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介绍
陇西简介
陇西在古代是从地理方位指称陇山(六盘山)以西的地方。
又称陇右(古人以西为右),陇右在很多情况下也指甘肃。
秦穆公用由余之谋称霸西戎,今天甘肃省天水、甘谷、武山、岷县、陇西、临洮等地在当时纳入秦国版图,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在以上地区设陇西郡,后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
西晋曾设过陇西国。
秦汉时陇西郡治在狄道(今甘肃临洮)。
陇西郡是甘肃最早的行政建制。
陇西有“中国药都”、“千年药乡” 、“中国黄芪之乡”、“陇原三绝”、“中国腊肉之乡”等美誉。
目录15城市发展16历史遗迹17名优特产18宴席类19小吃类1历史沿革陇西得名“陇西”一词由来已久,原来古代“陇”与“垄”相通,指的是田埂。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乘势起于陇亩之中。
”这里的陇就是田埂的意思。
©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陇西古代人看到横亘于关中平原西部的山脉如同田埂一样,就称之为陇山。
《辞海》中说:陇山是六盘山南段的别称。
又称陇坂,在陕西省陇县西,南北走向,延绵约120公里,是渭汉平原和陇西高原的分界。
这个陇山在甘肃古代地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将陇东、陇南、陇西称为三陇之地,后来又变成了甘肃的简称。
由于命名同陇山密切相关,古人自然将陇山以东划为陇东,陇山以西为陇西。
而今天的陇南市和天水市、甘南的部分地区为陇南。
所以甘肃也有三陇之地的说法。
到了后来,人们将黄河以东、陇山以西的地区又统称为“陇右”。
战国时期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使司马错发陇西……拔之。
”(《史记·秦本纪》)这是陇西之名首次见于史籍。
公元前272年置陇西郡,治所狄道(今临洮县),为陇西建郡之始。
谓之陇西,因在陇山(六盘山南段别称,为渭河平原和陇西高原之分界)以西而得名。
秦统一后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仍置陇西郡,治所未变。
辖地相当于现在的兰州市、定西市、天水市、陇南地区一部和临夏一部的总和(《西汉政区地理》)。
西部药都——甘肃陇西
西部药都——甘肃陇西甘肃省陇西县有“千年药乡”、“天下药仓”和“西部药都”之美称,是全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区,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陇西黄芪和白条党参通过了国家质监总局原产地标识认定。
一、陇西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全县已普查到的中药材品种313种,大宗种植品种30余种,尤其是黄芪、党参、柴胡、当归、大黄、黄芩、红芪、款冬花、银柴胡等在全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二、陇西有充足的药源基地。
陇西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是全国县级行政区域中种植面积最大的县。
中药材年产量6万吨,产值达9亿元。
三、陇西有良好的加工、仓储基地。
陇西有较大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50余家,20家通过GMP认证,年加工转化各类中药材4万吨,实现产值5亿元;有千吨以上仓储企业26家,其中20家通过GSP认证,静态仓储能力15万吨,仓储品种300多个,年仓储周转量50万吨;有中药材销售经营企业200余家,6家获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证,本地营销人员3万余人,常驻外地客商2000余人,年市场交易量20万吨,销售网络遍及全国多个省市和东南亚国家、地区,中药材在全国市场上的占有份额达到20%以上。
四、是具有完善的市场体系。
全县已建成文峰、首阳2个中药材交易市场。
另外在首阳镇规划建设了占地近2000亩的地产药材交易及粗加工园,在文峰物流园占地188亩、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的中国·文峰药材交易城,已全面建成运营,登记入驻企业268家,个体户130户,已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
五、仓储优势突出。
陇西气候干燥、气温凉爽,适合大宗药材的仓储保管,素有“天然药仓”之美称”。
由于气候干燥冷凉,陇西又是“南药北贮”的理想之地,吸引全国各地客商纷纷将药材储藏在陇西,不仅出现“南药北储”,甚至近年来已有东南亚、中亚、中东等地的进口药材大量进入,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全县有千吨以上仓储物流企业23家,静态仓储能力15万吨,仓储品种300多个,年仓储周转量达50万吨。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是有李氏故里、中国药都之称的陇西县,陇西县为定西市下辖县,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位于黄土高原西部,在渭河上游。
东与通渭县相接,南与漳县、武山县毗连,西与渭源县相邻,北与安定区接壤。
一、地理位置:地处西部边陲的陇西古郡为丝绸之路重镇,是秦设三十六郡之一,是李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一座声闻海内外的千古名城。
它的面积不大,却也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陇西县在元明清时期,为甘肃省省会,也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历史发展阶段:早在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 年)始设陇西郡。
汉初,设襄武县。
高祖二年(前205年),属雍州陇西郡;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改雍州为凉州;元鼎三年(前114年),分陇西郡地增置天水郡,时陇西县境内有襄武、首阳、探道、兰干四县并存,由陇西、天水二郡分辖,二郡均隶于凉州刺史部。
隋朝,改陇西县。
