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翻译规范研究述评
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写作规范及要求
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写作规范及要求
文献综述是对已经发表的学术文献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和评价的一种
学术写作形式。
在撰写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外文翻译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是一些关于外文翻译的写作规范和要求。
1.准确:外文翻译要准确无误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翻译过程中应注意
遵守语法规则、掌握专业术语以及正确理解上下文。
2.逻辑清晰:翻译后的中文句子要符合中文语法和表达习惯,并保持
逻辑上的连贯。
避免使用过于生硬或拗口的句子结构。
3.简洁明了:文献综述注重对已有文献的概括和总结,因此翻译过程
中应力求简洁明了,避免翻译过多的细节和废话。
4.专业术语准确翻译:外文翻译中的专业术语在翻译过程中要保持准
确性。
可以参考已有的专业词典、论文翻译表格等工具来确保专业术语的
正确翻译。
5.文体和语气恰当:根据不同的文献类型和句子语境,选择合适的文
体和语气进行翻译。
可以参考论文综述的写作规范和范例,避免过于口语
化或过于正式的翻译。
在撰写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准确和恰当的外文翻译是非常重要的。
只
有通过准确和规范的翻译,才能保证文献综述的质量和可信度。
因此,应
该注重提升外文翻译的能力并积极学习相关的写作规范和要求。
当代西方翻译规范研究:争议与反思
了该理 论 的发展 本 文分析 了西方 翻译 规 范研 究领 域 中主 要存 在 的一 些争议 . 尝试对 其 中 的一些观 点进 行取
曼斯 、 兰 切斯 特 曼 、 国诺 德 等 西方 学 者 的 观点 . 芬 德
并 尝 试对 他们 的观 点进 行取 舍 和整合
( 翻 译 规 范 的 定 义 一
严谨 性 和适用 性 本文 分 析 了当代 西 方 翻译 规 范研 究领 域 主要存 在 的一些 争议 ,尝试 着对 其 中一 些 观 点进 行取 舍和 整合 .并 且 反思 了造 成争 议 的相 关 因
舍和整 合 . 反思造 成 争议 的相 关 因素 , 对未 来 的翻译 规 范研 究提 出探 索性 展望 。 并
[ 键词 ] 关 翻译 规 范 ; 争议 ; 思 反
『 中图分 类号 ]H 1 . 3 59
[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章 编号 ]1 7 — 6 92 1 )1 0 4 — 6 6 1 6 3 (0 1 — 0 9 0 0
是 在 翻译规 范理 论 学派 内部 .不 同 的翻译 理论 家 也
引 言
是 各执 己见 , 不相 让 ,争 ” 不亦 乐 乎 。不 同 翻译 互 “ 得 理论 家 对规 范 的定 义不 尽 相 同 .规 范 涵盖 的范 围也 差 别很 大 . 翻译 规 范 的分类 更 是众 说 纷纭 此 外 . 翻
的规 范》 书 中指 出规 范是 “ 关 正确 观念 的社会 存 一 有 在 ”] l 1 。巴奇 的定义 简 明扼要 , 至少 传 达两 条信 息 : 、 1 规 范来 自社会 , 、 范事 关正 确 观念 。不 过 . 为语 2规 作 言 学家 , 巴奇 所定 义 的规 范主要 针对 语 言学 领域 当 时 盛 行 的规 定 式 语 言 研 究 方 法 认 为 语 言 的 使 用 非
商务英语翻译国内外研究综述[权威资料]
商务英语翻译国内外研究综述[权威资料] 商务英语翻译国内外研究综述摘要:当前商务英语翻译的需求、规模及内容形式的多样性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已成为国内市场最紧缺的翻译人才。
其研究内容与方法的多元化、理性化和规范化将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国内外;研究综述H315.9 文献标志码:A 1673-291X(2015)16-0312-02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扩大和经济贸易的高速发展,社会对“语言+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商务英语作为ESP的重要分支,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研究。
一、国外研究综述英美等国的应用语言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关于“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简称ESP)的教学理论。
1.ESP的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主要回答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语言本质、学科属性、文体特征等认识论层面的问题。
例如,Strevens指出:在内容和目标有特定学习群体的特殊需要时,ESP不仅包含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而且有明显的专业内涵,是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的结合。
Barber、Tarone和Lackstrom 等学者从文体学、句法学、语用学、体裁分析等角度研究了商务英语的词汇特点、语言特征和文体特征,通过分析语言的宏观结构和实现这些结构的微观语法词汇模式,来研究商务英语翻译的认知结构和建构策略,探索特定商务交际情境下的语言学习。
2.ESP的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主要解决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有关的系列问题,如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语言技能的培训、测量和评估以及教学方法等。
例如,Dudley 主张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以任务为主,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即“为用而学,用中学,学中用”。
它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实践空间,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ouglas指出,特殊目的语言能力由语言知识(语法知识、语篇知识、功能知识和社会语言学知识),策略能力和背景知识(话语领域)构成,因此商务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应从语言知识、策略能力和商务背景知识三方面着手。
商务英语翻译国内外研究综述
商务英语翻译国内外研究综述本文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合性评述,概括了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之处。
通过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总结了商务英语翻译的定义和特点、重要性和意义、研究现状、问题与挑战、研究方法以及成果与不足。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成果,不足。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和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综述商务英语翻译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包括研究方法、成果和不足,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商务英语翻译是将商务领域的语言、文化、惯例等因素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以促进国际贸易和交流。
其特点主要包括专业性、跨文化性和交际性。
专业性指商务英语翻译涉及众多专业领域,如经济、法律、医学等;跨文化性指商务英语翻译需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理解;交际性则指商务英语翻译需要准确、流畅地传递信息,以实现有效的交流。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和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
