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摘要:一、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背景与意义1.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文化底蕴2.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3.对当地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的作用二、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种类1.民间文学2.传统音乐舞蹈3.传统戏剧4.传统技艺5.民俗活动三、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介绍1.回族“花儿”2.回族服饰3.贺兰石砚制作技艺4.回族婚礼四、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1.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与选拔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与传播五、面临的挑战与展望1.传承人的老龄化问题2.市场化运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3.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方向正文: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我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一、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背景与意义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种类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种类繁多,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以及民俗活动等。
这些项目既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又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三、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介绍1.回族“花儿”: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歌曲,歌词内容丰富,旋律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回族服饰:独特的服饰风格,展现了回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精湛的纺织技艺。
3.贺兰石砚制作技艺:拥有悠久的历史,砚台制作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回族婚礼:富有民族特色的婚礼习俗,展示了回族人民独特的婚礼文化。
有关少数民族声乐研究与传承
有关少数民族声乐研究与传承少数民族声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把握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在传承的过程中保持其本身的民族与特色,是我们对少数民族声乐的研究过程里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对少数民族声乐的演唱艺术进行了研究,在对其保护、发展、融合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繁荣少数民族声乐文化进行了探讨。
标签: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保护;传播一、少数民族声乐概况众所周知,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开发和丰富了这片广阔土地,发展了经济,并且创造了我们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中国文化。
而各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的生存困难和生活环境,也缔造出了多姿多彩的文化。
我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和汉族声乐一起经历了历史变迁的各个阶段,从原始社会到各个朝代的更迭。
各少数民族在保留自身特点的根本上也注入了其他民族的声乐元素,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声乐文化。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想要活态的传承下来,就必须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吸入新的活力,不要封闭自我,摆脱旧形势,在保持少数民族音乐的“基因”不变的同时,取其精华部分,去其糟粕,将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焕发出新生。
二、少数民族演唱艺术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民族的各种差异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
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和语言的不同也形成了我们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
所以在民族声乐的演唱声型、嗓子特点、发音方式和润腔处理上都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例如:(1)土家族。
土家族居住在大山里,由于山多人稀,导致交通不便,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十分困难。
由于大山的阻挡,人们只能依靠大声呼喊和唱歌的方式来表达感情。
所以在土家族的民族声乐歌唱时气息悠长,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跳动较大。
土家族的歌曲听起来音色明亮,唱腔高亢,所以有人赞美“土家族的姑娘唱起歌来,就像百灵鸟的声音一样优美动人”。
土家族的打喔嗬。
土家族在歌唱时音色明亮,在用嗓时音量强大,具有很大的穿透力。
宁夏回族民间乐器“泥哇呜”的传承与发展
智库时代 ·221·智者论道宁夏回族民间乐器“泥哇呜”的传承与发展王羿晨(宁夏大学音乐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摘要:“泥哇呜”又称泥吹吹、吹吹子、泥箫、泥娃娃、啊欧子,泥牛埙和牛角箫。
是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尤以是西海固一带的一种回族特色民间乐器。
本文在实地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对回族“泥哇呜”的音乐形式进行了深刻剖析,力求在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对其发展模式进行探索。
2016年,“泥哇呜”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关键词:“泥哇呜”;回族;民间乐器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15-0221-002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飞速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尤其迅速。
使传统的音乐离我们越来越远。
传统乐器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在空间和时间上面临断层的危机。
