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播种技术)分析

合集下载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和意义1、保护性耕作的概念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尽量减少耕作,实行少免耕施肥播种、病虫害防控和深松等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是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抗旱能力、减少风蚀水蚀、节本增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懒汉式种田法)。

2、保护性耕作的意义由于传统农业的过度耕作,加剧了干旱地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如何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提高水的利用率,是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降低风蚀造成的土质流失,可以多蓄天上水、保住地中墒和提高土壤水的利用率,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是发展干旱地区农业最经济、最有效、最现实的办法,同时,也可有效降低沙尘暴的发生,可以有效减少地表裸露,减轻风蚀强度,降低空气中浮尘含量,降低沙尘天气发生的强度和频率;减少耕地表土流失量,减少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的流失,可持续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大气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性耕作的好处(1)减轻农田水土侵蚀。

通过农田免耕和秸秆覆盖有效控制了农田水土流失,并起到抑制农田扬尘作用。

(2)提高农田蓄水保墒能力。

免耕覆盖改善了土壤孔隙分布,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增加土壤蓄水量。

(3)提升农田耕层土壤肥力。

秸秆还田及减少动土次数能够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4)省工、省时、节本增效。

通过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和复式作业,减少机械动力和燃油消耗成本,降低农民劳动强度。

减少作业工序,亩均降低作业成本15-30元,与传统耕作相比增产5%以上。

宁城县自2002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

十几年来,主要开展了以留茬免耕、秸秆还田、秸秆编织覆盖免耕播种为主要模式的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作,实施面积逐年扩大,示范效果显著。

到2015年推广面积已达到50万亩。

利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比传统耕作省2-3道工序,减少费用20-40元/亩。

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创新的农业理念与实践方式,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涵保护性耕作技术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少耕或免耕是其重要的体现。

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需要频繁地翻耕土地,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疏松土壤,但是也带来了诸多弊端。

而少耕或免耕则是尽可能地减少对土壤的翻动次数。

例如,在一些地区采用免耕播种技术,直接在未经翻耕的土地上进行播种。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保持土壤的原有结构。

土壤中有许多微小的孔隙和团聚体,它们就像一个个微小的生态系统,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昆虫等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频繁翻耕会破坏这些结构,而少耕或免耕则有助于保护。

覆盖作物也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要素。

在农田闲置期间种植覆盖作物,如苜蓿、黑麦草等。

这些覆盖作物有着多重功效。

一方面,它们能够有效地防止土壤侵蚀。

在雨季或者多风的季节里,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地很容易被雨水冲刷或者被风吹走表土。

而覆盖作物的根系可以牢牢抓住土壤,其地上部分则可以阻挡风雨对土壤的直接冲击。

另一方面,覆盖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枯枝落叶留在田间,这些残体在分解后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这就像是给土壤不断地补充养分,改善土壤的肥力状况。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一)土壤保护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减少土壤侵蚀,大大延长了土壤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山区,传统耕作方式下的坡耕地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迅速下降,导致农作物产量逐年降低。

而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后,土壤流失量可以显著减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的结构得到改善,土壤中的养分也能够更好地保存下来。

例如,免耕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会逐渐增加,这有助于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也会增强。

这些微生物在土壤中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它们可以将有机物质分解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养分,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水是农业的命脉。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与效益分析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与效益分析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与效益分析在当今农业发展的进程中,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一技术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还带来了一系列显著的效益,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农村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技术,顾名思义,是一种旨在保护土壤、减少农田生态破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耕作方式。

它强调尽量减少对土壤的扰动,保留作物残茬覆盖地表,通过合理的种植和管理措施,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在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过程中,免耕或少耕是其核心特点之一。

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需要频繁的翻耕土地,这不仅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容易导致土壤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等问题。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则减少了这种不必要的土地翻动,降低了土壤侵蚀的风险。

例如,在一些地区,农民采用免耕播种机直接将种子播撒在未经过翻耕的土地上,不仅节省了作业时间和成本,还保持了土壤的稳定性。

作物残茬覆盖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另一个关键环节。

收割后的作物残茬留在地表,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

同时,残茬还可以阻挡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击,降低土壤侵蚀的程度。

在干旱地区,这种保水作用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保障产量的稳定。

此外,合理的轮作和间作也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不同作物的轮作和间作,可以改善土壤的养分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比如,将豆类作物与谷类作物轮作,豆类作物能够固氮,为后续种植的谷类作物提供氮素营养,从而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带来了多方面的显著效益。

首先,在农业生产方面,它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

由于减少了土壤扰动和增加了作物残茬的还田,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土壤结构得到改善,通气性和保水性增强,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这意味着农作物能够更好地吸收养分和水分,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其次,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在现阶段生态文明加速建设的大背景下,在推广农业机械化的同时,加大对保护性耕种技术的研究、推行与应用力度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也是目前农业生产优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保护性耕种的概述保护性耕种主要依托少耕或者是免耕、改造地表微形态、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技术的综合性利用,达到降低农业生产土壤受侵蚀程度的效果,实现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共同提升,促使农业生产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

当前,常用的保护性耕种手段主要包含着少耕或者是免耕、改造地表微形态、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农田土壤表面耕种技术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机。

二、保护性耕种的现实价值分析1、减少劳动量与劳动时间由于在保护性耕种中推行少耕或者是免耕手段,因此与传统土壤耕作方式相比,所引入的耕作次数更少,只需要利用一次工序基本可以完成播种。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无论是农民还是农机,所需要投入的劳动时间、劳动量均表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或者可以在传统土壤耕作所需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农业生产任务。

