的评论。
1818年春末,他把手稿送给出版商,大加赞赏,并说: “这不是旧观念的改变,而是一种结构紧凑、条理清晰、独创的新观念”,“清晰易懂、有力优美”,“这本书将成为未来数百年作品的来源和基础”。
这是他的傲慢,但这是100%真实的。
那时,他只有三十岁。
然而,当时的人们对他的哲学视而不见。
直到1848年,人们才开始注意到叔本华的哲学。
本叔叔——省略了部分——生活是空虚和无意义的。
哲学家名人故事:悲观的哲学家——叔本华-作文
哲学家名人故事:悲观的哲学家——叔本华作为时代的呼声,世纪上半叶涌现了一批悲观主义诗人———英国的拜伦、法国的缪塞、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涌现了一批悲观主义作曲家———舒伯特、舒曼、肖邦,甚至贝多芬;尤其是造就了一个极度悲观的哲学家———阿尔图˙叔本华。
叔本华年月生于但泽(即今天波兰的格但斯克,那时是德国领土)。
父亲是一个大商人,母亲是一个颇有才气的女作家。
由于父母的性格不合,所以时常借着娱乐活动来减少相互间的摩擦,旅行就更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就这样,叔本华从小不得不时常随着父母四处出游。
据说他的父亲相貌长得令人不敢恭维,且脾气也很暴躁,而他的母亲则聪明美丽,且富文学才华,外国语也说得很流利。
叔本华自己也曾说过:我的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我的智慧则遗传自母亲。
这大概正是他自己特色的写照,如果确定是这样的话,那么,叔本华在先天就已经播下了怪癖和天才的种子了。
叔本华岁那年,随父母游历,途经法国,在巴黎近郊滞留了一段时间,其父为了儿子能彻底学会法文,便把他托付给一位商业上的朋友,自己则携妻返回到汉堡。
叔本华在此处生活、学习了差不多两年。
据他自己称,这是他一生中最最愉快、最值得回忆的一段欢乐时光。
之后,他回到了汉堡的父母身边,并在父亲的刻意安排下,进入到一所商业学校读书,以便将来能继承父业。
由于叔本华的父亲是商界名流,母亲又与文艺界人士素有往来,所以他家中常有名人雅士来往。
也许就是因为这种环境,使得叔本华开始嫌恶商业生活的庸俗和那种市俗味道,心里从此便埋下了做学问的种子,就连学校里的老师,也从这位小小年纪的人的身上发现出他的哲学天才来。
但是,叔本华的父亲坚信文人多穷的观念,坚持不让其独子弃商从文。
直到年秋,他的父亲去世后,叔本华才脱离开囚役般的从商生活,真正踏上了学术研究之路。
归纳、总结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可以由下面几句话来描述:人生是意欲(或称之为意志)的表现,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
浅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因此,人生是在痛苦
二 叔本华哲
叔本华从根本上说是个人生哲学
他从小孤僻、傲慢、狂妄自大,很难
因而,他对痛苦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因而,以利己主义为前提的个体之间的殊死搏斗,
叔本华以其极其
从而深刻地挖掘出了人生的悲剧性的一面。这种消极、
三 如何解脱
叔本华认为,通过哲学的沉思、艺术的
叔本华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
叔本华之所以会得出生存
既然人生就是无尽的欲望,不尽的痛苦,是一场悲剧。
一 叔
叔本华以他的意志主义哲学开创了现
。认为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
从主体出发,叔本华得出了
。即表象背后的本质。
,则必进一步深人到主观世界领域,从
我们一直会鼓励自己知足常乐,在我们得到足
学会在生活中满足意志,从而获得某种快乐。
“在这里我们已经
从外面的意志是无处不在的,不仅人类有意志,动物、
不同的是,意志的客休化程度有高低大小之分,它们
意志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是没有目的,
叔本华在得出意志便
,是一种无目的、无止境
另一方面,意志现象愈完善,痛苦也就愈显著。
“于是任何人生彻底都是在欲求和达到
”所以人生如同钟摆,总是在痛苦和无聊
最终达到一种“无欲”的境界。 叔
意志寂灭之后,一切因意志的冲动而产生的痛苦、
。随着意志的否定、
叔本华从人
,认为人生的智慧就在于真切地认
,人生本来是一场悲剧,人世间的一切包括
因此,在他看来,人们应该禁绝一切欲望,
四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启示 在西方哲学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活就是充满了苦
读《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有感范文
读《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有感范文叔本华的伦理思想暴露了19世纪50年代后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悲观失望的颓废情绪,他的唯意志论和非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对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成为现代西方生命哲学、存在主义思潮的重要思想渊源。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后感3000字《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一书,以优美的语言和一针见血的见地,揭示了生命中最真实的痛楚,给我们这个喧嚣的时代以居安思危的警示。