唐朝,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废陇西郡,置渭州;武德七年(624年),渭州隶属秦州都督府;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属陇右道;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分襄武县设置首阳县;玄宗开元二年(714年),设立陇右节度使;代宗宝应元年(762年),陇西郡沦陷于吐蕃;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唐收复陇右后,恢复渭州陇西郡及属县的建置。
北宋,皇佑四年(1052)于今巩昌镇置古渭寨,元眪五年(1090)升古渭寨为陇西县。
元代,设巩昌都总帅府,辖5府21州。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仍设巩昌府;洪武八年(1375年),在陇西设立巩昌卫。
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陕西省右布政使司移设巩昌,辖有巩昌、临挑、平凉、庆阳四府;康熙六年(1667年),将设在巩昌的右布政使司改为巩昌布政使司,按察使改为巩昌按察使司;康熙七年(1668年),巩昌布政使司移兰州,改为甘肃布政使司,同时,巩昌按察使司也移至兰州,改为甘肃按察使。
从此,陕甘分省。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改县时,改兰州道为兰山道,陇西县隶属兰山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陇西县直辖于省政府;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分设行政督察专区,陇西县属于第一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省政府重新厘定各县等级,陇西定为三等县。
陇西地理调查报告
陇西地理调查报告陇西地理调查报告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陇西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属于甘肃省定西市辖区。
地理坐标为东经104°38′至105°42′,北纬34°52′至35°47′。
该地区地势较为复杂,东部为黄土高原,西部为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地势起伏较大。
陇西地处于黄河上游,河流纵横交错,形成了众多的河谷和峡谷,景色壮丽。
陇西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
年均气温为9℃左右,年降水量较少,主要集中在夏季。
由于地势的不同,气候在该地区内部存在一定的差异,山区气温较低,降水量较高。
二、人文历史与文化特色陇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
在古代,陇西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历史上曾是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秦汉长城、董氏古窑址等。
陇西的文化特色丰富多样,民间艺术形式繁多,如陇西秧歌、陇西剪纸等。
陇西的民俗活动也很丰富,每年的农历春节,当地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三、经济发展与现状陇西地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果等作物。
此外,该地还以畜牧业为支柱产业,养殖牛、羊等家禽家畜。
近年来,陇西地区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除了农业,陇西地区还拥有一定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等。
这些矿产资源为当地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同时,陇西地区也积极发展旅游业,依托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陇西地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积极推动绿色发展。
该地区加大了森林植被的保护力度,修复退化的草原和湿地,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
同时,陇西地区还注重环境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
陇西地区还积极参与国家的生态保护工程,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了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陇西县简介
陇西县简介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辖9个镇、8个乡,总人口50.02万人。
近年来,全县积极实施产业富民、工业强县、商贸兴陇三大战略,狠抓项目建设、工业建设和城镇建设,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9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70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700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7700万元,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20006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500元和2530元。
概括陇西县情,主要体现六个特点:一、区位优势明显。
陇西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东接古都西安,西临省会兰州,陇海铁路纵贯南北,行走里程75公里,县内有铁路专用线9条。
陇西火车站为兰州铁路局二级客货区段站,年客运量112万人(次),年货运吞吐量100万吨。
316国道和209省道在县境内通过,定陇公路建成使用,天定高速正在建设,陇西境内里程86公里。
已建成城市型道路22条、50公里。