2、节省农机燃料消耗由于基于保护性耕种的农业生产劳动力与劳动时间投入量均大幅降低,因此能够达到节省农机在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燃料的效果,即在保证农业生产效果的同时体现出节约能源的效果。

3、降低农机的磨损程度在保护性耕种的支持下,农机的工作时长与工作次数均维持在较低水平,相比于传统土壤耕作实践来说呈现出极为显著的减少趋势,基于此,农机的磨损程度也随之表现出下降状态,农户在农业机械化射生产中所需要投入的农机维修养护费用、零部件更换成本等均保持在偏低水平,切实达到在保持农业生产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成本投入。

4、优化改善土壤的可耕种性通过保护性耕种技术的投入,能够充分发挥出自然恢复的力量促使农田土壤微粒的聚合情况逐步改善,更好转变为团粒结构,以此为农作物根系的更好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土壤环境条件。

同时,在保护性耕种技术的支持下,同时可以达到降低土壤压实程度的效果,如土壤耕作性能的提升、减少实际耕作行程等,均促使土壤压实降低成为现实。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点与实践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点与实践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点与实践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农业耕作理念与方法,近年来在农业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应用。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点(一)土壤保护方面减少土壤侵蚀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中,频繁的翻耕会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颗粒变得松散。

遇到降雨或大风天气时,土壤极易被冲走或吹走。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例如采用少耕或免耕的方式,能够保持土壤原有的结构和植被覆盖。

土壤表面的作物残茬像一层保护膜,阻挡了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也降低了风对土壤的侵蚀能力。

这对于一些坡地或者风沙较大地区的农田来说,意义非凡。

在坡地上,减少土壤侵蚀就意味着保住了宝贵的土壤资源,避免了土壤肥力的大量流失,防止了土地的退化。

改善土壤结构传统翻耕会破坏土壤中的团聚体结构,而保护性耕作则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

土壤中的微生物、蚯蚓等生物在相对稳定的土壤环境下能够更好地活动。

蚯蚓在土壤中穿梭、打洞,其粪便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肥力,微生物分解作物残茬也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会变得更加疏松、通气性和透水性更好,这为作物根系的生长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环境。

(二)水资源管理方面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保护性耕作下的土壤,由于表面覆盖着作物残茬,能够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残茬就像一个天然的遮荫物,降低了土壤直接暴露在阳光下的面积,从而减少了水分散失到空气中的量。

改善后的土壤结构能够更好地吸收和储存降雨,使得雨水能够更多地渗入土壤中,而不是形成地表径流流失。

这样一来,作物能够利用到更多的水分,在干旱时期也能更好地维持生长。

涵养水源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广泛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区域,其土壤的蓄水能力增强。

这有助于整个地区的水源涵养,对于维持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水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减少了地表径流的也降低了携带泥沙等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风险,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质量。

(三)生态与生物多样性方面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保护性耕作下的农田保留了较多的作物残茬和相对稳定的土壤环境,这为许多小型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保护性耕作浅析

保护性耕作浅析

保护性耕作浅析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农业生产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粮食作物产量得到很大提高。

但是在很多地方,由于人们习惯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土壤暴露,风蚀剧烈,有机质和水分跑失严重,加剧了土壤贫瘠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由于长期对土地的大肆掠取,造成农田土壤物质与能量的收支失衡,土壤肥力日趋下降,土地得不到休养生息,农业生态系统恶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我国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要从建设良好农业生态系统入手,应用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增强农业增长后劲。

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基本资料但是人类和自然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

比如耕翻作业除掉地面残茬、杂草固然有利于播种,但同时也破坏了对地面的保护,导致土壤风蚀、水蚀加剧;旋耕切碎土壤,创造了松软细碎的种床,但同时又消灭了土壤中的蚯蚓与生物,使土壤慢慢失去活性。

耕作强度愈大,土壤偏离自然状态愈远,自然本身的保护功能、营养恢复功能就丧失愈多,要维持这种状态的代价就愈大。

近几十年来,我国机械耕作活动增强,农信息产量大幅度上升,但河流泛滥、沙尘暴猖獗、土壤退化、作业成本上升也是不争的事实。

保护性耕作取消铧式犁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是机械化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进而与自然协调发展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包括深耕翻、深松、垄沟种植法,水平等高耕作、等高沟垄耕作、蓄水聚肥改土耕作、秸秆覆盖保墒技术及其相关配套技术等。

其效果主要有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可以减小因耕翻次数多而造成的对土壤表面覆盖的破坏,提高土壤抗风蚀、水蚀的能力;二是可以通过农田改造,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土壤冲刷流失。

1.操作规程(1)深耕翻作业。

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

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

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土壤管理方法,旨在改善土壤的质量、保护环境以及增加农作物产量。

通过减少或消除耕作活动对土壤的损害,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土壤侵蚀以及土壤有机质的流失。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保护性耕作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目标是保持土壤的覆盖,避免土壤直接暴露在风雨的冲刷下。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覆盖作物种植、有机混植、保持耕作植被覆盖和植物秸杆覆盖等。

覆盖作物种植是最常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之一。

在休耕期或作物脱离期,选择一些生长快、覆盖能力强的作物进行种植,能够有效地控制土壤的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同时还能够通过根系分泌的有机物质促进土壤的肥力。

有机混植是指将不同生育期的作物混合种植在一起,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土壤和光照资源,提高土壤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保持耕作植被覆盖是指在种植作物的间隙或在休耕期,通过种植草坪或其他短小的植物,达到保护土壤和水源的目的。

植物秸杆覆盖则是通过将植物割取后的秸杆覆盖在土壤表面,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土壤的侵蚀。