阅读他的文字仿佛于浮躁中感受到一丝宁静,于狂热中焕发出一份清醒,于盲目中寻找到些许理性。
他的很多思想观点于今天仍然具有丰富的价值。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那就是,它告诫我们生活如此残酷,只有正视痛苦,坚定信念,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才能确定自己的世界,在这大千世界中站稳脚跟。
突然想到于丹老师曾讲过的一个故事:在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用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有很多人到这里膜拜。
但是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是跟它采自同一块山石的很多花岗岩。
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变得不服气了,它们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去膜拜你呢?你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的对这些台阶们说了一句话,他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千刀万剐终以成佛”。
今天的社会给人的压力太大,只有一个人有效的建立起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这种压力变成生命反张力。
而叔本华所倡导的自我体验正是建立这种内心价值系统的一种方式。
叔本华的一生也恰是历经挫折磨难、千锤百练,甚至千刀万剐后才功成名就,受到大众的认可和追捧。
这正如他自己所言:“当人们变得老朽,生活的快乐和消遣就像秋天的落叶一去不复返了,也就在那时,名声才像冬青树一样开始萌芽”。
我想,要理解叔本华的思想不能不了解他的生平。
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思想的形成。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产生背景叔本华获得过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执教于耶拿大学、柏林大学,名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成书虽早,却并非一鸣惊人,1851年叔本华所著《附加与补充》,作为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因其通俗易懂而引人关注。
历史回溯,叔本华家族世代经商,家世可以算得上富裕有余,父亲是一位银行家,母亲是著名小说家。
无论从家族渊源或者家庭环境的熏陶,无疑都可为叔本华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与求学经历。
但是,事实相反,叔本华十七岁那年,父亲的自杀给他心灵造成的创伤,以至于自此叔本华变得孤僻和古怪。
与母亲关系不断恶化以至与断绝往来,失去家庭亲人的关心与支持无疑对叔本华的性格造成难以想象的负面影响。
父亲生前并不支持叔本华投身学术的决定,而是期望叔本华投身商业与金融事业。
家庭变故与家人影响使得叔本华与孤独为伴。
叔本华执教于柏林大学时,开设《论整个哲学,或者论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
与哲学家黑格尔授课时间相同,选修叔本华博士的同学不足三人,甚至开课亦无法实行。
如果说学术是叔本华的全部的话,那么学术上既得不到权威的认可,事业上又得不到同学的欢迎,郁郁不得志无疑加深叔本华的悲观与孤独。
叔本华的时代,是法国思想启蒙运动时期,当时的德国处在普鲁士王朝统治,国力远落后英国、法国等。
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依赖与抵抗、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种种思想的相互激辩从侧面形成了叔本华产生虚无主义悲观论的基调。
二、理论内容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开宗明义―世界是我的表象。
“我的全部哲学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世界―意志的自我认识。
”对人来说,自在之物,人所能认识到的万事万物,这些认识客体都相对于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
人通过理性是用来满足意志。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第一篇: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内容摘要:悲观主义是叔本华哲学的首要特征。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产生,既受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响,也是他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的认识和感悟的结果。
