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_兼谈_翻译学_的学科性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3月第23卷 第2期中 国 翻 译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March, 2002Vol. 23 No. 2

收稿日期:2001-05-20

当 代 西 方 的 翻 译 学 研 究

——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

潘文国

 (华东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系, 上海 200062)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

(接上期)

音乐(原文)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其中要求汉字字符与英语音节一一对应是为了保持原歌的演唱速率;译文用词的虚实要与音乐的轻重相应;句读一致的关键在于译文语气的连续或停顿不能与乐句相悖,而不是要求译文与原文在标点符号方面保持形式上的绝对一致;字调与音乐走向相协调的本质是使译文不至于因为字音的高低被音乐改变而使人费解或误解。译文既要适合听,又要适合唱,所以在高音音符下尽可能配上开口元音字。还要在可能的情况下根据音乐风格为译文选择合适的韵。

薛范(1997:171)把他译歌的经验概括为“统摄原意,另铸新词”。的确,鉴于歌词受音乐约束的特点,译者必须在贯通原文的前提下着手翻译,除了借鉴其它文本的翻译经验以外,要综合考虑、灵活运用上面讨论的几个原则,反复琢磨,试验译文的演唱效果,直至译文与音乐配合默契,从而最大限度地在译语听众中再现原作的风貌。

注:

①翻译歌曲很多,因为本文讨论的是英汉翻译,所以讨论范围限于英语歌曲。

②文中所列歌曲,都是根据歌谱把汉字与英文音节相对应地标注的。在乐谱可以略去的情况下,略去了乐谱。③文中所举例子,除“Edelweiss”是全面讨论以外,其余无论褒贬仅限于被引用的部分和所分析的一个方面。④

未注出处的歌曲系从网上下载。

①② 小节线“|”是作者根据歌谱在英文的对应位置上标注的。

参 考 文 献

[1]本社.美国歌曲选[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2]方竹.美丽的白莲——曾宪瑞作词歌曲选[C].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3]何卓.世界金曲200首[C].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4]廖明涛.英文抒情歌曲赏析[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5]鲁允中.韵辙常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6]孙慧双.歌剧翻译与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7]陶辛.圣诞名歌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8]许讲真.语言与歌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9]薛范.爱情歌曲选粹[C].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10]杨波.英文经典歌曲精选[C].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11]杨瑞庆.歌曲创作90题[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12]

张永年,周启德,何瑞镛.英语歌曲选[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李程, 上海交通大学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 英汉翻译

[作者电子信箱] wrenli@263.net

当代翻译学流派面面观

 香港学者的新著中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分类只是个粗线条的勾勒,对当代新理论的不同观点未能细分。作为补充,我们的想法是先按学科意识的自觉与否分为传统、现代、当代三大类,其次对“翻译研究派”的不同观点进行细分,然后再对这一学派以外的重要学者进行介绍。霍姆斯及赞同他主张的一批学者一度被称作“翻译研究学派”(Gentzler,1993),而后来“Translation Studies”事实上又成了国外对整个“翻译学”的正式称呼,这就造成了一些混乱。特别是,这一派的学者在理论研究深入的过程中,观点逐渐分化,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再用一个名称去称呼也显得过于笼统。同时与其他使用“Translation Studies”一词、但在基本观点上与之完全不同的学派也不易区别开来。新的提法“描写-系统学派”(Hermans,1999),也还未能全部概括该派学者的研究特色。据赫曼斯的介绍,这一派的基本观点形成于六十年代,发展于七十年代,于八十年代才广为人知,九十年代则为巩固、扩展与更新期。这一学派人所共知的奠基者当然是霍姆斯,其实当时与他持有同一观点、经常在一起交流的还有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些学者如列维(JiríLevy)、波波维奇(Anton Popovic)与米柯(FrantisekMiko)等,只是他们因为早逝而很早“退出”了。以后常在

一起交流的有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Itamer Even-Zohar)和图

里,及比利时学者兰姆勃特、 布罗依克(Raymond van denBroeck)和勒弗维尔(他后来去了美国,也把影响带到了美国)。后来,通过几次小型学术会议,这一学派的成员又扩大到英国的巴斯奈特和赫曼斯、比利时学者杜尔斯特(Lieven D’hurst)、韩国学者Theresa Hyun等人。形成了这一学派的中坚,也是

推动翻译学在全世界确立的功臣。由于这一原因,这一学派还曾赢得过“低地国家学派”、“洛文-特拉维夫轴心”(因为几次会议先后在比利时的洛文大学和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大学举行)、“操纵学派”(1985年赫曼斯主编的论文集《论对文学的操纵》出版,在国际译界产生极大的影响,被看作这一学派的宣言书)、“多元系统学派”(埃文-佐哈尔的主要主张)、“描写翻译学派”(图里的主要主张)等美名,其实指的都是同一批人。最后,这一支队伍又扩大到观点接近的一批学者,如德国的凡尔米埃(Hans Vermeer)、瑙伯特、斯奈尔-杭贝(Marry

Snell-Hornby),加拿大的贾尔(Daniel Gile)、品姆(AntonyPym),和美国的文努蒂等。下面我们先介绍霍姆斯的贡献,再按各人特色命名、介绍当代一些主要翻译学流派。

霍姆斯是美籍荷兰学者,英—荷诗歌的杰出翻译家,长期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工作,1986年去世。他的主要论文都收在他去世后人们为他编的集子《文学翻译和翻译学论文集》

(1988)里,文章不多,但确实非常精彩。例如他谈到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