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论人生痛苦

合集下载

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哲学今天我讲的是叔本华,叔本华呢,咱们都知道他的哲学是悲观主义,那么他的悲观主义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人生就是痛苦”,那么为何会“人生就是痛苦”呢?这咱们就得从最初讲起了。

叔本华以为,人这种生命现象就是求生意志的客体化,通俗点来讲就是人这一生其实就是对欲望的不断追求,所有的生物中人的需求最多。

叔本华把意志追求目的时受到的阻碍称为痛苦,把意志达到目的的状况称为幸福,而咱们都知道,咱们在追求目的是老是会受到挫折的,追求这个没遇追求那个也会遇,所以在追求目的时是痛苦的,而就算某个目的达到了,又会有新的欲望席卷而来,因为人的追求永无止境,所以痛苦是常常的,幸福是短暂的,所以,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

以上可以算是叔本华哲学最大体的理解了吧,不过上边的这种说法也算是稍稍有点欠缺的,在上面的说法中,幸福虽然短暂但终归仍是有的,可事实上在叔本华的哲学中,幸福被他给消除,幸福是不可体验和不可被查验的。

叔本华哲学中有个特有的问题——苦闷,在他眼里,是由苦闷中产生了世界和人类生活(上帝的苦闷产生了人类,封建主义的苦闷产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基督教的苦闷产生了异教徒),尤其是人类生活的各类各样的“安排”;也是苦闷启发了思想本身,从而决定了一种哲学,对咱们而言,那就是叔本华的哲学理念。

在这里,咱们咱们不纠结于前者外部世界的问题,咱们挽留于此的是一种“主观性”的传承。

叔本华的哲学来自于对苦闷的体验,所以咱们需要首先理解苦闷体验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不过事实上也给不出什么概念来,若是咱们愿意,苦闷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但它是一种完全特殊的体验,一种人们希望能够有所体验却什么也体验不到的体验。

苦闷因此是一种缺失的体验,一种人们希冀、乃至从某一固按时刻起开始等待,却始终不曾来临,也永远不会到来的东西。

每当人们取得一次知足,苦闷就会随之而来。

叔本华以为,苦闷揭露了不同于痛苦的、无法证明的知足的表现。

终于与咱们一开始的痛苦说到一块去了,这儿的苦闷体验说的有点玄乎了,其实它也没那么玄乎的。

论人生的苦恼与空虚(节选) —— 叔本华

论人生的苦恼与空虚(节选) —— 叔本华

论人生的苦恼与空虚(节选)——叔本华我们可充分确信:一切生命的本质就是苦恼。

这是意志内在本质的命运,动物世界的表现虽较微弱且有程度上的差别,然亦无避免。

欲望和努力,是人类的全部本质,正如口干欲裂必须解渴一样。

欲望又是基于困乏和需求——亦即痛苦。

因之,人类在原来本质上,本就难免痛苦。

反过来说,苦是欲望太容易获得满足,欲望的对象一旦被夺而消失,可怕的空虚和苦闷将立刻袭来。

换句话说,就是生存本身和他的本质,将成为人类难以负荷的重担。

所以,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摆动;这二者就是人生的穷极要素。

说起来真是非常奇妙,人类把一切痛苦和苦恼驱进地狱后,残留在天国的却只有倦怠。

啊!生存多么黑暗,多么危险,人生就这样通过其中,只要保住生命。

——路克雷特亚里士多德: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的品格。

我们可以将财富比作海水,喝的愈多,愈是口渴,声明亦复如此。

生物活动的动机是为生存而努力,但生存确保之后,下一步又该做些什么呢?人们并不了解。

因此,促使他继续活动的是,如何才能免除,才能感觉不出生存的重荷,换句话说,就是努力从倦怠无聊中逃脱出来,亦即平常所谓的“打发时间”。

如此,没有困乏或忧虑的人,虽卸下其他一切负担,但现在生存本身就成为负担。

倦怠是一种不可轻视的灾祸,最后,甚至会使人将绝望之色表现于脸上,而认为:缩短过去花费偌大的努力维持下来的生命,似乎较为有利。

人类相互间尽管没有爱心,却因倦忌之故,也能热心相助,这也是社交的起源。

正如贫穷是人们苦恼的通常原因一样,厌倦是上流社会的祸害。

而在中等阶级,星期日则代表厌倦,其他六天代表贫穷。

所谓人生,就是欲望和它的成就之间的不断流转。

就愿望的性质而言,它是痛苦的;成就则会令人生腻。

目标不外是幻影,当你拥有它时,它即失去魅力,愿望和需求必须再重新以更新的姿态出现。

没有这些轮替,则人便会产生空虚、厌倦、乏味无聊。

总之,所谓人生就是任凭造物者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抛掷。

但我们不必为了这种人生观而感到气馁,它也有值得慰藉的一面,从这里也许可以使人提升到像斯多葛派一般对自己现在的苦恼亦漠不关心的境界。

叔本华的观点

叔本华的观点

叔本华的观点一、关于人生的本质叔本华认为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

他觉得我们就像在一个充满迷雾的森林里行走,时不时会碰到各种荆棘和坎坷。

比如说,我们想要追求幸福和快乐,但是往往求而不得,这就会带来痛苦。

就像你拼命地想要考个好成绩,但是努力了很久却还是没有达到目标,那种失落感就是一种痛苦。

而且,即使我们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快乐也只是短暂的,很快就会被新的欲望和烦恼所取代。

就像你买了一件心仪已久的衣服,刚开始可能会很开心,但是过不了多久,你又会想要其他的东西了。

叔本华把人生比作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

你对他这种人生本质的看法有什么想法呢?二、意志的力量叔本华强调意志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他认为我们的行为和思想很大程度上是被意志所驱动的。

意志就像一个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小怪兽,它不断地推动我们去做各种事情。

比如,你对音乐有强烈的热爱,这种热爱其实就是你的意志在起作用,它让你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练习音乐。