本文试图通过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及其哲学渊源的分析,以揭示其理论实质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大唯意志论者,他以其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为近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唯意志论奠定了基础。
叔本华是一个反理性主义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构架、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构成其哲学思想的全部。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是叔本华哲学体系的第一块基石和出发点。
他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的人与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从这一个命题出发,指出世上的一切,都具有以主体为条件,并为着主体而存在的性质。
同时,他又指出单独构成世界另外一个方面的东西,那才是真正内在的、本质的。
叔本华指出,这就是意志,所以叔本华的第二命题,也就是他的哲学的核心,就是“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在完成他的唯意志论哲学体系的基本构造的同时,提出了他的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
叔本华从形而上学的理论层面上,体现了唯意志主义;从人生伦理学的理论层面上则表现为人生悲观主义,勾画了一幅痛苦人生的画面。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一种学说或思想的产生、认同或传播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其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必然结果,这与他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在事业、学术以及个人经历、家庭生活状况是密不可分的。
叔本华这种悲观主义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家庭因素的。
(一)社会历史根源叔本华生活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法国启蒙运动及其直接后果——资产阶级革命就发生在此期间。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哲学家、文学家,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人生被视作一种无法逃脱的苦难和痛苦的状态。
他参照佛教、耶稣教和希腊哲学等多种思想,阐述了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其核心是人生的苦难和无意义性,具有广泛的影响。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根源可追溯到希腊哲学家尤利西斯的思想,即生命是一种负荷,要么得到解放,要么承担。
这种思想也可以在耶稣教中找到,即人们必须承受苦难,才能在神的国度里得到救赎。
此外,叔本华通过对佛教理论的学习,也发现了人生的苦难和无意义性的本质。
综合这些思想,他提出了自己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类生命的最终价值在于其对“世界意志”的认识。
世界意志被认为是引导所有事物的创造力的存在,所有的现象都是它的表现。
人类的智力可以辨认出这种基本的世界意志的存在,但我们不能通过它来解决人类生命的最终问题-死亡。
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是悲惨、乏味和无意义的。
他认为,苦难是人类生命最显著的特征,生命是由痛苦、失望和绝望所组成的,人类的实质是痛苦生命,我们的存在完全是基于欲望和物质。
叔本华关于悲剧的解释是他哲学的关键要素。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表达“世界意志”的艺术形式。
人类的生命本身就是悲剧,构成我们生命的因素就如同悲剧中的主人公一样,遭受着世界的虚空、无能、无力感、痛苦等等。
他同时指出,很多人能够从悲剧中获取安慰,就是因为他们体验到了“世界意志”的存在。
在悲剧中,人们被迫接受虚空、疾病、死亡等等本质意义,从而发现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必须通过反思和追求内在平静而抵消世界的负面影响,通过自我放逐和内省来达到自我救赎。
