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含点评)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教材解析】这首诗选自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古诗三首》里的第二首, 此诗放在中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呈上, 体现在这首诗前两句的写景, 与《从军行》中的前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启下, 则体现在本诗所表达的对人民深受苦难经历的折磨的同情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的迫切愿望的情感, 与下一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表达的收复失地后喜悦的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
此时的陆游已经罢归山阴故里, 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 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
这节课在本教材的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仞、岳”等4个生字,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重点)2.抓住关键字词、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想象画面,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难点)3.通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方法】教法: 示范朗读法、引导启发法、自主探究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 : 自主探究法和朗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 明确目标1.谈话导入, 引出课题(出示课题)师: 我们五年级上册学过陆游的绝笔诗《示儿》, 它寥寥数语将大诗人陆游至死不渝、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的淋漓尽致,今天,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陆游, 走进他的爱国主义诗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理解课题, 指导朗读(出示课件)秋夜: 就是秋天的夜晚。
晓: 是天亮的意思。
篱门: 就是用竹子或者是木条做成的简陋的门。
迎凉: 出门就感到了一阵凉爽。
(古诗拓展: 带“晓”和“篱”字的古诗, 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诗词体系, 加强积累。
)(题目意思:秋夜后的黎明, 推开篱笆门感到一丝凉意, 心中有感, 作诗抒怀)依据意思划分节奏, 齐读课题, 指导学生将课题读通、读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设计 教案5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
诗歌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和无法返乡的无奈与愁绪。
在这首诗中,陆游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他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了解诗歌的大意;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通过诵读、品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的意境和韵味;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本诗的艺术特色。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的意境和韵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激趣导入(1)教师播放一段秋天的风景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这个季节有什么特点?让你想起了哪句诗?”(秋天的萧瑟、凄凉,让学生想起诗句“秋风萧瑟天气凉”)(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就是宋代诗人陆游在秋天创作的,表达了他的情感和思考。
”2. 作者简介教师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重点强调他的爱国情怀和对故国的思念。
通过介绍陆游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他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纠正字音,感受节奏。
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跟读,进一步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
(2)结合注释,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生字词及语义上的困难。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自学情况。
4. 细读课文,品读感悟(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思考后回答:“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育教学教学设计(带内容)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育教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掌握《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语言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2.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自然的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情感表达。
•难点:理解诗歌中隐含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教师备课:熟悉课文内容,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本诗歌,准备朗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导入秋天的氛围,引起学生对秋天的好奇和向往。
2. 学习课文(10分钟)1.教师朗读课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学生跟读,理解诗歌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沟通(15分钟)1.学生展示对秋天的感受,可以通过绘画、写诗等方式表达。
2.学生交流彼此的作品,分享感受。
4. 深化理解(15分钟)1.学生学习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对诗歌意境的营造作用。
5. 表达与展示(10分钟)1.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朗诵或表演。
2.教师评价学生表达的情感和准确度。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堂课的收获,强调秋天的美好和诗歌的力量。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诗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赏析。
2.写一篇文章,描述自己每年秋天最喜欢的时刻。
六、板书内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情感表达•诗歌韵律与修辞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情感和对诗歌的理解,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诗歌背后的意义,加强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以上是针对诗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教育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优秀教学设计1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优秀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作者在秋夜将晓时走出篱笆门迎凉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
本课的教学设计将以课文内容为基础,通过深入分析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在情感体验和语文素养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提升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课文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感悟课文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讨论法,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情感共鸣,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课文原文、图片、动画等。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朗读录音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秋夜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秋夜的美景,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与反思【第1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一、教学目标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地朗读、背诵。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播放黄河、华山的,请同学们谈谈看了之后的感受。
