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滨湖新区规划与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合肥滨湖新区核心区绿色生态规划建设研究与探索
合肥滨湖新区核心区绿色生态规划建设研究与探索首先,滨湖新区的核心区绿色生态规划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新区位于滨湖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湖泊、湿地等。
要保持这些自然资源的良好状态,需要加强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尽量减少人为破坏。
可以建设湿地公园、植被修复区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滨湖新区的核心区绿色生态规划建设要注重绿色交通建设。
在新区内部建设便捷的交通网络,并且鼓励居民使用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减少汽车的使用量。
可以建设停车场、自行车道等配套设施,提高绿色交通的便利性和流动性。
再次,滨湖新区的核心区绿色生态规划建设要注重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
新区的建筑必须符合绿色建筑的标准,使用环保材料,提高建筑的能效,减少能源消耗。
可以建设太阳能发电设施、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等,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废物处理的效率。
此外,滨湖新区的核心区绿色生态规划建设还要注重生态农业和农村发展。
可以在核心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同时促进农民就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可以建设农村游憩区、农产品展销区等,吸引游客和消费者,打造农业休闲旅游区。
最后,滨湖新区的核心区绿色生态规划建设要注重社区建设和居民参与。
可以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绿色生态建设,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居民健康指导等活动,提高居民对绿色生态建设的意识和参与度。
可以建设社区活动中心、居民健身区等,提供公共服务和娱乐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滨湖新区核心区绿色生态规划建设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交通建设、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生态农业和农村发展、社区建设和居民参与等多个方面。
通过合理规划和全面建设,滨湖新区的核心区将成为一个绿色生态的现代化新城区。
合肥市滨湖新区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议书
合肥市滨湖新区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研究范围本项目建议书的研究范围为:皖北滨湖广场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地址和建设条件、建设规模及内容,总平面布置、建设方案、建筑节能、环境保护、投资匡算和效益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鉴于该项目属于城市综合体开发项目,随为赢利为目的,但是在经济分析时,以收回成本为宗旨。
一、编制原则1、社会效益优先原则:皖北滨湖广场的建设为滨湖新区政府办公、周边企事业办公、住宅小区居民、入住业主及合肥市人购物、休闲、娱乐等服务为主,因此应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为政府大湖名城做好区区域性服务。
2、环境效益优先原则:皖北滨湖广场是未来滨湖新区省级行政政务中心城市综合体,在规划布局和总体布置上,以做到成为一座城市标志性建筑物,注重区域环境效益,为政府、市民提供一个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生活安全舒适的生活、休闲、购物、娱乐的环境,做到功能齐全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综合体。
第三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规划用地面积:28939.50 m2(折合43.41亩)2、总建筑面积:162000m23、地上建筑面积:130000m2(包括公共管理用房及物业管理用房)4、地下建筑面积(含人防面积):负二层32000m25、容积率:≤4.56、建筑密度:≤45%1 / 177、绿地面积:≥20%8、停车配置位(小型汽车):商务办公:0.8车位/ 100m2;商业零售: 1车位/100m2,地面配置≤25%9、总投资:64833万元。
第四节结论和建议依据本项目以商业为项目发展核心物业,遵照商业价值最大华、特色商业开发及商办价值适度创新的原则:1、商业为主导开发模式,商业体量设置在6万㎡区间,同时需增加商业体量,建议开发地下商业空间;增加商业可售面积;其中自持约2.1万㎡;项目需打平现金流。
2、商业考虑到销售,建议以特色街区商业和主力店商业为组合的形式,商业形象需突破创新;3、而商办市场压缩体量;开发量在6-7万㎡;办公需适度突破;需关注后期商业运营和价值增长;业态定位要点:本项目在滨湖新区的城市应差异化产品及滨湖新区城市位是什么考虑:1、在满足规划条件车位配置数量的情况下,应增加停车位数量和车辆出入方便,基于商务、办公及未来要求。
合肥滨湖调研报告
合肥滨湖调研报告合肥滨湖位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是合肥市的市辖区之一。
作为合肥市的核心发展区域,滨湖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为了更好地了解合肥滨湖的发展情况,我们对该地区进行了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一、地理位置:合肥滨湖位于合肥市中部,北临庐阳河,西面为巢湖,东接长江。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合肥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发展中心。
二、产业发展:滨湖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气候宜人,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和渔业的发展。
农业以水稻、蔬菜和水果为主导产业,渔业以鱼类养殖为主要经济来源。
此外,滨湖区还积极发展现代化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合肥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旅游资源:滨湖区自然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
其中,滨湖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独特的湿地景观和生态系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自然爱好者。
