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反思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第【1】篇〗核心提示: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初步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首先举一些学生身边的例题求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组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每组两个算式相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长方形周长计算这样的例子并在黑板上列出,再出示例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
然后分组讨论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并总结出这一规律。
最后做一些练习巩固、拓展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在教学之后发现有一些问题。
孩子对于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及意义没有理解透彻,应用不够灵活,而且在口头上感觉很好,但是落笔后就发现很多类型题孩子根本就不会做,而且错误很多。
所以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进行了一些调整。
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做,最后总结不同方法,看哪种方法简便。
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
教学目标定位是(1)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第【2】篇〗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以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本单元运算定律中,是最难理解的,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2篇)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比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
如何使学生掌握得更好,记得更牢?我想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要比灌输得来的记得更牢。
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有坡度的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乘法分配律,从而自己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我是这样设计:一、让学生从生活实例去理解乘法分配律出示:每件上衣60元,一条裤子30元,买这样的服装5套一共需要多少元?学生解答:板书两种解法:(60+30)×560×5+30×5说说理由。
在两个算式中间画=。
即:(60+30)×5=60×5+30×5。
借助对同一实际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这是生活中遇到过的,学生能够理解两个算式表达的意思,也能顺利地解决两个算式相等的问题。
二、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难点相对于乘法运算中的其他规律而言,乘法分配律的结构是最复杂的,等式变形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
1、在□里填数,○里填运算符号:如(25+45)×4=□○□○□○□……2、在相等的一组算式后面打“√”:如16×7+24×7(16+24)×7□……在这一组题目中我重点评析了最后一道题:40×50+50×9040×(50+90)□。
先让学生说说这一题为什么不能打√,再根据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分别写出与左右算式相等的式子。
如:(2+3)×4=2×4+3×4……提问:1)在这些等式中,等号左边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右边的算式呢?2)等号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3)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通过练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最后归纳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示:(a+b)×c=a×c+b×c。
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1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1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为树勋中心小学购买舞蹈服装。
通过两种算式的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
2、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一堂数学课可以有不同种教法,怎样教才能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在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有易到难,层层递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乘法运算律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而且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与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深层次的热爱。
3、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现代教育观认为: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学生的发展过程。
从数学学科的特点看,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前人思维的结果。
学习这些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必须通过自己的思维,把前人的思维结果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结果。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
让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付出与前人发现这些知识所曾经付出的大体相同的智力代价,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训练智力的价值。
例如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65+35)×12=65×12+35×12这个等式,让学生观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然后照样子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引导学生再观察,让学生说明自己发现的规律、并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这个规律。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6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6篇)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6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初步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首先举一些学生身边的例题求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组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每组两个算式相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长方形周长计算这样的例子并在黑板上列出,再出示例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
然后分组讨论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并总结出这一规律。
最后做一些练习巩固、拓展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在教学之后发现有一些问题。
孩子对于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及意义没有理解透彻,应用不够灵活,而且在口头上感觉很好,但是落笔后就发现很多类型题孩子根本就不会做,而且错误很多。
所以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进行了一些调整。
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做,最后总结不同方法,看哪种方法简便。
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
教学目标定位是(1)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8篇)
•••••••••••••••••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8篇)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8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1乘法的分配律学生在本册书中是接触过的。
