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同伴依恋、世故性和行为及情绪问题的关系
青少年的依恋、情绪智力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
青少年的依恋、情绪智力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青少年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这一阶段的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各方面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转变。
青春期的依恋、情绪智力和攻击性行为三者密切相关,它们彼此影响和交互作用,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依恋是一个人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和互动方式,人类的关系就是建立在相互依恋的基础上。
在青少年时期,他们经常需要面对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
无论是学业、家庭问题、自我认同以及同伴关系等多方面压力,青少年都需要找到一个稳定的依恋对象来承载自己的情感需求。
这种依赖会影响到他们情绪智力的发展。
情绪智力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身情感、他人情感以及情感场景的认知能力,它是个体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
对情绪的处理和管理能力,对情感事件的预测和控制能力是影响情绪智力的主要因素。
青少年时期的情绪智力发展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时期是培养这个能力的一个最佳时期。
缺乏稳定的依恋对象会影响到情绪智力健康发展,而情绪智力的缺陷则会产生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针对身体或精神方面的伤害倾向行为。
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是与情绪智力缺陷、依恋不安全相关的。
当青少年情绪或依赖感受到威胁或困扰时,缺乏情绪智力和足够的情感调节策略就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综上所述,青春期的依恋、情绪智力和攻击性行为是有着重要关系的。
依恋是帮助青少年建立有价值的情感联系,有助于促进情绪智力的健康发展。
而青春期缺乏依恋,情绪智力缺陷则容易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因此,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同时提高他们的情绪智力水平,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高中生心理发展中的同伴关系影响
高中生心理发展中的同伴关系影响在青春期,高中生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同伴关系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从情感支持到社会认同,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深远。
同伴关系通常指同龄人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这种关系不仅仅限于朋友,还包括同班同学、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同龄人。
高中生在这个时期通常会经历更为复杂的社交网络,这些网络可以对他们的心理和情感产生重要的影响。
与同伴的关系在青春期开始频繁出现,许多青少年逐渐把重心转移到同伴身上,逐渐将父母的影响放在次要位置。
这一变化并不是简单的叛逆行为,而是心理发展的自然过程。
在同伴关系中,青少年学习到如何处理冲突、解决问题和发展社交技能。
多个研究表明,积极的同伴关系能够提高青少年的自尊心和社会适应能力。
当学生感受到来自朋友的支持时,他们面对压力和挑战时的抗压能力也会增强。
反之,如果同伴关系紧张,或者存在欺凌和排斥现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往往会受到严重影响。
良好的同伴关系还能够帮助青少年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他们通过与朋友的互动理解什么是被接受的行为,什么是不可接受的。
这样的互动过程为他们的道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朋友的影响可以推动青少年在学习、运动、兴趣等方面形成良好的习惯。
尽管同伴关系对心理发展有显著影响,但也存在一些挑战。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可能会经历同伴压力,这是他们为了迎合群体而进行的行为调整。
例如,某些青少年可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交认同而参与不良行为,甚至影响到学习和生活质量。
因此,在家长与教育者的指导下,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发展与同伴关系的互动并不仅限于友谊,也涉及到竞争。
在一些情况下,竞争可能导致焦虑和压力。
为了在同龄群体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学生可能会不断跟随流行趋势,甚至在学业上承受巨大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引导他们平衡学习与社交之间的关系。
在增强同伴关系的正面影响时,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青少年对同伴关系的心理困扰与建立健康友谊
青少年对同伴关系的心理困扰与建立健康友谊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着变化和挑战的阶段,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着各种身心上的困扰。
其中,同伴关系是他们最为关注和关心的领域之一。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对同伴关系的心理困扰,以及如何建立健康的友谊。
一、心理困扰的成因青少年对同伴关系存在心理困扰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我认同的困惑:青少年正处于个体认同的形成阶段,他们渴望被接受和认同。
因此,同龄人对他们的看法和评价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当他们感到无法融入或与同伴产生冲突时,可能会陷入心理困扰。
2. 社交焦虑:青少年常常对自己的外貌、言行举止过分关注,担心自己在同伴面前出丑。
这种社交焦虑常常导致他们避免与他人主动交往,从而增加了与同伴建立良好关系的难度。
3. 群体压力:青少年时期同伴间的群体压力较大,他们常常会受到同伴的潜在或明确的期望和规范的影响。
对于某些青少年来说,这种压力会导致他们选择迎合同伴的期望,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行事。
二、建立健康友谊的策略为了帮助青少年克服同伴关系所带来的心理困扰,他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策略来建立健康的友谊:1. 培养自信心:青少年可以通过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培养自信心。
当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取得成功时,会增加他们对自己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这些正面的心态将有助于他们与同伴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
2. 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参与各种集体活动是建立友谊和拓展社交圈的有效途径。
青少年可以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志愿者工作或者体育运动,这样他们将有机会结识共同兴趣爱好的同伴,减少了社交焦虑和孤立感。
3. 真实表达自己:青少年应该勇于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与同伴交流时,保持真实性和诚实性,将帮助他们建立真正的友谊。
同时,也应该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通过积极的沟通和理解来解决分歧。
4. 培养良好的人际技巧:青少年可以通过学习和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来改善与同伴之间的关系。
例如,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隐私、友善待人、培养合作意识等,都是建立健康友谊的重要因素。
合理引导同伴依恋发展,促进青春期孩子健康成长
合理引导同伴依恋发展,促进青春期孩子健康成长案例:晓雯妈妈找到我寻求帮助,平时她对女儿的管教面面俱到,她希望女儿能事事听她的话,现在女儿在与朋友交往上的表现令她十分焦虑。
她说晓雯最近与班里几名女生来往密切,经常在一起玩,很晚才回家,尤其是周末,几个人相约出去,一玩就是一天,有时晚上八九点钟才回家。
有一天晚上,晓雯妈妈她想阻止女儿与朋友交往,两人起了冲突,女儿联系了朋友中的一个女孩,要去那个女孩家住。
晓雯妈妈最后也没有拦住女儿,女儿去朋友家住了一晚,第二天下午才回到家中。
晓雯妈妈很困惑,女儿以前是很乖的,为什么现在变成这样?她觉得肯定是别的女孩教坏了女儿。
那几个女孩我了解,品质上并没有什么问题,女孩们在一起就是聊天逛街,但是她们的交往也的确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案例分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青春期,孩子和同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而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在慢慢降低,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孩子的同伴依恋在发展。
