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悲剧精神
浅谈西方英雄悲剧的美感、局限及其与现实的平衡
作者简介:杨傲(2000— ),女,汉族,北京人。
主要研究方向:艺术理论、艺术批评。
观者欣赏作品,从中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首先是感受的过程而非分析的过程,这种审美体验和愉悦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难以言明的情感冲动。
而从艺术创作者的角度来看,作者只有熟悉和理解一定的美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规律并以之为遵循和指导,再运用艺术的手法,使技术成为手段,服务于创作,使作品表现美,才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体验。
英雄悲剧具有美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作者:悲剧创作的共性(一)距离感一个人不论有多喜欢英雄悲剧,都很难说真的愿意亲身体验某个主要角色的遭遇。
因此作者在创作时,往往会利用一些内容设定、视听效果或舞台美术等艺术手段,从时间、地点、人物形象等方面,增强作品的假定性,将悲剧发生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拉开距离,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这类悲剧作品通常选择历史题材。
当观众接受了自己只是旁观者的定位时,他们心里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超脱感、安全感、轻松感和怜悯感,使他们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剧情和人物形象等方面上,从而更好地关注和体会作品美的一面。
(二)模糊和美化在创造距离感的同时,英雄悲剧作品经常还会利用艺术手法,着重突出人物应对悲剧遭遇的过程和他采取的方式,而对其悲惨结局做一定的模糊和美化处理。
通过这些手法的使用,矛盾发展过程和人物的行为得到了强化,而剧中人物的死亡或最终的彻底失败被浪漫化成了一个具有审美价值的意象。
再加上剧情等其他因素的铺垫,观众从心理上也已经提前接受了毁灭、失败等结局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因此当结局真正到来时,它给人带来的震恐感已经大大减弱,而作品的崇高感则更能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得到突出,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舒畅,美的感受也因此产生。
二、观者:英雄的特性(一)价值和毁灭“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价值”和“毁灭”这两者在英雄悲剧的美感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经典的英雄悲剧大多是通过人物在特殊情况下,在苦难、悲惨和理想追求的抉择中,突出展现人性中正义、道德、坚贞等特性的价值。
析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人”的悲剧精神
待的过程 。等待更 多意味 着失败 意 味着无休 止 ,同时 我们 也应该认识 到等待 本身也是 一种抗 争 的姿态。等待表 现了
人生 的荒诞 和无 意义 ,它形式上 滑稽 却具 有深层 的悲剧 内
涵 。戈 多 应 是 一 种 超 验 的拯 救 方 式 ,可 以给 人 以 自 由 、 赎 救
间 的 矛 盾 , 荒 谬 的 客 观 世 界 与 人 的 愿 望 理 想 等 主 观 意 识 即 世 界 之 间 的矛 盾 ,以及 由这 种 矛 盾 所 产 生 的迷 茫 、 望 、 绝 无
意义的情绪体验 。而周 围的人 们丝毫 没有感觉 到 自己的荒 诞处境 。世界 、 生都是荒诞性 存在 ,人更要做 出行 动来证 人 明人之为人。俄瑞斯 特斯 、 莫尔 索 、 西弗斯 的选择 只为证 西 明人应当在无望 的世界 中为 自己创造 意义。这种正视 荒诞
语 文学刊 ・ 外话教 育教 学
21 第 1 0 0年 2期
析 西 方 现 代 主 义 文 学 l “ ” 的悲 剧 精 神
。马 慧
( 聊城大 学 历 史文化 学院 , 山东 聊城 225 ) 5 0 9
[ 摘 要] 与 传统现实 主义文学 相比, 西方现 代主义文学中 社会远置为背景, 抽象强大的力 以 量决定了
的 ,以完 整 的 人 的无 谓 行 动 维 护 精 神 存 在 的 价 值 。但 随 着
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到西方现代 主义文学 中, 人” “ 的悲剧
精神的内涵也发生 了鲜明的改变。 作品中的社会 由前 台走 向幕 后 , 模糊 淡 化 ,远 置为 背 景, 但它 以强大的力量无时无刻 不在笼罩着前 台的人们 ,而 且已经决定了人们最后失败的命 运。作 家们失 去了 1 9世纪 时那种将世 界掌握手 中 的气 魄 , 由于社会 的强大 , 建立 一个 新的社会秩序 的努力也是徒 劳。他们 对社会 的态度 由批判 转为承认 。承认 世界就是 这个样 子——荒诞 。社 会本 来就 是没有理由, 又何必去找 出逻辑呢? 那
论古希腊的悲剧精神
纵观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大团圆式的优美结构充满了读者的视野,无论是包公戏中的善恶、忠奸分明,还是戏剧中的窦蛾恨终得雪怨总得偿,都充斥着农耕文明下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式的因果循环和“善恶有报”的理想和期待,尽管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已经出现了对人生进行思考的悲剧意识的萌芽,但总体上还是被包裹在“大团圆”的外壳之下。
在西方悲剧理论真正渗入中国的创作之后,真正有意识的悲剧创作才成为可能,若干具有悲剧性宏大结构和巨大魅力的文学作品才开始走进人们的阅读视野。
与此同时一些悲剧性的文学作品也开始呈现出了它们独特的由痛到快,先痛后快的巨大吸引力,使得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再囿于特定文学视角,而更多的渗透了美学理论,从而达到对具体的悲剧性文学作品的深层解读。
一、古希腊悲剧精神形成溯源对于古希腊式悲剧精神的诞生根源和产生土壤,可以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渊源去探寻。
古希腊人生活在海洋流域,浩淼无边的茫茫大海中“没有彼岸”和看不到彼岸,或者说无法回归的渔猎生活的现实造就了古希腊人的海洋文明。
在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历史条件下,古希腊人创造了悲剧历史发展中的三种悲剧类型:由于无法挽回和无法改变的神定的因素或者主体的“小过失造成大悲剧”的命运悲剧、由于人物自身性格原因导致的不可避免的“性格决定命运”的性格悲剧、以及由于人本身的降生是无来由的和人的生存环境是人所无法选择的所造成的生存悲剧。