陇西成为连接兰州、定西、天水、临夏、陇南等市州的交通枢纽,境内文峰镇素有"旱码头"之称,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二、产业形态明晰。
一是中药材产业。
全县拥有中药材资源304种,年种植各类中药材26万亩,已建成黄芪、党参、甘草和柴胡四个标准化种植基地,年产中药材近6万吨,党参、黄芪通过国家原产地标记认证,是"中国黄芪之乡","道地药材"产区之一。
已建成以广东一方、效灵生物、陇兴生化、中天药业为代表的中药材有效成份提取及加工企业近50家,有中药材营销企业230户,中药材仓储企业23户,仓储容积80万立方米,被誉为"天下药仓"。
二是马铃薯产业。
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逐步延伸,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全县马铃薯年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左右,年产量达到70万吨。
祥裕、清吉、凯龙3户精淀粉加工企业,年加工精制淀粉5.4万吨。
陇西:大唐李姓的标志
陇西:大唐李姓的标志陇西:大唐李姓的标志陕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或是出于忌吊,唐朝废陇西郡,但“陇西”二字已作为大唐李姓的标志为世人所铭记。
“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自唐以来享有盛名。
至今各地李氏,也都上溯到陇西。
陇西,顾名思义,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境内。
陇西郡,秦置,今甘肃旧兰州、巩昌、秦州诸府州之地,治狄道,在今甘肃临洮县东北。
晋徙治襄武,在今甘肃陇西县西南,唐废。
唐朝时的“陇西”概念,当指今甘肃省的东南部以今陇西县为中心之地。
或是出于某种忌讳,唐朝废掉了陇西郡,但“陇西”二字已作为大唐家族的标识,永不磨灭,千百年后的李氏家族,也以此为标识,可谓源远流长,荣耀无比。
陇西堂建于唐中叶,殿堂林立,巍峨宏大,后遭兵燹所毁,今存牌楼一座………李家龙宫?就在该县李氏聚居的南安乡一心村。
著名学者李甲中先生积十余年考证,认为李氏确系源出陇西……故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谓。
台北出版的《李氏源流》一书称:“凡吾国各地所有李姓无不冠…陇西郡?三字,足证李氏家族肇始于陇西,殆无疑义”。
陇西是中华民族李氏的发源地。
陇西李氏房系纷繁,以至于以后凡李姓者必称出于陇西,这是不错的。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载,从先祖李崇时,就任陇西守,其子李徭为狄道(陇西郡之治)侯;其孙李信为陇西侯。
李信下传至汉朝大将军李伉的次子仲翔,他在征讨叛羌的战斗中阵亡,被安葬在狄道东川,其后人就居此地守墓安家。
再下传数世李伯考为陇西太守;至李尚,为汉朝(陇西)成纪令,并把家安在成纪。
由此可见,李氏家族源出陇西甚早,从一开始,它就与陇西这个地方关系密切,其子孙在此地滋长繁荣,逐步扩大起来,故姓李者必称陇西。
陇西李氏的始祖李崇,是秦朝御史大夫李昙的长子。
关于陇西李氏自李崇以下至唐代,三四百年间传代和分支情形,《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有详细记载:崇字伯枯,陇西守,南郑公,生二子,长曰平燕,次曰瑶,字内德,南郡守,狄道侯;生信,字有成,大将军,陇西侯;生超,一名伉,字仁高,汉大将军、渔阳太守;生二子,长曰元旷,侍中,次曰仲翔,河东太守,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殁,赠太尉,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生伯考,陇西、河东二郡太守;生尚,成纪令,因居成纪,弟向,范阳房始祖也。
陇西简介介绍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 人口与文化特色 • 教育与科技发展 • 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CHAPTER 01
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地理位置
位于甘肃省中南部
陇西县位于中国甘肃省的中南部 ,北与定西市安定区相接,南与 渭源县相邻,东与通渭县毗邻,
基础设施建设
01
交通设施
陇西县的交通设施比较完善,有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等交通干线贯穿
全境,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同时,城市内部的交通网络也在不断完善,
道路等级和路网密度不断提高。
02
水利设施
陇西县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城市内有多条河流流经。政府加强了对城市
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建设了多个污水处理厂和水源地保护区,保障了
陇西县与多所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了多个高等教育培训基地,为 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科技发展
科技创新
陇西县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了企业的 核心竞争力。
技术转移
陇西县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技术转移,为当地经济发展注 入了新的活力。
高新技术产业
陇西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 技术企业。
城市布局
陇西县的城市布局以一个中心城区为主,向外扩 展,形成了“一城四区”的格局。中心城区以行 政、文化、商业、教育等功能为主,四个新区则 以居住、工业、物流等功能为主。
城市规模
截至2020年,陇西县的城区面积约为35平方公里 ,人口约30万。
城市特色
陇西县的城市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历史文化和自然 景观上。城市内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和景点,如 文峰塔、巩昌古城等,这些景点对于研究历史文 化具有重要意义。
陇西县情简介
