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知识点

合集下载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大变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的需要,以及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需要。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扎实掌握知识技能,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在于引导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助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1. 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改革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形成以学习为主体的学习环境。

2. 注重发展性评价。

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发展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价,弱化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单一评价。

3. 注重跨学科整合。

新课程改革将学科知识融入到跨学科的整合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4. 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改革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1. 优化课程结构。

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特点,科学设计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

3. 强化教师培训。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引导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4. 创新学习环境。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环境,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效果。

四、新课程改革的突出问题1. 教师培训问题。

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方法的接受度不高,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

2. 课程质量问题。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部分学校和教师对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不够到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3. 评价体系问题。

现有的评价体系仍然存在问题,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

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 推动学习科学。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论 知识点总结

新课程理论 知识点总结

新课程理论知识点总结一、背景新课程理论的提出是受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教育改革的影响。

当时,社会科技发展迅猛,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而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和方式,提出了新课程理论。

二、意义新课程理论要求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等,从而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于教育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基本原则新课程理论的基本原则包括:以学生为中心、整体性、跨学科性、情感教育、社会实践等。

这些原则不仅要求教育向学生的综合发展,还要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社会实践中。

四、学习者中心教学模式新课程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辅助者。

学习者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五、实施策略新课程理论的实施策略包括教育目标的重构、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等。

在教育目标的重构方面,要求教育的目标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还要包括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

在课程改革方面,要求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

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要求教师利用现代技术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六、发展趋势新课程理论的发展趋势包括跨学科教育、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等。

跨学科教育要求不再将知识划分为不同的学科,而是强调知识的整合和综合。

个性化教育要求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信息化教育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

结语新课程理论是一种有益的教育改革思想,它不断地指引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新课程理论将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教育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更多的启示。

知识点21我国的新课程改革

知识点21我国的新课程改革

(二)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 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 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整 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 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 择性。
11 知识点21我国的新课程改革
教育学原理与应用
4、对基础教育课程评价观的影响
第五章 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评价需要由选拔式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 变。
12 知识点21我国的新课程改革
教育学原理与应用 第五章 课程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自身发展完善的需要是 课程改革的内部动因
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di
yi
jie
第三节
新课程改革
4 知识点21我国的新课程改革
教育学原理与应用 第五章 课程
主要内容
01 课程改革的背景 02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03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5 知识点21我国的新课程改革
教育学原理与应用 第五章 课程
教学目标
01 了解课程改革的背景 02 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
教育学原理与应用 第五章 课程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 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 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0 知识点21我国的新课程改革
教育学原理与应用 第五章 课程
16 知识点21我国的新课程改革
☆(二)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标知识点总结(共3篇)

新课标知识点总结(共3篇)

新课标知识点总结第1篇①任何学科以一定的知识的正当形式,能有效地教给处于任何发展时期的任何儿童。

②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③学习过程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

④教学原则:动机原则。

动机类型: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和互惠内驱力。

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来呈现。

类型:动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符号性表征。

程序原则:强化原则,及时反馈。

⑤发现学习的四个作用:提高智能的潜力;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学会将来做出发现的最优策略;帮助学生的信息保持和检索。

⑥发现学习的四个特点: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部动机,强调信息的组织和提取。

新课标知识点总结第2篇安德森等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

①事实性知识。

有“术语知识”和“具体细节和要素的知识”两个亚类。

②概念性知识。

结构化的知识形式,包括“分类和类型的知识”“原理和通则的知识”和“理论、模型和结构的知识”。

③程序性知识。

关于“如何做某事”的知识,指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

④元认知知识。

关于一般认知的知识以及关于自我认知的意识和知识。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前两类相当于学科的内容知识,后两类是过程技能。

