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于岳麓山下
书院教育
私学教育
私学的产生和兴起: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之学
• 汉代经师讲学兴盛;一般称“精舍”或“精庐”; 学生分“私淑弟子”“著录弟子”和“及门弟子”。
• 魏晋南北朝出现儒佛道兼综的私学。
• 隋唐:私学继续存在。
• 五代、宋:出现一种高层次的私学——书院。
• 关于书院起源,学界存在三种争议:
• 书院之谓
• 办学性质—私学分化发展的结果,高层次的私学。 • 办学内容—读书治学场所,学术研究基地,藏书 刻书阵地,尊贤祭祀的高地。 • 思考:当今高校的办学任务?
• 参考:李国均《中国书院史》;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等
• 书院——读书治学
• 书院——讲学讨论
• 书院——藏书刻书
• 书院——尊贤祭祀
• 一是认为,书院起源于唐代。朱熹《石鼓书院记》:“故 有书院,起唐元和间,州人李宽之所为。”柳诒徵也称: “书院起于唐而盛于宋。” • 二是认为,书院产生于五代。盛朗西认为:“书院以白鹿 洞为最早。”章柳泉也认为:“书院始于南唐建立的白鹿 洞学馆。” • 三是认为书院起于宋代。洪迈和王夫之均持此观点。 • 思考:你们怎么看?
岳麓书院学规
• 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 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 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 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务物理;参读 古文诗赋;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时蚤完;夜读仍戒 晏起;疑误定要力争。
• 应天书院
• 书院历史最早追溯到五代的后晋,杨悫(que)在归德 军将军赵直扶助下聚众讲学。 • 1008年,当地人曹诚“请以金三百万建学于先生(杨 悫)之庐”,在其旧址建筑院舍150间,藏书1500卷, 并愿以学舍入官,并请令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主院,以 曹诚为助教,经由应天府知府上报朝廷,受到宋真宗 赞赏,翌年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 •
岳麓书院解说词
岳麓书院导览解说词1(前门景区)欢迎您来岳麓书院参观。
岳麓书院创办于北宋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它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在清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
以后多次更名和调整,于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学,其间历时千年,弦歌不绝,故称“千年学府”。
门前的对联“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
”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虞愚先生撰写。
它概括了岳麓书院在培育人材和发展学术方面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进入大门我们可以看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
岳麓书院目前是国内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所古代书院。
中国书院始于唐朝,当时只是藏书、读书和编书的地方。
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偃武修文”政策,鼓励民间办学,书院的教育功能凸现出来,并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与政府办的官学,民间办的私学并存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
当时,最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书院和长沙的岳麓书院等四所。
但是只有岳麓书院延续办学千年,发展成现代的大学——湖南大学。
所以岳麓书院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缩影。
2(赫曦台)我们登上的古戏台,名叫赫曦台。
“赫曦”两字出自屈原的《离骚》,“赫”指红色,“曦”字指朝霞,赫曦台原是建于岳麓山顶的观日台。
南宋乾道年间,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应岳麓书院的山长张栻的邀请来书院讲学,清晨他们一同上岳麓山顶登台看日出。
后来山顶的赫曦台荒废了。
清乾隆五十五年,岳麓书院的山长罗典在书院前面建了这座前台。
道光元年,山长欧阳厚均将此台改名为“赫曦台”,以纪念朱熹和张栻。
赫曦台的左右内壁上有高约两米的“福”、“寿”二字,说到“福寿”二字,还有一个故事。
传说嘉庆年十二年乡试以后,州县长官在书院宴请中举的举人。
此时来了一位脚蹬草鞋的老道人,众人见来客是个无名老道,便戏谑地叫他写个字看看。
道人见状,一手拈须,一手提起堂前的扫帚(一说是草鞋),沾上黄泥,写下一个丈余高的“寿”字,扬长而去,众人口瞪目呆。
清言
清言清言禅心江上月。
佛性水中天。
——乘船赴长沙。
是夜水光上下。
月色辉映。
忆光绪丁未。
由梁溪千顷堂。
三里过湖。
鼋头渚广福寺处太湖佳绝处。
自历红羊兵燹。
未复旧观。
一人看门而已。
所谈工夫。
语出珠玉念念不生秋月现。
心心无所觉花圆。
——九华悟源大师舌上莲花。
于净业中指出禅理看破有尽之身躯。
自息万境之尘缘。
悟入无怀之境界。
一轮之心月独明。
——古润焦山。
竖立江中。
中流砥柱。
昔日焦公修道处。
花草茂盛。
树林清幽。
鹤鸣庵有瘗鹤铭。
定慧寺。
净门丛林。
潘君请方丈开示。
清言有味道在天地。
如脉在人身然。
上下周流而融会肯綮者。
(肯綮音庆qìng喻事物之关键)谓之穴。
——明钱谦益(高鹤年之宗伯)肯綮之言欲见本来真面目。