面对孩子的这一变化,一些家长一方面不适应孩子与自己关系的变化,一方面对孩子的同伴交往缺少科学引导的方法,就会导致矛盾的发生。
一、家长应正确认识孩子的这种变化。
依恋是个体与重要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
同伴依恋是个体与好朋友之间形成的亲密情感联结,以平等、互惠、相互关爱和希望保持亲近为特征。
对婴幼儿来说,与父母形成亲厚的依恋关系至关重要。
而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也依恋父母,但是同伴依恋越来越重要,这是个体发展的规律,也是人逐渐社会化的需要。
二、家长应该理解并支持孩子发展健康的同伴依恋关系。
良好的同伴依恋能成为孩子情绪上的支持和安慰的重要来源。
尤其是在孩子学习压力大或遇到困难的时候,同伴间的相互倾诉,可以缓解压力;相似的年龄,相近的感受,可以使彼此找到心灵的安慰。
其次,良好的同伴依恋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幸福感。
研究发现,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孩子,一般情绪调节能力都比较强,遇事也容易保持乐观和自信。
再次,良好的同伴依恋可以满足孩子的群体归属感。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与情感交流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与情感交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在情感和社交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青春期和成长的过程中,青少年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情感和人际关系挑战。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的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
一、青少年的人际关系问题青少年时期,个体开始独立思考和塑造自我身份。
这一过程常常涉及到与同龄人和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下是青少年在人际关系方面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1. 形成自我认同:在青少年时期,个体开始思考自己是谁以及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
这个过程可能导致与他人之间的冲突,并可能造成自我认同的混乱。
2. 亲密关系的建立:青少年渴望建立深入的关系,但又不确定如何达到这一目标。
他们可能面临与父母、朋友和潜在伴侣之间的关系问题。
3. 社交焦虑:在社交场合中,一些青少年可能感到自卑和焦虑。
他们害怕被拒绝或评价,这可能导致他们避免与他人交流或参与社交活动。
4. 同理心和共情:青少年时期的个体通常还在发展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他们可能面临理解他人情感和体验的挑战,这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困扰。
二、有效的情感交流方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对于青少年的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在此阶段有助于促进健康人际关系的方法:1. 倾听和尊重: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说,倾听和尊重是关键。
青少年应该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2. 表达情感:青少年应该学会适当地表达他们的情感和需求,而不是抑制或过度表达。
积极的情感表达有助于建立亲密关系和增强人际关系。
3. 管理冲突:青少年可能会遇到与他人之间的冲突和分歧。
他们应该学会积极解决冲突,倡导平等和合作,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
4. 发展共情能力:共情是理解和分享他人情感的能力。
通过培养共情能力,青少年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增强人际关系,有效地进行情感交流。
5. 培养支持网络:青少年应该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并寻求建立支持网络。
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和成年人建立联系有助于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获得支持和指导。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同伴关系是指个体与同龄人之间的社交互动关系。
在青少年时期,同伴关系对于个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积极影响。
以下是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几个方面的影响:首先,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与同龄人交往,青少年可以学习和掌握社交技能,如沟通、合作、分享、妥协等。
同伴关系使他们面对不同人群的情况,从而学会适应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
此外,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和情绪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伴关系为青少年提供了发泄情绪、分享快乐和解决问题的平台。
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青少年可以得到互相支持和鼓励,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同时,同伴关系也有助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情感表达和情绪调节能力,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此外,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认知和智力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同伴互动中,青少年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范围。
通过与同龄人的交流和合作,青少年可以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智力发展。
除此之外,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身份认同的形成也产生深远影响。
青少年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通过观察和模仿同伴的行为,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
同时,同伴关系也为青少年提供了比较和竞争的环境,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观念、价值和行为,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身份认同。
然而,同伴关系也可能对青少年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出于追求群体认同和社交地位的需求,有些青少年可能会受到同伴压力的影响,做出不良的决策和行为。
此外,一些青少年可能会陷入同伴关系的过度依赖中,缺乏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影响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发展。
总体而言,同伴关系在青少年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是积极和深远的。
通过同伴关系,青少年可以发展社交能力、增强心理和情绪健康、促进认知和智力发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身份认同。
然而,我们也要关注同伴关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青少年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成长影响及应对措施分析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成长影响及应对措施分析摘要:人是一种群居性的灵长类生物,因而社交属性伴随着人由生至死的整个过程,而同伴关系作为社交属性的一种,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如若将同伴关系进行细致的区分,大致可以分为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对青少年来说,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其分析、解决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面对的种种困难,从而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
本文详细分析了不同同伴关系可能会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造成的影响,及其具体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同伴关系;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应对措施引言:近年来,有关青少年群体的校园欺凌问题屡屡发生,而学校和社会在面对此类问题能做的仅仅是加大反欺凌宣传,加强对该类校园安全问题的监管,寄希望于通过“防”和“治”来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却并没有深入探究其根本原因。