通过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带来许多好处。

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土壤的水土流失和侵蚀,保护土壤质量,提高土壤的肥力。

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可以提高农田的保水能力,减少洪水的发生。

它还可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如减少土地的沙漠化、维持地下水位和水质的稳定等。

由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综合效益,它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得到了政府和农民的广泛认可。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农民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它比传统的耕作方式更加复杂。

这需要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培训和指导,以便正确地应用和操作。

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适应特定的土地条件和农作物种植系统。

不同地区和不同作物需要采用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免耕播种机的应用关系探析

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免耕播种机的应用关系探析

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免耕播种机的应用关系探析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的大多数作业必须由机械完成,其所用机具种类比传统耕作机具少,但主要机具的结构和性能一般比传统机具复杂且要求高,特别是免耕播种机是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机具。

免耕播种机质量的好坏是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否大面积推广的决定性因素。

标签: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机发展问题1 保护性耕作对免耕播种机的要求农作技术与农作机具是农业生产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个范畴,前者是后者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并依赖后者而实现,后者为前者的实现而创制并能促进前者的发展。

同样,保护性耕作的大多数作业必须由机械完成,其所用机具种类比传统耕作机具少,但主要机具的结构和性能一般比传统机具复杂且要求高,特别是免耕播种机( 又称免耕覆盖播种机、免耕覆盖施肥播种机) 是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机具。

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机质量的好坏是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否大面积推广的决定性因素,故保护性耕作对免耕播种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①播种机必须具备良好的清草排堵功能,能够有效地防止残茬和秸秆对机器的堵塞,在不利的条件下播种时田间通过性能良好。

②开沟器应具有良好的破茬入土功能。

免耕地面较坚硬又有作物残茬,故要求开沟器入土能力强,开出利于种子和根系生长发育的种沟,沟形应利于种子发芽,动土少,利于保墒。

③覆土镇压装置性能良好,利于將湿土覆盖在种子上,并压实避免跑墒,提高种子的出苗率。

④地面仿形功能良好。

由于保护性耕作地表平整性比传统耕作差,地表不平度增加,为保证播深一致,播种机必须具备地面仿形功能。

2 国内免耕播种机的发展现状2.1 玉米免耕播种机1996年,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和山西省农机局共同研制的2BMFY-4型玉米免耕施肥播种机,能在玉米整秆覆盖情况下进行作业。

显著特点是具有防堵装置,保证在有大量秸秆覆盖的条件下有良好的通过性,确保播种质量。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的前身叫“免耕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示范推广面积的不断扩大,人们发现完全免耕只能适应部分土壤和自然条件,故1980年以后改称为保护性耕作法。

20世纪初,由于人类的过度耕作,植被破坏,导致了二次黑色风暴横扫美国大陆,成千上万吨的农田表土被刮走,几千万亩的粮田遭到破坏。

而土壤表面由秸秆及残茬覆盖的地方,表层土却被保留下来。

为此,1942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护局,在土壤学家、农学家、农机专家共同努力下,总结开发出了保护性耕作法,即收获后把作物秸秆和根茬留在地上保护土地,防止风吹、水蚀的方法。

目前,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已经基本取消了铧式犁翻耕的传统耕作方式,大面积采用了以机械化为支撑的保护性耕作法,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我国,党中央在决定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

毫无疑问,植树种草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沙尘并非仅仅来自沙漠和荒山,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地表裸露、干燥疏松的农田。

为此,农业部根据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批示,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指导,结合《2001--2010年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规划》和《全国旱作节水农业规划》,编制《全国保护性耕作规划》。

为了加快保护性耕作的示范推广进程,农业部将保护性耕作列入“十五”期间重点推广的50项农业技术之一。

从1999年开始,我县开始了以保护性耕作机具开发为突破口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试验。

11年的试验结果,保护性耕作与传统翻耕相比,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

①减少径流(水分流失)60%、水蚀(土壤流失)80%左右。

②减少风蚀(农田扬沙)60%,抑制沙尘暴。

③不烧秸秆、减少大气污染。

浅析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推广应用

浅析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推广应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着十分辽阔的耕地面积,可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就显得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特别是在最近这几年,由于受到耕作方式的改变及环境污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地区都先后出现了土壤贫瘠或沙漠化的现象,导致耕地面积逐渐变少。

为了能够尽快促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保障高质量农业生产的最有力技术手段之一。

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养分的流失,使土壤的肥力得到了保证,增强农作物种植效率。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只有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才能够真正改善我国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增强农业增长后劲。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含义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指,对农田进行免耕和少耕,通过用秸秆覆盖于地表,以及使用化学药物来对杂草及病虫害进行控制,从而达到节水抗旱、保护环境、节本增效的农业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传统耕作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最主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地块进行少耕和免耕,减少对土壤层造成的破坏,减少风蚀和水蚀,最终使土壤的肥力及抗旱能力得到提升。

自从20世纪后期开始,保护性耕作技术就已经传入到我国,并且经过大力的宣传与推广,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尽管目前我国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是由于传入到我国的时间还比较短,加上我国的农民受到传统耕作模式的影响比较深,导致很多地区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还是抱有观望的态度。

由此可见,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的道路还很漫长,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类型及特点1、秸秆、残茬覆盖技术①秸秆还田覆盖在应用秸秆还田技术的过程当中,主要是将农作物的秸秆进行粉碎性处理,之后将其还入田中,提高土壤里面氮磷钾及水分的含量。

首先,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绿色资源,通过还田处理之后,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处理方式当中焚烧现象的发生,减少了大气污染。