此外,滨湖区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庙堂文化长廊和古代村落等,体现了合肥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四、生活配套:滨湖区拥有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
包括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
滨湖区的教育资源丰富,有大批优质学校和高等院校,为居民的教育需求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滨湖区还有众多购物中心和娱乐场所,满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娱乐需求。
五、发展潜力:滨湖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作为合肥市的核心发展区域,滨湖区积极引进高新科技企业和创新项目,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此外,滨湖区还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和投资机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和企业来此创业和发展。
可以预计,未来滨湖区将继续保持快速的经济增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合肥滨湖作为合肥市的核心发展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发展资源。
经过调研,我们可以看到,滨湖区在农业、旅游、产业发展和生活配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信在合肥市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滨湖区将成为合肥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区域。
关于合肥滨湖新区规划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_张亮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策论园地关于合肥滨湖新区规划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张亮(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摘要]“滨湖新区”的概念于九十年代中后期提出,本世纪初进入实质性的讨论阶段,“十一五”规划正式将其落实到实施阶段。
对于滨湖新区的建设,争论颇多,笔者认为争论中提到的利弊因素,应该都是客观的,但新区的建设具有客观历史必然性,也是合肥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滨湖新区理论实践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带,因淝河之水穿流汇合而得名,经过建国后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由建国初的四五万人口、城区面积2.14平方公里的一个残破不堪的小城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城市,截至2003年,合肥市区现有人口150多万,建成区面积150平方公里城市空间结构以风扇形城市用地为基础,将城市划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5个用地组团,各组团之间保持以绿地、河流农田等生态用地为隔离带[5](P254)。
实践证明,这种布局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安排,也使城市发展富有弹性。
在原有规划中充分利用旧护城河水域,将其发展成环城绿化带,同时在城市东南、西北、东北也规划了大片绿地楔入城市;在城区近郊有紫蓬山和巢湖作为城市的后花园,形成独特的园林城市。
一、合肥城市空间拓展的必要性1、以城市区域化为动力,构建省会经济圈“当今的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以城市--区域一体化参与不同区域层次的竞争,强化了“大城市化”在城市化战略中的地位,这一现象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尺度。
”作为安徽的省会,合肥的首位度与其省会身分并不相称,下表是合肥与相邻省份省会在城市人口、经济总量及人口密度的相关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七个省会城市中合肥人口数、所占该省人口比例、GDP总量均最低,GDP所占的份量仅高于济南,位列倒数第二(但GDP量却只是济南的三分之一强),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均不够理想。
合肥滨湖低碳开发现状及建议
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 /学术论坛811 合肥滨湖低碳开发概述合肥市在2013年时被批准为中美低碳生态试点城市,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国内认定的首批试点城市,到了5月份,合肥滨湖新区被进一步认定为中美低碳生态城市,作为示范区,滨湖被要求进一步完善试点内容,对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建设以及新能源应用等方面的内容不断细化,真正做好模范工作。
此后,合肥滨湖的低碳开发不断完善,到了2015年再次被选为中欧低碳生态城市,是全国第1批8个合作项目综合试点示范城市之一。
1.1 政府内部形成示范效应合肥政府为新区的低碳开发和建设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法律为低碳开发活动提供准绳。
早在2006年,合肥市是全省最先提出低碳节能50%的城市,这套标准在滨湖新区的建设中被严格执行,到了2009年,合肥市将建筑的节能指标提高到65%,这一高标准最先在新区的大型建筑实施,直到2017年面向全市民用建筑实行。
同年,合肥市启动《合肥市绿色建筑发展条例》起草与审议活动,将低碳减排提升至法律层面。
其次是政府成立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领导小组,致力于打造城市低碳开发模式,共规模化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面积超1000×104m 2,年碳排放减少超76000t。
1.2 政府外部积极引导合作合肥政府对外一方面积极引导城建行业企业低碳减排,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2011 年,针对城市建筑节能减排的相关新规定陆续出台,合肥政府针对滨湖新区的城建单位和企业做出了若干低碳减排要求,2012年,将低碳绿色作为强制性行业标准纳入城市规划建设,滨湖新区的低碳开发成功从政府内部走向外部全行业。
另一方面,合肥政府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2013年启动滨湖新区中美低碳生态城市试点示范建设,针对水循环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多个方面制定5个专项低碳规划;2015年,成为中国首批中欧低碳生态城市综合项目试点示范城市之后,合肥市扩大了低碳开发的范围,将节能环保的要求渗透到城市建设的投资、融资、水资源和水系统的开发利用、建筑的绿色设计与建造等领域,完成超过30×104m 2的污水改造。
