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有意识地进行的教学活动的规划和安排。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文将介绍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和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教学设计的实践应用。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中期望学生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教学目标要具有明确性、可行性和可测性,以便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根据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以确保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达到教学目标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环境密切相关。

教师可以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示范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4.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工具和材料。

教学手段可以是黑板、PPT、实物模型、多媒体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合理使用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5.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终结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和评价,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发展方向。

二、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教学设计的实践应用,下面通过一个案例来进行分析。

假设某教师要设计一堂初中语文课的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具体教学内容为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

教案设计思路与案例分析

教案设计思路与案例分析

教案设计思路与案例分析教案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教学前期进行的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准备工作。

教案设计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达到教学效果的过程。

本文将从教案设计的思路出发,结合案例分析,探讨如何进行教案设计的有效方法。

一、教案设计的思路1.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起点。

教学目标明确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现状、特点、需要和教师的态度、知识、技能、素养等因素,确保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2.分析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主要内容。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分析和研究。

在教学内容分析中要注意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确保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还要注重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3.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

在确定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类型、难度和要求。

教学方法应当包括多种教学形式,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和操作式教学等,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地理解教学内容,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

4.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

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过程划分为导入、讲解、实践、巩固和反馈等环节,针对不同的环节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过程连贯、情趣高涨,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教学内容。

5.评价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是教案设计的重要环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教学效果的反馈,通过测试、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应当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误区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不断完善教学效果。

二、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案设计的思路,下面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并能熟练运用。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设计与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设计与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设计与分析一、引言案例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分析真实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

本文将从案例教学的定义、优点以及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设计和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案例教学的定义与优点1. 案例教学的定义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和研究真实或虚拟的案例,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探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2. 案例教学的优点(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案例,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在小组中协作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初中化学案例教学设计实例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设计一个初中化学案例教学活动。

1. 案例引入:讲师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如果草酸和碳酸氢钠发生反应时产生了大量气体,造成了实验室实验器具爆炸的事故,引发学生的兴趣。

2. 问题提出: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草酸和碳酸氢钠反应会产生大量气体?二是怎样控制反应速率,防止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3.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和分析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设计。

4. 实验实施: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 案例分析与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和解释反应速率与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关系,讨论如何控制反应速率。

6. 总结和归纳: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总结出对反应速率有影响的因素以及如何控制反应速率的方法。

四、案例教学的分析与评价通过对初中化学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1. 学习效果: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讨论,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单元阅读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单元阅读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单元阅读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教学设计案例名称:探索海洋奇观教学目标:通过阅读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奇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概述:这个教学设计案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奇观。

内容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珊瑚礁生态系统,以及其他各种令人惊叹的海洋奇观。

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学生将了解到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 创设学生探索海洋的情境,引发学生对海洋奇观的好奇心。

- 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列出与海洋相关的词汇和概念。

2. 阅读理解:- 学生阅读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文章,理解其中的关键信息和概念。

- 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3. 小组合作分享:- 学生分成小组,分享他们在阅读中的发现和想法。

-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拓展对海洋奇观的理解。

4. 探索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或观察,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真实情况。

- 学生记录观察到的海洋奇观,例如珊瑚礁、海洋浮游生物等。

- 学生与珊瑚礁保护工作者或海洋生态学家进行交流,进一步了解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5. 反思总结:- 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对海洋奇观的认识和理解。

-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演讲,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这个教学设计案例采用了以阅读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实际参观和观察来巩固知识。

设计案例从导入环节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在阅读理解环节,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加深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了解,并通过问题回答来检查理解程度。

小组合作分享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启发,提高对海洋奇观的理解深度。

接下来,学生进行实地参观或观察,亲自接触和了解真实的海洋生态系统。

这样的实践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最后,通过反思总结环节,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海洋奇观的认识,并通过个人或小组演讲来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实践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教师实践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教师实践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一、引言教师实践案例分析报告旨在对教师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本报告将以某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并通过理论知识和专业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案例描述某中学语文教师李老师在教学中遇到了一个问题:在课堂上,学生们对作文题目的理解能力较低,导致他们的作文水平无法得到提高。