悲剧最早来自于酒神狄奥尼索斯崇拜的祭祀活动,而酒神崇拜涉及到生命周而复始的循环:出生,死亡。
再生。
这本身就是人类渴求生存,抗拒死亡的意志表现。
是人类对于生存状态的抗争,是人类对于自身文化的价值肯定和终极关怀。
这种悲剧精神渗透在古希腊人的文学创作中,由此出现了众多的悲剧作家。
这些悲剧作家以他们的悲剧意识和人性关怀创作了一系列隽永深刻的悲剧作品,尤其以古希腊的三大悲剧家为代表。
悲剧的本质是矛盾冲突,没有了矛盾冲突。
悲剧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英美文化论文: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弗兰肯斯坦》的悲剧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弗兰肯斯坦》的悲剧《弗兰肯斯坦》的作者玛丽•雪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
英国著名诗人波西•比希•雪莱的第二任妻子。
其作品以哥特小说《弗兰肯斯坦》(又译《科学怪人》)最为知名。
小说讲述了科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热衷于生命起源的研究,他试图征服死亡,创造一种新的生命。
通过多年的研究,终于发现了创造生命的秘诀。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生命再创造之旅。
但是,在创造出怪物的之后,弗兰肯斯坦因无法容忍其丑陋的相貌,而将自己的创造物抛弃。
怪物在人世间备受凌辱,于是开始反抗,疯狂报复人类,在制造了一系列的悲剧后,终于同其造物主弗兰肯斯坦同归于尽。
精神分析法在20世纪文学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它为文学著作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使文学研究在人类精神、心理这一视角上开拓出一片天地。
本文解读的是哥特名著《弗兰肯斯坦》。
小说是一部悲剧,“造物主”和“被创造者”最终都归于灭亡。
以往研究者对这部作品的阐释已经很多。
传记研究,女权主义分析,后殖民主义分析,生态主义批评,异化理论分析等等。
而弗洛伊德后期的“死亡本能”说,同样可以作为阐释这部小说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说弗洛伊德提出了三重人格理论,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经常相互矛盾、斗争,特别是“超我”和“本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对抗状态。
而到了晚年,弗洛伊德将“本我”修正为两类,“性本能”和“攻击本能”,也即“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生存本能”是最广义的性本能,与个体生存和种族绵延息息相关,追求自我满足,不顾社会和他人。
“死亡本能”以破坏为目的。
弗洛伊德说:“假定远在远古,生命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起源于无生物,那么据我们的假设,那时便已有一种本能要以毁灭生命而重复返于无机状态为目的。
有假定我们所称的自我破坏的冲突起源于这种本能,那么这个冲动便可被视为任何生命历程所不能缺少的一种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的表现。
浅论中西悲剧精神之差异
浅论中西悲剧精神之差异作者:许婧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2期摘要:中西方悲剧精神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体现在悲剧人物和悲剧冲突这两个维度上,西方悲剧多用行动来抗争,从而体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中国的悲剧主人公大多自主意识较弱,从而使中国悲剧精神在抗争的力度上弱于西方悲剧,中西方悲剧精神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造成的。
关键词:中西;悲剧精神;比较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003-02悲剧是以表现悲剧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导致悲剧人物在悲剧冲突中被毁灭,同时又表现出悲剧精神的结局。
悲剧精神是指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幸、苦难与毁灭时,悲剧人物所表现出的抗争与超越的精神。
悲剧精神主要显现在悲剧人物身上,悲剧人物要在矛盾冲突中抗争,显示悲剧精神。
西方悲剧多用行动来抗争,从而体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中国的悲剧主人公大多自主意识较弱,从而使中国悲剧精神在抗争的力度上弱于西方悲剧。
中西悲剧精神的差异主要体现于悲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悲剧冲突这两方面。
一、中西悲剧人物性格比较西方悲剧主人公多是男性、强者,自主意识较强,中国古典悲剧多以女性、弱者为悲剧人物,自主意识相对薄弱。
西方的悲剧人物以其个体的独立奋斗展现其悲剧精神,而中国古典悲剧中的悲剧人物则是反抗邪恶显示出悲剧精神。
西方的悲剧从古希腊到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时期,悲剧人物一直是英雄、高贵的王侯将相,直到十七世纪末才出现普通人物作为悲剧的主角。
在西方理论家看来出身高贵的人的悲惨命运最具有普遍性。
西方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悲剧主人公的积极行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坚贞不屈、奥瑟罗疯狂的妒忌等等,这些悲剧主人公为追求真理、权利而奋争,悲剧人物具有强烈的个体自主意识。
而中国古典悲剧多以女性、弱者为悲剧人物,如《汉宫秋》、《长生殿》、《窦娥冤》、《娇红记》中的女主角大多是逆来顺受的弱者,即使是男性也受到传统道德伦理的“忠、孝、仁、义”的束缚,个体自主意识较弱,大多隐忍顺从。
浅析欧洲浪漫主义中的悲剧色彩
浅析欧洲浪漫主义中的悲剧色彩欧洲浪漫主义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张人们回归自然、追求自由、热爱热情,强调个体内的情感和直觉。
欧洲浪漫主义广泛影响了文学、音乐、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其中浓厚的悲剧色彩是其一个显著特征。
欧洲浪漫主义中的悲剧色彩源于对生命的不可逆转性和有限性的思考。
在浪漫主义的背景下,人们对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以及时间的流逝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这使得浪漫主义文艺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短暂和死亡的关注。