合肥市滨湖项目及物业发展定位分析报告
合肥市滨湖项目及物业发展定位分析报告一、项目背景合肥市滨湖项目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是合肥市的新兴发展区域。
该项目占地面积较大,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优势。
在合肥市的规划中,滨湖新区被定位为综合性新区,将成为合肥市政府的中心区域和经济中心。
滨湖项目的开发,将有助于推动合肥市的经济发展和提升城市形象。
二、项目定位1.经济中心:滨湖项目将被打造成合肥市的经济中心,引进大量优质企业和项目,吸引资本和人才流入。
通过产业聚集、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延伸,提升滨湖项目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2.居住中心:滨湖项目将建设高品质的住宅区,提供丰富的生活配套设施和服务,满足人们对优质居住环境和便利生活的需求。
注重生态环保和景观设计,打造宜居的居住区域。
3.文化中心:滨湖项目将注重文化建设,打造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软实力。
通过建设文化场馆、艺术街区和文化公园,培养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观念。
4.教育中心:滨湖项目将重点发展教育事业,引进优质的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通过打造高水平的学校和教育基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5.创新中心:滨湖项目将注重科技创新和创业发展,引进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打造创新创业的孵化环境和平台。
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服务,吸引创新创业者和投资者,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
三、物业发展定位1.高档住宅:滨湖项目将建设高品质的住宅区,打造出高档住宅项目。
注重建筑设计和户型布局,提供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
通过物业管理和服务,提供优质的居住体验,吸引高收入人群和高净值人群购买。
2.商业综合体:滨湖项目将建设商业综合体,引入品牌商业和特色店铺,打造出多功能的商业空间。
注重商业规划和格局布局,提供丰富的购物、娱乐和餐饮体验。
通过营销策划和品牌宣传,吸引消费者和品牌商家入驻。
3.商务办公:滨湖项目将建设商务办公楼,打造出高端商务办公区。
注重办公环境和设施,提供便捷的商务服务和办公支持。
合肥滨湖新区规划
• 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是合肥城市发展史上的大 •
跨越,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建设中取得 的成果,并在实践中丰富了城市科学发展的内涵。 解放思想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前提。转变城市 发展方式是城市建设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必须突 破传统发展模式和发展观念的束缚,树立科学发 展新理念。合肥市委、市政府抓住解放思想这个 关键,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着重克服阻碍现代 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思想障碍。解放思想与建设 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结伴同行、相互促进,“立大 志、谋大略、吃大苦、成大业”成为合肥市民崇 尚的“滨湖精神”。
四个副中心、一个滨湖新区的现代化大城 市框架,实现城市形态由单中心、高集聚 向多中心、组团式转变;由环城时代向滨 湖、临江城市的方向演变,打造独具魅力 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 滨湖新区在新区规划中共分为启动区、核心区、
拓展区。按照建设计划,启动区的率先启动建设 肩负着奏响整个滨湖新区建设号角以及引领、带 动其它区域建设的重要使命。滨湖新区启动区规 划以城市快速为交通主轴线,以城市生活性干道 为连接纽带,形成“一心一街一廊三社区”加 “中学片区”的规划结构。空间规划上采取规模 化成片建设、高层底密度的模式,确保高速发展 的
• 滨湖发展战略要与环巢湖发展联系起来,
这种新的城市空间系统应是更好地利用和 发展现有自然条件的城市化空间系统。水 是城市的灵魂,有水城市才有灵气,营造 滨水、滨湖城市,构建生态合肥。
合肥目前的旅游产品主 要集中在观光、会议、商务 等几个方面,产品结构不合 理,需要补充度假旅游产品 类型。合肥市应该充分利用 靠近巢湖的滨水优势发展滨 湖度假旅游。巢湖旅游开发 将增强合肥旅游的吸引力和 辐射力,扭转合肥旅游产品 核心吸引力不足的局面,促 进合肥向旅游目的地城市与 旅游集散中心城市转变,树 立特色鲜明的安徽省旅游中 心城市形象,促进安徽旅游 的全面提升。
最终:合肥滨湖新城整体规划
功能构成策略——优势产业集聚,服务功能集聚,多元功能复合;集聚长三角区域性
产
业
规
划
功能,突出城市科技优势功能。
以建设滨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 目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带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以环巢湖国
家级旅游区为载体,形成长三角区域
性特色功能的集聚,包括会展中心、 省级旅游基地、会议中心、大型主题 公园、区域型总部研发基地、徽商论 坛等,并实现各功能的融合互动。
道
路
交
通
公共交通规划: 1、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一横一纵 两条轨道线 2、BRT系统 3、大站公交线:补充BRT系统网 线不足的问题 4、区内环形交通线 5、公交枢纽与首末站:规划公交 主枢纽2个,辅助枢纽8个,首末站若干
道
路
交
通
规划快速路:一横两纵 一级主干路:五横八纵 二级主干路:片区相互联系 的主要道路 次干路:联系相邻片区 支路:满足片区内组团之间 交通联系和短距离交通
核
心
区
轨道交通: 环湖轨道线为远景规划设想, 促进环湖地区开发。
核
旅游规划
心
区
生态保障策略——强调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城市典范
生
态
景
观
生
态
景
观
生态规划: 将滨湖区内的水面、湿地、植被 等斑块通过不同规模和结构的廊道相
互串联、贯通,以绿干、绿枝、绿叶
的层级结构构成一个可以循环流动的 网络系统,为城市的持续生存发展提 供基础性的支撑功能的资源和服务。
可以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新区可以积极引进和培育一些工程机械、环保设备、
配套企业。瞄准国际和国内内先进技术资本的转移,吸引电子信息企业落户新区,推进信
滨湖新区规划
滨湖新区规划1. 引言滨湖新区是指位于湖泊或河流附近的新城区。
以滨湖新区为例,本文将对滨湖新区规划进行详细探讨。