陇西县情简介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辖9镇8乡,215个村,11个社区,128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3万人,耕地面积165.9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3.83亩。
全县海拔1612—2762米,年均气温8.1℃,日照时数2210小时,降雨量415毫米,无霜期160天,属黄土高原地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近年来,陇西县委、县政府积极抢抓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药都、陇中现代物流中心、世界李氏文化中心“一都两中心”和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定位,聚焦精准扶贫、夯实城乡基础,提升特色产业,做大优势工业,发展现代物流,开发文化旅游,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全县经济社会始终保持着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2015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7.44亿元、同比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120.59亿元、增长10.8%,大口径财政收入9.02亿元、增长5.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8亿元、增长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8840元和6388元、分别增长8.4%和13.6%,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21.1亿元和135.5亿元,分别增长13.73%和34.04%。
概括陇西的县情,主要有五个特点:——陇西是天下李氏的发祥地。
陇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陇西李氏文化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陇西最具国内国际影响力的“金字招牌”。
境内有“陇西堂”、“李家龙宫”、李贺南园及墓地等多处李氏文化遗址遗迹,先后有旅居美国、泰国、马来西亚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各地的80多个李氏宗亲组织和代表30多万人前来陇西寻根祭祖,观光旅游,商贸洽谈。
从2012年起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陇西李氏文化旅游节。
我的美丽家乡——陇西
教书育人
展望未来
今日,陇西正按照“夯实城乡基础,提升特 色产业,做大优势工业,发展现代物流, 开发文化旅游,促进科学发展”的基本思 路,全力打造中国药都、陇中现代物流中 心和世界李氏文化中心,并加强现代化教 育的建设,努力把陇西建成全省经济、文 化以及教育最强县和现代化城市。
我的美丽家乡
我的美丽家乡
——陇西
我的美丽家乡
• 地理位置
• 家乡特点 • 中国药都 • 历史文化
• 名胜古迹
• 生活特色 • 教书育人 • 展望未来
地理位置简介
•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 渭河上游,东接通渭县,南连武山、漳县, 西邻渭源县,北靠定西市安定区,东经 104.61,北纬34.98 ,东西宽52公里,南北 长46公里,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面积,人 口50万人。辖10个镇,15个乡,280个村, 24个居委会,1670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 回等12个民族。全县已实现了整体基本解 决温饱的目标,农村贫困面下降到2.8%,3 个村达到小康标准。
地理位置
家乡特点
• 陇西式天下李氏文化的发祥地 • 陇西是西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加工 基地和交易、信息中心。 • 陇西是著名的“中国腊肉之乡” • 陇西是甘肃重要的铝冶炼及加工基地。 • 陇西式甘肃中部和南部物资交流、集 散的重要场所。
中国药都
中国药都-千年药乡:
陇西是全国地道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中药材 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素有“千年药乡”之 称。全县共有各类中药材资源313种,全县中药 材种植面积连续5年稳定在26万亩以上,其中党 参、黄牗红牍芪、柴胡等地道中药材面积占中药 材种植面积的90%左右,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 散地,文峰、首阳两大药材市场年交易达10万吨 以上,交易额超过5亿元。上海考察团在认真考察 了当地的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后,将 陇西县作为上海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介绍简短陇西的作文
介绍简短陇西的作文
《陇西,那旮旯真不错》
嘿,今天我要给你们唠唠陇西那旮旯。
陇西啊,别看它地方不算大,但可有它的独特魅力呢!有一次我去陇西玩,到了那最热闹的街道上,那街上人可真不少哇。
两边都是各式各样的店铺,有卖好吃的,那香味直往我鼻子里钻呢!还有卖小玩意儿的,可把我眼睛都看花了。
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我看到有个卖陇西腊肉的摊子,那一块块油亮亮的腊肉挂在那,看着就馋人呀。
我走过去,老板特别热情,切了一小块让我尝尝。
哎呀,一放进嘴里,那味道,咸香咸香的,肥而不腻,好吃得我都快找不着北了。
我立马就买了一些,想着带回家给家人也尝尝这陇西的美味。
在陇西的那几天,我还逛了不少小胡同,那些胡同里有着最地道的陇西生活气息呢。
老人们坐在门口晒着太阳唠嗑,孩子们在街上嬉笑打闹。
我感觉自己仿佛融入了这里,成了一个地道的陇西人啦。
总之呢,陇西就是这么一个让人感觉特别亲切、特别有人情味儿的地方。
这里有着独特的美食,有着朴实的人们,有着能让你放慢脚步好好感受生活的氛围。
哦,对了陇西,我肯定还会再来的哟!这就是我眼中的陇西,小小的地方,大大的温暖。
咋样,你们也想来感受感受不?。
介绍简短陇西的作文