例如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奥兹曼蒂亚》中写道:“我毫不留恋地离开这个世界/我完全不在意离开你/最温柔的同伴呵!” 这种对生命短暂和死亡的思考引发了对悲剧的探究和渴望,悲剧情节在欧洲浪漫主义文艺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探索和表达。
欧洲浪漫主义中的悲剧色彩体现在对人类性格和命运的描绘。
在浪漫主义的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往往充满着矛盾、复杂和悲剧性,他们承受着沉重的命运压力。
浪漫主义作家和艺术家们塑造了无数个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如歌德的《浮士德》、雪莱的《弗兰肯斯坦》等。
这些人物在悲剧的命运中挣扎、痛苦、沉溺,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绝望和对意义的追寻。
他们的命运又反映了浪漫主义时期人们对于自身处境的焦虑与失落。
欧洲浪漫主义中的悲剧色彩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抗议。
在浪漫主义兴起的时期,工业革命的带来的社会问题和剥削阶级的存在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浪漫主义文艺作品中常常出现对社会不公、人的压迫和剥削的揭示和控诉。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常常以悲剧的方式来呈现,通过表现人们的痛苦和挣扎来反映社会的不公和不公正。
兰波的《季度的孤独》,通过描写贫困而堕落的艺术家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抨击,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悲愤。
欧洲浪漫主义中悲剧色彩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对爱情的渴望和无法实现的苦恼。
浪漫主义强调个体的情感和直觉,对爱情的追求成为了其重要的主题之一。
在浪漫主义文艺作品中,爱情往往被描绘为无法得到满足、注定要悲剧收场的情节。
浅析欧洲浪漫主义中的悲剧色彩
浅析欧洲浪漫主义中的悲剧色彩欧洲浪漫主义在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都有其明显的影响和特色,其中悲剧元素是其重要的一面。
悲剧在浪漫主义文学中有多种形式,通常表现为对生命、自由、爱情、信仰等重要概念的探索和思考,通过悲剧的表现形式,欧洲浪漫主义作家和诗人表达了对人类宿命的关注和沉思,以及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世界的探究。
首先,欧洲浪漫主义对人类宿命和生命的关注与思考在悲剧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情境的不同。
在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矛盾与古典主义的理性主义思想格格不入,浪漫主义表达了对这种局面的反思和批判。
许多浪漫主义作品中的主角都是有着命运难以逃脱的悲剧英雄,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拜伦的《海盗》中的康拉德,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中的弗兰肯斯坦等人物,他们的命运无法掌控,注定要经历痛苦和悲剧,这一点也是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其次是欧洲浪漫主义对于爱情和自由的探索与表现。
浪漫主义作家和诗人认为,个体自由和个体之间的情感是人类存在的重要基础,而这些情感和自由往往需要一种激情和冒险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方式就是悲剧。
浪漫主义中最为感人的爱情故事经常以悲剧的方式呈现,如歌德的《青年维特的烦恼》、雨果的《悲惨世界》、德莱赛的《三个火枪手》等,这些悲剧中主人公的爱情都面临着各种障碍和压力,以至于最终走向了悲惨的结局。
这种爱情和自由的探索其实也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一种情感和生命态度,这种态度强调“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但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会面对各种矛盾和挑战,从而引出了文学中的悲剧。
最后,欧洲浪漫主义通过对信仰和意义的探索也表现了悲剧的感觉。
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和哲学反思了镇压与痛苦的根源,探寻了人生的意义和目的。
浪漫主义者相信,通过理性的探究和冥想,可以找到生命的真谛,但有时候,一个人的信仰和理想在困难面前往往变得脆弱和脆弱。
这种感受同样被浪漫主义作家和诗人用悲剧来表现,如弗洛伊德的《女王奥尔良的瓷砖》、格林的《绿背凡尔纳》等,这些悲剧经常表现出信仰的崩塌和对意义的追求,从而引起思考和反思。
浅析欧洲浪漫主义中的悲剧色彩
浅析欧洲浪漫主义中的悲剧色彩欧洲浪漫主义是19世纪欧洲文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以情感真挚、个人主义、对自然与人性强烈的赞美,以及对传统权威的反叛为特点。
它有着深厚的悲剧色彩,这种悲剧色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人类存在的焦虑、对自然界的不可逆和生命的脆弱性的思考,和对社会、政治制度的批判。
浪漫主义中悲剧色彩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对人类存在的焦虑。
浪漫主义的诗人和作家对人类生活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们面临的现实是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动荡和个人痛苦。
他们对于人类存在的无常性和不确定性的思考产生了沉重的悲剧感。
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描绘人类悲惨的命运和人生的艰辛。
在他的诗中,他表达了他对人类苦难和痛苦的强烈关切,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浪漫主义中悲剧色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自然界的不可逆的思考和对生命的脆弱性的认识。
浪漫主义诗人对自然界的景观和力量有着深刻的热爱和敬畏。