滨湖新区规划是为了合理利用滨湖资源,促进区域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规划背景滨湖新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必须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环境保护、交通便捷、居住设施和公共服务等。
滨湖新区规划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2.1 环境保护滨湖新区处于湖泊或河流附近,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
在规划中,应该注重保护湖泊水质,防止污染源向湖泊排放,加强湖泊的保护和管理。
2.2 交通便捷滨湖新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居民的出行需求,在规划中设置交通枢纽,方便居民前往市区或其他城市。
同时,应优化道路网络,设计合理的交通流线,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
2.3 居住设施和公共服务滨湖新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居民的居住需求,建设多样化的住宅类型,提供高品质的居住环境。
同时,应配套建设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店等,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需求。
3. 规划目标滨湖新区规划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具体的规划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环境可持续发展滨湖新区规划要注重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提供宜居环境。
3.2 经济发展滨湖新区规划要提供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吸引投资,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3.3 社会服务滨湖新区规划要建设完善的社会服务设施,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3.4 城市形象提升滨湖新区规划要注重城市形象的提升,建设美丽的城市景观,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4. 规划内容滨湖新区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地域规划滨湖新区规划要确定新区的边界和范围,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分区规划等,合理布局各类用地,保障各类功能的协调发展。
4.2 交通规划滨湖新区规划要设计合理的交通网络,包括道路、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确保交通便利性和效率。
合肥滨湖新区新城区建设:一个案例的启示
合肥滨湖新区新城区建设:一个案例的启示合肥滨湖新区新城区建设:一个案例的启示作者:宋宏来源:安徽日报添加日期:13年05月21日当下中国正在发生有史以来人口转移规模最大的城市化进程。
适应这一进程,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近年间剧烈扩张,更有众多城市实施了新城区开发。
安徽作为工业化、城镇化高成长性的省份,设想到2015年城镇化率超过50%,2020年接近60%,2030年接近70%,为此将着力建设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区域性特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显然,这都涉及到新城区开发建设。
那么,如何科学高效地开发建设新城区?笔者在合肥滨湖新区调查时感到,该区的开发建设经验值得探究,其建设理念与开发效率给人以有益启迪。
合肥市滨湖新区从2006年11月开始建设,到2012年累计投入486亿元,建成区面积达18.21平方公里,主要道路网围合面积达32平方公里,相当于新建了两个合肥老城区;城市绿化覆盖率55.8%,原有不良的生态环境经过高效整治面貌焕然一新;吸引了一大批高端现代服务业入驻,正在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常住人口已超过36万人,一座基础设施趋于完备、产业和社会事业初具规模、居民安居乐业、城湖和谐共生、人气快速汇集的湖畔新城拔地而起。
纵览新区的城市形态和建设速度,总使观者赞赏和惊叹。
探究其开发建设轨迹,我们可以发现,秉持与践行产城一体化开发和生态型城区建设的理念,是滨湖新区突出的成功之道。
追溯新城开发的国际经验和理论,新城理论起源于阿伯克比(PatrickAbercrombie)在1940年完成的大伦敦规划,该规划的主导思想是在已显“城市病”的大城市周边新建一批卫星小城市,以分散人口、工业和就业,形成组团式的城市区,强调新城建设必须是人口居住与产业发展同步。
在以后的各国城市化演进中,新城理论不断丰富发展,在空间规划和开发建设上形成了许多创新理念。
然而,阿伯克比的新城理论把人口居住、产业发展和就业紧密结合为一体的理念仍然是不可颠覆的基本指导理念。
合肥滨湖建筑调研报告
合肥滨湖建筑调研报告1. 背景介绍合肥滨湖地区位于合肥市中部,依托滨湖资源的优势,近年来快速发展成为合肥市的新兴经济区域。
滨湖建筑作为这一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次报告旨在对合肥滨湖建筑进行调研分析,了解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
2.1 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我们深入了解了合肥滨湖建筑的地理位置、规模、建筑风格和功能分类等方面的情况。
我们参观了滨湖地区的高楼写字楼、住宅小区、商业综合体等不同类型的建筑,通过观察、拍照和采访工作人员,获取了第一手资料。
2.2 问卷调查为了获取更多居民对于滨湖建筑的看法和需求,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并进行了调查。
我们在滨湖地区的商业中心、公园、居民小区等地分发了问卷,并邀请居民填写。
问卷包括对滨湖建筑外观、功能配套、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评价和意见。
2.3 数据分析通过对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得到了对合肥滨湖建筑现状的客观认识和评价。
3. 调研结果3.1 建筑特点合肥滨湖建筑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写字楼大多采用现代化的设计风格,楼体高耸、幕墙装饰,给人以现代化、科技感较强的印象。
住宅小区则多以高层建筑为主,配备完善的物业管理和生活配套设施。
商业综合体结合了商务办公、购物娱乐和餐饮等功能,拥有丰富的商业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3.2 居民需求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居民对滨湖建筑的评价和需求。
大部分居民认为滨湖建筑的外观设计新颖独特,增加了城市的美感和现代气息。
同时,居民对于滨湖建筑的功能配套、服务质量和环境卫生也提出了一些改善意见,希望能有更多的便利设施、高品质的服务和整洁的环境。