知识类型与认知方式大致是对应的。

比如事实性知识,主要是“知道”,记住并能回忆;概念性知识则需“理解”,表现为能够解释、举例、分类、总结、推断、比较、说明等。

事实性知识包括“术语知识”和“具体细节和要素的知识”,是相互分离的,孤立的,信息片段形式的知识。

以往的基础教育主要在教这种类型的知识,强调“知识的覆盖面”,用“知道”“记住”的方法。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则恶化为“死记硬背”的“题海战术”。

09.课标基本框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文本框架10.课标中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者关系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内在关联。

“内容要求”指向“学什么”——强调在结构中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防止知识虚化。

新课改知识点总结2022

新课改知识点总结2022

新课改知识点总结2022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完善,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涌现。

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一次重大变革,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创新。

新课程改革秉承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下面就对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新课程改革是在21世纪初启动的一项教育改革,其背景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

在这个背景下,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

新课程改革旨在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朝着更加人性化、终身化、全面化的方向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完善,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二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三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 以学生为中心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传授知识的主体,而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强调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不再把学生局限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中,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例如,在学科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观察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3. 强调跨学科整合新课程改革提倡跨学科整合,要求不同学科之间要进行有效整合,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具有更广泛的视野和更强的综合能力。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科之间通常是割裂的,学生很难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

第八次课程改革必考知识点

第八次课程改革必考知识点

第八次课程改革一、理念、任务、思想、目标、特点(一)理念1、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任务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思想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目标1、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1)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3)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6)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9)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的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片中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和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政治新课改知识点归纳总结

政治新课改知识点归纳总结

政治新课改知识点归纳总结新课程改革,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改革。

在政治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政治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理念和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一、政治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1. 背景政治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要求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二是社会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需求,要求政治教育更加突出个性化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教育信息化和现代技术的应用,为政治教育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2. 意义政治新课程改革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学生政治意识和公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其具备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和谐情感、责任情感等情感素质;二是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三是推动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发展,促进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政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1. 理念政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以教师为主体,注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情怀;三是以社会为依托,注重发挥社会资源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互动和融合。

2. 目标政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公民素质,使其具备基本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二是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培养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推动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发展,促进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法1. 内容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化课程设置,促进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二是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政治教育的当代性和前瞻性;三是注重教育环境,促进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和生活性。

新课改案例分析及常考点归纳

新课改案例分析及常考点归纳

四、真题回顾第一类:提问明确到新课改具体知识点【真题一:2017年安徽中学】材料一:科技的发展让不少孩子从一出生就与互联网相伴,他们常常看到自己的父母使用手机、电脑在网上购物、交流、娱乐和学习,身边有些同学也成了“低头族”。

借助网络的便利,以往难以完成的任务,一些很难克服的困难,如今只需要简单操作便可解决。

有许多企业还针对孩子们的学习需要,开发出先进的学习系统和工具,进行在线教育,诸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程”、“MOOC课程”等的出现不仅为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甚至可以将课堂搬回家。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已经给新时期的学校教育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材料二:据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2016年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多,52%的教师感到教学压力增大;有30%的教师认为“教学思维仍然是传统的”,还有20%认为“教育信息化技能亟待提升”,这让自己备感压力。

问题:(1)分析网络时代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2)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技巧解析】本题的命题特点是紧密联系当前互联网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考察的较灵活,且第一问已经明确指出用新课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知识点来作答,考生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新课改的三种学习方式,把新课改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答上,然后要结合材料分析具体是怎么体现学习方式的变化,把知识点用序列号写在前面,后面用材料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网络时代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表现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①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具有主动性,由于网络媒体更加有趣,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②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独立性,可以自己独立的进行学习,不再过分地依赖于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网络资源及网络学习系统及工具,诸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程”、“MOOC课程”等;③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独特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带有个人自身的个性特征,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教育新课改知识点总结

教育新课改知识点总结

教育新课改知识点总结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针对教育新课改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背景、目的、实施路径、特点以及对教育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一、教育新课改的背景1. 21世纪素养的需求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21世纪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素养。

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这一需求,故需要进行新的教育改革。

2. 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以前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考试成绩,而现在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