焚香终夜读坛经。
——东坡句一杯水便具四海水味。
世法不必尽尝。
千江月总是一轮月光。
心珠宜当独朗。
——空也法师南岳深。
称我心。
纯白石。
勿黄金。
泉声响。
抚伯琴。
有子期。
辨此音。
——衡岳观音洞。
进内有一僧。
端坐于中。
睁眼与云。
作礼出。
就一身了一身者。
方能以万物付万物。
还天下于天下者。
方能出世间于世间。
——衡岳罗汉洞住一僧与谈听静夜之钟声。
可醒梦中之梦。
观澄潭之月影。
足见身外之身。
山河大地已属微尘。
而况尘中之尘。
血肉身躯且归泡影。
而况影外之影。
非上上智。
无了了心。
——卧龙寺。
有唐吴道子画观音像。
宋太祖曾卧此寺。
改名卧龙。
东霞长老发静夜之钟声世月即性月。
性月非世月。
世月有明暗。
性月无圆缺。
——终南修师行善如春园之草。
不见其长。
日有所增。
行恶如磨刀之石。
不见其消。
日有所损。
于福造罪。
其罪非轻。
于苦造福。
其福最大。
——船经周郎赤壁。
当年鏖兵之处。
今日英雄何在。
坐旁二客闲谈。
闻之令人有省。
若心口相应。
亦圣贤矣。
惟愿丛林以无事为兴盛。
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是非以不辨为解脱。
——南岳祝圣寺有俗客问。
是非烦恼。
不离其门。
如何是好。
淡云长老大而化之得意处论地谈天。
俱是水底捞月。
拂意时吞冰啮雪。
才为火内栽莲。
宋:理学家 朱熹简介
宋:理学家朱熹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字元晦。
宋朝理学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
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
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
关于西山的141个诗句
关于西山的141个诗句1.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高适《邯郸少年行》2.雪波西山来,隐若长城起。
——刘禹锡《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3.西山东畔,西湖南畔,醉归款段松阴惯。
——薛昂夫《中吕·山坡羊·销金锅在》4.西山秀骨濯秋雨,窗户卷帘分远青。
——释正觉《送僧归豫章省亲》5.昨夜西山云,秋雨生爽气。
——王祎《杂赋·梧桐生岩阳》6.西山落日浴长江,并贯清溪作一光。
——杨万里《从提举黄元章登齐山寺,後上清岩翠微亭。
望》7.霜飘枫叶满长郊,家指西山旧结茅。
——王禹偁《送郑南进士归洪州》8.一笑西山晚,门前秋雨深。
——文天祥《偶赋》9.月落西山时,啾啾夜猿起。
——李白《宿清溪主人》10.今岁何时妾忆君,西山白雪暗晴云。
——李白《思边》11.西山日落东山月,恨想无因有了期。
——鱼玄机《代人悼亡》12.西山日下雨足稀,侧有浮云无所寄。
——王昌龄《行路难》13.西山饿死魂犹瘦,洛浦仙游佩亦香。
——江朝宗《梅花·其二》14.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王勃《滕王阁序》15.西山半壁影钩陈,晴雪新销路马尘。
——范梈《奉观郊庙礼成,简曹礼部元用》16.西山千仞郁崔嵬,山下楼台紫翠开。
——范梈《辛酉岁元日》17.愿狎东海鸥,共营西山药。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18.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杜甫《登楼》19.夷齐是何人,独守西山饿。
——李白《少年子》20.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伯夷《采薇歌》21.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22.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杜甫《野望》23.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
——李白《感兴八首》24.东海有碧水,西山多白云。
——李白《感兴八首》25.西山即事挽薛萝,倚嗟峨,人生胜游能几何?——张可久《柳营曲·西山即事挽》26.空庭苔藓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
【心得体会】在岳麓书院的所思所感
在岳麓书院的所思所感巍巍岳麓山,悠悠古书院,浩浩湘江水,泱泱儒学魂,位于湖南长沙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是千百年来读书人的文化梦想和家园。
伫立在古朴的岳麓书院门前,仿佛听到第一位山长张栻提出的“成就人才,传道以济斯民”的办学方针从深幽的庭院里传出,振聋发聩。
在此影响下,大批学子在这里以经世致用为目的,潜心于学术,通贯经史,培养了大批人才,造就了“唯楚有材,于斯为盛”的人文盛况,形成了赫赫有名的湖湘学派。
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文化在后世影响深远,孕育了近代现代史上一大批人才,有启蒙思想家魏源、军事家左宗棠、学者政治家曾国藩、外交家郭嵩焘、反袁护国运动领袖蔡锷、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沈荩,教育家杨昌济等等仁人雅士,更有一大批如唐才常、黄兴、陈天华以及邓中夏、蔡和森等爱国志士,尤其是推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举足轻重的人物毛泽东。
一颗颗耀眼的星星从这寂静、幽深的庭院升起,无不使人赞叹、景仰和探知。
驻足于爱晚亭前,追思一代领袖毛泽东当年在此与蔡和森等人探讨人生,追求革命真理,他们发扬了“经世致用”的传统士风,一起组织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走上了革命道路;岳麓书院讲堂前有一块“实事求是”的匾额,原是治学之铭,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把这一原则贯穿于学习、生活和革命斗争中,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相结合,并加以丰富完善,发扬光大,使之逐步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党章,这是我们党执政近70年、改革开放近4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引下的深刻理论思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一次理论飞跃。