准确、流畅的商务英语翻译能够提高贸易谈判和合作的成功率,促进双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商务英语翻译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国际市场和竞争对手,为其制定正确的商业策略提供有力支持;商务英语翻译可以推动文化的传播和理解,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友谊和互信。
近年来,商务英语翻译研究得到了广泛。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包括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跨文化交际,语用学等方面。
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语言学和人工智能在商务英语翻译领域的应用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尽管商务英语翻译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商务英语翻译涉及的专业领域众多,对译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差异和惯例习俗也给商务英语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全球化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还面临着口音、方言、技术术语等方面的挑战。
目前,商务英语翻译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
翻译规范及其研究途径
翻译规范及其研究途径翻译规范是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决定了翻译规范的多样性。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语言的转换,还要文化背景的差异,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本文将探讨翻译规范的定义、分类及其研究途径,旨在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一、翻译规范的定义与分类翻译规范是指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这些原则和标准可能涉及到语言、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
根据其性质,翻译规范可分为以下几类:1、语言规范:涉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词汇、语法和句法转换的规范。
这些规范确保了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2、文化规范:涉及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的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尊重和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同时将其融入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
3、社会规范:涉及社会习惯和礼仪的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了解并遵循目标语言的社会习惯和礼仪,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期望。
4、心理规范:涉及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的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分析和把握原文作者和目标读者的心理活动,以确保翻译的有效性和说服力。
二、翻译规范的研究途径要研究翻译规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途径:1、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词汇、语法、句法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与相似之处,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2、语料库研究法:利用语料库资源,对大量的翻译实例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翻译规范和技巧。
3、实证研究法:通过实验和调查等手段,对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揭示翻译规范的实际情况和应用效果。
4、跨学科研究法:将翻译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如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等)进行跨学科研究,深入探讨翻译规范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
三、翻译规范的应用与评估翻译规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包括准备阶段、翻译阶段和审校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翻译规范都发挥着指导作用,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
同时,我们也需要对翻译规范的应用进行评估。
评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准确性评估: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是否避免了歧义和误解?2、流畅性评估:译文是否通顺、易读?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3、文化适应性评估:译文是否适应该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是否保留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4、社会认可度评估:译文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社会的价值观和习惯?是否得到了目标读者的认可?总之,了解并遵循翻译规范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
国外翻译规范研究述评
国外翻译规范研究述评摘要: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的国外翻译规范研究大体上可分为3 个方面: 传统语言学、篇章语言学和翻译研究学派。
前两种规范研究是规定性的, 注重制定一定的语言学规范和文本类型样板; 从翻译研究角度进行的规范研究是描述性的,旨在通过析出和描述规范来揭示翻译的本质和规律。
传统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的翻译规范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而现阶段已经式微; 翻译研究学派的规范研究意义显着,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关键词: 翻译规范; 传统语言学; 篇章语言学; 翻译研究学派Abstract : Since 1950s foreign studies of translation norms have been conducted mainly from three approaches :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textlinguistics ,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Highly prescriptive , the first two approache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formulating linguistic norms orgenre profiles for translators , whereas the third approach , which is largely descriptive , aims at revealing the nature and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by analyzing and describing translation norm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first two approache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ird. Key words : translation norms ;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 text linguistics ; translation studies 什么是规范(norm) ? 如何看待规范? 目前翻译理论领域中的“规范”尚没有普遍接受的定义, 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3 种: (1) 巴切(Bartsch , 1987)认为“规范是正确性观念的社会现实”; (2) 图瑞(Toury , 1980) 把“规范”定义为“对翻译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个范畴, 即某一译语社会里所共享的价值和观念, 如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 什么是适当的, 什么是不适当的, 转化成在特定情况下正确的适当的翻译行为原则”; ( 3) 赫曼斯(Hermans , 1996) 认为“规范是心理和社会实体, 是人们互动交际中重要的构成因素, 属于社会化进程中的一部分。
