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类课程“组合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合集下载

基于工作室制和CDIO理念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作室制和CDIO理念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作室制和CDIO理念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设计类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主体性不足等。

为了提高设计类课程教学的效果,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工作室制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实际项目的应用。

而CDIO理念则强调学习者的核心素养,包括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将工作室制和CDIO理念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和实践,探讨基于工作室制和CDIO理念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

通过引入这一新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深入研究这一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基于工作室制和CDIO理念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对该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旨在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探讨,总结出该教学模式的优势和特点,为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还旨在为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进一步完善基于工作室制和CDIO理念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设计类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1.3 研究意义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工作室制和CDIO理念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整合理论与实践,使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和技能。

通过研究这一教学模式,可以为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基于工作室制和CDIO理念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创新思维等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艺术融合课程实施方案

艺术融合课程实施方案

艺术融合课程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艺术融合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它通过将不同的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综合素质。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艺术融合课程实施方案,对于学校的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2.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课程内容。

1. 艺术融合课程的内容应该涵盖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跨学科的方式进行整合。

2. 课程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课程内容要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四、教学方法。

1.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音乐厅、剧院等艺术场所,开展实地教学和实践活动。

3.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他们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和表演,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五、评价方式。

1.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品展示、综合素质评价等多种形式。

2. 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注重发现和鼓励学生的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六、实施步骤。

1.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表,明确每堂课的内容和目标。

2. 组织教师团队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组织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

七、总结。

艺术融合课程的实施需要全校的共同努力和支持,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艺术设计产教融合项目计划书

艺术设计产教融合项目计划书

艺术设计产教融合项目计划书一、项目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艺术设计产业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领域。

然而,当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脱节现象,教育培养的人才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因此,为了推动艺术设计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提高艺术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项目特策划了一项艺术设计产教融合项目。

二、项目目标1.促进艺术设计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推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益提升。

2.搭建艺术设计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合作平台,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艺术设计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项目内容1.开展艺术设计实践课程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开设艺术设计实践课程,将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的实践需求有机结合。

课程以实践项目为核心,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举办艺术设计产业论坛组织艺术设计产业论坛,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进行交流与研讨。

论坛旨在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推进艺术设计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促进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分享。

3.开展学生实践实习与艺术设计领域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

通过实践实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艺术设计产业的运作模式和需求,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项目实施方案1.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艺术设计领域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达成良好的合作意向和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益。

企业将提供实践项目和实习机会,学校将提供教育资源和学生支持。

2.制定课程计划根据实践项目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艺术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

确保课程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组织艺术设计产业论坛策划并组织艺术设计产业论坛,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进行交流与研讨。