从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关系上来说,其应当是属于同伴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同伴拒绝,而只有彻底理清同伴拒绝这一关系的基本特点和影响因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近年来频发的校园欺凌问题,保证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
因此,对教师来说,其肩上的责任除了传授学科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和处理同伴关系,掌握能够影响同伴关系的因素,帮助其理清头绪,在避免悲剧发生的同时保证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同伴关系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影响1.同伴关系能够影响到青少年的情绪青春期的少年正处于一种半成熟的状态,其性情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刺激而呈现出极强的多变性,常常是“阴晴不定”,而如若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那么其情绪变化过程就能够获得有效的调节和缓和,其在面对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首先选择向伙伴进行倾诉,寻找外界的支持和安慰,进而获得更强的幸福感,而这样也会使其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
但如若与他人之间呈现出一种同伴拒绝的关系,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失落和无助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与受到其他同伴接纳的个体进行比较,产生自不如人的心理,这时其就容易出现情绪上的失控,在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暴躁、易怒,继而造成一种同伴拒绝的恶性循环。
青少年心理辅导:依恋关系的变化
青少年心理辅导:依恋关系的变化(一) 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平衡:在青春期到来时,青少年在躯体和心理方法呈现快速的发展。
表现为身体急剧的生长和变化。
肌肉、骨等组织全面地急剧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第二性征逐渐显露。
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少年必须适应发展中的新自我,同时还必须适应别人对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现出的反应。
然而,由于身心方面的成长不一定能平衡发展。
因此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在"幼稚"与"成熟"的尺度上会有大幅度的徘徊。
(二)实现同一性⑴ 实现自我的同一:青少年随着身体的变化和性成熟的过程,逐渐产生一些新的体验,也感到周围人对他们的新的反应。
他们将力求发现自己现在真实情况以及将来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
伙伴的来往,新的社会关系的产生,也使他们扩大了自我活动、自我探索的空间。
他们也要弄清世界是什么样子?社会又是什么等。
在这种不断认识和探索中,使理想的我逐步接近现实的我,使自我意识达到积极的统一。
⑵ 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发展:青少年早期的价值和道德标准主要来自父母,他们的自尊感基本上来自父母对他们的看法。
当进入中学这个较广阔的世界以后,同伴群体的价值观,以及老师和成年人的评价日益重要。
他们对原先的道德标准及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都要做重新的评价,并试图把这些价值和评价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体系。
(三) 依恋关系的变化⑴ 独立意识的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
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与家庭的联系逐渐疏远,对父母的权威产生怀疑,甚至发生反抗行为。
他们要摆脱家长和其他成人的监护,摆脱由这些成年人规定的各种形式的束缚。
由于价值标准受到同辈和社会的影响逐渐大于来自父母的影响,因此,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摆脱家庭束缚"的倾向。
⑵ 伙伴关系密切:同龄人、伙伴是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
进入青春期,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展,青少年对家庭的依恋逐渐转向伙伴群体,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
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与同伴压力
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与同伴压力青少年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向成年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面临着许多心理发展的挑战和同伴压力。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来帮助他们应对同伴压力。
1.心理发展特点青少年期是一个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他们经历着生理上的变化,如体形的改变、性征的发展等。
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如身份认同、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意识的形成等。
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自我意识的觉醒:青少年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人特点产生更多的关注和思考,逐渐形成了自我的意识,并开始积极寻求与他人的区别。
(2)对同伴关系的重视: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开始将同伴视为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并在同伴圈中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
(3)自我探索和身份认同:在青少年期,他们开始积极探索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职业等方面,努力确定自己的身份认同。
(4)情绪波动性增强:青少年期的情绪更加多变和不稳定,他们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情绪高低起伏较大。
2.同伴压力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来说既有积极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负面的压力。
同伴压力可以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社交焦虑:在同伴群体中,青少年可能会感到社交上的压力和焦虑,害怕被排斥或被嘲笑,因此会对与他人的交往感到不安。
(2)自我认同困惑:同伴的看法和评价对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可能会为了迎合同伴的期望而忽视自己的真实需求,产生自我认同困惑。
(3)群体行为影响:同伴群体中存在一定的规范和行为准则,青少年可能受到同伴的影响而做出一些不符合自己意愿的行为,例如为了追求群体认同而放弃个人价值观。
3.应对同伴压力的建议(1)建立良好的自我认同:青少年应该通过积极的自我探索和思考来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不轻易被同伴的看法所左右。
青少年对同伴关系的理解与参与
青少年对同伴关系的理解与参与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社交关系形成的关键时期。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对同伴关系的理解以及他们在其中的参与。
一、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意义同伴关系是指青少年与同龄人之间的互动和交往情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建立和维系各种社交联系,与同伴们相互交流、分享和支持。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意义在于:1. 形成身份认同:通过与同伴相处,青少年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从中获得身份认同感。
2. 建立情感支持:同伴关系为青少年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和依赖,他们可以互相倾诉、分享心事,获得情感上的安慰和支持。
3. 发展社交技能:通过与同伴的互动,青少年学习与他人相处的技巧,如沟通、合作、解决冲突等,这对他们日后的人际关系起着重要的影响。
二、青少年对同伴关系的理解1. 社交需求的意识:青少年逐渐意识到自己有社交需求,希望与同伴建立联系和互动,并从中获得满足感。
2. 探索身份认同:青少年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寻找自我认同和塑造自己的身份,他们试图找到与自己相似或者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同伴。