他们也常常思考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冲突和不可逆的关系。
浪漫主义作家认识到自然界的力量和不可控性,认识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脆弱性和渺小性。
他们描绘了许多场景,如风暴、海洋、火山等,以突出自然的威力和震撼力。
这些场景象征着人类生活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稳定性,也体现了浪漫主义作家对人类生命脆弱性的感受。
浪漫主义中悲剧色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批判。
浪漫主义诗人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政治权威持怀疑态度,他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和政治的腐败,对此感到愤慨和失望。
他们认为现代社会的物质追求和个人利益造成了社会的分裂和道德的沦丧。
一些作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如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来表达他们对社会和政治现状的不满和对自由、正义和真理的追求。
这种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批判使浪漫主义的作品充满了悲剧的色彩。
浅析欧洲浪漫主义中的悲剧色彩
浅析欧洲浪漫主义中的悲剧色彩浪漫主义是一个在欧洲文学和艺术领域持续存在并且影响深远的思潮。
浪漫主义通常被认为是对理性主义和启蒙时代的反响,对传统的秩序和价值观提出了挑战,并且追求个人的自由、情感的表达和意义的探索。
在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和艺术中,悲剧色彩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主题和元素。
本文将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来分析欧洲浪漫主义中的悲剧色彩。
悲剧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中常见的主题。
浪漫主义作家经常通过表现人类的苦难和无奈来传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存在的疑问。
他们追求真实的情感和经历,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无法逃脱的命运和悲剧的结局。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奥西安德》描述了一个被遗弃的英雄的故事,他在寻求正义和真理的过程中最终遭到了悲剧性的结局。
这个作品通过对个人命运和社会不公正的揭示,表达了对人性的怀疑和对世界的悲观态度。
欧洲浪漫主义艺术中的悲剧色彩体现在作品的情感和氛围中。
浪漫主义艺术家通常通过暗淡的色彩,模糊的线条和诗意的形象来创造一种富有悲剧感的氛围。
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英格兰大法官伊鲁装甲剑士的遗体被发现》展示了一个英勇而又悲惨的人物,通过他悲壮的姿态和忧郁的表情来传达对生命脆弱性和悲剧性的思考。
这种浓郁的悲剧色彩使得观者能够感受到作品中的无助和绝望,同时也能够引发他们对人生和存在的反思。
悲剧色彩也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和艺术中的主角形象中体现出来。
浪漫主义作家经常创造具有受压迫、痛苦和矛盾的主角形象,通过他们的遭遇和经历来探究人类存在的困境和悲剧。
德国作家歌德的小说《浮士德》中的主角浮士德就是一个受困于欲望和激情的角色,他为了追求知识和力量而不惜付出自己的灵魂。
通过这个角色的遭遇和奋斗,歌德探索了人类的欲望和精神的冲突,揭示了人类对于命运的无力和对于自由的渴望。
欧洲浪漫主义中的悲剧色彩还体现在对自然和历史的描绘中。
浪漫主义作家和艺术家经常以浪漫的眼光看待自然和历史,将它们视为悲壮和不可改变的存在。
他们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历史事件的描绘,传达了人类的渺小以及他们对宇宙秩序和命运的无法抗拒。
西方悲剧精神的文化品质
测 它 , 而 且 更 无 法 主 宰 它 。 命 运 漠 视 人 的 一 切 价 值 , 并且 无 情地对之 施 以鞭挞 。由于命运 的神秘 ,人们无法左右其 身 ,
族 文化 的重要 构成体 。作 为人类文化 的重要组成 部分 ,其 中
所 折 射 的 悲剧 精 神 必 然 反 映 并 影 响着 其 所 依 存 的 民 族 文 化 ,
的摆弄 。就如俄狄 浦斯 ,虽然 受 “ 弑父娶母 ”命运 之神的 困 扰 ,但他仍倾注 了一生 的精力 去打破这种宿命 。莎士 比亚 的 四大悲剧 《 哈姆雷特 》 、 《 奥赛 罗》、 《 李尔王 》、 《 麦克 白》中,命运观念 更是使其成为 悲剧的决定性 力量 。到了近 代 ,命 运观念也未 曾消退 ,而是转换 成 了其他形式 ,如族遗 传 、人 的潜意识心 理等 。易 卜 的剧 作 《 生 群鬼 》将遗传 描写 为命运 的安排 ,把人毅 然抛 回动物 的境地 便是这种转变 的最 好 阐释 。命运观念在 强调人 的无 能、无辜的 同时 ,也不 无视
西 方悲剧精神 的文化 品质
乔 艳 丽
“ 剧 ” ,作 为 文 学 和 艺 术 的 “ 高 阶 段 ” , 是 任 一 民 悲 最
拥戴命运观念
希腊古典 悲剧 与宗教祭祀传 统的渊源使西方 悲剧 创作 中 拥戴着浓 厚的命运观念 。命运观念认 为,人 的所有苦难 都是 命运所 为 ,而命运 又是一种超 自然 的力量 ,人们不仅 无法预
【完整】现代西方的悲剧精神
[收稿日期]2005-01-11[作者简介]周红(1973-),女,讲师,黑龙江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性问题研究。
第26卷第5期2005年5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Vol.26No.5May 2005[文章编号]1004—5856(2005)05—0008—04现代西方的悲剧精神周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摘要]现代西方哲学家们打碎了乐观主义的迷梦,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人生存的真实状态描述为一场悲剧。
但他们同时也向人类昭示了人们面对生存的应然状态———悲剧精神,即意识到人生苦难而又不断抗争的精神;号召人们用悲剧精神重新启动世界,寻找人生的新意义。
[关键词]悲剧精神;个人生存原则;抗争;新意义[中图分类号]B1[文献标识码]A翻开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本主义著作,触目的满是令人沮丧的字眼:痛苦、无聊、烦恼、绝望、孤独、沉沦、畏、死、异化……似乎其中的精华应是充满无奈、消极、永难振作的不可替代的悲观主义。
但只要深入下去,便会发现其硬核、其实质乃是催人奋进的“悲剧精神”。