三、问题分析问题的出现可能存在以下原因: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够强,导致对作文题目的理解有困难;2. 学生对于作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了解不够全面;3. 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可能不够适合学生的需求。

四、解决方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加强阅读理解训练,提供题目练习和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 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培养阅读兴趣,扩大阅读广度;- 定期组织阅读分享活动,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来提升阅读水平。

2. 引导学生掌握作文写作基本知识和技巧:- 在课堂上讲解作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写作结构、段落落款、修辞手法等;- 提供范文和修改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组织作文比赛和作文辅导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机会和指导。

3. 调整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 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提高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度;- 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使抽象概念更加直观易懂;- 个案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五、实施计划为了有效解决问题,可以制定以下实施计划:1.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每周为学生布置一篇阅读理解训练题目,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 每学期组织一次阅读分享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2. 作文写作基本知识和技巧的培养:- 每周安排一节作文写作课,讲解相关知识和技巧,并进行作文练习;- 每学期组织一次作文比赛,评选出优秀作文,并组织教师进行评改指导。

教学设计分析实践报告(3篇)

教学设计分析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设计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学设计分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要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本报告以一次教学设计分析实践为例,对教学设计分析的过程、方法及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教学设计分析实践背景本次教学设计分析实践以小学三年级语文《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为例。

该课程是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设计分析实践中,教师通过对教材、学生、教学目标等多方面因素的分析,力求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案。

三、教学设计分析过程1. 教材分析《小壁虎借尾巴》一课讲述了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学习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在教材分析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课文主题:故事主要围绕小壁虎借尾巴展开,引导学生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2)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理解故事内容,体会小壁虎借尾巴的困难,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学生分析(1)认知特点:三年级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动物故事有较强的兴趣。

(2)学习需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达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索兴趣。

4. 教学方法分析(1)情境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表达交流: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案编写中的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

教案编写中的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

教案编写中的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导言: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备的工具,它具体规划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及评估方式。

而在教案编写的过程中,案例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本文将通过对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的探讨,为教师提供一些编写教案的指导。

一、案例分析的作用案例分析是指通过对具体教学案例进行研究和思考,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案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特点,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2.发现教学问题:案例分析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存在的教学问题,如学生的理解困惑、学习难点等,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3.借鉴教学经验:通过分析成功的教学案例,教师可以借鉴其中的经验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4.促进专业发展:案例分析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二、案例分析的步骤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选择合适的案例: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和目标,选择与之相关的案例;2.详细阅读案例:仔细阅读案例材料,了解其中的背景情境、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关键信息;3.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亮点:在阅读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亮点,有助于制定自己的教学设计;4.总结案例的经验和教训:从案例中总结出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并思考如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5.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将所学到的经验和教训应用到自己的教学设计当中,制定出符合学生特点和课程要求的教案。

三、教学设计的要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它应该明确、具体且可操作性强;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之有机衔接、循序渐进;3.选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4.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设备、图书馆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5.灵活运用评估方式:教学设计中应该考虑到评估方式的设计,以及如何利用评估结果来调整和优化教学过程。

生物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3篇)

生物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生物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DNA的复制”这一高中生物课程为例,探讨生物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创新模式,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DNA复制的概念、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精神。

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DNA复制的科普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DNA复制在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2)新课讲授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实验图片和动画,详细讲解DNA复制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DNA复制过程中涉及的分子、酶和能量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DNA复制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DNA复制过程中的变化。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DNA复制的特点,并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反思DNA复制在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3. 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三、案例分析1. 教学模式的创新本节课采用“问题引导、实验探究、总结反思”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操作、课堂提问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本节课采用课堂提问、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四、反思与改进1. 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丰富实验内容,提高实验难度,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案及分析报告范文模板

教案及分析报告范文模板

---教案标题:《XX主题——XX年级XX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XX知识;- 学生能够运用XX技能进行XX操作;- 学生能够了解XX历史背景或科学原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XX领域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XX知识点;- XX技能训练;- XX案例分析。