3. 习近平提出的“素质教育”理念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这也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导意义。

二、教育新课改的目的1.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21世纪所需的综合能力。

2. 转变教育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输入和考试成绩,新课程改革需要改变这种模式,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3. 建立个性化教育体系新课程改革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4. 实现教育公平新课程改革需要通过多元评价体系、多元培养模式等手段,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包容。

三、教育新课改的实施路径1. 设计新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需要重新设计和编制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2. 改变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3.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新课程改革需要建立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评价指标。

4. 培养教师的能力新课程改革需要培养一批具备创新思维、教学能力和设计能力的教师,倡导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习。

四、教育新课改的特点1.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培养,提倡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

教师资格证-新课改

教师资格证-新课改

第四部分新课程改课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一、新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1.考情分析2.具体知识点(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第二章新课程理念第二节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1.考情分析2.具体知识点(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核心特征)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和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2)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和赞赏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和引导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第三节新的教学观1.考情分析2.具体知识点(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2)交往互动的教学观*新课程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程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

(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第四节学习观1.考情分析第三章综合实践活动1.考情分析2.具体考情分析(1)综合实践活动【1】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经验性、实践性);【2】综合性;【3】三级管理的课程;必修课【4】内容:两社两技一研究【5】特点: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实总生自开放家)(2)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归纳总结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自2001年正式启动以来,新课程改革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新课程改革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改革的核心内容。

一、课程目标的变化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方面是课程目标的变化。

传统的课程目标主要注重学科知识和考试成绩,而新课程则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学科知识,还要提高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

此外,新课程要求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课程结构的优化新课程改革还对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

传统的课程结构通常以学科为核心,学生需要在各个学科之间切换,缺乏连贯性。

而新课程则采取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学习模式,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交叉。

这种课程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新课程改革还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要是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而新课程则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体性,通过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还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四、评价方式的创新新课程改革还提出了创新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侧重于对学生记忆和理解能力的测试。

而新课程则鼓励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项目作业、实践活动、口头报告等,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新课程评价的重点是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力,而不仅仅是看他们的成绩。

五、教育资源的整合新课程改革还鼓励整合教育资源。

传统的教育资源分散在各个学科或学校之间,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而新课程则强调要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整合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这将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多样的学习机会,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教学改革热点与重点

新课程教学改革热点与重点
• 对策: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方案,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强贫困地区 和薄弱学校的建设。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资 源利用效率。
• 结论: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优化资 源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可以逐步缩小教育差距。
评价体系的改革难题与对策
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与对策
• 总结词:教育资源不均衡是新课程改革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 对策。
• 详细描述:由于地区、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 问题一直存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支持 力度,提高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 质教育资源的供给。
跨学科教学
总结词
跨学科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新趋势,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详细描述
新课程教学改革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学科之间 的联系,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跨学科教学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 养。
03 新课程改革的重领域
全面发展的评价。
创新评价方式和方法,采用多种 评价手段和工具,对学生的知识、 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方面进行评价。
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 能,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中的作
用。
04 新课程改革实践案例分享
某小学的跨学科教学实践
总结词
创新教学方法
详细描述
某小学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跨学科教学实践。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整合,让学生在探究实际 问题中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05 新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与 对策

初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知识点总结大全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发展。

初中教育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也在不断优化和创新。

本文将对初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是当前初中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转向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式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 课程标准与教材改革课程标准与教材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课程标准是指对课程目标、知识体系、核心素养等方面进行规范和要求的文件,通过制定和实施课程标准来引领和规范教育教学工作。

教材改革主要包括教材的编写内容、教材的形式和教材的使用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教材应该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是初中教育改革的基础和核心。

学科建设既包括学科知识的更新和拓展,也包括学科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学科的建设需要广泛的教师团队参与,通过不断的专业学习和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4. 素质教育与综合评价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综合评价成为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能力的衡量方式。

