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6课 三国鼎立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 三国鼎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   三国鼎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东汉末年的四分五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学习“西晋的统一”的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课程标准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经过和历史意义,探讨曹操在这两次战役中的胜败原因。

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经过。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讨论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质疑、讨论、分析,探究历史知识,了解三国统治者采取的发展经济的措施,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进步性。

提高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评价重大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启迪自己的学习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吧?读过这部小说吗?《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值得同学们今后有时间好好欣赏的一部文学巨著。

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部小说,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说明:展示课题“三国鼎立”,并在课题下面小字注明本课主要内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教师: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还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

(一)混战中的崛起——官渡之战教师:相比之下,袁绍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学生:骄傲轻敌。

2016年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2016年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第 16 课三国鼎峙【教课目】知与技术认识曹操一北方、赤壁之、三国鼎峙等基本史,通学生自己料,认识史,使学生能正确价有名史人物曹操、葛亮等,提高史地看的能力。

程与方法引学生正确剖析史上有名的以少多的例“官渡之”和“赤壁之”,提高地看的能力。

引学生曹操在史上所起的作用,比《三国演》里曹操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的差,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史唯物主史价史人物的能力21 世纪教育网版权全部感情、度与价明确曹操一北方以及三国鼎峙场面的形成,是由盘据走向局部一,由混向相定的程,所以是史的步。

在三国鼎峙形成的程,曹操、葛亮、刘、等人起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一步理解优秀人物推史展程所起的作用。

三国都重的恢复和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域获得了必定的开。

【教课重点】官渡之、赤壁之、三国鼎峙的史、;怎样对待三国分立一场面,怎样全面价曹操、葛亮、等史人物。

21·cn·jy ·com【学程】教解与学生剖析相合【情形入】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开篇就是“ 天下大,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你句正确 ?从春秋国到三国的史能否了一点?“ 江逝水,浪花淘尽英豪⋯⋯”在末年,什么会涌出像曹操、葛亮、刘、关羽、、云、、周瑜等这样多的英豪好汉?他都有什么的作 ?2·1·c·n·j ·y后代有什么的影响 ?曹操、刘和都是叱咤云的人物,并且有那么多的人材他出划策,什么到来却依旧要三分天下呢?他之生了哪些激 ?www-2-1-cnjy-com三国是指哪三个政?分是在什么候、什么地方成立的?开国君主都是 ?着些,我从一的学中找答案吧。

2-1-c-n-j-y【自主】一、官渡之1、末年的混末年盘据,政名存亡、了地、人口等行混,此中曹操和袁是地最大的两个等内容。

教再引: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会怎么呢?(打仗)进而引入官渡之。

21·世纪 *教育网曹操力的逐大的原由和措,也是官渡之利的原由。

人教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

人教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

人教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把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缘故、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缘故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缘故。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战争胜败缘故、评判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纳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进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判,使学生认识到评判历史人物时,要紧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进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缘故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问题:明白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答教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明白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伙儿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展现:第16课三国鼎立(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教师: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第一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

展现:《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教师: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显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楚,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峻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显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形下,人民期望早日终止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终止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展现:曹操图像及诗教师:曹操能谋善断,专门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能够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教师: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

4.16 三国鼎立 教案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4.16 三国鼎立  教案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一、新课程标准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史事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三部分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内容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事,知道影响战役成败的原因,同时能够正确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知道三国鼎立形成及发展的基本史事,认识到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为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流行音乐《曹操》教师引导:同学们,林俊杰的这首《曹操》大家应该都听过。

那这首歌曲描述的是哪一个历史时期呢?没错,正是乱世纷争的三国时期。

其实三国时期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啊,多多少少会从影视作品、小说当中了解到一些,比如刚才视频里面出现的《三国演义》片段。

那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真实的历史吗?三国鼎立的局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二)新课讲授1.官渡之战(1)背景:【历史回顾】结合图片,回顾东汉末年处于怎样的局面?答:①东汉后期形成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政治腐败。

②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③黄巾起义后,改刺史为州牧,州牧在地方拥兵自重,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

【过渡语】当今天下,群雄并据,该如何在其中脱颖而出?(2)曹操势力的壮大:【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说说曹操是怎样发展壮大的?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②用人上:招揽各种人才;③军事上: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④经济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质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质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质课获奖教案_0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三国鼎立》这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不够,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所以在这节课里,通过动画演示、观看视频、指图改错等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之,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本上学过《赤壁之战》一文,学生很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记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和作用;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