一、尼采的悲剧精神———现代西方哲学悲剧精神探源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为我们描写了一部悲剧所能揭示的最大内涵:悲剧精神———意识到人生苦难又要不断抗争的精神。
它来源于内容多为描写古代神话、英雄传记的古希腊悲剧,如杀父娶母的俄底普斯、复仇身亡的哈姆雷特……当时的悲剧结局虽然令人扼腕,但剧中所深含的内蕴却是媚俗的喜剧所不能包容了的,其生命力也远远超出了当时古希腊的各种文艺形式,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各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探其究竟,正是因为它高扬了一种悲剧精神。
悲剧精神是古希腊两位神祗的意识的体现,是酒神精神(放纵)与太阳神精神(理智)的永恒的冲突与结合。
它既不是一味的悲观主义,也不是一味的乐观主义,而是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生活和世界的肯定;是“对生命,甚至对生命的最古怪,最困难的问题的肯定”[1]。
古希腊悲剧有感——关于悲剧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探究
古希腊悲剧有感——关于悲剧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探究古希腊悲剧学习有感——关于悲剧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探究源于酒神颂歌舞艺术的古希腊悲剧,是人类哲学和文化史上的绚丽瑰宝,具有历经千年的不朽魅力。
关于古希腊悲剧的论著如汗牛充栋,国内外学者从多种侧面对古希腊悲剧进行了深入解读。
本文在研读古希腊经典悲剧著作基础上,结合亚里士多德《诗学》和尼采《悲剧的诞生》中对古希腊悲剧的研究,选取两个侧面对古希腊悲剧的悲剧精神和人文关怀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期可以从新颖的视角给出自己对古希腊悲剧的哲学思考。
一、“界限僭越”的悲剧精神引用别林斯基的名言“在希腊人的悲剧中,占优势的也是他们的基本的世界观——命运”,关于宿命和界限的讨论,是古希腊悲剧中长盛不衰的古老话题和审美要点,悲剧与命运的关系也成为探讨古希腊悲剧所蕴含精神的重要方面。
对古希腊悲剧蕴含的哲学内涵和思想基础进行解读,就必须要追溯到古希腊悲剧的起源。
依据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观点,悲剧(Tragoidia)源自古希腊酒神祭祀仪式当中礼赞酒神的酒神颂和祭献酒神的歌舞山羊之歌,最初的主题只是祭悼酒神狄俄尼索斯在尘世的受难、死亡和再生。
从古希腊悲剧的诞生起源看,悲剧之“悲”并不是因为其情绪与结局必悲。
尼采也曾指出:“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传统:希腊悲剧在其最古老的形态中仅仅以酒神的受苦为题材,而长期内唯一登场的舞台主角就是酒神”。
因此,深入理解古希腊悲剧所蕴含的悲剧精神之内涵,就应当摆脱主观思维的误导,从其诞生的深层原因去探讨。
“弥达斯国王在树木里寻找酒神的养育者和老师我们先从一则希腊广泛流传的故事开始:—精灵西勒诺斯,最终他将精灵抓住了,他逼问这个精灵,对人来说什么东西是最好的?最初精灵以沉默应答,到最后,它发出一声刺耳的尖叫,嘲笑到:‘可怜的浮生啊,无常与苦难之子,你为什么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
不过对于你还有次好的东西——立刻就死’。
试析古希腊悲剧的人文精神
试析古希腊悲剧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而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人类智慧之花,人文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所特有的。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文精神就或多或少的体现在了那些悲剧作品中。
就拿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来说吧,在他们创作的艺术成果中,尽管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坚强不屈的性格和英雄气概,却总是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遭遇失败。
但是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还是会不可避免的被作品中人物的那种反抗意识所感动,并为之震撼不已。
首先,古希腊悲剧的人文精神体现在人们对暴虐和专横统治的反抗和对自由民主的勇敢追求上。
在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他塑造的是一位庄严、高大的英雄形象——普罗米修斯。
这位人类文明的缔造者,人类的保护神,为了人类的进步与幸福,他不惜做出了做大的牺牲,蒙受了最残酷的酷刑。
而作为众神之王的统治者宙斯确是一个色厉内荏的专制暴君形象,他想尽千方百计迫使普罗米修斯屈服,却终不能如愿。
这两个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导致了强烈的冲突。
正是在这样的层层比较中,我们在感受到神的力量,即命运的力量的不可改变的同时,更加钦佩反抗者为了正义事业甘愿忍受无边痛苦的崇高精神。
普罗米修斯的争自由、反暴政的斗争热情,反映了为民主制而与僭主斗争的希腊广大自由民的精神。
如果说最后普罗米修斯取得了胜利,读者对于作品中的人的意志会认为是理所当然,那种反抗精神也不会让人如此印象深刻。
而这样的一种悲剧体裁使得希腊人民的民主斗争精神得到了升华,更加表现了这种人文精神的可贵。
其次,古希腊悲剧的人文精神还体在人的坚强意志和注重伦理道德与责任的美好人性上。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俄狄浦斯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爱国爱民的国王,他为了解除人民的灾难,使之免于瘟疫,不顾一切的追缉杀害前国王的凶手,却一步一步的陷入了不可抗拒的命运的罗网。
西方悲剧精神的文化阐释
西方悲剧精神的文化阐释作者:乔艳丽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06期[摘要] “悲剧”是文学的一个独特种类,是悲剧精神体现的重要途径之一。
悲剧精神是悲剧的灵魂与生命,它是人在追求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的生生不已的内在意志激情的体现,是决定悲剧存在的深层次的规定性。
在西方文明发展进程中,其发展足迹的起落沉浮,其“悲剧精神”对文化塑造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探讨其悲剧精神的文化渊源对进一步了解西方悲剧及悲剧精神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悲剧悲剧精神文化“悲剧”作为文学的一个独特种类,在每一民族的文化及文学构成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个民族是否在文化上体现着一种成熟,与这一民族是否有着深刻而理性的悲剧精神密切相关。