外文翻译与文献综述模板格式以及要求说明
外文翻译与文献综述模板格式以及要求说明
外文中文翻译格式:
标题:将外文标题翻译成中文,可以在括号内标明外文标题
摘要:将外文摘要翻译成中文,包括问题陈述、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关键词:将外文关键词翻译成中文。
引言:对外文论文引言进行翻译,概述问题的背景、重要性和研究现状。
方法:对外文论文方法部分进行翻译,包括研究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等。
结果:对外文论文结果部分进行翻译,介绍研究结果和统计分析等内容。
讨论:对外文论文讨论部分进行翻译,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
结论:对外文论文结论部分进行翻译,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和意义。
附录:如果外文论文有附录部分,需要进行翻译并按照指定的格式进行排列。
文献综述模板格式:
标题:文献综述标题
引言:对文献综述的背景、目的和方法进行说明。
综述内容:按照时间、主题或方法等进行分类,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可以分段进行描述。
讨论:对综述内容进行解释和评价,概括主要研究成果和趋势。
结论:总结文献综述,概括主要发现和意义。
要求说明:
1.外文中文翻译要准确无误,语句通顺流畅,做到质量高、符合学术
规范。
2.文献综述要选择与所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覆盖面要广,
内容要全面、准确并有独立思考。
4.文献综述要注重整体结构和逻辑连贯性,内容要有层次感,段落间
要过渡自然。
5.外文中文翻译和文献综述要进行查重,确保原文与译文的一致性,
并避免抄袭和剽窃行为。
浅谈规定性翻译研究与描述性翻译研究
浅谈规定性翻译研究与描述性翻译研究【摘要】翻译研究方法是指从事翻译研究所采取的手段、途径和可操作性规则或模式。
本文想介绍描述性研究与规定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以客观描述为主,尽量不予以价值判断。
而规定性研究则以价值判断为主。
【关键词】翻译;规定性翻译研究;描述性翻译研究一、规定性翻译研究概述“规定”一词在《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大词典》中的定义,“是定下规则或给出明确指令”。
“描述”一词的定义是“与批判、评价、理论、规范、规定、情绪化、先验、分析等词相对。
”因此我们可想而知规定与描述是一对彼此对立,相伴相生的概念。
中国传统的译论遵循着“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样的翻译标准道路在发展。
[[1]]那么规定性翻译研究在《翻译学词典》中的定义如下:“规范性的翻译研究途径,或者说,那些制定标准、规定在特定文化下该如何译为佳的翻译研究。
”而在国内的定义是“规范性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
”[[2]]规定性翻译研究有以下特征:1、以原语或源文本为中心,它主要的目的是指导翻译实践,为翻译实践及评估设定普遍标准。
在传统的规定性翻译研究中,翻译实践及评估的标准主要来自原文。
比如西塞罗、圣哲罗姆、泰特勒,他们都坚持以原语为中心的原则,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中,更是每一条都以源文本为标准:要完全复写原作的思想、风格笔调与原作性质相同、与原作同样流畅。
[[3]]中国传统的译论“案本”、“求信”、“神似”、“化境”都是在追求与原作的某种程度、或某一方面的“等”或“似”。
它们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以源语文本为导向。
第二个显著的特征是仅把翻译视作语言文字间的转换,忽视“文化这个大语境”,即使提到了文化,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提出具体的翻译技巧。
[[4]]换而言之,在传统的规定性翻译研究中,译者往往通过译语和源语两种语言的系统来对比和探讨翻译技巧和翻译艺术。
第三个特征是“源自‘纯粹的臆想’”或者其它更‘基础的学科’框架下所做出的理论及描述性研究成果。
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述评
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述评词汇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兴分支,主要词汇在特定语境下的意义和用法。
近年来,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对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进行述评,旨在梳理其主要研究成果、现状、重点问题、应用前景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在近几十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研究人员通过对实际语言的观察和描写,深入探讨词汇在语境中的动态意义和用法。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的语义特征;2)语境对词汇意义的影响;3)词汇意义的动态构建;4)词汇语用与文化因素的关系。
在这些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语料库分析、实验方法、个案研究等。
语料库分析通过大量真实语言数据,揭示词汇在语境中的分布和意义。
实验方法则通过观察和测量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变化,分析语境对词汇意义的影响。
个案研究则深入探讨特定词汇在特定语境下的意义和用法。
尽管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对非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研究相对较少。
这可能导致研究人员对词汇语用学的理解存在文化局限性。
现有研究方法较为零散,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指导。
这可能导致不同研究之间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
现有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方面尚显不足,尤其在语言教学、语言习得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应用仍需进一步探讨。
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语言教学中,词汇语用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词汇的动态意义和用法,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在语言习得中,词汇语用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词汇,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在文学创作中,词汇语用学可以帮助作家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仍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增加对非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研究,提高研究的跨文化代表性;2)构建统一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指导,增强研究的可比性和可靠性;3)加强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方面的探索,提高词汇语用学对语言教学、语言习得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指导作用;4)新兴技术,如自然语言处理和等,将其与词汇语用学相结合,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国外基于语料库翻译研究述评_赵晴