(雄伟、壮观……)身为中国人,你感到?(民族自豪感)2.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3.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4.全班齐读古诗(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随机指导理解“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的虚指写法。
4.疏通诗义后追问:①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②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③哀声遍野,生灵涂炭。
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④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5.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
①“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
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②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背诵陆游《示儿》,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③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1.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在讨论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在案例研究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案例,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项目导向学习中,教师应监控学生的进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5.教学评价的实施: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五年级二班
3.授课时间:2023年5月15日
4.教学时数: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实验:通过实验展示诗句中的科学原理,如“秋夜”中的天文现象。
-游戏:设计相关的诗词游戏,如诗句接龙,增加课堂趣味性。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 PPT: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内容、关键字词和诗人背景。
-视频:播放相关的诗歌朗诵视频,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进行词汇分析和背景资料的查询。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一诗篇的基本内容、意境的把握和诗人情感的体会。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第【1】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结合书下注释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一单元爱国诗的第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谁来解释一下题目。
请学生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
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给一分钟让学生识记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识记“岳和摩”两个字。
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古诗二、探究新知(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古诗。
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二)小组汇报诗意。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汇报并进行评价。
(三)教师引导学生具体理解诗意和其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第1句。
“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
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该,向东流入大海理解第2句。
“五千仞”也是虚指。
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
学生拭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可以通过大声读,小声读,闭上眼睛想象读,带着动作读来充分体会祖国河山的壮美,陆游那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于了。
理解第4句。
“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优秀教学设计1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优秀教学设计一、整体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主要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篇课文为中心,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主题展开,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体会能力。
教学内容覆盖了课文的理解、鉴赏、背诵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旨在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审美情操。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篇课文内容;2.能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能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4.能灵活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3.提高学生的情感体会和创造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诗文的兴趣和爱好;2.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情感和意境;2.学习课文的朗读技巧;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1.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课文;2.激发学生的情感质问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会。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1.课文学习:认读课文,分析课文的情感和意境;2.词语搭配: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汇和词语搭配;3.朗读训练:进行课文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创作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作文创作。
2. 教学方法1.听课解释法:师生共同解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意境;2.分组讨论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体会,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3.情感体验法: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4.朗读训练法:教师示范,学生跟读,互相听写,矫正发音。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引入首先播放一段秋天的音乐,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清凉气息,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美好印象。
然后以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如“你们猜猜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关于什么的?”2. 学习课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古诗的阅读与理解,以及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深化对古诗的理解,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2)把握诗人的情感:古诗中的情感往往含蓄、隐晦,学生可能难以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3)提高审美能力和对生活的感悟力:这首古诗蕴含着深刻的自然之美和人生哲理,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才能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对生活的感悟力。教师可以通过讲解、鉴赏、创作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力。
2.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过程:
讲解《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背景和作者陆游的生平和思想。
详细介绍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特性和情感。
首先,我在提问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我在讲解过程中没有提供足够的例子和解释,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例子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领悟诗文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诗,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