而且,叔本华还认为意志是超越理性的,有时候我们会做出一些看似不合理的决定,但其实是我们的意志在背后操控。

比如说,你明知道吃太多甜食对身体不好,但是就是忍不住想吃,这可能就是你内心的某种意志在驱使你。

你觉得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是受到意志影响的呢?三、对欲望的看法叔本华觉得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我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想要更多的钱、更好的房子、更漂亮的衣服等等。

当我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

就像一个小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但是家长不给买,他就会哭闹,这就是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表现。

而且,即使我们满足了一个欲望,很快又会有新的欲望产生,所以我们永远都在追求的路上,痛苦也就一直伴随着我们。

叔本华主张我们要学会控制欲望,不要让它无限膨胀。

比如,你可以试着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感到满足,而不是总是去追求那些遥不可及的东西。

你能做到控制自己的欲望吗?四、孤独与思考叔本华认为孤独是一个人进行深刻思考的好时机。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德国哲学家,他被誉为“伟大的悲观哲学家”。

叔本华对人生痛苦和解脱的观点,是他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类的生命是被痛苦所主导的,并提出了一种能够解脱人们痛苦的方法。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他认为,所有的欲望都是源于人的需求,而需求又是基于人们对于自身欠缺的意识。

人类的欲望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因为存在的事物是有限的,而欲望却是无限的。

人们总是在追求满足自己的欲望,但最终都会面对痛苦和绝望。

这种痛苦来自于无法满足欲望的现实,不论是物质的追求还是精神的追求。

叔本华提出了人们可以通过解脱欲望来解脱痛苦的观点。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弃对欲望的追求,而是寻求解脱自己的方法。

他提出了一种方法,即通过消极的态度和冷静的思考来对待世界和自己的生命。

他认为,人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是痛苦的根源,并接受这种痛苦,从而减轻自己的痛苦。

叔本华将对人生的无限欲望视为一种欺骗和虚无,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离弃欲望,并追求纯粹的内心宁静的状态来解脱自己。

他表示,内心的宁静是人们唯一可以获得的真正的幸福。

通过追求内心的宁静,人们可以摆脱对外部世界的奴役,从而达到解脱的境地。

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修炼自己的内心,消除痛苦的来源,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

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他过于悲观和消极,将生命描述为一种令人绝望的经历。

也有人认为,他的解脱观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构想,对于实际生活中的人们并不现实。

一些人还认为,追求内心的宁静并不足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人们需要更多的积极行动来改变自己的处境。

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提出了一种非常有挑战性的观点,对于人们思考人生意义和幸福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他认为,人们应该意识到人生的痛苦,并通过放弃欲望和追求内心的宁静来解脱自己。

这一观点也存在争议,因为它可能过于悲观和理论化,对于实际生活可能并不具有实用性。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叔本华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以“生命的意志”一书而闻名。

他的哲学主张主要围绕着人类存在的痛苦和解脱展开,认为人生的痛苦是无法避免的,而解脱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对生命意志的否定。

叔本华对人生痛苦的观点深刻而独特。

他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是痛苦和不满足,而幸福只是痛苦的短暂缓解。

人在面临痛苦时,不可能通过理性分析或外在安逸的条件来消除痛苦,因为痛苦是由生命意志所驱动的,“意志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以不同形式出现,但在任何时候它都是孕育痛苦和苦恼的源头。


叔本华坚信,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真正有价值的,因为一切都是短暂的,而生命的本质就是无休止的不满足。

他认为,为了避免痛苦和苦恼,人们应该从内心深处否定生命意志,摆脱欲望和渴求,最终达到一种超越自我的境界。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生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正视这个事实并从内心深处接受它。

其次,幸福不是一种永恒的状态,我们需要明白这一点并学会在痛苦中寻找片刻的宁静。

最后,摆脱欲望和渴求是人们追求解脱的关键,只有当我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并否定自己的生命意志时,才能真正超越自我,达到解脱的境界。

总之,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是一种特别的思想体系,它反映了人类对生命和痛苦的思考和探究。

虽然叔本华的观点可能会引起争议,但它确实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理解人类存在的本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沮丧,叔本华的哲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和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趣味哲学:叔本华

趣味哲学:叔本华

精选ppt
13
人类是应该悲惨的,因为人类所遭遇的灾祸的最大根 源乃在人类本身,“人便是吃人的狼”。
悲剧的真正意义是一种深刻的认识,认识到悲剧主角 所赎的不是他个人特有的罪,而是原罪,亦即生存本 身之罪。
精选ppt
14
痛苦,唯有在进入了纯粹认识的形式,而这认识作为 意志的清静剂又带来真正的清心寡欲时,才是达到解 脱的途径,才因而是值得敬重的。
1836年《论自然中的意志》,über den Willen in der Natur;
1839年,《论意志的自由》,über die Freiheit des
menschlichen Willens;
1840年,《论道德的基础》,über die Grundlage der Moral;
1841年《伦理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
精选ppt
16
个人简介
叔本华生于波兰但泽(今格但斯克)。父亲海因 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 自杀。母亲约翰娜·叔本华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 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 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
但由于他继承了他父亲的财产, 结果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 叔本华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了 慈善事业 。
1851年,《附录与补遗》,Parerga und Paralipomena ;
钟摆理论 “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之间的钟摆
精选ppt
26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表象不是在完全孤立的状态中向我们呈现,相反所有 的表象都是以一种有序的方式和其他表象联系在一起。 这些有序关系后面一定有充足理由。
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有不同的类型,是因为我们人有 不同的表象方式。
精选ppt
20

叔本华对人生的比喻

叔本华对人生的比喻

叔本华对人生的比喻非常独特且富有哲学意味。

他将人生比作一个钟摆,不停地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他把生命本身比作是布满暗礁和旋涡的海洋,人生犹如怒海行舟,虽然他总是小心翼翼、千方百计地避开暗礁和旋涡,但最终等着他的却是再也无法避开的“船沉”,即“死亡”。

