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类型与特点分析
燃烧反应的类型与特征
燃烧反应的类型与特征燃烧(combustion)是指燃料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在适当条件下进行的放热反应,产生大量能量和二氧化碳、水等物质。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之一,不同类型的燃烧反应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本文将介绍燃烧反应的几种常见类型以及它们的特征。
一、明火燃烧明火燃烧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燃烧形式,也是最直观的燃烧形象。
明火燃烧的特征是有明显的火焰和火光,并伴有明确的热能释放。
明火燃烧需要燃料、氧气和一定的活动性,如花柴等可燃物置于明火中所产生的燃烧现象。
明火燃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许多细节的化学反应。
燃料物质在明火中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热能和火焰,热能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出来。
明火燃烧的能量既可以用于供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可以用于工业生产。
二、隐火燃烧隐火燃烧,顾名思义,指的是在没有明显火焰和火光的情况下进行的燃烧反应。
隐火燃烧的典型例子是木炭的燃烧。
在没有外部燃烧源的情况下,木炭与空气中的氧气进行反应,产生热能,但没有显著的火焰。
隐火燃烧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由于没有明显的火焰,隐火燃烧的热能主要通过传导和对流进行传输。
其次,隐火燃烧的温度相对较低,热能释放较为缓慢。
此外,隐火燃烧产生的烟雾相对较少,具有较好的环境友好性。
三、爆炸爆炸是一种剧烈而迅速的燃烧反应,其特征是产生巨大的声响、冲击波以及大量的热能和气体产物。
爆炸常常发生在可燃气体、液体或固体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形成可燃混合物的情况下。
爆炸反应需要燃料、氧气和源源不断的火花或脉冲能量作为引爆源。
当火花或脉冲能量达到一定的能量阈值时,反应迅速进行,生成大量的热能和气体产物,并伴随着巨大的声响和冲击波。
四、自燃自燃是指一些物质在特定条件下,无需外部点火源而自动燃烧的现象。
自燃现象经常发生在易燃液体或固体,如某些油类、木材、碳等。
自燃反应的特征是无需外界燃烧源的直接点燃,而是由于物质自身的特性引起的。
一些物质具有较低的自燃温度,当遇到氧气或其他氧化剂时,可以自动发生反应,释放出热能。
燃烧的类型有哪些
燃烧的类型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燃烧类型有闪燃、着火、自燃、爆炸等,各种类型的燃烧具有不同的特点。
1.闪燃。
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液态可燃物表面会产生蒸汽;固态可燃物也会蒸发、升华或分解产生可燃气体。
这些可燃气体或蒸汽与空气混合而形成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光,这种现象叫闪燃。
能够引起可燃气体(含易燃和可燃液体的蒸气)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闪燃不能引起易燃液体的持续燃烧。
闪燃虽是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但闪燃是液态、固态可燃物发生火灾的前兆。
2.着火。
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发生燃烧,将火源移开燃烧仍将持续进行,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能够引起着火所需的最低温度叫燃点或叫着火点。
燃点高于闪点。
一般说来,易燃液体的燃点比其闪点高1~5℃,而且液体的闪点越低,这一差值就越小。
如汽油、丙酮等的闪点低于0℃,这一差值仅为l℃。
闪点在100℃以上的可燃液体,这一差值可达30℃以上。
在灭火中用冷却法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燃烧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
促使燃烧停止。
3.自燃。
自燃是物质不用点火就能够自行燃烧的现象。
自燃分为受热燃烧和自热燃烧。
受热燃烧是可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温度升高,达到自燃点时着火燃烧的现象。
自热燃烧是一些物质在没有外来热源影响下,由于物质内部发生物理、化学或生化过程而产生热量,这些热量积聚引起物质温度持续升高,达到自燃点而燃烧的现象。
造成自热燃烧的热能有氧化热、分解热、聚合热、吸附热、发酵热等。
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或火焰的条件下,能自动引起燃烧和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叫自燃点。
油品密度愈小,自燃点则愈高;油品密度愈大,自燃点则愈低。
因此,自燃点可以说明轻质油料比重质油料的火灾危险性更大。
影响物质自燃点的因素有压力、温度和散热条件等。
4.爆炸。
爆炸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两类。
物理性爆炸是在热能的作用下,液体变为气体或蒸气,体积膨胀,压力急剧升高,大大超过容器本身的极限而发生的爆炸。
火灾的六种类型并举例分析
火灾的六种类型并举例分析火灾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以及环境带来无法估量的伤害。
如何正确地了解和掌握不同类型火灾的特点、预防和避免火灾的发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本文将介绍六种类型的火灾,分析其中每种类型的特点与案例。
一、可燃物火灾可燃物火灾是指由于可燃物质(如木材、布料、纸张、油脂等)与氧气接触,导致自燃而引起的火灾。
可燃物火灾危害性极大,因为可燃物质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如建筑物、运输工具、家居、化学工厂等等。
可燃物火灾的特点是易燃、燃烧强烈、扩散速度快、难以压制。
例如,1994年4月25日,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伍德德尔公寓发生了一起可燃物火灾,一栋四层的大楼被火焰吞噬,导致242人死亡、多人受伤。
火灾原因是蜂窝臂芯板作为建筑材料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火势猛烈,加之逃生通道狭窄,伤亡人数异常惨重。
二、液体火灾液体火灾是指由液体燃料(如汽油、煤油、机油等)引起的火灾。
液体火灾的危险性与可燃物火灾相当。
液体火灾的特点是燃烧温度高、燃烧强烈、火势猛烈、难以控制。
例如,2012年7月2日,中国重庆市金佛山镇北岸村发生液体火灾,火灾原因是一家私人油库发生泄漏。
火灾现场一时热浪涌动、爆炸声不断、熔岩四溅。
三、气体火灾气体火灾是指由可燃气体(如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乙炔、氢气等)引起的火灾。
气体火灾的特点是火势猛烈、燃烧速度快、易爆炸、传播范围广。
例如,2008年8月25日,北京市东城区华彬国际大厦发生气体火灾,火灾原因是燃气管道泄漏引起的爆炸。
