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的哲学思考
围绕做大做强的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做大做强我们的企业。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将我们的企业打造成行业领军者。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坚定信念,明确目标首先,我们要坚定信念,明确目标。
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我们要紧跟国家政策,把握市场脉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同时,要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员工的斗志,为实现企业目标共同努力。
二、加强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我们要把创新放在首位,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紧跟行业前沿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二是管理创新,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三是模式创新,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拓展市场空间。
三、人才强企,打造高素质团队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
我们要重视人才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团队。
一是加强人才引进,引进具有丰富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二是强化内部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三是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拓展市场,提高市场份额市场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我们要积极拓展市场,提高市场份额。
一是加大市场调研力度,了解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二是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形象;三是加强销售网络建设,提高市场覆盖率。
五、强化合作,实现共赢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我们要善于合作,实现共赢。
一是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产业链优势;二是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三是与政府、行业协会等机构保持良好沟通,争取政策支持。
总之,做大做强企业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企业目标,共创美好未来!谢谢大家!。
做大做强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科学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为政之道,要在得人”。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争夺人才,用好人才,是成就事业的根本。
树立科学人才观,对于推动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努力开创新时期的用人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因而企业要树立科学人才观,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提升机制,并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人才管理的指导思想,实现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真正为公司的又好又快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坚实基础。
一、要建立一支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企业重要部门,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司引进人才的素质、培养人才的成就、利用人才的好坏。
因此,作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努力具备以下几种素质:(一)道德素质。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必须严格自律、坚持原则、不徇私情、秉公办事、兢兢业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以员工的根本利益为切入点,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心理素质。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面对各种压力要意志坚强、不怕压力、无所畏惧,还要心胸开阔、不计个人得失,并能容忍和原谅别人的过失,以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面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专业素质。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信息知识、人文知识和实践知识,对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要有所了解和掌握,从而具备较强的政策水平、宽广的业务知识、精湛的理论水平、丰富的实践能力。
刘永好破解战略悖论:做大做强,还是做强做大?
刘永好破解战略悖论:做大做强,还是做强做大?作者:廖晓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08年第02期刘永好的“回归主业”,让我们看到,先做“大”还是做“强”没有绝对的判断标准,需要因势利导,与时俱进。
关于做大做强还是做强做大,这是一个战略悖论。
本质上似乎有涉及到专业化好还是多元化好的问题。
刘永好带来的新希望“王者归来”,在农牧业主场再战问题上给这个悖论提供了一个新的注解。
关于做大做强还是做强做大,涉及到一个先后顺序问题。
管理学界普遍的看法是应该先做“强”。
即:先通过专业化集中战略,把企业做“强”,然后再扩大规模和实力做“大”。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做“强”的标准是什么?新希望集团以饲料产业起家,已经做到“独孤求败”地位了,应该是“强”了吧?再说饲料行业当时也不是一个赚钱行业了,如果这样看来,刘永好确实是在先做“强”再做“大”。
这个时候刘永好选择了多元化,也就是所谓的做“大”。
上市、入股民生银行、投资房地产,让新希望集团迅速扩大了企业规模。
马上有人批评了,刘永好该继续做农牧业,而不该参股民生银行,不该投资房地产,因为这是多元化,应该继续做农牧业把它做到最强。
现在刘永好似乎又“听”了大家的“规劝”:回归农牧业,打造完整的农牧业产业链,做韩国的“正泰”,做美国的“泰森”.这一个来回,看来还是先做“强”再做“大”的好!刘永好是“浪子回头”回归了主业,但是大家忽视了几个基本的战略逻辑:第一,战略是战术。
尽管大家把战略视为方向决策,把战术视为实现战略的手段和方法措施,但是作者认为,在特定环境下,战略有时候也是战术。
农牧业本身是一个周期性强却风险很大的行业,有禽流感为证。
要打造农牧业产业帝国,需要大量的资金。
以目前新希望集团的实力(民生银行大股东,投资房地产赚足了钱),按照刘永好的说法还需要大量的融资,更何况当年的希望集团。
再说民营企业融资难这是一个公认的现实。
在这个时候,选择进军民生银行,可以打通融资渠道,选择进军房地产,可以迅速积累资金。
“做大做强”的陷阱
小企业之死,大部分是死于营养不良;大企业之死,大部分是死于营养过剩或机会中毒。所以,抓住机会,但不要迷信机会,甚至有时需回头重新审视机会,放弃一些机会。要学会放弃,别人的馅饼也许就是你的陷阱。
错位经营,甘做配角
许多小企业之所以热衷于做大做强是担心会被强大者吃掉。其实无须担心,欧美日90%以上的企业都是小企业,这么多年也没有形成大企业的一统天下。这说明了什么?小企业完全可以“小而不弱”,关键是定位好。啥叫定位?最高明的定位是错位,懂得错位经营就一定能做出特色。
对一部分企业来说,以“做大做强”为目标不能说错,它可以鼓舞人心,可以指引方向。但如果所有的企业都“做大做强”,就违反了经济生态的基本规律:在产业链中,有主角,也有配角,都做主角,谁来做配角?没有配角,还有大戏吗?美国雷曼、日本八佰伴的失败,皆因盲目贪大求快,这不是“农夫山泉,有点甜”,而是“醉汉攀岩,有点悬”!