此外,叔本华还把生命比作是一个烧得红红的热炭布满的跑道,人们不得不在这上面奔跑。

他进一步将生命描述为欲望的体现,欲望不能满足就会痛苦,满足了就会无聊。

这些比喻揭示了叔本华对于生命痛苦本质的理解,他认为痛苦的根源在于意志而不是理智,意志的本质是盲目的欲望和不可遏制的冲动。

在他的观点中,世界是虚幻的,人生充满了痛苦。

然而,叔本华的思想并不是纯粹的悲观主义,他首次将人的非理性因素提到台面上来讨论人生和生命的话题,赋予了哲学一种真切的生命体验感。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以对生命的痛苦和对解脱的渴望为核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叔本华认为痛苦是生命的本质,解脱的途径在于超越个人欲望和自我的束缚,追求真正的内心平静和自我解脱。

本文将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以期为读者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1. 痛苦的本质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痛苦是生命的本质。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受苦的存在,痛苦是生命的主旋律。

在《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叔本华写道:“整个世界无非是一种痛苦的表象。

”他将痛苦分为三种:身体的痛苦、心理的痛苦和存在的痛苦。

他认为,个体生命的产生和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而这种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叔本华以佛教的观点认为,存在是一种痛苦,痛苦来自欲望和贪婪。

人们追求的欲望永远无法得到满足,因此会导致不断的痛苦和苦恼。

在这种情况下,解脱的途径是明白欲望无穷无尽的本质,放弃对欲望的满足追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解脱。

2. 解脱的途径叔本华认为,生命的真正解脱在于战胜欲望和私欲,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他在《道德经》中写道:“为德者不以品头论足。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真正的解脱者不会被物质和欲望所束缚,而是能够超越这些表面的东西,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叔本华认为,解脱的途径在于对欲望和私欲的战胜。

他强调理性和自我控制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自我控制,战胜欲望和私欲的驱使。

只有摆脱欲望的束缚,人们才能真正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除了理性和自我控制,叔本华还强调对自然和艺术的追求。

他认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艺术的体验,人们可以超越物质的喧嚣和欲望的驱使,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对自然的观察和对艺术的追求可以使人们摆脱欲望的困扰,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升华,达到真正的内心解脱。

3. 对生命的态度叔本华的哲学体系强调对生命的态度,他认为人们应该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痛苦和挫折,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叔本华的钟摆理论

叔本华的钟摆理论

叔本华的钟摆理论
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这二者之间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当你需要为生存而劳作时,你是痛苦的;当你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你会感到无聊.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人生之所以注定要痛苦,首先是因为人无法逃避死亡.人生最大的恐惧就来自对死亡的忧虑.他说,人生就好比吹肥皂泡,尽管明知一定要破灭,却还是要尽可能吹下去,吹大些.叔本华还把生命本身比作是布满暗礁和漩涡的海洋,人生有如怒海行舟,虽然他总是小心翼翼地、千方百计地避开暗礁和旋涡,但最终等着他却是再也无法避开的“船沉”,即“死亡”.人生如斯,岂不痛苦?
那么是否放弃这种理智的思考就可以免除人生的痛苦呢?不能.因为痛苦的根源在于意志而不是理智.意志的本质就是盲目的欲望和不可遏止的冲动.当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便感觉痛苦;而一种欲望得到了满足,留给人的又是什么呢?叔本华认为,愿望的实现很快就产生饱和:目标只是形同虚设:占有一物便意味着一物失去了魅力.”欲望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的满足却总是暂时的、有限的.当愿望满足、幸福旋即消逝之后,叔本华指出,新的欲望就会继之而起,欲望总是满足一个又引起十个,永无终止,这样欲望就永远无法得到满足,也是痛苦.痛苦就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叔本华认为,人生有如钟摆,摆动于痛苦和无聊之间,痛苦和无聊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

叔本华: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

叔本华: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

叔本华:理性的⼈寻求的不是快乐,⽽是没有痛苦亚⾥⼠多德在《伦理学》⾥不经意地说过⼀句话,我视这句话为⼈⽣智慧的⾸要律条,我还是把它译成德语吧:“理性的⼈寻求的不是快乐,⽽只是没有痛苦。

”这⼀句话所包含的真理在于: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

对于这⼀句话的详细解释和论证⼈们可阅读我的《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卷第五⼗⼋章。

在这⾥我⽤⼀个⽇常司空见惯的事实对此真理加以解释。

假如我们整个⾝体健康⽆恙,但只有⼀⼩处地⽅受伤或者作痛,那我们⾝体的整体健康并不会进⼊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注意⼒始终集中在那疼痛的伤处。

我们⽣命中的舒适感觉就会因这⼀⼩处伤痛⽽烟消云散。

同样,尽管各样事情都按照我们的想法进⾏和发展,但只要有⼀件事情违反了我们的意愿——尽管这只是⼀件微不⾜道的事情——它就会进⼊我们的头脑;我们就会总是惦记着这⼀件事情,⽽不会想到其他更重要的、已经如我们所愿发⽣了的事情。

在这两个例⼦⾥⾯,我们的意欲都受到了伤害。

在第⼀个例⼦,意欲客体化在⼈的机体⾥;在第⼆个例⼦,意欲则客体化在⼈的渴求、愿望当中。

在上述两种情况,我们都可看到意欲的满⾜总是否定的。

意欲获得的满⾜并不直接被我们感觉得到,它顶多以反省、回顾的⽅式进⼊我们的意识。

但是,意欲受到的抑制却是肯定的,因此,这种状况会明确表⽰出来。

每⼀快感的产⽣其实就是意欲受到的抑制得到了消除,意欲获得了解放。

所以,每⼀种快感都持续相当短暂的时间。

上⽂引述的亚⾥⼠多德的绝妙规则正是基于这个道理。

这条规则教育我们不要把⽬光盯在享受⽣活的快感和乐趣上⾯;⽽是尽可能地注意躲避⽣活中数不胜数的祸害。

假如这条路⼦并不正确,那么,伏尔泰所说的话也只能是假的了,他说“快乐只不过是⼀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正实在的。