3.3 发展趋势随着合肥滨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滨湖建筑发展的趋势也日益明显。
首先是建筑风格上的多样化和创新化,更多的建筑将引入绿色建筑、智能化建筑等理念和技术。
滨湖新区调研报告——周春阳
城市规划原理调研报告——关于滨湖新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调研地点:合肥市滨湖新区调研人员:周春阳班级:09城规(2)班学号:016指导老师:叶小群调研时间:2011年10月前言:合肥市滨湖新区,即指历次规划中预留控制的东南引风口地带和城市机场南部地带。
区域内自然景观良好,水系较多,其具体范围为南依巢湖,北靠二环南路,西接上派河和合安高速、东临南淝河,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90平方公里,其中312国道以北(北部片区)规划面积约27平方公里;312国道以南至十五里河(中部片区)规划面积约80平方公里;十五里河至巢湖岸边(南部片区)规划面积约83平方公里。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南部片区一期建设区面积初定为20—30平方公里。
滨湖新区的建设将使合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滨湖城市,沿巢湖风景线将成合肥的主要特色和魅力所在。
新区的核心功能将体现为行政办公中心、商务文化会展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和综合居住等。
滨湖新区是合肥未来通过巢湖,走入长江,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门户,是合肥未来新形象的集中展示区。
并通过“十一五”及更长时间的努力将滨湖新区打造成独具魅力的现代新城区和城市未来的新名片。
滨湖新区正式启动建设于2006年11月,按照“世界眼光,国际一流,合肥特色”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启动区确定在紫云东路以南,沪汉蓉高速以东的区域。
启动区与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仅一路之隔,水、电、气、热等公共资源接入便捷。
已建成的高速公路网和骨干道路网,四通八达。
正文:关键词:意义重大概念性对策建议管理战略一、建设滨湖新区意义重大1、建设滨湖新区是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的现实需要。
合肥是中部省会城市中最靠近长三角的城市,也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产业基础较好,交通枢纽作用显现,综合商务成本较低,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2006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城市人口258万人,城市化率%。
相对自身而言,合肥这几年发展很快,但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名仍然靠后。
滨湖新区规划
通江达海都市梦今与巢湖一起飞——起跑线上的滨湖新区一、滨湖、通江、达海——都市发展的新图标改革开放以来,合肥经历了城区的数轮快速扩张,城市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品质、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经济实力、城市竞争力、城市首位度都得到了长足的提升。
2005年,合肥市已经发展成为建成面积224.7平方公里、市区人口224万的省会城市,现代化大城市的框架逐渐成型,日渐丰满。
城市的飞速发展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老城区的负担越来越沉重,城市发展的空间受限,资源匮乏,效率低下。
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重新认识合肥城市的地位、作用,从而科学地规划合肥,合理地确定城市布局、有计划地控制和调整城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竞争力,任务非常关键。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
合肥“居皖之中、居巢湖之滨”,八百里巢湖碧波浩荡,是合肥远可收,通江达海之利,为经济发展注入无穷活力。
创建通江达海都市,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逐水而居,近可获生活取用之便,充分沐浴它给城市带来的灵气,远可收通江达海之利,为经济发展注入无穷活力。
创建通江达海都市,是合肥广大市民多年的梦想。
2002年区划调整以后,合肥市就下一步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在战略规划研究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等单位提出了引湖入城的设想。
2003年包河大道建成后,巢湖距合肥主城区不过10多公里,车程10多分钟,往滨湖方向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
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科学论证,提出“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合肥特色’的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彰显合肥城市个性和特色”的构想。
省委七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要求合肥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努力打造成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2006年初,把合肥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已经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市委八届十次会议提出按照“新区开发、老城提升、组团展开、整体推进”的思路,推动合肥市向“141”布局扩展,即改造提升核心主城区,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依托主城区,在主城区的东、西南、西、北方向建设4个城市副中心,沿巢湖方向逐步建设一个生态型、现代化的新城区——滨湖新区,努力实观合肥向“环城一滨湖一临江”的演变,实现城市形态由单中心、高集聚向多中心、开敞式转变,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辐射能力。
UC头条:滨湖省府规划重大调整!3976亩住宅地,中轴爆出大量商服地
UC头条:滨湖省府规划重大调整!3976亩住宅地,中轴爆出大量商服地滨湖用地规划又改了...据合肥市规划局最新公示,省府中轴、省府东1297公顷面积规划出炉。
省府新增了不少商服地块,省府东新增大面积居住地。
1省府中轴、省府东规划调整公示5月26日,合肥规划局公示滨湖片区BK04、05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省府中轴、省府东规划用地都有变化,居住面积3976.5亩。
省府东BK04单元:用地面积611.96公顷,人口规模3.6万人,居住用地面积65.9公顷,商业服务业用地面积70.2公顷。