国外基于语料库翻译研究述评赵 晴(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已成为翻译研究领域中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在理论、描写和应用等层面对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回顾国外语料库翻译研究概况,分析基于语料库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以及语料库在翻译教学和机器翻译等领域的应用成果。
目的是使读者对语料库翻译研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更好地拓展我国翻译研究的新视野。
关键词:语料库; 翻译研究; 翻译教学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08)03-0100-05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于语料库的各项研究发展迅猛。
语料库广泛应用于对比语言学、辞典编纂、二语习得、计算机语言学、法律语言学、文学研究和批评语言学等学科,使它们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上都有重大改变。
语料库的建立和研究极大地拓宽了描述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视野,特别是在翻译研究领域,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为认识、研究和教授翻译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可以说利用语料库进行翻译研究是新时期翻译学研究的有力手段。
M ona Baker(1993)是第一个倡导把语料库应用于探究翻译现象的学者,开辟了以语料库方法展开的翻译研究。
她从语料库语言学获得灵感,并借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翻译问题展开另类调查,即广泛收集真实存在的翻译材料,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建立大型资料库,挑选出各种资料样本进行分析,以此来描述翻译的真实面目和性质,揭示可能存在于翻译中的规律,并为翻译操作提供范式。
M ona Baker(1993:243)预言,随着语料库方法论的完善,原语文本和翻译文本语料库的使用,必将让翻译研究者揭开 翻译文本作为沟通活动媒介的本质 。
从那时开始,语料库被广泛应用于翻译研究的诸多领域,比如:Baker (1995,1996),K enny(1998)和L aviosa(1998)用语料库研究翻译文本的特点;Ebe li ng(1998)和M a ia(1997)用翻译语料库研究语言之间的异同;Bowber(1998,2000)和Z anettin et al(2003)指出语料库可以作为帮助翻译和查找术语的资源库。
外文翻译及文献综述规范与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原文)Electrode layout of ZnO pyroelectric sensorsAbstractIn the present study, an electrode layout of pyroelectric sensors is developed to improve electric signals. Voltage responsivity is a main target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pyroelectric sensors. A partially covered, top electrode has been proven to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voltage responsivity of pyroelectric sensors. I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proposed electrode layout with an array type in ZnO pyroelectric sensors possessed higher voltage signals, about 3.6 times that of a fully covered type, and about 2 times that of a partially covered type. Moreover, a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used to explore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 rate in ZnO pyroelectric sensors for both the fully covered and the partially covered electrodes. I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the partially covered electrode can indeed improve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 rate in the ZnO layer.Keywords: MEMS; Pyroelectric; Sensor; ZnO1. IntroductionMultilayer pyroelectric sensor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used in many applications, such as pollution monitoring, hot image detectors, intruder alarms, and gas analysis. They possess many advantages including non-cooled detection, room-temperature operation, lower system costs, fast speeds, port-ability, having a wide spectral response with high sensitivity and being integrable with on-chip circuitry [1-3]. The conventional pyroelectric sensors are comprised of a pyroelectriclayer sandwiched between top and bottom electrodes. The topside is exposed to a heat source. The dynamic response currentof pyroelectric sensors is proportional to the temperaturevariation rate of pyroelectric layers [1]. A higher temperaturevariation rate in the pyroelectric layer leads to a higher response current for the pyroelectric sensors. A partially covered,top electrode has been proven to result in a higher responsivity than that of a fully covered electrode because it opens windows for the ZnO layer to directly come into contact with theheat source [4]. Therefore, the electrode layou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yroelectric sensors. This concept has been expanded to etch a three-dimensional pattern on the respon- sive element of LiTaO3; lateral temperature gradients will beinduced on the sidewall of responsive elements under homogenous irradiation. Therefore,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 rates of responsive elements increases, which can increase the voltage responsivity of