”但事实上伏尔泰说的话却是千真万确的。

因此,谁要从幸福论的⾓度衡量⾃⼰⼀⽣是否过得幸福,他需要⼀⼀列出⾃⼰得以躲避了的祸害,⽽不是曾经享受过的欢娱、快感。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1788年-1860年)是德国哲学家,他被视为西方哲学中悲观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两部著作《论人生的苦难》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本身就意味着痛苦和困境,而且人们得到的快乐总是短暂的,最终都会面临死亡和虚无的命运。

在《论人生的苦难》中,他写道:“不知为什么人生总是苦难重重,虽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渴求快乐。

”叔本华认为这种苦难不仅是肉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社会上等面向。

他认为,人类生活的本质就是痛苦、不满和无尽的欲求。

对于这种情况,叔本华提出了“解脱”的途径。

他认为,只有找到真正自由的状态,才能摆脱痛苦的束缚。

而真正自由的状态是一种脱离欲望和意志支配的境界,即“超越自我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可以获得真正的平静和内心的自由。

此外,叔本华还提出了“意志”的概念。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无限的、不可知的意志,它是一种强烈的、永不满足的欲望,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源。

然而,叔本华同时也认为,诸如欲望和意志等这些驱动力反而成为了人类苦难的根源,因为这些驱动力总是让人心灵不安,并导致了一系列不满和挣扎。

除了以上提到的,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还包括以下几点:1. 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认为,悲观主义的根源在于生命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没有任何目的或价值,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只是遵循着自然规律生存而已。

因此,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最终都会化为乌有。

2. 世界的本质: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这里所说的意志并不是普通的人们所理解的“意志力”,而是一种无始无终的本体力量,它驱使着人们的欲望和行为,也是万物运转的动力。

3. 永恒的现在:叔本华主张重视瞬间,认为唯有通过当下的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他认为,过去已经逝去,未来尚未到来,人们所能真正享受的只有现在这一刻。

4. 知识与审美:叔本华认为,知识和审美是人类摆脱苦难的两种途径。

通过知识的积累,人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现实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而通过审美的体验,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痛苦,沉浸在美好的事物中。

人是欲望的产物, 不满足时痛苦,满足了无聊原文摘录

人是欲望的产物, 不满足时痛苦,满足了无聊原文摘录

人是欲望的产物, 不满足时痛苦,满足了无聊原文摘录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位哲学家,其最为著名的哲学思想就是悲观主义-----这位哲学家就是叔本华。

在叔本华出现之后,西方传统的柏拉图理性精神和基督教精神所代表的进步信仰逐渐丧失,取而代之出现的则是一种悲观并且迷茫的情绪-----对于现代性的反叛和对于人生意义的困惑开始呈现出来。

叔本华作为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之一,对于人类本性的悲观主义的认识极为的深刻,并且对于现今人们的生存具有着人生导向作用。

人生的痛苦无法避免,在弄清楚叔本华本人的哲学思想和悲观主义之间的关系之前,就必须认识到叔本华所谓的意志哲学指的是什么,正是在他的意志哲学的基础上,才可以确认,叔本华本身的哲学思想具有成悲观主义的性质。

虽然叔本华本人并没有声称自己的哲学是悲观主义,但是,在其哲学当中所描绘的一幅关于人生无意义或者悲痛的一些画面,都透露了这一倾向。

在他之后的尼采,就曾经说明叔本华,所有的著作当中的每一个片段都充斥着痛苦的气息,和对于意志的否定的呼声。

叔本华并不是直接的论述和谈到人生本身的痛苦,而是从自己的意志哲学当中出发去论证了人生本身的痛苦。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痛苦本身无法避免。

尽管很多人都把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和悲观主义分开,把他的意志哲学看作是一种本体论,又把他的悲观主义看作是一种人生观。

但是其实在叔本华的学说当中,这两者无法区分开来。

并且叔本华本人也声称自己的哲学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伦理学、形而上学融为了一体。

也就是说,叔本华本人的哲学也是从人生出发才出现的,而且最终的目的也是要服务于现实的人生当中。

虽然具有着形而上学的本性,但是也是人对于自身身体的直观。

因为意志的盲目的欲求,使得人们的生活陷入了一种痛苦当中。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及其哲学思想简介阿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德国哲学家。

他的哲学体系主要受到康德哲学、佛教思想及拟物主义的影响。

他的著作包括《论自由意志》、《悲观论》、《伦理学的两个基础》等。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他认为人生是充满苦痛和悲剧的,人类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他把人生比作一场戏剧,由于生命的短暂和一切终究会走向灭亡,人们必须面对无常和痛苦。

他强调个人状态的重要性,并主张摆脱物质欲望、征服自己的人性弱点以达到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是痛苦的。

人们的痛苦来源于人生的苦难、疾病、死亡和无法满足的欲求。

在他看来,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的苦痛,它们都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人们的身体会衰老,产生疾病,最终死亡;而心灵上的苦痛则来自于我们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不满和挫折感的出现。

总之,痛苦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人类的存在也是没有意义的。

悲观主义的道德观在叔本华看来,我们应该通过摆脱物质欲望以及征服自己的人性弱点来获得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他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内在状态”,并认为它是一种人生的目标。

在他看来,为了达到这种状态,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以及打败我们的人性弱点,如嫉妒、自私和虚荣心等。

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些时,我们就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叔本华的艺术哲学叔本华的艺术哲学是他哲学思想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他认为,艺术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悲剧。

他认为艺术能够让人们从现实世界中一步一步地走进美好的内心世界,让人们获得自由和满足。

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影响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虽然充满了悲观主义,但是其思想依然对许多人产生了影响。