介绍简短陇西的作文
《陇西,那片神奇的土地》
嘿,大家好呀!今天我来给你们聊聊陇西。
陇西啊,那可是个很特别的地方。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陇西,在街上溜达的时候,看到一个卖小吃的摊位。
那香味啊,直往我鼻子里钻。
我走近一看,原来是卖陇西腊肉夹馍的。
那老板熟练地切着腊肉,然后夹在馍里,递给我。
我接过来就咬了一大口,哎呀呀,那味道,真是绝了!腊肉咸香可口,馍也特别松软,两者搭配在一起,简直是人间美味啊!我一边吃着,一边看着周围的街景,感受着陇西的独特氛围。
这儿的人们都很热情,会笑着跟你打招呼,让人心里暖暖的。
陇西虽然不是那种特别大特别繁华的城市,但它有着自己的魅力。
这里有古老的建筑,有充满烟火气的街道,还有那让人难以忘怀的美食。
就像那陇西腊肉夹馍一样,普普通通却又让人回味无穷。
每次想到陇西,我就会想到那次吃腊肉夹馍的美好体验,也会忍不住想再去一次,好好感受一下那里的一切。
陇西,就是这样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呀!
咋样,听我这么一说,你是不是也对陇西有点好奇啦?哈哈!。
甘肃陇西人文地理研究报告
甘肃陇西人文地理研究报告
甘肃陇西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地理上包括宕昌、成县、西和、文县、宕西、岷县、徽县、两当、礼县等九个县区,总面积约为28997平方公里。
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
一、历史文化:
陇西地区是中国古代战略要地之一,长期以来具有重要的军事、经济和文化地位。
这里是秦代的陇蜀道和汉代的丝绸之路要冲,汉代开始修建丝绸之路,为东西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陇西地区还保存有丰富的古代文化和历史底蕴,如宕昌的石窟寺,成县的秦长城、红军长征纪念馆等。
二、自然地理:
陇西地区地势多为高山和丘陵,以陇山为主要山脉,最高峰为诺尔峰,海拔约为3553米。
这里气候类型多变,其中以大陆
性季风气候为主,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陇西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森林覆盖率高、水源丰富、动植物资源繁多等。
三、经济发展:
陇西地区的主要经济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等。
农业方面,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同时还有丰富的果蔬资源。
林业方面,陇西地区拥有大片的森林资源,木材和林产品出口量居甘肃省前列。
畜牧业方面,以养殖牛羊为主,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旅游业方面,陇西地区的山水秀丽、风光迷人,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总的来说,甘肃陇西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优美,经济发展潜力大。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经济的发展,陇西地区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介绍陇西景点的作文
介绍陇西景点的作文陇西,这座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小城,可能并不像那些热门旅游城市一样声名远扬,但它却有着独特的魅力,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和欣赏。
说起陇西的景点,首屈一指的当属威远楼。
这座古老的建筑矗立在县城的中心,见证了陇西的岁月变迁。
威远楼的外观十分壮观,高大的楼阁式建筑,飞檐斗拱,气势恢宏。
当你走近它,会看到那朱红色的大门,门上镶嵌着一排排金色的门钉,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走进楼内,一根根粗壮的柱子顶天立地,支撑着整个楼阁。
天花板上绘着精美的图案,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站在威远楼上,向远处眺望,整个陇西县城的景色尽收眼底。
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如织,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陇西还有一处不容错过的景点——仁寿山森林公园。
这里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人们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走进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木高大挺拔,枝叶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绿色的天幕。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地上形成了一片片光斑,就像金色的鱼鳞。
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耳边传来鸟儿清脆的叫声,它们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仿佛在欢迎着游客的到来。
小路旁,五颜六色的花朵竞相绽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散发出阵阵迷人的香气。
有时候,还能看到几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那优美的舞姿让人陶醉。
公园里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水潺潺流淌,发出悦耳的声音。
蹲下身子,用手轻轻触摸溪水,凉凉的,滑滑的,让人感到无比惬意。
溪底的石头清晰可见,有的圆润光滑,有的棱角分明。
偶尔还能看到几条小鱼在水中嬉戏,它们一会儿游到这边,一会儿游到那边,灵动极了。
沿着小溪继续往前走,会看到一个小瀑布,瀑布的水从高处倾泻而下,溅起朵朵水花,如烟如雾,美不胜收。
陇西的李家龙宫也是一处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景点。