pyroelectric sensors [5].ZnO is a unique material because it possesses various prop-erties like semiconductivity, piezoelectricity, and pyroelectricity. Wide band-gap wurtzite phase ZnO has attracted attentiondue to its versatility in many promising applications, such as blue and ultraviolet light emitters, transparent conductors,solar cell windows, gas sensors, photovoltaic devices, pyroelectric imaging sensors, surface acoustic wave (SAW) devices and film bulk acoustic resonators (FBAR). ZnO films have been synthesized by numerous methods, such as metal 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molecular beam epitaxy, magnetron sputtering, pulsed laser deposition,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spray pyrolysis, the filtered cathodic vacuum arctechnique, and the sol-gel process. The quality of ZnO films obtained by these methods depends on the growth methods and conditions. Thus, preferential orientation of ZnO films depends on growth conditions. The most densely packed and thermodynamically favorable growth orientation in a ZnO wurtzite structure is the one with the c-axis perpendicular to a substrate. ZnO films, with the c-axis normal to the substrate, are preferred in many applications, such as ZnO pyroelectric devices [4, 6] and film bulk acoustic resonators [7]. The pyroelectricity of ZnO is attributable to non-centro-symmetrical crystals and has a specific polar axis along the direction of spontaneous polarization [1, 2]. Given that ZnO is subjected to temperature variations, its internal polarization will produce an electric field. ZnO films are usually deposited by RF sputtering. The properties of ZnO are affected by sputtering conditions such as the composition of mixed process gases, working注意:英文翻译标题格式: Times New Roman-四号-加粗;英文正文: Times New Roman-五号-单倍行距。
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写作规范及要求
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写作规范及要求文献综述是对一定范围内已有文献的综合评述和总结,旨在回答特定研究问题、揭示研究现状、批判前人工作或发展新的研究方向等。
以下是文献综述和外文中文翻译的写作规范及要求:文献综述写作规范及要求:1.选择适当的文献范围:确定综述的主题和范围,选择与主题相关的高质量文献。
2.搜集文献:利用数据库、图书馆和互联网等途径,广泛搜集相关文献。
3.文献筛选:根据综述的目标和问题,筛选出与主题相关、有代表性的文献。
一般建议引用近几年的研究,但也可以引用经典文献。
4.综述结构:按照逻辑顺序,将文献分类、总结和评价。
一般包括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等部分。
5.文章结构和语言:注意文章结构的连贯性和条理性,使用准确的科技词汇和语言,注意段落和句子的清晰性。
6.学术文献引用格式:按照学术规范,使用适当的引用格式,如APA、MLA等。
外文中文翻译写作规范及要求:1.翻译准确:理解原文意思,确保准确翻译每个词和句子。
2.语言流畅:在保证准确性的基础上,使译文语句通顺、流畅,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3.词汇选择:选择恰当的词汇,尽量避免直译和生硬的译文,注意上下文的语境和词语的用法。
4.文化转换:针对涉及特定文化细节的部分,进行文化适应和转换,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5.段落和结构:保持原文段落和结构的清晰,正确表达文章的逻辑和条理。
6.校对和修改:仔细校对翻译的准确性、语句的通顺性和表达的准确性,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7.注明出处:在译文中注明原文的出处,并按照学术规范进行引用。
以上是文献综述和外文中文翻译的一般写作规范和要求,具体可以根据不同学科领域和学术期刊的要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外文翻译及文献综述规范与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原文)English Translation Title (外文原文标题)English Translation is a good work. English Translation is a good work. English Translation is a good work. English Translation is a good work. English Translation is a good work. English Translation is a good work. ……………………………………………………………………………………………………………………………………………………………………………………………………………………………………………………………………………………………………………注意:英文翻译标题格式: Times New Roman-四号-加粗;英文正文: Times New Roman-五号-单倍行距。
From: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译文)外文译文标题英文翻译是个好工作。
英文翻译是个好工作。
英文翻译是个好工作。
英文翻译是个好工作。
英文翻译是个好工作。
英文翻译是个好工作。
英文翻译是个好工作。
英文翻译是个好工作。
英文翻译是个好工作。
英文翻译是个好工作。
英文翻译是个好工作。
英文翻译是个好工作。
英文翻译是个好工作。
…………………………………………………………………………………………………………………………………………………………注意:中文译文标题格式:宋体-三号-加粗;正文格式:宋体-五号-行距:1.25倍行距。
(1)翻译的资料必须与毕业设计有关(2)翻译后至少有2000汉字(3)文字简练、准确(特别注意术语)、流畅出处:关于××××××研究——文献综述湖州师范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信息与工程系)060833 张三摘要:本文归纳了…和…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分析了…及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翻译规范化的应用研究
翻译规范化的应用研究翻译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翻译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然而,由于翻译涉及到文化、语言、社会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在实践中会出现各种问题。
因此,翻译规范化的应用研究成为了当前翻译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翻译规范化是指制定简单明晰的翻译规则,以使翻译过程中得出的翻译结果更加准确、规范。
此类规范可以是国际标准,也可以是一个公司或组织内部设立的规章制度。
翻译规范化的应用旨在解决翻译中常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歧义、翻译不当、表达不准确等。