他的思想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不满。

人们对于生命、幸福和意义的思考,都与叔本华的思想有关。

今天,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哲学风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学习。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人生痛苦和解脱观有着深刻的见解。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围绕着一种极端的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和苦难,而解脱则来自于心灵的平静和超越欲望。

本文将从叔本华的生平、人生痛苦观和解脱观等几个方面进行浅论。

一、叔本华的生平叔本华出生于德国的哥尼斯堡,是一个富有的家庭的孩子。

他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母亲则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

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叔本华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曾在哥廷根大学学习哲学和文学,并对康德的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叔本华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苦难,他曾几次尝试去获得教职,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40岁以后,他才开始获得一些学术上的成就,但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

他的一生饱受孤独和贫困之苦,直到晚年才获得了一些名声和财富。

叔本华对于自己的生活却并不感到满足,他认为人生本身就是一种痛苦的存在。

二、人生痛苦观叔本华的人生观可以归纳为“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和苦难。

他在《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写道:“人生充满了痛苦和折磨,而欲望才是这一切的根源。

”叔本华认为,人类不断追求欲望,却永远无法满足,因此造成了无尽的痛苦和苦难。

他将人类的欲望比作一种永不熄灭的火焰,燃烧着人们的心灵,让他们陷入无尽的苦难之中。

叔本华通过对人生的深刻观察,得出了自己的人生观: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苦难之旅,而欲望是苦难的根源。

他认为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痛苦和苦难,因为欲望是人类天生的本能,而这种本能正是导致人类痛苦的源头。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悲剧,而解脱则来自于对欲望的超越。

三、解脱观叔本华的解脱观可以归纳为“超越欲望”和“心灵的平静”。

他认为,要摆脱人生的痛苦和苦难,就必须超越欲望,寻求心灵的平静。

在《悲观论》一书中,他写道:“要想得到解脱,就必须放弃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

人生的意义 叔本华

人生的意义 叔本华

人生的意义叔本华人生的意义叔本华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被誉为德国哲学史上最伟大的悲观主义者,其对于人生意义的探讨以及对于痛苦本质的思考极具影响力。

他认为人生是一个持续的痛苦之旅,而人们追求的幸福只是短暂的片刻。

然而,尽管叔本华的观点极其悲观,但他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却引发了我们对于存在本身的思考并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叔本华首先指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

他认为人们无法摆脱欲望的驱使,而欲望的满足只是痛苦的延续。

无论是物质的追求还是情感的渴望,都只会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欲望和痛苦。

他认为这是因为人性的本质是贪婪的,永远无法满足。

因此,无论我们追求怎样的目标,最终都会发现幸福只是一个假象。

然而,叔本华并不是完全否定人生的意义。

他在《悲观论》中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脱之道,即通过超越欲望,达到“否定意志”的境地。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欲望的抑制,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循环。

这种对意志的否定并非消极的否定,而是通过超越个体的存在,将自己与世界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据叔本华的观点,个体的意识和身体只是统一意志的表现形式,而这个统一意志是万物的本体。

因此,意识个体对于外界的感知只是表象,事实上,一切个体都是同一意志体的表现。

当个体能够超越自身的欲望和欲求,与世界融为一体时,便能实现内在的欢愉。

这种超越个体、与世界融为一体的境地,是通过艺术、爱、冥想等方式实现的。

艺术被叔本华视为一种表达与超越的方式,通过审美的体验,个体能够暂时忘却自身的欲望和苦难,感受到内心的满足和愉悦。

在艺术作品中,个体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感受到普遍的美和真理。

爱也被叔本华看作是解脱的一种方式,当个体通过爱与他人建立联系时,能够超越自我的欲望,感受到无条件的关怀和慈爱。

而通过冥想,个体可以超越欲望和欲求,达到内在的平静与宁静。

尽管叔本华的观点极为悲观,但他对于人生的意义的思考却教会了我们一些重要的道理。

叔本华谈人生的意义

叔本华谈人生的意义

叔本华谈人生的意义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德国哲学家和作家,著名的哲学家尼采曾对他的影响表示敬意。

叔本华的哲学主要关注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痛苦。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物质财富和功利,而是通过认识自己和超越存在的痛苦来寻找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本文将探讨叔本华对于人生意义的观点,并对其哲学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无常。

他相信世界是由一个无止境的欲望和需求的浩劫构成的,人们不断追求满足这些欲望和需求的渴望,但却永远无法满足。

因此,人生被看作是一个持续的痛苦状态。

他引用了印度佛教的思想,认为欲望是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

只有通过放弃欲望和内心的驯服,人们才能找到真正的满足。

叔本华强调,人们应该追求智慧和自知之道,通过反思和深度思考来了解自己的欲望和动机。

他相信,真正的意义和幸福来自于对内心的觉醒和认知。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从追求权力、地位和物质财富的陷阱中解脱出来,放下对外在物质世界的执着。

只有在内心的宁静中,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感和幸福。

叔本华还提出了一种超越痛苦的方法,即通过美学体验。

他相信,通过欣赏艺术和美的方式,人们可以暂时超越现实世界的痛苦和无常。

他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能够帮助人们逃避生活的痛苦并感受到更高级别的存在。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找到对美的共鸣和理解,并在这种共鸣中找到安慰和满足。