论坛将定期举办,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设计

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设计

S P O C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设计何科丁,赵婕(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403)摘要: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设计等方式,分析S P O C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艺术类专业实践课改革中的应用问题,并且根据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需求,提出S P O C系统下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的循环关联模式㊂文章主要从课前泛在学习㊁课中吸收内化㊁课后反思上浮㊁课外延伸创新四个阶段出发,对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环境㊁教学内容㊁教学过程进行串联形成循环学习系统,并将该模式引入陶瓷青花装饰实践课程进行案例设计㊂关键词:S P O C;教学模式;艺术专业实践课程中图分类号:J0 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9699(2023)06 0100 051S P O C与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S P O C(S m a l l P r i v a t e O n l i n e C o u r s 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缩写)混合式教学模式最早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A r m a n d o F o x教授提出,是一种基于慕课基础形成的新型线上混合线下教学方式㊂S P O C共有三大特点:首先是对于授课对象的 限制 ,S P O C是小型规模限制性课程,即在开课之前会对授课对象的人数进行限制,并且收集报课人群对于该门课的了解程度及学习计划[1]㊂其次S P O C更新了现有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作为拓展性资源以补充到传统面授课堂环境中[2]㊂最后S P O C还强调了教学评估的系统性㊁数据性㊁实时性和灵活性,由系统综合处理为学生打分,且打分结果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根据学生多次上传的作业进行综合打分㊂总体而言,S P O C的本质是一场以技术转移为核心的教育变革,其最终目的和功能就是利用技术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3]㊂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综合性课程,其中包括艺术原理㊁艺术历史㊁艺术技法㊁艺术审美等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还包括心理学㊁哲学㊁文学㊁社会学㊁人类学等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㊂教学内容通常包括虚拟艺术㊁实体艺术和综合项目等范围,教学形式则是以专业课导师+理论课导师等形式为主,周期式㊁阶段式教授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以校内外实训平台为教育环境进行综合能力评估㊂S P O C混合教学模式运用于艺术类实践课程,可以有效帮助当前艺术类实践教育的现代化改革,为艺术领域培养能力全面的创新型人才,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1)S P O C混合式教育模式可以帮助艺术类实践课程更好地衔接理论内容与实践环节㊂在原有教育体系中,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理论教学环境和内容与实践课程是相互独立的,理论教学内容只能作为学生的间接经验存在于知识记忆库中,这会进一步引发校园艺术培养与社会艺术实践的衔接问题㊂将S P O C混合式教育模式引入艺术类实践课程,可以促使课堂教育话语权转移至学生手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环境,使得理论学习向实践联系的第38卷第6期2023年12月景德镇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J i n g d e z h e n U n i v e r s i t yV o l.38N o.6D e c.2023收稿日期:2023 09 29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研究生教改项目(J X Y J G 2022 163);江西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项目作者简介:何科丁(1977 ),男,江西景德镇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研究;赵婕(1999 ),女,新疆昌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研究㊂过渡更加平稳㊂(2)S P O C教学模式为传统艺术类实践课程提供了多元㊁灵活且具有流动性和实时性的教学语境㊂艺术设计等专业对于人才的技术性要求不仅停留在该门艺术类别范围之内,对于该艺术门类的国际发展趋势㊁行业信息流向㊁其他关联性艺术创作技法等内容的掌握同样重要,因此艺术和设计类创作型人才需要掌握较多的艺术实践技能,这就要求艺术类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延展性㊂S P O C可以通过线上海量资源库帮助艺术类实践课程更新传统知识体系结构,并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打破线上虚拟课堂与线下固定课堂的边界,使得艺术类实践课程的教学语境更加灵活和与时俱进㊂(3)S P O C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艺术类实践课程重技能培养的教学目标,以 学力培养 代替 学历培养 ㊁以 智识教育 代替了 知识教育 ㊂以往的艺术类实践课程的教学首要目标,是将学生前期习得的理论性知识转化为直接经验,其检验标准也以学生对艺术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为准,这便形成了一种静态的㊁单向的培养目标,最终艺术实践活动成了培养技术技能的课堂㊂S P O C引入艺术类实践课程,重在小班教学体系,更加关注学生独有的思维㊁个性,强化当代艺术学科的 体验式教学 属性[4]㊂2S P O C系统下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的循环关联模式目前关于S P O C在高校教育中的研究已提出多种设计模型,但是针对艺术类实践课程的研究方向仍有较大发掘空间㊂林舜美[5]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计美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引入S P O C翻转课堂的理念,从课程构建方式㊁课程计划与执行㊁课程结果评估等方面提出S P O C设计原则;钟丽霞等[6]人主要围绕生成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相关主题,提出了S P O C 弹性预设 使用激发 生成创造 评价反思 的教育模型㊂文章基于前人研究基础及理论分析,提出 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的S P O C循环体验教学模式 ,如图1所示㊂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的S P O C循环关联教学模式 强调的是授课对象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循环㊁知识关联以及艺术实践体验㊂该模式以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的教学流程为基础,从课前泛在学习㊁课中吸收内化㊁课后反思上浮㊁课外延伸创新四个层面进行推进式㊁循环式建构㊂各环节具体如下:图1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的S P O C循环关联教学模式图2.1课前的泛在学习课前的泛在学习指的是构建艺术类实践课程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的 广泛存在 ㊂S P O C混合模式使得现代教学环境成为一种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复合维度,在此维度中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内存信息是相互融通的,可以形成学习资源网络现实化的教学空间,数据信息不再局限于数字网络,而是通过授课对象的移动端口或数字设备进行无障碍㊁无限制共享㊂这推动着S