翻译规范化的核心是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同时又不能失去原文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在实践中,翻译规范化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一、翻译流程规范化翻译流程规范化是指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根据翻译任务的性质与要求,确定翻译所需的各项工作内容、流程、标准与质量评估等各项规定和实施细则,以达到优化翻译品质、提高效率的目的。
通过规范化翻译流程,可以提高翻译的质量、效率和一致性,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更加清晰的指引,同时也方便对翻译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
二、翻译记忆库规范化翻译记忆库是指将已经翻译好的内容存储在数据库中,当遇到类似内容需要翻译时,可以从数据库中读取之前的翻译结果,然后通过适当的修订或修改,快速地得到新的翻译结果。
因此,翻译记忆库是提高翻译效率和一致性的重要工具。
通过规范化翻译记忆库,可以避免不同的翻译工作者对同一翻译内容得出不同的翻译结果,降低翻译质量的不确定性。
三、翻译术语库规范化翻译术语库是指译员在进行翻译时所需要的术语和专业词汇的列表,包括名称、定义、翻译以及其他有关信息。
通过规范化翻译术语库,可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特别是在技术和专业术语的翻译方面。
四、翻译质量评估规范化翻译质量评估规范化是指通过制定统一的翻译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法,对翻译质量进行科学、客观、及时、有效评测的一种规范化管理措施。
在实际翻译工作中,评估翻译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及时发现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修正,同时也提高了翻译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翻译规范性问题研究
翻译规范性问题研究翻译作为人类语言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翻译需要准确地传递原文的信息,同时保持原意的完整性,对翻译人员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素养有极高的要求。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差异,翻译过程中的规范性问题备受关注。
翻译规范性问题主要包括翻译的译名、用语、语法、标点等方面。
这些问题在不同的翻译场合和语言组合中表现得各不相同,需要进行详细地分析和研究。
首先,翻译的译名问题是研究热点之一。
在翻译中,常常会涉及到人名、地名、机构名等专有名词的翻译。
这些名称的翻译涉及到多种因素,如音译、意译、历史文化背景等。
在国际翻译中,比如翻译专业文献,往往会出现同一名称在不同语言中的多种译名,从而影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因此,翻译译名的规范化问题是需要予以重视和研究的。
其次,用语问题是翻译规范性问题中比较核心的方面。
当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翻译时需要寻找类似或等效的表达方式,以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在用语方面,翻译所面临的问题包括词义准确性、语气适当性、贴切性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基于对原文和译文的深入理解,再结合自身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知识做出合适的决策。
一个好的翻译应该是完整、精准、准确的,严谨的用词不能有偏差。
此外,语法问题也是翻译规范性问题中的重要方面。
语法是语言的基础和核心,它决定了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在翻译时,语法错误可能会改变原文的含义,导致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产生偏差。
因此,在翻译中需要特别注意语法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同时,还需要对原文的语法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原文的意思。
最后,标点问题也是翻译规范性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标点符号在语言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表达语气、强调语意、分割长句等。
在翻译过程中,标点的使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语气。
如果对标点使用不当,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都会受到影响。
总之,翻译规范性问题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翻译的核心和基础。
赫曼斯翻译规范理论评述
收稿日期:2017-05-12作者简介:李天普(1972-),男,黑龙江绥化人,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和实践。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英汉语料的翻译规范理论研究”(14E090)。
赫曼斯翻译规范理论评述摘要:赫曼斯翻译规范理论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翻译规范源于社会学,突出价值取向及其权力关系。
翻译从传统的绝对忠实原文到对翻译的操控,就是研究译文在语言和文化上与原文的差异,也就是求异。
各文化各时期对翻译之所以有不同的看法和期待,是因为不同的翻译规范在起作用。
赫曼斯的翻译规范理论也开启了翻译描述性研究和翻译多元化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赫曼斯;规范;对等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7)11-0091-03(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李天普∗∗∗第37卷第11期绥化学院学报2017年11月Vol.37No.11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Nov.2017西奥赫曼斯(Theo Hermans )是英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
他对文学翻译的规律、目的文学对翻译的制约、文学翻译对目的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翻译与规范的关系进行了多年的探讨研究。
他认为翻译是多元化的产物,研究应该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
对于译者来说需要合适的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
它具有启示和认知价值,因而可以指导我们搜集、整理和解释数据资料。
同时翻译理论也会对翻译领域中出现的新现象起到解释的作用。
长期以来,翻译的研究方法一直都是规约性的,最早提出关于“翻译规范”的翻译家是图里。
“规范”是随着翻译理论的研究而出现的新概念,它标志着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赫曼斯认为翻译科学的研究方向应该是描述性和系统性的;应该重目标和功能;应该研究影响译文产生和接受的规范和限制;研究翻译文本和其他文本之间处理的关系;研究翻译在某一特定文学中的体味和作用;研究在不同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译者的地位和作用。
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语言规范化分析
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语言规范化分析
在文学翻译中,语言规范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语言规范化指的是将原作中的语言表达转换为目标语言中符合语法、语义、语用等规范的表达方式,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本文将以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为例,探讨语言规范化在翻译中的应用。