起火原地燃烧得极为剧烈,火势一度达到几十米高,周围的建筑物楼顶、墙面皆被熏黑。
四、电气火灾电气火灾是指由于电器设备故障、电路短路、电线过热等引起的火灾。
电气火灾的特点是火源难以察觉、爆发迅猛、燃烧物质多,受电气火灾影响产生的损失往往不是从火势本身,而是设备的损坏、延误工程等。
例如,2015年5月11日,杭州市下城区某学校的学生宿舍楼因短路起火,并导致多名学生生命受到威胁。
燃烧类型及其特点
燃烧类型及其特点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第一章燃烧类型及其特点燃烧可从着火方式、持续燃烧形式、燃烧物形态、燃烧现象等不同角度做不同的分类。
掌握燃烧类型的有关常识,对于了解物质燃烧机理、火灾危险性的评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一)着火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引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引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并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
着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
可燃物的着火方式一般分为下列几类:1.点燃(或称强迫着火)点燃是指从外部能源,诸如电热线圈、电火花、炽热质点、点火火焰等得到能量,使混气的局部范围受到强烈的加热而着火。
这时就会在靠近引火源处引发火焰,然后依靠燃烧波传播到整个可燃混合物中,这种着火方式也习惯上称为引燃。
2. 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引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成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
即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掠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发生的生物、物理或化学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然燃烧起来的现象。
自燃点是指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 1 )化学自燃。
例如火柴受摩擦而着火等;炸药受撞击而爆炸;金属钠在空气中自燃;煤因堆积过高而自燃等。
这类着火现象通常不需要外界加热,而是在常温下依据自身的化学反应发生的,因此习惯上称为化学自燃。
(2) 热自燃。
如果将可燃物和氧化剂的混合物预先均匀地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当混合物加热到某一温度时便会自动着火(这时着火发生在混合物的整个容积中),这种着火方式习惯上称为热自燃。
(二)爆炸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或是气体、蒸气在瞬间发生剧烈膨胀等现象。
燃烧的类型
燃烧类型燃烧现象按其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闪燃、着火、自燃、爆燃等类型,每一种类型的燃烧有各自的特点。
1.闪燃闪燃是液体可燃物的特征之一。
各种液体的表面都有一定量的蒸气存在,蒸气的浓度取决于该液体的温度。
可燃液体表面或容器内的蒸气与空气混合而形成混合可燃气体,遇火源即发生燃烧。
当火焰或炽热物体接近易燃和可燃液体时,其液面上的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这种燃烧现象叫做闪燃。
闪燃是短暂的闪火,不是持续的燃烧,这是因为液体在该温度下蒸发速度不快,液体表面上聚积的蒸气一瞬间燃尽,而新的蒸气还未来得及补充,故闪燃一下就熄灭了。
尽管如此,闪燃仍是引起火灾事故的危险因素之一。
在一定的条件下,易燃和可燃液体蒸发出足够的蒸气,在液面上能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该物质的闪点。
闪点与物质的饱和蒸气压有关,饱和蒸气压越大,闪点越低。
同一液体饱和蒸气压随其温度的增高而变大,所以温度较高时容易发生闪燃。
如果可燃液体的温度高于它的闪点,一旦接触点火源就会被点燃,所以把闪点低于45℃的液体叫易燃液体,易燃液体比可燃液体危险性高。
易燃液体与可燃液体又分别根据其闪点的高低分成不同的级别,如表1所示。
闪点这个概念主要适用于可燃性液体,某些固体如樟脑和萘等,也能在室温下挥发或缓慢蒸发,因此也有闪点,几种液体的闪点如表2所示。
表1 易燃和可燃液体闪点分类分级2.着火可燃物质受到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而开始的持续燃烧现象叫着火,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燃烧现象。
例如,用火柴点燃柴草,就会引起柴草着火。
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该物质的燃点或着火点。
物质的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
几种可燃物质的燃点如表3所示。
表2 几种液体的闪点表3 几种可燃物质体的燃点3.自燃可燃物质虽没有受到外界点火源的直接作用,但当受热达到一定温度,或由于物质内部的物理(辐射、吸附等),化学(分解、化合等)或生物(细菌、腐败作用等)反应过程所提供的热量聚积起来使其达到一定的温度,从而发生自行燃烧的现象叫自燃。
火力发电厂锅炉的燃料及其燃烧分析
火力发电厂锅炉的燃料及其燃烧分析火力发电厂锅炉是利用燃料燃烧产生热能,再通过热交换器将热能转化为蒸汽能量驱动汽轮机发电的设备。
火力发电厂锅炉的燃料种类繁多,各有特点,而不同种类燃料的燃烧特性也各不相同。
本文将就火力发电厂锅炉的燃料及其燃烧特性进行分析。
一、燃料种类及特点1. 煤炭煤炭是火力发电厂最常用的燃料之一,主要分为无烟煤、烟煤和褐煤。
煤炭具有储量丰富、热值高、稳定可靠等特点,是火力发电厂首选的燃料。
但煤炭也存在着含硫量高、灰分多、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硫等环境污染物的缺点,因此在燃烧时需要进行脱硫、脱硝等治理措施。
2. 燃油燃油是一种常见的火力发电厂燃料,其主要成分为石油馏分。
燃油具有燃烧稳定、热值高等特点,适用于快速启动锅炉、调节负荷等场合。
但燃油价格波动大、燃烧后产生大量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因此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今天,燃油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 天然气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燃料,具有热值高、含硫量低、燃烧后产生的污染物较少等优点,在火力发电厂中受到了广泛应用。
天然气燃烧时不会产生固体废物,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温室气体对环境影响较小。