P O C的艺术类实践课程环境朝着 情境感知泛在学习空间 的生态环境进化㊂任意一个环境场所均可以成为信息接收和传输的教育平台,所有授课对象都处在知识的物质信息表象和虚拟信息符号交织的教学环境中[7]㊂教学内容同样具有 泛在性 ,S P O C可以提取和整合艺术相关的教学内容,符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特征㊂艺术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其创作技术㊁知识体系的开放性和复杂性,使得艺术始终具有 超链接 的特点㊂学习元可以通过 可重用特性 收集整理艺术知识信息,形成知识网络和多维共享的学习元数据㊂通过学习元的整理和串联,艺术类实践课程的专业学科知识以及交叉学科信息,以U R L寻址的形式聚合到互联网络,形成网络聚合数据资源库,不同的艺术学科知识及交叉知识与学习元之间形成网状的动态互联[8]㊂另外,由于课前的泛在学习环境及知识属于广泛性知识,可能与授课对象原有的知识储备较不重叠,授课对象对学习元资源库的学习,会经过一个认知冲突的缓冲过程,这一过程中授课㊃101㊃第6期何科丁,赵婕:S P O C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设计对象会对艺术实践课程的课前学习内容产生疑问或者不解,需要在接下来的课中环节进行吸收和内化㊂2.2课中的吸收内化课中的吸收内化主要是解决授课对象在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㊂E r i c J e n s e n等[9]人认为授课对象从泛在学习到深度吸收和内化的过程,实质是无结构性经验向结构性知识转变的过程,需要对授课对象印象中已激活的前期知识和泛在学习知识进行深加工,形成授课对象自主能动的决策力和 学习力 ㊂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在课中的吸收内化,主要是在授课老师的现场答疑结合实践活动中解决㊂授课老师的现场答疑内容主要是解决学生在前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这一过程中,授课对象所吸收到的知识信息依然是间接经验㊂在答疑以后授课老师会对该门艺术课程的专业内容设立相应的实践内容,通常为项目式㊁课题式等形式,以单人实践或小组团队实践的方式在一定周期内完成实践作业㊂S P O C的教学模式则不同于传统艺术类实践课程的教学,它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相关虚拟智能技术相嫁接,为授课对象营造沉浸式学习体验,打破虚拟学习环境与现场授课环境的空间界限,使授课对象体验到真实的训练项目以及自身实践角色的属性,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10]㊂总体来看,课中的吸收内化过程重点强调艺术理论知识向实践直接经验转化,利用S P O C技术平台为学生提供情境化的学习背景,通过体验与合作加深对知识的了解,促进学生的体验感知,实现知识的吸收与内化㊂2.3课后的反思上浮课后的反思上浮是指授课对象在知识内化与吸收以后所形成的自我学习效能㊂自我学习效能指的是授课对象对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行为的主观判断,大致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前者指代授课对象对自己知识的掌握和艺术创作方向的评判和推测,后者指代的是授课对象对自己最终独立完成艺术实践能力的判断㊂总体来看,授课对象的自我学习效能建构,强调的是授课对象在吸收课堂知识和实践指导以后,能否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思维体系和艺术创作方法论[11]㊂现代艺术创作主张个体精神以及艺术纯粹性,使得现代艺术创作者需要树立个人艺术标识和个人艺术价值观念[12],授课对象在经过课中的吸收内化以后,可通过S P O C平台获得系统性的艺术创作评测指标㊁教师评价㊁行业及专业人士指导意见等数据资源,将艺术类实践行为量化为可视的直观数据,然后进行个人自评或者小组他评㊂S P O C体系下的教学评测标准,打破了传统静态评价和教师专评的局面,引入了动态评价系统和智能评价规则㊂传统静态评价体系是以授课对象阶段性艺术创作成果为结点,由授课老师对其知识内容的掌握㊁艺术技法的熟练程度㊁艺术创作的创新程度㊁课程表现等维度进行打分评价㊂S P O C循环关联教学模式下的评价体系中,授课对象可以多次递交受评作业,基于自身的反思,结合自我学习效能,形成基础性自评及知识上浮以后,再递交系统进行打分㊂整体来看,S P O C循环关联教学模式的评价主动权从授课教师转向了授课对象,以授课对象自我效能为基础,将课前泛在学习的认知冲突㊁课中吸收内化的思维下沉,转移为课后的反思上浮,形成循环关联㊂2.4课外的延伸创新课外是区别于校内艺术课堂和实践课程的社会㊁产业层面,延伸创新则是指授课对象自主能动地进行知识挖掘和知识探索的能力㊂艺术创作行为需要一定的创新性,而实践中的作者共情㊁市场行业需求㊁社会价值观念等支持创新产出的要素,在校园的学习中无法全面获取㊂艺术的实践性使得创作者身份可能转变为观察者和表达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敏感度和探索精神,因此授课对象需要在课外活动中形成主动认知的习惯,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13]㊂在S P O C循环关联模式中,培养授课对象的课外延伸创新力,是联结课前泛在学习的循环结点㊂授课对象在课外活动空间和活动行为下,形成探索知识㊁辨别知识㊁挖掘知识的内在创新驱动力,这样可以使得授课对象在处理课前的泛在学习空间和学习内容时,具有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㊂而课外的延伸创新能力,一方面是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关联性学习产生的,一方面则是基于S P O C无边界学习平台的构建以及无壁垒的知识共享及传输技术培养的㊂在整个教学模式中,各教学阶段是相互紧密联系而无法独立存在的,课前泛在学习是激活授课对象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思维的基础阶段;课中的吸收内化是解决课前泛在学习产生的认知冲突,以及通过实践教学将前期知识的间接学习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的消化阶段;课后的反思上浮则是将传统的教学评价重心转向授课对象对知识进行自主加工的沉淀阶段;课外的延伸创新既是将前期各个环节中的㊃201㊃景德镇学院学报2023年知识与外部资源进行衔接,也是将泛在学习空间和学习内容进行关联㊂3教学案例设计以景德镇陶瓷大学的 陶瓷青花装饰实践课程 为案例,研究者将 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的S P O C 循环体验教学模式 引入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设计,可以较为直观地感受该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和循环性㊂陶瓷青花装饰实践课程,是教授陶瓷艺术中青花绘画装饰技法的实践类课程,需要授课对象了解陶瓷青花起源和发展历史,掌握青花勾线㊁分水等创作技法,并且在灵活运用传统工艺美术技法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创新㊂具体可以分为资源库的建立㊁知识多维共享与答疑㊁团体协作与讨论㊁智能评价与更新四个部分,如表1所示㊂表1所示的是 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的S P O C 循环体验教学模式 在陶瓷青花装饰课程中的应用㊂这门课程的规划首先是建设陶瓷青花及关联性知识的学习元资源库,将陶瓷青花的发展历史㊁技术理论㊁审美哲学㊁陶瓷彩绘等课程知识,以及陶瓷青花行业发展㊁市场消费需求㊁用户对青花艺术的理解和认知等流动性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学习元知识资源库,并通过互联网技术支持实现智能更新和拓展链接㊂授课对象可以在学习元知识资源库中进行浏览㊁学习和共享,并结合教师的教学P P T㊁图文视频等理解陶瓷青花抽象知识㊂在前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以平台打卡㊁签到等形式标记学习进度或学习问题,引入课中教学㊂在课中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实践工作室为主要教学环境,同时辅助S P O C相关虚拟设备,搭建多维复合教学空间,对学生前期泛在学习疑问进行解答,然后布置陶瓷青花实践内容,包括鸡头笔的运用㊁青花料的分料等等㊂在实践环节结束以后,以个人作业㊁小组系列作业㊁专题青花创作㊁拟定主题青花创作等形式布置实践作业;授课对象完成实践作业后,结合线上智能评价系统,上传各阶段作业及创作说明;线上智能评价系统根据学生自测㊁教师评价㊁行业专业人士意见综合打分得出评价结果;学生在反思吸收以后可选择性地进行作业修改和再次上传㊂同时,智能评价系统会将陶瓷青花厂家㊁设计师㊁企业㊁艺术家等咨询发放于平台中,授课对象可根据兴趣选择关联,获取校外资源协助,形成课外的延伸和创新㊂表1陶瓷青花装饰课程的S P O C混合教学模式大纲设计环节设置形式设计具体操作设计教学成果资源库的建立1.云端平台2.大数据3.校园网站4.