而回族的音乐不具备像其他一些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但是回族音乐一直延续了下来。
如今,在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加大发掘、保护和传承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
发展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文化有利于中国软实力的发展,同时向世界介绍我们自己的音乐也是全球化的需求。
笔者对回族“泥哇呜”的音乐形式进行了深刻剖析,在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其发展模式。
从而为回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一、“泥哇呜”的基本概述“泥哇呜”又叫“泥箫”,是流行于宁夏回族聚居乡村里的一种用黄泥制作的民间乐器。
它的产生是勤劳勇敢智慧的回族同胞在与其他民族的长期杂居相处和文化交流中,受其他民族吹奏乐器的启发,根据古代“埙”的基本原理,结合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实践中创制了回族特有的民间乐器古时叫埙,史书上说它是“用陶土烧制的吹奏乐器。
大如鹅蛋,形如秤锤,上尖下平中空。
顶上一孔为吹口,前面四孔,后面三孔。
二、“泥哇呜”的构造“泥哇呜”是由黄色泥土捏制而成的。
它的制法简单,材料也取之较易。
而不同类型的“泥哇呜”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即便是音孔数量与音孔位置也各不相同。
宁夏非遗文化
宁夏非遗文化摘要:1.宁夏非遗文化的概述2.宁夏非遗文化的主要内容3.宁夏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4.宁夏非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正文:【宁夏非遗文化概述】宁夏非遗文化是指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范围内,世代传承并不断创新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包括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多个领域。
宁夏非遗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为我国的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宁夏非遗文化的主要内容】宁夏非遗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民间文学:如回族的《古兰经》故事、民间传说、谚语等。
2.传统音乐:如回族的“花儿”、民间曲艺“宁夏道情”等。
3.传统舞蹈:如回族的“汤瓶舞”、民间舞蹈“踩高跷”等。
4.传统戏剧:如回族的“秦腔”、民间戏曲“花儿剧”等。
5.曲艺:如回族的“说唱艺术”、民间曲艺“宁夏小曲”等。
6.传统体育:如回族的“蹴球”、民间体育项目“踩高跷”等。
7.游艺与杂技:如回族的“魔术”、民间杂技“绳技”等。
8.传统美术:如回族的“刺绣”、民间美术“剪纸”等。
9.传统技艺:如回族的“制陶”、民间技艺“打铁”等。
10.传统医药:如回族的“祖传秘方”、民间医药“草药疗法”等。
11.民俗:如回族的“开斋节”、民间习俗“元宵节”等。
【宁夏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宁夏非遗文化,我区已建立了一系列的非遗保护机制,包括非遗名录体系、传承人制度、非遗保护机构等。
同时,通过举办各类非遗展示活动、非遗文化节、非遗培训班等,积极推广宁夏非遗文化,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此外,一些学校和研究机构还开展了非遗研究和教学活动,培养了一批批非遗传承人。
【宁夏非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宁夏非遗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意义和价值:1.历史文化价值:宁夏非遗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对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对宁夏山花儿传承人生存状况的调查与保护对策建议
对宁夏山花儿传承人生存状况的调查与保护对策建议作者:白景瑞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2期“山花儿”(俗称干花儿、山曲子、野花儿、大山歌)主要流传地域为宁夏六盘山地区,在与其相连的周边和宁夏同心、灵武、吴忠以及川区回汉族中也有传唱。
山花儿作为回族群众愉悦自我、怡情解闷、吐纳情感的一种自娱性山野歌曲,饱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回、汉族群众在田间、地头、山坳、沟坡或生产劳动中以单个、对唱、群唱等歌唱形式来倾吐心声、愉悦心身、传递情感。
对宁夏山花儿的保护是我区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项目。
花儿艺术的传承依附于传承人的传唱和发展,“人亡歌亡”的状况是花儿保护工作中难以回避的,传人一旦消亡,这种无形的文化也将随之消亡,因此,对山花儿传人的关注和保护,是山花儿保护工作的重点。
目前我区共有自治区级“山花儿”代表性传承人17人,其中马生林、张明星2人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遗憾的是两位现都已去世。
自治区级传承人中男性13人,女性4人;60岁以上6人,40至60岁10人,40岁以下1人。
回族15人,汉族2人,传承人平均年龄56岁。
2012年7月,我们对原州区花儿传承人进行普查与录音采集。
原州区是山花儿的流传核心地带,歌手的生存和传承状况在我区具有代表性。
从普查统计情况看,近十几年来,宁夏地区“花儿”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年青人不愿意学,面临断代危机;女性“花儿”传承人稀缺,生长在这里的原生态“花儿”文化也迅速衰落。
“花儿”的传承濒临严重的危机。
一、六盘山地区山花儿传承人的现状(一)民间的“花儿”歌手普遍生活困难,面临生存危机由于“山花儿”作为回族群众愉悦自我、怡情解闷、吐纳情感的一种自娱性山野歌曲,一般只在本地区内传唱,登不上大的舞台,传承人不太可能依靠歌唱技艺得到经济收入,六盘山区的乡村多属于贫困地区,歌手生活普遍困难,面临生存问题。
已故国家级传承人马生林,男,东乡族,海原县城关乡农民。
自幼放牧当脚户,在甘、宁一带学唱过400余首花儿小曲,海原的山花儿调子多由他传唱。
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一、引言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宝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和情感。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流行音乐的盛行,许多民间音乐形式逐渐被淡忘,面临失传的危险。
因此,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分析现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民间音乐的概念与特点民间音乐是指民间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创作、演奏的音乐形式,反映了不同地域、民族和社会阶层的特点和生活方式。
民间音乐的特点主要包括:1. 流传范围广泛,传承时间久远;2. 内容丰富多样,涵盖民间传说、民俗风情等多方面内容;3. 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歌谣、民歌、器乐等形式。
三、民间音乐的现状1. 民间音乐渐渐被淡忘,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兴趣不高;2. 传统民间音乐传承渠道逐渐减少,传统传承方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3. 许多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面临边缘化和失传的危险。
