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第二章 地球(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的固体外壳-----(地壳或岩石圈)。
------有必要了解地球。
地理学:自然现象与人文过程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是一个多圈层交汇的、相互渗透的复杂巨系统。
------ 也有必要了解地球。
地球,我们人类的家园,她作为太阳系大家庭的一员,与其它行星相比,可以说即熟悉又陌生;
▪它之所以熟悉,是因为它与太阳系的其它行星具有相同的特性,都有自己的固定轨道,并日复一日自转的同时绕太阳不停地公转着;
▪它之所以陌生,是因为许多地质过程、地质现象仍是个谜。
自从宇宙飞船第一次登月成功后,人类就试图在地球以外的其它星球上找到可供人类栖息的第二个家园,然而,迄今为止,种种努力都失败了。
第一节地球概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太阳系自中心向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的逐步建立的:
地球是个什么样子,自古以来,人们就在不断地探索着。----“永恒的话题”
当然,古代人们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对地球的形状还不可能有正确的结论。
我国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如殷周之际的“盖天说”,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半球
形的天罩住方形的地:-----“天圆地方”
●战国时的“盖天说”则是“天象盖笠,地法覆磐”,即天穹象斗笠,
地象倒扣的盘子,天与地为平行的半球形。
●汉张衡的“浑天说”提出了地是球形,“天如鸡子,地如卵子黄,孤
居于内,天大而地小。”
首次提出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的可能性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30年)。
对地球形状的科学探索是从中世纪开始的。----非凭空想象。
在十四和十五世纪期间,资产阶级逐渐兴起,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航海事业也蓬勃开展起来。
第一级近似:
意大利人哥伦布(1436~1506)于1492年8月3日,带领87名水手,乘船三艘,离西班牙的巴罗士港,不顾友人的警告,扬帆西航。70天后,到达大西洋彼岸的美洲,发现了新大陆,并未象警告的那样:“千万不要航行的太远,以免连船带人一起从地盘的边缘掉下去。”第一次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1519年9月,葡萄牙人麦哲伦带领水手265人,分乘船五艘,从西班牙塞维尔码头出发西行,过南美南端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在赤道无风带上继续西航,发现了菲律宾。麦哲伦被当地居民所害,从人继续前进,经印度洋,绕好望角,于1522年回到西班牙,第一次完成了环球旅行,人们“只是在这个时候才真正发现了地球”,证实了地球的球形特点。
但认识并未到此完结。
第二级近似:
1672年,法国天文学家里舍,去南美赤道附近的厄瓜多尔地区观察天象,发现其摆钟每天慢了2分28秒。进行校正后,把摆长缩短了2.88毫米就准确了。后回到巴黎,发现摆钟又快了,校正后,又使摆的长度恢复到原来的长度。这就使他提出了问题,这是什么缘故?此后,这种现象又为一些旅行家所证实。
到了1687年,牛顿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认为,有那么一个与地球大小相同比钢还硬物体,其最稳定而平衡的形状只能是一个球形。但地球又不是一个确切的球形。牛顿认为,地球的运动,其物质不仅受到向内的地心引力的影响,也受到向外的离心力影响,后者在赤道处最大。
这样也就解释了摆钟产生时差的问题,是由于两地重力的不同影响了摆钟的时差;而万有引力的大小又与地球半径的平方成反比,这说明地球的赤道半径和两极半径是不同的,地球是前者大,后者小的扁球。
这一正确结论曾遭激烈反对(原因是测量计算上的错误),争论了半个世纪;
至1735年和1736年,法国科学院组织的两支专门测量队分别在厄瓜多尔的安底斯山区的钦博拉索和北欧北端地区的拉普兰进行了大地测量、几年后从实践中证明了牛顿的结论是正确的地球是一个两极半径有些短的扁球体或二轴椭球体。以后又发现,赤道面也不是一个圆,而是一个椭圆,相差200米,证明地球是一个三轴椭球体。
第三级近似:
此后,随着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加深,人们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也愈来愈准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卫星的观测和计算,已能较精确地获得地球形状的数据。
地球表面是非常崎岖不平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地球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
所圈闭的形状,所谓大地水准面(geoid)是指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地球的整体形状十分接近于一个扁率非常小的旋转椭球体(即扁球体)。
夸张他说,地球的真实形状略呈梨形。
赤道半径略长、两极半径略短,平均半径为6371km。
二、地球的表面形态
打开世界地图,最明显的是:海陆分布------第一级地球表面形态分异。
大陆的轮廓有某些相似性,所有的大陆均为北端宽、南端窄;
地表最高点在珠峰8844.43;最低点位于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海沟,在海面以下11034m,最大垂直起伏约20km。
1.陆地地形特征
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
2.海洋地形特征
(1)大陆边缘
——是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
大西洋型:
大陆架:海与陆接壤的浅海平台;
大陆坡:大陆架外侧坡度明显变陡部分;
大陆基:是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坡地;
太平洋型:
大陆架;大陆坡;
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大洋边缘延伸距离很长、呈弧形展布的岛群;
海沟是与岛弧平行伴生,发育在岛弧靠大洋一侧
的长条形海底深渊;
组成岛弧-海沟系)(2)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是绵延在大洋中部的巨型海底山脉.
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性,经常发生地震、火山活动。
地震带、火山带、板块边界。
(3)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是介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
——有时分布孤立高地,称为海山
——其中顶部平坦的海山称为平顶海山(海底平顶山,guyot,盖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