2. 教学难点:- XX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 XX技能操作的精确性和效率;- XX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 通过XX故事、XX图片或XX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1. XX知识点的讲解与演示;2. XX技能操作的示范与指导;3. XX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三、课堂练习- 学生分组进行XX技能操作;- 学生独立完成XX知识点的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堂延伸- 提供相关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 安排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知识点;- 演示法:直观展示技能操作;- 讨论法: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分析能力。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PPT、视频、音频等;- 板书:关键知识点和步骤;- 作业:巩固练习题和拓展题。

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 作业完成情况:知识掌握程度、技能操作熟练度;- 课堂讨论: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课后拓展:知识面的拓宽和能力的提升。

分析报告:一、教学效果分析- 学生对XX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学生在XX技能操作中的表现;- 学生在XX案例分析中的讨论质量。

教学实践案例报告研究(3篇)

教学实践案例报告研究(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我校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案例研究活动。

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

二、案例选择与分析本次研究选择了五位教师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以下是其中一位教师的案例:案例一:小学语文教师张老师的教学实践1. 案例描述张老师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春天的气息。

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1)教学目标明确。

张老师的教学目标清晰,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春》这篇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教学方法多样。

张老师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3)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案例总结与反思通过对张老师的教学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教学目标明确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2. 教学方法多样化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实践建议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育教学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人才保障。

2.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校应努力改善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必备17篇)

教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必备17篇)

教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必备17篇)1、每月两次的教研活动。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比如怎样把握新教材,新教材的单元安排体系怎样与教学进度统一起来,怎样对学生进行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怎样利用现有资源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等。

2、开设组内教研课,通过年级内、语文组内、校内的互听互学,通过汇报课、示范课、研究课的观摩学习探讨,促进语文教研工作的开展。

拟定由周正高老师执教一节公开课。

3、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主要以本学科的课为主,认真填写好听课笔记,做好评课。

4、备课要适应新要求新形式,不但教学过程设计理念要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新,而且教学目标要新,教后反思要不走过场。

教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

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

一是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这就必须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对象分析。

学生是重要的教学人员之一,也是教学发展的基本对象。

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

②教材分析。

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菊,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

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

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

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

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结合,“减数分裂”再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选修本的“光合作用”与必修本的“光合作用”结合等。

③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

④总体评价。

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

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教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波浪理论:xx年7月上证1000点上冲到xx年9月1223点为第Y浪,xx年9月1223点调整到xx年12月1077点为第二浪,刚好满足了波浪理论第Y浪处于空头市场末期,通常上升迅猛,行情较短;第二浪下跌形态市场以为熊市尚未完成,调整幅度较大,几乎吃掉第Y浪的升幅,但却不再创新低的条件。

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践报告(3篇)

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设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教学设计实践活动。

本文以一次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实践为例,对教学设计的过程、实施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庐山谣》的背景知识,理解诗歌的意境,背诵并默写诗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他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情感。

2. 教学内容《庐山谣》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描绘了庐山秀美的自然风光。

教学过程中,我们将从诗歌的背景、意境、语言、意象和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解析。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庐山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分析诗歌背景教师介绍《庐山谣》的作者李白,以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背景。

(3)分析诗歌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庐山、飞泉、瀑布等,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4)鉴赏诗歌语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等,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5)总结诗歌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培养学生的修辞鉴赏能力。

(6)背诵与默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和默写,巩固学习成果。

三、教学实施1.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意境、语言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诗歌内容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3)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庐山美景图片,营造诗歌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庐山美景图片,增强教学效果。

(2)板书:在黑板上板书诗歌内容,便于学生记忆。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研典型案例报告初中(3篇)

教研典型案例报告初中(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校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研究活动。

本案例以我校八年级语文组的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为例,探讨如何通过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案例概述本次集体备课的主题是《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背影》。

