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是迄今为止海洋天然产物的最大来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细菌 异养细菌 蓝细菌 海绵中的微生物 红藻 绿藻 鞭毛虫 硅藻 真菌 海绵中微生物的数量在不同的宿主中有一定的差异。
海绵相关的细菌
海绵中细菌的分布遵循一个常规的模式: (1)有光合活性的微生物,像蓝藻,真核藻类,分布于外面光曝露 的组织层。 (2)异养的,可能也有一些自养的细菌分布于内层。
类似于周围海水环境的细菌,并不是海 绵所特有的 早期研究海绵与细菌的联系 (基于细菌形态学) 细胞内的细菌,它们是海绵所特有的
细菌在海绵的胶层中,也是海绵所特有的
海绵相关的真菌
从生态学上讲真菌在营养更新的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海洋真菌会引起海洋 动物和植物的疾病,而其它一些真菌会与一些器官形成互助的共生关系。一些真菌 产生毒素,一些会是免疫损害海洋动物和海滩游泳者的病原菌。
从六个不同的区域(包括温带,亚热带,热带)中的海绵分离的真菌中寻找新 的天然化合物,从16个海绵种中一共分离得到681真菌菌种。分离的真菌属于 13个子囊菌属类,2个接合菌类,37个放线菌类真菌。不同的区域的样本,真菌 属的多样性和每个样本分离得到的真菌数量是不同的。
将实验中测定的16S rDNA序列输入到一些国际上著名的核酸序列数据库 进行比对分析来寻找其最为相近的种属,确定菌株的分类位置。
2.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DGGE的原理是在聚丙烯酰氨凝胶中加入DNA变性剂,在电场作用 下形成变性剂浓度梯度,双链DNA分子在变性凝胶中发生解链,由 于PCR产物的碱基组成不同,因此随变性剂浓度的增大,样品在电 泳中顺从解链,而率先解链的由于迁移阻力的增大而涌动较慢,后 解链的则电泳中位移较快。这样相同长度的DNA双链分子就可以得 到分开。 3.荧光原位杂交(FISH) 它的基本原理是:如果被检测的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的靶DNA与所用的核 酸探针是同源互补的,二者经变性-退火-复性,即可形成靶DNA与核酸探针 的杂交体。将核酸探针的某一种核苷酸标记上报告分子如生物素、地高辛, 可利用该报告分子与荧光素标记的特异亲和素之间的免疫化学反应,经荧光 检测体系在镜下对待测DNA进行定性、定量或相对定位分析。
海绵sponge
海绵(marine sponge)属于动物界多孔动物门(Porifera),是一大类低等 细胞海洋动物,约占海洋物种总量的1/15,是热带海洋中除珊瑚外的第二 生物量,全世界约有10000~15000种。
桶状海绵
玻璃海绵
海绵的形态变化很多,最典型的有中空壶状、花瓶装及囊状, 有时也呈扁平、圆筒状、条状、叶状和圆砖状,它们的体色变 化从黄、蓝、桃红至白、黑色均有,体高也从1~200cm不等。
海绵相关的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生物技术潜能
刘杰
10808076
汕头大学多学科研究中心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体积占生物圈的95%。蕴藏着极为丰 富的生物资源。
在动物种类方面,在已知的33个动物门中,海洋中有32个,其中有15种 是海洋所独有的。 微生物方面,与陆栖微生物相比,海洋微生物处在高盐、高压、低温和 低营养等极端条件下。生存环境的特异性,使海洋微生物在物种、基因 组成和生态功能上表现出多样性和特异性,体内存在特殊代谢途径酶, 相应产生一些特殊的活性代谢物质。因此从海洋微生物中发现新酶、新 化合物的概率将比陆栖微生物要大的多。
用不同微生物16S rDNA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海绵组织 薄片上,对海绵体内微生物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表明在不需 要对微生物(其中包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多不可分离培养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的 条件下,可以将存在于海绵中质层内的细菌,精确分类到属甚至种的 水平上。
海绵相关微生物研究技术