首先,语言规范化在翻译中要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语言背景和文化差异。
原作中的语言表达可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这些在目标语言读者中可能不易理解。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语言背景和文化差异,做出相应的转化和调整。
例如,在英译汉的翻译中,要考虑到中国读者对英国文化和历史了解的程度,采用适当的译语和比喻,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其次,语言规范化也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音、语法以及语用规范,因此在翻译中需要做出相应的转化,以使译作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规范。
例如,在汉译英的翻译中,要注意英语中词序灵活和动词时态的变化,同时,还要注意在英语中使用适当的连接词和连词来连接句子和段落,以保证文章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最后,语言规范化还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口语化和文化化的趋势。
当前,在翻译中,越来越强调口语化和文化化,以使译作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实际使用。
例如,在英译汉的翻译中,可以采用更加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原作中的语言表达,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品。
总之,语言规范化在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翻译中,要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语言背景和文化差异,采用适当的语言规范和风格,以使译作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实际使用,并且能够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涵和风格。
当代西方翻译规范研究的发展与特点
6当代西方翻译规范研究的发展与特点仝亚辉(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河南洛阳 471003)摘 要:从以色列的吉迪恩图里第一个进行系统的翻译规范研究开始,当代西方的翻译规范研究方兴未艾,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趋势。
本文从翻译规范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规范研究的方法、研究规范的出发点、规范研究的范围、对规范研究的分类以及对翻译等值问题的讨论等几方面,探讨西方翻译规范研究的特点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西方;翻译规范;发展特点;预期前景[中图分类号] H 31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6539(2009)02-0061-06Analysis of Contem por ary St udies on Tr anslation Nor ms in t he WestTong Y ahui(Engl i sh D epar t m ent ,PLA For ei gn Languages U ni ver si t y ,Luoyang471003,C hi na )A b st ract :T h e st u d y o n tran slation n orm s in th e w estern w o rl d h as m ad e trem end o us p r o g r ess aft er its fir st in tr o d ucti o n by G id eon To u r yin the 1970s in certain asp ects :th eo retical bases,startin g p o in t o f research ,resear ch m etho d s,the sco p e o f st u d y ,et c.T h is h as had g reat im p act on t r ansl at i on st udi es i n C hi na.K ey w ords :w est er n w or l d ;t r ansl at i on nor m s ;char act er i st i cs ;pr ospect s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翻译规范研究述评摘要: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的国外翻译规范研究大体上可分为3 个方面: 传统语言学、篇章语言学和翻译研究学派。
前两种规范研究是规定性的, 注重制定一定的语言学规范和文本类型样板; 从翻译研究角度进行的规范研究是描述性的,旨在通过析出和描述规范来揭示翻译的本质和规律。
传统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的翻译规范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而现阶段已经式微; 翻译研究学派的规范研究意义显着,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关键词: 翻译规范; 传统语言学; 篇章语言学; 翻译研究学派Abstract : Since 1950s foreign studies of translation norms have been conducted mainly from three approaches :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textlinguistics ,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Highly prescriptive , the first two approache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formulating linguistic norms orgenre profiles for translators , whereas the third approach , which is largely descriptive , aims at revealing the nature and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by analyzing and describing translation norm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first two approache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ird. Key words : translation norms ;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 text linguistics ; translation studies 什么是规范(norm) ? 如何看待规范? 目前翻译理论领域中的“规范”尚没有普遍接受的定义, 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3 种: (1) 巴切(Bartsch , 1987)认为“规范是正确性观念的社会现实”; (2) 图瑞(Toury , 1980) 把“规范”定义为“对翻译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个范畴, 即某一译语社会里所共享的价值和观念, 如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 什么是适当的, 什么是不适当的, 转化成在特定情况下正确的适当的翻译行为原则”; ( 3) 赫曼斯(Hermans , 1996) 认为“规范是心理和社会实体, 是人们互动交际中重要的构成因素, 属于社会化进程中的一部分。
从广义上讲, 规范涵盖常规与法令之间的全部领域。
”本文综合以上3 种定义, 采取“规范”一词的广义定义, 把法令、规则和常规统统纳入到“规范”的范畴之内。
第一个把“规范” (norm) 概念引入翻译研究领域的是吉瑞·列维(Jiri Levy) , 他于1963 年把“规范”与翻译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Toury , 1999) 然而,对翻译规范的研究此前早已开始, 只不过人们当时并未使用“规范”一词, 而使用的是“规则”(rule) 。
综观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的国外翻译规范研究, 大致可分为3 个方面: (1) 从传统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规范; (2) 从篇章语言学角度研究规范;(3) 从翻译研究角度探讨规范。