备课组由五位教师组成,包括一位组长和四位成员。

备课过程中,教师们遵循“集体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原则,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三、案例实施过程1. 前期准备备课组首先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明确了《背影》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接着,每位教师根据自身教学风格和班级特点,初步制定了教学设计方案。

2. 集体研讨(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在集体研讨环节,教师们针对教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经过讨论,最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背影》中的精彩片段,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理解文章中父爱的深刻内涵。

- 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教学策略针对教学重难点,教师们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音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 运用比较阅读法,将《背影》与其他描写父爱的文章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3)教学过程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教师们共同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 阅读感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 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教师巡回指导。

- 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探讨父爱的深刻内涵。

实践课教学案例分析范文(3篇)

实践课教学案例分析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课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实践课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案例选取某高校《机械设计基础》实践课程为研究对象,分析实践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案例描述1. 课程设置《机械设计基础》实践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机械制图、力学分析、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等。

2. 教学内容(1)机械制图:通过绘制机械零件图、装配图等,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技能。

(2)力学分析:通过分析机械零件的受力情况,使学生掌握力学分析的基本方法。

(3)运动学分析:通过分析机械的运动情况,使学生掌握运动学分析的基本方法。

(4)动力学分析:通过分析机械的运动规律,使学生掌握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方法。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演示法:教师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技能。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案例描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以下问题:(1)学生基础薄弱,对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不牢固。

(2)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3)教学资源有限,实验设备不足,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4)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性,学生参与度不高。

三、案例分析1. 问题分析(1)学生基础薄弱:部分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不牢固,导致实践操作能力较差。

(2)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实验设备不足,导致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开展,学生动手能力难以提高。

(3)教学资源有限:教学资源有限,影响实践教学效果,使学生难以充分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技能。

(4)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性,学生参与度不高,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分析

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分析

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分析引言:教学是教师的核心职责之一,而教学设计与实施则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

本文将以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案例分析为主线,探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和操作。

一、背景介绍: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背景和特点,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二、学习目标的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即希望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根据学习目标,教师需要从海量的教学资源中选择和组织具体的教学内容,保证内容的丰富性和有效性。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师需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教材、多媒体设备、互联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六、教学环境的构建:为了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创造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并互动交流。

七、评价与反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八、教师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启发者,需要扮演多重角色,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

九、实施案例一:以一位小学教师在语文课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案例为例,详细介绍教师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步骤,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十、实施案例二:以一位高中教师在化学实验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的案例为例,探讨教师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并保证学生的安全。

结论: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合理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结:本文从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角度出发,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详细介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和操作。

只有教师能够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科学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引言: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节主要介绍教学目标的设定,通过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遗传”这一概念,掌握遗传的基本原理和遗传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本节主要介绍教学内容的设计,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内容,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生物学知识概述:通过讲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2.遗传的基本原理:讲解基因和染色体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理解遗传的基本原理。

3.遗传现象的观察:通过观察一些常见的遗传现象,如血型遗传和眼色遗传等,让学生了解遗传现象的多样性。

4.遗传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引导学生设计和进行一些简单的遗传实验,如果蝇实验和豌豆杂交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5.探索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资源保护:引导学生参加一些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生物资源保护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本节主要介绍教学方法的选择,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1.讲授法:通过讲授生物学知识,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讨论生物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实验法:通过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4.观察法:通过观察一些生物现象,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四、教学案例的分析本节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具体说明如何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案例:遗传实验的设计与操作1.案例描述:学生们通过参与一次果蝇实验,了解果蝇的遗传规律,并掌握果蝇杂交的基本方法。

2.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果蝇遗传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骨干教师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骨干教师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骨干教师教学案例分析报告骨干教师教学案例分析报告「篇一」小学语文学科,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确实有些枯燥,因此,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将困难转化为易事。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采取合理措施,比如运用多媒体技术,一改过去课堂枯燥无味的氛围,化难为易。

毕竟,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我们的一言一行皆与语文有关。

所以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兴趣是最重要的,只有小学生热爱语文,拥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而不是被迫性地去学他们不喜爱的内容,如此,才可真正学好小学语文。