2、学会辨别三国故事的真假;能够试着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讨论、展示环节,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创设情景、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及谈启示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原因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刚才这段视频来自那部电视剧?作者是?学生响亮齐答:《三国演义》,罗贯中。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分裂局面,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对三国鼎立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

3.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和意义。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地图和文献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激发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地图和时间线,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第16课三国鼎立-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2.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3.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2.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通过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理解三国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把握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讲师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兴趣并了解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原始认识。

2. 内容讲解2.1 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时期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前一个时期,距今已有1500余年。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三个势力的局面:曹魏、蜀汉和吴国。

这一时期经历了众多的战争和政治变革,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背景。

2.2 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与末代汉朝的衰落有关。

随着时局的恶化,汉朝统治越来越不得人心,加上外族侵略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了汉朝的衰落。

而曹魏、蜀汉和吴国的崛起,则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叠加,比如领导人才能、政治稳定、加入新式装备、提高人民福祉等等。

具体过程为:建安二十一年,赤壁之战后,曹操单独掌握中央权力,实行储君制,这引发了曹操家族内部的政治斗争。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成为王朝的实际掌权者,正式建立曹魏王朝。

同时,蜀汉刘备集结势力,重整旗鼓,为建立自己王朝而发展军事力量。

经过白帝城之战和夷陵之战,蜀汉终于占据巴蜀地区。

吴国孙权也抓住时机,在曹操家族的分裂中,发动战争,夺取了一部分地盘并建立了吴国。

2.3 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三国鼎立之后,中央政权的实力相互制衡,形成了“分而治之”的局面;2.经济: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南方地区经济比较繁荣,北方地区经济则相对较差;3.文化:三国时期,文化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流变和分化,如诗、歌、戏曲、绘画等;4.军事:三国时期的军事科技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和应用,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5.人物:三国时期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吕布、孙权、周瑜、鲁肃等。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教材分析:《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曹超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超战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蜀、吴在三国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能认识到三国鼎立是由东汉末年得军阀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能分析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由此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

例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曹操为复北方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的;通过三国鼎立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一段录像。

(放《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一段)这是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的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通过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局限于电视剧、小说等通俗作品,对历史的真实面貌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人物为例,深入剖析历史现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教材,方便学生查阅。

3.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4.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课外读物,拓宽历史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

提问:你们对三国时期有哪些了解?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局面?2.呈现(10分钟)讲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介绍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如:曹操、刘备、孙权三位统治者的崛起,赤壁之战,三国各自的治国策略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公开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公开课教案_0

拓展:评价曹操。

曹操眼中的曹操:
曹操说:……设使国家无有孤,
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让县自明本志令》
名人眼中的曹操:
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
——毛泽东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鲁迅
百姓眼中的曹操:
宁可我负天下人,勿天下人负我。

乱世奸雄,治世之能臣。

你眼中的曹操?
学生发表自已观点。

教师总结,并指出评价历史人物标准。

首先,一分为二,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

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材分析本课为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是重要章节。

教材紧紧贴合新课标要求,介绍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图文并茂,因果关系明确,尤其对赤壁之战的描述十分细致生动,便于教师授课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但同时,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二者中间跳跃性较大,学生理解联系稍显困难,需要教师对教材予以适当补充。

使学生认识到官渡之战为统一北方奠基,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奠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都为西晋的最终统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下一节授课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首先,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思维较活跃。

通过半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七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部分已经培养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听课效率和做笔记的能力都有了提高。

其次,对于本课《三国鼎立》的知识,七年级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及相关影视作品中都有相当了解,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这些都有利于课堂的开展。

但是,七年级学生辩证思考能力有待提高,学习的深度不够,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培养。

同时,部分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对历史人物的刻画难免脸谱化,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予以纠正,引导学生做到客观公正,一分为二,辩证全面地看待和评价历史与历史人物,认识历史史实和历史小说的区别。

教学目标时空观念:学生能够自己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史料,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事实。

通过对曹操的评价,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通过绘制三国鼎立示意图,标注时间、地点、建立者,增强学生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通过文字和图片史料,分析魏蜀吴各自的优势,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认识到这种短暂的平衡必将随着一方势力增强而被打破,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从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通过学习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学生得出以下认识:谦虚使人进步;要树立远大理想等。

