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
痹证诊断与治疗PPT
诊断依据
病史:了解患 者病史,包括 发病时间、症 状、治疗情况
等
症状:观察患 者关节疼痛、 肿胀、僵硬等
症状像学检查:X 线、CT、MRI 等检查,了解 关节病变情况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抗核 抗体、类风湿 因子等检查, 排除其他疾病
可能
鉴别诊断
● 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症状,但无明显关节畸形 ● 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症状,但无明显关节畸形 ●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但无明显关节畸形 ● 骨关节炎: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症状,但无明显关节畸形 ● 痛风性关节炎: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症状,但无明显关节畸形 ● 银屑病关节炎: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症状,但无明显关节畸形 ● 干燥综合征: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症状,但无明显关节畸形 ● 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症状,但无明显关节畸形 ● 纤维肌痛综合征: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症状,但无明显关节畸形 ● 慢性疲劳综合征: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症状,但无明显关节畸形
中医治疗
针灸治疗
针灸原理: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 血,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目的
针灸效果:对痹证有较好的治疗效 果,可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针灸方法: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穴 位和手法
注意事项:针灸治疗需在专业医生 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操作,以免 造成不良后果。
推拿治疗
拔罐治疗
原理:通过负压吸 引,使局部皮肤充 血,促进血液循环, 缓解疼痛
痹证是一种以关节疼痛、肿胀、僵 硬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痹证的临床表现包括关节疼痛、肿 胀、僵硬、活动受限等。
痹证的病因包括风、寒、湿、热等 外邪入侵,以及气血不足、肝肾亏 虚等内因。
第32节 痹 证
脊背:水沟、身柱、腰阳关。 髀部:环跳、居髎、悬钟。 股部:秩边、承扶、阴陵泉。 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解溪。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 方义 风池属胆经与阳维脉交会穴,阳维主一身 之表;大椎属督脉,为诸阳经交会穴,督脉总督一身 之阳,故两穴相配,可祛风散寒。膈俞为血之会,配 血海可活血散府以祛风。
2.痛痹 症状和体征 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遇寒加重,得热痛 减,昼轻夜重,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触之不热,苔 白滑,脉弦紧。 证候分析 风寒湿邪闭阻经络,而以寒邪偏盛,故遇 寒加重、得热则痛减。寒为阴邪,故昼轻夜重;痛处不红、 触之不热。寒性凝滞,故关节不能屈伸。舌脉为寒盛痛甚 之象。 治法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以足太阳膀胱经、督脉 和局部穴为主。 处方 肾俞 关元 大椎 风门 随证配穴 见“行痹”。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且针后加灸。 方义 肾俞、关元皆为补肾壮阳的要穴,两穴配伍可 温阳散寒,理气止痛。大椎可振奋阳气而祛寒。风门功专 散风。
3.着痹 症状和体征 肢体关节重着酸痛,痛处固定,下 肢为甚,或有肿胀,肌肤麻木,适阴雨天加重,苔白 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 湿为阴邪,重浊粘滞,故疼痛重着、 痛有定处。湿性重浊,故下肢为甚。湿邪闭阻经脉, 则肌肤麻木或肿胀。舌脉为湿邪内盛之象。 治法 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以足太阴脾经、督 脉穴为主。 处方 大椎 膈俞 脾俞 足三里 阴陵泉 随证配穴 见“行痹”。 刺灸方法 针用平补平泻法,亦可加灸。 方义 大椎可祛风散寒。膈俞活血以通络。阴陵 泉、足三里、脾俞健脾除湿,通络止痛。
[按语] (1) 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满意。在早期可单纯应用 针灸。 (2)久病患者以针药并用,综合治疗为好。 (3)患者自身应注意保暖,避风寒,并可参加适量 的体育锻炼。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PPT
1
一. 痹证的分类
(一).内经中的分类 《内经》中的痹证可按发病部位归为肢体痹和脏腑痹两大类
:前者系痹邪侵袭肢体,气血经气不利,导致肢体出现疼痛、 麻木等表现。后者为痹邪人脏,出现藏气不宣行的一类病证 。《内经》中肢体痹包括了按邪气偏盛和症状特点所分的行 痹、痛痹、著痹三痹,根据病变部位、发病时间所分的骨痹 、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体痹;脏腑痹主要论述了五脏痹 证与胞痹、肠痹。其中对五脏痹除《素问·痹论》有所论述外 ,还散见于《素问》的“五藏生成篇”、“玉机真藏论”、 “四时刺逆从论”及《灵枢》的“邪气藏府”、“官针”等 篇中。其具体所指又稍有不同,如《素问·痹论》云:“肝痹者 ,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为肝气痹阻、水 液失于疏泄之证。而《素问·五藏生成篇》中描述的肝痹则基 本为寒湿侵犯肝经所致,其症“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 有积气在心下支肤,名日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 足清头痛”。此为肝经气滞可的编辑表课件现PP。T 但从总体上言,《内经2 》中的脏腑痹都是
括气血虚、阴虚、阳虚,临床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挟杂,
实痹包括风寒湿热顽痹。由于中医学在辨证分类上具有灵
可编辑课件PPT
5
活性,因此只能视作相对固定的形式,未可执拘。河南贾天
安对数百例观察分析,发现气虚之人多患着痹,治拟补气健
脾,佐以除湿散寒,活血通络,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阳虚之