综合评价既包括学科成绩的评定,也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

5. 德育与品德培养德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初中阶段是学生迅速成长和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德育教育主要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形成,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

德育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育人的重要方式。

6. 学生发展与生涯规划学生发展与生涯规划是初中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学生发展既包括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包括学生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新课标数学新增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数学新增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数学新增知识点总结一、前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教育部对数学课程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新增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理念。

本文将对新课标数学新增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希望能够为广大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二、新课标数学新增知识点1. 探究式学习新课标数学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和发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巧。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数据和统计在新课标数学中,数据和统计成为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以及如何利用数据进行决策和预测。

数据统计的知识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数据,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几何与立体图形几何与立体图形是新课标数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立体图形的认识与应用。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的几何形状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

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推理能力。

4. 函数与方程函数与方程是新课标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建立和利用函数模型进行问题的求解,并且掌握方程解的方法。

通过学习函数与方程,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其数学建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新课标数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数学知识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数学模型,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其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抽象思维新课标数学更加注重抽象思维的培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数学思维和推理,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通过学习抽象思维,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提高其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第八次课程改革必考知识点

第八次课程改革必考知识点

第八次课程改革一、理念、任务、思想、目标、特点(一)理念1、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任务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思想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目标1、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1)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3)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6)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9)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的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片中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和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改知识点梳理

新课改知识点梳理

新课改知识点梳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在持续地改革和创新。

新课改作为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变革,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方法和要求。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适应新课改,让我们对其相关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一次梳理。

一、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

不再将学生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这意味着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新课改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鼓励跨学科学习和知识的整合运用。

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而是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二、课程目标的转变新课改在课程目标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化。

不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知识与技能目标不再是单纯的记忆和复述,而是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新。

学生要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等,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态度养成和价值观的塑造。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改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创新。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逐渐被更多互动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所补充和替代。

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合作式教学则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学习,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四、评价体系的改革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新课改对评价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

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还强调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和社会的参与,使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考点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了解)(一)新课程改革的内涵1.新课程改革的含义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是指我国从1999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2.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产生与发展(1)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1999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拉开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序幕。

(2)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和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

(3)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

(4)2001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做修改。

(5)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正式颁布。

(6)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7)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基本方向的确立。

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2001年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期。

至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试点实验阶段,并拟用5年时间,在全国推行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02年秋,实验范围扩大,省级实验区工作启动;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包括三级课程管理的运行机制、评价制度等)全面进入实验阶段。

2003年秋,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

2004年秋,课程改革的工作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70%。

2005年秋,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进入新课程。

2020教师专题资料教育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编1练习)

2020教师专题资料教育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编1练习)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二、多项选择题
1.教学改革带来了教学方式上的转变,主要表现在( )方面。
A.探究式教学
B.师生、生生交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C.教材选择自主化
D.教师自主选择教学方法
2.下列属于探究学习的特征的有( )。
A.主动性
B.开放性
C.创造性
D.问题性
3.下列符合当代“教学”的新观念的是( )。
D.及时干预,向学生澄清最佳方案
15.新课程评价淡化甄别与选拔,而重视学生发展,体现了其实现( )的变革。
A.评价主体
B.评价指标
C.评价功能
D.评价方法
16.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
程性。
A.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
B.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C.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A.生活课
B.活动课
C.品德课
D.综合课(程)
9.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 )。
A.分科课程
B.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
C.综合课程
D.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10.当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以( )课程为主。
A.综合
B.分科
C.实践
D.理论
11.下面哪一观点符合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观?( )。
刘老师班级开展的课外活动,基本上都是与学习有关的主题,如成语接龙比赛、速算比赛、 历史知识竞赛、背诵化学元素表等。在教研活动中,刘老师的选题基本上集中在如何使用多媒体, 实现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进程控制等话题上。
请以三维课程目标、班级管理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分析刘老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教资考试资料——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编)

教资考试资料——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编)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编考点·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专题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