四、保护与传承民间音乐的意义保护与传承民间音乐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弘扬。
通过保护与传承民间音乐,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加深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民族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五、保护与传承民间音乐的对策1. 加强民间音乐的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2. 拓展传承渠道,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的兴趣;3. 创新传承方式,整合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传统音乐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4. 加大文化宣传力度,提升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六、结语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保护与传承民间音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让民间音乐焕发新的生机,继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力量。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民间音乐的重视和关注,让我们共同守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浅谈非遗视野下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论文范文
浅谈非遗视野下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论文浅谈非遗视野下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论文范文在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非遗视野下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古事音乐论文摘要:“非遗”视野下展开的对民间音乐之传承与保护的探讨,应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关注的问题。
文章以山东新泰大谭村“古事音乐”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进行分析,提出了对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几点思考,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民间音乐,引起人们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随着现代文明影响的逐渐深入,民间音乐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许多民间音乐品种濒临灭绝的边缘。
在此背景下,对民间音乐进行普查并探讨其传承与保护的具体策略之意义重大,抢救与保护人类的民间音乐遗产,以维护民间文化生态平衡。
一“古事音乐”概况大谭村位于山东新泰市果都镇境内,由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枣强县谭氏居民迁入此地聚居而成现在的村落。
所谓“古事音乐”,即该地区群众对秧歌音乐的统称,称“秧歌队”为“古事队”。
秧歌最初是一种纯粹的歌唱形式,后发展到独立的民间歌舞表演。
音乐一般有小场演唱、打击乐和吹唢呐等部分组成。
用到的乐器有锣、鼓、二胡、唢呐等。
内容以歌颂太平、扬善惩恶、儿女情长为主。
由于各地语言、风俗习惯的不同,其表演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区域文化内涵。
笔者曾就“古事音乐”的起源问题,探访过当地居民。
据本村民间艺人谭西风(1929-,田野调查中主要采访对象)叙述得知,从其爷爷的爷爷就有传唱,曾为县令表演过。
这些话虽不具有确定性,但可以说明当地“古事音乐”存在之久远。
由于史料记载的匮乏,现只能就所掌握的资料对“古事音乐”的产生作一推测,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可能:其一,陕西甘泉县出土的宋金时期的浮雕砖刻距今已八百多年,本村村民为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枣强县迁入,所以推测当地“古事音乐”有可能是祖辈从山西老家带来的。
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摘要:一、引言二、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概述1.定义和背景2.项目类型和数量三、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1.回族花儿2.回族刺绣3.回族美食4.回族民间舞蹈四、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措施1.政府政策支持2.社会组织参与3.教育培训4.文化交流与传播五、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意义1.文化传承与保护2.经济社会效益3.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六、结论正文:一、引言宁夏回族自治区,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项目不仅展现了回族民族独特的文化风貌,也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璀璨的瑰宝。
本文将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梳理,探讨其保护与传承的措施,以及这些项目对当地的意义。
二、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概述1.定义和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不断创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传统美术、技艺、医药、民俗等多种类型。
2.项目类型和数量据统计,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6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30余项,省级项目500余项。
这些项目中,既有回族特有的文化表现形式,如回族花儿、回族刺绣,也有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等。
三、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1.回族花儿回族花儿是宁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起源于明代。
它以歌唱爱情、劳动、生活为主要内容,用歌声传递回族人民的情感与信仰。
回族花儿具有独特的音乐韵味和表现形式,是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回族刺绣回族刺绣技艺源远流长,独具特色。