3. 实验性交往:青少年在同伴关系中有机会尝试不同的社交角色和行为,这有助于他们锻炼社交能力,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三、青少年在同伴关系中的参与1. 交友圈扩大:青少年在同伴关系中开始意识到朋友圈的重要性,并积极寻找合适的朋友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2. 形成亲密友谊:青少年逐渐学会区分亲密友谊和其他关系,他们开始寻找那些能够与自己分享、理解和支持的朋友。
3. 合作与竞争:同伴关系中,青少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通过这些互动,他们学习到如何与他人合作,处理竞争关系,并培养自信心和团队意识。
4. 社交技巧的发展:在同伴关系中,青少年不断学习和发展各种社交技巧,如倾听、表达意见、解决冲突以及适应群体规则等。
结语:青少年对同伴关系的理解和参与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与同伴一起分享、交流和相互支持,青少年能够更好地形成自我认同,培养社交技能,并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与情感发展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与情感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发展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发展,并提出一些促进其健康成长的建议。
一、亲子关系在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中,亲子关系是最重要的。
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既是孩子的亲密伴侣,也是值得依靠的支持者。
亲子关系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情感发展和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
建议: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理解,尊重他们的个人需求和感受。
同时,父母也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通过开放的对话和建设性的交流来增强亲子间的情感连结。
二、同伴关系青少年时期,同伴关系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同伴可以互相理解和支持,共同经历和成长。
通过与同伴的交往,青少年可以学会合作、分享和相互尊重,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建议: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和社交场合,结交更多的朋友。
父母和老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并学会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
三、恋爱关系青春期是青少年开始探索恋爱关系的阶段。
青少年的恋爱关系对于他们的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面的恋爱关系可以使他们更加了解自己和他人,学会付出和承诺,培养责任感和情感智力。
建议:父母和教育者应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引导他们建立健康、平等、相互尊重的恋爱关系。
同时,青少年也需要学会自我保护和正确处理恋爱关系中的问题和挑战。
四、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虚拟社交和在线交流成为他们与他人互动的重要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忧,比如沉迷网络、孤立和隐私泄露等问题。
建议:青少年应该明确正确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原则,警惕虚假信息和不良影响。
父母和教育者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教育和引导,提供正确的信息和资源,保障他们的在线安全和健康发展。
五、心理辅导和支持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发展中可能会面临一些困扰和挑战,例如社交焦虑、人际冲突和情绪困扰等。
综合分析中学生情感问题与自尊与同伴关系的关系
综合分析中学生情感问题与自尊与同伴关系的关系中学生情感问题与自尊与同伴关系的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情感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影响,还可能对他们的自尊心和同伴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综合分析中学生情感问题与自尊与同伴关系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学生情感问题的特点。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学业压力、家庭问题、青春期变化等多种情感压力。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情绪低落、焦虑、自卑等情感困扰。
而这些情感问题往往会对他们的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
中学生的自尊心在同伴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尊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同程度。
如果中学生的自尊心较低,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到他们与同伴的交往。
他们可能会感到害怕被拒绝、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导致与同伴之间的距离拉大。
而与同伴的良好关系对中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能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还能促进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
那么,如何帮助中学生解决情感问题,提升自尊心,改善同伴关系呢?首先,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关注中学生的情感问题。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立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
家庭则应该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给予适当的关怀和支持。
其次,学校和家庭可以培养中学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学校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家庭则可以给予孩子适当的赞美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
此外,学校和家庭还可以加强对中学生同伴关系的引导。
同伴关系的建立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
学校可以组织团队活动、合作学习等,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家庭则可以鼓励孩子参加社交活动,培养他们与同伴的交往能力。
最后,学校和家庭应该为中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情感问题的解决需要专业的帮助和指导。
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
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琚晓燕1 刘宣文2 方晓义1(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2.浙江传媒学院,杭州310018)摘要:对519个初、高中生施测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量表( IPPA)、自尊(SES)、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以探讨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的现状,以及它们和自尊、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1)青少年总体依恋质量较高。
同伴的依恋质量高于父母依恋质量。
(2)青少年的父母依恋在性别上没有差异;女生的同伴依恋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父母依恋的发展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初一年级最高,初三年级最低;同伴依恋呈先升后降再升趋势,但未见显著差异。
(3)父亲依恋对青少年的心理弹性预测力最强,母亲依恋对心理优势感预测力最强,同伴依恋对人际适应性预测力最强。
这种影响通过自尊的部分中介作用而实现。
关键词:青少年;父母依恋;同伴依恋;自尊;社会适应1 问题提出依恋是个体在毕生发展过程中与重要他人建立的一种深层的、坚固的、持续的情感联结( Bowlby,1973),这种情感联结对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有重要影响作用。
个体早期的依恋对象主要是父母,到了青春期,同伴也成为青少年重要的依恋对象。
父母和同伴在青少年的社会适应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一直是有争议的话题。
总的来说,有两种观点:补偿/竞争模型认为青少年寻求同伴支持,以满足那些在父母和家庭里无法满足的需求( Blos,1979; Douvan&Adelson,1966),青少年的亲密依恋关系开始从父母转向亲密同伴( Hazan&Zeifman,1994);连续/认知模型(Bowlby,1997;Offer,Os-trov,&Howard,1981)认为,青少年与朋友和同伴之间建立的关系是与父母、家庭关系的一种扩展,它们是连续的、相互关联的,而不是竞争关系。