人教版历史(2016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全面版

人教版历史(2016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全面版

第四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期:政分立与民族交融第 16三国鼎立知道赤壁之和三国鼎立场面的形成。

知与技术1.能述官渡之和赤壁之并解析出各自的影响。

2.能列表魏蜀吴三个政建立的、建立者、国都。

3.认识三国展的大要。

程与方法1.通官渡之和赤壁之相关知的,学会列表的方法。

2.通两次役曹操一一原因的解析,提高学生解析史象,透象抓住本的能力。

感情、度与价1.通三国鼎立场面形成原因的解析,使学生到每一史事件的生都有其客条件,但是人的主能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曹操的解析和价,使学生到价史人物,主要看他可否推了社会步和生力的展。

重点赤壁之和三国鼎立场面的形成。

点曹操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场面的形成。

1.回思虑:“ 江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末年,什么会涌出像曹操、葛亮、刘、关羽、、云、、周瑜等这样多的英雄豪杰?他都有什么的作?后世有什么的影响?曹操、刘和都是叱咤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他出划策,什么到来却依旧要三分天下呢?他之生了哪些激?三国是指哪三个政?分是在什么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着些,我从一的学中找答案吧。

一、官渡之战1.创立情境,深入学习:我们要研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就要认识东汉末年的情况。

长远混战带给人民无尽的灾祸和悲伤,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遇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期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平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适应历史的潮流、适应人民的梦想,结束了这种战乱场面呢?( 曹操 )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一致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从这句诗中,我们能够看出曹操怎样的理想?(怀有壮心壮志,想要一致天下)【问题研究】曹操要一致天下,必先一致北方,为实现其远大理想,曹操做了哪些准备?答案提示:政治上:把汉献帝从国都洛阳接到许、重视人才;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历史2016七上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历史2016七上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一、识记与理解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讲故事、讨论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认识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放完后提问: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刚刚播放的这首歌就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这首歌让我们感受到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成败从容。

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内容探究】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后来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在北方众多军事集团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和袁绍。

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这场战役是什么?(官渡之战。

)2.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第74页《官渡之战形势图》以及第二段的内容,学生看完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完成官渡之战概况表。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4页第一段的内容,问: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呢?(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

经济上:垦荒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4.教师讲解: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三国时期。

这一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争霸天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教材从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具有较强的兴趣,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对历史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部分学生可能较为熟悉,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认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

2.掌握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理解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

2.教学难点: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为例,分析他们的政治、军事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人物。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方案,明确每个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与课堂讨论相关的问题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讲述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曹操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3.操练(15分钟)分析赤壁之战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了解这场战役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一课的内容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语言描述,使学生了解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历史背景和事件的发展顺序不够清楚。

学生可能对战争和军事策略感兴趣,但可能对历史意义的理解有所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同时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掌握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等主要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等主要事件。

2.教学难点:对三国鼎立局面历史意义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意义和影响。

3.史料分析法:学生分析历史史料,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插图、历史人物和事件等。

3.史料:教师准备与三国鼎立相关的历史史料,供学生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如“东汉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了什么局面?”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本课内容:“三国鼎立”。

2.呈现(10分钟)教师使用课件呈现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如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自主预习】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

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

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在学生讨
论完,教师可以加以总结。

2、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

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08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

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无力抵抗,形势十分紧急。

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

孙权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联合刘备抗曹。

联军不到5万人,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
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原因。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及课件图片了解,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曹魏重视农耕
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

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诸葛亮治蜀
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③吴国开发江南
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合作探究】
1、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弱胜强,为什么又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呢?赤壁之战后又形成了什么样的局面呢?
2、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3、东汉名士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三国是古今中外,英雄人物辈出的时期。

若是是英雄,怎么能不懂三国。

【巩固练习】
1.200年,曹操以少胜多的战役是(B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2.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军阀是(A )
A.袁绍和曹操
B.曹操和刘备
C.刘备和孙权
D.曹操和孙权
3.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战役是(A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4.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支持,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著名“隆中对”的人是(C )
A.关羽
B.赵云
C.诸葛亮
D.许攸
5.废除汉献帝,建立魏国的是(B )
A.曹操
B.曹丕
C.曹植
D.曹爽
6.三国时,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夷洲”是今天的(A )
A.台湾
B.澳门
C.日本
D.爪哇
7.“三国”真正形成的标志是(D )
A.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
B.官渡之战曹操取胜
C.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军
D.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
布置作业:
熟读诸葛亮的《出师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