然而,叔本华并不认为这种超越痛苦的方法是持久的或真正的解决之道。

他认为,即使通过艺术或其他方式暂时逃避现实的痛苦,人们最终还是会被现实所击败。

因此,他提出了一种更为悲观的理论,即“意志的否定”。

他认为,通过否定欲望和欲望的满足,并最终否定自身的存在,人们可以解脱出现实世界的痛苦和无常。

叔本华的哲学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和讨论。

一些人认为他过于悲观和消极,忽视了生活中的乐趣和积极的方面。

然而,他的思想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和尊重,特别是在艺术界和文学界。

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观

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观
注释: [1][2][3][4][5]叔本华著.王成译.悲观论集.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3 页、1 页、4 页、 6 页、7 页 [6]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5.11 页
作者简介:吴奕菲,安徽大学哲学了极大的 人的一生?“我们观察世界,见事事处处, 乐多少来进行度量,而应以脱离苦恼的限
震撼,挑战着资本主义原有的政治、经济、 都充满痛苦,都源于生活本身之需要,且 度——亦即脱离积极的恶式的限度来度
文化体系。在新旧体系的转折期,叔本华 不可分离,真可谓毫无意义可言,不合于 量。”由于叔本华认为人的痛苦多于快乐,
电影结束后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又回到了现实世界作为生命个体演绎着自己的人生故事与现实发生关系与他物发生关系与命运进行争斗为实现自己的愿望欲望而活在叔本华所说的痛苦再解释禁欲之路究竟指的是什么单就字面上来看永久的解脱方式就是彻底地否定生命
40
美学随笔
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观
文 / 吴奕菲
叔本华认为,痛苦是人生的本质,是由于欲望造成的。要摆脱痛苦,只在审美的 人类的大喜大悲,动物的快乐就简单得多
叔本华对于人生痛苦的看法对尼采的 影响非常大,然后,尼采把叔本华的痛苦 学说加以发展,建立了“超人哲学”。他 认为既然痛苦随意识的明了程度而扩大, 那有学识的人就会比无学识的人更痛苦, 而天才也比普通智商的人更痛苦,那么就 必须以小的痛苦缓减大的痛苦,天才在肯 定自我的同时也就有权利牺牲一切普通 人。
本华遭受到严重的打击和巨大的痛苦,也 后,随着新鲜感和兴奋心理的逐渐消失, 历程来看,“相当的忧患、痛苦、烦恼,对
使他对痛苦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这种生活 欲望满足后的快乐也会逐渐消失,随之而 于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3],

叔本华悲观主义名言

叔本华悲观主义名言

叔本华悲观主义名言在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的哲学体系中,悲观主义是他最为著名的思想之一。

他认为人生充满了无尽的苦难和痛苦,而且我们无法摆脱这些不可避免的困境。

以下是叔本华一些著名的悲观主义名言,它们深刻地揭示了他对人生的消极观点。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存在充满了痛苦和矛盾。

他说:“人生本身就是一场悲剧,因为我们无法摆脱我们内心的欲望。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人类本性的看法,认为我们的欲望和渴望永远无法得到满足,从而导致了痛苦和纷争。

叔本华还强调了人类的无能为力和命运的无情。

他说:“人类是一棵受苦受难而活的树,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句话暗示着我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和奋斗,最终我们都无法逃脱遭遇的痛苦和困境。

叔本华也对人们的欲望和追求进行了批判。

他说:“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它们永远无法满足。

人类的欲望只会增加我们的痛苦和烦恼。

”这句话揭示了叔本华对人类贪欲无止境的看法,他认为这种追求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满。

尽管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给人以沮丧和绝望的感觉,但他的观点却引发了一系列的反思和讨论。

他的哲学思想强调了生活中的困境和痛苦,提醒人们审视自己的欲望和目标,并思考人生的意义。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叔本华的观点所带来的启示。

他的悲观主义思想提醒我们要更加珍惜和感激生活中的美好时刻,同时也要有所启发,追求内在的平和和满足,而不是永远追逐无意义的欲望。

总体而言,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名言揭示了他对人生的消极观点。

尽管这些思想可能令人感到沮丧,但它们也给予了我们对自身欲望和追求的反思,并提醒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美好和平和。

悲观主义或许会引发争议和反对意见,但它在哲学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对人类的思考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叔本华经典哲学语录

叔本华经典哲学语录

叔本华经典哲学语录1. 叔本华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

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就像我那朋友,一心想赚大钱,没赚到的时候天天愁眉苦脸,觉得自己啥都没有,痛苦得很。

后来真的赚了不少,又觉得生活没啥意思了,整天闲得无聊,不知道干啥好。

2. 叔本华讲过:“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嘿,你看那读书小组里的人,喜欢古典文学的就老是凑一起讨论那些名著,他们觉得流行小说没啥意思。

为啥呢?因为他们内心就是对古典文学有共鸣,就像照镜子一样,看到的都是自己欣赏的那类东西。

3. 叔本华提到:“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在普通人之上,他的精神就越痛苦。

”我认识一个老教授,那知识渊博得很。

可他老是唉声叹气的,为啥呢?他看到周围好多人不懂一些很基本的道理,还在那瞎折腾,他心里着急啊,但是又没办法改变,这种精神上的痛苦就像被困在笼子里的飞鸟,想飞出去又找不到出口。

4. 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他自己。

”我就有这种感觉。

每次我一个人在房间里,听听音乐,看看书,那感觉就像整个世界都是我的。

我不用去迎合别人的想法,不用管别人怎么看我,就像一朵自由自在盛开的花,想怎么绽放就怎么绽放。

5. 叔本华指出:“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你瞧瞧那些在社交场合里的人,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过得好,穿名牌、开豪车。

我有个同事,其实工资没多少,还贷款买了个奢侈品包,就怕别人看不起她。

这就像戴着面具生活,多累啊!6. 叔本华有这样的语录:“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你看那些追逐财富的人,有了一百万想要一千万,有了一千万又想要一个亿。

就像我邻居,开了个小公司赚了点钱,然后就拼命扩张,结果欠了一屁股债。

名望也是一样,有些明星有了一点名气,就想更红,结果搞得自己压力山大。

7. 叔本华说:“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一个德国哲学家,他的人生哲学以痛苦为核心。

他认为人类的生存本质是无尽的痛苦,而解脱的关键在于对欲望的压抑和对个体意识的超越。

本文将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叔本华把人类的存在看作是一个“意志”的体现。

意志是一种冲动和欲望的力量,它驱使着人类追求各种欲望的满足。

这种欲望的满足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感,相反,它只会引发更多的欲望和失望,从而带来苦痛和不满。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欲望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得到满足:一是通过满足欲望本身,另一种是通过抑制和压抑欲望。