依恋领域的实证研究分别支持了上述不同的观点。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同伴依恋关系的探究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同伴依恋关系的探究摘要同伴关系是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它既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背景,又是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良好的同伴依恋关系可以促进青少年情绪情感健康发展,减少外化问题行为的发生,促进青少年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同伴关系;同伴依恋;前言当青少年开始与家庭以外的个体紧密联系时,人际互动也逐渐从父母为中心转变为以同伴为中心,青少年与父母的冲突增多,与父母的情感联结质量下降,同伴在这个时期便逐渐代替父母,成为了青少年感情支持的主要来源。
因此,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研究指出:同伴是青少年满足亲密感、安全感和信任等社会性需要、获取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也是其心理社会适应的重要保护因素。
依恋是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对特定人的强烈情感联结,会随着环境的变动而发展。
个体最初建立的依恋关系是对父母的依恋,随后在其他时刻,还可以与家庭以外的人建立起持久的依恋联结,同伴依恋就是其一。
良好的同伴依恋可以弥补个人在亲子关系中未能被满足的依恋需求。
可以为发展中的个体提供“安全基地”“避风港”以及“寻求亲近”的功能。
一、同伴依恋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发展和背景1960年“科尔曼报告”社会学和经济学也关注学校教育中的同伴效应,通过实验、自然实验和准实验等方法识别同伴群体构成及其特征对学生成绩的因果性影响,探讨教室中同伴效应的作用机制,如“烂苹果”“杰出人物”和“分流”等模型。
同伴效应研究有助于分析基础教育中分流、教育券、学区整合等政策的有效性,考察教育财政政策能否通过鼓励更有效的同伴分配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率。
2近年来,全球经济不平等的加剧在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限的精英教育资源成为家庭竞争的对象。
当下社会各界对“内卷”现象的关注和讨论,折射出教育参与者和观察者对极端排他性同伴竞争的忧虑。
青少年同伴依恋、世故性和行为及情绪问题的关系
在青少年期人格处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时期,其初步形成的人格特质对青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问题有着显著影响.已有的研究显示世故性与亲社会行为得分存在负相关,与攻击性呈正相关[1].这也预示着高世故性的儿童会出现更多的行为与情绪问题.根据Cattell 的特质因素理论,世故性是16种人格根源特质中的一种.有研究认为,世故性是一种社会智能,主要表现为行为者应付社会环境的能力,称之为马基雅维里智能(Machiavellian Intelligence).[2]本研究运用儿童马基雅维里主义量表(KM S )中文修订版对青少年世故性进行测量.另一影响青少年行为与情绪问题的重要因素是个体与父母、同伴的依恋.依恋(Attachment )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传统亲子依恋模式理论认为,亲子依恋模式一方面将成为儿童与其他个体建立关系的内部模式,决定儿童与其他个体之间关系的性质.另一方面,将对儿童的社会性起极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也可以预测在同伴情境中的交往质量和人际关系能力.有研究结果表明,9到14岁学龄儿童的亲子依恋关系与其友谊质量显著相关[3]亲子关系不良的儿童,其社会问题行为也多.进入青春期同伴依恋与青少年的同一性发展、情绪能力及社会行为均有一定的关系.青春期是指12-20岁这段时间,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经历着巨大的变化,生理机能逐渐成熟,认知功能不断发展,对外界的认识更加复杂与丰富,同时社交范围也不断扩大,青少年逐渐与父母疏远,开始从家庭外寻找新的依恋对象,主要是更多地从同伴那里获得情感需要.[4]因此本研究选取同伴依恋分问卷为研究工具.上述介绍了关于青少年的行为和情绪问题分别与世故性和依恋关系的研究,而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是怎样相互作用于青少年的社会性行为与心理健康则鲜有研究.本研究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考察同伴依恋和世故性对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并检验同伴依恋在世故性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中介作用.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整群抽取郑州市某中学,选取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共500人,回收有效问卷383份,其中男生252人,女生131人,初一年级180人,初二年级203人,平均(13.93±1.012)岁.1.2研究工具1.2.1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量表(Kiddie Machiavellianism Scale,KMS)中文修订版[5]原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分对人性缺乏信心、不诚实和不Vol.28No.3M ar.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青少年同伴依恋、世故性和行为及情绪问题的关系张魁,杨楠,耿耀国(郑州大学教育系,河南郑州450001)摘要:目的:考察青少年世故性、同伴依恋与青少年行为及情绪问题的关系,检验同伴依恋在世故性与行为及情绪问题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量表中文修订版、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长处和困难问卷(自评版)对郑州市38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同伴依恋、世故性以及行为情绪问题间存在显著相关(P <0.01);同伴依恋在世故性与行为及情绪问题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9.66%.结论:同伴依恋、世故性及行为情绪问题间的关系密切,世故性通过同伴依恋影响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和情绪.关键词:精神卫生;同伴依恋;世故性;中介效应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3-0147-03第28卷第3期(上)2012年3月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190005)147--信任3个因子,采用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4级评分,计算各因子分和总分,高分表示儿童更具世故性.修订后的中文版KMS 量表在删除了第5,9,15,20四个条目后,提取了不信任,不诚实,和对人性缺乏信心3个因子,总解释率为30.80%.量表间隔4周总体的重测信度是0.64,分半信度是0.67,总体的Cronbach α系数为0.62.1.2.2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The Inventory ofParent and Peer-Attachment ,IPPA ).该问卷由Armsden 和Greenberg 编制,本研究采用其中文修订版[6].IPPA 有三个分问卷,分别是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和同伴依恋,每个分问卷各有25个项目,由信任、沟通、疏离三个维度构成,采用五点计分,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2.3长处和困难问卷(自评版)(Strength and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由Goodman 编制[7],用于评估儿童青少年的情绪、行为问题,包括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问题和亲社会行为5个因子及困难总分.量表共有25个条目,每个条目按0~2三级评分.困难总分得分越高,提示儿童青少年的情绪、行为问题越多,困难越大;而亲社会行为因子得分越高,提示儿童青少年适应社会的正性行为越多.本研究选取的是除亲社会行为因子外其它4个因子组成的困难总分作为研究工具.1.3调查过程由经过培训后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主持,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施测时以班级为单位,由主试讲明要求,解释指导语,必要时给予个人指导以确保被试正确理解问卷.1.4统计分析所有数据于2011年6月收集完毕.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统计方法包括主要采用Pearson 相关和回归分析.2结果2.1相关分析采用皮尔逊相关法,对世故性、同伴依恋和困难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2.2中介效应的检验本研究中,所考察3个变量间均呈显著相关(P 值均<0.01),满足了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的前提条件.本研究中,假设同伴依恋是世故性与行为、情绪问题间的中介变量.