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生》读后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人生》读后感的
公司里人手发了一本季羡林的《谈人生》,要求写读后感。
季先生名气很大,总理在他生前去看他很多次,我过去也有所耳闻,大约知道他是语言学家,但没看过他的书,这本书算是第一次。书到手,还是很新鲜,但大致翻下来,有些失望:基本属于拉家常,有些个人偏好之类的看法,比较典型的文人散文,没多少启发性和思想性,大多是些可说可不说的个人倾向。
过去听说他研究印度的学问很深,还也研究佛学,但从他的文章里看,他似乎不信佛,很有些好奇。于是直接在网上看他的《谈佛》,竟大为吃惊:"对世界上的任何宗教,只要认真地用科学方法加以探讨,则会发现它的教义与仪规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都有其产生根源,都是人制造成的,都是破绽百出,自相矛盾的,有的简直是非常可笑的。因此,研究越深入,则信仰越淡薄。如果一个研究者竟然相信一种宗教,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他的研究不实事求是,不够深入,自欺欺人。佛教当然也是如此。"看到这句话,我想这本书已经不必读了,因为我对他的语言学的造诣也没兴趣,而他的佛学造诣,显然还没入门。说这个话,似乎有点对"国学大师"不敬,但却是客观的。
此外,看到了季羡林的一些语录(真实性未校对):(1)
阿赖耶识、末那识这些都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还弄那么多理论,那么多争论;(2)自己学佛是为了批判佛教;(3)释迦牟尼本人很可能是在吃猪肉以后患病涅盘的.大惊之余,不免觉得这个老先生是有些可笑的。我想即使唯物论的鼻祖马克思在世,也不会下这个妄语吧!说这个老先生是不是语言学大师,我不够格;说要批判佛教,他不够格。说他不懂佛法--连门都没找到,我可下断语。毋庸置疑,他研究得的确很深,但和佛法无关。譬如我们渴了要喝一瓶水,有人就开始研究这个瓶子的材质,分子、质子、电子、原子结构都搞清楚了、也搞清楚了这个水什么时候、从哪里罐的,并且做出了这个瓶水和其他的各种饮料的比较分析,最后做了文章,题目叫《某某谈一瓶水》.但这个和这瓶水是否解渴有什么关系呢?
但读后感的作业还是要写的。书中有篇文章,谈他个人的消费观念,我个人基本也持类似的看法,不妨谈谈。
关于消费,最近几年国家经济政策中提到比较多,特别是外需乏力、投资效率边际递减之后,消费的稳健增长已经是经济增长希望所在,"刺激消费"这个词也就经常在财经媒体中出现。但消费如何刺激呢?消费离不开三个要素:可支配的收入、真实需求、符合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三个缺一个都消费不起来,如何刺激?其实是在经济运行结构中如何在这三者中寻找平衡:收入结构的平衡、真实需求的结构、产
品的层次丰富。如果三者相互关系是畸形的,若做人为刺激,就不是构成消费,而是鼓励浪费。
譬如收入结构不均衡,一部分很有钱,一部分极度贫穷,那么财富就会"相对过剩",浪费就会出现:牛奶倒掉的现象在中学的政治经济学里就讲过;而如果真实需求不存在,那么产品造出来就是浪费,典型的譬如那些含了不良添加剂的牛奶、那些豆腐渣工程等等;至于产品的层次,需要靠创新、市场调研等,否则不是和收入不匹配,就是没有效率的原地踏步:试想,如果中国没有杂交稻,那么再怎么收入提高,中国人都是要饿肚子的;如果没有技术革命,也不可能有如今全球一体的贸易往来。
当今的中国经济,30年改革开放积累的区域经济矛盾和城乡经济矛盾积累了收入结构的极端不均衡,一些无知和贪婪造成的假冒伪劣产品或欺诈服务甚嚣尘上,而资产的泡沫化却造成创新动力不足。收入结构的调整,不容易,关系到大量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也关系到长远与眼前的矛盾;人心教化、创新之路更是系统工程、长远之计。但要想求得长远发展,该付的代价总是要付的。
否则,照此模式发展下去,刺激消费就是南辕北辙,消费没起来,浪费却是大行其道,实在是令人惋惜的!看看每天晚上的饭店的餐桌剩下多少倒掉,看看那些伪劣商品的销毁,看看上海的公路无数次的被挖了又补、补了再挖,看看
那些小煤窑浪费了多少煤炭.每天的浪费,细想想,吓人!但同时,看看西部的农村,多少人没水喝?穿不暖?吃不饱?调整好了,消费不需要"刺激",再持续增长30年不是问题;调整不好,浪费下去,迟早是要买大单的。还有一个经常听到的问题:节俭是否与消费矛盾?不矛盾。节俭的对立面是浪费(尤其是指主观行为而造成的浪费),消费的对立面是储蓄或投资等。我们平时不消费,把收入储蓄起来或去投资,但这个是为将来消费,或者做了慈善,时间或空间上做了置换而已。
扯远了,其实与季羡林《谈人生》也没什么关系,但这个感想还是缘起于他的消费的那篇文章,也算是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