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正在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上下一心,团结奋斗。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的全局性任务,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与发展方向。
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古老的中华民族,节约理念深入人心,节约之风代代相传。
共和国走过的58年光辉历程,无不有力地证明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对社会主义中国迅速崛起的巨大作用。
节约,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未雨绸缪之举。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为国家的中长期发展制定了一项宏伟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定义:(1)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2)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背景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针,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现有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形式,是我国当前阶段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政策目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上已经取得了惊人成就。
但现有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却有着不可持续的局限性。
简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意义和基本措施
简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意义和基本措施前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本文主要从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及其意义和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个方面着手认识这一重大战略政策。
并在最后提出大学生应当在这方面如何表现。
正文: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述(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我国资源相对紧缺,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约束,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的实现。
我国资源利用问题非常突出。
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从工业能源效应来看,目前我国8个主要耗能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以上;我国粮食作物的平均水分生产率约为每立方米水产出1公斤粮食,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 25%;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约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我国节能型居住建筑仅占全国城市居住建筑面积的3.5%,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 3倍。
第二个问题是,近年来我国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增大。
我国单位GDP能耗从2002年开始又出现增长趋势,尤其是电力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资源的约束矛盾不断加大。
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意义专业:学号:姓名:所谓“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法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它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支援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要面临转型。
而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武汉一直以来都是个“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工业城市。
在武汉,以武汉钢铁等为首的化工、冶金企业每年消耗着大量的资源但能源利用率却不高、排放着大量的废气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
而武汉也一直努力寻找一个好的发展路子,于是武汉市申请成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在2007年12月14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接着2008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武汉城市圈建设总体方案。
作为华中地区的中心级城市,武汉的常住人口逐年上升,已经超过了1000万。
常住人口的大量增加,带来的是城市供水、供电、供气量大增;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对生活要求也越来越高,城镇私家车数量越来越多,汽油需求量越来越大,尾气排放量也越来越多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在今天开始制约武汉的发展繁荣。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齐卓泽(天津环科环境咨询有限公司天津300000)摘要:文章着重于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研究,首先将从两个角度分析节约资源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其次是针对具体需求提出建议:创新业务发展模式,落实环保生产问题,提出新想法,创新环保道路,树立节约资源理念,创造环境友好型文化环境,促进新型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引言在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要加快制定资源节约措施的方针计划。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推进与我国国情紧密结合,这一重要的战略决策需要学习国际的先进理念,集中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是保证我国“十一五”期间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建设节约资源和环境的社会要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从而保护资源和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1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必要性1.1可持续发展政策要求可持续发展政策和全球环境危机的出现对可持续生态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导致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异常的温度和温室效应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
解决持续升级的环境问题需要坚持执行可持续发展政策。
转变社会建设方式,弘扬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理念,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时刻关注环境变化,制定基于有效保障措施的科学发展政策叫1.2和谐社会构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中,人们非常重视环境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利用资源建设理性社会,改善生态环境,指导社会与自然,促进共赢发展。
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做到这一点,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大自然整体环境至关重要。
我们将积极开发回收材料,以减少对环境资源的使用以及对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压力。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与任务在“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将逐步实现由“环境促进增长”向“绿色增长”改变,重大变化基于结构优化,有着更高效率和更低能耗的。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的前提下,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
在这里,“节约”有两层涵义:一是杜绝浪费,即要求我们在经济运行中减少对资源消耗的浪费;二是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财富。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既要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并且能够尽量循环利用,又要保证全社会较高的福利水平。
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实质上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和长远战略方针。
二: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1、是由我国人均资源较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我国虽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水平的1/3、1/4、1/5、1/10和1/22,是世界上人均资源占有水平较低的资源小国之一,资源相对不足、环境较弱,众多人口对有限资源的压力将愈来愈大。
(2).我国条件复杂,资源种类齐全,但资源质量不高,自然生产力低。
(3).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之间不匹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
(4).后备资源供给不足,潜伏着更大的资源危机。
如果不能在方面强化投入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石油、天然气、将严重衰竭。
总之,我国人口持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供水能力紧张,能源紧缺愈加深重,不足,后备资源基础薄弱,资源迅速扩大,各类资源供应长期紧缺,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矛盾的基本格局,资源短缺将长期成为遏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3.1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可持续发展战略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1)中国的发展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对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
(2)我们所要追求的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生态良好、文明和谐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含义、要求(1)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2)含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要求:强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确定P52(1)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提出“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2)1994年,中国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和主要目标.(3)1996年3月,我国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战略目标。
4(补):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统文化P52(1)法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3)“天人合一”的思想(4)儒家:“仁爱万物”的思想5、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现实依据)我国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
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3)它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6、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具体政策包括: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摘要: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本文从国家相关政策出发,研究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重点探讨了建设两型社会中应着力解决的几方面重点工作。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经济,生态保护我国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将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2005年3月举行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及系列相关举措,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发展目标。