悲剧精神是悲剧的灵魂与生命,它是人在追求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的生生不已的内在意志激情的体现,是决定悲剧存在的深层次的规定性。
悲剧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抽象的存在,而是通过人的苦难、奋斗、甚至毁灭的生命历程才能呈现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缺乏悲剧精神的生命的苦难、奋斗、甚至毁灭是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的。
每个民族的悲剧精神代代相因承传,而作为悲剧精神体现之重要途径的“悲剧”,必然对这一民族的文化积淀及其形成发生重要影响和作用。
在西方文明发展进程中,其发展足迹的起落沉浮,与其“悲剧精神”对文化塑造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探讨其悲剧精神的文化渊源对进一步了解西方悲剧及悲剧精神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研究价值。
西方各民族的“悲剧精神”是产生于古希腊美学的一个美学范畴。
它抽象于古希腊文学,是在对其古典神话和以三大悲剧家及其作品为代表的古典戏剧进行理性考察的基础上产生的概念。
古希腊悲剧的形成最初起源于对酒神狄俄倪索斯祭奠的宗教仪式。
在每年春秋两季各举行一次的祭祀活动中,由有数十人组成的合唱队身披羊皮,装扮成半人半羊神,以边歌边舞的形式表演“酒神颂”,并由此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一古典悲剧。
西方现代悲剧精神
点:
第一 ,注 重前 后分 期 ,以 巴黎 时 期为 界,把 他 的创作 分为 两个 阶段 ,前 期 以新 写 实主义 和 寓言风 格为 主 ,后期
则主 要从 事充 满后 现代风 格 的小说 创作 。这种 分 期虽然 有 助于读 者 更容 易地 理解作 品,但无 形 中却 削弱 了其创作 的
响 , 以及 两人 美学 品格 上 的相通 之处 。例 如仵 从 巨的 《 中 中在 他复 杂精湛 的后 现代叙 事艺 术 , 从其 他角度 开拓 较少 。 国 作家 王小 波 的 “ 西方 资源 ”》 。韩 袁红 的 《 卡尔 维诺 与 王小波 小 说世 界 中的童 话追 求 》 ,认为 王小 波是 卡尔 维诺 的 中国传 人 ,探 讨他 们 内心相 通 的童 话精 神 。 其 次,把 他 的文学 观念 与 中国传 统 的文学 理论对 比, 进行 平行 研究 。 例 如崔莉 的 《 卡尔 维诺 的 “ 六项文 学遗 产 ” 》
悲剧悲剧精神生存困境抗争悲剧这一古老而经典的形式诞生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经历了古希腊时期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时期法国新古典主义时期十八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等发展演变阶段他的生命力在现代依旧旺盛
外 国文 学
西方现代悲剧精神
. 。 。
帮直静 匹1 n 大学交学与瓿 学院≥
,
认为 刘勰 和卡 尔 维诺 都对 文学 的美 学意 蕴进 行过 思考
浅谈古希腊悲剧
浅谈古希腊悲剧古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狄奥尼索斯崇拜和祭祀酒神的颂诗合唱队的民间歌舞。
“崇拜”和“歌唱”,使得希腊悲剧传统在精神和形式两个方面初见端倪。
通过希腊悲剧家的实验和革新,希腊悲剧渐渐趋于成熟。
到了公元前五世纪,希腊悲剧在缓慢的发展成型之后进入了鼎盛时期,出现了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彼得斯。
他们是众多希腊悲剧诗人中的佼佼者,他们流传至今的32个悲剧作品,代表了古希腊悲剧的伟大成就,也是希腊悲剧传统成熟的标志。
古希腊悲剧对后市西方悲剧发展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希腊悲剧影响的历史本身已构成了一种传统,后世西方悲剧既连接又有别于古希腊悲剧。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学说可谓是西方悲剧史的源头,它是以古代希腊悲剧艺术成就为基础的。
在《诗学》这部千古不朽的经典中,亚里士多德第一次给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模仿;用的是由各种雕饰来提高的语言,不同的雕饰用在不同的部分;方式是通过动作而不是通过叙述;引起怜悯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
”从希腊悲剧整体的特点和三大悲剧家各自的特点来看,希腊悲剧传统包含者这样一些关键概念:民主、正义、文明、仁慈、和谐、强盛和幸福。
丰富生动完美深沉的希腊悲剧正是伴随这些关键概念,对西方后世的悲剧艺术产生了有形无形、持久深远的影响,对西方现代悲剧的生成和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置疑的。
首先是对罗马时期的影响,这一时期成就较高的文艺理论家当属贺拉斯。
他继承了古希腊传统的模仿说,主张文艺模仿生活。
同时,贺拉斯要求作家在模仿社会生活时,务必做到切近真实,合情合理。
他主张借鉴希腊古典,他的《诗艺》是继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后古代欧洲出现的一部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
贺拉斯论述的戏剧创作原则适用于悲剧创作。
他主张模仿古希腊文学精品,“你们当日日夜夜把玩希腊的范例”,这对古典主义时期的戏剧创作影响很深。
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西欧开始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
欧美文学悲剧意识思索
欧美文学悲剧意识思索在以欧美文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学中,其悲剧意识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传统,而且也许是由于民族性格的差异,他们常常喜欢把作品中的“人类之悲”渲染到极致,这一点甚至成为外国文学的一个表征。
以下让我们顺着由古到今的脉络来游历一番,看看他们到底是如何来渲染这种人类之悲的。
一、不是一般的悲,而是大悲鲁迅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在外国文学中,从古到今这样的例子实在不少。
而且他们的这种“撕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撕碎,而是追根究底,撕心裂肺,甚至有点惊世骇俗,让你掩卷难忘。