点击加载图片省府东BK05单元:用地面积685.5公顷,人口规模13.26万人,居住用地面积199.2公顷,商业服务业用地面积34.5公顷。
点击加载图片对比3月份的滨湖详细规划图,下面看一看哪些地块有所更改:点击加载图片1、省府中轴商服地块增多根据与此前的地块规划对比来看,省府中轴地块的变化:安徽路与南京路交口东南角地块,原本的教育用地、商业用地面积扩大;安徽省府旁,方兴花园旁新增一块商业用地。
南京路与上海路交口临近两个地块,新增机关团体用地;点击加载图片点击加载图片(注:左图为原先规划,右图为当前规划用地)值得一提的是,更早前省府中轴爆出的规划中,还有不少居住混合地块,如下图:点击加载图片但现在看来,省府中轴的居住地愈发稀缺了~2、省府东居住地增加根据与此前的地块规划对比来看,省府东地块的变化:紫云路与上海路交口东南角地块改为公园绿地用地,也就是云峯中心、招商雍和府旁边;珠海路与天津路交口东南角新增大面积居住地;上海路与万泉河路地块由交通设施用地改为医疗用地;宁波路以南布局了大片交通设施用地,另外在珠海路与泉州路交口处新增一所小学。
点击加载图片点击加载图片(注:左图为原先规划,右图为当前规划用地)改动后,无论是对省府中轴还是省府东板块,配套进阶,对生活的品质会有更大的提升。
而且省府中轴,商业、机关单位等设施配套均匀罗列在绿洲两侧,发展利好与教育、医疗、商业等综合配套汇聚,省府板块本身就是寸土寸金之地,未来价值还将提档升级!2省府、金融大片住宅地曝光在此前,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一口气公示了滨湖多宗地块,新增了好几宗住宅地。
合肥滨湖发展前景
合肥滨湖发展前景合肥滨湖是合肥市的一个重点发展区域,也是合肥市未来的发展重心之一。
合肥滨湖区位于合肥市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离合肥高铁站和机场都很近,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未来合肥滨湖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以下是我对合肥滨湖发展的展望:首先,合肥滨湖地区将成为合肥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合肥滨湖区已经聚集了一些大型企业,如阿尔斯通、迈瑞医疗等,这些企业的到来为合肥滨湖带来了资金、技术和人才,为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随着更多的企业来到合肥滨湖,地区将逐渐形成一个集产业、商业和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
其次,合肥滨湖将成为合肥市的新的科技创新中心。
合肥市已经确定了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城的战略目标,合肥滨湖将成为重点打造的科技创新核心区。
目前,合肥滨湖已经建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有很好的科研基础和产业链优势,有望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和高端人才来此发展。
未来,合肥滨湖将成为合肥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重要基地,推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再次,合肥滨湖将成为合肥市的新的创业创新特区。
创业创新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合肥滨湖将给予创业者更多的机会和支持,提供创业场所、政策扶持和企业服务等,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未来,合肥滨湖将成为各种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基地,形成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集聚,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增加。
最后,合肥滨湖将成为合肥市的新的生态宜居区。
对于合肥市来说,生态宜居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合肥滨湖区地处山水环抱,自然生态环境优良,人居环境宜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未来,合肥滨湖将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进绿色建筑、环保产业和生态旅游等发展,打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区。
总之,合肥滨湖作为合肥市的一个重点发展区域,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合肥滨湖将成为合肥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创新中心、创业创新特区和生态宜居区,为合肥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合肥滨湖建筑调研报告
合肥滨湖建筑调研报告合肥滨湖位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是一个以滨湖风景为特色的城市地区。
近年来,合肥滨湖的建筑发展迅速,成为该地区的一个重要特色。
本文将对合肥滨湖的建筑情况进行调研,并撰写相对详细的报告,以下是报告的主要内容。
合肥滨湖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古老的传统建筑,也有现代的高楼大厦。
首先,合肥滨湖的古老建筑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地区,这些建筑大多数是清代或民国时期建造的,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中,合肥古城墙、包公祠以及敬亭山石刻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欣赏。
另外,合肥滨湖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民居建筑,如四合院和骑楼,这些建筑呈现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精美和独特之处。
随着合肥滨湖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建筑也在迅速兴起。
合肥滨湖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改变了这个地区的城市风貌。
合肥国际金融中心、黄山国际大酒店等建筑高度突出,造型独特,给合肥滨湖增添了现代化的气息。
此外,还有一些大型购物中心和商业广场相继落成,为合肥滨湖的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
合肥滨湖的建筑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线,也对当地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比如,大型购物中心和商业广场的建设,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和投资者,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而高楼大厦的兴建,则为合肥滨湖提供了更多的办公空间,满足了企业的需求,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随着建筑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城市拥挤的交通状况加剧,给市民的出行造成了困扰,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压力。