201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建设美丽中国,从我做起
建设美丽中国从我做起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体现了我国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历经60多年建设发展,我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
毋庸讳言,许多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出现的问题也摆在了中国面前。
而在过去几年,中国加大环保投资力度,成为世界上投资清洁能源力度最大的国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9%;同时,绿色GDP的政绩考核在这片土地如火如荼,生态补偿的体制机制在这个国度稳步推进。
表明中国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是个认真的实践者。
中国在环保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改善全球环境作出重要贡献。
建设美丽中国它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有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的资源、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它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威胁到人们的生存。
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我国的经济竞争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我国的经济竞争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建设美丽中国只有立足当前,人人有责、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才能早日变成美好的现实!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建设“两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概论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前者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后者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
两型社会含义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
那么这样的“综改区”,也就是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核心要素的改革试验区。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
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要面临转型,即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
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
建设社会主义两型社会
一、建设两型社
会的科学内涵
资源节约 型社会
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 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 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 型社会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 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 与社会的和谐。
资源节约型社会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 节约资源
矿物名称
铝
产量高峰年份
2060
世界能源结构中
化石燃料占88%
中国能源结构中 化石燃料占94%
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4-5.8℃
温室 气体 排放 量
温 室 气 体 排 放 量 2100年
2009年
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只 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妥善解
决……应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
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进
中国的GDP占全球
6%
30%
煤、铁、铝等的消耗
每百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能源
250 200 150 100 50 0 À Ã Õ È Â µ « ¹ Ð Ö ¡ Ó ¡ Ó « Ä À Ê ú ¸ ¾ ± ú ¸ ú ¸ ú ¸ È ¶ È á ÷Ç ¶ Ä Î Ñ ÷ç Î · ç ½ ù ½ Æ 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 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的奋斗目标。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 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 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 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的突出 位置。
1950年——25.25亿 1990年——53.21亿 2004年——64亿
13.5
32% 28% 14%
初三国情问题
为什么要建设美丽中国、怎样做①这是由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②这是由我国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国情决定的。
③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④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⑤有利于珍爱生命,维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国家: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节能减排。
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④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加强环境立法执法,依法严惩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违法行为。
⑤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倡导低碳环保生活方式。
中学生:①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②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行使建议权、监督权,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④从小事做起,养成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
⑤参与环保公益活动,承担社会责任。
中国梦的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一定能实现的信心来源党的正确领导各族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同富裕原则坚持依法治国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及经济上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怎样实现中国梦国家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中特
中特色部分:名词解释:1.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根本制度: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根本目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石,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立足点,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它为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3.政治体制改革P68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4.文化软实力P83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5.社会保障制度P94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
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求,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
由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实现。
由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安置等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简答与论述:1.中国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P5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2.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论述,四点)P261.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资源、环境对我们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财富。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大的方面说就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
纵观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对自然的严重破坏,进而影响了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
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报复我们。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
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而我国资源相对不足,粗放的发展模式对环境和生态都产生了严重的破坏,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并且合理的利用了资源,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影响了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以及国际竞争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总之,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第三,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口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最大
问题,因此,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人口的控制是非常成功的,但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使我们在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方面仍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环境污染严重,等等。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经济、资源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等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为了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在发展观念和发展实践上所实现的深刻转变和战略转型。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2006年竭泽而渔之路不能走――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怎样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怎样理解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何谱好资源、环境、发展的协奏曲?循环经济之路怎么走?竭泽而渔,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讲的是把湖水排干来捕鱼。
鱼倒是全捕着了,但湖水排干了,就再也不会有鱼了。
它告诉我们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如果违反自然界的规律,急功近利,过度索取,看似取之不尽的资源就会用尽。
同样,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的发展、消费的增长,而忽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忽视对环境的有效保护,那就等于竭泽而渔。
我们党十分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并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
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也是保障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