行业关联网站5.线下讲座6.青花艺术中外交流角1.自主浏览环节2.组织性学习环节3.知识交流环节学生以P P T或图文㊁视频等形式汇报并交流对于青花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知识多维共享与答疑1.线上博物馆导览2.数字青花历史影像3.线下工匠艺人㊁设计师交流会1.体验环节2.答疑环节3.青花实训环节4.学生交流与创新环节学生以调查问卷或记忆画像等形式了解青花艺术与当代生活语境的关系团体协作与讨论1.五人团体项目2.三人小组课题3.个人或双人创作1.五人团体以综合材料与青花设计为项目纲领进行大型创作㊂2.三人小组以日用青花设计为课题重点进行设计创新㊂3.个人或双人以传统青花装饰的现代化转译为创作重点进行艺术创新㊂1.综合材料与青花大型作品2.日用青花套组产品3.小型青花艺术创新作品智能评价与更新1.线上自评㊁互评2.线下展览1.各阶段作业的上传与实时更新学生自评与匿名互评环节2.教师㊁专家㊁设计师评价环节3.大数据整合计算与综合评价环节1.青花教学数据资料2.学生青花艺术作品展览3.校企合作项目4结语S P O C混合教学模式引入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是在技术发展推动下形成的新型教育模式,它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依托,将艺术类实践课程不可视的㊁主观的㊁经验性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可视的㊁数据化的㊁可重复循环的㊁可向外延展的活性课程㊂ 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的S P O C循环体验教㊃301㊃第6期何科丁,赵婕:S P O C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设计学模式 将艺术类实践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将校园资源与艺术类业态资源整合互通,将艺术技法教学转向艺术创作思维培养,将课前㊁课中㊁课外以及课后各个环节的串联,形成培养授课对象学习力的循环㊂文章的研究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和案例的设计,未能在现阶段完成模式检验,在接下来的研究阶段将通过实际教学论证该模式的可行性㊂参考文献:[1]陈然,杨成.S P O C混合学习模式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5):7.[2]贺斌,曹阳.S P O C:基于MO O 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8.[3]康叶钦.在线教育的 后MO O C时代 :S P O 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9.[4]李晓辉.关于艺术综合课程教学问题的探索与研究[J].艺术百家,2010(A01):3.[5]林舜美.基于 MO O C+S P O C 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计美学课程思考与实践[J].装饰,2018(10):2. [6]钟丽霞,胡钦太,胡小勇.面向S P O C的生成性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5):7. [7]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 学习元 的理念与结构[J].开放教育研究, 2009,15(1):49 55.[8]程罡,余胜泉,杨现民. 学习元 运行环境的设计与实现[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2):10.[9]E r i c J e n s e n.L e A n n N i c k e l s e n.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13. [10]张晓娟,吕立杰.S P O C平台下指向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模式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8(4):7. [11]尹睿,谢幼如.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引论:涵义㊁课题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0(2):5. [12]林秀琴.美学剩余与艺术伦理的重建:对当代艺术实践与历史叙事的一种反思[J].艺术百家,2014,30(5):118 123,201.[13]郑芳霞.基于智媒体的公共艺术传播生态构建[J].新闻爱好者,2021(5):90 93.责任编辑:周瑜T h e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s i g n o f S P O C B l e n d e d T e a c h i n g M o d e i n t h e R e f o r m o fP r o f e s s i o n a l P r a c t i c e C o u r s e s f o r A r t M a j o r sH E K e d i n g,Z H A O J i e(J i n g d e z h e n C e r a m i c U n i v e r s i t y,J i n g d e z h e n333403,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i s a r t i c l e a n a l y z e s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t h e S P O C b l e n d e d t e a c h i n g m o d e l i n t h e r e f o r m o f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p r a c t i c e c o u r s e s f o r a r t m a j o r s t h r o u g h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a n d c a s e d e s i g n.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t e a c h i n g n e e d s o f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p r a c t i c e c o u r s e s f o r a r t m a j o r s i n c o l l e g e s 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a c i r c u l a r c o r r e l a t i o n m o d e l u n d e r t h e S P O C s y s t e m i s p r o p o s e d,w h i c h i n c l u d e s f o u r s t a g e s, n a m e l y p r e c l a s s u b i q u i t o u s l e a r n i n g,i n c l a s s a b s o r p t i o n a n d i n t e r n a l i z a t i o n,p o s t c l a s s r e f l e c t i o n,a n d e x t r a c u r r i c u l a r e x t e n s i o n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T h e t e a c h i n g e n v i r o n m e n t,t e a c h i n g c o n t e n t,a n d t e a c h i n g p r o c e s s o f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p r a c t i c e c o u r s e s f o r a r t m a j o r s i n c o l l e g e s 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a r e c o n n e c t e d t o f o r m a c i r c u l a r l e a r n i n g s y s t e m,a n d t h i s m o d e l i s i n t r o d u c e d i n t o t h e p r a c t i c e c o u r s e o f c e r a m i c b l u e a n d w h i t e d e c o r a t i o n f o r c a s e d e s i g n.K e y w o r d s:S P O C;t e a c h i n g m o d e;p r o f e s s i o n a l p r a c t i c e c o u r s e s i n a r t m a j o r s㊃401㊃景德镇学院学报2023年。