他指出了一个矛盾之处:满足欲望只会暂时地解除苦痛,而抑制和压抑欲望又会带来更多的痛苦。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人类都不可能真正解脱痛苦。

叔本华提出了一种解脱的途径,那就是对个体意识的超越。

他认为个体意识是痛苦的根源,只有通过超越个体意识,才能摆脱痛苦的束缚。

他认为,个体意识是一种自恋和自负的心理状态,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欲望。

只有通过跳出个体意识的限制,人类才能找到真正的安宁和平静。

叔本华认为,艺术和道德是个体意识超越的途径。

艺术可以帮助人们摆脱个体利益的束缚,联系到宇宙的全局,感受到普遍的美和和谐。

道德则是通过对他人的关爱和无私奉献来超越个体意识,感受到普遍的善与正义。

通过艺术和道德的实践,人们可以暂时地超越个体的痛苦,体验到真正的解脱和幸福。

叔本华也承认,个体意识的超越只是一个暂时的解脱,它并不能真正解决人类的痛苦。

他认为,彻底的解脱只能来自于生命的结束。

他主张通过对死亡的接受和理解,人们才能真正超越个体的痛苦,实现真正的解脱。

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认为人类的生存本质是无尽的痛苦,解脱的关键在于对欲望的压抑和对个体意识的超越。

他认为艺术和道德是个体意识超越的途径,而彻底的解脱只能来自于对死亡的接受和理解。

尽管叔本华的观点很悲观,但他的思想对于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叔本华论人生痛苦孟令丽,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叔本华的哲学,尤其是关于人生痛苦的哲学有着消极的情愫,对后世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种哲学思想的形成都有其深刻的根源,人生痛苦哲学的形成有其痛苦的根源。

这也就证明人类世界自古就充满痛苦,所以现世的我们要吸取经验教训,笑对人生。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现实意义Schopenhauer on suffering in lifeMeng lingli,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Abstract:Schopenhauer's philosophy, especially philosophy on life has a negativepainful feelings, on the later philosophers, had a profound impact. The formation of each philosophy has its deep roots, the formation of philosophy of life, suffering has its miserable. This also proved that the ancient human world full of pain, so this life we must learn lessons laugh.Keywords:Schopenhauer,pessimistic view on life, actual sign ificance叔本华说,人生就象一个“钟摆”,摇摆于痛苦与空虚之间,永无休止。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的,人生的经历本身就是一场悲剧,只有在细节上才有喜剧的瞬间。

人生的快乐达不到我们的期望值,然而痛苦却远远超出我们的承受底线。

“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

”[1]一、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形成原因叔本华认为, 意志是世界的本原, 也是人的精神活动和行为的本源, 意志又是盲目的、不可满足的欲求,欲求和挣扎便是人的全部本质。

一切欲求皆出于需要,也就是出于缺乏, 所以也就是出于痛苦。

叔本华这一悲观主义的哲学的形成既有他自身的原因,与当时社会环境也有密切关联,同时少不了受到前人及宗教的影响。

(一)内因。

叔本华个人的人生经历是他哲学形成的内因所在。

叔本华从小就比较孤僻、傲慢,很难与人相处,他与母亲不和,他的父亲是个易怒又敏感的人。

叔本华无法容忍母亲放荡的生活,父亲又在其十七岁时逝世,这使叔本华遭受到严重的打击和巨大的痛苦,也使他对痛苦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这种生活阴影对叔本华性格的形成和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打开了他思考人生哲理之路。

叔本华说:“生活是一件悲惨的事情, 我将用一生来思考它”。

[2] 这表明叔本华从事哲学的出发点已不再是理性, 而是生活, 并且用悲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

(二)外因。

1.18 世纪下半叶到19 世纪上半叶,在法国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政治、经济、文化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对资本主义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在新体系代替旧体制的变动时期,叔本华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看到的都是罪恶和痛苦,却没有人可以指出一条光明的路。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应运而生。

金钱至上、利己主义充斥着整个社会。

人们为了追逐个人的利益,不择手段,相互间进行激烈的竞争和殊死搏斗。

这样混乱、残酷的社会环境是叔本华哲学形成的外因。

对于叔本华本人,我们不得不对叔本华的勇气与魄力表示由衷的敬佩。

当黑格尔哲学已经成为主流哲学时,同在柏林大学任教的叔本华“偏偏选择与黑格尔授课时间相同的时间开课,以示向黑格尔的权威地位挑战。

”[3]在这种凄凉的气氛中,他自我解嘲地说,苏格拉底在他的同时代人中又有多高的声誉呢?不管叔本华的行为能否动摇黑格尔的权威地位,这对他离开教职独处著述,并于1819年出版其代表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叔本华对黑格尔进行尖锐的指责的同时,却对康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自认为是康德的忠实继承人。

叔本华自己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版序言中提到他的人生哲学深受康德哲学的影响。

他继承了康德世界二分法,提出了生命意志作为世界本质,把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与人生问题直接连接起来。

生命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限制了理性作用的范围,而生命意志是无止境的欲求。

康德将世界划分为物自体与表象世界,认为我们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表象世界,物自体世界是我们的认识能力所不及的。

叔本华哲学以此为基础,从主体出发认为世界是表象与意志,提出两个著名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与“世界是我的意志”。

但与康德所不同的是,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可以认识的。

以往哲学认为世界是大宇宙,我是小宇宙,而叔本华认为世界是大我,我是小我。

于是对世界的表象、本质的认识都可以回到人自身。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

因此,不可知的“物自体”就是意志,一切行为都是意志的表象。

表象并不是世界,也不是人生的真正含义,而只是在时空中服从充足理由律的必然体现。

这就为他寻求理解人生与世界根本机制的学说作了准备,,这样就为他的人生哲学奠定了悲观主义的基调。

2.除此之外叔本华也受到了印度佛教的影响。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还受《奥义书》、《吠陀》等印度佛教哲学的影响。