那么,老师具体该怎么做,才能达到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完美结合呢?一、设计动画,让课文起“死”回“生”语文尽管有丰富的文字语言,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远远不及画面有吸引力,他们还是没有太大兴趣去学习。

小学生的天性是好动,他们不喜欢安静。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飞舞的蝴蝶远比静静绽放的花朵更能吸引他们的眼光。

所以,老师需要把握小学生的这一心理,懂得投其所好,让看起来平淡的课文起“死”回“生”,吸引他们的兴趣。

老师可以在课前针对课文内容设计或下载动画,然后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

例如,小学语文中会学到一首很著名的古诗――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那么怎么才能让小学生很好地理解这首诗,让其印象深刻呢?在上课伊始,老师可以先设计这样一幅动画:“骄阳似火,炙热地烤着大地,一个头戴草帽的农民手里挥着一把锄头,一下一下地锄地。

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滴下,一滴滴地滴到地上,发出‘吧嗒’的声音。

”这样的动态画面,相信一定会让小学生记忆深刻。

面对此情此景,他们对于将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会有一个比较深的理解,接下来的学习,就会轻松简单得多。

二、图片展览,让学生身临其境小学生是一群追求新鲜的孩子,他们喜欢明媚的颜色,喜欢色彩斑斓的图片。

语文课本大部分是黑白的,只有极少数的彩色图片,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小学生的需要。

而我们也知道,很多时候,图片比文字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让人理解,一篇好几百字的文字介绍,有时还不如一幅图直观明了。

教学设计模式案例实践(3篇)

教学设计模式案例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设计模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教学设计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创新教学模式。

本文以一堂小学语文课为例,探讨教学设计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例背景1.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对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教学内容:课文《小草》,作者:鲁迅。

三、教学设计模式1. 教学设计理念本节课采用教学设计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设计步骤(1)导入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景物。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的小草吗?它有什么特点?(2)新课导入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你们觉得小草有什么特点?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小草的象征意义。

(3)合作探究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名组长,共同探讨以下问题:a. 小草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b. 小草象征了什么?c. 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用小草的特点写一段话。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5)总结归纳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小草的象征意义。