2.2 诗文解析: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进行逐句解析,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2.3 诗文欣赏: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使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解析和意境的感悟。
3.2 教学难点:诗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诗文韵律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4.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5.3 课堂讲解:对诗文进行逐句讲解,解析诗文内容,引导学生感悟诗文的意境。
5.4 合作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惑。
5.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文默写和填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七、作业设计布置作业时,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难度的题目,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八、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认真对待。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教学重点的补充和说明教学重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学重点主要包括:1. 诗文内容的准确理解:学生需要能够准确地理解诗文的意境、情感和主题,这包括对诗中描绘的景物、人物和事件的认知,以及对诗人情感变化的把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设计 教案3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诗人陆游所作,诗中通过描写北方金统治下苦难沉重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沦陷的悲痛以及收复失地的渴望。
这首诗语言平实,感情深挚,意境深远,是陆游的代表作之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本诗的生字、生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 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 难点: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和图片。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收集有关南宋历史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祖国壮丽的山河和美丽的风景,配以优美的音乐和动情的解说,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2. 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风景是哪些地方吗?你们对南宋时期的历史了解多少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同时介绍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教师出示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和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作者简介(课件出示)1. 教师介绍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散文家、诗人和书法家,尤以诗的成就为最高。
他的诗歌多涉及政治题材,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和收复失地的愿望。
他的诗歌语言平实自然,意境深远,是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2.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课件简介陆游。
3. 教师出示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王师北定中原日”指的是宋朝军队收复失地的时候,“家祭无忘告乃翁”则是诗人对家人的嘱咐,希望他们不要忘记在祭祖的时候告诉自己这个好消息。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离门迎凉有感》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离门迎凉有感》教案3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离门迎凉有感》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地朗读、背诵。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播放黄河、华山的图片,请同学们谈谈看了图片之后的感受。
(雄伟、壮观)身为中国人,你感到?(民族自豪感)出示诗歌的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这句诗中的河、岳指的就是黄河和华山,从诗中的哪些字词能体现出它们的雄伟壮观?请同学们找找看。
交流,边交流边释义。
重点:三万里五千仞摩个别读,齐读祖国的山河如此的壮美,(板书)可它却曾被践踏在金人的铁蹄之下。
播放视频。
从这段影片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多请几位同学来交流。
金兵入侵北宋时的场景让大家。
你们知道吗?北宋后期,民不聊生,那是因为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金”大举出兵,一举攻下了都城汴州,掠去皇帝及大量财物,最终北宋王朝宣告灭亡。
后来赵构称帝,迁都临安(杭州),恢复宋国号,史称南宋。
边说边出示地图。
北宋的皇帝大臣南迁了,北方的老百姓能跟着南迁吗?不能,这些留在北方沦陷区的百姓就被称为“遗民”出示“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齐读这句诗。
那么诗中的胡尘又是指什么呢?交流。
“胡”是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这里主要是指金兵,“尘”呢是灰尘,灰尘怎么来的?骑马扬起的,就像大家刚才在影片中看到的,想象一下,当时北方老百姓的生活如何?和同桌交流,之后再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说,一是百姓生活的苦,而是他们的内心还会有什么企盼?一年过去了,他们在企盼着,读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0年过去了,他们在企盼着,读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20年过去了,他们在企盼着,再读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们的感受?“尽”“又”请同学释义这两句古诗。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利用关键字词,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2.多种方式诵读古诗,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意象;3.利用对比,感知古诗的诗歌本质;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利用,感受不同的表达1.依次出示,让学生选择:看到这张图画,你是选择说:(诗句和平常的话语)2.试着用“平常的话语”所提示的语气来读诗句3.引导思考:你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些?4.板书:诗5.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诗”应该长成什么样?二、出示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有关的,感知“诗”。
1.出示2.出示两种不同风格的诗歌(现代诗和古诗)3.引导思考:你觉得哪一个是“诗”的描述?为什么?4.你觉得这首诗表述了什么样的情感?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三、析题,深入感受诗人的感情1.导语:这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这么长的题目,它的意思是是什么?2.出示两张图,与学生一起考量:哪一张图更适合题目所言?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平平淡淡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想到的和看到的不一致呢?4.我们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这首诗?5.不同形式的朗读方式接入预设:现代的方式与吟诵的方式四、改诗,入情入境。
1.导语:古诗是古人的表达的方式,我们现代人其实有现代人的表述方式。
刚刚我们看到的那首现代诗,其实是现代人的表述方式。
我们试着给它改一下,变成诗的样子。
2.课件出示:3.师生共同讨论:我们需要改什么?教师注意引导:“诗”该是什么样子的?允许学生添加或者删改。
特别提示:先改字词,再改语气与感情。
4.自己尝试修改,说说原因五、总结学习1.教师导语:我们读过很多诗,背过很多诗,但“为什么是诗?”“诗跟别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是初步来感知了。
2.布置作业:试着去看看,诗还会长成别的什么样?〖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五年级语文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影响。
2.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背诵,并尝试对其他秋夜题材的古诗进行鉴赏。
4.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用诗歌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感受,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