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人生是痛苦,痛苦的根源是欲求,解决之道是禁欲。

叔本华反对当时社会中流传着的把人看做是无个性的理性动物,他根据意志既能动又盲目的特点,把人理解为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欲望,富有喜怒哀乐之情的活生生的人。

这种个人的哲学,描绘了人生之画的全景。

但是叔本华的哲学并没有向人们所想的那样推崇个人主义和崇高的自由创造,而是转入非理性主义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

二、面对悲剧的人生当如何摆脱痛苦(一)人生为什么会充满痛苦呢?叔本华认为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人无止境的欲望。

但叔本华又没有完全否定欲望,因为欲望是人有所需要和由于自身的不足而产生的,是不可避免的。

当一个人有所需求,在实现这一需求的过程中要付出努力,承受压力,抑制渴望,忍受痛苦,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当需要得到满足时人生该是充满快乐的,然而叔本华认为幸福只是达到暂时的解脱,得到满足的愉悦只是一瞬间,或许根本得不到预期的胜利、满足感,接踵而至的则是满足后的空虚和迷茫或者滋生出的更多的欲求。

无休止的痛苦就这样延续下去。

正如叔本华所说,努力的没有最终目标,苦恼也永无休止。

所以衡量一个人的一生是否幸福并不是以这个人曾经有过的欢乐和享受为尺度,而只能视乎这个人的一生缺少悲哀和痛苦的程度,因为这些才是肯定的东西。

当叔本华把人和动物进行比较,他发现动物所遭受的命运看上去比人的命运更可忍受了。

无论幸福和不幸以什么样的复杂多样的形式出现,并至使人们追求前者和逃避后者,构成所有这一切的物质基础无非是自身的满足或者痛苦。

而这一基础无非是最基本的温饱、健康、安身之所、性欲的满足,相反的则是得不到这些基本的需要,所以说人并不比动物享有更多真正身体的享受,除了人的更加发达的神经系统加强了对每一种享受的感觉。

但与此同时,人对每一种苦痛的感觉也相应提高了。

产生更加强烈的感受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想到了不在眼前的和的事情。

由于人有了思维,忧虑、恐惧和希望也就真的出现了。

这些忧虑、恐惧和希望对人的折磨更甚于此刻现实的苦乐,但动物所感受的苦乐则只是局限于此刻的现实。

也就是说,动物并没有静思回想这一苦、乐的浓缩器;所以动物不会把欢乐和痛苦积存起来,而人类借助回忆和预见却是这样做的。

叔本华说,智力愈发达,痛苦的程度愈高,因此随着认识到愈益明确,意识愈加强,痛苦也就增加,这是一个正比例。

到了人,这种痛苦也达到了最高的程度,并且,一个人的智力愈高,认识愈明确,就愈痛苦,具有天才的人则最痛苦。

还有就是在性欲满足方面,人自有其独一无二的执拗和挑剔,这样一来性欲的满足对于人来说,就成了一种长时痛苦和短时快乐的源泉。

(二)如何摆脱这痛苦呢?他给了我们明确的解答。

他认为,摆脱人生痛苦的方式就是进入理念的世界。

进入理念的世界有两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透过艺术的创作与欣赏,我们将意志所生的欲望世界提升到忘我的精神境界中,这时我们可暂时忘却人世的不幸与痛苦。

只是局限意志不是通过感官,而是通过心灵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被认识的,心灵认识意志的途径是艺术想象和直观,而不是推理思维。

艺术形象是意志向心灵的显现,心灵的瞬间感受和意志的创作是同一的;艺术的本质是意志对自身的直观,而不是对人或事加以概念化的产物。

叔本华把艺术直观成为“自失”。

自失是直观者与直观境界的融合,人自失于对象中,也就是说,人们忘记了他的个性,忘记了他的意志。

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人们超越了欲望的束缚,忘记了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完全把自己溶解在对艺术的欣赏和追求中,贝多芬可以沉浸在音乐中忘记人生的凄苦和自身的不幸,梵高太过留恋画中的美好逃避现实导致癫狂……他们想让自己完全的活在艺术的美好中,审美的愉悦的瞬间达到了对世界本质那种纯粹的、真正的、深刻的认识高度。

叔本华这样描述心灵的艺术感受,那永远寻求而又永远不可得的安宁就会在转眼之间自动光临,而我们也就达到了十足的怡悦。

然而希望的诱惑, 生活的迷人, 享受中的甜蜜,这一切现象的骗局就又会把我们拖回到欲求世界之中,重新将我们捆绑到意志的绳索上去。

所以说艺术欣赏只是暂时的,“而要得到永久的解脱,就要彻底地否定生命,就要走禁欲之路。

”[4]痛苦,唯有在进入了纯粹认识的形式,而这认识作为意志的清静剂又带来真正的清心寡欲时,才是达到解脱的途径,才因而是值得敬重的。

这也就是说本华所说的禁欲,彻底的否定生命。

是第二种摆脱痛苦的途径即伦理途径。

叔本华认为,禁欲是基于对生命意志本质的顿悟和意识,它有一些最基本的方式,即自愿放弃性欲,甘于忍受痛苦甚至绝食自尽。

叔本华说,因为性欲是生存意志的核心,是一切欲望的焦点,所以,我把生殖器官名之为意志的焦点。

不仅如此,甚至人类也可以说是性欲的化身,因为人两性结合是人类欲望之中的欲望,并且,唯有借此才得以与其它现象结合使人类绵延永续。

所以,自愿放弃性欲是对生命意志的首先否定,也是告别痛苦人生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叔本华强调,痛苦既是生命意志带来的苦果,也是人生苦难的“净化炉”。

人们只有像佛教教导的那样,甘于忍受现实人生的煎熬,才能真正彻悟到绝望人生的底蕴,进而自觉地超脱痛苦,进入“寂灭中的极乐”。

但是,根本否定生命意志的唯一绝对有效的方法,则是自愿绝食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