走进李家龙宫,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油然而生。
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
宫内的殿堂里供奉着李氏先祖的牌位,让人不禁对李氏家族的源远流长感到敬佩。
风起陇西的背景故事
风起陇西的背景故事
陇西,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
这片土
地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样化的民族文化而备受瞩目。
陇西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肥沃。
这里的
农业发达,传统农耕文化深入人心。
古老的农耕智慧和传统技艺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陇西还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
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繁荣的秦、汉、
唐三大帝国相继出现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陇西成为西安的副都,当时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
在唐代,陇西更是西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被誉为"西京",这里的经济
繁荣、文化繁盛。
众多的文人墨客汇聚于此,创作出许多享誉国内外的文学作品。
陇西不仅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还有多样化的民族文化。
这里有汉族、回族、
藏族、土族等多个民族共居,各民族之间和谐相处,互相融合。
他们的民俗风情和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如今,陇西正在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政府积极开展文
化旅游建设,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了对文化遗址和景点的保护,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陇西的故事不仅仅只是关于历史和文化的,它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追求。
这片土地上的风起,不仅是自然之风,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和文化的绽放,将美好传递给更多的人们。
这里的故事,将永远延续下去,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陇西县
北宋皇佑四年(1052)于今巩昌镇置古渭寨,元眪五年(1090)升古渭寨为陇西县。
陇西县元代设巩昌都总帅府,辖5府21州。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仍设巩昌府;洪武八年(1375年),在陇西设立巩昌卫。
行政区划
陇西县地图截至2021年,陇西县下辖12镇5乡,分别为:巩昌镇、文峰镇、首阳镇、菜子镇、福星镇、云田 镇、通安驿镇、马河镇、碧岩镇、柯寨镇、双泉镇、权家湾镇、宏伟乡、德兴乡、渭阳乡、和平乡、永吉乡。共 有215个村,11个社区,1287个村民小组。
截至2016年末,陇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画院(美术馆)各1所,文联组织1个,广播电视台1个、 甘肃省广播电视网络有限责任公司陇西分公司1个,电影院2个,秦剧团1个,乡文化站17个,村农家书屋215 个。
截至2015年,陇西县有科技管理机构18个,技术推广服务机构6个,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县直专业技术学会20个,会员1070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105个,会员2.58 万人。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位置境域
气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陇西文化
陇西文化陇西概述。
陇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秦设陇西郡后,陇西便成为历代郡、州、府所在的西陲要镇。
元代设巩昌都总帅府,辖5府21州(今兰州市以东和四川、陕西部分地区),陕甘分省后,甘肃巡抚也曾驻节,成为甘肃最早的省会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许多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李氏文化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陇西是西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和交易、信息中心,是甘肃重要的铝冶炼及加工基地,甘肃中部和南部物资交流、集散的重要场所,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交通便捷,区位优越。
一、历史文化(古建、遗迹、遗址、文物)1.李氏文化。
李氏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甘肃重要文化产业品牌以及甘肃“四大文化”之一。
景观遗址是李氏文化的重要依托,有“李家龙宫”(唐太宗曾御笔亲书“李家龙宫”而得名)和“仁寿山李氏宗祠”等。
2.四大书院。
明宪宗成化六年 ( 公元 1470 年 ), 在县城南大街设立贡院,供陕甘学政按临巩昌时举行岁考和科考,书院曾经有四:崇文书院,崇羲书院,南安书院,襄武书院(清代)。
3.千年建筑。
声闻四达威远楼。
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
明太祖洪武元年,依旧址重建,取名雄镇楼,楼头高悬“巩昌雄镇”、“声闻四达”两块巨匾。
清道光十六年(1836)又加修葺,并将宋徽宗崇宁元年所铸4吨铜钟(国家一级文物)移置楼上,为省级文物文物保护单位。
棂栏巧秀保昌楼。
位于县城北关外里许火焰山岘口。
光绪九年(1883) 由知县李寿芝集资重建为陇西北川入城的第一景观。