混合式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

混合式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

混合式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艺术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种注重实践和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方式。

然而,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在某些情况下会受到限制,尤其是在艺术教育领域。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创新艺术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实践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混合式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思路。

一、混合式教学的定义和特点混合式教学是一种结合传统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的教学模式。

它充分利用了科技的优势,通过网络和数字技术提供在线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和课后进行深度学习和实践。

混合式教学的主要特点包括:灵活性、自主性和个性化。

二、混合式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实践1.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混合式教学通过网络提供了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如教学视频、艺术作品展示等,使学生可以灵活选择学习内容并进行深入学习。

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2. 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混合式教学可以通过在线平台组织各种创意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如在线绘画、艺术设计比赛等。

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

3. 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艺术教育需要结合实践和理论,混合式教学可以通过在线资源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

同时,混合式教学也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混合式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创新思路1. 利用社交网络和协作平台:艺术教育中,学生往往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艺术作品或项目。

混合式教学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和协作平台,使学生能够在线共享作品、参与讨论和互动,提高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艺术教育中具有巨大的创新潜力。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艺术作品、参观艺术展览等,增强艺术感受力和理解能力。

3. 融入跨学科的艺术教育:混合式教学可以通过在线平台组织跨学科的教学活动,如艺术与科学的交叉探索、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等。

产教融合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产教融合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产教融合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设计行业也在不断壮大,对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产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为了适应产业需求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提出了产教融合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并探讨了该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和实施方法。

一、引言环境设计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涉及到建筑、景观、室内、工业等多个领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

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往往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难以满足产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为了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务实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探讨了产教融合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旨在为实际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1. 适应产业需求产教融合模式是指产业和教育机构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实施校企合作等方式,促进产学融合,实现学校教学和产业需求的有机结合。

在环境设计行业,产教融合模式可以使教育机构更加贴近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较为薄弱。

而产教融合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了解行业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产教融合模式的实施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生可以增加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1. 产教融合模式下的课程设置在产教融合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增加实践性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产教融合理念下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产教融合理念下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产教融合理念下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摘要: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中,单纯信息的讲述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产教融合变成了当前发展的新要求,能够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同时,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然而,当今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还存在着较多局限性,在产教融合方面不够完善,因此需要对产教融合项目中实训课程的上课模式进行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在当前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需要通过建立产教融合基地,实施“双主体”协同育人,构建“三聚焦四融合六对接”育人模式及“223”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此提高人才的素质,壮大人才队伍群体。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的必要性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需要大量的艺术人才来满足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多样需求。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不仅要将自己的理论体系传授给学生,也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完善学生的实践能力。

然而,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难以完成培养综合人才的任务,教师一味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没有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由此一来,就会导致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过程与在社会中的实践过程脱节,高校亟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的局限性(一)注重理论,缺乏实践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应该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师只采取传统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更好理解,也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在教育枯燥、空洞的理论传输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而且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相关性不大,使学生与社会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的健全发展。

(二)教学重点不突出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设计的前提下完成课堂讲述,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没有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

“三教”改革背景下五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三教”改革背景下五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三教”改革背景下五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作者:蒋锦秋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22年第12期摘要:随着“三教”改革的深入,职业院校仍然存在着一些阻碍改革的因素。

以融合课程教学理念为基础,尝试以课程资源融合、教学形式融合、学习内容融合、评价方式融合、互动方式融合为标志的“五融合”教学模式,对工艺美术专业“图案装饰”课程进行课程改革探索,从团队合作、双师课堂、理念更新三个方面来破解教师问题;学科结合、融入课程思政,改革单一的教材制约;融入信息化、采用CDIO教学策略、多种任务融合,打造沉浸式课堂,破解教法限制,推动“三教”改革。

关键词:“三教”改革;“五融合”教学模式;工艺美术“图案装饰”课程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4C-0042-04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教”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统筹工作,教师是改革一线实践者,教材是改革的主要内容,教法是改革的核心环节,三者的落脚点在于课程建设[1]。

工艺美术“图案装饰”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法表现课程,又是一门极具个性的创作课程,它既强调传统技法,又注重现代创新,应时代之需而不断变化。

这对教师、教材和教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尝试引入“五融合”的创新项目式教学模式,为工艺美术“图案装饰”课程提供实践样例。

一、因何:課程建设中教师、教材、教法存在的问题课程建设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

目前,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在教师、教材、教法上仍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在教师层面,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双师型”教师在教学和生产的融合互通上还不够通畅,专业教学的学科壁垒没有被打破,教师团队的合作机制没有形成。

在教法改革层面,往往停留在理念上,只在课题研究和教学竞赛时被尝试应用,以学为中心的教法改革还未能常态化。

在教材改革层面,在实际教学中仍以书本为重,与产业脱轨,融通平台尚未打通,导致无法及时融入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

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一、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目的与意义职业能力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而构建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

在开发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时应趋向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课程体系的结构与重构要以市场人才需求调研为逻辑起点,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校企合作构建为关键,实现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开发的创新,从而解决“培养人什么”的问题。

二、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法与思路(一)课程体系构建方法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将职业能力有机地转化到课程中,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归类出相应的职业行动领域,再转换为专业学习领域,从而确定课程门类和课程结构,实现课程与能力对接,构建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转换法图示(二)课程体系建设原则1.注重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的结果是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

这就需要彻底打破按照知识的相关性构建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传统模式,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以直接对应的方式或者分解、合并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

2.注重职业能力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是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重要环节。

这就需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而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作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三)课程体系构建会议的组织与实施三、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流程与成果为构建艺术设计与制作课程体系,项目组邀请了艺术设计与制作领域的行业专家和教育专家参与课程体系构建研讨会,会议主要从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专业课程、讨论建议开设学期、学时、进行课程与能力对接等环节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

(一)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会、文献研究、企业案例分析等方法,面向平面设计类、UI 设计类、电商设计类、室内设计类、软装设计类、动画设计类、影视媒体类这七个岗位群,获得了系统化、精细化的职业能力。

大思政视域下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为例

大思政视域下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为例

大思政视域下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为例摘要:目前,专业“课程思政”在各大高校有序推进,逐步深化,在高校教学中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新一代接班人的重要渠道,思政课与各科课程的同心同向、同建同行,能切实承担好对大学生价值引领、精神塑造的任务。

《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在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同时,通过艺术设计教育唤醒和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的主体意识和民族自信。

关键词:课程思政;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文化自信一、依托专业“课程思政”的形态特征,推动艺术设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艺术设计概论“课程思政”作为课程载体,具有“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课程形态特征,通过艺术设计教育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的主体意识和民族自信为主线,实施课程思政。