宁夏地区的回族妇女擅长用针线在衣物、鞋帽、布艺等物品上绣制各种图案,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回族刺绣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是回族女性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遗产黄河黄土78民间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现状民间音乐类非遗作为一种重要的非遗,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现代化的发展,传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农村社区,许多几十年前仍风行的民间音乐类非遗,如“乐广场”“京剧茶馆”等,已经因城市化浪潮的到来而消失无踪。
在传承者方面,年轻人对于民间音乐类非遗的兴趣不断降低,传承者老龄化、缺乏接班人已成为制约民间音乐类非遗传承的主要因素。
在政策方面,尽管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但现实中保护措施有时难以落实。
传统文化市场化冲击民间音乐类非遗传承随着市场化的发展,民间音乐类非遗的商业化被逐渐推广,传统音乐的元素被商家大量借用,并且音乐的学习也从传统的手抄笔记、口传心授逐渐走向了商品化的培训班。
这些渠道无疑会对原本的音乐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传统文化的市场化倾向引发的音乐究竟是真正的民间音乐类非遗,还是变成了纯粹的商业产品,这成为微信公众号、社交网络等应用里老中青三代之间的序列,文化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味道。
其次,基于商业化顾客需要、课程的组织、制作等原因,能够取得流传时长更长、音乐性质更好的经典民间音乐类非遗必然优先选择,这样就造成了优势民间音乐类非遗不断得以传承的现象,但是很多其他的经典民间音乐类非遗则在传承中失落,甚至完全被忘却。
人才缺失,教育失位民间音乐类非遗传承需要专门的教师和指导者,他们应当掌握音乐理论、演奏技巧和传统乐器制作等多种能力,然而这种人才非常稀缺。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许多民间音乐类非遗技艺并未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部分民众认为民间音乐类非遗只是一种娱乐形式,缺乏对其文化价值的认知,这是许多民间音乐类非遗形式消亡的原因所在。
民间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路径相关部门加大支持当前,加强民间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需要相关各部门在政策、经费和人才等方面进行支持。
在政策方面,应当出台相关民间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法规和规定,明确保护民间音乐类非遗的重要性,加强对民间音乐类非遗的保护措施和宣传,推动其传承发展。
家乡的传统文化研究报告宁夏
家乡的传统文化研究报告宁夏家乡的传统文化研究报告宁夏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渐渐地忘记了自己的根。
因此,研究家乡的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本文将以宁夏为例,探索其独特的传统文化。
宁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因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宁夏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研究的方面,其中包括宁夏的音乐、美食、建筑、服饰和民间传说等。
宁夏的音乐文化是其传统文化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部分。
宁夏回族的传统音乐有很多种类,包括“赛马”、“芦花鼓”和“二泉映月”等。
这些音乐作品将宁夏的历史和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宁夏的美食文化也是其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夏的美食以牛羊肉为主,烤羊肉串、炒羊肉、炖羊肉等都是宁夏的特色美食,口感绝佳。
此外,宁夏还有许多糕点和小吃,如宁夏月饼、油糕、灌汤包等,使人们流连忘返。
宁夏的建筑文化也很有特色。
宁夏的建筑物以回族传统建筑为主,如回族清真寺、教堂、园林等。
这些建筑物都是精美的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回族文化特点。
宁夏的服饰文化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宁夏的传统服装非常漂亮,以蓝色、绿色和黄色为主色调。
回族男子通常穿白色长袍,黑色马裤和靴子。
回族女子则穿着长长的彩色裙子和头巾。
宁夏的民间传说也非常有趣,其中许多都与宁夏的历史有关。
例如,宁夏的“白马王子”传说就是讲述了一个王子如何通过勇敢和机智获得了自己的真爱的故事。
总体而言,研究家乡的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的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宁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必定会给研究者带来更多的惊喜。
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2篇
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2)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2)精选2篇(一)民间音乐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代代相传的音乐形式,具有浓重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局部,民间音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是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传统艺术的重要任务。
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
首先,应该对民间音乐进展记录和搜集,以保存音乐形式、曲调、歌曲和乐器等。
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将这些记录和搜集的音乐资进展传播和分享,进步公众对民间音乐的认知和关注。
其次,需要开展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和音乐节等活动,传授民间音乐的演奏技巧、传统知识和表演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培养更多的传统音乐艺术人才。
此外,政府和相关机构需要提供资金和支持,促进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
建立专门的机构和基金会,提供经费和资,支持音乐人才的培养、音乐活动的组织和音乐作品的创作等。
同时,要加强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鼓励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开展民间音乐的演出、展览和体验活动,进步公众对民间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既需要官方机构和政策的支持,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
只有通过多方努力,才能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后代可以继承和欣赏民间音乐的魅力。
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2)精选2篇(二)民间音乐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代表了某个地区或群体特色的音乐表演形式、乐器制作技艺、歌曲创作等传统文化元素。