他主张要拥有超越性的视野,只有通过经验和追求内在平静的境界,才能真正地体验到“世界意志”的存在,从而达到救赎自我的目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是如此广泛,以至于他被认为是19世纪欧洲哲学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悲观主义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悲观主义哲学表达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并探讨了人们面对这些现实的最佳方式。
以下是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类存在的根本幸运性。
他认为,人们的欲望永远无法得到完全满足,并且人类经历的苦难和痛苦永远大于他们所能获得的快乐。
他将人类作为处于承受痛苦和无常之中的生灵,这种痛苦不仅来自外部的世界,也来自人们自身的欲望和需求。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存在终将是悲伤的。
其次,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探讨了智慧和冷静对待人生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冷静和理智的态度,人们可以超越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从而减少人生的苦难。
他强调内心的宁静和淡泊,认为通过消除欲望的源头,人们可以达到对生活的真正理解和平静的状态。
叔本华认为,智慧是通过超越自我、控制欲望和寻求内在的和谐实现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还关注到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经常受到外部世界的限制和苦难,而这会带来短暂的满足感和欢乐,但最终都会转为痛苦。
他强调世界是一个由意志支配的地方,人们常常被动地处于意志的控制之下。
叔本华认为,要摆脱这种状况,人们需要通过超越自我和个人意愿的境地,追求更普遍和持久的和谐。
最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主张放弃欲望和自我的个人意愿,通过悲悯和同情他人来实现内心的宁静。
他认为,通过对他人的同情,人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意志的存在和人类普遍的苦难。
他主张将关注点从自我转移到他人身上,通过关爱和同情他人来减少个体的痛苦和自我关注。
叔本华认为,悲悯是人类智慧的表现,通过同情他人,人们可以超越自我意愿的限制,体验到更高级的和谐和宁静。
总之,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并探讨了人们面对这些现实的最佳方式。
他提倡通过冷静和理智的态度超越自我欲望,通过同情他人来实现内心的宁静。
哲学毕业论文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分析的论文
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分析的论文亚瑟·叔本的代表作是《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
在其书中,叔本华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痛苦的现实世界并探讨了摆脱现实痛苦通向幸福的途径。
世界是由人的意志和表象所构成的,意志与世界同时存在却不同于世界。
叔本华认为,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各种痛苦。
为了不被空虚和无聊纠缠,最好或彻底否定意志,或严格禁欲,或自行禁食而死。
一、亚瑟·叔本华的人生背景亚瑟·叔本华于出生于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战争的年代,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对叔本华影响很深。
他反对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对人间的苦难极为敏感,所以他的人生观中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
欧洲各国战乱后的萧条让他产生了极端悲观的情绪,他深深感受到了生灵涂炭的大灾大难,陷入毁灭感而不能自拔。
叔本华开始用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去挑战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对人类充满敌意的狂言,甚至对人性的恶毒攻击,这与构建人类和谐的初衷背道而驰。
叔本华把人赤裸裸地剖开来研究,从新的领域来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
这种对人类屠杀式的人性总结注定让他游离于哲学的边缘,走上了一条命运多夕帕哲学之旅。
二、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思想集中体现在著作《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中。