让我们就从古老的荷马史诗说起吧!大家知道,荷马史诗是在“古老的谎言”———希腊神话的基础上锻铸成的,它在转述神话的同时又在好多理念方面有重要的贡献,比如人与命运的冲突就是史诗所特有的。
在史诗中荷马认为,除了神以外,人生还受到另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即命运或“命限”的约制。
人与“快乐的”神相比,除了“可怜”或“可悲”之外他们还从一出生就受命运摆布,带上了死亡的阴影。
人生短暂,苦海无边。
你看太阳神阿波罗承认不会“为了可怜的凡人”和裂地之神波塞东开战,因为凡人的活期“就像树叶一样”,只有一秋。
所以在战场上,在你死我活的搏杀中,死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
壮士们尖叫着纷纷倒地,死神却只管张开血盆大口吞噬咀嚼,即便勇烈如阿基琉斯(其母是一位“不死的女神”),最终也将走上战死疆场的悲酸之路。
而且即便没有战死疆场,归途中的奥德修斯也已是历经艰险,九死一生。
因为在荷马看来,人生就是苦难的历程,在这个苦难的历程中,人在不停地用那有限的生命抗拒着无限的困苦和磨难。
这绝对是古希腊人的人生观,也是西方“悲剧意识”的源头。
最早的三大悲剧家之一索福克勒斯有著名的悲剧《俄狄浦斯王》。
在这部流传千古的名剧里,作家以他特有的悲剧意识,书写出了人在与“命”相抗争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杀父娶母”这一不可思议的人类之悲。
在剧中作家是这样给我们描述的:主人公一出生就被神示将来要杀父娶母,于是被父王派人用铁钉穿过脚跟扔到荒野喂狗,仆人不忍,将其送给了邻国的一个牧人,但后来他却偏偏被这个国家的国王收养成了新的王子。
浅析欧洲浪漫主义中的悲剧色彩
浅析欧洲浪漫主义中的悲剧色彩
欧洲浪漫主义是19世纪欧洲文学和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表现了对人性、自然和社会的强烈情感和个人主观体验。
在欧洲浪漫主义中,悲剧色彩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元素,它表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命运的忧虑,展现了人类对于生命和爱情的失败和痛苦的体验。
欧洲浪漫主义中的悲剧色彩表现在对人类命运的忧虑上。
浪漫主义者对人类存在的困境和命运的无奈有着深刻的触动。
他们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复杂而不可解的世界中,命运的捉弄和操纵使得人们陷入痛苦和绝望的境地。
德国诗人高尔德的《歌剧魔笛》中,主人公塔摩犹如荒漠中的朝圣者,面临着进入光明与黑暗的选择,这是一种对于人类命运的无奈和痛苦的表现。
欧洲浪漫主义中的悲剧色彩还表现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上。
浪漫主义者对人性的黑暗面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他们揭示了人类的欲望、冲动和欺骗,认识到人类内心的复杂和矛盾。
英国诗人拜伦的诗歌《唐璜》中,他通过塑造主人公唐璜的形象,展现了人性中的野心和狂妄,以及人类追求权力和财富背后的黑暗。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浪漫主义者在表现人类的欢乐和悲伤时更加真实和有力。
欧洲浪漫主义中的悲剧色彩还表现在对生命和爱情的失败和痛苦的描写上。
浪漫主义者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有着强烈的感受,他们以悲剧的方式描绘了生命的终结和死亡的降临。
他们追求爱情的至高无上,却也深深地了解爱情的苦难和无奈。
法国诗人维克多·雨果的诗集《悲怆的情歌》中,他描绘了爱情的悲凉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表达了对于人类感情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和痛苦。
这种对生命和爱情的失败和痛苦的描写使得浪漫主义作品更加富有张力和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西方悲剧精神
我们提到西方文化,最先想到的无疑是科学技术和民主政治,这完全是因为我们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按照器物——文化的顺序,直到后来上升到西方的思想渊源,我们才开始探索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核。
于是不难发现:在西方文化里,从古希腊时代起,悲剧精神就占据了重要的一席。
所以我们可以说,自古以来,西方文化中就有一种悲剧精神。
正是这种悲剧精神影响了西方的艺术,哲学,政治等几乎所有的文化领域,正如儒家精神作为华夏文明的滥觞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
悲剧艺术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这一时期古希腊的悲剧艺术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戏剧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罗斯和欧里庇得斯。
最值得一提的是索福克罗斯的《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被预言杀父娶母,他不能忍受这种命运的安排,逃出城邦,结果,经过了一系列的命运起伏,他最终还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杀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
知道实情的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把自己流放到荒野,直至死去。
这样的悲剧极大的挑战了人类的道德承受能力和理性思维。
因此古希腊悲剧被研究者称之为“命运悲剧”。
西方的悲剧来源于对人类永恒的思考以及对于生命的焦虑,从而导致了对于命运的无可奈何。
从而使西方的悲剧具有一种神秘感,人的渺小,无法对抗命宿命,因此必须要有一种终极意义上的精神来救赎我们,这就是西方宗教诞生的精神需求。
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他的戏剧作品中仍然贯穿着这种悲剧精神,一种宿命的悲剧。
在他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中,通过人文主义的关怀,探寻了形成悲剧的人性缺陷:欲望。
莎士比亚认为这是人难以摆脱,难以克服的悲剧。
这恰恰契合了《圣经》中的“原罪说”,也为西方的性恶论做了注脚。
然而即使是宿命性的悲剧,也是具有西方精神特色的。
在古希腊悲剧里,悲剧人物永远是一副打不到的“硬汉形象”,他的肉体可以死亡,但是精神不能妥协,就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桑迪亚哥。
所以说西方的悲剧精神是在对人生悲剧的深刻体会的基础上对人生悲剧的超越,他们要寻求的是一种超越生命本身的超越性价值。