培养学生实现中国本土设计文化的自觉,理解设计资源、设计与文化、中国设计与文化自信,进一步明确设计师的社会意识与责任,提高设计理论素养,使得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设计的历史,设计的思维以及设计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能够分析艺术设计的基本规律,从而具备从事艺术设计活动的基本素养,同时,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及艺术设计的发展,坚持务实创新的精神,达到设计教育的最高目标。

艺术本身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文化是潜移默化的,文化也是源远流长的,每个民族的具备历史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最为闪光的部分。

正因民族文化如此源远流长而影响深远,所以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会打上本民族文化的烙印。

艺术设计概论课程目标,总的来说阐述了艺术设计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概念、范畴、设计的历史、哲学、美学等,涉及范围广泛,使学生具备设计专业理论基础,在“纯课程”基础上,与“课程思政”产生叠加效应,形成综合性课程目标,探索设计理论基础与设计文化目标、设计美学、设计与文化、中国设计与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设计师的社会意识与责任等问题,与此相对应,呈现出多个主题表征。

第一,表达设计元素中表达文化自信主题。

舞蹈艺术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舞蹈艺术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舞蹈艺术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素养的需求不断提高,舞蹈艺术课程的改革已成为当下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制定了以下的舞蹈艺术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课程内容更新1.1 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并重传统舞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应该得到更多的传承和发扬。

同时,现代舞蹈作为当代艺术形式,也应该被纳入到舞蹈艺术课程中,以满足学生对不同舞蹈形式的学习需求。

1.2 舞蹈技巧与创意表达相结合传统的舞蹈课程注重舞蹈技巧的训练,但在实际表演中,学生对舞蹈的创意表达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我们将在课程中加入创意舞蹈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舞蹈表达能力。

1.3 舞蹈艺术与身心健康教育相结合舞蹈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身心健康的锻炼方式。

在课程中,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使舞蹈艺术课程成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方法更新2.1 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传统的舞蹈课程教学形式单一,我们将引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小组合作教学、实践教学、互动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2 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整合各类舞蹈教学资源,如舞蹈视频、教学PPT等,为教学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舞蹈艺术知识。

2.3 艺术实践的重视舞蹈艺术课程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因此,我们将加强对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三、师资队伍建设3.1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舞蹈艺术课程的改革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来支撑。

我们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3.2 激励教师的创新精神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提倡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进行积极尝试,为舞蹈艺术课程的改革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创造力。

3.3 建立良好的教师团队合作氛围通过团队合作,教师们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推动舞蹈艺术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起对造型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自己的造型能力和审美眼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艺术设计专业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对于专业造型基础课程的研究和改进也变得尤为重要。

背景介绍部分将从专业发展历程、教学实践经验和学科特点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造型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也将结合当前国内外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引入相关数据和案例,分析造型基础课程在整个艺术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影响力。

通过对背景介绍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专业造型基础课程的发展历程和教学现状,为后续课程内容分析和教学方法探讨提供有力的支撑。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的深入研究,可以探索和发现相关教育领域中的问题与挑战,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这一研究对于完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综合造型能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造型基础课程内容,可以全面了解该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有助于揭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改进措施。

探讨教学方法与实践,有助于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探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优化课程体系和提出优化建议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更好地规划和设计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对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可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综述、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多种研究方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深入了解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创新性、实践性和国际化已成为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词。

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各地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等。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对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对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为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对当前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路径,为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体验提供参考。

通过国内外案例分析,总结各地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改革提供借鉴。

探讨不同的教学改革方法和策略,为高校教师提供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学习环境。

通过本研究的成果,旨在推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与进步,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提升,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和挑战。

1.3 研究意义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全面发展,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具备竞争力。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改革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团队环境中进行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技巧。

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摘要:艺术类专业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课程体系对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探讨了课程体系的重要性、构建原则和未来发展方向,并结合现实案例进行分析,旨在为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改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发展方向引言:艺术类专业的培养旨在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独特艺术视角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然而,长期以来,高校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知识结构单一、实践环节不足、与时代发展脱节等。

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一、课程体系的重要性良好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基础,具有以下重要性:1.提高教学质量: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完整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目标与学生的需求相匹配。

2.促进学科融合:艺术类专业涵盖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个学科,科学构建的课程体系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3.支持实践能力培养:艺术类专业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良好的课程体系应该合理安排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构建原则构建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稳定性和灵活性并重:稳定性可保证课程设定的结构与目标的一致性,灵活性则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与学生的个别需求。

2.学科融合与专业特色的统一:艺术类专业涵盖多个学科,应在课程体系中保持各学科的专业特色的同时,实现学科的融合。

3.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课程体系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提供丰富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前瞻性与适应性的结合:构建课程体系要有前瞻性,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同时,要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实际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潜能。

三、发展方向基于对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得出以下发展方向:1.多元化课程设置:扩大专业课程的范围,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基于应用型本科环艺专业创新教学改革研究——以皖江工学院为例

基于应用型本科环艺专业创新教学改革研究——以皖江工学院为例

基于应用型本科环艺专业创新教学改革研究——以皖江工学院为例发布时间:2022-09-04T01:28:25.08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9期作者:施艺曾媛[导读] 伴随国家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亦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施艺曾媛皖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安徽马鞍山 243031)摘要:伴随国家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亦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由于设计专业的特殊性,有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成为一门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理论结合实践的专业。

在应用型高校中开展,就要结合院校自身,从现存问题改善硬件教学条件、软件师资队;对环艺课程进行分阶段式的教学内容改革;通过教学方法进行五项优化、教学成果的综合评价反馈等方面创新改革,制定相适宜的环艺教学形式,形成突破传统的新模式,使本科属性和应用型两者兼备。