其次,秸秆还田技术还能够增加土壤当中有机质的含量。

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

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

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一、保护性耕作技术技术概述:保护性耕作又称保护性农业,是在地表有作物秸秆或根茬覆盖情况下,采用免耕或少耕方式播种,并通过轮作减少杂草病虫害的一项先进农业技术。

主要目的:一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增强土壤抗旱能力,提高粮食产量;二是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减少作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

基本特征:不翻耕土地,地表有秸秆或根茬覆盖,采用轮作等方式防控杂草病虫害。

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区域特点,在遵循本技术要点的前提下,与其他技术进行集成,创新适合本区域的保护性技术模式。

西北黄土高原区主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缺水;有机质下降等。

1、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1)休闲期①夏休闲:免耕或少耕,秸秆或根茬覆盖。

可选择行进行深松,以增加蓄纳雨水的能力,深松的同时应合墒。

根据土壤肥力、水分、秸秆留存量等条件,选择性采用少免耕方式种植覆盖作物,收获后;覆盖地表,不得进行翻耕掩埋。

②冬休闲:免耕或少耕,秸秆土壤肥力、水分、秸秆留存量等条件,选择性采用少免耕方式种植覆盖作物,收获后,覆盖地表,不得进行翻耕掩埋。

(2)播种期①冬前播种:少耕或免耕播种。

播种前,根据地表状况,可采用机械或化学方式灭除杂草或次生麦等。

②春季播种:免耕播种。

如果秸秆覆盖量较大,在播种前可适当采用少耕方式,减少地表秸秆覆盖率,以提高播种质量;在极其干旱情况下,可配合采用坐水播种等措施。

(3)田间管理期:根据当地生产实际,进行间苗、追肥、病虫草害防治等。

为了打破犁底层、减少土壤板结、蓄纳雨水,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情况下,可进行深松。

(4)收获期:可在收获的同时进行秸秆粉碎还田作业,粉碎后的秸秆应抛撒均匀。

在风大区域,可采用适当方式,固定粉碎后的秸秆。

2、推荐技术模式(1)免耕覆盖播种:休闲期秸秆或根茬覆盖,免耕方式播种。

(2)少耕覆盖播种:根据地表秸秆覆盖量和土壤状况,选择性进行深松、耙地等少耕作业后,方可播种。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第一集主持人:我国是农业大国,传统的耕作方式是作物收割后需进行秋耕或春耕作业,以保证播种新作物时有适宜的土壤。

但是,近年来这种传统的耕作方式受到了挑战。

农业科学家提出了一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即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

我们请中国农业大学的李洪文教授老师介绍保护性耕作技术。

1、主持人:什么是保护性耕作?专家:保护性耕作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

耕作的目的是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主要是疏松土壤、除草和翻埋肥料,除草可以用除草剂,也可以采取人工和机械除草。

土壤有合适的容重、孔隙度,可以有利于土壤中水、肥、气、热的交换流通,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满足作物生产的需要。

一般的壤土总孔隙率要大于50%,充气孔隙率大于10%,才能较好地满足作物生长需求。

2、主持人:我国现在以“免耕法”为基础的保护性耕作疏松土壤有哪些特点?专家:总体可概括为四点:(l)根系松土:作物的根系死亡腐烂后,留下大量孔道,可以进行水分入渗、运移、气体交换。

免耕时间愈长,孔道积累愈多,对作物生长愈有利。

但经过翻耕,这些孔隙就被破坏,好像多年建设的城市被炸弹炸毁了一样。

所以,实施保护性耕作切忌翻耕。

(2)蚯蚓松土:由于土壤长期未人工翻耕和大量秸秆根茬的保留,为土壤中已有的生物活体生存繁衍提供了适宜的客观环境条件,如蚯蚓、微生物等。

这样,蚯蚓在不断地制造孔道,所造孔道粗细适当,是很好的水、气、肥、热通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耕层。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等在山西临汾的测定,传统耕作小麦地没有蚯蚓,保护性耕作6年麦地有蚯蚓3~5条/m2,10年以后有10~15条/m2。

澳大利亚昆士兰试验站15年对比经验,少耕和免耕地的蚯蚓含量分别为33和44条/m2,而传统耕作是19条/m2。

旋耕对蚯蚓有很大杀伤性,从这一观点看,保护性耕作也不宜采用旋耕作业。

保护性耕作免耕机播技术要领

保护性耕作免耕机播技术要领

保护性耕作免耕机播技术要领作者:暂无来源:《乡村科技》 2013年第8期免耕机播是保护性耕作的关键环节,因为播种质量关系到出苗率和分蘖率,进而直接影响穗数和产量,在大量甚至全量秸秆和残茬覆盖条件下实施免耕机播而且要保证质量确实难度很大。

笔者作为一名基层农机化技术员,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技术窍门,保证了播种质量,现将技术要领介绍如下,供农机手参考。

一、把握土壤墒情尽可能在适墒、足墒时下种,可以在“黄墒”时(土壤较干)抢种,但要避免“黑墒”时(土壤较湿)下种,目的是确保播种质量,防止机播作业过程中出现“粘、缠、堵、轧、停”等现象。

二、力争早播在墒情允许的条件下,力争早播,避免晚播,起码要适期播种,以便争取光热资源,促进出苗率和分蘖率,尤其是在大量秸秆和残茬覆盖直接影响土地吸收光热而导致地温低的情况下,更宜早播。