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伟岸耸立文峰塔。
位于陇西县城东南文峰镇渭河南岸9公里处的二级台地上,该塔建于清道光十七年,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甘肃保存不多的风水类古建筑遗迹,也是陇中唯一的一座清塔原体,是研究陇西明清建筑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陇西简介
陇西在古代是从地理方位指称陇山(六盘山)以西的地方。
又称陇右(古人以西为右),陇右在很多情况下也指甘肃。
秦穆公用由余之谋称霸西戎,今天甘肃省天水、甘谷、武山、岷县、陇西、临洮等地在当时纳入秦国版图,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在以上地区设陇西郡,后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
西晋曾设过陇西国。
秦汉时陇西郡治在狄道(今甘肃临洮)。
陇西郡是甘肃最早的行政建制。
陇西有“中国药都”、“千年药乡” 、“中国黄芪之乡”、“陇原三绝”、“中国腊肉之乡”等美誉。
目录15城市发展16历史遗迹17名优特产18宴席类19小吃类1历史沿革陇西得名“陇西”一词由来已久,原来古代“陇”与“垄”相通,指的是田埂。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乘势起于陇亩之中。
”这里的陇就是田埂的意思。
©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陇西古代人看到横亘于关中平原西部的山脉如同田埂一样,就称之为陇山。
《辞海》中说:陇山是六盘山南段的别称。
又称陇坂,在陕西省陇县西,南北走向,延绵约120公里,是渭汉平原和陇西高原的分界。
这个陇山在甘肃古代地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将陇东、陇南、陇西称为三陇之地,后来又变成了甘肃的简称。
由于命名同陇山密切相关,古人自然将陇山以东划为陇东,陇山以西为陇西。
而今天的陇南市和天水市、甘南的部分地区为陇南。
所以甘肃也有三陇之地的说法。
到了后来,人们将黄河以东、陇山以西的地区又统称为“陇右”。
战国时期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使司马错发陇西……拔之。
”(《史记·秦本纪》)这是陇西之名首次见于史籍。
公元前272年置陇西郡,治所狄道(今临洮县),为陇西建郡之始。
谓之陇西,因在陇山(六盘山南段别称,为渭河平原和陇西高原之分界)以西而得名。
秦统一后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仍置陇西郡,治所未变。
辖地相当于现在的兰州市、定西市、天水市、陇南地区一部和临夏一部的总和(《西汉政区地理》)。
陇西导游词范文介绍
陇西导游词范文介绍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地区中部,渭河上游,东接通渭县,南连武山、漳县,西邻渭源县,北靠定西市。
属温带季风气候。
全县农村贫困面下降到2.8%,3个村达到小康标准。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陇西导游词范文介绍,供大家参考学习。
陇西导游词1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属黄土高原地区,陇西又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面积2408平方公里,人口49.8万人。
她以悠久的历史彪炳于华夏文明史册,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一度成为陇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甘肃省最早的省会。
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
古建筑威远楼雄居县城中心,声闻四达;省级森林公园仁寿山亭台楼榭,风景秀丽。
天下李氏源于陇西,“陇西堂”闻名海内外。
这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东达古都西安,西临省会兰州,陇海铁路纵贯东西,宝兰二线横跨境内,定陇公路建成使用,连霍高速穿境而过,多条国、省公路与铁路在“旱码头”文峰镇交汇,成为连结周边数十个市州县的交通枢纽。
秦置陇西郡,汉设襄武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陇西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还一度成为甘肃省最早的省会,是陇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
下下李氏源于陇西,历代英才辈出,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分别于1994年、1997和2000年成功举办了“陇西李氏文化全国研讨会”、“陇西李氏文化旅游观光节”和“陇西李氏文化第二次全国研讨会暨西部大开发陇西经贸洽谈会”。
陇西将成为凝聚中华文化的重点县之一。
陇西导游词2陇西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自古为“四塞之国”,是丝绸南路的军事和战略重镇,兵家必争之地。
远在史前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仰韶、齐家文化遗址。
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灭义渠戎始设陇西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陇西郡为其中之一。
东汉末年,陇西郡治由狄道移治今陇西县,后设渭州、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巩昌布政使司、陇西郡、南安郡、金城郡、巩州、通远军节镇、巩昌府,至民国初年撤巩昌府,陕甘分省后,甘肃巡抚也曾驻节陇西。
陇西有哪些旅游景点
陇西有哪些旅游景点
陇西地区位于中国甘肃省,是甘肃省的一个行政区域。
陇西的旅游景点有:
1. 长青湿地公园:位于天水市陇西县境内,是一个以湿地生态系统为主题的公园,有丰富的湿地植被和各种鸟类。
2. 西岳华山:位于陇西县境内,是华山的一个支脉,有险峻的山峰和壮丽的风景。
3. 普陀寺:位于陇西县境内,是一个佛教寺庙,有古老的建筑和宁静的氛围。
4. 王杂湾革命纪念馆:位于陇西县王杂湾村,是为纪念陇西抗战时期的英雄和历史事件而建立的纪念馆。