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代表了人们的文化身份和传统价值观,也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审美体验和文化交流的媒介。
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文化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文化政策和法规,明确保护民间音乐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资支持。
2. 调研与记录:对民间音乐形式进展系统的调研和记录,包括乐曲、演奏技巧、创作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其传统的持续性与真实性。
宁夏民间乐器泥哇呜的研究与思考
Northern Music 47national music 民族音乐宁夏民间乐器泥哇呜的研究与思考郅 勇(宁夏师范学院,宁夏 固原 756000)【摘要】本文通过搜集与整理泥哇呜在历史发展流源、制作材料、音色特点等方面的资料,并进行梳理与罗列,旨在对流行于宁夏地区的民间乐器泥哇呜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以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泥哇呜;民间乐器;发展流源;音色特点【中图分类号】J613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本文由宁夏师范学院校级项目资金资助(项目编号:为NXSFYB1746)。
一、泥哇呜源流及发展关于泥哇呜的流源,笔者通过阅览图书,查阅资料,田野工作及采访相关专业人士(包括泥哇呜的制作人、演奏者和当地民间音乐研究者)等方式进行收集与归纳整理,从罗列的资料中得出,泥哇呜这件乐器主要是我国土制乐器埙在宁夏民间发展的一种流变,并与宁夏当地汉族、回族等民族的文化、风俗、生活习惯相融合,形成了独有的乐器样式与音色特点。
而埙这件乐器在我国许多古籍中都有详细记载。
《辞海》中有记载:壎埙或喧,古代吹奏乐器,陶制,故又名陶埙。
也有用石、骨、象牙制成,有球状和椭圆形等数种……另外,我国古代根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八类,古称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和竹。
我国宋代著名学者聂崇义在其《三礼图》中说到:“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 。
《辞源》中说到:壎同埙,古代用陶土烧制的吹奏乐器。
大如鹅蛋,形如秤锤,上尖下平中空顶上一吹孔,前面四孔……诗《小雅》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箎。
”以上资料主要是对我国古埙的记载。
而泥哇呜这件民间非常流行的乐器,是宁夏当地人民喜爱的乐器,一定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反应着当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且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
在泥哇呜发展方面的资料记载很少,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并与相关专业人士交流中得到了可以供参考的资料,其归纳总结如下:1984年,宁夏民族艺术研究专家刘同生先生在宁夏海原县召开民间艺人献艺录音会时,结识了当地民间乐手丁成才,当时,丁成才做了两种形制不同的泥哇呜,一个秤锤形,一个牛头形,并在献艺录音会上用自制的泥哇呜演奏了地方风味很浓的乐曲。
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作者简介:赖雅琳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财富,而民族民间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论文旨在深入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有效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以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和传承。
第一章: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多样性的象征,它包括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等多种形式。
民族民间音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历史传统。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冲击下,民族民间音乐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亟需保护和传承。
本论文将深入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第二章: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民族民间音乐是一种由特定民族或地区的人民创作、传承和演奏的音乐形式,它典型地反映了该民族或地区的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
这一音乐形式具备重要的文化表达功能,并且以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民族特性而著称。
不同民族的民间音乐拥有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和独特的表演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中,通常在社区内进行,参与者涵盖了老年人、年轻人以及儿童,形成了一个跨代的传承体系。
这种音乐传承方式主要依赖于口头传统,由前辈传授给后代,传承历史悠久,代代相传。
此外,民族民间音乐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信息承载体,反映了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社会习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一音乐形式,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个民族、地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底蕴。
第三章: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不容忽视,这一问题涉及多个层面,严重影响着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生存与传承。
首先,我们必须关注的是一些民族民间音乐形式正逐渐走向衰亡,这引发了文化的丧失,不仅令人遗憾,也意味着我们正在失去丰富多样的音乐传统,这些传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民间艺术家或民间群体形成、流传并不断再创造的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音乐形式和表演艺术实践,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对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探讨。
一、保护与传承1.加强保护工作保护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从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宣传教育等多方面入手。
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确保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在社会宣传和教育方面,要加大对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其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社会对其保护的积极性。
