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规划

合肥市科技局

2017年4月1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合肥当前正站在一个新的创新历史起点上,省市领导提出建设合肥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是一项大的战略举措,对提升合肥、安徽创新驱动有着重大意义。

一、建设意义

合肥定位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是省会省城市中唯一完整拥有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城市。大湖与创新是合肥两张靓丽的名片。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已在科技创新的成果、主体、平台、生态环境等方面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创新体系,这为建设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与生态正呈现出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从全球范围看,当前在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两者之间面临一种两难境地,而科技创新为治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模式;生态环境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基础的物质和材料,更成为科技创新研究的重要对象和关键领域。科技与生态两者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从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看,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为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促使其获得更多的创造性成果,从而推动科技创新事业的迅速发展。

现代科技与生态文明的融合是合肥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合肥科教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同时,合肥是全国唯一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的省会城市,生态环境本底良好,具有优越的发展空间。当前,合肥在科技创新与生态、生活、生产的关系上存在融合深度不够、共生形态不强的现象,这已经制约了合肥在国家乃至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提升。因此,建设合肥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不仅是推动安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合肥全面加速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的重大战略举措,更是探索构建科技与生态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和新路径、引领科技与生态实现双赢发展的关键抓手和空间载体,其将为合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转换和质量效益持续提升提供重要的科技创新支撑,这对于合肥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实现“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发展目标、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副中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建设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有利于将合肥创新、生态、产业三大优势有机整合。合肥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对资源、能源平衡和环境承载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等将面临更多考验,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加速科技与生态的融合已经迫在眉睫。合肥在继续夯实“创新高地”的同时,必须研究和探索环巢湖区域的开发利用,在确保巢湖“一湖清水”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找出一条科技与生态有机融合的创新发展之路。

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巢湖生态资源利用率不高,巢湖这一合肥最大的生态资源在创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没有得到显著提升、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特别是在生态与科技深度融合上没有发挥关键作用,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科技创新支撑力不强。

二是科教资源创新辐射力不强,创新对生产、生活、生态的影响力不够,科技金融、科技中介等服务功能仍需完善,为科技创新服务的各级各类公共设施仍要加大建设力度。

三是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力较弱。科技创新资源“碎片化”、“孤岛化”现象依然存在,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运用能力和整体综合效益仍需提高。

相关案例借鉴:

美国硅谷科技园区。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中部的旧金山湾附近,区域总面积约4800平方公里。硅谷模式的关键是建立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不寻常的伙伴关系,在发展建设上采用了细胞式生长的路径: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和空间拓展,使硅谷由一个个分散布置的独立小镇连成成片的城镇群。每个城镇均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与功能,由核心向外布局商业服务业区、科研办公区、居住区以及产业区等功能片区,如同一个个“细胞”。各“细胞”由生态廊道相隔,是城市用地增长的弹性化边界,主要交通干线以“TOD”模式将各“细胞”串联起来。

英国M4高科技走廊。M4高科技走廊被描绘为英国的硅谷,其空间范围从伦敦向南、沿着M4高速公路直到海滨城市布里斯特,是由一批中小城市连缀而成的高新科技产业聚集区。M4走廊的交通条件极好,是很多大科技公司如Cisco、微软、惠普等的总部所在地,一大批科技精英人群聚集在此。这里也由此成为英国最有活力的科技发展区。M4走廊的重点功能区包括高科技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生活配套设施以及空港区等,共同构成了英国的科技创新中心。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以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为主体,东西向长约30公里,南北向宽约7公里,总面积约224平方公里。空间范围东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经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西至浙江农林大学,是一条东西向的带状科技创新集聚区。其空间布局为“一带、三城、多镇”,其中“一带”是东西向的主轴发展带,“三城”包括浙大科技城、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多镇”即走廊沿线具备不同功能的特色小镇和创新区块。在发展路径上,主要是强化需求导向的创新链、拓展高端融合的产业链、部署渠道活跃的资本链、打造外联内畅的交通体系、导入高品质的服务功能和完善保障机制。

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该走廊是G60高速公路的松江段,全长40公里,区域面积约283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廊九区”的建设框架。“一廊”:东起临港松江科技城,西至西部科技园区,形成产城融合的科创走廊;“九区”包括临港松江科技城板块、洞泾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松江新城总部研发功能区、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国家级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松江出口加工区、松江大学城双创集聚区、松江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园区、松江西部科技园区。

国内外典型科技创新走廊的发展建设经验及对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的启示包括以下方面。

科技生态融合。根据科技人才流动的相关理论可知,科技创新在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能够取得更优秀的绩效和成果。国内外的科技创新走廊基本上都位于生态环境优美的区域,这为区内企业和居民提供了优质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保证了科技创新走廊拥有“第一资源”和“天然吸引力”。

辐射影响巨大。已有的典型科技创新走廊都具有明确的地域空间,尽管其物理空间规模有限,但其创造的无形辐射影响空间巨大,都成为一个区域、国家乃至全球性的科技创新发源地。

创新要素集聚。科技创新走廊的本质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集聚和整合各类科技创新要素,串珠成链,把产业、技术、科技和人才等创新要素通过轴线或者轴带有机串联和融合起来。

服务设施完善。强调以人为本,在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不断完善科技中介、交通、居住、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娱乐等服务设施,消除创新创业人员的后顾之忧。

二、关于建设思路的考虑

(一)建设思路。

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按照“中国创湾,全球智廊”的总体定位,以创新转型升级发展为导向,以优化和增强科技创新供给为抓手,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一条主线”,紧扣现代科技和生态文明“两大主题”,坚持三个统筹,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实现生产空间高效、生活空间宜居、生态空间优美,把长廊建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美丽家园;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结合历史传承、特色文化打造特色长廊;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强化区域协同协作和创新合作机制,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以协同创新牵引长廊发展,打造全国一流、全球知名的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不断提升合肥经济实力、创新动力、开放活力、人文魅力、环境吸引力和品牌影响力,成为全国科技生态深度融合发展的示范区、中国参与全球科技发展的新平台、安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发动机。

(二)基本原则。

国际视野,合肥特色。积极吸纳和借鉴国际区域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用国际思维、国际理念、国际规则引领发展,以国际化创新平台为载体,加强与国内外高端研发机构和大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加速各类创新资源的集聚融合,进一步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提升创新发展国际化水平。

生态优先,深度融合。要把科技与生态的深度融合作为建设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的首要原则。在坚守生态红线的前提下,要一手抓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手抓生态环境建设,改变科技与生态“两张皮”的现象。既要用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又要用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来吸引高端人才、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要素集聚,由此促进科技与生态的深度融合与双赢发展。

改革引领,重点突破。加大科技创新改革力度,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先易后难,补齐发展短板,率先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突破,尽快构筑包括源头研发、孵化培育、转化应用、科技中介、公共服务等在内的系统的科技创新体系,由此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资源的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