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程序[8],采用强迫进入法进行下列回归分析考察同伴依恋作为中介变量的可能性.首先,以困难总分为因变量,世故性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29(P <0.01),决定系数为0.125;然后以同伴依恋为因变量,世故性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446(P <0.01),决定系数为0.57;最后,以困难总分为因变量,同伴依恋和世故性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世故性对困难总分的未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84(P <0.01),同伴依恋对困难总分的未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01(P <0.01).以上四个回归系数均显著,因此同伴依恋在世故性和困难总分之间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446×0.101/0.229=0.1966,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0.1966=0.8034,中介效应与直接效应之比为0.2448.即世故性对困难总分的效应中80.34%是直接效应,另外19.66%是通过中介变量同伴依恋的间接效应,见表2.3讨论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世故性和同伴依恋负相关,世故性与困难总分正相关,同伴依恋与困难总分负相关.这与从经验上来看的判断是一致的,因为世故性中包含的不信任因子、对人性缺乏信心因子和与之相对应同伴依恋中包含的同伴信任因子,使得我们很容易理解两者的负相关.可以预见高世故性的青少年其多疑、冷酷的行为倾向[9]使得他们很难真正的信任同伴,从而建立亲密稳固的友谊,体会到安全感.世故性同伴依恋困难总分M ±SD 世故性139.37±8.25同伴依恋-0.239**185.26±15.44困难总分0.354**-0.360**113.55±5.34表1世故性、同伴依恋和困难总分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n=383)注:*P <0.05,**P <0.01步骤标准化回归方程标准误t 值P 值1y=-0.229x 0.0317.381**<0.012e=-0.446x 0.093-4.794**<0.013y=0.184x 0.030 6.031**<0.01-0.101e0.016-6.218**<0.01表2同伴依恋(e )的中介效应依次检验注:*P<0.05,**P<0.01148--而世故性与由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问题组成的困难总分正相关,与前人有关的研究结果相一致:McHoskey等人的研究表明高世故性的个体缺乏人情味的人际交往风格暗示他们自身可能存在的一些情绪问题.[10]对于多动注意不能这一行为症状,国内有关研究显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马基雅维利信念(即世故性);马基雅维利信念与儿童的行为问题及社会能力之间,特别是与其内化性行为问题及人际交往问题存在适度的联系.[11]同伴依恋与困难总分负相关表明青少年与同伴越亲密,其行为和情绪上的问题就越少,这也都与先前的研究和人们的经验一致.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同伴依恋在世故性和困难总分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9.66%.这表明高世故性的青少年与同伴依恋水平较低,致其出现行为与情绪问题的可能性也较大.这符合逻辑,因此可以推断,高世故性的青少年因其多疑、没有人情味、操控人际互动等人格特质,而对同伴较多使用嘲笑、散播流言、威胁结束友谊以及拒绝进入或逐出某个团体等关系攻击的手段[12],使得他们与同伴依恋水平较低,得不到同伴的支持和认同,同时因其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使其本来就不是很良好的亲子依恋更为疏离,从而导致其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增加.———————————————————参考文献:〔1〕ANDREOU E.Bully/victim problem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Machiavellianism and self-efficacy in Greek primary school children.Britis J of Edu Psychol,2004,74(2)279-309.〔2〕WHITEN A,BYRNE R.Machiavellian Intelligence.New York:Ox-fordUniversity Press,1988:66-78.〔3〕于海琴.亲子依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80-83.〔4〕GROTEVANT H,COOPER C..Individuation in family relationships.Human Develop, 1986,29,82-100.〔5〕YAOGUO GENG,BEIBEI QIN,DAN XIA, et al.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Kiddiemach Scale in Chinese children.Psychological Report,2011,108(1):229-238.〔6〕张咏梅.青少年依恋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6.〔7〕寇建华,杜亚松,夏黎明.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父母版)上海常模的信度和效度.上海精神医学, 2005,17(1):25-28.〔8〕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9〕SHERRY S B,HEWITT P L.,BESSER,et al.Machiavellianism,trait perfectionism,and perfectionistic self-presentation.Personal and Individal Difference,2006,40,829-839.〔10〕MCHOSKEY J W,WORZEL W,SZYARTOC.Machiavellianism and psychopathy.J ofPerson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192–210.〔11〕耿耀国,苏林雁,王长虹,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马基雅维利信念及其相关的行为问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202-205.〔12〕CRICK N R.,NELSON D A.Relational and physical victimization within friendships: nobody told me there'd be friends like these.J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02,30, 599–607.149--。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与情感发展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与情感发展在青少年的成长阶段,人际关系和情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所建立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影响他们的情感健康,而且对于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他们在这方面取得积极的结果。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儿童发展到成年人的重要转折时期。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开始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等不同的社会群体进行交往。
这些交往越来越多样化,涉及到与家人、朋友、同学、师长和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通过与这些人的互动,青少年能够获得情感的支持、理解和认同,同时也能够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对其情感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家庭方面,青少年需要家人的关爱和支持,这对于他们的自尊心和情感健康至关重要。
而在同伴群体中,青少年通过与同龄人的互动学习如何处理情感问题,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在学校和社区中,青少年将与各个年龄段的人接触,他们可以通过这种接触获得不同年龄段的经验和智慧,有助于他们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发展也与其社会适应能力和未来发展密切相关。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青少年提供社会支持和情感支持,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同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青少年还能够培养自己的社交技巧和沟通能力,这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社会参与至关重要。
为了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促进情感发展,以下是一些建议:1. 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鼓励青少年学会倾听,并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良好的沟通可以增进人际关系,强化情感连接。
