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会通论与会通式翻译研究--《明清儒家士大夫翻译会通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iangsu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2019.2

翻译会通论与会通式翻译研究

«明清儒家士大夫翻译会通研究»述评

陈㊀琛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㊀㊀摘要:随着中国译学愈加成熟ꎬ传统译论与西方译论分庭抗礼ꎬ张德让的专著«明清儒家士大夫翻译会通研究»则是对创新本土译论的回应ꎮ专著提出ꎬ徐光启开创的翻译会通思想并赋予现代学术意义的理论阐释ꎬ梳理明清儒士的翻译会通现象ꎬ总结会通模式㊁策略与文化心理ꎬ认为翻译会通思想是基于文化自觉的学术超胜和文化建构ꎬ翻译会通论是传统译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ꎮ该书在翻译理论㊁翻译史㊁翻译批判等方面树立了会通研究范式:打通中西㊁古今译论ꎬ会通全读与细读的译史书写方式ꎬ发掘理想和实践之间的翻译智慧ꎮ

关键词:«明清儒家士大夫翻译会通研究»ꎻ翻译会通论ꎻ会通研究范式

0.引言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 文化失语 学术失语 等焦虑ꎬ译论本土化成为译学重要议题ꎮ现有相关研究大多围绕 案本 求信 神似 化境 (罗新璋ꎬ1984:

19)这一体系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佛经翻译㊁西学翻译㊁文学翻译展开ꎬ显然ꎬ传统译论的源头活水中还有更多发展译学的潜在话语ꎮ就这个意义而言ꎬ张德让的专著«明清儒家士大夫翻译会通研究»(以下简称«会通研究»)(2017)及其提出的翻译会通论是对创新本土译论的回应ꎮ值得一提的是ꎬ«会通研究»本身就是一种会通范式的翻译研究:以 会通 为关键词打通中西㊁古今译论而成会通新论ꎬ以史料为基础会通全读和细读两种译史书写方式ꎬ以历史述真为基准发掘斡旋于理想和实践之间的翻译智慧ꎬ从一个新颖的角度书写一段明清翻译会通史ꎮ

1.主要内容:从明清翻译会通史到翻译会通论

«会通研究»以由史及论的方法梳理了明末至晚清的实学㊁新学翻译会通实践并在理论抽象的高度提㊁李之藻㊁»提炼出徐光启的 理 与 器 两个层ꎮ不少ꎬ如历法翻译㊁数学翻 大略 荟辑 译林则徐 海纳百川 的会通胸怀㊁魏源 师夷长技 以反观中学的学术眼光㊁洋务派设置翻译馆以采西学的经世理想ꎮ在当时没有外语人才㊁个人难以突破语言障碍的情况下ꎬ合译成为晚清会通之途ꎮ晚清新学翻译会通以严复㊁林纾的翻译活动为代表ꎬ体现在严复翻译会通的义理 反证 说㊁ 敦崇朴学 说和 文章正轨 说ꎬ严复 问对 体会通㊁按语会通㊁换例译法ꎬ林纾的 译读 会通㊁ 译写 会通及 译画 会通等诸多方面ꎮ

主体部分文本翔实㊁论证缜密ꎬ可以看出作者为历史背景与翻译事实穿针引线的史才ꎬ以及对于明清翻译会通筚路蓝缕的同情ꎮ

在对明清儒家士大夫翻译会通经世化㊁情感化及文学化特征总结的基础上ꎬ«会通研究»考辨 会通 的词义流变和传统会通学术发展ꎬ将 翻译会通 的概念内涵定为 译者通过翻译把中学和西学进行融会贯通ꎬ吸取西学之长ꎬ补助中学之短ꎬ以求超胜 (张德让2017:237)ꎮ从翻译会通论的提出和界定可见作者既有深厚的传统学术基础ꎬ又注重传统学术在现代译学中的延伸ꎮ同时ꎬ作者指出翻译会通论与解释学有着天然之缘ꎬ明清儒家士大夫翻译会通中理解的历史性特征㊁解释学真理追求及其实践智慧都是有力的论证ꎮ由此可见ꎬ翻译会通论不失为会通古今㊁中西译论而超胜的理论结晶ꎮ

2.译论创新:会通中西㊁古今译论的翻译新论

会通古今㊁中西译论意味着在几个藤蔓交错的体系中找寻契合点ꎬ于 曲直错杂处 条分缕析㊁截长补短而打通 窒塞而不可行 (朱熹ꎬ2004:1913)之处ꎮ翻译会通论就是在传统译论㊁西方译论中比对 曲直

2019.2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错杂 ㊁疏通 窒塞 的成果ꎬ展现出传统译论丰富的话语资源和智慧ꎮ

传统译论的 语文学和诠释学 (谭载喜ꎬ1998:14)特征是把双刃剑ꎬ翻译会通论的提出既充分利用传统译论 启发性㊁暗示性及触及问题的深刻性 (张柏然㊁辛红娟ꎬ2016:58)ꎬ又通过术语考证和释义界定并扩充了