五、作业布置
1.家作业一:背诵并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背诵,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对古诗的记忆能力;通过默写,锻炼学生对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
提交要求:家长签字确认,明天课堂上进行默写检查。
2.作业二:从课本或其他文学作品中选择一首秋夜题材的古诗,进行鉴赏分析。要求学生关注诗句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
1.学生对秋天的感受较为直观,容易产生共鸣,有利于引导他们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
2.学生在分析诗句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词汇和复杂的句式结构,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3.学生的创作能力有限,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还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提交要求:以口头形式完成,家长可签字确认,或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家庭讨论秋天景象,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要求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发现美、感受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提交要求:以书面形式提交,字数不限,鼓励学生用诗歌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悟。
6.总结提升,情感升华
课堂小结时,教师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影响。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同时,教育学生珍惜大自然,关爱生态环境。
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全文,理解诗句的意义。
2.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
3. 朗读、背诵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谈谈自己喜欢的诗句。
1.2 介绍诗人:介绍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1.3 揭示课题:展示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全文,引导学生关注题目。
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感受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2.2 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大意。
3. 合作探讨3.1 小组内交流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4. 讲解与示范4.1 讲解诗句:对诗句进行逐句解读,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
4.2 示范朗读: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
5. 练习与巩固5.1 填空练习:根据诗句内容,完成填空题。
5.2 朗读、背诵:让学生朗读、背诵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 板书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七、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注意字迹工整。
2. 结合诗句内容,画出自己心中的秋夜景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秋夜将晓篱门迎凉有感》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秋夜将晓篱门迎凉有感》的背景、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尝试了自己创作诗词。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欣赏和创作美丽的诗词。如果对今天的内容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秋夜将晓篱门迎凉有感》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秋夜将晓篱门迎凉有感》教案: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诗词的字词解释:晓、篱、迎、凉等。
3.诗词的朗读与节奏划分
4.诗词意境的体会与描绘
5.诗词主旨的探讨:感悟作者对秋夜清凉的喜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2.教学难点
-字词理解:对“晓”、“篱”、“迎”、“凉”等生僻字词的理解,以及它们在诗词中的含义和作用。
-诗词的深层解读:如何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深入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创作意图,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诗词创作手法的运用:学生在理解对仗、押韵等手法的基础上,能够应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
-情感共鸣与表达:如何让学生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共鸣,并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词。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中表达的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词的情感,并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诗词中的难点,比如“银烛秋光冷画屏”中的“冷”字,通过对比生活中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更容易产生共鸣,但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可能还需要更多个性化的辅导。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设计 教案4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
诗歌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在这首诗中,陆游用质朴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了解诗歌的大意;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通过诵读、品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的意境和韵味;通过比较阅读,了解陆游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的意境和韵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有关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教师出示一组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然后引出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简要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作者简介教师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重点强调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多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为主题。
同时,让学生了解本诗是在南宋时期创作的,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字音和节奏。
2. 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跟读,进一步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
3. 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
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纠正字义,教师巡视指导。
4. 教师出示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翻译,全班一起交流讨论,完善对诗句的理解。
同时强调“胡尘”、“王师”等词语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5. 学生齐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朗诵展示和诗歌创作,评价学生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以《古诗三首》中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能力:通过解读诗文,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作业反馈:
1.对学生背诵和默写的作业进行批改,检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掌握情况,指出错误并给出正确的答案。
2.对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作业进行批改,检查学生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
3.对学生创作的诗歌进行批改,检查学生对诗歌创作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