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代,站在全面深化改革历史的新起点,抚今追昔,岳麓书院凝聚的经世致用的理念、实事求是的作风依然是当代国人努力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在橘子洲头的感怀10月27日上午,2017年秋季学期县(市)区局长进修班全体学员,来到体验式现场教学的最后一站――长沙橘子洲头,聆听了对毛泽东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的激情解读,瞻仰了毛泽东同志艺术雕塑像,领略了橘子洲头美丽的景象,受到了一次红色革命教育的洗礼,受益匪浅。
黄兴“无我”精神源自佛教
艺术中国 2021 / 10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文选黄兴“无我”精神源自佛教◆释圣辉(长沙)黄兴是伟大的辛亥革命领袖、民主革命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理论家、思想家。
他对三民主义理论、建党理论、军事理论等都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黄兴还是一位诗人、书法家,文武全才。
他和孙中山先生并称孙、黄。
黄兴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革命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奋斗流血牺牲的一生。
历史证明没有黄兴就没有满清王朝的灭亡,就没有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就没有中华民族走向民主共和新纪元。
黄兴先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一百多年来,赫赫战功被大量地记载著述研究。
黄兴先生之精神,归纳后至少有五个方面:爱国主义精神、奋斗牺牲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求实敬业精神、重团结顾大局精神。
当然黄兴先生最重要的精神是“无我”精神。
“无我”源自佛教,是佛发现的五蕴的共相之一,五蕴的共相是“无常、苦、无我”。
佛陀说“无我者非我、非我所,非我之我”也指忘我无私,天下为公的精神境界。
黄兴先生虽然声望与孙中山齐肩(冯自由语“世称孙、黄为开国二杰,克强诚当之无愧矣”。
英国《旁观者》发表驻北京记者的通讯中就有这样一番判断:“记者更敢大胆推测,将来袁退出政界,黄兴将是最适宜的总统继任人选。
”)本可以做党魁、做开国大总统,但黄兴总是甘做配角,辛亥革命以前的几次“倒孙”风波中,假如不是黄兴坚定地拒绝取而代之,他扮演革命领袖主角的机会是一直存在的。
他身上的这种配角意识,放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也是罕见的,因为配角意识无疑是一种极为可贵的民主意识,其中闪现出黄兴“无我”的伟岸人格。
1、中国同盟会成立,在选举总理时,黄兴提议:“公推孙中山先生为本党总理,不必经过选举手续。
”2、1907年,光复会的章太炎、陶成章等人以潮州起义失败为由,想逼迫当时的代理庶务刘揆一召集特别会议,要求罢免孙中山的总理职务,另举黄兴担任。
黄兴推辞,当即复函表示,自己支持孙中山,拒绝受任总理职务,最终平息这一次倒孙运动。
岳麓书院对联精选
岳麓书院对联精选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河南商丘应天书院也称睢阳书院,江西九江白鹿书院,河南中州嵩阳书院)始建于宋代,至今一千四百多年。
书院名为宋真宗所题。
书院对联颇多,而且联意深奥,值得欣赏。
岳麓书院对联前门联:千百年楚才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
大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大门门厅: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二门门厅:纳于大麓,藏于名山赫曦台联:三湘隽士讲研地;四海学人向往中。
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
讲堂联: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花。
岳麓学府传千载,书院育才有良规。
一水长流池不涸,两贤互磋道终同。
对联欣赏:一、不为子路可由见,非是文公请退之。
此联是罗典(1719~1808)所撰。
子路系孔子的得意门生,名由,字子路。
文公即韩愈,字退子,世称文公。
此联巧妙的嵌入两人的名字。
上联说:不走学子成才之路,就没有理由前来此地。
下联说:到此书院不成就一番事业,那就趁早退之。
联语幽默隽巧,于妙趣中蕴涵着深切的激勉之情。
读来令人解颐,耐人寻味。
二、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此联为二门门厅联之一,由院长罗典所撰。
“大泽”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
比喻此地多生非常之物。
“邹鲁”指孟子和孔子的出生之地。
“礼门义路”见于《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夫礼门也,唯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三、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此联为旷敏本(1699~1782)所撰。
上联告诫治学者应明辩是非,淡于名利,努力攀登知识高峰,自会领悟万物派生的本源。
下联围绕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四字,启发学子应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寻得归宿。