在墒情与播期的处理上,墒情是基础,提倡在玉米成熟前浇水,也可在降雨前抢种等雨,尽可能避免播后漫灌补墒,在不得已采取漫灌措施时,也应在苗基本出齐后进行。

三、播深适度总的来说,播种深度宜浅不宜深。

原则上应控制在2~3厘米之间,最大不超过5厘米,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墒情适度掌握播深,坚持“墒大浅播,墒小深播,早播可深,晚播可浅”的原则,同时也要视土地黏度和松散性适度掌握播种的深浅,流动性好浅播,流动性差深播。

之所以采取这些措施,同样也是因地表有大量秸秆残茬覆盖,不利于地表吸收光热而造成地温较低的现实情况决定的。

四、适量播种播种量应根据地力、作物品种特性、机具性能、土壤种类与墒情、播期等而定,在同等条件下,播种量应与传统作业方式下播种量基本保持一致或略偏高。

尤其在一年两熟制地区开展保护性耕作免耕机播技术,且机具性能还不尽完善的情况下,更难以达到精密播种要求,再加上秸秆和残茬覆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播种量应适当。

五、合理施肥施肥量应与地力和作物产出水平相适应。

根据本人多年的实践总结,每667平方米施肥量一般在45~50千克为宜。

保护性耕作技术浅析

保护性耕作技术浅析
免 耕 ,就 是 完 全 取 消 铧 式 犁 耕 翻 ,并 且不 进 仃 其 他 土 壤 作 业 , 冈外 称 之 为 “ 耕 法 ” 日f 美 围 已 基 本 取 消 了 铧 式 免 。 i 订
犁 翻耕 作 业 ,澳 大 利 亚 也 已 伞 面 取 消 了 铧 式 犁 翻耕 ,实 行 免
一 一
保 护性 耕作 技术浅析
口 安轶超
摘 要 根 据 近 年 来我 国北 方 地 区推 广 “ 护 性 耕 作 ” 项 目缓 解 我 国 北 方 早 作 地 区的 农 业 生 态环 境 恶化 状 保
况 ,对 国外 保 护 性 耕 作 技 术 的 发展 现 状 进 行 了 分 析 ,指 出 了我 国 北 方 的地 区特 征 ,进 一 步 提 出 了 适 应 于我 国北
式:
1” 1 ;带 状 旋 耕 的 深 度 ,应 与 浅 旋 5c 以 内的 要 求 一 致 ,宜 4 m
浅 不 宜 深 。至 于 种 子 的播 种 深 度 , 可 由开 沟 器 保 证 。
少 耕 ,就 足 在 取 消 犁 耕 的 基 础 上 , 为 保 证 播 种 和疏 忪 上 壤 、除 草 等 农 事 而 保 留 少 量 上 壤 作 业 ( 外 称 之 为 “ 耕 少 法 ” ,其 要 点 是 减 少耕 作 次 数 和 强 度 。这 种 “ 耕 法 ” 是 传 ) 少 统 耕 作 向 “ 耕 法 ”转 化 的 过 渡 型 保 护 性 耕 作 形 式 一 少 耕 主 免
{ ,而 控 制 杂 草 是 主 要 矛 盾 。 { 』 控 制 杂 草 的措 施 有 2类 :一 是 化 学 除 草 ,二 是 机 械 除
加 大 土 壤 中 气 体 和 水 分 F流 通 孔 隙 ,提 高 天 然 降 雨 人 渗

保护性耕作技术(宣传材料)

保护性耕作技术(宣传材料)

农机化技术宣传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保证作物收获后留10-20厘米的根茬覆盖地表,采用免耕播种、用化学方法和机械方法相结合防治病虫草害的耕作技术。

它可以减少土壤风蚀、水失和抑制农田表土扬尘,增加耕地蓄水保墒能力,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能明显提高旱区粮食产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力保护生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有四项关键性技术。

一、免耕播种技术利用免耕播种机在茬地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项作业,并保证播种作业质量符合农艺要求。

二、田间秸秆根茬覆盖技术在农作物收获后地表留有10-20厘米高度的秸秆根茬覆盖地表,以根固土,减少风蚀、降低土壤水份无效蒸发和提高天然雨(雪)水利用率。

三、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技术利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品和先进可靠的施药机具,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施药作业,达到防治病虫草害的目的。

也可结合浅松或耙地作业进行机械除草。

四、机械深松技术应用全方位深松机或铲式深松机进行深松作业,疏松土壤,打破犁地层,增强水分入渗和土壤贮水量;作业后耕层土壤不乱,动土量小,减少了由于耕翻后裸露土壤水分蒸发损失。

少耕、免耕的好处减少了耕作次数和机组对土壤的压实,保护了土壤良好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

秸秆根茬覆盖的作用抑制水分蒸发,促进土壤养分转化与分解,保护土壤耕作层,控制杂草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团粒结构,增加空隙率,降低耕层土壤容重。

不用铧式犁耕翻的好处采用铧式犁耕翻后,土壤失墒大,裸露地表风蚀大;耕层浅,易形成犁底层,影响土壤蓄水能力和作物根系发育;耕翻后粘土上移,表层有机质含量下降,导致土壤板结;翻耕后地表细碎裸露,有机质含量高的肥沃土壤容易被大风吹走,容易形成沙尘暴,造成环境污染;耕翻后,耕整地工序多,生产成本高。

保护性耕作的效益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打破犁底层,增加了作物根系的生长空间和吸收养分范围,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5-10%;同时,减少了作业工序,节约了劳动力资源,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从专业的角度讲,就是保护性耕作种植方法,是不使用铧式犁翻耕土壤,且地面有秸秆覆盖物。

基本要求是在秸秆覆盖地表面上,尽可能少搅动土壤直接进行播种,以保持土壤原有的结构和层次。

2020年计划推广4万亩。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方式:1、高留根茬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技术:上茬作物收获时,采取高留根茬秸杆40cm左右,仅中上部秸秆覆盖地表,高留的秸秆根茬形成了“防风带”,重点解决风蚀水蚀严重和有效积温不足等问题。