2. 培养同理心:鼓励青少年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求。
同理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促进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3. 培养良好的解决冲突能力:教导青少年如何合理有效地解决冲突,避免以暴力或攻击的方式对待他人。
这对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4. 鼓励积极参与社交活动:鼓励青少年参加团队和社区活动,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高中生世故性与品行问题行为倾向的关系:同伴依恋的中介效应估计
为 。对恃强凌 弱 行 为 ( b u l l y i n g b e h a v i o r s ) 的研 究 发 现, 世 故 性 与 言 语 上 的恃 强凌 弱 行 为 存 在 显 著 相 关 J 。C h a b r o l 等对青 少 年 的研 究 表 明 , 尽管 不 能独 立 预测青少年不 良行为 , 但世故性 与青少年不 良行为呈 显著 相 关 。 关于依恋对品行问题影响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亲子 依恋关系上 , 但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 , 亲子依恋关系与 友谊 质 量显 著相关 , 亲 子关 系 不 良儿 童 也 更 容 易 出 现
问题行为 j , 亦 即同伴 依恋会对 品行 问题 产生影 响。
谢芳琪指出, 青少年群体心智 尚未成熟 , 最易受同伴影 响, 从而表现出品行 问题行为倾 向。当个体与同伴 的 疏 远 程度 越 高 , 越 觉得 周 围 的人 不 了解他 , 他 们表 现 出 品行问题行 为的倾 向会 比一般 同龄人高 J 。杨海燕
△通信作者 : 黎光 明, E - mm l : L g m2 0 0 4 1 0 0 @s i n c o m
( 1 ) 儿童马基雅维里主义量表 ( K MS ) 中文修订版
能够 真实 、 客观 地 回答 问题 。回收 问卷 总数 4 0 3份 , 有
为及情绪问题间存在显著相关 , 同伴依 恋在世故性与 行 为 和情绪 问题 间存 在 部分 中介 作用 J 。
本研究分析 高中生 同伴依恋 ( 包括沟通、 信任和 疏远三个维度 ) 、 世 故性 ( 包括不信任 、 对人 性缺乏信
【 提 要】 目的 基 于 B o o t s  ̄ a p 方法 , 考 察高 中生 同伴依 恋在世 故性 与品 行问题 行为倾 向之 间 的 中介效 应关 系。 采用儿 童马基雅维利主义量表 中文修订 版、 父母和 同伴依恋 问卷 、 青少 年品行 问题行 为倾 向问卷对 4 0 3名 高 中生 进行测量 。结 果 ( 1 ) 世 故性及其各 因子 、 同伴 依恋 中的疏远 因子 与品行 问题行为倾 向呈 显著正 相关 ; 同伴依 恋及 其信 任、 沟通 因子与品行 问题行为倾 向呈显 著负 相关 。( 2 ) 同伴依恋 在世故性 和品行 问题行 为倾 向之间存在 中介效应 。结论 高 中生 同伴依 恋 、 世故性和 品行 问题 行为倾 向三者密切相关 , 世故性 可 以通过 影 响同伴依恋 来影 响品行 问题行为 倾 向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
2019年第%期(总第836期)攵敖冬科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杨婷婷周丽莉(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0)摘要:青少年处于13周岁一20周岁,不仅在心智和生理方面有重大发展,而且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在父母与同伴之间,更多地选择与同伴交流这样一种全新的模式。
分析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同伴关系发挥的影响作用,S导青少年掌握良好同伴关系维持方法,对其今后在成人社会更好地立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同伴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同伴是一起经历、知道大多数事情的人。
同伴关系指相仿年龄的人在彼此相互熟悉的环境、活动中共同成长,在青少年心理和社会能力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研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包括营养、生活环境、认知、自我概念及同伴关系等。
因此,同伴关系对于青少年人格健康成长、社会交际能力及情绪影响等大的影响,研究同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有关同伴关系(一)同伴关系性质,对等关系可以分为垂直维度和水平维度。
垂直维度指成年人(要是父长辈或教)青少年间的关系。
维度指的青少年相同的社会:和权利的同龄人建立的关系。
与童年相比,青少年与同龄人相的多,与同龄人的互动和$(二)同伴关系划分维度同关系同伴接受和友谊区分,这是一种单向的青年人$ ,是的,表现出两个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叫(三)同伴关系形式期,同关系多是直同同学交活动,较单一。
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范围相比儿童有了扩大,活动一的展学、社会,社交于$,青少年的社交格全面对面地交互联网$,在420份问卷中,有10.6%的青少年会交友认一些同伴,例随着在增长[1]。
但是的对面交是主要交往,同同学和生活中的同依然是青少年的要交$(2)同伴关系结构青少年同关系是一多层次、多角度的结构,现在两种关系中:一是同伴关系。
主要通过群体中青少年的态度反映,在他们对方,拒绝对方。
二是友谊关系$反映在两个青少年之间的情感联系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青少年期人格处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时期,其初步形成的人格特质对青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问题有着显著影响.已有的研究显示世故性与亲社会行为得分存在负相关,与攻击性呈正相关[1].这也预示着高世故性的儿童会出现更多的行为与情绪问题.根据Cattell 的特质因素理论,世故性是16种人格根源特质中的一种.有研究认为,世故性是一种社会智能,主要表现为行为者应付社会环境的能力,称之为马基雅维里智能(Machiavellian Intelligence).[2]本研究运用儿童马基雅维里主义量表(KM S )中文修订版对青少年世故性进行测量.另一影响青少年行为与情绪问题的重要因素是个体与父母、同伴的依恋.依恋(Attachment )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传统亲子依恋模式理论认为,亲子依恋模式一方面将成为儿童与其他个体建立关系的内部模式,决定儿童与其他个体之间关系的性质.另一方面,将对儿童的社会性起极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也可以预测在同伴情境中的交往质量和人际关系能力.有研究结果表明,9到14岁学龄儿童的亲子依恋关系与其友谊质量显著相关[3]亲子关系不良的儿童,其社会问题行为也多.进入青春期同伴依恋与青少年的同一性发展、情绪能力及社会行为均有一定的关系.青春期是指12-20岁这段时间,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经历着巨大的变化,生理机能逐渐成熟,认知功能不断发展,对外界的认识更加复杂与丰富,同时社交范围也不断扩大,青少年逐渐与父母疏远,开始从家庭外寻找新的依恋对象,主要是更多地从同伴那里获得情感需要.[4]因此本研究选取同伴依恋分问卷为研究工具.上述介绍了关于青少年的行为和情绪问题分别与世故性和依恋关系的研究,而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是怎样相互作用于青少年的社会性行为与心理健康则鲜有研究.本研究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考察同伴依恋和世故性对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并检验同伴依恋在世故性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中介作用.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整群抽取郑州市某中学,选取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共500人,回收有效问卷383份,其中男生252人,女生131人,初一年级180人,初二年级203人,平均(13.93±1.012)岁.1.2研究工具1.2.1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量表(Kiddie Machiavellianism Scale,KMS)中文修订版[5]原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分对人性缺乏信心、不诚实和不Vol.28No.3M ar.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青少年同伴依恋、世故性和行为及情绪问题的关系张魁,杨楠,耿耀国(郑州大学教育系,河南郑州450001)摘要:目的:考察青少年世故性、同伴依恋与青少年行为及情绪问题的关系,检验同伴依恋在世故性与行为及情绪问题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量表中文修订版、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长处和困难问卷(自评版)对郑州市38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同伴依恋、世故性以及行为情绪问题间存在显著相关(P <0.01);同伴依恋在世故性与行为及情绪问题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9.66%.结论:同伴依恋、世故性及行为情绪问题间的关系密切,世故性通过同伴依恋影响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和情绪.