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创始人黄伟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做一件事,我们要找到这件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壹心理创始人黄伟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做一件

事,我们要找到这件事“

发表于2017-02-28 12:07:21黄伟强广东河源人,在线心理学平台壹心理创始人。2007年毕业后一直从事与心理学有关的工作,在心理学领域打拼已有14个年头。专题策划信息时报记者刘伟专题撰文信息时报记者张柳静专题摄影信息时报记者郭柯堂(除署名外)从2003年到现在,黄伟强由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成为心理学创业者,坚定执着地追寻着自己的心理学梦。创业维艰,他曾有过几百次想放弃的瞬间,但始终坚持了下来。正如《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描述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一些人能勇敢去尝试追寻未知,而更多的人则不敢迈出第一步。他想成为的就是那少数中的“一些人”。太阳有太阳的天命,地球也有地球的天命,万事万物皆如此。“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做一件事情,我们要找到这件事,这就是我们的天命。”对于黄伟强来说,他是幸运的。“我的天命就是心理学,如何更广泛地去传播心理学,让大众受益于心理学。”线上运营发现互联网的强大影响力黄伟强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穿着休闲的牛仔裤,脚下则是一双NEWBALANCE,这个装束与我们认知中的CEO大相径庭。比起“黄总”这个称呼,他也更愿意别人叫他“老黄”,踏实中

又带着不拘一格。老黄觉得自己与心理学特别有缘分。“不是我选择心理学,是心理学选择了我。”他从高中开始就接触心理学,并着迷于关于大脑、人性的书籍。心理学早早激发了他对世界和人的思考。“我想了解自己,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老黄看来,研究人和人性很有意思。高考填志愿时,他报的专业全是心理学,后来如愿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学习应用心理学专业。2007年大学毕业后,他先是在深圳一家互联网公司开发心理测评。约一年后,老黄就开始了自己心理学领域的第一次创业,创立了互联网项目“蓝心网”,并获得了天使投资。但因为技术与产品运营分隔两地,工作效率很低,这个由3人联合创业的项目持续了一年多就瓦解了。“这次创业算入行,比较懵懂。”老黄回忆道。不过,这次创业也并非一无所获,老黄将蓝心网运营成了当时“互联网第一心理学网站”。作为豆瓣的第一代用户,他在豆瓣上建小组、作推广,吸引了很多优质的受众,也为之后累积了不少有用的资源。2008年,老黄在豆瓣小组上通过以图片来测试心理的方式,吸引了100多万人的参与,这让他惊叹于互联网的传播力。“之前没有想过做一样东西可以让这么多人看到。”第一次通过互联网去传播心理学,就能获得如此大的影响力,这让老黄兴奋不已。“作为心理学创业者,我们要做的不是比别人更快爬上树去摘果子,而是要先去培育它,和树一起成

长。当果子成熟时,它足够分给每个采摘的人。”线下延伸为传统企业提供心理服务2009年,正是SNS等社交平台兴起的时候。老黄在尝试了互联网与心理学的结合后,继续探索自己的道路。这时,他的道路分成了两个岔口。这一年里,他一边继续创业,尝试从线上转到线下,为传统企业提供系统的心理学服务;另一边也尝试利用新媒体来传播心理学。当时,老黄与另外两位心理学博士一起创办了EAP公司——博曼心理,专门为大型企业提供员工心理帮助服务。但是,老黄很快就发现在传统领域创业,心理学专业的人并没有专业尊严。“很多时候是买方市场,是出钱的人说了算。”老黄说,心理学人在这种状况下没办法坚持自己的专业立场,有时候为了业务,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专业要求。这种现状令老黄心有不安,作为一个心理学人,在市场上无法获得专业尊严,如何改变这种尴尬局面成了老黄的心病。“我想改变这种状况,让更多人受益于心理学,也让我们从事心理研究的人过上体面的生活。”同年,老黄开始在微博上“捣鼓”。他在微博上创建了一个叫“实用心理学”的账号,将自己学过的东西整理出来。“心理学有很多内容可以写,但要知道别人的需求。”这个账号也很快火了,“每天保持约3000个粉丝的增长。”这在微博刚兴起的2009年来说,是个很不错的成绩。每发一条内容,就可以得到上万条转发、成千条评论,这让老黄马上有了满足感。抱

着让心理学人都能有专业尊严,也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心理学的初衷,老黄踏上了第三次创业之旅。他离开了博曼,也将微博账号交给朋友运营,决定开始做“壹心理”。创建平台打破心理学的认知瓶颈老黄在传统领域中无法找到心理学人的专业尊严,于是决定创建一个线上平台,壹心理就这样诞生了。“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将心理学、专业人士和大众连接在一起”,时值2011年,国内将心理学与互联网结合起来的创业项目尚不多。在老黄看来,国内心理学市场还处于“大需求,小市场”的状态。据了解,我国各种精神和心理障碍的患者多达1600多万,1.5亿青少年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就有3000万人。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多达28.7万人,还有200万人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达3000万,仅有10%得到治疗,而15%的抑郁症患者有自杀倾向。从这些数据来看,大众对心理学需求很大,但没有发展到付费治疗的层次。“市场还是很小。”老黄无奈地笑道,大众有这个需求,但不会去找心理学专家。他认为,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认知瓶颈。“很多人对心理学的认识不足,甚至有认知偏见。”老黄认为,这是国内阻碍心理学市场化最大的一个原因。“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工作、职场、亲子、婚姻等问题,但他们压根不知道有心理医生可以帮助自己。即使知道,也会有羞耻感,觉得是有病的人才会有这种需要。”如今,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大众去了解心理学、接触心理服

务,消除羞耻感,而后再建立起信任感。“现在心理学人要做的不是获取这个行业的红利,而是和心理学市场一起成长。”老黄冷静地分析道。说到这里,老黄感触颇深。在他眼里,心理学就如一棵大树,树上结满了很多果子,但这些果子都是青涩的。“作为心理学创业者,我们要做的不是比别人更快爬上树去摘果子,而是要先去培育它,和树一起成长。当果子成熟时,它足够分给每个采摘的人。”内容变现将心理学产品互联网化要提升大众对心理学的认知,必然需要内容的传播。“内容是很大的一个入口,壹心理大概有1500万的用户。”老黄说,这些优质内容以原创、约稿、邀请国内知名心理学家等方式提供,并通过自家的APP、网站、公众号、广播等平台来传播,而后再慢慢将心理服务推荐给用户。创业的前4年半都很艰难,几乎没有盈利,直到2015年9月,老黄才咬着牙做内容变现。如今,内容变现主要依靠心理测试、心理课程和心理咨询,致力于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从平台上推出的课程来看,内容都与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如何谈一次不分手的恋爱,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塑造强大内心……”老黄说,他们会挑用户需要的选题,再找最适合的老师来讲授。为了更确切地了解客户需求,团队中约有一半人员是心理学专业出身。壹心理刚推出不久的“心探社”,就是针对年轻人的第一个自我成长社群。壹心理内容变现的一大支柱是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