基于研学旅行的初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究——以“探秘岳麓山”地理研学旅行为例
基于研学旅行的初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究——以“探秘岳麓山”地理研学旅行为例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410081)陈元佳易立文[摘要]文章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主干,积极整合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学科的知识,围绕“探秘岳麓山”这一主题设计并实施研学活动,其流程具体包括前期准备、组织实施、科学评价及完善反思,以期为初中开展跨学科的主题研学旅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研学旅行;初中[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3)13-0089-042022年3月底,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关注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师生共同发展”。
为此,广大师生应积极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地理学科本身具有综合性,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学科都密不可分。
因此开展跨学科的主题研学活动,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主干,融合、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积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不仅能促进研学旅行的发展,而且能提高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并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指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和旅游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2]。
2016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1],并要求建设研学基地,开发研学旅行课程和线路。
为响应国家政策,研学旅行也逐步进入大众的视野,无论是中小学校还是旅行机构,都在积极开发研学课程。
当下对跨学科的研究集中于课堂教学,较少涉及跨学科的户外研学活动。
开展跨学科的主题研学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他们学习相关学科的热情,而且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创新思维及人地协调观,促使其全面发展。
朱熹朝代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
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
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
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折叠初入仕途朱熹朱熹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再次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夏,朱熹赴同安途中,受学于延平李侗。
秋七月,朱熹至同安。
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排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主张减免经总制钱。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朱熹任满罢归。
[3]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朱熹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师,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
题写的“鸢飞鱼跃”四字匾额。
朱熹归自同安,不求仕进,主要进行教育和著述活动。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诏求臣民意见。
朱熹应诏上封事,力陈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详陈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的意见。
有关湖南的古文赋
有关湖南的古文赋1、湖南赋素有三湘四水梦,戊戌得闲桂月行。
正午方自京华出,行游三千半日宁。
南国红豆何所以,犀鸟迢迢觅钟情。
古为荆楚三苗地,今来只为谒奇雄。
湖南者,简称湘也。
中华七大地理分区,位置华中三省之南。
北举湖北,东抱江西。
东南之望,广东粤城。
西南眺守,广西桂省。
西倚黔贵,西北山城。
南到北,豫鄂湘,诚水陆之枢纽,实战略之要冲。
岳益邵衡阳,长湘娄张常,永西郴株州,湖南地市十四强。
春秋战国,并入楚蛮。
秦统中国,郡县地盘。
及至三国,蜀吴各半。
洞庭之南,天赐非凡。
湖南湖南,唐代名谈。
改制成省,清主中原。
史历悠久,苗楚育英。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楚虽三户,亡秦楚兴。
世无比肩,百代长青。
历史云烟,名人辈出。
屈子悲歌,始出端午。
东汉蔡伦,竟为纸神。
书法巨擘,怀素欧阳。
敦颐长四,安石为仲。
偶曾一晤,爱莲说成。
王夫之者,唯物辩证。
曾氏国藩,回光末清。
修齐治平,古今传奉。