人多患痛痹,治拟温阳散寒,佐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方
比较,《内经》中心痹的范畴可能已包含了现代的胸痹与心
痹二者在内。
二. 痹症的辨证治疗
1. 治痹证当首辨虚实
虚和实是中医鉴别疾病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称
27金匮要略痹证证治特点
痹证常用药
通阳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息风止痉、破 血行血、疏逐搜剔
痹证常用药
抵当汤(丸)、大黄䗪虫 丸、下瘀血汤、 鳖甲煎丸等著名方剂, 在《金匮要略》中就多次使用虫类药用以 治疗疑难杂症,种类包括蜘蛛,䗪虫,虻 虫,水蛭,蜂巢,蜣螂,鼠妇,蛴螬
紫河车、海龙、海马、蛤蚧、 驴胶、鹿角胶、龟胶
虫、炮甲
《金匮要略》论痹证特点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病因
1.外感湿邪
《说文解字》:“痹,湿病也。”
病因
1.外感湿邪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 湿痹”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 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王某,2017年5月16初诊。一身疼痛2年余。2年前出现一身痛 ,以髋关节、踝关节、手腕关节为主,隐痛难忍,遇寒加重,严重 者可出现关节肿胀,怕风,极易出汗,腰酸,手足心发热,大小便 可,饮食可。乏力,不能胜任体力劳动,走路不到500米就觉累。 曾到上海、广州、长沙等地检查,除了血沉稍高,余都正常。曾以 消炎药治疗,疗效不佳,医生建议吃激素,患者拒绝,遂来就诊。 现主要以止痛药维持,一天两粒,停止痛药则疼痛难以入睡。脉弦 细稍数,舌淡苔黄白相间。
治法
3.温阳法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治法
4.益气行血法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
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 五物汤主之 。
治法
5.寒热同治法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
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 汤主之。
治法
6.清热通络止痛法 “温疟者,其脉如平,甚无寒但
中医内科学痹症
三、诊疗关键 点
3.舌苔脉象:
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弦、沉缓、
涩。
4.辅助检验:
试验室和X线等检验常有利于痹病诊疗。
中医内科学痹症
25/55
四、判别诊疗
当与痿病相判别,二者病位都在肢体,肢节痹
病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
痿病相同。 发病部位
痹病 四肢均可罹患
痿病 大多见于下肢
20/55
痹病病因病机总图
风寒湿邪 风湿热邪
乘虚侵入人体 留注经络关节
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
风邪偏胜——行痹 寒邪偏胜——痛痹 湿邪偏胜——着痹 风寒湿邪郁久化热 热邪偏胜——热痹
感受热邪,邪从热化
重复发作
津血不畅 伤耗气血
日久不愈
复感于邪,
邪气内合
痰瘀阻络 气血亏虚 脏腑痹
中医内科学痹症
21/55
二、病因病机
另外,除上述基本治则外,对行痹还可配合养血;痛痹, 配合温阳;着痹配合补脾之法(见文件介绍《医 宗必读 · 痹》)。
中医内科学痹症
29/55
治疗标准
祛风:防风、细辛、羌活、桂枝、桑枝。
祛 散寒:细辛、桂枝、秦艽、川乌、草乌。
邪 除湿:羌活、独活、苍术、苡仁、萆薢、黄柏。
基
清热:石膏、知母、黄柏、寒水石、羚羊角。
中医内科学痹症
32/55
(二)辩证分析: 风寒湿袭表,阻滞经络,不通则痛——酸痛、屈伸不利; 风邪偏胜,善行数变——疼痛游走不定; 外邪束表,营卫不和——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烧 苔薄白,脉浮——风寒在表
中医内科学痹症
33/55
五、辨证论治
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 ,风邪偏胜。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宣痹通络为主,佐以疏风) 方药:防风汤加减《宣明论方》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中医内科学
26
第26页
(3)着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
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 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代表方:薏苡 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祛湿,发散风寒作用, 适合用于痹证湿邪偏盛,关节疼痛肿胀重着。
其次要观察肢体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 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
再者,个别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
则是因为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
废而不用造成肌肉萎缩。
4/20/2024
中医内科学
18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第18页
相关检验
病变相关部位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验常有利 于本病诊疗和了解骨关节疾病病变部位与损伤程度。
22
第22页
证治分类
1.风暴湿痹
(1)行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包括 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 烧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证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本方有发散风寒、祛湿通络作 用,适合用于痹证风邪偏盛,游走性关节疼痛。
4/20/2024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中医内科学
10
第10页
病因
1.外因 (1)感受风寒湿邪 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