要加强相关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专门的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强化对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2.推动传承工作传承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新性发展、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入手。
要发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优势,积极探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传承模式,发展现代技术手段和传播渠道,扩大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要激发群众的创新创作热情,鼓励民间艺术家不断进行创作,促进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壮大。
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学校教育、专业培训、技术交流等多种方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艺术家,保证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二、保护与传承的挑战及对策1.外部环境的冲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冲击,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可以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国际合作交流,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促进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2.社会认知的不足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的认知程度并不高,这对于保护和传承工作提出了挑战。
为宁夏回族“花儿”保护而思考
为宁夏回族“花儿”保护而思考【摘要】2006年,回族民歌中的回族“山花儿”,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
宁夏回族“花儿”虽然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与挖掘,但它的现状与保护发展却依旧处于濒危的状态。
基础普查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停留在单纯的搜集、整理和浅薄的理论研究层面上;原生态民间歌手后继乏人;原始音像资料缺损遗失严重;缺少实质性、有效的、科学的保护与继承措施,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宁夏回族“花儿”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回族“花儿”;保护在宁夏南部山区及同心县等回族聚居地区,主要流传山花儿。
山花儿不同于甘肃、青海周边地区的赛歌等表演唱,主要是劳动人民在山间地头劳作时,自娱为主、即兴而作。
它除具有一般花儿特点外,还吸收融合了其它民间歌曲体裁和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山花儿在宁夏分为川区花儿和山区花儿两种。
川区花儿,大多是宁夏川区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劳作或休息时所演唱的,音调较平缓,曲调流畅舒展,旋律优美;山区花儿多是山区劳动人民在山上放牧时所演唱的,多用高腔、拖腔,曲调高亢豪放,旋律奔放悠扬。
通过对“花儿”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从中了解、认识宁夏回族的发展历程以及宁夏的发展变迁;还可以从中真实地捕捉到广大回族群众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
同时,“花儿”是宁夏回族音乐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它是我们研究发展宁夏回族音乐的根基和灵魂,是宁夏回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是珍贵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
一、“花儿”现状六盘山“花儿”主要流传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山区,主要包括“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海原县、同心县”等回族聚居地,这里是宁夏“花儿”的故乡也是宁夏“花儿”的中心地带。
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回族人民创作出了大量的“花儿”,至今流传不息。
可是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城市化的进程,“花儿”的文化出现了濒危现状。
近十多年以来,由于人们需要提高生活水平,所以一些人外出打工,这样使“花儿”歌手后继乏人,濒临严重的传承发展危机。
宁夏非遗文化
宁夏非遗文化摘要:一、引言二、宁夏非遗文化的概述1.非遗文化的定义2.宁夏非遗文化的特点三、宁夏非遗文化的分类1.民间文学2.传统音乐舞蹈3.传统戏剧4.曲艺5.传统技艺6.传统医药四、宁夏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政策支持2.非遗传承人的培训与选拔3.非遗文化活动的开展五、宁夏非遗文化的发展与创新1.非遗文化产业的兴起2.非遗文化在旅游业的应用3.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六、结论正文:一、引言宁夏,位于中国西北部,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
这些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宁夏地区历史与文化的见证。
本文将对宁夏非遗文化进行概述,以期唤起人们对非遗文化的关注与传承。
二、宁夏非遗文化的概述1.非遗文化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不断创造的实践、表现、表达,以及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2.宁夏非遗文化的特点宁夏非遗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反映了宁夏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
这些非遗文化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宁夏非遗文化的分类1.民间文学宁夏民间文学丰富多样,如《花儿》、《宁夏小调》等,反映了宁夏人民的生活、劳动、爱情、风俗等方面的内容。
2.传统音乐舞蹈宁夏传统音乐舞蹈如《回族舞蹈》、《西夏鼓乐》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3.传统戏剧宁夏传统戏剧如《秦腔》、《眉户剧》等,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4.曲艺宁夏曲艺如《宁夏大鼓》、《宁夏快板》等,以说唱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生动、幽默的特点。
5.传统技艺宁夏传统技艺如剪纸、刺绣、皮影等,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6.传统医药宁夏传统医药如回族医药、西夏医药等,具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丰富的药方。