雷霆大略,左氏宗棠。
鞭挞北熊,勇复新疆。
中兴四臣,湘有二人。
及至近代,残清糟糠。
炎黄华夏,渐衰渐亡。
仁人志士,痛为国殇。
三湘子弟,奋而震声。
风起云涌,四海革命。
戊戌变法,壮飞仁成。
黄兴投身,同盟会隆。
奔走呼号,际会群英:杨开慧、邓中夏、向警予、蔡和森、何叔衡、毛泽民、左权……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建军开国,伟绩铸成: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胡耀邦、李富春、谭震林、陶铸、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粟裕、黄克诚、陈庚、谭政、肖劲光、许光达、宋任穿……浪遏飞舟,数风流人物。
日月星辰,山水形胜。
华夏湖南,溪美山青。
巍巍衡山,湘之东巅。
粤湘两省,间隔岭南。
西部武陵,褶皱溶岩。
天门之山,叹为奇观。
山路蜿复,八十一盘。
通天石梯,步有上千。
高山巨洞,奇观可赞。
罗霄山脉,置为东沿。
东南与西,马蹄形山。
北部迥异,水湖平原。
雄浑大势,八百洞庭。
横无际涯,浩浩汤汤。
湘资沅澧,共注长江。
长沙之西,七十二峰。
北宋之初,御书真宗。
岳麓书院,千载流风。
七毁七建,战损迭生。
朱熹讲道,理学繁兴。
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作者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展示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
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与他艰辛的生活历程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杜甫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本文仅就其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和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成因及其对后世诗歌发展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
一、杜甫的诗歌折射着现实主义的光辉(一)、杜甫诗歌的思想性“杜甫的诗歌是时代风云和诗人生活的真实记录,多角度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着及其丰富的思想内容。
胡应麟在《唐音癸签》中评论其诗歌的思想性为“地员海涵,包罗万江”其诗歌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一下五个方面。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赴奉先咏怀》)——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是杜甫诗歌思想内容的第一个特征。
杜甫始终关切人民,只要一息尚存,他总希望能看到人民过点好日子,所以他说“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别蔡十四著作》)。
因此他的诗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
在“三吏”“三别”中,他反映出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楚。
《羌村》第三首也说到“儿童尽东征”。
在《赴奉先咏杯》中,他更指出了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养活了达官贵族:“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父家,聚敛贡城阙。
朱子文化
前言朱熹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成就卓著的文学家及诗人。
他集孔孟思想之大成而创见的理学思想体系,不仅对我国过去近800年的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还广泛传播到整个东亚地区,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朱熹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许多启迪、借鉴和积极的教育意义。
尤溪县是朱熹的诞生地及童年生活的地方,作为朱熹故里的青少年应当对朱熹的生平事迹及其丰富的思想有所认识,有所了解。
为此,我们缉选了一些有关朱熹的传说及其生平的部分事迹,以帮助同学们较详细地认识朱熹,了解朱熹的为人处事的思想品质。
目录第一章关于朱熹的故事1.地灵人杰话朱熹2.文山公山毓贤哲3.四岁麟儿惊问天4.六龄孩童胜棋王5.小沈郎坐沙画卦6.仰圣聚首三龟头第二章朱熹的治学之道7.贤伉俪赋诗自勉8.争道统鹅湖论辩9.赴湖湘南岳唱酬10.白鹿教规传千古11.师事武夷三先生12.叩李侗逃禅归儒第三章朱熹诗词赏析13.劝学14.春日15.示四弟16.玉溪桥17.《观书有感》(一)18.《观书有感》(二)第四章尤溪名胜 (含视频)一、自然景观19.半亩方塘20.源头活水21.沈樟别苑22.开山书院23.韦斋旧治二、人文景观24.韦斋祠25.白鹤楼26.城关文明桥27.溪藏石印28.文庙大成殿29.文山毓哲30.莲花峰天湖寺第一章关于朱熹的故事1.地灵人杰话朱熹朱熹,字元晦,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成就卓著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集孔孟思想之大成,创见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体系,对南宋之后七百多年的中国与东亚社会,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他学识渊博,人格高尚,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对人类思想史作出巨大贡献的东方文化圣哲。