关键词:精神卫生;同伴依恋;世故性;中介效应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3-0147-03第28卷第3期(上)2012年3月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190005)147--信任3个因子,采用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4级评分,计算各因子分和总分,高分表示儿童更具世故性.修订后的中文版KMS 量表在删除了第5,9,15,20四个条目后,提取了不信任,不诚实,和对人性缺乏信心3个因子,总解释率为30.80%.量表间隔4周总体的重测信度是0.64,分半信度是0.67,总体的Cronbach α系数为0.62.1.2.2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The Inventory ofParent and Peer-Attachment ,IPPA ).该问卷由Armsden 和Greenberg 编制,本研究采用其中文修订版[6].IPPA 有三个分问卷,分别是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和同伴依恋,每个分问卷各有25个项目,由信任、沟通、疏离三个维度构成,采用五点计分,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2.3长处和困难问卷(自评版)(Strength and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由Goodman 编制[7],用于评估儿童青少年的情绪、行为问题,包括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问题和亲社会行为5个因子及困难总分.量表共有25个条目,每个条目按0~2三级评分.困难总分得分越高,提示儿童青少年的情绪、行为问题越多,困难越大;而亲社会行为因子得分越高,提示儿童青少年适应社会的正性行为越多.本研究选取的是除亲社会行为因子外其它4个因子组成的困难总分作为研究工具.1.3调查过程由经过培训后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主持,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施测时以班级为单位,由主试讲明要求,解释指导语,必要时给予个人指导以确保被试正确理解问卷.1.4统计分析所有数据于2011年6月收集完毕.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统计方法包括主要采用Pearson 相关和回归分析.2结果2.1相关分析采用皮尔逊相关法,对世故性、同伴依恋和困难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2.2中介效应的检验本研究中,所考察3个变量间均呈显著相关(P 值均<0.01),满足了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的前提条件.本研究中,假设同伴依恋是世故性与行为、情绪问题间的中介变量.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程序[8],采用强迫进入法进行下列回归分析考察同伴依恋作为中介变量的可能性.首先,以困难总分为因变量,世故性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29(P <0.01),决定系数为0.125;然后以同伴依恋为因变量,世故性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446(P <0.01),决定系数为0.57;最后,以困难总分为因变量,同伴依恋和世故性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世故性对困难总分的未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84(P <0.01),同伴依恋对困难总分的未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01(P <0.01).以上四个回归系数均显著,因此同伴依恋在世故性和困难总分之间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446×0.101/0.229=0.1966,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0.1966=0.8034,中介效应与直接效应之比为0.2448.即世故性对困难总分的效应中80.34%是直接效应,另外19.66%是通过中介变量同伴依恋的间接效应,见表2.3讨论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世故性和同伴依恋负相关,世故性与困难总分正相关,同伴依恋与困难总分负相关.这与从经验上来看的判断是一致的,因为世故性中包含的不信任因子、对人性缺乏信心因子和与之相对应同伴依恋中包含的同伴信任因子,使得我们很容易理解两者的负相关.可以预见高世故性的青少年其多疑、冷酷的行为倾向[9]使得他们很难真正的信任同伴,从而建立亲密稳固的友谊,体会到安全感.世故性同伴依恋困难总分M ±SD 世故性139.37±8.25同伴依恋-0.239**185.26±15.44困难总分0.354**-0.360**113.55±5.34表1世故性、同伴依恋和困难总分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n=383)注:*P <0.05,**P <0.01步骤标准化回归方程标准误t 值P 值1y=-0.229x 0.0317.381**<0.012e=-0.446x 0.093-4.794**<0.013y=0.184x 0.030 6.031**<0.01-0.101e0.016-6.218**<0.01表2同伴依恋(e )的中介效应依次检验注:*P<0.05,**P<0.01148--而世故性与由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问题组成的困难总分正相关,与前人有关的研究结果相一致:McHoskey等人的研究表明高世故性的个体缺乏人情味的人际交往风格暗示他们自身可能存在的一些情绪问题.[10]对于多动注意不能这一行为症状,国内有关研究显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马基雅维利信念(即世故性);马基雅维利信念与儿童的行为问题及社会能力之间,特别是与其内化性行为问题及人际交往问题存在适度的联系.[11]同伴依恋与困难总分负相关表明青少年与同伴越亲密,其行为和情绪上的问题就越少,这也都与先前的研究和人们的经验一致.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同伴依恋在世故性和困难总分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9.66%.这表明高世故性的青少年与同伴依恋水平较低,致其出现行为与情绪问题的可能性也较大.这符合逻辑,因此可以推断,高世故性的青少年因其多疑、没有人情味、操控人际互动等人格特质,而对同伴较多使用嘲笑、散播流言、威胁结束友谊以及拒绝进入或逐出某个团体等关系攻击的手段[12],使得他们与同伴依恋水平较低,得不到同伴的支持和认同,同时因其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使其本来就不是很良好的亲子依恋更为疏离,从而导致其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增加.———————————————————参考文献:〔1〕ANDREOU E.Bully/victim problem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Machiavellianism and self-efficacy in Greek primary school children.Britis J of Edu Psychol,2004,74(2)279-309.〔2〕WHITEN A,BYRNE R.Machiavellian Intelligence.New York:Ox-fordUniversity Press,1988:66-78.〔3〕于海琴.亲子依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80-83.〔4〕GROTEVANT H,COOPER C..Individuation in family relationships.Human Develop, 1986,29,82-100.〔5〕YAOGUO GENG,BEIBEI QIN,DAN XIA, et al.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Kiddiemach Scale in Chinese children.Psychological Report,2011,108(1):229-238.〔6〕张咏梅.青少年依恋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6.〔7〕寇建华,杜亚松,夏黎明.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父母版)上海常模的信度和效度.上海精神医学, 2005,17(1):25-28.〔8〕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9〕SHERRY S B,HEWITT P L.,BESSER,et al.Machiavellianism,trait perfectionism,and perfectionistic self-presentation.Personal and Individal Difference,2006,40,829-839.〔10〕MCHOSKEY J W,WORZEL W,SZYARTOC.Machiavellianism and psychopathy.J ofPerson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192–210.〔11〕耿耀国,苏林雁,王长虹,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马基雅维利信念及其相关的行为问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202-205.〔12〕CRICK N R.,NELSON D A.Relational and physical victimization within friendships: nobody told me there'd be friends like these.J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02,30, 599–60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