譬如第42页的应用题第7题,其中就渗透了乘法的分配律。
在数学一课一练上也有过这种类似的形式。
以前在讲的时候是从乘法的意义上来帮助学生理解。
一、抓住重点。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材按照得出两道算式,把两道算式写成等式,分析两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交流规律,给出用字母式子表示的运算律。
这样的安排,便于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和根据的过程。
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对简洁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教学用书上写道: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应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在教学时,我是按照如上的步骤进行教学的。
可是在我引导学生把算式写成等式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左右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之后,学生就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
在他们的印象中,联系就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进行联系。
根本没有从数字上面去进行分析。
可以说,局限在原先的思维中,而没有跳出来看。
而让学生写出几组算式后,观察分析几组等式左右两边的区别之后,学生也还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一规律。
场面一时之间很冷,后来我只好直接让学生用字母来表示,变化为这样的形式之后,有很多的学生都能够写出来。
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时间我给了,小组也交流了,在小组交流时我已经发现我们班上的学生根本无法发现其中的规律,所以也根本无法用语言来进行表达。
难道是坡度给得不够吗?还是平时的教学中出现了问题。
这些都要一一地去分析。
总之,这个关键今天并没有完成好。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8篇)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乘法分配律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
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练习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效果。
一、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在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举例:设计学校买书的情景。
让学生帮助出主意。
出示:“一套故事书45元,一套科技书35元,各买3套书。
一共需要多少元钱?”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45+35)×3=80×3=240(元)、45×3+35×3=135+105=240(元)。
此时,让学生观察通过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
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
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用字母形式表示:(a+b)×c=a×c+b×c.本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
可通过练习发现孩子们掌握得并不如意,在下节课我将继续加强练习。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2《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难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
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与前面讲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类似。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第【1】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理解其意义。
教学中,我从解决实际问题(买衣服)引入,通过交流两种解法,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并找出它们的联系。
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举出几组类似的算式,通过计算得出等式。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这几组等式,发现有什么规律?这里我化了一些时间,我发现学生在用语言文字叙述方面有些困难,新教材上也没有要求,因此,只要学生意思说到即可,后来,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学生立即活跃起来,纷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阐明自己发现的规律:有用字母的,有用符号的,大部分学生会说,没问题。
对于应用这一乘法分配律进行后面的练习还可以。
如:书上第55页的第5题,学生都想到用简便方法去列式计算。
整节课,学生还是学的比较轻松的。
关于乘法分配律早在上学期和本册教材的前几个单元的练习题中就有所渗透,虽然在当时没有揭示,但学生已经从乘法的意义角度初步进行了感知,以及初步体会了它可以使计算简便。
今天的教学就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上午第一节课我在自己班上,后来第二节课去听了一根木头老师的课,现在进行对比,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首先,值得向一根木头老师学习的是,学生的预习工作很到位。
课前,学生就已经解决了“想想做做”第3、4题,学生通过解决第三题用两种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既巩固了旧知,而且将原来的认识提升了,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进一步感受了乘法分配律。
而第4题通过计算比较,突现了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体现了应用价值。
我在课前没有安排这样的预习,因此课上的.时间比较仓促。
其次,我在学生解决完例题的问题后,还让学生提了减法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对于(a—b)×c=a×b—a×c这种类型的题也同样适合,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为明天学习简便运算铺垫。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教学中通过解决“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多少千米”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110+90)x2=110x2+90x2”这一结果,教学中只注重了等式的外形特点,即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
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
这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200个2,右边也表示200个2。
所以(110+90)x2=110x2+90x2。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
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
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是个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125×88①竖式计算;②125×8×11;③125×(80+8)等。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
如何教学能使学生较好的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并能正确的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呢?我做了一下几点尝试。
一、创设师生竞赛,激发学习欲望。
上课教师先出示:(1)8×(125+11)(2)(100+1)×23(3 )648×5+352×5老师和同学们做一个比赛,王老师口算,你们用计算器算,看看谁能获。
结果教师又快又对,学生都很奇怪,教师顺势导入:同学们都特别想知道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用计算器都没有老师口算得快的原因吗?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充满了求知的欲望,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二、设计思考问题,学生自主探究。
出示例题后,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教师出示思考问题,学生自主探究。
讨论:1、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2、那么等号连接的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和联系呢?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给出的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课件出示问题)生A:我发现左边括号外的那个数,写到右边都要乘两次。
生B: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三、练习有坡度,前后有呼应。