另外,高楼大厦的大量兴建,导致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张,给土地资源的利用带来了困扰。
因此,在合肥滨湖的建筑发展中,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规划城市布局,确保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
总的来说,合肥滨湖的建筑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既有古老的传统建筑,也有现代的高楼大厦,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貌。
建筑的发展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然而,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滨湖新区规划与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摘要:新区发展正在中国各大城市蓬勃兴起,也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决策者和城市规划者关注的焦点。
作为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前沿阵地,滨湖新区是提升合肥形象与竞争力的重要部分。
但由于建设经验不足、城市发展整体水平较低、生态环境较差等原因,滨湖新区已经出现了多方面的发展难题。
本文将依据城市规划中的经典之作——雅典宪章,探讨滨湖新区开发与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合肥市滨湖新区,开发与建设,雅典宪章,问题与解决途径1.发展背景合肥是中部省会城市中最靠近长三角的城市,也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产业基础较好,交通枢纽作用显著,综合商务成本较低,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2006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1073.86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城市人口258万人,城市化率55.8%。
相对自身而言,合肥这几年发展很快,但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名仍然靠后。
作为省会,合肥的发展必须置于全省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和带动力。
各国城市化的实践表明,大城市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比小城镇要具有明显的优势。
合肥依傍巢湖,而后者的生态资源优势和通江达海的区位特点,十分适合建设一个风景优美、交通发达的生态新区,因此,建设滨湖新区,打造通江达海的安徽“浦东”是合肥乃至安徽省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历史选择,此举必将进一步优化各种资源配置,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合肥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合肥在中部率先崛起的目标。
图1 滨湖新区方位图2.滨湖新区基本概述滨湖新区位于合肥主城区南部,南依巢湖,北靠二环南路,西接上派河和合安高速、东临南淝河,规划总用地面积196.9平方公里。
其核心功能是行政办公中心、商务文化会展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居住综合新区等。
形象定位是合肥的城市名片,合肥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门户,体现滨水的、生态的、现代的、地方的空间形象。
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合肥特色”的总体思路,通过公开招标、专家评审、公众参与和多轮的科学整合,形成了滨湖新区概念性整合规划。
2007年10月,滨湖新区建设正式启动,目前,3.5平方公里的的启动区建设基本完成,连接主城区与滨湖新区的全长12公里的徽州大道畅通无阻,480万平方米的“滨湖世纪城”巍然屹立。
建设者们创造的体现合肥精神的“滨湖速度”,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好评和社会各界的赞赏。
然而鉴于合肥城市建设的能力有限,对未来的发展判断还不够到位,合肥滨湖新区在规划和建设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运用一套合理的规划体系和章程,去评估滨湖新区的发展与建设,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对滨湖新区下一阶城市的建设任务有重要意义。
3.理论武器:雅典宪章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第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这个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雅典宪章》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集中反映了“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
《雅典宪章》首先提出,城市规划的两个关键词为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保证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同时,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引起。
因此,在区域规划基础上,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并强调居住为城市的主要因素。
依照这一理论武器,结合笔者在合肥学习生活近18年的经验感悟,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分析出合肥滨湖新区的规划建设问题,并探讨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
4.存在问题4.1 居住功能问题(1)空气质量差滨湖新区开发建设以来,历经大拆迁、大建设和地铁建造三个转折性时刻,区域内部的金融业、服务业、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大范围的建设与改造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
尽管滨湖新区的空气质量已经是整个合肥市的“优胜者”,但空气质量仍不容乐观。
更糟糕的是,周边的撮镇、店埠等乡镇,每逢油菜收割时,大批农民都会焚烧秸秆,滨湖新区正好处于这些地区的下风口,因此焚烧产生的烟雾,使得滨湖区雾霾频发,生活质量大大下降。