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 滞留于关节筋骨,造成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因为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 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 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 久居酷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 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 痹。
痹症
痹证痹证(Bi syndrome)是由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痹,即痹阻不通。
痹证(Bi syndrome)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
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包括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
综述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
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
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同,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
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
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产生本病。
痹证发病原因:正虚即正气不足。
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这些能力又无不以人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基础。
因此,正气不足,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不足及脏腑组织等功能地下、失调的概括,由于正气不足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因素,所以又说内因正虚。
引起正虚的原因不外下述三个方面:1.禀赋不足禀赋是痹症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现在研究也证实,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2.劳役过度首先,劳力过度致正虚进而可致痹症。
其次,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同样有损正气而致痹症。
其三,不仅过劳易伤正气,过逸同样有所遗害。
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若长期不运动、不锻炼,容易使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而出现呼气气短,言语无力纳呆食少,倦怠乏力等症状。
痹证
3、相关的现代医学疾病
风湿热
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强直性脊柱炎
痛风
肌纤维组织炎
颈椎病 坐骨神经痛、骨关节炎等
4、发病概况
风湿性疾病近数十年来发病率有日益升高之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曾将1977年命名为“世界风湿性疾病 年”,随后又将1981年命名为“世界残废人年”, 这均与风湿性疾病有密切关系,我国也将其列为 “八五”重点攻关项目之一。 其中特别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 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中华风湿病学学会主任委员张乃峥教授称其为“不
宣判病人死刑,但宣判了终身监禁”的病。
4、发病概况
本病的发病率国际上一般在1%左右(低者0.5
%,高者达3%),我国据初步调查,患者约 有940万人.由于病因不明,目前尚没有特效 药和根治方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大 问题。
5、西医治疗概况
因病因仍未完全阐明,治疗效果欠佳。
2、文献研究
当代名家,被誉称为“华夏治痹第一人”的北京中
医药大学教授、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焦树德对痹 证的研究可谓专业而精深,并首次提出了“王痹” 一说。 当代中医名家,南通市中医院的“朱良春”主任医 师亦对痹证的研究较为深透,其用药谴方更具独特, 多主张用虫类药剔络搜风。 另外,北京名医王为兰、谢海洲等亦是擅治痹证的 大家。
(3)劳逸不当:
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 固;或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 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4)久病体虚:
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 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 虚而入。 如《济生方· 痹》所云:“皆因体虚,腠理 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痹证的总结
痹证的总结什么是痹证?痹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类型,也称为风湿痹证。
它是由于寒凉、湿邪侵袭或气血运行不畅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表现。
主要特点是关节酸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痹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1.寒湿侵袭:外感风寒湿邪是痹证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湿湿邪在人体内停滞不散,阻碍气血运行,导致痹症发生。
2.气血运行不畅:气血是身体正常运行的基础,如果气血运行不畅,则容易导致痹症的发生。
气血运行不畅可以由于情绪不畅、营养不良等多种原因引起。
3.其他病因:长期工作或生活在潮湿环境中,或是饮食过多寒凉食物等也会增加患痹证的风险。
痹证的主要症状1.关节痛:痹证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关节酸痛。
关节痛可以发生在任何关节,通常表现为疼痛、肿胀和僵硬感。
2.肌肉僵硬:痹证患者常常感到肌肉僵硬,活动不灵活。
这种僵硬感常常在长时间静止后加剧,例如早晨起床后。
3.活动受限:由于关节疼痛和肌肉僵硬,患者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
他们可能无法自由弯曲或伸展关节,导致日常生活中的困扰。
痹证的中医治疗方法1.祛寒湿法:对于痹证的病因是寒湿侵袭者,首选的治疗方法是祛除寒湿。
常用的中药有羌活、艾叶、独活等,可煎服或外用。