怎样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我们经常用“地大物博”来描述祖国的广袤与富饶。
从大的方面看,这样讲当然没有问题,但并不等于说我们国家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
相反,目前我国乃至全球的资源形势日益紧张,不容乐观。
从全球来看,有关研究表明,地球上的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减少;现有石油储量不足2万亿桶,可供开采时间不超过百年;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口将遭受用水短缺的威胁。
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和需求增加,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正在日益减少。
从我国来看,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少。
比如,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237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5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另一方面,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
过去,我们比较多的是依靠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导致资源消耗过大,浪费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摘要: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它们贯穿在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相处,实现我们生存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这条主线中。
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战略,为健康、友好、和谐的发展提出总体的思想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所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也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一: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战略,为健康、友好、和谐的发展提出总体的思想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
它是对长期以来经济的发展对环境危害的一种深思,也是对以后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在其基础上提出来的。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我们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都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这个前提,并且不能脱离这个前提。
我们制定的各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都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都需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
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我们珍惜利用每一种资源,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珍惜资源、保护环境都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的体现。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和谐发展,其实质是为了实现社会达到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和谐社会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所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身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它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的社会的描写,也是人们对社会的一种憧憬。
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形态的描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所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而和谐社会就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
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地球只有一个,资源、环境极其宝贵。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
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报复我们。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
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资源并重,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机制,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背景材料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重要途径、工作重点和措施。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进能源资源节约,明年务必取得明显成效。
①要大力推进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技术改造,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降低这些行业的资源消耗水平;②在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③同时,要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二、角度分析▲(一)从《经济生活》角度思考1、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平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惩等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集约发展之路。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长效机制。
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3、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调节着生产。
消费观念是否正确,它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的市场的开拓。
这就要求每个消费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思考1、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弱。
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摘要: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它们贯穿在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相处,实现我们生存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这条主线中。
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战略,为健康、友好、和谐的发展提出总体的思想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所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也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
一: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战略,为健康、友好、和谐的发展提出总体的思想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
它是对长期以来经济的发展对环境危害的一种深思,也是对以后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在其基础上提出来的。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我们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都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这个前提,并且不能脱离这个前提。
我们制定的各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都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都需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
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我们珍惜利用每一种资源,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珍惜资源、保护环境都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的体现。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和谐发展,其实质是为了实现社会达到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和谐社会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所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它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的社会的描写,也是人们对社会的一种憧憬。
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形态的描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所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而和谐社会就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不单是对社会环境的要求,也是对自然环境的要求。
和谐社会对社会环境的要求需要我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正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处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要求。
和谐社会对自然环境的要求需要我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正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要求。
因此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社会,处处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最终需要达到的社会形态。
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也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摈弃。
因此要深刻的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需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当然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是我们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和谐的社会,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整体和谐的社会。
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需要我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社会的发展需要以消耗资源为代价。
我们既要保护自
然资源,又要社会持续的发展,我需要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依靠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我们要构建良好的环境,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中,我们不可能脱离环境。
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必经阶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之一。
总之,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内涵的一致性,可持续发展战略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总体的要求和思想的指导,对什么是和谐社会做出了科学的诠释。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手段,是一种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手段,对怎样建设和用什么方法能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种目的,是最终需要达到的结果。
无论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是为了实现构建和谐社会,达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绵阳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008级1班杜俊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