考点·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我们要注意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替代学生的一切或者学生的一切行为都要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

考点·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专题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考点·三维目标的内涵1.知识与技能(1)知识: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

(2)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

一般可分为四种:一是基本技能:如读、写、算技能;二是智力技能:如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推理等技能。

三是动作技能:如绘画、做操、打球等;四是自我认知技能:认知活动中的自我调节和监控技能。

2.过程与方法(1)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开发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2)方法: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情感: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2)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3)价值观: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其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复习资料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一)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二)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简答题、论述题★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的发展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原因在于(或:片面追求升学率会造成哪些后果?):1. 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2. 传统的应试教育实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我国现今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及甄别、选拔的功能;(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四、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一)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

这次课改在强调国家发展需要的同时,注重把学生当做国家和人类社会未来的主人,因而非常重视学生的发展,因为这不仅是发展经济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课改除了重新厘定课程目标之外,还对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其组织方法、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涉及“课程”的几乎所有方面加以改革。

★五、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这里试从课程观、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校文化等方面阐述课改的几个重要理念。

(一)反思“课程是学科”的传统观念,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二)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三)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四)突破知识传授的教学传统,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

(五)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学生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

(六)改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的身份,确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的新型教师角色。

(七)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造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第二节新课改的目标一、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与根本任务指导思想:基础教育改革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为指导,面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根本任务:面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新课改的六项具体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课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现课程结构三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级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新课程理念第一节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一、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中的核心特征。

其内涵包括: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领路人。

要求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康品德形成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引导学生向更高目标前进。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最终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要求课程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简答题(一)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二)对待教学关系上,新工厂强调帮助、引导。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在此,引导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启迪与激励。

(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依据教学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形成和培养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四)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三、我国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教学相长★★四、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1. 了解和研究学生。

2. 热爱学生,关系学生的成长。

3. 民主的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益。

4. 提高法律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5. 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6.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缩短与教师角色之间的差异。

第二节新的教学观一、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创造者和主题,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教学不仅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四、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第三节学习方式的变革★★一、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名词解释、简答题(一)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二)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合作学习概念: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意义:首先,能够激发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其次,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与理解;再者,能够使学生不断反省,不断提高。

★二、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此五种特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联系、包容。

我们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三章新课程与评价改革第一节新课程评价改革概述一、概念课程评价是指:研究一门课程某些方面或全部价值的过程。

包括课程需要、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教材、学生成果目标、通过课程学生取得的进步、教学有效性、学习环境、课程政策等内容。

二、课程评价对象课程方案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课程资源评价、课程与教学管理评价。

三、课程评价的类型(一)按照评价功能分类……名词解释1. 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某些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预测性、测定性的评价。

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评价对象的基础和情况,为制定教学措施做准备,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2. 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掌握性评价。

他是在计划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各阶段进行的评价。

目的是及时了解某项教学活动的效果。

不注重评定等级,只注重发现问题。

3. 终结性评价:是在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结束之后,为了解其成果而进行的评价。

目的是评定等级成绩,作出结论,或者评定措施的有效性。

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确认达到目标的程度。

(二)按照评价主体分类:内部评价、外部评价。

(三)按照评价基准的不同分类1. 相对性评价: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

优点是不受集体整体水平的限制;缺点是不同集体中的个体难以比较。

2. 绝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

有点事标准比较客观;缺点是客观标准很难做到客观,在制定和掌握评价标准时,容易受到评价者的教育价值取向和经验的影响。

3.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此种评价利于自我发现差距,但由于评价对象不与他人相比较,这就难以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真正差距。

(四)按照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分类:定量评价、定性评价。

四、课程评价的功能(一)促进发展的功能。

……简答题这是当代课程评价非常强调的基本功能。

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导向功能、诊断……、调节……、激励……、反思……、记录……。

(二)鉴定水平的功能。

(三)选拔淘汰的功能。

★★五、现代课程评价的基本特点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