他强调意志是没有方向性的,没有条件的永不满足的需求,是不能被的是盲目冲动。
所以说人生其实是痛苦的。
(一)悲观人生的根源一意志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注定了人生是痛苦的。
欲求从根本上来说是不能满足的,因为世界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也不是永远不变的客观精神,而是动态的需求的意愿和不安。
由于意志永远得不到满足,因而痛苦也是无止境的。
快乐只能是短暂的,这正是人生的致命伤。
整个人生都充满着由于欲求一满足一新的欲求的无限循环,意志现象越完善,欲求和冲动就越强烈,因而痛苦也就越明显。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由于容易得到某种满足而消除了他的欲望,那么,空虚和无聊就会萦绕着他,也就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沉重的负担。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其思想中的悲观主义是其最为著名的派别。
他所提出的人生哲学贯穿着悲观主义的基本思想,即人类的存在本质上是无意义的、毫无目的的和无尽的痛苦。
1. 人类的本质是“意志”,而非理性叔本华的“意志”指的是一种人类本质之力,其强大到足以影响我们做出所有决定。
而人类不仅仅是通过理性、思考和逻辑来决定其行为,而是受到了无意识的“意志”力量的控制。
这种“意志”力量来源于人类与世界的联系,它产生了我们的欲望、野心、需求和冲动。
人类的“意志”力量是源源不断的,它的目的是满足我们的欲望、野心、需求和冲动。
然而,这种此刻的满足很快就会被一种空虚感所取代。
我们会发现,不论我们达成了多大的成就或拥有了多少的物质和财富,这种空虚感始终存在。
2. 人类的存在是极度痛苦的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存在无目的,既毫无意义,且充满痛苦。
确切地说,叔本华不是说人类的生活中只会有痛苦,相反,他认为所有的事物或事件都涵盖两种极端:满足和痛苦,而人类的生活中往往占比例更倾向于前者。
无论我们在世界上所表现的人类行为有多么伟大,痛苦仍然会存在,即使是最幸福的人也不例外。
此外,每一个人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即使他们所得到的物质和财富越多,生死也是无法避免的。
3. 悲观主义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对于悲观主义的叔本华来说,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痛苦的,因此,他认为应该以悲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这种悲观的态度是指面对现实、承认痛苦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像欢乐主义者那样避免或忽视痛苦,或者幻想一个没有痛苦的世界。
悲观主义所提倡的不是消极的态度,它强调的是不放弃的坚持和承认痛苦的重要性。
此外,悲观主义者更容易从失败和挫折中提取经验教训,以及对自己的行为和能力有更全面和真实的认识。
总结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提出了一种尖锐的批评,指出人们不能盲目地、轻易地陷入幸福追求中并认为实现个人目标是外在的世界意义。
但不可否认,这种论调给人们打击过多,可能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影响创造力与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范文
一、悲观主义产生的哲学背景
(一)意志叔本华通过借鉴柏拉图的理念观,确立了意志本体论。
“理念是独立于具体事物和人的意识之外的实体”理念是先于人而存在的,既不靠理性产生,也不靠感觉产生。
叔本华借助理念的这一概念建立了自己的意志观,认为意志靠直观产生。
“理念是永恒不变的,是塑造个别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都是‘分有’理念而成的。
”叔本华正是用分有说来解决意志和表象的问题,将意志和表象作为整体而分割,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所有现象的本体,并且它不存在于现象之中,不存在于作为表象的世界之中,它只是借助现象来表现自己。
意志产生于人的自身,是人内心最直接的“意识”,每个人都是自己认识的主体,也产生着自己的表象世界。
意志决定着世界,世界的内在本质就存在于每个人的意志之中,每个人所看到的表象便是整个世界。
意志是一切现象、表象、客体最内在的东西。
叔本华将人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客体,一部分是意志。
人的客体靠意志来进行活动,胃肠的蠕动就是意志反映在客体上的饥饿,喉咙的干痒是意志反映客体上的口渴。
在自然界,草长莺飞,百花争艳……也都是意志表现为客体化的结果。
(二)欲望叔本华在佛教思想中借鉴了“欲望”的概念,他认为,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是有欲望的个体,人的欲求反映在他的内在意识之中,叔本华将人的欲求作为意志的欲求,人变成了欲望的主体,于是被意志定义为“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是永无止境的无法满足的