2、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技术:上茬作物收获时,秸杆直接粉碎还田覆盖地表,秸杆覆盖减少了地表裸露面积,防止大风带走水分和表土,重点解决春季风沙大、墒情不足等问题。

3、秸秆集行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技术:上茬作物收获时,秸杆覆盖地表,春季播种前秸杆归行,集中在播种行之间。

重点解决春季地温提升慢和秸杆量大易拖堆、架种等问题。

4、秸秆整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技术:上茬作物收获后,秸杆整秆覆盖垄沟,重点解决地温低、不便操作等问题。

5、秸秆集行覆盖还田条带旋耕播种技术(少耕):上茬作物收获时,秸杆覆盖地表,春季播种前秸杆归行,集中在播种行之间,在播种行上旋耕后进行免耕播种作业;旋耕建立了良好种床,重点解决地温低、土壤粘重等问题。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内容:1、秸秆残茬覆盖地表。

一般采用秸秆表面覆盖和高留根茬覆盖。

2、免耕播种施肥。

要求免耕播种机具有良好的防堵通过性能、破茬入土性能、深施肥底肥和大量口肥及良好的覆土镇压能力。

3、病虫草害控制。

喷除草剂、机械或人工除灭杂草,依靠农药伴种预防,发现虫害后喷杀虫剂。

4、深松与表土作业。

是在地表有秸秆覆盖的情况下,进行深松作业,要求深松机有较强的防堵能力。

三、保护性耕作技术流程:当年机械化收获与保留根茬秋季机械化深松(三年一次)机械化平整土床(少耕需要,免耕不需要)秸秆覆盖翌年机械化免耕播种施肥机械化喷施除草剂机械化施药防治病虫害机械化收获秸秆还田覆盖。

浅谈玉米保护性耕作免耕直播栽培技术及优点

浅谈玉米保护性耕作免耕直播栽培技术及优点

浅谈玉米保护性耕作免耕直播栽培技术及优点摘要:黑土是我国重要的土壤资源,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可称之为“土中之王”。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黑土生产能力不断下降,主要原因是:严重的土壤风蚀和水蚀使农田退化;掠夺式生产,且只施入化肥,不施或很少施有机肥(粪肥、堆肥和秸秆不还田);严重的春旱和传统耕作(春秋季节的耕翻)造成玉米苗期生长受到抑制,种种原因使农业的可持续性变得更加脆弱。

玉米保护性耕作栽培将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黑土退化问题,保证黑土区域水土资源持续高效利用。

关键词:玉米保护性耕;免耕;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157-1保护性耕作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可以明显增加我国东北长吉图地区农田土壤碳储量,减缓气候变暖,减低土壤水蚀和风蚀,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性耕作要求田间有秸秆覆盖,可很大程度上避免秸秆就地焚烧,减少大气污染。

同时还可增加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肥力,有明显的培肥地力效益。

保护性耕作保墒效果非常明显,对十春九旱的东北地区抗旱播种十分有利,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研究成果将对促进东北低碳高效农业的发展,保障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稳定、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吉林省将在近几年增加百亿斤粮食的关键时期,开展此项项目建设对于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吉林省低碳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玉米保护性耕作栽培创新点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不再进行中耕作业,减少土壤的扰动。

既可减少作业次数,节省人力物力,节省燃料,减少废气的排放,又可利于土壤有机质的保存。

引入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用于恢复耕地黑土土壤肥力。

探讨保护性耕作下退化黑土肥力保护和持续利用机制;不再搅动土壤。

施肥可与播种同时进行;不进行机械中耕,收获后秸秆留在地表,防治土壤风蚀、水蚀;用专用播种机在狭小的种床上进行播种,做到精量施肥、精准播种;将化肥缓释控释技术应用于保护性耕作,真正实现除播种以外的“免耕”;在消化吸收北美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用除草剂控制免耕下(秸秆覆盖下)的杂草。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涵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农业耕作理念与技术体系。

它涵盖了少耕、免耕、覆盖作物残茬等核心内容。

少耕意味着减少传统耕作中的犁地、耙地等次数,这样可以避免过度翻动土壤,减少土壤结构的破坏。

免耕则更为彻底,是指在一定年限内,不进行土壤翻耕,直接在茬地上播种。

作物残茬覆盖在土壤表面,就像是给土壤穿上了一层“防护衣”。

这些残茬可以是作物收获后留在田间的茎、叶等部分。

这种技术的出现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一种革新。

传统耕作往往过度依赖深耕细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初期生长,但长期来看,却带来了诸多问题。

例如,深耕容易破坏土壤的团聚体结构,使土壤中的微生物栖息地受到影响,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从而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

而且,频繁的翻耕还会加速土壤侵蚀,特别是在一些坡地或者风力较大的地区,土壤被风蚀或者水蚀后,土地生产力下降,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土壤保护方面的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土壤有着显著的保护作用。

其一是防止土壤侵蚀。

当土壤表面覆盖着作物残茬时,雨滴对土壤的直接冲击力被大大削弱。

在降雨过程中,残茬就像一个个微小的盾牌,分散了雨滴的力量,使雨水不能轻易地将土壤颗粒打散冲走。

在有风的情况下,残茬也能起到阻挡风力的作用,减少风对土壤的侵蚀。

这种保护作用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尤为重要。

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能有效减少泥沙流失,保护宝贵的土壤资源。

其二是改善土壤结构。

土壤中的微生物、蚯蚓等生物在保护性耕作下能够更好地生存繁衍。

微生物在分解作物残茬的过程中,会分泌一些有机物质,这些物质有助于土壤颗粒的团聚,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