5. 陇西古城:位于陇西县境内,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城,有古老的城墙和传统的建筑。
6. 赵城遗址:位于陇西县赵城村,是一个保存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遗址,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考古价值。
以上是陇西地区的一些旅游景点,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魅力,可以让游客感受到陇西的历史和自然风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陇西介绍
甘肃省陇西县是一个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县。
自然区域属干旱半干旱区,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条件严酷。
总人口48万,其中农业人口39.58万人,农村总劳动力19.71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9.5万人,常年性剩余劳动力5.5万人。
总耕地面积127万亩,其中川地13.09万亩,山地108.42万亩,人均2.55亩,人多地少,是一个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农业大县。
除受自然条件制约外,还有诸多因素成为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
一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智力开发滞后,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很少接受文化教育。
全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18%,高中占5%,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5%左右,因而,对农村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难以接受和操作;二是农业技术人才奇缺,农业科技含量不高;三是人口和土地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致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生产内部,就业不充分,经济收入低,贫困面较大。
因此,如何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开发力度,积极开辟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的新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使之从根本上脱贫致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县的劳务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逐步形成了以上海、杭州为龙头,北京、广州为两翼的常年性劳务基地,新疆、青海、内蒙季节性劳务基地,尤其是我县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部分师团的劳务协作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为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具
大的作用。
但随着东部沿海城市的深化改革,企业实行下岗分流,劳动用工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劳务输出受到巨大冲击,劳务基地逐渐萎缩,输出人员不断递减,同时西部劳务基地刚刚起步,各项工作及措施不是十分到位,劳务输出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为此,加强劳务输出工作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建立更加广泛的劳务协作关系,巩固东部基地,开拓西部基地是我县劳务输出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地处西部边陲的新疆,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稀少,具有广泛开发前景的大省,待开发土地十分丰富,每年以100万亩的速度进行开发,需100年左右的时间,“一黑一白”(即石油、棉花)两大拳头产品闻名全国,尤其是棉花的种植,其产量之大,质量之好,居全国首位。
从96年开始我县在认真考察、论证后,与新疆农五师和农六师部分师团建立了劳务协作关系。
农五师、农六师地处准噶尔盆地腹地,亚欧大陆桥通道,乌博铁路和312国道穿越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光照时间每天15小时左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条件优越。
农作物种植以棉花为主,棉田种植面积达100万亩,采棉季节仅两个师的五个团两个农场需采棉工6万人左右,还需要补充常年性棉田管理工1万人左右,大部分务工者来自四川、安徽、河南等省,路途遥远,成本很高、组织不便,给用工单位带来诸多不变。
相比之下,我们具有相距较近,费用成本低,组织速度快的优势,为我们的农村劳动力赴疆务工提供了很大便利。
我县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劳务协作关系,通过几年的努力和实践,初步走
上了正常化的轨道,并为长期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兵团用工数量大,务工条件好,我们有着同部分师团合作的良好基础和成功经验,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全,这为我们开拓西部基地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所以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良好的协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