在本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同时也注意知识的延伸。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反思3篇2024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反思3篇2024〖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反思第【1】篇〗一、抓住重点。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材按照得出两道算式,把两道算式写成等式,分析两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交流规律,给出用字母式子表示的运算律。
这样的安排,便于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和根据的过程。
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对简洁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教学用书上写道: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应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在教学时,我是按照如上的步骤进行教学的。
可是在我引导学生把算式写成等式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左右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之后,学生就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
在他们的印象中,联系就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进行联系。
根本没有从数字上面去进行分析。
可以说,局限在原先的思维中,而没有跳出来看。
而让学生写出几组算式后,观察分析几组等式左右两边的区别之后,学生也还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一规律。
场面一时之间很冷,后来我只好直接让学生用字母来表示,变化为这样的形式之后,有很多的学生都能够写出来。
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时间我给了,小组也交流了,在小组交流时我已经发现我们班上的学生根本无法发现其中的规律,所以也根本无法用语言来进行表达。
难道是坡度给得不够吗?还是平时的教学中出现了问题。
这些都要一一地去分析。
总之,这个关键今天并没有完成好。
二、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他们的主观感受。
在引导学生把两道算式拼成一道等式之后,我让学生交流,结果学生给出了两种(65+45)×5=65×5+45×5。
和65×5+45×5=(65+45)×5。
我把这两种方式都板书上黑板上。
教材上要求的是第一种,即把(65+45)×5写在等式的左边,是为了方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的理解。
我认为,从乘法的意义这个角度上来说,意义的理解我们班级可以做到。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0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优秀10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一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我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我们过去的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书上的数学问题,学生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
因此,在上课的一开始,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一个肯德基餐厅用餐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学生很快地按要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证明两式相等。
接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这个等式看看能否发现什么规律。
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请你再举出一些符合自己心中规律的等式”,继续让学生观察、思考、猜想,然后交流、分析、探讨,感悟到等式的特点,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想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与此同时,我还十分注重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
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我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
学生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博采众长,共同经历猜想、验证、归纳知识的形成过程,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5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5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以及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五大运算定律中,是最难理解的,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难点是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成功之处:1.本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没有采用课本上的主题图,而是选取学生熟悉的买校服情境:这学期学校要换新校服。
上衣每件28元,裤子每条12元。
我们班共需缴校服费多少元?学生独立思考,同位交流,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然后让学生对比两种算法初步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即(28+12)×44=28×44+12×44。
2.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不仅知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还要知道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可以写成两个数的和的形式。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不足之处:1.在总结乘法分配律时没有把结构说的很透彻,导致学生出现在练习时有一个同学在同步学习的练习题中把连乘算成乘法分配律。
2.学生的语言叙述不熟练,导致学生虽然会背用字母表示的式子,但是不会应用。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2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学生比较难理解与叙述的运算定律,但的确又非常重要、运用广泛。
在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采用了让孩子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分类整理,生成模型;发现规律,举例验证;表示规律,建构模型;概括规律,完善模型;应用规律,感受模型”的探索过程,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以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切入点,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自己的教学教训,在平常的教学中,总是发现学生在学习完乘法分配律之后容易出现(a+b)×c=a×c+b的现象仔细研究其原因,其实是学生学的记的只是乘法分配律的外在形式,对公式只不过是表面肤浅的忘记,而没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内在的数学意义。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5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5篇)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一起来看一下吧。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1乘法分配律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
这节课采用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情境展开。
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将重视结论的记忆变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体验和感悟,将模仿式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学习。
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
这样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从身边引入熟悉的生活问题,激趣探究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教学时,我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