2.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是痹证治疗的重要方法,可以改善局部气血循环,缓解疼痛和僵硬感。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红花、桃仁等。
3.调理气血法:对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痹证,需要通过调理气血来改善病情。
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芪、当归等。
4.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痹证的常用疗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疼痛和僵硬感。
痹证的预防与保健1.避免受寒潮湿环境:痹证的发生与外感风寒湿邪关系密切,因此在寒冷湿润的环境中尽量避免长时间停留。
2.保持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预防痹证的发生。
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疲劳。
3.合理饮食:饮食要均衡,多摄入温热食物,减少寒凉食物的摄入,有助于预防痹证的发生。
中医内科学-痹证
1、疼痛
3、肌肉萎缩
2、活动障碍
辨证论治
2.辨虚实
痹证初起,风寒湿邪入侵,多以邪实为主。若渐进发展或反复发作,多为正虚邪实之证。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但临床往往虚实夹杂,以邪实为主者多见。
1.辨病因
行痹:关节游走性疼痛。 痛痹:剧痛,遇寒则甚。 着痹:痛处固定,酸痛重着。 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辨证要点】
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感受风湿热邪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热痹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久居炎热潮湿之地,感受风湿热邪 或素体阳气盛,复感风寒湿邪化热 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郁而化热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2.内因 (1)劳逸不当 (2)体虚久病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风寒湿 邪侵袭
素体阴虚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证机概要Βιβλιοθήκη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产后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加之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治法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补益肝肾,舒筋活络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独活寄生汤加减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选方
预后
若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等,转为虚实夹杂的尪痹以及痰浊相结,气虚血亏证,甚至损及脏腑,病情缠绵难愈,多预后较差。
05
肾主骨,肾藏精
06
相互滋养
07
相互制约
08
案例分析
描述: 苏某,女,31岁。3月间顺产一孩,6月14日初诊。 四日前上街遇大雨,当夜无感觉,次日即不能起床,腰部以下如瘫痪状,两腿疼痛不能移动,只能仰卧,不能翻身。经查,腰骶关节处外部不红不肿,亦无压痛,脉象两关弦虚,两寸尺均无力。 问题: 中医诊断、分型 治则 方药
中医关于“痹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痹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痹证痹证是以肢体关节、筋骨、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为主症的疾病。
西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等属本节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痹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黄帝内经素问》设“痹论”专篇,对痹证的病因病机及证候分类即有明确的认识。
《素问·痹论》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指出病因以感受风、寒、湿邪为主,体现痹证可因病邪偏盛进行分类的思想。
此外按感邪病位分为五体痹(、、脉痹、筋痹和骨痹)。
如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可致五脏痹。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有湿、血那、认为“历节疼,不可屈伸”“疼痛如型”“诸肢节痛身体枉赢,脚肿如脱”为,病机出肝不足,筋骨痿缓,风寒湿邪乘虚侵袭,干经筋骨关节,气血运行不利所致。
有与、枝芍药知母汤、防己黄芪汤等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3.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诸风方》首载独活寄生汤、犀角汤证,且为临床常用。
王焘《外台秘要·白虎方五首》述其症为痛如虎咬,昼轻夜重,标为日虎病。
宋·严用和《济生方》有“白虎历节”病名元,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首次用“痛风”病名,将其病机概括为:“此恶血入经络证。
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所下未尽,留滞隧道,所以作痛。
”朱丹溪《丹溪心法·痛风》记载二妙丸、趁痛散、上中下痛风通用方,倡导按病位选药。
4.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有“鹤膝风”“鼓槌风”病名。
张景岳《景岳全书·痹》认为痹证须分阴证、阳证,提出“有寒者宜从温热,有火者宜从清凉”,且“寒证多而热证少”。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1. 引言1.1 痹证的特点痹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证之一,其特点主要表现为阻滞不畅、疼痛拒按。
疼痛可在不同部位发生,有时随人体运动而变化,有时又固定在某一部位。
痹证还常伴随着肿胀、发热等症状,患者常感到局部有拘挛或硬结的感觉,甚至可影响到患部的正常功能。