导读:小企业之死,大部分是死于营养不良;大企业之死,大部分是死于营养过剩或机会中毒。所以,抓住机会,但不要迷信机会,甚至有时需回头重新审视机会,放弃一些机会。
很多时候企业家们会有一种错觉,认为做大做强了就很难做精做美,反过来也是这样,所以在潜意识当中就会划上“≠”,要么做大做强,要么做精做美。真的是这样吗?未必,这两者是完全可以划“=”的。做大做强与做精做美不是一种对立,而是互为因果。
抵制诱惑,重视机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做大做强”有两根理论支柱:经济学的规模经济理论,生态学的弱肉强食法则。但理论经常被现实雷倒:最大的不一定最强,最强的未必活得最长。恐龙与蜥蜴相比,大的强的被淘汰了;大象与蚂蚁相比,大的活了6000年,正在濒临灭亡,小的活了1亿年了,至今旺盛。相扑运动员与普通人相比,够强的了,但日本普通人比相扑运动员的寿命长28岁。
成功的企业家离不开哲学思考
企业家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需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通过哲学思考,企业家能够更好 地调节情绪、释放压力、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社会维度:社会认知、公共关系、企业公民等
社会认知
企业家需要具备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分析能力,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通过哲学思考,企业家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如何处理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关注政策法规
企业家应密切关注政策法规的变化,以确保企业的经营行为符合相 关法规。
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
企业家应与供应商、客户、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调整经营策略
企业家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市场的 需求。
感谢您的观看
哲学思考能够帮助企业家预见 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制定应对 策略,避免未来的危机。
哲学思考提升企业家的领导力
哲学思考能够帮助企业家更好地 理解员工、客户和社会,从而更
好地制定和实施领导策略。
哲学思考能够帮助企业家建立正 确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提升企
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哲学思考能够帮助企业家更好地 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挑战,展 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决策能力
人生维度: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个人成长与价值实现
01
企业家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家庭与亲情
02
企业家需要关注家庭和亲情,建立稳固的家庭关系,以支持自
己的事业发展。
健康与生活品质
03
企业家需要注重健康和生活品质,以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和幸
福感。
社会维度:如何看待自己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建立公正的奖惩制度
公正的奖惩制度可以激励员工积极投入工作,减少因不公平待遇 而产生的矛盾。
成大事者的哲学六条原理
成大事者的哲学六条原理
1. 专注和目标导向:成大事者具有明确的目标,并且致力于实现这些目标。
他们专注于他们所做的事情,不受其他事物的干扰。
2. 坚持和毅力:成大事者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毅力。
他们能够克服挫折和困难,持之以恒地追求他们的目标。
3. 创新和灵活性:成大事者具有创新的思维和灵活的行动能力。
他们不惧风险,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想法,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4. 自律和积极性:成大事者具有自律和积极的态度。
他们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资源,保持高度的工作动力和积极的心态。
5. 学习和持续发展:成大事者持续学习和自我发展。
他们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和技能,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6. 团队合作和影响力:成大事者懂得团队合作和影响他人。
他们能够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并且能够激发和影响他人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袁亚非管理哲学之”优秀的管理才是企业做大做强的王道”
袁亚非管理哲学——厚道、讲理、明目宏图三胞是国内第一家以连锁方式卖电脑的企业。