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的农历九月十五日中午,朱熹出生在尤溪县城关水南的郑义斋别墅,使这里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朱熹诞生地。
朱熹在这里度过了美丽的童年,并留下了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七岁以后,朱熹随父朱松迁居建州(现建瓯)。
岳麓书院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策源地
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学习研究小组研究思考岳麓书院,坐落于长沙城中的岳麓山下,历经千年,弦歌不绝,素有“千年学府”之称。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岳麓书院时指出,岳麓书院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策源地,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岳麓书院的教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岳麓书院沉淀着唯物求实的中华文化,奠定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有着唯物求实的传统。
战国时期,荀子强调“制天命而用之”;韩非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讲求实际的唯物史观。
东汉时期,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首次提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唐代颜师古注曰:“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北宋张载主张“学贵有用”“经世致用”“笃行践履”。
明清以来,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阮元治修训诂学,主张实事求是;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王夫之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
作为自北宋以来开始培育人才、传播思想的著名书院,岳麓书院沉淀着丰富厚重、绵延千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求实精神,夯实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岳麓书院传衍着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孕育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精神基因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标志,从程朱理学到王船山、曾国藩,“经世致用”一直是湖湘文化的精华所在,成为养育三湘四水文明的“万钟米粟”。
据传:清朝湘潭人王闿运撰写: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北宋濂溪先生周敦颐,开理学之滥觞,程颢、程颐“慨然有求道之志”,承其衣钵。
程朱理学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南宋胡安国提出“康济时艰”。
胡宏主张“明体”“致用”。
岳麓书院掌学张栻提倡“圣门实学贵于践履”,推行“成就人才,传斯道而济斯民”。
毕业自我鉴定最新范文10篇
毕业自我鉴定最新范文 10 篇时光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一晃大学四年的生活已接近了尾声。
回首这四年的校园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有太多的回忆。
在这四年里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还记得刚踏入这所大学校园,对一切都充满新奇。
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加入社团,尽情地体验这种渴望已久的生活,充满着活力。
带着这份激情与活力我度过了大学四年。
大学自由的生活方式和高中填鸭式的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大多数的时间都需要自己去安排,这也需要自己用一段时间去适应。
大学四年里,我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并且注重自己各方面的发展。
在思想品德上,有着良好道德修养,坚定的政治方向。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和坚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的过程。
惟有不断地学习,用理论来武装头脑,努力在掌握理论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用理论来指导实际上下功夫,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注意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我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产,关心和帮助他人,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与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活动。
在学习上,我从不放弃自己的专业知识。
认真学习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并且注重培养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能够懂得一些编程语言,并能进行基本的编程;熟练掌握办公软件,并且经常帮助老师处理材料;能够巧妙地利用ppt制作精美的课件和演示文稿;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一些应用软件,并能制作简单网页。