2)教师强调阅读理解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书、多思考。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教学设计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2. 教学改进1)在导入环节,可以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在合作探究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一,基本概念,名词解释,简答等1,教学设计(P3)答: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运用相关理论和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和策划的过程.简言之,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2,教学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P1)答:一句话,它就是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和"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由此而言,教学设计既是为教师服务,更是为学生服务的.3,教学设计应当树立哪些基本理念(P1-3)答:一,为学生的主动发展而设计;二,使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彰显;三,努力增强学习者的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兴趣;四,有效地提高历史与社会学习的效率.4,如何理解"教学设计要以学习者为出发点" (P3)答: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习者不同特征的分析,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它强调充分挖掘学习者的内部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有效进行.它注重学习个别差异,着重考虑的是对个体学习者的指导作用.5,如何理解"教学设计强调关注对学习问题的有效解决" (P3)答: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目的的,所以,它是以学习者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为出发点,进而捕捉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目的.换言之,教学设计不是以方法设问题,而应当是以问题设方法.6,教学设计应具备哪些基本前提(P4)答:一,对学习需要的分析;二,对学习内容的分析;三,对学生的分析7,学习需要(P4)答:所谓"学习需要"是指学生学业成就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也可以把它看做学生目前水平与期望学生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8,对学习内容的分析(P4)答:所谓"学习内容"的分析,主要分析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确定应当"教什么"和"学什么";同时,要分析和揭示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据此确定"如何教"和"如何学".概言之,也就是为科学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9,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P5-6)答: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在这种情境支持下,师生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模式.10,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P5)答: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一般包括:创设情境00问题生成00主动探究00成果交流00反馈延伸.11,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P5)答:教师可以设计阶梯型,发散型问题情境,让学生自行发现并生成问题,师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共同围绕有关问题进行辨析,交流,行动整合,探究反思.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有一定争议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教学内容.12,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P6)答: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将情境和体验两个注重情感的概念结合在一起,注重学生的入情入境,亲历体验,特别强调学生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感悟,内化,交流,研讨学习成果. 13,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P6)答: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一般是:情境创设00亲历体验00感悟内化(精神提升)00激励践行.14,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P6)答:形式多样,有角色扮演,历史短剧表演,历史想象作文等,该模式比较适用于有一定过程,历史材料比较丰富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教学内容.15,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P6)答: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一般是:小组合作,互帮互助00竞赛交流,展示成果00综合评价,反思延伸.16,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P6)答:具体形式多样,有历史聊天室,历史座谈会,全办历史小报,知识竞赛演讲辩论会,编辑壁报小报,历史游戏表演等.此模式适用于可有多人参与活动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教学内容.17,活动课(P6)答:活动课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科课"而言的,是侧重学生直接经验的课程.这种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18,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结构(P6)答: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结构一般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19,如何确立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主题(P6)答:历史与社会活动课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要反映学生的兴趣和时代特征.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与社会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都可以作为活动课的课题,活动课主题可以是教材中规定的,也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另行设计.确定主题时,课题的选择不宜过大,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认知水平相适应.20,如何设计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目标(P6)答: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与学科课的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基本一致,但表述着眼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方面.因为它们最能够体现设立活动课的宗旨.通过活动课,学生可以获得亲自参与历史社会探究的体验,激发探究历史的兴趣与欲望,产生对历史社会的认同感,学会合作与分享,发展与伙伴合作的团队精神,懂得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思想和成果等. 21,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要求是什么(P8-11)答:一,教学设计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本质;二,教学设计要强化目标意识;三,设计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22,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答:首先,目标的确定必须以科学文化为前提,要以课程标准和教学总目标为依据.其次,要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与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学龄段,制定相对应的目标.再次,要体现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实现教学要求的规范.23,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在能力目标要求方面有什么基本特点答: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教学大纲对能力的要求过于笼统,空泛的状况,既更具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同时也体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能力素质的新要求.如,其中确立的"通过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的能力","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等等. 24,情感(P10)答: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包括兴趣,爱好,动机,情绪,自信心,自尊心等.25,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P10)答: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包括兴趣,爱好,动机,情绪,自信心,自尊心等;态度是个体对任何人(包括自身)观念或事物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由认知,情感,意向组成;价值观是一种涉及行为方式和目标的持久信念,影响人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从而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融为一体的整体.