但受天然气资源分布不均、价格波动大等因素的影响,天然气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4. 生物质能生物质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主要由木材、秸秆、农作物秸杆等生物质废弃物制成,具有零排放、资源可再生等优点,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生物质能的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不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总量,而且可以缓解生物质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燃料。
二、燃烧过程及特点1. 燃料燃烧的基本过程燃料燃烧是指燃料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热能的过程。
燃料燃烧的基本过程可分为燃料的预热、燃烧释放热能和生成火焰三个阶段。
在锅炉燃烧室内,燃料被送入炉膛后,经过点火器的点火后开始燃烧,随着燃料的燃烧,产生的热能通过热交换器转化为蒸汽能量。
电厂热能动力锅炉燃料及燃烧特点分析
电厂热能动力锅炉燃料及燃烧特点分析一、燃料类型常用的电厂动力锅炉燃料主要包括煤、天然气、石油等。
1、煤煤是电力生产中最主要的燃料,其燃烧产生的热量可以为锅炉提供丰富的热能。
由于煤的能量密度高、价格低,因此在国内外电力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致污物,对环境污染较大。
2、天然气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燃料,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氧化物等致污物生成量较小。
天然气的热值高,燃烧时生成的温度比煤高,因此其燃烧效率更高。
3、石油石油是另一种常见的电厂锅炉燃料,其热值及燃烧特性与天然气相似,但价格比天然气略高。
二、燃烧特点(1)煤的燃烧特性煤的燃烧分为三个阶段:热解阶段、氧化阶段和燃烧阶段。
煤燃烧在燃烧室内发生,其热效率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燃烧器的设计、燃料质量、空气供给等。
煤燃烧产生的热量主要用于蒸汽的生产,但同时也会产生许多有害的燃烧产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这些物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极其严重,容易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等后果。
天然气在燃烧时会产生高温燃烧产物,但与煤相比,天然气的瓦斯产率更低,所以需要加氧化剂,如空气或氧气加热进入燃烧器内,以使燃烧反应更加完全。
与煤燃料相比,天然气燃烧产生的废气中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产生量较少,因此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2)天然气的燃烧产物天然气在燃烧时的主要燃烧产物为水蒸汽和二氧化碳,其它污染物排放量均极少。
石油的热值比煤略高,其燃烧时主要是氢、碳和氧的化学反应。
在石油的燃烧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石油的燃烧需要充分的通风空气,因为过少的空气容易产生碳烟,从而降低燃烧效率。
在石油的燃烧过程中,主要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汽,同时还会产生少量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但与煤相比,石油发生的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减少许多,环境污染较轻。
总之,煤、天然气、石油三种燃料的燃烧特点不同,选择何种燃料主要根据所处环境、燃料价格及成本、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
火灾中的燃烧特性与火势判断
火灾中的燃烧特性与火势判断火灾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当燃料与氧气等条件合适时,火焰会迅速蔓延,并产生大量的热能。
了解火灾中的燃烧特性以及对火势进行判断,对于预防和扑灭火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火灾中的燃烧特性以及如何判断火势,并提供一些相关的案例以加深理解。
一、火灾中的燃烧特性火灾中的燃烧特性指的是火焰蔓延的方式和燃烧产物的形成。
根据物质的不同,火灾的燃烧特性有所差异。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燃烧特性:1. 有机物燃烧:有机物主要由碳、氢和氧组成,当温度达到燃点时,碳和氢会与氧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水和热能。
有机物的燃烧一般较为剧烈,火势迅速蔓延。
2. 金属燃烧:金属在高温下也可以发生燃烧,但燃烧方式和有机物不同。
金属燃烧主要是氧化反应,产生金属氧化物和热能。
由于金属的导电性和热导性较好,金属燃烧的速度相对较快。
3. 液体燃烧:液体的燃烧一般需要先挥发成气体,然后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产生火焰。
液体的燃烧速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燃料的挥发性、环境温度等。
4. 气体燃烧:气体的燃烧速度一般较快,但火势相对较小。
气体的燃烧需要保持适当的浓度,当气体浓度过低时,燃烧会变得不稳定,火焰可能熄灭。
二、火势判断方法判断火势的大小和发展趋势对于火灾的扑救和疏散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火势判断方法:1. 观察火焰的颜色和形状:火焰的颜色和形状可以反映燃烧物质和火势的特点。
一般而言,红色的火焰代表着较低的温度,火势相对较小;橙色或黄色的火焰表明火势较大,温度较高;蓝色的火焰则表示火势非常猛烈,温度极高。
2. 判断烟雾的密度和颜色:火灾产生的烟雾对于火势的判断非常重要。
一般而言,烟雾的密度和颜色会随着火势的增大而增加。
黑色和浓密的烟雾表示燃烧物质含有大量的炭烟和有害物质,意味着火势较大。
3. 检测辐射热量:利用红外线仪器可以测量火灾所产生的辐射热量,从而判断火势的大小。
辐射热量的测量可以帮助消防人员快速了解火灾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灭火行动。
第二节燃烧类型
性的。
(二)物质的自燃点 引起可燃物质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同样可燃物的自燃点也是物质危险性大小的衡量依据。
三、闪燃
(一)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液体或固体物质表面上产 生的可燃蒸气与空气混和后,遇到火源能够产生一闪即 灭的火苗或火光的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3.粉尘爆炸具有多种危害,关于它的危害 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B.离起火点越近,破坏性越严重 C.容易产生二次爆炸 D.能产生有毒气体 (B )
六、轰燃
(一)定义:轰燃是指火在建筑内部突发性 的引起全面燃烧的现象。
(二)发生轰燃的临界条件 两种观点: 1、以到达地面的热通量达到一定值为条件,
开口闪点
用规定的开口闪点测定器所测得的结果叫做 开口闪点,以℃表示。常用于测定润滑油。
闭口闪点
用规定的闭口闪点测定器所测得的结果叫做 闭口闪点,以℃表示。常用以测定煤油、柴 油、变压器油等。
问题:物质的开口闪点与闭口闪点那个更大 一些?