经过自己的刻苦学习,获得了“计算机三级”证书和“网络管理员”证书。
每学期都获得了专业奖学金,并且获得“系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
对于其它科目的学习也从不放弃,平时注重英语口语的练习,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我也喜欢欣赏文学作品,我会在忙碌的生活中看一些名人名著和杂志书刊来缓解压力,并且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偶尔还会发表一些网络文学作品。
毕业在即,回首四年的学习生活,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学院老师、领导为我们的成材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魏源人物简介介绍与典故
魏源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
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主张革新变法魏源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和坚决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学者。
他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
”他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在鸦片战争前后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漕运、盐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于“国计民生”,认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反对侵华魏源坚决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华活动,提出了反侵略的主张与办法。
他对人民群众的力量有一定的认识,同林则徐“民心可用”的观点相一致,提出“义民可用”的主张。
他从三元里和台湾等地人民抗英斗争中得到鼓舞。
在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之后,他满怀激情地以“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前时但说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纵夷”的诗句,热情讴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愤怒声讨投降派为侵略军解围的可耻行经,并在《海国图志》中写道:“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师,歼夷兵,以欵开网之而逸,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又说“广东之斩夷首,捐舰者皆义民”,“两禽夷舶于台湾,火攻夷船于南澳者亦义民”。
他主张利用和依靠人民群众作为抵抗外来侵略的主要力量,与投降派“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动政策形成鲜明的对照。
为了有效地进行抵抗,他反对“浪战”,而主张“以守为战”。
他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提出“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一曰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主张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设阱以待虎,设以待鱼”,以歼灭来犯者。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麓书院所在湖南省长沙市分类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时代清编号3-75登录1988年岳麓书院位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东麓,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迨及晚清(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至今仍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历史已逾千年,是世所罕见的“千年学府”。
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重要观光点。
历史前期(唐末至元代)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
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据点,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
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创立,至今仍保存完好。
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
六朝建道林寺。
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
唐末五代智璿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璿等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书院之名始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之誉。