(2)居住社区公共设施配套的建设和管理难题合肥市的房地产行业起步晚、发展缓,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的商品房均价排名倒数;滨湖新区由于开发时规划不够完善,住宅开发项目规模大小不一,建设时序也不统一,因此区域内小设施重复建设,而上规模的设施难以又达到理想的配建要求,这就导致整体城区还基本属于非城市型区域,典型代表就是滨湖新区没有同步建设大型CBD、国家级会议中心、省市级政府部门办公地等大型地标建筑,明确的中心次城区也尚未显现,导致居民长时间生活不便。
同时,滨湖新区的公共配套设施产权关系不明晰,造成经营管理上的困难。
例如合肥师范附属小学、合肥师范附属第二小学、滨湖新区幼儿园等学校,就因为本住区封闭式服务,生源数常年短缺,屡屡上报寻求解决办法。
(3)巢湖生态环境问题滨湖新区依靠巢湖而建,打造大湖名城是滨湖的目标。
然而目前,巢湖湿地面积逐步减少,沿岸的水土流失加剧,水体芋泥不断增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湖岸出现塌陷、湖盆变浅、容积缩小等问题,蓄洪防旱能力大大降低。
目前滨湖区段巢湖最大水深仅3.77米,平均水深仅2.69米,水运能力明显不高。
同时,巢湖的污染情况不容乐观。
滨湖区段整体水质中度污染,湖区呈中度富营养状态,其中西半湖呈重度富营养状态,高温天气常常产生蓝藻等现象,散发阵阵恶臭。
严峻的水质污染状况使得巢湖水暂不能饮用,滨湖地区的饮用水现今仍然来自于合肥市西北角的董铺水库。
环巢湖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关系到新区建设的成败,也是合肥整体发展的成败症结。
因此,治理巢湖生态问题刻不容缓。
4.2 工作问题(1)产业核心建构出现阻碍,产业升级面临难题上海浦东新区,受益于母城的强大经济能力和辐射能力,成为了国家级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反观滨湖新区,受限于合肥市较弱的整体经济能力和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区域发展的后续资金并不充足,使得新区的产业核心园区建立及产业转型等工作停滞不前。
同时产业结构没有优化,目前滨湖区第三产业比重仍然不够高,尚未实现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金融、服务、旅游等核心行业竞争力仍不够强大。
这样的产业结构矛盾不仅影响了新区发展速度,也不利于合肥提高中心城市综合职能。
(2)竞争压力导致滨湖新区发展滞后新区是上海经济的二级影响区,同时也受到武汉经济区的辐射,但新区都没有与二者建立密切的经济联系。
其次,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一部分,滨湖新区不属于沿江产业轴带,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了沿江城市经济产业的联系之外。
综上,滨湖新区与周边强力地区在空间的接近目前是“不得反失”,各种资源由于不断被东部沿海和武汉吸收而流失,接收东部经济辐射带动和产业扩散遭遇了很大的障碍。
因此,滨湖新区目前可谓是“腹背受敌”。
4.3 游憩问题(1)旅游业尚未融入新区规划建设上海之外滩风光,南京之都城气息,杭州之西湖美景,青岛之滨海特色……这些有旅游资源的名城全部将旅游资源进行包装和产业运作,大大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城市竞争力。
尽管邻近巢湖而建,滨湖新区的城市形象却很难和巢湖秀丽的风景相联系。
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但是滨湖新区在城市规划中却未将旅游业划入。
反观其他有远见的旅游工程,如桂林的“两江四湖”、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都是生态与城市建设相得益彰的佳作,值得滨湖新区借鉴。
(2)缺乏标志性建筑,旅游产业不够集中早在1998年,合肥市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时,缺乏标志性建筑的问题就已显现。
如今的新滨湖由于旅游业开发较晚,缺乏旅游业的龙头地标,很难在旅游市场中吸引投资和客源。
尽管环巢湖旅游业产业众多,但没有较为突出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在未来很难占领旅游市场的大份额。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归因于巢湖的行政管理部门太多,区域间协调和发展难以统一进行;一方面由于巢湖有限的生态承载力,如何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畴内做大做强旅游业,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政策,绝非短期内可以完成。
但对于滨湖新区而言,这些问题若不提上日程,滨湖新区“湖城共生”的理念就难以实现。
4.4 交通问题(1)交通系统落后,区间联系和运输承载力差滨湖新区距离合肥市主城区中心近20公里,区间联系存在着先天的困难,因而新区内部及新区与主城区的交通建设需要庞大的财政支持,并且这种财政支出要稳定的输出近15年左右,这对于合肥市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而随着开发建设的逐步深入,隐藏在此背后的尺度关系问题浮出水面,新区乃至合肥市都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却要接近并控制巢湖这样尺度的水面,对于城市景观与城市级别的提升是有很大的难度的。
开发滨湖新区的核心目的是“引湖入城”,根本目的是提高合肥的整体竞争力,而如今滨湖新区的区域联系能力、运输承载力都未达到理想的标准。
法国交通地理学泰斗卡波雷伊曾提出观点:交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支柱。
因此,滨湖新区想要有突破性发展,必须提高其整体交通运输能力,优化交通系统。
(2)公共交通方式单一,线路密度低滨湖新区的公共交通方式仅有公交车一种,且由母城通往新区的公交车只有18路和1路车两条线,覆盖面积和延伸尺度都很小。
2013年合肥正式修建地铁,但是覆盖和连接滨湖的面积仍然很小(图4-3所示),远远不如市中心,更何况合肥市地铁正式运营还要等到约2016年左右。
仅仅靠着几条公交线路,滨湖新区很难吸引人气,招商引资工作也会陷入低谷。
合肥这几年私家车数量激增,再加上主城区内修建地铁,高峰时期拥堵状况堪比武汉。
但是合肥的司机却说:想要不堵车,开到滨湖旁。
这从侧面反映出滨湖新区人气低、客流量小的窘境。
因此,滨湖新区的公共交通拓展问题亟待解决。
图2 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图(3)滨湖新区港口尚未开发巢湖连接长江,水路运输经裕溪河航道通江达海。
但滨湖新区仍未开发自己的港口,这就导致巢湖强大的水运能力就得不到施展,与长三角的联系就如同被切断一条手臂。
因此,在滨湖区建立现代化的港口,并迅速开展水运工程,对于滨湖新区增强与外界的联动能力、扩大区域辐射范围有着重要意义。
5.解决途径解决城市规划问题,要从全局角度出发,这个全局不光是区域本身,更要考虑到区域所处的大环境,从而让被研究区域的发展能适应大范围的合作体系。
《雅典宪章》颁布距今已80年,很多思想较难适应于现代化的城市开发与建设,并且其中的建议不具有现代城市的针对性。
滨湖新区是全国首个依湖而建的区域,同时考虑到合肥市特有的地理、资源、人文特色,使得滨湖新区不同于全国其他任何一个新区。
因此,必须针对滨湖新区特有的实际情况才能提出针对性、实质性的意见,而不至于流于表面,隔靴搔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