而东方尤其是中国文化中,悲剧往往是因为实现不了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常常表现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
所以说两中文化的侧重点不通,对于悲剧精神的理解也就大相径庭了。
除了作为悲剧精神典型的戏剧艺术,西方悲剧精神在其他美学艺术中的体现也可见一斑。
比如雕塑,我们都知道《断臂的维纳斯》堪称西方美学典范。
这在中国人是不能理解的。
因为我们凡事计较尽善尽美,即使儒家讲过犹不及,那也是在天命范围内的,就个人的努力来说,则提倡追求卓越。
可是在西方精神下,断臂的维纳斯就是美,符合他们的审美评价,因为这是最真实的,没有什么比真实更美。
亚里士多德很重视悲剧的教化作用,,他认为悲剧是借由引起怜悯和恐惧的诸多情感来使人得以宣泄过强的情感,加强过弱的情感。
中国文化恰恰相反,从《诗经》开始我们就强掉美的陶冶教化作用。
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现状:我们的主流媒体在不断地颂扬真善美,而西方媒体却在不断抨击社会阴暗面。
正是这种不同导致西方媒体对我国的指责,这很难说与两种文化的冲突不无关系。
宗教与悲剧精神
西方的悲剧精神并不是从基督教中产生的,但是深受基督教的影响。
关于悲剧精神有很多的定义,我国的美学家朱光潜说,“要给悲剧下一个确切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说它是崇高的一种”;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指出,悲剧人物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的人由福转祸,他的遭殃也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
从以上观点我们不难看出,悲剧精神的内容总是落脚到人的行为和所遭受的苦难上。
所以说,“行为和痛苦的交织形成了悲剧模式。
悲剧既关注人们的罪行也关注人们的苦难。
”悲剧精神的存在和西方对个体的人的重视分不开,正是由于重视人,关心人的苦难,才有感于人的“悲剧”。
在上面我提到这是由于西方基督教原罪论的影响,西方人才有了这种关于宿命的悲剧感。
由于基督教所产生的二元定位,即把世俗社会中的事功与精神世界的救赎分开看,西方人追求生命终极,这个终极会产生对于生命的焦灼感,最终不得不诉诸宗教的救赎,但是这个宗教又告诉他们,人类本来就是有罪的,你来这个世界就是为了赎罪。
所以西方悲剧的特征就是悲剧人物处在冲突当中不能随随便便的罢休,而是非要斗得双方筋疲力尽,使原有的关系破裂。
这样的传统应该追溯到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违背了与上帝之间的契约,所以双方的关系破裂。
各种关系的破裂都可能成为悲剧的主题,但只有这种具备超越性的破裂才最适合于悲剧。
就像恩格斯给“悲剧”下的定义,“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宗教学家尼布尔说,“根据先知的解释,人的真正罪恶,乃是不愿意承认他的软弱,有限,和依赖的地位,而妄想抓住一种人不能有的权力和安全,同时企图超越被造物的极限,虚张自己的德行和知识。
正是这种‘虚浮幻想’叫人隐藏了他那受支配的,偶然性的,和不能独立的本体,企图假装成不受支配的真体。
”正是这样的宗教暗示让人在与自然,与自我的斗争中倍感命运的无可奈何。
也正因此,西方悲剧充满了悲壮,重在表现一种由恐惧而来的崇高感。
不得不再次提到的是西方的悲剧教育方式。
因为基督教也是以这种悲剧和性恶论来进行教育和社会道德的建设。
他们把人看做罪人,把人生看成一场悲剧,并非鼓励人们作恶或是放弃人生,而是为了在承认自己罪的前提下惩恶扬善,善才是真正的追求目标。
所以他们不停地忏悔,不断地完善。
性恶论肯定了人的向恶的倾向,给人的行动留下了较大的自由,是西方的个人主义的心理基础,这也是悲剧的本质特征。
悲剧哲学
说到悲剧哲学,我不得不提到尼采。
认识尼采是通过周国平的两本书,也由此接触到了西方的悲剧哲学。
本节我想着重谈的是叔本华,尼采两人。
在叔本华之前,十九世纪德国古典悲剧理论的代表黑格尔用“矛盾冲突”去解释悲剧,他用辩证的对立统一观点去解释悲剧的本质。
在他那里悲剧所表现的是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即善与恶的冲突。
或是像中国文化里忠孝不能两全那样的对立冲突。
但是到了叔本华,他把悲剧从形而上以及重大社会矛盾推向了普通人日常生活,这种发现不亚于苏格拉底发现了“人”。
叔本华认为人生而有欲,有欲就有痛苦。
欲望得到满足,变成无聊,又是一种痛苦。
所以他得出结论:人生就是一场悲剧。
随后尼采的哲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但是他超越了叔本华的悲剧论。
他在二十世纪的哲学史上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当然这要抛开法西斯对他的《权力意志》的错误解读。
如果说二十世纪在社会层面掀起一场改革的是马克思,那么尼采就是在精神层面掀起一场改革的伟人。
机器时代的到来,人越来越被机器同质化,面对这样的精神困境,尼采提出“上帝死了”的大胆论调。
他称自己为“第一个悲剧哲学家”,认为一切的价值已经没有意义,需要重新评估。
在对“悲剧”进行哲学解释时,他提出,酒神精神暗含悲剧精神,悲剧精神是酒神精神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说,悲剧精神是酒神精神的必然,但是当悲剧甩掉颓废的外衣之后,就必然要用强力,“超人”的意志充实自己,这样悲剧精神便走向了日神精神。
所以悲剧精神体现的精神既是酒神的,也是日神的。
后记
从1840年中国步入近代之后,我们就在不断地学习西方,希望可以更多的了解西方,不仅仅是先进的生产技术,更是精神层面的文化。
通过借鉴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建立了今天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断的将之本土化,使之更适合我国的国情。
但是在全球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将何去何从,不只是民主政治的走向,更是我们的文化,精神信仰的走向,我认为不只是要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借鉴吸收,更是要充分了解西方,借鉴他们的经验。
才能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样我们的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
参考书目:
【1】尼采《悲剧的诞生》
【2】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3】叔本华《叔本华文集》
【4】朱光潜《谈美书简》
【5】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尼采与形而上学》
【6】王松江《悲剧哲学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