四、宁夏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政策支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非遗文化的发展提供保障。
2.非遗传承人的培训与选拔宁夏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人的培训与选拔工作,以确保非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宁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创新思维——宁夏花儿课程开发研究与教学实践初探
的魅 力 感染 着人 类 , 教育 着人类 , 塑 造着人 类 真善美 的 内心 世界 。 高校音 乐艺 术教 育在 整个 人才 培养 的 系 统工 程 中具 有不 可替 代 的作 用 。它用 优美 的旋律 打 动着 我们 的心灵 , 它用 华 美 而 高 雅 的声 音 撞 击着 人 的灵魂 。在 艺术 力 量 的感 染 和 熏 陶下 , 人 们 更 加 懂 得 了 人问生 活 的美 好 , 在 美妙 的旋 律 和感 人 的和
夏花儿研 究现状及意义入手 , 结合高校 小提 琴教 学 实践 , 论证其在推进文化大发展 大繁 荣和音 乐类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 护与传
承 中的 积 极 作 用 。
关键 词 : 宁夏 花 儿 ; 课程开发 ; 教 学 实 践
中图分类号 : J 6 0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1 5 8 0 ( 2 0 1 3 ) 1 1 —0 o o 4 2
础; 国家社会 科学基金艺术学项 目“ 西北少数 民族 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与研究—— 以宁夏回族 自治区为例” 和《 宁夏 回族音乐史》 研究 成果 也在 印证 着宁夏 花儿 的影 响力 。为 进一 步深 化 教育教学改革 , 加强传统音乐教育 , 2 0 0 9年起 , 宁夏 高校乃至中小学掀起 了“ 花儿进课堂 ” 的教改热潮 , 这启发带动了广大教师的创新精神 , 逐步将声乐、 器
声 中, 人们逐渐 自觉地改变和提高 自己的气质和修
收稿 日期 : 2 O l 3 —0 9 —0 7 项 目简介 : 本文为围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 目“ 西北少数民族 地区音乐类非物 质文化 遗产数据库 建设 与研 究—— 以宁夏 回族 自治 区为例 ” ( 1 2 E D I 1 4 )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 赵文硕 ( 1 9 6 8 一) , 男, 吉林长春人 , 宁夏大学音乐学 院, 副教授 , 研究方向 : 音乐教育及小提琴教学。 卢小兵 ( 1 9 6 8 一) , 男, 陕西榆林人 , 宁夏大学音乐学 院, 教授 , 研究方向 : 音乐学及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宁夏传统音乐种类
宁夏传统音乐种类
高背
高背是宁夏著名的民族器乐,其特点是声音高亢、激昂激越、旋律简洁明快。
演奏者常常会站在高背上,用脚踩踏出韵律,配合手中的高背演奏出悦耳动人的旋律。
鼓乐
宁夏的鼓乐是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鼓乐既受到宗教仪式的影响,也在民间娱乐和庆祝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宁夏的鼓乐多样化,有旋律复杂的义务打击乐、有动感强烈的节奏鲜明的舞蹈鼓乐等。
胡琴音乐
胡琴音乐在宁夏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胡琴是一种弦乐器,常与高背等其他乐器合奏。
宁夏的胡琴音乐既有激情四溢的战斗曲,也有抒情曲调,传达出宁夏人民的坚韧和情感。
蒙古舞蹈音乐
宁夏与蒙古族地区交界,所以蒙古舞蹈音乐在宁夏也有一定影
响力。
蒙古舞蹈音乐通常使用马头琴、长调、呼麦等特色乐器,舞
蹈动作矫健灵活,节奏明快,展现了蒙古族的独特文化。
民间歌舞
宁夏的民间歌舞丰富多彩,代表了这一地区的生活和风土人情。
民间歌舞常常结合特定的节日、庆典或故事情节,通过歌唱和舞蹈
表达出人们的喜怒哀乐。
总结
宁夏传统音乐种类繁多,每一种音乐都展现了这个地区的丰富
多样的民族文化。
从高背到鼓乐、胡琴音乐、蒙古舞蹈音乐,再到
民间歌舞,宁夏的传统音乐向世人展示了这片土地上丰富多彩的音
乐艺术。
宁夏回族民间乐器口弦的传承与思考
二 、回族 口弦 的传 承 与思 考
目前 回 族 口弦 跟 其 它 珍 贵 的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一样 面 临着 失 传 的危 险境 地 。一 些年 轻 人 对 口弦 不感 兴 趣 ,认 为演 奏 时声 音微 小 ,没有 撼 震 人心 的力量 。一些 年纪 大 的回族 妇 女将 其 当作 娱 乐 工 具 , 闲来 无 事 时拨 弄一 番 。早 年 会制 作 口弦乐 器 的老 人也 一个 个 相 继 去世 ,年轻 一代 又 着 迷于 狂 劲 的流 行音 乐 ,没 有 几个 人 学 吹 口弦 ,致 使传 统 的 口弦 表 演与 制 作工 艺 在 民 间几近 失 传 。随着 社 会 的进 步 以及 社 会 思潮 日益迫 切 的对 民族传 统 文化 的需要 ,回 族 口弦 引起 了中外 社会 各 界 的关 注 , 回族 曰弦 已经被 列 入 国家级 非 物质 文 化 遗产 名 录 , 为 了防止 “ 回族 口弦 ” 的失传 ,它 的传承 保 护 工作 十 分 急迫 。如果 对 其不 进 行保 护 传承 的研究 ,回族 口弦 就 有逐 渐 消失 的危 险 。 由于 回 族 口弦 体积 小 、 乐声 不 大 , 因此 ,长 期 以来 没有 引起 社 会 各 界 的关注 和 重 视 。现 在 的年 轻人 不 弹 口弦 了,对 其不 感 兴 趣 ,更 不知 口弦为 何物 。1 岁左 右 的孩 子 主 要时 间都 在 学校 接 受 O 教 育 , 没有 机 会和 会 弹 口弦 的大 人 一起 劳 动 ,失 去 了学 弹 口弦 的 环 境 , 学校 音 乐课 也 听不 到 学不 到 ,他 们 自然 也 就远 离 了 口弦 。 宁夏 知 名 的几位 弹 口弦 的老 人年 龄 都在 6 岁 以上 ,这 就 出现 了青 O 黄 不 接 的局 面 。跟 一 些珍 贵 的非 物 质文 化 遗产 一 样 , 口弦也 存在 着 保 护 和传 承 的难 题 。人 们 想 出 了各种 各 样 的传 承方 法 :有 人建 议 通 过 改进 口弦本 身 ,使 之 发 出 的音调 更 高 些 ,更 明确 些 , 以便 适 合 演 奏 ;也 有人 认 为应 该 整理 出一 些 曲谱 来 ;还有 人 认 为应 该 改变演 奏 技 巧 ,加速 合奏 等 形式 … … 笔者 认 为 回族 口弦 的传 承首 先 得要 培 养传 承 人 ,必 须从 培养 娃 娃 抓起 。让 回族 口弦走 进 学校 ,与 当地 学 校联 合 ,建 立 “ 回族 口弦 ”特 别 的传承 机 制 ,开 设专 门的课 程 ,有专 题讲 座 、示 范 表 演 。聘 请一 些 老 民 间艺人 当场授 课 和演 奏 ,传授 孩 子们 口弦 的演 奏方 法 等 ,使 回族 口弦在 少 年 儿童 的 心里 扎 根 ,对 其个 别有 潜 力 的娃 娃重 点 培养 。 其 次 ,传 承 回族 口弦 必须 考 虑 地 方 性 的 传 承 。宁 夏 回 族 口 弦 弹奏 艺人 都 是 当地 农 民 ,只 能在 农 间 的时 候弹 一 弹 ,很 难集 中 进行 系 统 的培 训 , 并且 由于 受众 面 小 , 回族 口弦 的传承 如 果突 破 不 了家 族式 传 承 ,发 展 之路 将 会越 走 越 窄 。笔者 认 为可 以与 当地 政府 联 合 ,发 现挖 掘 流 散于 民间 的具 有 弹奏 回族 口弦特 长 的年 轻 人 ,给 他们 提 供 培养 受 教育 的机 会 和 有利 条 件 ,让 他们 担 负起 传 承 回族 口弦 的重 任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内容摘要】文章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方针为指导,根据宁夏大学非物质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开展的具体实践,从自然传承、民间传承、教育传承等几个方面对主要流传于宁夏农村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旨在挖掘和整理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注重文化传承,并提出了加强宁夏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一、宁夏民族民间音乐主要内容及传承现状