1.早期对海绵共附生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形态观察(显微镜) (1)细菌细胞壁的特征(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 (2)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细菌细胞膜的结构 2.培养的方法(生理学和系统发育学的多样性) 一些有特殊生理特性的细菌已经从海绵中分离得到,诸如: 需氧化能异养菌,固氮菌,甲烷氧化细菌,光合细菌,厌 氧光合菌。在最近,从几种海绵中培养得到了新的放线菌。
海绵体内和体表富集了大量的微生物
海绵微生物的分布
海绵中的微生物分布在宿主细胞的胞外和胞内,如海绵外层 的胞外共生微物和海绵中胶层的胞内共生微生物。胞内(包 括细胞质内和细胞核内)的生物可以长久的存在于细胞和细 胞核内。
海绵微生物的多样性
海绵微生物(marine sponge microorganisms)的定义是比较广泛的, 所有自海绵组织中分离得到的微生物都可以定义为海绵相关微生物 (marine sponge associated microorganisms),包括偶然出现在海绵 体内的微生物,海绵中胶层(mesohyl)内的微生物,永久性生存在海 绵细胞内部的微生物。
(1)受到培养条件的限制。因为即使在海绵中只是微量组分 的微生物,在一定得培养条件下也会成为优势菌种。 (2)很多微生物是没有被培养过或不可培养的 据估计,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鉴定的微生物只是海洋环境中的极少部分(约 占总类别的 0.1~1%)
3.分子生物学技术(不依赖于培养)
(1)16S rDNA序列 16S rDNA技术能很精确的确定细菌的种属位置. 16S rDNA是存在于核糖 体上的一段长约1500bp的基因序列。16S rDNA因进化缓慢,种属 特异性强而成为生物进化中的化石。由于其能快速准确地对细菌分类进行定 位而称为细菌“指纹”。16S rDNA已经成为细菌鉴定系统的一个基本指标
海绵是一种原始的无脊椎动物,生活在海洋中的岩石上,只有极少数 分布在淡水中,从潮间带到9000m的深海均有分布,靠近河口处的 海域往往更丰富,常有其优势种. 海绵是固生、多孔、滤食性动物,其体表有很多细小的管道,海水通 过这些管道流经体内,海绵就以海水中的微生物和其他有机碎片作为 食物来源。其过滤微生物的效率可达75%~99% 海绵的滤水系统非常发达,据报导,有一种海绵,每1千克的体重在 一昼夜可过滤24吨的海水。 在海绵滤食过程中,许多微生物尤其是不能被消化的微生物得以在海 绵体内保留,这样在海绵体内和体表就富集了大量的微生物。
海绵相关的细菌
海绵中细菌的分布遵循一个常规的模式: (1)有光合活性的微生物,像蓝藻,真核藻类,分布于外面光曝露 的组织层。 (2)异养的,可能也有一些自养的细菌分布于内层。
类似于周围海水环境的细菌,并不是海 绵所特有的 早期研究海绵与细菌的联系 (基于细菌形态学) 细胞内的细菌,它们是海绵所特有的
细菌在海绵的胶层中,也是海绵所特有的
海绵相关的真菌
从生态学上讲真菌在营养更新的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海洋真菌会引起海洋 动物和植物的疾病,而其它一些真菌会与一些器官形成互助的共生关系。一些真菌 产生毒素,一些会是免疫损害海洋动物和海滩游泳者的病原菌。
从六个不同的区域(包括温带,亚热带,热带)中的海绵分离的真菌中寻找新 的天然化合物,从16个海绵种中一共分离得到681真菌菌种。分离的真菌属于 13个子囊菌属类,2个接合菌类,37个放线菌类真菌。不同的区域的样本,真菌 属的多样性和每个样本分离得到的真菌数量是不同的。
将实验中测定的16S rDNA序列输入到一些国际上著名的核酸序列数据库 进行比对分析来寻找其最为相近的种属,确定菌株的分类位置。
2.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DGGE的原理是在聚丙烯酰氨凝胶中加入DNA变性剂,在电场作用 下形成变性剂浓度梯度,双链DNA分子在变性凝胶中发生解链,由 于PCR产物的碱基组成不同,因此随变性剂浓度的增大,样品在电 泳中顺从解链,而率先解链的由于迁移阻力的增大而涌动较慢,后 解链的则电泳中位移较快。这样相同长度的DNA双链分子就可以得 到分开。 3.荧光原位杂交(FISH) 它的基本原理是:如果被检测的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的靶DNA与所用的核 酸探针是同源互补的,二者经变性-退火-复性,即可形成靶DNA与核酸探针 的杂交体。将核酸探针的某一种核苷酸标记上报告分子如生物素、地高辛, 可利用该报告分子与荧光素标记的特异亲和素之间的免疫化学反应,经荧光 检测体系在镜下对待测DNA进行定性、定量或相对定位分析。
海绵sponge