痹证的发病与体内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常受外感风寒湿邪侵袭、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影响。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气血失调导致经络阻滞,瘀血内停,使局部组织营养和氧气供应不足,从而导致疼痛、拘挛等症状的出现。
中医治疗痹证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特点,辨证施治。
通过调理气血、舒经活络、祛风散寒等方法,促使体内气血得以畅通,从而达到缓解疼痛、恢复受损组织功能的目的。
只有深入了解痹证的特点,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辨证施治,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1.2 中医辨证治疗的基本原则1.辨证求因:中医治疗疾病注重辨证求因,即根据病情的表现、脉象等特征,找出病因所在,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2.辨证施治:根据辨证结果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不同的疾病痹证、不同的证候类型,应配伍不同的药物或治疗手段,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3.辩证用药:中医在辨证治疗中强调药物的选择与搭配。
药物的选择要考虑患者的个体特点、病情的发展变化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疗效。
4.标本兼治:中医治疗痹证注重标本兼治,即既要缓解患者症状,又要调整体内的平衡,从根源上防止病情复发。
5.因时制宜:中医辨证治疗痹证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和病情发展变化,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因时制宜,以期取得最佳疗效。
2. 正文2.1 痹证的分类及病因痹证是中医学的常见病症之一,通常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病因分为多种不同类型。
痹证的分类主要包括寒痹、湿痹、风痹、瘀痹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病因和病机。
寒痹多由外感寒邪或饮食不节引起;湿痹多由湿邪侵袭体内,或由脾胃虚弱引发;风痹则与风邪侵袭体表有关;瘀痹则一般是由于气血不畅或外伤引起的瘀滞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痹症掌握内容:痹症的概念,痹症的证型,治则及治疗代表方1.痹症的概念:痹症是指人体肌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2.常见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3.病因:①体弱正虚;②感受外邪;③劳逸失度外因:正虚卫外不固(1)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者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也可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内因:感受外邪(1)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剧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2)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如《济生方·痹》所云:“皆因体虚,滕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3)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健,湿热痰浊内生;或跌仆外伤,及肢体筋脉,气血经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4.病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关节失于濡养基本病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关节失于濡养。
风邪偏胜——行痹——疼痛游走不定,痛位偏上寒邪偏盛——痛痹——疼痛剧烈而有定处,经脉拘急挛缩,感寒则甚,得温痛减湿邪偏盛——着痹——肿胀,重着,酸楚疼痛,病多偏于下风湿热痹阻——热痹——关节红肿热痛5.病位:筋脉,关节,肌肉涉及脏腑:心脾肝肾6.病势及转归初期: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实证病久:耗伤气血,累及肝肾——虚实夹杂久治不愈——痰瘀阻络——久痹内舍脏腑——脏腑痹7.诊断:(1)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关系(4)相关检查:①相关部位的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查;②实验室检查如抗溶血性链球菌“o”,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黏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血清抗核抗体,血清蛋白电泳,血尿酸盐以及关节镜等检查。
8.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邪气的偏盛行痹——痛痹游走不定——属风邪盛痛痹——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寒邪盛着痹——关节酸痛,重着,漫肿——湿邪盛热痹——关节肿胀,肌肤锨红,灼热疼痛——热邪盛痰——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见皮下结节瘀——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者瘀斑等(2)辨别虚实实——痹证新发,风寒湿热之邪明显者虚——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虚实夹杂——病程缠绵,日久不愈,常为痰瘀互结,肝肾亏虚之证9.治疗原则:基本治疗原则:驱邪通络——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
10.分证论治(1)风寒湿痹①行痹主症: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兼症: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征舌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证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代表方:防风汤加减。