四、爆炸
(一)定义:爆炸是指物质从一种状态通过 物理或化学变化突然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 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能量,或是 气体在瞬间发生剧烈膨胀等现象。
重要性:闪燃往往是可燃液体发生着火的先兆。从消防 角度来看,闪燃就是危险的警告。
(二)物质的闪点
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汽与空气形成混合 物,遇火源能够产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
符号:℃ 特点: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物质的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粉尘爆炸: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触及明火或电火
燃烧基础知识
5
燃烧的本质与条件
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 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可燃物种类:固体、液体、气体
6
燃烧的本质与条件
助燃物:凡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 为助燃物(也称氧化剂) 包括:空气中氧、氯、氟、氯酸钾等。硝酸纤维等 爆炸品自含氧。 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剂一般主要为氧。其在空气中的 含量约为21%,可燃物在空气中的燃烧以游离的氧 作为氧化剂。但是有的可燃物在其他氧化剂中也能 发生,甚至燃烧更加剧烈。
7
燃烧的本质与条件
引火源: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统 称为引火源(也称着火源) 根据引起物质着火的能量来源不同,在生产 生活实践中引火源种类:明火、高温物体、 化学热能、电热能、机械热能、生物能、光 能和核能等
8
具备了燃烧三要素,燃烧也不一定会发生。
乙汽 醚油 的的 最最 小小 点点 火火 能能 力量 为为
煤的自燃
煤是一种固体燃料,主要成分是碳,约占65%,另外还有 氢、氧、氮、硫、水和矿物质,根据炭化程度,可将煤分 为褐煤、烟煤、泥煤和无烟煤。煤的自燃是生产和储运中 最常见的起火原因。
如何防止煤的自燃呢? 1、煤堆插管散热
2、煤堆不要过大、过高、过密、时间不能过长
3、随时检查内部温度
20
燃烧类型
爆炸通常分为核爆炸、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
粉尘
可燃气体
装在容器内的液体或者气体, 由于物理变化(温度、体积 和压力等因素)引起体积迅 速膨胀,导致容器压力急剧 增加,由于超压力或者应力 变化使容器发生爆炸,且爆 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 分均不改变的现象。 由于物质本身发生化 学反应,产生大量气 体并使温度、压力增 加或者两者同时增加 而形成的爆炸现象
燃烧基本类型
燃烧基本类型
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根据燃烧的方式和特点,可以将燃烧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1.明火燃烧:也称为明火点燃,是最常见的燃烧形式。
在明火燃烧中,物质与氧气在足够高的温度下发生反应,产生火焰、热量和光。
明火燃烧通常需要外部能量源来点燃物质。
2.隐火燃烧:也称为无焰燃烧,是一种没有明显火焰的燃烧过程。
在隐火燃烧中,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但生成的产物不产生可见的明火。
典型的例子包括煤气炉的燃烧和蓄电池的化学反应。
3.爆炸燃烧:是一种极其快速和剧烈的燃烧过程。
在爆炸燃烧中,燃料与氧气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热能和气体。
这种燃烧过程伴随着明显的压力波和冲击波,通常会引起剧烈的爆炸。
4.闪燃燃烧:也称为闪燃或闪火燃烧,在一定条件下燃料与氧气混合后发生瞬间自燃的过程。
闪燃的特点是燃烧速度非常快,但并没有形成可持续的火焰。
5.自燃燃烧:是指物质在无外界热源的情况下,由于其本身的性质导致发生燃烧。
典型的例子包括自燃的煤矿和油库。
这些是燃烧的基本类型,它们在不同的条件下发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危险性。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并合理利用燃烧过程产生的能量。
请简述火焰原子吸收的火焰类型及特点
请简述火焰原子吸收的火焰类型及特点火焰原子吸收(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FAAS)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用于测定金属元素在样品中的含量。
该技术基于原子吸收光谱原理,通过将样品中的金属元素原子激发至高能级态,并测量在特定波长处的光吸收强度来确定其浓度。
在火焰原子吸收分析中,常用的火焰类型有气体燃烧火焰、乙炔-氧火焰和氢气-空气火焰。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种火焰类型及其特点。
1. 气体燃烧火焰(Air-acetylene Flame):气体燃烧火焰是使用空气和乙炔作为燃料的一种火焰类型。
其特点如下:(1)温度较低:气体燃烧火焰的温度约为1800°C,相对于乙炔-氧火焰和氢气-空气火焰而言,温度较低。
(2)适用范围广:气体燃烧火焰适用于大多数金属元素的测定,尤其适用于容易受高温氧化和还原的金属元素。
(3)灵敏度较低:由于温度较低,气体燃烧火焰的灵敏度相对较低,通常用于测定含量较高的金属元素。
2. 乙炔-氧火焰(Acetylene-oxygen Flame):乙炔-氧火焰是使用乙炔和氧气作为燃料的一种火焰类型。
其特点如下:(1)温度较高:乙炔-氧火焰的温度约为3000°C,比气体燃烧火焰更高。
高温能够使样品中的金属元素原子激发至高能级态,提高吸收信号。
(2)灵敏度较高:由于温度较高,乙炔-氧火焰的灵敏度相对较高,通常用于测定含量较低的金属元素。
(3)适用范围较窄:乙炔-氧火焰对某些易受高温氧化的金属元素不适用,如铁、铬等。
3. 氢气-空气火焰(Hydrogen-air Flame):氢气-空气火焰是使用氢气和空气作为燃料的一种火焰类型。
其特点如下:(1)温度介于乙炔-氧火焰和气体燃烧火焰之间:氢气-空气火焰的温度约为2400°C,介于乙炔-氧火焰和气体燃烧火焰之间。