三者是在同一过程中同时实现的,正所谓认知和情感相伴相生,相辅相成,认知过程同时必有情感参与,情感过程必有认知作为基础,而认知与情感都是在同一个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内省,内化的过程,强调亲自经历和感受,只有在过程中反复经历和体验感悟,才能形成稳定的态度和个体化的价值观念.26,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答: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选择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决定一堂课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选择教学方法,要坚持启发式教学,要有利于全面完成目标任务,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实践证明,我们只要按照一定的科学规律,综合考虑教学的各有关因素,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能合理地加以组合,就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境地.二,辨析题27,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前的备课时,凭自己的想象,创设的教学过程,因此带有很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实际没多大的作用(建议参考P10)答:这是错误的观念.虽然教学设计的目标是预设目标,预设目标与课堂的实际进程很可能不相符,但预设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调控作用的目标是不允忽视的.因为教学的设计特别是情境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预设,而不是随机创设.实践证明,没有情境的预设仅靠随机生成往往是靠不住的.只要在教学进程中及时调整修定,与生成目标(即随着教学过程的变化会产生新的目标)不断结合,就能顺利地实现教学的目标.28,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所以教师应该不管学生怎样表达,表现,一味给予表扬.(建议参考P10)答:这是错误的观念.正如一味惩罚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对学生而言,过多夸奖会导致学生迷恋夸奖,对学生发展绝对无益;同样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对教师而言,教学固然要讲求艺术,但最根本的应关注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素质是"教育"出来的,而不是"鼓励"出来的.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29,自主学习,自主发现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唯一有效的方法.答:这是错误的观念.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并不是惟一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知识,能力的准备不足,特别是反思能力与发现矛盾的能力尚处在发展初期,他们不太能够发现自己固有认识,固有态度与新现象的矛盾,即使问个"为什么"或"怎么样",也许都不能问到关键处,也说不明白"为什么"的来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学会从学生的直接表述中发现问题,应该学会从了解到的学生的认识基础与新现象的矛盾中发现问题,通过精心设计的追问,让学习者逐渐发现自己认识中的内在矛盾,发现固有认识,固有态度与新任务,新现象的不和谐之处,采用启发式等方式去帮助学习者实现认识与态度上的跨越.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也好,教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也好,其前提都是要使教学任务切合学生的实际,特别是切合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30,自主就是自流.(建议参考P13)答:这是错误的观念.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典型的"放羊式",有人称之为傻读;有的教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自己挑(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典型的"自流式".这样做,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1)没有真正把握住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要领和实质.学生站起来发言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所有学生的思维是否参与,其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是否主动,积极,有无独立的思考.(2)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学习的评价标准不明确,缺乏操作性.关系到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学生.31,课堂的教学本质是"传道,授业,解惑".答:这一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十分科学,"传道,授业,解惑"是说明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从一定角度来说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组织学生学习,就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原有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要树立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思想.就要把教师从"权威"的位置,"知识代表"的位置拉到学生中来,拉到学生身边来.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关注焦点放在每位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上面,要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把正确传递或展示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提升学生生命的价值.课堂教学是发生在学生自身和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过程,互动交往的过程,沟通合作的过程,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生机勃勃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的民主.32,只要有活动,没有体验也没有关系.(建议参考P13)答:这是错误的观念.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活动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动自觉的活动."但新课程所提倡的活动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过程.有活动没体验,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三,观点论述题33,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有哪些值得我们重视的基本特点(建议参考P1-2)答:一是在知识目标要求方面,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更加符合义务教育年龄段的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规律,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显然是适当降低了课程目标要求的难度,只是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明显缩减了过去那些对于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和理论等内容的要求,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与普及性的基本特征.二是在能力目标要求方面,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教学大纲对能力的要求过于笼统,空泛的状况,既具有更为具体的可操作性,同时也体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能力素质的新要求三是在方法目标要求方面,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首次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强调学生通过对历史与社会的感知和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以达到真正理解历史的目的.强调"注重探究式学习",以及养成"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合作式学习的行为习惯,即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四是在情感目标要求方面,过去由于出于一种应试的功利性目的,在我们的历史课堂里,充斥的只是对课本知识的枯燥灌输,而根本谈不上对蕴含于历史知识之中的丰富的历史情感的挖掘和提炼,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陶冶与培育.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目标规定上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所呈现出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它大大突破了以往教学大纲单纯的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结合起来,从而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血肉和历史教学过程的灵魂.34,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载体,媒介和窗口,它虽然规定了教什么,怎样教,如何教,老师却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你如何认识此观点答:教师对教材进行调整的关键是能否调整得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否调整得更加有利于我们的教学.因此要解决好以下问题:第一,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点,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知识的原型,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乐于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拓宽教材的探索空间.