与时俱进,为社会输送综合高素质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方法;教学改革基金项目:皖江工学院城乡人居可持续与生态环境规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助(WGGCZX19001)皖江工学院是一个年青的发展中高校,办学有13年,目前学校处于转型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应用型独立学院初期。

从创校以来,学校一直保持平稳持续地上升阶段,成绩显著;在应对社会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大趋势需求之下,于2013年成立艺术系并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在这8年中环艺专业一直在发展中成长,在问题中革新。

随着学校转设和生源增加,艺术系成为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必须在结合学校自身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地教学改革创新,结合产学研和校企合作等方式应对人才和市场的对接。

一.学院目前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改革背景和现状艺术设计学院开课教学8年,有了3届毕业生。

在这8年的教学实践和兄弟院校的交流学习下,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的培养方案也在陆续进行更改。

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中,艺术基础知识教学、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程分布相较合理均匀,但是对于各类课程的优化衔接、教学方法改善、学术性研究、实践性的练习量上还是有些欠缺。

艺术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艺术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艺术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然而,当前我国的艺术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师资队伍不足等,亟需进行综合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因此,制定并实施艺术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艺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艺术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的首要任务。

应该加大对艺术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鼓励优秀艺术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课程设计,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二、拓宽教学内容当前的艺术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美术、音乐、舞蹈等方面,而现代艺术形式日益多元化,因此应该拓宽教学内容,引入更多的现代艺术形式,如数字艺术、影视制作等,以满足学生对多样化艺术形式的需求。

三、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艺术教学方法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应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实践,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建立评价体系当前的艺术教育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表现、作品展示、综合实践等多个方面,以全面评价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艺术教育应该与社会艺术机构和企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开展校外教学、实践活动和合作项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了解艺术行业的发展需求,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六、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艺术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增加艺术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鼓励学校和社会机构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优秀艺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宽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建立评价体系,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加强政策支持,共同推动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艺术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因此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艺术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对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对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与此国内外高校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功案例,这为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深入研究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策略,探讨影响因素,总结实践经验,提出建议,对于推动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艺术设计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然而目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旨在解决现有教学模式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现有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探讨可行的改革方向,总结和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案例,深入分析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改革策略和建议,以期为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推动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变革。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旨在为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提供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2. 正文2.1 现有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分析现有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分析: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性教学和跨学科融合。

这种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缺乏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应用型高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应用型高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应用型高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韩洋
【期刊名称】《大学(研究与管理)》
【年(卷),期】2024()1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为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对高校科研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应用型高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

文章结合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着重研究论证教育教学与科研科技部门联系紧密通力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相关部门联合制订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和科研人员协同育人管理、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学与科研人员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责任心和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教师和科研人员协同育人资源和成果共享机制,将教育教学和科研科技优质资源和成果转化为协同育人优质资源。

【总页数】4页(P173-176)
【作者】韩洋
【作者单位】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地方应用型大学交通类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基于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背景
2.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3.“大思政”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艺术类专业“三全育人”协同教学模
式路径研究4.高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下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评《应用型高校产科教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5.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与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革开放艺术设计的发展特征

改革开放艺术设计的发展特征

征2023-11-09CATALOGUE目录•引言•改革开放背景下的艺术设计发展历程•改革开放背景下艺术设计的风格演变•改革开放背景下艺术设计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背景下艺术设计的未来展望•结论与参考文献01引言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艺术设计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这场改革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研究改革开放时期艺术设计的发展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艺术设计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发展,对于推动中国艺术设计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背景与意义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出其发展特征,以期为今后的艺术设计提供借鉴和启示。

研究目的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02改革开放背景下的艺术设计发展历程这个时期的艺术设计中,开始恢复和吸收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和思潮,尝试与本土文化结合,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改革开放初期的艺术设计恢复与探索传统艺术形式受到冲击,现代设计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个时期的艺术设计作品既有传统元素又有现代风格。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艺术设计行业开始兴起,各种设计机构、设计师工作室以及设计专业院校相继出现,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人才。

行业兴起社会需求驱动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的需求不断增加,艺术设计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服务行业,为市场和消费者提供设计服务。

多元化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艺术设计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各种艺术风格和设计思潮涌现,多元化的趋势明显。

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个时期的艺术设计界开始更加频繁地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推动了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的艺术设计新世纪的艺术设计更加注重创新和科技的融合,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的应用使得艺术设计作品更加具有科技感和互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艺术类课程“组合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作者:陶涛沈渝德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07期
设计艺术课程“组合式”教学法研究项目,主要目标是通过一定规律组合单门课程的方式,合理地来设置教学课程,以某些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将专业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实践课程等几个大板块中选择一些可以相互组合与并行的单门课程进行合并授课与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优化教育资源与架构,新的“组合式” 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改变以往的单门课程的固有模式,根据学生能力要求,发现更合理的课程内容安排、课程程序设计,帮助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研究现状与背景分析
教学中的课程设置是整个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设置的教学课程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本保证,直接关系到我们本科教育是否能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的美术设计人才。

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着不断的结构、课程之间衔接关系的调整、改革和创新,其中在现行课程设置中我们发现一些可以通过调整从而使其更加完善的部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行的设计类课程基本上分为专业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实践课程与院系两级选修课,课程板块的设置是按照课程性质来归类划分的,从类型学上来说是非常严谨与科学,也易于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搭配与协调,但是在教学目的的解决上相对欠缺了。

我们认为要从解决被教育者的需求入手,有的放矢,将学生的理论要求、技能基础、设计能力分为几个或多个目的点,按照目的点来组合课程,形成组合集中高质量地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2.在现行的类型教学板块中,每个类型课程板块中又单列、并列或具有逻辑顺序罗列的课程单元,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因为艺术教育的特殊性,课程执行者有较大的自主性,在课程的自由度满足的同时也比较容易出现教学内容相互关系不够紧密,所指向性比较模糊等问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面临的是具有更新思维的被教育者,需要通过设置更紧密的课程体系来更好地解决我们需要达到的教学任务与目标。