(2)灵敏度介于乙炔-氧火焰和气体燃烧火焰之间:由于温度介于乙炔-氧火焰和气体燃烧火焰之间,氢气-空气火焰的灵敏度也介于两者之间。
燃烧的类型 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燃烧的类型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在化学反应中,燃烧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反应类型。
它指的是物质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产生能量释放和产物生成的过程。
根据反应程度和产物特征的不同,燃烧可分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两种类型。
1.完全燃烧完全燃烧是指燃料与氧气在适宜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充分接触并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在完全燃烧反应中,燃料中的碳和氢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完全燃烧反应可以用示意方程式表示:燃料+ O2 → CO2 + H2O + 能量以甲烷为例,它是一种常见的燃气,化学式为CH4。
当甲烷与氧气发生完全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CH4 + 2O2 → CO2 + 2H2O + 能量完全燃烧的特点是产生的燃烧产物中不含有有害物质,能够充分利用燃料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例如,火炬、燃气灶和汽车引擎等都采用完全燃烧的原理。
2.不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是指燃料与氧气反应不完全,由于反应条件的限制或燃料本身的特性,生成的燃烧产物中除了二氧化碳和水之外,还可能包含一些未燃烧完全的碳、氢以及其他有害物质。
不完全燃烧通常发生在供氧不足或燃料不完全混合的情况下。
在不完全燃烧反应中,燃料中的碳和氢无法完全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生成一氧化碳、碳黑、甲烷等有害物质。
不完全燃烧反应示意方程式如下:燃料+ O2 → CO + CO2 + C + H2O + 能量以煤为例,煤是一种常见的燃料,主要由碳和氢组成。
当煤在不完全氧化条件下燃烧时,产生一氧化碳、碳黑等有害物质:C + O2 → CO + CO2 + C + 能量不完全燃烧的特点是能量利用率低,能量释放不完全,并且生成大量的有害物质。
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雾、臭气以及一氧化碳等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
因此,在各类燃烧设备中,如炉窑、炉灶和燃气锅炉等,都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证燃烧反应达到完全燃烧。
总之,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反应的一种重要类型。
消防培训-燃烧学基础知识..
三、燃烧的条件
(一)燃烧的必要条件 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可 燃物、助燃物(又称氧化剂)和引火源。
助燃物
1.可燃物 定义: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气或者其他氧化剂起 燃烧反应的物质。 按物理状态分:固体、液体、气体 可燃固体:凡是遇明火、热源能在空气(氧化剂) 中燃烧 的固体物质。 可燃液体:凡是在空气中能发生燃烧的液体。 可燃液体:凡是在空气中能发生燃烧的气体。
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爆炸危险 性大小的主要依据。爆炸上、下限值之间的范围越大, 爆炸下限越低、爆炸上限越高,爆炸危险性就越大。 混合物的浓度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时,,既不能 发生爆炸也不能发生燃烧。 2.爆炸温度极限:可燃液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气浓度 等于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 液体的爆炸温度下限就是液体的闪点 。
2.助燃物 定义:凡是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 称为助燃物(也称氧化剂)。 通常燃烧过程中的助燃物主要是氧,它包括游离 的氧或化合物中 的氧。 空气中含有大约21%的氧。 某些物质也可作为燃烧反应的助燃物,如氯、氟、 氯酸钾等。 少数可燃物一旦受热后,能自动释放出氧,不需 要外部助燃物就可发生燃烧。
3.引火源 定义:凡是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统称为 引火源(也称着火源)。 引火源温度越高,越容易点燃可燃物质。
(二)燃烧的充分条件 具备了燃烧的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燃烧必然发 生。发生燃烧还应该有“量”方面的要求。这就是发 生燃烧或持续燃烧的充分条件。 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 可燃气体或蒸气只有达到一定的浓度,才会发生 燃烧或爆炸。
2.一定的氧气含量 可燃物发生燃烧需要有一个最低氧含量要求,低 于这一浓度,燃烧就不会发生。
3.一定的可燃物浓度 不管何种形式的引火源,都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 才能引起燃烧反应。 引火源的强度取决于可燃物质的最小点火能量即 引燃温度,低于这一能量,燃烧变不会发生。
燃烧现象——精选推荐
绪 论§0-1 燃烧现象一般将强烈放热和发光的快速化学反应过程称为“燃烧”。
这里的化学反应通常是指燃料的氧化反应,或类氧化反应,如氟化、氮化、氯化反应等。
燃烧常伴随火焰。
燃烧有许多形式,如果按化学反应传播的特性和方式,可以分为强烈热分解、缓燃和爆震等形式。
热分解的特点是化学反应在整个物质内部展开,反应速度与环境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
当环境温度很高时,就会立刻爆炸。
缓燃和爆震与热分解不同,化学反应不是在整个物质内部展开,而是从某个局部开始,并以燃烧波的形式,并以燃烧波的形式,按一定速度一层一层地自行传播,按一定速度一层一层地自行传播,按一定速度一层一层地自行传播,化学反应波阵面很薄,化学反应波阵面很薄,化学反应波阵面很薄,化学反应就是化学反应就是在很薄的波阵面内进行并完成。