4.文化认同:学生将能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培养对古诗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5.审美能力:学生将能够通过赏析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6.学习策略:学生将能够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7.表达能力:学生将能够通过诗歌朗诵和创作,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8.团队合作:学生将能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3.例题3:请分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意象“篱门”和“凉风”的作用。
答案: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篱门”和“凉风”两个意象分别代表了诗人家的门户和秋天的凉爽气息,通过这两个意象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4.例题4:请指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诗人陆游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态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基本概念。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通过对秋天夜晚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人民生活的同情。它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1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作者在秋夜将晓时走出篱笆门迎凉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插图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此外,课文还涉及了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实践机会。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学生在理解一些诗意较强的句子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这一点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词汇和句型的掌握。
2.难点:诗意较强句子的理解,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教学法: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学生作业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谈论秋天的景色,引入课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或黑板报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诗意较强的句子。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交流。
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五下语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巩固第一课时学习成果,深入理解《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中重要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学习鉴赏古诗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 学习鉴赏古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第一课时内容,提问学生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状态。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初步了解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那么,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你们对这首诗的初步印象呢?学生A:老师,我觉得这首诗很有画面感,我仿佛能看到诗人秋夜出门,迎着微风,感受着秋夜的凉意。
老师:非常好,A同学捕捉到了诗中的画面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感受。
那么,除了画面感,大家还感受到了什么呢?学生B:我觉得这首诗里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可能是诗人在秋夜出门时,想到了什么伤心的事情吧。
老师:B同学的解读很有深度,他捕捉到了诗中的情感色彩。
确实,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秋夜的景色,还蕴含了诗人的情感。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涵吧。
(老师开始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老师:首先,我们来看诗的第一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学生C:这句诗描绘了广阔无垠的河流和高耸入云的山岳,给人一种壮阔的感觉。
老师:C同学描述得很生动,这句诗确实展现了自然的壮丽景色。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景色呢?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学生D:我觉得诗人可能是想借景抒情,用壮丽的自然景色来衬托他内心的豪情壮志或者对国家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有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
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积淀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背诵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读通全诗,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口了再读几遍。
2.背诵默写。
“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要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读。
”(朱熹)读得准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要初悟诗的音韵美。
处于记忆黄金时期的儿童朗读音韵和谐、语言精练的古诗必熟记于心,“心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李光),背默之举无疑能强化学生对古诗整体的直觉感受。
3.想象诗中画面。
二、品读比较,领悟诗语精练美。
1.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语)、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现代语言表现古诗意思。
牛儿吃草,抚把草吞下去,再返回嘴里细细咀嚼。
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研讨自学能力,理解此首诗大致的意思,并不是难事,此时可作为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时机。
2.质疑问难,重点解答作者“感”什么,为什么“感”。
相机穿插有关时代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填补认识上的空白,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原文与诗意比较读。
仅仅满足于理解诗意,把古诗译为现代文是远远不够的,岂不如译文比起原文“意义大致还在,它的情致就不知去向了”(朱光潜)。
三、拓展阅读,体会诗语意蕴美。
从“南望王师又一年”引申开去,展示以下资料拓展阅读:
(1)1177年陆游52岁作的《关山月》:“中原干戈古已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度今宵垂泪痕。
”
(2)1186年陆游61岁作的《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3)1192年陆游67岁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4)1193年诗人68岁作的《秋夜将晓出篱门凉有感》(略)。
(5)1210年诗人85岁作的绝笔诗《示儿》(略)。
接着学生分
小组选择学习其中一首,大致理解诗意后开展诗歌朗读比赛。
这些诗分别是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65年、66年、67年、83年写的,学生从这些具体数字中可以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
“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呀!”(叶圣陶)古诗教学如果只守住课文中几首,就如单腿走路,学生受益不大;在精读一首诗后,再拓展读其他几首诗,则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
以同样的题材组织学生集中学习相同的作品,则诗人一生为恢复中原、统一中国而奋斗的感人形象以及将个人的生命和民族的前途融为一体的伟大爱国精神,也能使学生受到感染。
四、延伸课外,激发再研读的兴趣。
结合作者的遭遇介绍,告知学生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诗歌最突出的主题是表现恢复中原、统一中国有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课外合作收集陆游的爱国诗,进行编报等相关语文活动。
延伸课外再读诗,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评点]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
诗是浩瀚的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
在语文教学中,古诗的教学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
此例古诗教学设计,颇有个性特色,一是尝试了先背读后领悟,提倡如牛吃草式的“反刍教学法”;二是以一首诗带读多首诗,注重
扩大阅读量,暂不求甚解;三是注重以原诗感悟诗意,而不搞译文。
设计者敢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