蚯蚓等土壤动物在残茬覆盖的土壤中活动,它们的挖掘和排泄行为也能使土壤变得疏松透气,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有利于水分的渗透和储存,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三、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土壤肥力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性耕作原理
传统耕作依靠机械、物理的手段,立即改变土壤构造, 创造需要的孔隙度。但由于机器压实、雨水拍击地表结壳,
必须经常进行耕作,才能保持土壤疏松状态。
保护性耕作的松土则是缓慢的、长期的积累过程。土 壤中孔道愈来愈多,团粒结构愈来愈多,不用外来的干预,
即可以长期保持疏松状态。
保护性耕作原理
1)根系松土--作物的根系腐烂后,留下大量孔道,时间 愈长,通道愈多。 2)蚯蚓松土--蚯蚓不断挖掘的孔道疏松土壤。 3)结构松土--保护性耕作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有利形成 稳定疏松的耕层。 4)胀缩松土--土壤冬冻春融、干湿交替,使土壤趋向疏 松,孔隙度增加。
2、世界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1)美国的保护性耕作
11
10-Oct-18
13
10-Oct-18
我国保护性耕作发展
1)60年代黑龙江,江苏免耕播种小麦研究; 2)80年代陕西省,山西农科院,河北省农科院开始尝试 研究等; 3)1992年,山西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引入澳大利亚保护 性耕作技术; 4)农业部1999年成立了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把保护性 耕作技术列入国家科技攻关等项目计划; 5)从2002~2005年,以京津地区为核心建立两条保护性 耕作带,一条是环京津保护性耕作带,另一条是沙 尘源头保护性耕作带。 6) 2006~2012在北方特别是华北、西北、东北地区大面 积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计划用7~10年的时间,基 本上在北方旱作区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
1)免耕施肥播种
与传统耕作不同,种子和肥料
要播施到有秸秆覆盖的地里。
2)秸秆残茬管理 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减少 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 天然降雨利用率,作物秸秆、残茬 腐烂后,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
3)杂草和病虫害防治
实施保护性耕作后会导致杂 草和病虫害增加。杂草用除草剂
或机械除去,病虫害靠农药和杀
水 蚀
水蚀导致耕地退化
风 蚀
风蚀导致耕地粗砺化
保护性耕作的优点
1 节肥
保护性耕作从三方面节肥:秸秆还田补 充有机质;减少土壤侵蚀与扰动减少营 养物质流失;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微生 物活动水平,提高肥料利用率。
构造传递空气、水和 空气的通道
增加团粒结构和蚯蚓
2 节水
保护性耕作减少径流; 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抑制蒸发; 旱地农业可以提高水份利用效率20%左 右,相当节水20%; 一年两熟灌溉地,可以减少一次灌水, 节水50m3,占灌水量的20-25%。
58 10-Oct-18
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措施
6、耙耕技术 耙耕可以减少残茬(秸秆)覆盖量; 可以消除沟辙,平整土地,灭除杂草; 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地温,改善播种质量,提高 出苗率。 耙耕的缺点是在水分不适时,耙后会出现较多、 较大的土块,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小籽粒、窄行距作 物的播种质量。
59 10-Oct-18
实施效益
1)社会效益 ● 减少径流(水分流失)60%、水蚀(土壤流失)80%左右 ● 减少风蚀(农田扬沙)60%, 抑制沙尘暴 ● 不烧秸秆、减少大气污染 2)生态效益 ● 休闲期土壤贮水量增加14%-1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19% ● 提高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年提高0.03%-0.05% 3)经济效益 ● 提高小麦、玉米产量13%-17% ● 减少作业工序,降低作业成本10-20% ● 增加农民收入20-30%
条带粉碎小麦 免耕播种机
条带粉碎小麦免耕 播种机播后出苗驱
哈尔滨农机化研究所 的水稻免耕插秧机
免耕插秧的水稻苗
美国的Great Plain, Case,
中国农机院现代农装公司的 2BMG-24免耕施肥播种机
深松机
深松是一项基本的保护性耕作作业。与 传统同的是,在秸秆覆盖地上作业,深松 机需要防止秸堵塞,需要加大机梁的离 地间隙,采用双梁结构等施。
61 10-Oct-18
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措施
8、杂草、病虫控制技术 除草:常用化学除草,化学除草对地面扰动最少,对 覆盖物的破坏最小,是保护性耕作理想的除草方式。国外 多使用除草剂;国内除采用除草剂外,结合表土作业用机 械浅松除草,成本低,无污染,符合我国国情,因此在我 国目前使用除虫剂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应加强机械、人工 以及生物措施除草。 控制病虫害:主要是在播前对作物种子进行药剂拌种, 作物生长中喷洒杀虫剂、除菌剂防治。
35
10-Oct-18
36
10-Oct-18
深松机
37 10-Oct-18
38
10-Oct-18
秸秆粉碎还田机
39 10-Oct-18
秸秆还田
40
10-Oct-18
秸秆还田机刀
41
10-Oct-18
旋耕机翻土机
42 10-Oct-18
旋耕机
43
10-Oct-18
旋耕播种机
44 10-Oct-18
55 10-Oct-18
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措施
3、深松耕技术