3.对于单列的课程,因为时间序列的原因,许多课程是先后排列,对于一种技能或者知识点来说就会被打断或分散(一种技能或知识点\面往往需要几个单独课程的支撑),这需要学习自主性非常强的学生才能自己上下贯通与连接,对于其他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具体分析了以上的问题与现状后,可以将某些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将专业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实践课程等几个大板块中选择一些可以相互组合与并行的单门课程进行合并授课。

实践也证明,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反馈的情况与教学检查中所反映出的教学效果与质量上均有所提高,并且教师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调动。

“组合式”课程改革研究
“组合式”课程改革是指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以一定的、科学的规律进行组合与合并的形式来进行教学。

新的“组合式” 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改变以往的单门课程的固有模式,根据学生能力要求,发现更合理的课程内容安排、课程程序设计,帮助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组合式”教学研究法中,我们的具体研究内容是:组合课程在教学中,每个组合课程单元都有专门的执行大纲与讲义配合,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组合的类型优势:
1.组合课程执行中的类型
(1)项目组合式:课程组合可以围绕同一个任务或一个项目贯穿于几个支撑课程中,让课程内容之间无缝连接,环环相扣;(2)多种媒介组合式:在组合课程中,我们也强调在学生的专业创意等的表现上通过不同的课程形式来表达,通过不同的媒介材料与手段课程的组合,使学生在表达时有更为广阔的思路与空间,如将手绘表达课与PS电脑软件课结合;测绘制图课与计算机CAD课程相结合等。

2.组合课程的选择原则与依据
(1)可以组合的单门课程之间必须是在教学内容、解决学生某个项目能力方面有并列关系或者逻辑关系的才能达到组合的条件,在组合时,要求教师依据科学的方式将两门或多门课程内容进行融合与发挥。

组合课程组合后并不是一成不变,在有需要的教学情况下也可另外组合成为新的课程系列。

(2)科学选择组合课程执行中的类型,组合课程在教学中,每个组合课程单元都有专门的执行大纲与讲义配合,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组合的类型优势,比如项目组合式、多种媒介组合式等。

(3)注重组合课程中关注学生的反馈,并及时灵活调整组合课程执行中,往往比单门课程有更多的教学时间,所以要求担任教学的一名教师或多名教师共同以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考察或者小展览、座谈的形式对学生的作业、作品进行检查,发现在组合中出现教学内容的衔接不好、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4)加强组合课程的总结验收与回顾,每个组合课程结束后,要组织对教学进行验收:小型展览、专题汇报、座谈等形式,要求学生对组合课程中的知识或者技能的掌握应该是1+1>2的效果。

“组合式”课程改革解决的问题:
1.专业教学目的不够明确
现行的多类型课程板块教学方式下,各个课程的设置是以反映课程本身特点与性质的,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上往往是分散的,指向性较弱,而组合式课程将几个相关联的、或是具有
承上启下顺序的单元课程进行综合与连接,环环相扣,逻辑性非常强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目的非常明确,而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也易于明确目标,得到好的学习效果。

2.单元课程执行的控制难度问题
现行的单元课程均是单个教师授课,教师本人的因素往往导致单个课程的难易程度与深度、广度有所差别,虽然之前有大纲指导,但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有所偏颇。

组合课程在教学方式上改革,课程可以由多个教师共同执行,在过程中可以相互弥补相互协调,取长补短,由单点延伸为线、面式的教学广度,使教学效果更充分、更准确,学生也能在不同的教师身上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从而避免一家之言。

“组合式”课程改革预期效果
设计艺术“组合式”教学研究法针对本科艺术设计类学生,使该“组合式”课程创新在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新课程学习后普遍学习效果比较之前的应有较大提高,教师反映也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与交流更好更高效,解决学生学习的问题更具针对性。

结语
设计艺术“组合式”教学研究法采取的方法是有标准的合并现行的单门课程,将教师、教学内容等进行有机整合,以新的教学课程授课。

组合课程的特色是打破常见的单门课程固有模式,科学性地选择可组合的课程,在教学序列,教学方法,教学场地,施教形式都体现出组合的优势,如将设计手绘表现技法与电脑软件课结合,这都是解决学生的表现能力,多手段与多媒介让学生更全面透彻地掌握该技能,综合的创新的课程思路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主导思想,也同时将该方法拓宽延伸,不断探索更新的教学理念。

附:我院采用该设计艺术“组合式”教学研究法改革的部分课程
一.室内设计与展示类课程改革
(1)手绘表达课与PS电脑软件课组合课程
(2)测绘制图课与计算机CAD课程组合课程
(3)装饰材料工艺与成本核算组合课程
(4)会展策划、会展空间设计、会展材料构造与工艺组合课程
二.环境艺术类课程改革
(1)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组合课程
(2)计算机辅助设计(PS+3DS)组合课程
(3)计算机辅助设计(CAD+SU)组合课程
(4)测量学与工程制图组合课程
三.装潢类课程改革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组合课程
制图基础与AUTOCAD组合课程
四.游戏设计类课程改革
(1)游戏系统1组合课程(游戏概念、2D美术、界面设计)
(2)游戏系统2组合课程(游戏概念、3D美术、界面设计)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陶涛,1975年2月出生,女,重庆,汉族,研究生,讲师,环境景观设计,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邮编,400053。

沈渝德,1957年10月出生,男,籍贯:重庆,汉,学历:本科,职称:教授,研究方向:室内、景观设计,单位: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邮编,4000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