欲望,是求生存的生存意志、生活意志和生殖意志。
二、悲观主义的哲学内容
(一)人是痛苦的叔本华的意志论将意志作为不可遏制的冲动和欲望,他认为意志分为生存意志和生殖意志。
生存意志是指人类为维持自己的的生存,为了生活而产生的欲望,包括衣食住行等等的需要。
叔本华将其作为一切痛苦的根源。
生殖意志是人类为了对抗死亡而继续维持生命体的欲望,包括恋爱和婚姻等。
这两种欲望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然而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在头脑中会产生不同于非理性的理智,人类为了生活的舒适,会通过理智来规范自己和自己生存着的社会,这就会同人本质上的冲动和非理性产生理性与意志的矛盾。
人的意志是求生存,有着极大的生存愿望,但理性告诉人类他们注定是要死亡的,人类害怕死亡,在同死亡作斗争时苦苦挣扎,却注定永远不会胜利,因此叔本华认为认识到的死亡和在死亡面前的无所作为的人类是真正痛苦的。
“我们的诞生就已把我们注定在死亡的掌心中了;死亡不过是在吞噬自己的补货品之前,如猫戏鼠一般逗着它玩耍一会儿罢了。
”
(二)人生是痛苦的叔本华认为,人的活动以其意志作为支配,而意志又是不可遏止的冲动和欲望,这种针对自己的缺陷和状况不满而导致的冲动和欲望是不断出现、周而复始、永远得不到满足的,这种欲望使人类痛苦和绝望,因为欲望的满足具有相对性和非持久性,一个欲望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的、其他的欲望,人就会陷入一种欲望—满足—新的欲望的无限循环之中,也就导致了痛苦的产生,欲望只
要得不到满足,人就会继续痛苦。
“追求挣扎没有最后的目标,所以痛苦也是无法衡量的,没有终止的。
”在欲望满足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在满足之前,生命个体会碰到很多的困难,遭受很多的痛苦,人类会因为得不到而产生渴望、焦虑、神经紧张等负面情绪,而满足之后,个体会变得空虚、无聊。
如果一个生命个体很容易满足没有什么欲求,那么他同样也会变得空虚和无聊,挣扎与痛苦,叔本华认为这种痛苦更加的难以忍受。
“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的口渴相比拟。
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它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
如果相反,人因为他易于获得的满足随即消除了他的可欲之物而缺少欲求的对象,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即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不可忍受的重负。
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份。
”在叔本华眼中所有的人都是痛苦的,不同的人具有着不同的痛苦。
贫困者平时为了维持生计不断地奔波,这是痛苦的。
休息的时候无所事事空虚无聊,也是痛苦的。
而富裕者虽然不用维持生计,但他们是无聊的,他们因为打发无聊而痛苦。
“困乏是平民群众的日常灾难,空虚无聊是上层社会的日常灾难。
在市民生活中,星期日代表空虚无聊,六个工作日则代表困乏。
”因此叔本华将人生作为一场永无止境的悲剧,得出了人的一生是悲观的、绝望的结论。
“从根本来说,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幸福,人生实质上只是形态繁多的痛苦,是一个一贯痛苦的状况。
”[4]他认为快乐只是存在于悲剧之中的小小
环节之中,只存在于人生中短短的一瞬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人类为追求快乐消除痛苦而努力,但并不会消除痛苦,因为人们虽然不愿意过着痛苦的生活,但自己的欲望却自己制造着痛苦和绝望,这种欲望伴随着痛苦与不幸通过一代代流传下来。
(三)解脱痛苦的方法叔本华认为,因为痛苦来源于生命意志,因此解除痛苦的方法在于舍弃欲望、否定生命意志。
他认为其一可以通过进行艺术创作或欣赏,其二可以通过禁欲。
1.艺术创作或欣赏叔本华将艺术创作或欣赏作为生命意志的暂时否定,他认为通过对艺术审美的欣赏可以慰藉痛苦的心灵,填补内心的苦闷,产生良好的心境,从人生的痛苦中获得暂时的解放,因为艺术是非功利性的,可以使个体暂时忘却争斗和欲望,从生存意志和功利性的欲望中解放出来,获得短暂的宁静和心灵的升华。
当我们陶醉于艺术美的享受时,我们就暂时摆脱了意志的控制,忘记了欲求和渴望,将自己从痛苦中抽离出来,与意志相分离,直观的感受暂时的愉悦。
“也就是认识从意志的奴役之下解放出来,忘记作为个体人的自我和意识也上升为纯粹的,不带意志的,超乎时间的,在一切相对关系之外的认识之主体。
”2.禁欲叔本华深受佛教哲学的影响,他认为禁欲是对生命意志的彻底否定,通过禁欲可以达到无欲无求,可以彻底的否定生命意志,进而彻底的摆脱痛苦。
“随着自愿的否定,意志的放弃,……随着意志的取消,意志的整个现象也取消了;末了,这些现象的普遍形式时间和空间,最后的基本形式主体和客体也取消了,没有意志、没有表象、没有世界。
”生命意志被“取消”之后,因为意志的作用而产生的冲动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