1. 从传统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规范20 世纪后半叶, 随着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发展, 对翻译较有系统的研究开始了。
翻译研究被认为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语言学派典型的代表人物卡特福德(Catford , 1965) 把翻译界定为: 用一种语言(译语) 中相等值的文本材料来替代另一种语言(原语) 。
原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异归因于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
翻译的任务是找出两种语言在内容、风格、效果等方面完全一致之处。
语言学派对具体的语言现象做比较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都建立在对两种语言中被视为正确的语言单位和语法结构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
他们往往从原语中的具体结构和现象出发, 找出相对应的翻译方法, 用来指导译者。
在这方面很有影响的有: 前苏联译论者创立的翻译转换法、法国人维纳(Vinay) 和达尔贝勒纳(Darbelnet) 1958 年提出的7 种翻译方法, 以及英国人纽马克(Newmark , 1988) 总结的翻译的十多个步骤, 等等。
在西方翻译理论界, 最早且较为系统地提出翻译理论研究应属于语言学范围的, 是前苏联的费道罗夫。
他早在1953 年就明确指出翻译的过程是使用语言的过程, 因此在翻译中, 语言问题应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
在费达罗夫之后, 前苏联译论界开始注重语言比较研究, 列茨克尔等一批译论者总结出一整套翻译转换法———操作规范, 包括词汇转换法、语法转换法和修辞转换法。
法国人维纳和达尔贝勒纳受费道罗夫影响, 在1958 年出版了着作《法英比较修辞》。
他们认为必须把翻译列入语言学的范围, 提出“翻译是一个真正的学科, 具有自身特殊的技巧和问题,”值得在语言学分析手段的启示下进行系统研究。
他们列举了7 种翻译方法: 意译法、借词译法、直译、换位译法、调整译法、等值译法和归化法。
(许钧、袁筱一, 1998)纽马克在他的《翻译教程》(1988) 一书中提出了十多种翻译步骤, 如直译、借词译法( trans2ference) 、文化等值(cultural equivalent) 等等。
他所谓的“翻译步骤”实际上是翻译句子或更小的语言单位的方法。
这些语言学派的学者一方面关注原语和目标语的语言规范, 也即如何按照特定的规则和规范来产生正确的译本, 另一方面, 他们又进行语言比较研究, 发现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总结了一套翻译规则让译者去遵守。
这种研究是规定性的, 而不是描述性的。
此种研究存在缺陷, 因为它侧重研究语言差异问题, 忽略了翻译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关联。
翻译不单单是语法形式的翻译,而且具有特定的交际功能。
按照语言系统的规则选择的目标语形式可能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译本一定能实现它在译语文化或语境下的交际功能。
这种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规范的局限性, 促使翻译规范的篇章语言学研究应运而生。
2. 从篇章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规范20 世纪70 年代, 伴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兴起,翻译研究得到了发展。
篇章语言学将文本界定为交际的基本范围和研究的主要目标。
对翻译来说, 这意味着文本被视为翻译的基本单位, 翻译不再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 而是重新建构文本。
所以翻译的重心转向了产生文本。
原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字句结构上, 而且还反映在超越句子的规律上。
规范研究的篇章语言学派代表人物首推德国人诺伊贝特(Neubert) , 他把翻译定义为“原语文本导致的译语文本的生产”。
(Schaffner , 1999) 他认为, 翻译的基本单位是文本, 译者首先应把握整个文本的宏大陈述, 然后将文本划分为较小的单个的可转换的语义单位。
他主张文本层次上的对等。
为了达到文本对等, 译本必须做到“真正的连贯”。
他强调,“真正的连贯”是翻译较大篇幅的文本应遵循的规范。
(Gentzler , 1993)不少译论者把文本按不同的规律分成不同的类型。
赖斯(Reiss) 将文本划分为3 种类型: 信息文本(着重于内容和信息) 、形式文本(着重于语言形式) 和呼吁文本(着重于对读者发出呼吁) 。
翻译主要是受原文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某种功能的制约。
纽马克(1988) 则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 将文本分为表达功能( expressive function) 、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 和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 ,其文本类型的划分法与赖斯颇为相似。
在此基础之上, 译论者们企图通过对原语和目的语系统的比较和描述建立文本类型的样板( prototype 或genreprofile) 。
不同文本类型样板要求不同的翻译方法与之相适应。
例如, 纽马克主张, 在以表达功能为主的文本中, 作者独特的语言形式和内容应视为同等重要, 翻译方法应以语义翻译( semantic translation)为主; 翻译以信息功能为主的文本和以呼唤功能为主的文本, 宜主要采用交际翻译( communicativetranslation) 的方法。
这些样板是根据目标语规范重建而成的原语文本模式。
翻译规范在这里主要体现在如何按照目标语规范来产生某一文本类型的样板, 它也涉及到某种特定文本对另一种特定文本的替代。
文本类型样板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中的作用我们认为是有限的。
一方面, 并非所有的类型都是高度规约化的,将文本简单地划分成若干类型就显得有些不切实际; 另一方面, 许多文本都包含不变和可变因素。
语篇语言学的翻译研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 而面对诸多可变因素, 文本类型样板却给人以过于死板之感。
以上两种研究从根本上说都还是规定性的。
规定译者必须遵守一定的语言或文本类型样板规范,其核心是寻求原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之间的对等。
3. 从翻译研究的角度探讨规范20 世纪70 年代后期, “翻译研究学派”在以色列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兴起。
该学派学者主要研究译本产生的文化背景, 以及译本对目标语文化中的文学规范和文化规范所产生的影响。
其中探讨翻译规范理论的代表人物有以色列的图瑞、英国的赫曼斯(Hermans) 和芬兰的切斯特曼(Chesterman) 等。
第一个从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的角度系统地研究翻译规范的是图瑞, 此后许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做了探讨。
图瑞第一次明确指出: 翻译是受规范制约的行为。
他认为规范在翻译行为和翻译过程中处于中心的地位。
他就翻译规范的性质、种类、特征和重建规范的途径都做了深入探讨。
图瑞认为, 翻译是一种社会行为, 翻译规范是内在化了的规则, 体现某一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对行为的制约。
翻译过程中的所有决策主要是受规范的支配。
翻译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译者们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篇章传统规范之间取舍的产物。
(Toury , 1995) 他区分了3 种翻译规范: 初级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
翻译规范具有两大内在特征: 1) 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2) 不稳定性。
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是指一种规范不必要也不可能在同一社会的不同行业或跨越不同文化而得到相同程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