教材中解题方法和问题结论的呈现往往会压缩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本该富有挑战性的探究过程简化成通向问题现成答案的"捷径",教师要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上使这条"捷径"变长变宽.第三,改变教材的表现形式.有时,教材因为编写媒体的限制,它不能把一些动态的情景表现出来;有时,因为地区和学生的差异,教材在本地区的适用性较差;有时,教材一些新的内容,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教学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等,此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重组教材,改变教材,使之更适合于学生.第四,允许教材的个体解读.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参考,是学生学习的例子.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了让课程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课程的观念,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地理解和表达教学内容,只要合情合理,我们就不要贸然否定.第五,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在实际操作时,教师要把教材置于人与人交流的情境中去看待,去教学.这时的教材中的人文性就会显现出来.在教学中离不开教师的有效组织和引导,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人文思想.35,如何真正彰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建议参考P2)答:在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应当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当是在把握学生的基础状态与学习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应当强调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他们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的有效进行.换言之,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要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上,来确定教学目的,选择教学策略,应用教学媒体和描绘教学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曾指出:"教学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仔细设计的教学旨在激励或支持个别学生的学习,无论是在师生一对一的情况下或在课堂上,在成人的兴趣小组内或者在工作情景中,只要教学发生,这一目的就决定了它的特征.帮助学生学习必须是有计划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它所帮助的学习应使每一个学生更接近于最适当运用自己的才能,享受生活和适应物质社会环境的目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设计将具有缩小学生的个别差异的影响,相反,学生之间的差异将会增大,有计划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人,使之按自己的方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据此,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设计中要力求实现对个体学习者的指导作用.这实际上也就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具体体现.36,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实现师生的互动答: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互补,教学上相长的学习过程.师生可以在互动式教学活动中,通过思维碰撞去交流情感,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可以与学生进行思维碰撞,情感交流,其时教师的激情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教师的有效设问能激起学生的思维探究,教师的科学严谨态度能规范学生认真踏实的学习行为,教师的健康人格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在互动的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语言交流,情感表达,相互认同,达到情感共鸣,共同建构.所以说,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情感交流,思维启发,精神互补,人际交流的特殊活动,这种特殊的活动是无法用任何媒体所替代的.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改变教学关系,在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中去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从优化教学方法中来保证学生最大的发展.37,如何使教学设计增强学习者对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兴趣(P2)答:正如孔子所指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以过去性,间接性等为学科特征的历史教学,尤其需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诱发其内在的情感,进而才能实现与历史的对话.所以,我们在进行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设计时,就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的需要层次,特点和学习风格等,根据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选择运用多种相应的教学策略,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能够乐学,会学,主动学,最终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方法,行为习惯和学习的认识等问题.国外学者梅里尔曾经指出:"教学设计是一种将不同学习策略融合进教学经验的一门技术,利用这些教学经验可以使得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有效率,更有效果和更吸引人."在教师们巧妙安排,精心策划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并逐步培养起来.这样,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任务与学习者的责任(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并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个性品质),才能得到更好的落实.38,新课程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答:新课程给予教师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为教师的自主发展,专业成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要主动适应变化,不能等待变化来适应自己.因此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角色,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教师更要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和素质结构,既要学有所长,又要广泛涉猎;既要精通一门学科,又要研究相邻学科等,将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相结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教育智慧,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追求更高的人生理想和学术境界,这些都需要通过终身学习和不懈奋斗来完善和现实.三,教学案例分析题:39,阅读相关教学案例后回答下列问题:(答案略)(1),分析某一教学案例的导入方法及优点.(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P42)资料参考:见培训PPT演示文稿及后面参考资料(2),导入方式如何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建议:突出现代教学理念:为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彰显;努力增强学习者的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历史与社会学习的效率.资料参考:设计巧妙的导入方式,运用独特的语言魅力,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牢牢扣住学生心弦,并通过有效的情感沟通,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一,找准入口,切题导入,解题激趣.二,设置生动情境,营造浓厚氛围,激活学生创造潜能.三,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揭谜欲望,层层解疑,步步深入.四,琴棋书画相联,拓宽课堂容量,提升课堂内涵.(3),应该如何设计好作业练习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作业练习.资料参考:作业作为一种梳理,巩固旧知识的手段,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教师掌握着布置作业的权力,作业的模式单一,缺乏层次,让全班甚至全年级统一步伐齐步走.这样的作业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与个体需要,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是否乐意做这样的作业;这样统一性的作业是否适合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的发展;这样的作业能否引导学生准确反馈自己的学习信息;长期布置这样的作业是否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厌学.随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学习和领会,笔者认为,作业应体现两个基本原则:因材施教的弹性化作业原则;培养兴趣的人文化作业原则.应该让学生有权利自主选择不同数量,不同内容的作业.这样,才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尝试对作业的布置进行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