缓燃,亦即通常所说的燃烧,其产生的能量通过热传导、热扩散及热辐射作用传入未燃混合物,逐层加热、逐层燃烧,从而实现缓燃波的传播。
缓燃波通常称为火焰面,它的传播速度较低,一般为几米到十几米。
目前大部分燃烧系统均采用缓燃波。
爆震波的传播是通过冲击波对可爆震混合物一层层强烈冲击压缩作用使其发生高速化学反应来实现的。
爆震波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缓燃波的传播速度,它是一种超音速燃烧波。
由于爆震威力大,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在内燃机、工业灾害中,力求防止爆震波的产生。
由于爆震速度快、能增压,它有可能用于能源、动力、化工、加工工业等领域。
爆震波只是爆炸的一种形式。
有些爆炸不一定需要有燃烧波穿过可燃介质,如强烈热分解。
在自然界和工程中,燃烧现象表现形式是十分丰富的、多样的。
燃烧按是否有火焰而分为有火焰和无火焰两种燃烧方式。
以火花点火发动机为例,燃烧从火花点火开始,从火花点火开始,薄的反应区,薄的反应区,薄的反应区,通常称为火焰在未燃燃料空气混合物中传播。
通常称为火焰在未燃燃料空气混合物中传播。
通常称为火焰在未燃燃料空气混合物中传播。
燃烧的类型 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燃烧的类型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燃烧的类型: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燃烧是指物质在氧气的存在下,产生热、光、烟雾等现象的化学反应。
而在燃烧过程中,根据燃料燃烧的完整程度,我们可以将燃烧分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两种类型。
一、完全燃烧完全燃烧是指燃料与氧气充分接触,以理论上的化学量进行反应的过程。
在完全燃烧中,燃料的有机物质(如碳氢化合物)被氧气氧化生成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
完全燃烧的特点如下:1. 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和光线较强烈,燃料彻底燃烧后不留下任何固体残留物。
2. 完全燃烧时,燃料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进行,反应产物中没有未燃烧的燃料。
3. 完全燃烧的反应速度较快,燃烧产物具有较高的燃烧热值。
4. 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主要用于加热、照明和动力等。
完全燃烧的例子包括天然气的燃烧、蜡烛的燃烧等。
在这些情况下,燃料与氧气充分接触,被完全氧化,产生的反应产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没有不良影响。
二、不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是指燃料没有能够与氧气完全接触反应,或者反应条件不理想而产生的燃烧现象。
在不完全燃烧中,燃料的有机物质没有完全氧化,产生了一些不完全燃烧产物,如一氧化碳、烟雾、炭氢化合物等。
不完全燃烧的特点如下:1. 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和光线较弱,燃烧产物中可能含有黑色灰尘或炭块等未燃烧的固体物质。
2. 不完全燃烧时,燃料与氧气接触不充分,使得一部分有机物质无法完全氧化。
3. 不完全燃烧的反应速度较慢,燃烧热值较低。
4. 不完全燃烧所生成的燃烧产物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一氧化碳会中毒、烟雾会污染空气等。
不完全燃烧的例子包括木柴燃烧不充分产生的烟雾、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等。
在这些情况下,燃料与氧气接触不完全,导致了有害物质的生成,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总结:燃烧作为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根据燃料与氧气反应的程度可分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两种类型。
完全燃烧是指燃料与氧气充分接触,产生无害的反应产物,而不完全燃烧是指燃料与氧气接触不充分,产生有害的反应产物。
固体燃烧概述
( h)
二、木材和煤的燃烧
(二)煤的燃烧
1、煤的热解过程(加热温度设为t) t<105℃:析出吸留气体和水分;
t=200-300℃:软化成塑,析出CO、CO2;
t=300-550℃:析焦油、[CH]、CO、CO2 ;
t=500-750℃:半焦分解,析出含H较多气体;
t=760-1000℃:半焦成焦炭,析出少量 以氢 为主的气体。
5、木垛的燃烧
(2)燃烧时间 成卷、成捆或成垛的木材、纸张等在火灾条件下 ,燃烧的时间可按下面经验公式估算:
H w W t Kl (h)
式中,Δ Hw为可燃物的燃烧热,kJ/kg;W为单位面 积上可燃物的重量,kg/m2;Kl为常数,木材类可燃 物的K l值取 837200kJ/(m2· h);β 为取决于 W的 系数。
0.5
AV b AS
1.1
式中,b和N分别为木垛中单个木材的粗细度和木垛的 层数;Av和As分别为木垛竖直通风井的外露面积和所有 木材的外表面积。
③ 常用 R·b1.6来标定木垛的燃烧速度(R是 质量百分损失速率)。 R· b1.6对 φ 的曲线可 用图表示。从该图中看出:
φ < 0.08时,木垛的燃烧速度与φ 成线性关系; φ = 0. 1~ 0.4时,木垛的燃烧速度与φ 几乎无关; φ > 0.4时,木垛不能维持燃烧。
难燃,火焰呈黄色,无溶滴,有炭瘤释放Cl2 HCl HF COCl 无填料难燃自熄,有填料缓燃缓熄。 火焰黄色,冒黑烟,放出有毒的酚蒸气
(四) 影响因素 1、热源温度; 2、物质的理化特性; 热容、导热系数、热稳定性等 3、环境氧浓度等
这起火灾共烧死323人,直接经济损失210.9万元。因 舞台上方的照明灯燃着幕布蔓延成灾,室内装饰装修 及舞台用品大量采用易燃及高分子材料,发生火灾时 产生大量有毒、可燃气体,使现场人员短时间内便中 毒窒息,丧失逃生能力。该馆在1991年装修时,观众 厅吊顶采用大量五合板,观众座椅包装物为木材、海 绵、麻织物、化纤布。舞台上和各种幕布均为化纤、 塑料及轻金属制品,且都未做任何阻燃处理。后经对 现场遗留残存物进行气相色谱等技术检测,这些物质 在燃烧时可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 氧化氮、乙烯等有毒和可燃气体。大量的有毒和可燃 气体不仅会加快燃烧速度,而且可使人在短时间内窒 息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类型与特点分析燃烧可从着火方式、持续燃烧形式、燃烧物形态、燃烧现象等不同角度做不同的分类。