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我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为学生提供了自己独立探究的机会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教学的活动。
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只重视结论的记忆,而这节课我把学生的活动定位在感悟和体验上,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
尤其是在学生初步感悟到两种算法相等关系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情景。
我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
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课后教学反思(6篇)
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课后教学反思(6篇)学校四班级乘法安排律的课后教学反思1计算教学是学校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册的教材中都有计算的教学,而其中的“简便计算”教学更是计算教学的一部“重头戏”。
学好简便运算,不仅能降低计算的难度,而且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更重要的是,能使同学将学到的定理、定律、法则、性质等运算规律融会贯穿,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能培育同学良好的计算习惯。
乘法安排律的教学是在同学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安排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
所以,对于乘法安排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规律的数学语言表达上,而是注意引导同学主动主动的参加感悟、体验、发觉数学规律的过程,并且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思索问题,培育良好的思维习惯,真正落实同学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1、关注同学已有的学问阅历。
爱好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催化剂。
以同学身边熟识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同学主动学习的需要,为同学创设了与生活环境、学问背景亲密相关的感爱好的学习情境,也就是依据例题图,提出问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通过两种算式的比较,唤醒了同学已有的学问阅历,并有意识的蕴含新学问的教学,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
2、引导同学主动主动探究。
配养同学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是数学老师在数学课上的重要任务。
先让同学依据供应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觉〔65+45〕×5=65×5+45×5这个等式,让同学观看,初步感知“乘法安排律”。
再绽开类比:假如我们要选择另外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相同,一共要付多少元?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的钱吗?让同学在再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乘法安排律的存在。
然后我引导同学观看,初步发觉规律,再引导同学举例验证自己的发觉,得到更多的等式,连续引导同学观看,直到发觉规律,同时质疑是否有反例,再全都确定规律的存在,并得出字母公式。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情分析: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114×21=”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
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1.情景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
(出示照片) 出示资料: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③交流算式的意义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8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8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8篇)《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学生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8篇),欢迎阅读参考!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1这两天学习乘法分配律,孩子们的普遍感觉是比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起来难一些。
作业中的错误也很多,主要错在一下几点:1、78×(100+5)=78×100+5…………这种错误在于学生没有教好的理解乘法分配律:括号外面的数要分别乘括号内的两个数,再把两个积相加。
2、85×99+85=85×(99+85)…………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个别孩子对式子中的数据理解不好,不明白加号后面的85表示的是1个85,可以看成85×1。
3、104×25=(100+4)×25=104×25…………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有的孩子对乘法分配律的引用不熟练,变式之后又按照顺序进行计算,回到了原式。
4、76×54+76×47-76=76×(54+47)-76…………有这种做法的孩子属于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不够灵活,当遇到部分积较多的时候,不能较好的应用分配律进行简便算。
5、25×32×125=(25×4)+(8×125)…………个别学生在做题时有一种惯性,学完乘法分配律之后,所有的题目都用分配律进行计算,不能灵活的选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综合学生出现的错误之处,可见大部分孩子对运算律能够较好的理解,只是在应用时不能够灵活的应用。
直接应用规律进行简便算的能准确理解,而需要变式的题目则不能较好的应用,也有个别孩子因为理解不清而不会应用。
根据学生的情况,我采用相应的措施,以便让孩子们真正理解,灵活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步感受千变万化的简便计算利器——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所有运算定律中变化最多的,因此它是学生最难理解与运用的定律。
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一、在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在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顺延之前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情境举例:利用植树活动情境“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水”。
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4 + 2)×25 4×25 + 2×25
= 6×25 = 100 + 50
= 150(元) = 150(元)
此时,让学生观察通过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
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
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用字母形式表示:
(a + b)× c = a × c + b × c
三、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的知识延伸。
1、在完成课本36页做一做时,
对应这3道判断题,
(1)、判断56×(19+28)=56×19+28,让学生感知到乘法分配律要分给括号里的每一个数,强调乘法分配律的“公平性”。
(2)、判断32×(7×3)=32×7+32×3,让学生注意到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区别:通过对运算定律意义的描述,和算式的特点,提炼出最简洁的区
分方法:乘法结合律是连乘情况下的,乘法分配律除了乘法还有加法(后继教学还会出现减法),容易使我们混淆的原因是,它们都是乘法的运算定律都有乘法出现,更关键是它们都出现了小括号。
(3)、判断64×64+36×64,借助64个64和36个64,一共是64+36=100个64,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逆向使用,在一些情况下,计算会变得十分简便。
2、在完成较简单的课本36页做一做后,进行一些扩展型的练习:
通过(250—25)×4,让学生感受到,乘法分配律除也可以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
对于分配之后,再把两个积相减。
同时复习强调我们熟悉的5道重要算式:5×2、25×4、125×8、125×4、25×8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运用的难度较大,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可以基本掌握,但是对于其万般变化,还是有点力不从心,而该运算定律对学生后继学习,尤其是小数和分数计算时有一定影响,所以还需要学生在本节课后进行深入的学习,教师也需要针对乘法分配律的每一种题型,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更系统深入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