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
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发展,遂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
关于“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但唯有岳麓为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学者对岳麓的推崇。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
他还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更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
张栻主教期间,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
岳麓山
岳麓山概况岳麓山位于临洮县城东二里许,主峰海拔2200米,当地人称“东山”,以宋时所建东岳泰山庙于山麓而得名,山上亭台阁榭遍布,花草林木繁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临洮旅游风景区之一。
2003年,经国家旅游局审查,岳麓山被确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沿绿树成荫的石阶而上,十步一楼,五步一阁,水榭、风雅亭、伏龙阁、畅怀亭、一览亭等独具特色的建筑飞檐流丹、画阁回廊,典雅别致。
再往上走,山回路转,曲径通幽,半山腰便是超然书院。
再往上走“甘南农民起义纪念碑”巍然耸立,豪气镇山,南向呼应的则是纪念1949年临洮儿女踊跃参军,进疆戌边的“戎疆亭”。
岳麓之颠,则是蜀汉大将姜维点兵之处——姜维墩。
岳麓山众多风景建筑、神庙古迹在建国初期保存尚好,在文革中残遭破坏,文物古迹几乎损失殆尽。
1986年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对岳麓山进行了整修和重建,恢复建筑物20项31座,栽植了大量的树木和花卉,形成了“岳麓山八景”,即琴台飞瀑、惠桥映月、文峰夕照、戎疆风雪、雾沟伏冰、凤台春晓、三月黄花、古柳隐罩。
每逢节假日、庙会节,旅游观光者数以万计,络绎不绝,盛况空前●禹碑岳麓山巅的禹碑是块扑朔迷离的瑰宝,古今聚讼的名碑。
禹碑刻于紫苍色岩壁,高1.84米,宽1.4米,9行,每行9字,末行空4字,计77字。
每字径约16厘米。
字体奇古,如行走龙蛇,似拳身蝌蚪。
据明代学者杨慎的释文,是记述和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富功伟绩。
全国各地禹王碑,均由引模本复制。
●麓山寺碑麓山寺碑系唐朝著名文学书法家李邕于开元十八年(730)撰书,江夏黄仙鹤刻于古麓山寺。
碑石青色,长2.72米,宽1.33米。
全文1413字,历述麓山寺的创建沿革及岳麓风光,文辞华丽,字体秀美雄健,镌刻传神,最为艺林珍重。
传拓风靡一时,被誉为文、书、刻俱绝的“三绝碑”。
因李邕曾任北海太守,故又称“北海碑”。
麓山寺碑为湖南省级文物,现珍藏于岳麓书院之碑亭内。
●古麓山寺被称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古麓山寺为晋代法崇禅师首创,该寺创建1700多年来,曾六次毁于战乱。
红色潇湘课程心得900字
红色潇湘课程心得900字《红色潇湘课程心得》篇一上了红色潇湘课程,就像走进了一部鲜活的历史大剧,而我是那个幸运的观众,在剧中感受着热血与激情。
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呢,“红色潇湘,能有啥特别的?不就是些历史故事嘛。
”可当真正深入进去,哎呀妈呀,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就说那些革命先辈们吧,他们在潇湘这片土地上就像一颗颗顽强的种子。
比如毛泽东,他从韶山冲走出来,就像一股清泉,要冲开旧世界的腐朽堤坝。
他带领着一群有理想的人,在湖南这块宝地上,搞农民运动,闹革命。
那时候的湖南,到处都弥漫着革命的气息,就像一锅煮沸的开水,咕噜咕噜地冒着希望的泡泡。
我记得有一个场景特别打动我,讲的是在战争年代,湖南的普通老百姓,自己都吃不饱饭,却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拿出来给红军战士。
这就像一只小小的蚂蚁,把自己好不容易找到的食物送给了更需要的伙伴。
也许在他们眼里,红军就是希望的象征,是能给这片土地带来光明的火种。
在这门课程里,我也有过困惑。
我就想啊,当时的条件那么艰苦,他们为啥就那么坚定呢?难道就不怕死吗?后来我琢磨明白了,他们不是不怕,而是心中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信仰。
他们的信仰就像一盏明灯,在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路。
我还联想到自己,要是我在那个时候,能像他们一样勇敢吗?我可能会犹豫,会害怕。
但是通过这门课程,我觉得自己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力量。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时代,可不能把先辈们的努力都给忘了。
红色潇湘,它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它就像一位默默守护的长辈,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过去,要努力向前。
这门课程就像是一场精神的洗礼,让我从一个对红色历史有点懵懂的人,变成了一个对潇湘大地上发生的革命故事充满敬意的小粉丝。
红色潇湘,真的是有无限的魅力啊,它就像一本永远翻不完的精彩故事书,每一页都写满了传奇。
《红色潇湘课程心得》篇二红色潇湘课程,嘿,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对潇湘这片土地更深层次的认知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