深松的作用: ①打破犁底层 ②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 ③调节土壤三相比,改善土壤结构 ④减少降雨径流,减少土壤水蚀 ⑤消除由于机器进地作业造成的土壤压实 深松耕技术的应用,根据不同农田的实际情况确定: 多年免耕的地块,可以松代翻,每隔2~3年深松一次,以 利作物根系生长; 对新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可能有犁底层存在,应先进 行一次深松,深度30~35厘米以打破犁底层。 深松是在地表有残茬(秸秆)覆盖的情况下进行的,要求深 松机有较强的防堵性能;或是用秸秆粉碎深松机,一次同时完 成残茬(秸秆)粉碎和深松耕作两项作业,并使地面平整和秸秆 均匀覆盖地面。 56 10-Oct-18
虫剂灭除。
4)深松与表土作业 对新采用保护性耕作的 地块,应先进行一次深松打 破原有的犁底层,之后2-3年 深松一次,直到土壤具备自
我疏松能力。
保护性耕作的起源与发展
20世纪20-30年代,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黑 风暴”。1931年从美国西部干旱地区刮起的黑风暴 横扫美国大平原,厚达 5-30厘米的表土被吹走,30 多万公顷农田被毁。 1935年的第二次“黑风暴”横扫美国2/3国土, 3亿多吨表土被卷进大西洋,毁掉耕地300万公顷。 当年全美冬小麦减产510万吨,南部各州1/4多的人 口迁移。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定义
国外定义: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 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 杂草和病虫害的耕作技术。 2002年我国农业部定义: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 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减少到种子能够 出苗即可),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 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 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是用秸秆残茬覆盖地面,尽量减少土 壤耕作次数和对土壤的搅动量,或是创造地表微地 形,增加地面粗糙度,既达到保土保水保护农田生 态环境,又要保证农作物苗齐、苗壮和正常生长, 最终实现高产高效的一种耕作技术。
10-Oct-18
②防堵技术 采用圆盘滚动式开沟装置防堵 秸秆粉碎和加大开沟器间距防堵 非动力式防堵技术 动力驱动式防堵技术 ③种肥分施技术 防止烧种,必须种、肥分施,且要求种、肥间隔一定的距离。 种、肥分施有两种: 侧位分施:一般为侧深施,即化肥施在种子侧下方。 垂直分施:化肥施在种子正下方。 ④覆土镇压技术 实施保护性耕作时对覆土镇压要求较高,一方面要求将较 大的土块压碎,另一方面要求对种行上的土壤进行适当的压密。
3 节能
能耗大的原因:传统机械化作业工序多、能 耗大;农业机械利用率低、浪费大;大部分机 器性能差、油耗高;作业地块小、不平整, 机耕道路差。 保护性耕作减少作业工序,特别是耕作与运 输,显著减少燃油消耗。根据北方地区测算, 可减少田间作业油耗25-35%。
4 保护环境
农民为了抢农时赶季节,就地焚烧秸秆, 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时影响交通运输, 实施保护性耕作,减少秸秆焚烧以及由 此产生的CO2和N2O,减少了温室气体 的排放.
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措施
7、免耕施肥播种技术 免耕施肥播种技术是保护性耕作的最关键技术 (1)保护性耕作地表状况及其对播种作业的影响: ①免耕地土壤容重大,开沟入土困难 ②免耕地土壤流动性差,播种覆土厚度控制困难 ③免耕地表有秸秆残茬覆盖,播种机通过困难 ④免耕地表平整度差,播种深度控制困难 ⑤免耕播种镇压要求高 ⑥免耕播种时要求施肥量大,播种难度大 (2)免耕施肥播种技术 ①破茬开沟技术 移动式破茬开沟技术 滚动式破茬开沟技术 动力驱动式破茬开沟技术 60
河北农民焚烧 麦秸
飞机不能正常飞行
保护性耕作的不足
地表温度降低 多数研究表明,早春地温回升较慢 播种质量不易保证 小型播种机的播种精度量不高 保护性耕作杂草与病虫害控制较困难 病害和害虫的发生提高15﹪-25﹪
保护性耕作机具
免耕覆盖播种机 深松机 专用机具 保护性 耕作机具 通用机具
表土作业机具
灭茬旋耕机
53
10-Oct-18
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措施
1、残茬(秸秆)覆盖技术 秸秆残茬覆盖形式: 按覆盖量多少分为:全量覆盖、部分覆盖、留茬覆盖 按覆盖秸秆在田间的状态分为:立秆覆盖、倒秆覆盖、 粉碎覆盖 秸秆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几种方式: 1)粉碎秸秆处理 2)直立或整株压倒秸秆处理 3)留根茬处理 4)粉碎浅旋处理 2、免耕技术
浅松机
秸秆、根茬粉碎还田机 旋耕机 圆盘、弹齿耙 植保机具
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机具
1 免耕施肥播种机 免耕施肥播种机除要有传统播种机的开沟、 播种、施肥(少量)、覆土、镇压功能外,一般 还必须有清草排堵、破茬入土、种肥分施和 地面仿形功能,以满足免耕覆盖地的特殊要求。 a.清草排堵功能 b.破茬入土功能 c.种、肥分施功能 d.地面仿形功能
保护性耕作的起源与发展
1935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持局,组织土壤、农学、农机 等领域专家,开始研究改良传统翻耕耕作方法,研制深松铲、 凿式犁等不翻土的农机具,推广少耕、免耕和种植覆盖作物 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1937年美国俄亥俄州的农民试验发现,在保证播种质量和 有效除草条件下,免耕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物产量。经过20多年 试验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推广免耕法,80年代成为美 国主流耕作技术,1995年更名为保护性耕作法。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耕作革命(从不耕作到刀耕火 种是第一次,从刀耕火种到人畜力耕作是第二次,从人畜力 耕作到传统机械化耕作是第三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