本方有发散风寒,祛湿通络作用,适用于痹证风邪偏盛,游走性关节疼痛常用药:防风,麻黄,桂枝,葛根——祛风散寒,解肌通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络茯苓,生姜,大枣,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营卫加减:腰背酸痛为主者,多于肾气虚有关——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续断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之象者——宜寒热并用,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②痛痹主证: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兼症: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脉: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证机概要: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代表方:乌头汤加减,本方重在温经散寒止痛,适用于痹证寒邪偏盛,关节疼痛明显常用药: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通络镇痛芍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加减:若寒湿甚者——制川乌可改用生川乌或生草乌关节发凉,疼痛剧烈,遇冷更甚——加附子,细辛,桂枝,干姜,全当归③着痹主症: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兼症: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脉: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代表方:①薏苡仁汤加减。
本方有健脾祛湿,发散风寒得作用,适用于痹证湿邪偏盛,关节疼痛肿胀重着。
常用药:薏苡仁,苍术,甘草——益气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祛风除湿麻黄,桂枝,制川乌——温经散寒,祛湿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通脉加减:关节肿胀甚者——加萆薢,木通以利水通络肌肤麻木不仁——加海桐皮,豨莶草以祛风通络小便不利,浮肿——加茯苓,泽泻,车前子以利水祛湿痰湿盛者——加半夏,南星②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选用蠲痹汤作为治疗风寒湿痹基本方剂,该方具有益气和营,祛风盛湿,通络止痛之功效,临证可根据感受外邪偏盛情况随证加减常用药: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祛风除湿散寒当归,川芎,乳香——养血活血止痛,行血除风寒湿(2)风湿热痹主症: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屈伸不利。
兼症: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
舌脉: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证机概要:风湿热邪雍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宣痹汤加减。
本方重在清热利湿,宣痹通络,适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疼痛明显者。
常用药:防己——清热化湿,通络止痛滑石,薏苡仁——干寒淡渗,以助清热化湿之力杏仁——宣肺利气,使之气化则湿亦化蚕沙,半夏,赤小豆——除湿化浊连翘,栀子——清泄郁热加减:若皮肤有红斑者—— ·加丹皮、赤苟、生地、紫草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若发热、恶风、咽痛者加荆芥、薄荷、牛勞子、桔梗疏风清热,解毒利咽;若热盛伤阴,症见口渴心烦者—- -加元参、麦冬、生地以清热滋阴生津。
如热毒炽盛,化火伤津,深入骨节,而见关节红肿,触之灼热,疼痛剧烈如刀割,筋脉拘急抽挛,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合犀黄丸。
(3)痰瘀痹阻主症:痹证日久迁延不愈,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
兼症:面色黯黛,眼脸浮肿,或胸闷痰多。
收藏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不懂证机概要: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
治法:化痰行瘀,痹通络。
代表方:双合汤加减。
本方有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作用,适用于痰瘀痹阻筋脉,关节重着疼痛者。
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白芍,生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茯苓,半夏,陈皮,白芥子——健脾化痰加减痰浊滞留,皮下有结节者加胆南星、天竺黄;瘀血明显,关节疼痛、肿大、强直、畸形,活动不利,舌质紫暗,脉涩—- 加我术、三七、地鳌虫;痰瘀交结,疼痛不已者 ·加穿山甲、白花蛇、全蝎、娱蛟、地龙搜剔络道;有痰瘀化热之象者,加黄柏、丹皮。
11.各型痹证日久迁延不愈,正虚邪恋,气血不足,肝肾亏损,见有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可选用独活寄生汤以益肝肾,补气血,祛风除湿,c痹和络。
痹证常缠绵难愈,需长期治疗,可将药物做成膏剂、丸剂、散剂、冲剂、胶囊、酒剂等,便于病人持久服药。
除内服药物治疗外,可配合针灸、推拿、膏药外敷。
温热疗法、光线疗法、体育疗法等也有较好疗效。
12.预防调护(1)平素应该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暑湿之地(2)痹证初发,应该积极治疗,防止病邪传变(3)保持病人乐观心境和摄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得饮食,有利于疾病得康复13.病理变化1.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2.病久使气血耗伤,因而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和肝肾不足的证候;3.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而累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
14.治疗原则:治疗以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其大法,祛邪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为主,扶正以和营卫,健脾胃,养气血,补肝肾为主,通络以活血,涤痰,搜风为主,15.预后:与感邪得轻重,患者体质得强弱,治疗是否及时以及病后颐养等因素密切相关。
若虽初发而感邪深重,或痹证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等,往往可使病邪深入,由肌肤而渐至筋骨脉络,甚至伤及脏腑,病情绵延难愈,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