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论人生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叔本华论人生痛苦
孟令丽,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叔本华的哲学,尤其是关于人生痛苦的哲学有着消极的情愫,对后世哲
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种哲学思想的形成都有其深刻的根源,人生痛苦哲学的形成有其痛苦的根源。这也就证明人类世界自古就充满痛苦,所以现世的我们要吸取经验教训,笑对人生。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现实意义
Schopenhauer on suffering in life
Meng lingli,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Abstract:Schopenhauer's philosophy, especially philosophy on life has a negative
painful feelings, on the later philosophers, had a profound impact. The formation of each philosophy has its deep roots, the formation of philosophy of life, suffering has its miserable. This also proved that the ancient human world full of pain, so this life we must learn lessons laugh.
Keywords:Schopenhauer,pessimistic view on life, actual sign ificance
叔本华说,人生就象一个“钟摆”,摇摆于痛苦与空虚之间,永无休止。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的,人生的经历本身就是一场悲剧,只有在细节上才有喜剧的瞬间。人生的快乐达不到我们的期望值,然而痛苦却远远超出我们的承受底线。“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1]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形成原因
叔本华认为, 意志是世界的本原, 也是人的精神活动和行为的本源, 意志
又是盲目的、不可满足的欲求,欲求和挣扎便是人的全部本质。一切欲求皆出于需要,也就是出于缺乏, 所以也就是出于痛苦。
叔本华这一悲观主义的哲学的形成既有他自身的原因,与当时社会环境也有密切关联,同时少不了受到前人及宗教的影响。
(一)内因。
叔本华个人的人生经历是他哲学形成的内因所在。叔本华从小就比较孤僻、
傲慢,很难与人相处,他与母亲不和,他的父亲是个易怒又敏感的人。叔本华无法容忍母亲放荡的生活,父亲又在其十七岁时逝世,这使叔本华遭受到严重的打击和巨大的痛苦,也使他对痛苦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这种生活阴影对叔本华性格的形成和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打开了他思考人生哲理之路。叔本华说:“生活是一件悲惨的事情, 我将用一生来思考它”。[2] 这表明叔本华从事哲学的出发点已不再是理性, 而是生活, 并且用悲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
(二)外因。
1.18 世纪下半叶到19 世纪上半叶,在法国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政治、经济、文化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对资本主义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在新体系代替旧体制的变动时期,叔本华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看到的都是罪恶和痛苦,却没有人可以指出一条光明的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应运而生。金钱至上、利己主义充斥着整个社会。人们为了追逐个人的利益,不择手段,相互间进行激烈的竞争和殊死搏斗。这样混乱、残酷的社会环境是叔本华哲学形成的外因。
对于叔本华本人,我们不得不对叔本华的勇气与魄力表示由衷的敬佩。当黑格尔哲学已经成为主流哲学时,同在柏林大学任教的叔本华“偏偏选择与黑格尔授课时间相同的时间开课,以示向黑格尔的权威地位挑战。”[3]在这种凄凉的气氛中,他自我解嘲地说,苏格拉底在他的同时代人中又有多高的声誉呢?不管叔本华的行为能否动摇黑格尔的权威地位,这对他离开教职独处著述,并于1819年出版其代表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叔本华对黑格尔进行尖锐的指责的同时,却对康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自认为是康德的忠实继承人。叔本华自己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版序言中提到他的人生哲学深受康德哲学的影响。他继承了康德世界二分法,提出了生命意志作为世界本质,把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与人生问题直接连接起来。生命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限制了理性作用的范围,而生命意志是无止境的欲求。康德将世界划分为物自体与表象世界,认为我们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表象世界,物自体世界是我们的认识能力所不及的。叔本华哲学以此为基础,从主体出发认为世界是表象与意志,提出两个著名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与“世界是我的意志”。但与康德所不同的是,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可以认识的。以往哲学认为世界是大宇宙,我是小宇宙,而叔本华认为世界是大我,我是小我。于是对世界的表象、本质的认识都可以回到人自身。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因此,不可知的“物自体”就是意志,一切行为都是意志的表象。表象并不是世界,也不是人生的真正含义,而只是在时空中服从充足理由律的必然体现。这就为他寻求理解人生与世界根本机制的学说作了准备,,这样就为他的人生哲学奠定了悲观主义的基调。
2.除此之外叔本华也受到了印度佛教的影响。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还受《奥义书》、《吠陀》等印度佛教哲学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人生是痛苦,痛苦的根源是欲求,解决之道是禁欲。
叔本华反对当时社会中流传着的把人看做是无个性的理性动物,他根据意志既能动又盲目的特点,把人理解为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欲望,富有喜怒哀乐之情的活生生的人。这种个人的哲学,描绘了人生之画的全景。但是叔本华的哲学并没有向人们所想的那样推崇个人主义和崇高的自由创造,而是转入非理性主义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