海绵(marine sponge)属于动物界多孔动物门(Porifera),是一大类低等 细胞海洋动物,约占海洋物种总量的1/15,是热带海洋中除珊瑚外的第二 生物量,全世界约有10000~15000种。
桶状海绵
玻璃海绵
海绵的形态变化很多,最典型的有中空壶状、花瓶装及囊状, 有时也呈扁平、圆筒状、条状、叶状和圆砖状,它们的体色变 化从黄、蓝、桃红至白、黑色均有,体高也从1~200cm不等。
海绵相关的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生物技术潜能
刘杰
10808076
汕头大学多学科研究中心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体积占生物圈的95%。蕴藏着极为丰 富的生物资源。
在动物种类方面,在已知的33个动物门中,海洋中有32个,其中有15种 是海洋所独有的。 微生物方面,与陆栖微生物相比,海洋微生物处在高盐、高压、低温和 低营养等极端条件下。生存环境的特异性,使海洋微生物在物种、基因 组成和生态功能上表现出多样性和特异性,体内存在特殊代谢途径酶, 相应产生一些特殊的活性代谢物质。因此从海洋微生物中发现新酶、新 化合物的概率将比陆栖微生物要大的多。
用不同微生物16S rDNA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海绵组织 薄片上,对海绵体内微生物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表明在不需 要对微生物(其中包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多不可分离培养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的 条件下,可以将存在于海绵中质层内的细菌,精确分类到属甚至种的 水平上。
海绵相关微生物研究技术
1.早期对海绵共附生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形态观察(显微镜) (1)细菌细胞壁的特征(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 (2)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细菌细胞膜的结构 2.培养的方法(生理学和系统发育学的多样性) 一些有特殊生理特性的细菌已经从海绵中分离得到,诸如: 需氧化能异养菌,固氮菌,甲烷氧化细菌,光合细菌,厌 氧光合菌。在最近,从几种海绵中培养得到了新的放线菌。
海绵体内和体表富集了大量的微生物
海绵微生物的分布
海绵中的微生物分布在宿主细胞的胞外和胞内,如海绵外层 的胞外共生微物和海绵中胶层的胞内共生微生物。胞内(包 括细胞质内和细胞核内)的生物可以长久的存在于细胞和细 胞核内。
海绵微生物的多样性
海绵微生物(marine sponge microorganisms)的定义是比较广泛的, 所有自海绵组织中分离得到的微生物都可以定义为海绵相关微生物 (marine sponge associated microorganisms),包括偶然出现在海绵 体内的微生物,海绵中胶层(mesohyl)内的微生物,永久性生存在海 绵细胞内部的微生物。
(1)受到培养条件的限制。因为即使在海绵中只是微量组分 的微生物,在一定得培养条件下也会成为优势菌种。 (2)很多微生物是没有被培养过或不可培养的 据估计,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鉴定的微生物只是海洋环境中的极少部分(约 占总类别的 0.1~1%)
3.分子生物学技术(不依赖于培养)
(1)16S rDNA序列 16S rDNA技术能很精确的确定细菌的种属位置. 16S rDNA是存在于核糖 体上的一段长约1500bp的基因序列。16S rDNA因进化缓慢,种属 特异性强而成为生物进化中的化石。由于其能快速准确地对细菌分类进行定 位而称为细菌“指纹”。16S rDNA已经成为细菌鉴定系统的一个基本指标
海绵是一种原始的无脊椎动物,生活在海洋中的岩石上,只有极少数 分布在淡水中,从潮间带到9000m的深海均有分布,靠近河口处的 海域往往更丰富,常有其优势种. 海绵是固生、多孔、滤食性动物,其体表有很多细小的管道,海水通 过这些管道流经体内,海绵就以海水中的微生物和其他有机碎片作为 食物来源。其过滤微生物的效率可达75%~99% 海绵的滤水系统非常发达,据报导,有一种海绵,每1千克的体重在 一昼夜可过滤24吨的海水。 在海绵滤食过程中,许多微生物尤其是不能被消化的微生物得以在海 绵体内保留,这样在海绵体内和体表就富集了大量的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