宁夏是我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民间传承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民歌、民间器乐、曲艺、宴席曲等。
在宁夏主要流传有以下民族民间音乐。
1.宁夏回族“花儿”,又名少年,在西北地区回、汉、东乡、撒拉、保安、裕固、土、藏等民族中广泛流传。
花儿与少年是青春和爱情的象征,“花儿”中把歌颂青春爱情的歌统称为花儿或少年。
在编词作歌时,以花喻人、以花状物、以花明事、以花抒情,成为资质天成、相沿成习的传统习惯。
①宁夏回族“花儿”
的代表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眼泪花花儿把心淹哈了》《花儿本是心上的话》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启动以来,花儿成了首批列入国家和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2.宁夏回族民间器乐。
宁夏民间广泛流传自娱性乐器口弦(口噙子)、羌笛(咪咪子)和埙(泥哇呜)等。
②2008年,宁夏民间器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回族农村地区无论是年轻姑娘还是白发老人,人手一把小口弦,而回族尕娃、青年则是吹咪咪、哇呜。
受宗教因素影响,传统回族妇女有“家女不见外男,青丝不见青天”的说法,口弦就成为回族妇女诉说情感、心中忧伤,消愁解闷的工具。
头戴盖头、手弹口弦现已成为回族女性的典型形象代表。
3.宁夏坐唱艺术,又称“银川说书”,是宁夏土生土长的,也是宁夏至今唯一一种曲艺种类。
由银川艺术剧院徐明智创立,他通过多年对宁夏小曲子、眉户以及宁夏方言的挖掘整理,创造出了具有宁夏本土风情的曲艺种类。
这一曲种至今仍在宁夏各地经常演出,主要曲目有《数花》《年轻的老汉》等。
二、宁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当代城市迅速发展,在农民“候鸟式”迁移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宁夏民族民间音乐也受到了巨大冲击,
部分甚至严重流失或面临绝迹。
主要表现在曲目与传承人数量的减少、相关民俗礼仪的缺失等方面。
加强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使之避免在迅速变革的生活进程中消失,又能实现民族民间的现代转型成为当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笔者根据宁夏大学音乐学院非遗保护基地的具体实践提出以下对策。
1.以政府为主导加强非遗政策的落实。
地方各职能部门加强政策的落实工作,具体实施法律法规的各项政策。
在推动区域文化发展与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上,起到主导群众性文化以及提供政策支持保证的作用。
2.拓展、保护民间音乐生存环境。
在农村城镇化、移民搬迁进程中,人们生活、生产方式改变,大众传媒多元,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己经或正在丧失它们的生存依托。
为保护其生存的环境,可在农村乡镇建立“山花儿”自然流传村,设立“山花儿”民俗传习馆。
建立口弦、回族芦管、哇呜保护传承试点村,引导和扶持民间自然传承。
3.重点对专业传承人保护与培养。
民族民间音乐流传基本上是在群众中进行,保存在老艺人身上。
采取对老艺人及传承人建立艺术档案、资料数据库等措
施对濒危情况进行重点调查,并录音、录像保存资料。
建立回族民间器乐制作传承基地,加强传统民间乐器研制工作,增加制作设备,做好已挖掘、收集的口弦、羊头弦子、芦管等乐器的研究与开发。
4.对传承创作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保留好传统节目,宁夏民族民间音乐就得到必要的保存,然而新作品是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新鲜血液,有好的作品出现才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推动民间音乐的发展。
在专门人才的培养上,不但要培养民间音乐的编创者,更需要重视专业团体创作、演出传播队伍的积极作用。
5.学校音乐教育参与民间音乐传承。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1994年编写了一套包括宁夏民歌、乐器、舞蹈在内的《九年义务教育乡土教材》。
2007年开始在海原、西吉、盐池等地校园率先使用《简编花儿教程》试行教唱“花儿”,并开办校园“花儿”培训班。
回民一小专门开设“花儿”欣赏课,并聘请“花儿”传承人教唱。
银川回中不仅开设“花儿”音乐欣赏课,还设置了“花儿”教室和研究室。
2010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宁夏大学举办,旨在通过宁夏大学音乐学院这一高校音乐教育平台,进行有组织、有步骤的学校教育传播。
通过组织传承活动、出版教材专著、邀请专家进行讲
学、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等活动,利用宁夏民族民间艺术的资源优势和学校的人次培养、文化传承优势,积极开展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活动。
参照国内其他高等艺术院校设立的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建立了“民族音乐传承驿站”,开创本土化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发挥“校园传承”音乐教育这一中坚力量有组织、有计划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结语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一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在享受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去设法保护与传承。
通过国家立法、专业管理机构的建立、相关专业学者的加入、政府扶持资金的投入等方面,更加有效合理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宁夏民族民间音乐有其独特的音乐文化内涵,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在外来文化与意识形态转变的强烈冲击中,宁夏大学等高校加入到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对建立稳定持久的民间音乐活态传承体制与机制,以及对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定将发挥积极作用。
注释:
①刘明,刘同生.中国花儿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②宁夏通志编纂委员会.宁夏通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刘明,刘同生.中国花儿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韩婷.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口弦音乐文化研究
[D].兰州大学,2011.
[3]潘砷,刘明,付禾.中阿文化交流之宁夏回族音乐的发展与推广[J].音乐创作,2013(1).
[4]吴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
[D].中央民族大学,2012.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高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