掌握燃烧类型的有关常识,对于了解物质燃烧机理、火灾危险性的评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可分为着火和爆x。
(一)着火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引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引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并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
着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
可燃物的着火方式一般分为下列几类:1.点燃(或称强迫着火)点燃是指从外部能源,诸如电热线圈、电火花、炽热质点、点火火焰等得到能量,使混气的局部范围受到强烈的加热而着火。
这时就会在靠近引火源处引发火焰,然后依靠燃烧波传播到整个可燃混合物中,这种着火方式也习惯上称为引燃。
2. 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引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成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
即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掠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发生的生物、物理或化学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然燃烧起来的现象。
自燃点是指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 1 )化学自燃。
例如火柴受摩擦而着火等;x药受撞击而爆x;金属钠在空气中自燃;煤因堆积过高而自燃等。
这类着火现象通常不需要外界加热,而是在常温下依据自身的化学反应发生的,因此习惯上称为化学自燃。
(2) 热自燃。
如果将可燃物和氧化剂的混合物预先均匀地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当混合物加热到某一温度时便会自动着火(这时着火发生在混合物的整个容积中),这种着火方式习惯上称为热自燃。
(二)爆x爆x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或是气体、蒸气在瞬间发生剧烈膨胀等现象。
爆x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爆x 点周围发生剧烈的压力突变,这种压力突变就是爆x产生破坏作用的原因。
作为燃烧类型之一的爆x主要是指化学爆x,关于爆x的具体分类及其特点见本篇第三章第一节。
二、按燃烧物形态分类燃烧物按燃烧物形态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
可燃物质受热后,因其聚集状态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
绝大多数’可燃物质的燃烧都是在蒸气或气体的状态下进行的,并出现火焰。
而有的物质则不能变为气态,其燃烧发生在固相中,如焦炭燃烧时呈灼热状态。
由于可燃性的性质、状态不同,燃烧的特点也不一样。
’(一)气体燃烧可燃气体的燃烧不需像固体、液体那样经熔化、蒸发过程,其所需热量仅用于氧化或分解,或者将气体加热到燃点,因此容易燃烧且燃烧速度快。
根据燃烧前可燃性气体或氧混合状况不同,其燃烧方式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1、扩散燃烧’扩散燃烧即可燃性气体和蒸气分子与气体氧化剂互相扩散,边混合边燃烧。
在扩散燃烧中,可燃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是靠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混合过程要比燃烧反应过程慢得多,燃烧过程处于扩散区域内,整个燃烧速度的快慢与物理混合速度决定。
扩散燃烧的特点为:燃烧比较稳定,火焰温度相对较低,扩散火焰不运动,可燃气体与气体氧化剂的混合在可燃气体喷口进行,燃烧过程不发生回火现象(后延缩入火孔内部的现象)。
对稳定的扩散燃烧,只要控制得好,就不会造成火灾,一旦发生火灾也较易扑救。
2、预混燃烧预混燃烧是指可燃气体、蒸气预先同空气(或氧)混合,遇引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燃烧。
预混燃烧一般发生在封闭体系中或在混合气体向周围扩散的速度远小于燃烧速度的敞开体系中,燃烧放热造成产物体积迅速膨胀,压力升高,压强可达709.1~810.4kpa。
火焰在预混其中传播,存在正常火焰传播爆轰两种方式。
按照混合程度不同,预混燃烧还可分为部分预混式燃烧和完全预混式燃烧。
预混燃烧的特点为:燃烧反应快,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快,反应混合气体不扩散,在可燃混合气体中引入一火源即产生一个火焰中心,成为热量与化学活性粒子集中源。
预混气体从管道喷出发生动力燃烧,若流速大于燃烧速度,则在管道流速小于燃烧速度,则会发生“回火”如制气系统检修前不进行置换就烧焊,燃气系统与开车前不进行吹扫就点火,用气系统产生负压“回火”或漏气未被发现而用火时,往往形成动力燃烧,有可能造成设备和人员伤亡。
(二)液体燃烧易燃、可燃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蒸发出来的液体蒸气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即蒸发燃烧。
因此,液体能否发生燃烧、燃烧速率低,与液体的蒸气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等性质密切相关。
可燃液体会产生闪燃的现象。
可燃液态烃类燃烧时,通常产生橘色火焰并散发浓密的黑色烟云。
醇类燃烧时,通常产生透明的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雾。
某些醚类燃烧时,液体表面伴有明显的沸腾状,这类物质的火灾较难扑灭。
在含有水分、黏度较大的重质石油产品,如原油、重油、沥青油等燃烧时,沸腾的水蒸气带着燃烧的油箱空中飞溅,这种现象称为扬沸(沸溢和喷溅)。
1.闪燃闪燃时指易燃或可燃液体(包括可融化的少量固体,如石蜡、樟脑、萘等)挥发出来的蒸气分子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引火源产生一闪即灭的现象。
