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墙上的斑点》中的意识流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墙上的斑点》中的意识流手法
姓名:孙波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100140222
摘要:英国女作家弗吉利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大师,她一生都在研究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和形式,注重在意识流的手法写作中能突出人物的个性。《墙上的斑点》是她尝试具有自己风格的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除具有意识流小说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鲜明的伍尔夫的创作特色,本文就以《墙上的斑点》为例,浅析其中包含的意识流小说的写作手法。
关键词:《墙上的斑点》;意识流;蒙太奇;内心独白
伍尔夫为了变革意识流小说的写作方法进行了许多尝试,《墙上的斑点》就是她尝试中的经典之作。她认为小说不应该只描写事物的表面,而应该从事物的表象升入到生活的真实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她称之为“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
《墙上的斑点》描写了小说主人公在一天无意的发现了面前的墙上有一个斑点,便以此展开了一系列的丰富联想:从这个斑点可能是一枚钉子想到以前的房主;从一个可能的花瓣想到人类的秩序;从“在某种光线下看那个点,它竟然像是突出在墙面上的。它也不完全是圆形的”想到一座座古冢及其探险家;从一枚巨大的旧钉子的钉头想到没有尊卑秩序的世界的宁静;从“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想到树,想到了数的生存,最后另一个人对“我”说“然而不论怎么说,我认为我们也不应该让一只蜗牛趴在墙壁上”,到这里主人公才明白:“哦,墙上的斑点!那是一只蜗牛”。
《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变革后的代表作,主要具有意识流中的以下写作手法。
1.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创作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法,主要是通过人物独白的方式来展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心活动,并且多是人物内心不易被察觉的最真实的想法。
在《墙上的斑点》中伍尔夫运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的创作手法。可以说《墙上的斑点》整篇文章都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除了主人公外没有任何人物,也没有其他情节。“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伍尔夫与传统作家不同,她没用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从个人内心出发,通过主人公自己的感情流露来展开叙述。作者不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而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写作,在大约6000字的小说的一开始, 读者便被主人公告知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 于是直接进入到她的精神世界,一会儿想到主人公
所住房子的老房主,一会想到退役上校的古物收藏家,一会儿又想到惠特克年鉴.......大量的内心独白手法的使用消减了作者对作品文本的干预,使作者超离于作品之外,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
伍尔夫描绘的不是事件本身, 而是事件在人物身上引起的种种感觉,《墙上的斑点》很好的完成了伍尔夫所提倡的小说家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少羼入一些外部的杂质”的任务。
2.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是指人物在面对某一件事物的时候,突然联想到其他的人或事,人物看到的事物和联想到的事物之间都是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的。自由联想往往没有固定的模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也是读者最容易迷惑的地方。
在《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第一次猜测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时,便联想到“那一定不是为了挂一幅油画,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它当然是一件赝品,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会选那一类的画——老房子得有老式画像来配它。他们就是这种人家——很有意思的人家”主人公这一系列的联想看起来似乎是天马行空,但一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他们之间是有具体的联系的。主人公从斑点可能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而想到墙上原来的钉子,又从墙上原来的钉子想到钉子的用途——挂一幅画,接着又联想到这栋房子原来的主人的喜好,然后得出这只墙上的钉子“不是为了挂一幅油画,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最后才细致的联想到这是“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让人迷惑的是这一连串的联想好像对小说主题和内容没什么作用,完全就是多余的东西。但这些“细小的、奇异的、倏忽而逝的印象”才最真实的反映了主人公当时的思绪的状态。
3.时间蒙太奇
蒙太奇(法语montage 的译音)原意为“剪接”,在电影中就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简言之,便是剪辑和组合。意识流小说和一般小说的叙述方式不同,意识流小说更注重自由和灵活性。小说作者通过对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把不同时空的画面剪切,拼接在一起使小说文本更有立体交错感。
意识流手法蒙太奇分为时间蒙太奇和空间蒙太奇。时间蒙太奇是指在小说中的主人公的思维意识不受时间的限制,它可以在过去和未来中来回的穿梭,即同一空间的不同时间的事情;空间蒙太奇是指在小说中的一指定时间里可以展示出不同空间发生的事情,即同一时间不同空间所发生的事情。在《墙上的斑点》中主要以时间蒙太奇为主。
在文中主人公曾认为“在某种光线下面看墙上那个斑点,它竟像是凸出在墙上的。它也不完全是圆形的。”并由此想到“一个起伏的小小的古冢,一个平滑的古冢,就像南部丘陵草原地带的那些古冢”接着又联想到“一定有哪位古物收藏家把这些白骨发掘出来,给它们起了名字”(现在),又有“我想知道古物收藏家会是什么样的人?多半准是些退役的上校,领着一伙上了年纪的工人爬到这儿的顶上,检查泥块和石头,和附近的牧师互相通信。牧师在早餐的时候拆开信件来看,觉得自己颇为重要。为了比较不同的箭镞,还需要作多次乡间旅行”(过去),最后又出现了“这个箭镞已经被收藏进当地博物馆的展柜,和一只中国女杀人犯的脚、一把伊利莎白时代的铁钉、一大堆都铎王朝时代的土制烟斗、一件罗马时代的陶器,以及纳尔逊用来喝酒的酒杯放在一起”(将来)。在短暂的一段时间内,主人公由现在回到过去,又连接着未来,使得整个小说在时间蒙太奇的作用下变的交错朦胧,似懂非懂。
4.打破传统模式,注重人物内心意识,不重情节。
在《墙上的斑点》中没有情节,没有背景,没有时间,没有具体人物,没有冲突,作者只是抓住主人公一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的一瞬间的感受和思维意识。“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为了要确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么”,接下来主人公便顺着往下想去,让自己的思维放开不受任何拘束的遨游。当想到一部分时又马上回过头来思考这斑点到底是什么。《墙上的斑点》一共有6次对斑点可能是什么的猜想,在经过6次的猜想之后,直到在小说的结尾处才写到:“哦,墙上的斑点!那是一只蜗牛”,到这里才真相大白。
5.打破传统的平行叙述方法,多为发射状。
在《墙上的斑点》中伍尔夫放弃了传统的意识流小说叙述方法,而开拓了一种新的围绕一点的发射状叙述法。《墙上的斑点》整篇文章略看起来散漫无序,但是细品之后才会发现其构思慎密,结构紧凑。作者通过主人公的6次对斑点的猜想和想象,不断地给墙上的斑点赋予新的意向,并展开丰富的联想:(1)主人公猜测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就联想到了这只钉子上挂的一定是一股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现在这房子的以前的房主;(2)当她又觉着这斑点太大,太圆了,不想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而联想到生命的神秘和偶然性;(3)又从墙上的斑点不是一个小孔,他可能是什么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想到特洛伊,莎士比亚,想到了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4)她在某种光线下看那个斑点,它竟凸出在墙上的,也不完全是圆形的而想到了古冢和那古物收藏家;(5)她想站起来弄明白墙上的斑点是她随便设想的一只巨大钉子的旧钉头,由此想到随着迷信的消失人们不再敬畏一切;(6)当主人公仔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