会通 内涵ꎮ徐光启 欲求超胜ꎬ必须会通ꎻ会通之前ꎬ先须翻译 的思想在晚明经世致用的学术背景下形成ꎬ徐光启所言 会通 是指会通西方实学来改革传统农业㊁手工业㊁军事㊁历法以达到经世致用的实际效用ꎬ直接把这个意义层面的 会通 嫁接到现代译论中便会产生诸多 窒塞 ꎮ«会通研究»以徐光启 会通 学说为起点ꎬ发掘明清源源不绝的会通实践ꎬ通过文本考辨和学理抽象赋予 翻译会通论 现代性的译学定义ꎬ并阐明:就领域而言ꎬ翻译所会通的是中学和西学ꎻ就翻译和会通的关系而言ꎬ翻译是会通的前提和中介ꎻ就策略形式而言ꎬ翻译会通可以分为会通超胜㊁会而观 通 ㊁集思广益(张德让ꎬ2017:237238)ꎮ基于史实和理论的 翻译会通 包含了明确的内涵与外延ꎬ徐光启心理感悟式的 会通 实现了现代译学转换ꎮ

译论创新面临的难题除了 固有的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 ꎬ还有 外来的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受 (朱光潜ꎬ1982:2)ꎮ«会通研究»在对待西方译论问题上表现出融会贯通的立场ꎬ更有 会通论 不逊色于西方译论的学术自信ꎮ明清翻译会通体现了译者理解的历史性特征ꎬ与西方的解释学有着自然辉映ꎬ«会通研究»以这个契合点考察明清西学翻译会通ꎬ认为明清士大夫在向西方探寻富强之路㊁ 经世致用 的历史境遇下把西学翻译长期定位于 实学 技 器 用 等层面ꎬ体现了理解的历史性(张德让ꎬ2017:245)ꎬ这样解释学强调的历史性理解自然而然地融入

翻译会通论ꎮ另一方面ꎬ«会通研究»总结出翻译会通是特殊历史背景下㊁依靠译者践行的一种实践智慧(张德让ꎬ2017:251)ꎬ该结论与解释学中 理解的应用性 遥相呼应ꎬ然而解释学关于 理解的应用性 问题在我国学界长期被忽视甚至遗忘ꎬ或许翻译会通论的提出为 理解的应用性 这一解释学重要理论成分提供了一次研究复兴的契机ꎮ

传统译论在只言片语中蕴藏着强大的学术生命ꎬ同时西方译论虽然根植于迥异的时代背景和翻译命题也能在会通研究范式中 同归 于揭示人类翻译共性的译学追求ꎮ基于会通研究范式ꎬ翻译会通论是一次本土译论创新尝试ꎬ在传统译论中建立起学术自觉和自信ꎮ当然ꎬ这种自信源自扎实的史料爬梳和文本细读ꎬ«会通研究»在一部融会文本全读与细读的明清士

大夫翻译简史中将翻译会通论娓娓道来ꎮ3.双重解读:会通全读与细读的翻译史

20世纪80年代以来ꎬ大量中国翻译史论著相继

问世ꎬ也不断有学者对尚未成熟的翻译史研究表示担忧ꎮ外语学科背景的学者缺乏严格的史学训练ꎬ经常

出现 有翻译理论无翻译历史 的情况ꎬ而历史学者往往无心考虑翻译学理论的需要ꎬ因而会出现 有翻译历史无翻译理论 的现象(蓝红军ꎬ2016:6)ꎮ会通大而全的 全读 与精而深的 细读 是会通整体翻译史与碎片翻译史的一条路径ꎬ«会通研究»为这条路径提供了一个方法论指导ꎬ即以翻译思想为线索的全读和

多种类型文本对照的细读ꎮ

«会通研究»以译学理论建构为起点ꎬ以翻译会通

为关键词书写出一段极具建设意义的明清西学东渐翻译史ꎮ从横向来看ꎬ以 会通 一词析出的译史研究很

可能超越明清㊁五四㊁民国时期ꎬ甚至在徐光启提出 会通 之前已经出现会通翻译现象ꎮ聚焦于某一翻译思想是形成全读式翻译史的可行路径ꎬ译论中包含的翻译共性问题普遍存在于跨越时空㊁跨越文化的各个译学领域ꎮ从纵向来看ꎬ 会通 翻译史不局限于特定文体㊁特定内容的翻译现象ꎬ即使截取悠久翻译史中的一小段ꎬ也可以做出精彩丰富的文章ꎬ在视角上形成历史展面和纵深的会通融合ꎮ当然«会通研究»以译论为依托的全读译史方式没有落入 有翻译理论无翻译历史 的窠臼ꎬ得益于扎实灵活的文本细读ꎮ

疏离文本㊁意义的翻译史可能会使中国翻译史本就处于 边缘之边缘 (邹振环ꎬ2017:3)的地位愈加岌岌可危ꎬ脱离了对文本作精微阐释的翻译史也就泛化成其他学科理论的演练场和实验室ꎮ就如何回归文本这一问题ꎬ«会通研究»做出了很好的示范ꎬ除了对译作和原作做出各个语言层面的对比之外ꎬ对译作的前文本㊁副文本㊁先后文本也有着丰富的援引和论证ꎮ例如ꎬ明清儒士本土化会通翻译策略的总结就是建立在对照译作与其文化前文本的基础上:李之藻借鉴儒学术语㊁图说㊁主客问答㊁注疏㊁子母注㊁文学化之 华言 ꎬ王徵«奇器图说»译著中使用 问对 写欧人性情ꎬ«会通研究»究»何原本»之用ꎬ又以«量之 法 ꎬ 演义 出«生的成就融会译书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