发生闪燃的原因是易燃或可燃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的速度比较慢,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一刹那的燃烧,来不及补充新的蒸气维持稳定的燃烧,因此一闪就灭了。
但闪燃却是引起火灾事故的先兆之一。
闪点则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表面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2.沸溢以原油为例,其黏度比较大,并且都含有一定的水分,以乳化水和水垫两种形式存在。
所谓乳化水是原油在开采运输过程中,原油中的水由于强力搅拌成细小的水珠悬浮于油中而成。
放置久后,油水分离,水因密度大而沉降在底部形成水垫。
燃烧过程中,这些沸程较宽的重质油品产生热波,在热波向液体深层运动时,由于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因而热波会使油品中的乳化水汽化,大量的蒸汽就要穿过油层向液面上浮,在向上移动过程中形成油包气的气泡,即油的一部分形成了含有大量蒸汽气泡的泡沫。
这样,必然使液体体积膨胀,向外溢出,同时部分未形成泡沫的油品也被下面的蒸汽膨胀力抛出罐外,使液面猛烈沸腾起来,就像“跑锅”一样,这种现象叫沸溢。
从沸溢过程中说明,沸溢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原油具有形成热波的特性,即沸程宽,密度相差较大。
②原油含有乳化水,水遇热波变成蒸汽。
③原油黏度较大,使水蒸气不容易从上向下穿过油层。
3.喷溅在重质油品燃烧过程中,随着热波温度的逐渐升高,热波向下传播的距离也加大,当热波达到水垫时,水垫的水大量蒸发,蒸汽体积迅速膨胀,以至把水垫上面的液体层抛向空中,向罐外喷射,这种现象较喷溅。
一般情况下,发生沸溢要比发生喷溅的时间早得多。
发生沸溢的时间与原油的种类、水分含量有关。
根据试验,含有1%水分的石油,经45~60min燃烧就会发生沸溢。
喷溅发生的时间与油层厚度、热波移动速度及油的燃烧速度有关。
研究表明,油滴飞溅高度和散落面积与油层高度、油池直径有关,一般散落面积的直径与油池直径之比均在10以上。
由于喷溅带出的燃油从池火燃烧状态转变为液滴燃烧状态,改变了燃烧条件,燃烧强度和危险性随之增加,并且油滴在飞溅过程中和散落后将继续燃烧,极易造成火灾的迅速扩大,影响周边其他可燃物及人员、设备等,造成伤亡和损失,所以,对油池而言,要避免喷溅现象的发生。
(三)固体燃烧根据各类可燃物的燃烧方式和燃烧特性,固体燃烧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五种,其燃烧哥有特点。
1.蒸发燃烧硫、磷、钾、钠、蜡烛、松香、沥青等可燃物固体,在收到火源加热时,先熔融蒸发,随后蒸气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这种形式的燃烧一般称为蒸发燃烧。
樟脑、萘等易升华物质,在燃烧时不经过熔融过程,但其现象也可看作是一种蒸发燃烧。
2.表面燃烧可燃固体(如木炭、焦炭、铁、铜等)的燃烧反应是在其表面由氧和物质直接作用而发生的,称为表面燃烧。
这是一种无火焰的燃烧,有时又称之为异相燃烧。
3.分解燃烧可燃固体,如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等,在受到火源加热时,先发生热分解,随后分解出的可燃挥发分与氧发生燃烧反应,这种形式的燃烧一般称之为分解燃烧。
4.熏烟燃烧(阴燃)可燃固体在空气中不疏通、加热温度较低、分解出来的可燃性挥发分较少或逸散较快、含水分较多等条件下,往往发生只冒烟而无火焰的燃烧现象,这就是熏烟燃烧,又称阴燃。
阴燃是固体材料特有的燃烧形式,但其能否发生,主要取决于固体材料自身的理化性质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
很多固体材料,如纸张、锯末、纤维织物、胶乳橡胶等,都能发生阴燃。
这是因为这些材料受热分解后能产生刚性结构的多孔炭,从而具备多孔蓄热并使燃烧持续下去的条件。
此外,阴燃的发生需要有一个供热强度适宜的热源、阴源本身的热源和有焰燃烧火焰熄灭后的阴燃等。
5.动力燃烧(爆x)动力燃烧是指可燃固体或其分解析出的可燃挥发分遇火源所发生的爆x式燃烧,主要包括可燃粉尘爆x、x药爆x、轰然等几种情形。
其中,轰然是指可燃固体由于受热分或不完全燃烧析出可燃气体,当其以适当比例与空气混合后再遇火源时,发生的爆x式预混燃烧。
例如,能析出一氧化碳是的塞璐络、能析出氰化氢的聚氨酯等,在大量堆积燃烧时,常会产生轰然现象。
建筑室内火灾发生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钙现象,具体内容见本篇第二章第三节。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各种燃料形式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有些可燃固体的燃烧往往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式。
例如,在适当的外界条件下,木材、棉、麻、纸张等的燃烧会明显地存在分解燃烧、阴燃、表面燃烧等形式。
三、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不同形态物质的燃烧各有特点,通常根据不同燃烧类型,用不同的燃烧性能参数来分别衡量不同可燃物的燃烧特性。
(一)闪点1.闪点的定义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
2.闪点的意义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与可燃性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有关,饱和蒸气压越高,闪点越低。
当液体的温度高于其闪点时,在一定条件下,当液体的温度高于其闪点时,液体随时有可能被引火源引燃或发生自燃:若液体的温度低于闪点,则液体是不会发生闪燃的,更不会着火。
常见的几种易燃或可燃液体的闪点见表1-1-1。
3.闪点在消防上的应用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
可燃性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
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
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28℃≤闪点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详见第二篇第二章)。
(二)燃点1.燃点的定义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