董事长袁亚非借鉴沃尔玛(Wal-Mart)、戴尔(Dell)、麦当劳(McDonald's)的成功经验,创造出了大规模、标准化、连锁直销的IT经营新模式(业界又称之为“WDM”模式),到现在,宏图三胞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专业IT连锁企业,拥有300多家自营门店,覆盖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13个省市。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合理的管理机制,在谈及企业管理时,董事长袁亚非提出了“向上、自省、平衡、厚道、讲理、明目、中西结合”的管理理念。
所谓“向上”,就是要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做什么事都很难成功。
”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说。
1993年,袁亚非响应小平南巡讲话的号召下海创业,到1997年已经在南京成了小有名气的“电脑大王”。
但很快袁亚非就发现,电脑城这种传统的电脑零售模式以信息不对称为核心竞争力,无法标准化,想要把企业做大做强,就必须改变这种做法。
在三胞集团的企业文化中,“自省”占了很大一部分。
“自省”就是自我反省。
董事长袁亚非认为,“向上”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而“自省”则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方法。
如今,全员“三省”已经在三胞集团蔚然成风。
作为三胞文化中最重要的方法论,“自省”的概念已经深入到了每位员工的血液里。
“我们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不缺…向上‟的精神,也不缺…自省‟的方法,但往往缺少…平衡‟的心态。
可以说,民营企业出问题,往往都是撑死的,很少是饿死的。
”袁亚非说,“所以,…平衡‟是我们民营企业应该经常保持的一种心态。
” “厚道”可以说是三胞文化中做人做事的第一准则。
袁亚非认为,正是因为“厚道”,才使得三胞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政府、员工以及社会各界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克服了很多困难,从一家个体户顺利发展成为一家现代化管理的大型民营企业。
“…讲理‟就是讲道理”,袁亚非解释道,“要按道理做事,不能按习惯做事。
破解“做大做强”的迷思
48第323期破解“做大做强”的迷思当前处于一个高增长、高潜力的区域,但企业也要警惕“贪大而不强”,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在于抢风口或者争上市,而在于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 文 / 丁远*双循环——虽然是去年才提出的新概念,却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早期的中国市场很小,想在中国市场做生意非常艰难,所以发展出了“两头在外”的模式。
但中国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形成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
以奢侈品行业为例,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占其全球市场份额的比例已超过50%。
双循环即外循环和内循环相互促进。
外循环主要是指外向型经济,包括进出口、对外投资等,内循环是指国内的市场,包括国内的消费和服务,这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但需强调的是,这并不代表外向型经济不重要,很多人误解为内循环就是我们可以关起门来自己搞经济了,这是完全错误的。
外向型经济的存量对中国经济仍然非常重要,只是未来中国内部的消费和服务市场的增长将给企业创造非常大的机会。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大家意识到一个问题,即中国经济几乎是靠投资拉动的,因而中国开始往消费市场转型。
在现在的经济增长结构中,消费的占比已经越来越大,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高端化、多样化,而疫情之后,环保、绿色、健康变得愈发重要。
另一个趋势是,服务业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比如现在百年汽车品牌奔驰、宝马等都意识到一个棘手的问题,一旦无人驾驶汽车推出后,大家会更关心汽车提供的服务,如是否有车内影院、智能体验如何,而不是这辆车是谁生产的。
当谈到中国、世界的消费,肯定要谈到中产阶级人群。
2021年,全球中产阶级消费者人数最多的地区是西欧、北美,但未来10年,全球的消费重心将会发生转移,中国、印度、东南亚的中产阶级消费者将达到30亿人。
我们处于一个高增长、高潜力的区域,大家都应该感到庆幸。
我们现在所说的名牌,都是LV 、爱马仕之类。
但未来10-20年,当中国变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时候,它们会缓慢变成全球的奢侈品,未来的LV 可能会在中国出现,只是需要时间。
对银行行“做大做强、做好做洋”的认识和想法
对银行行“做大做强、做好做洋”的认识和想法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季奋斗时。
在党的十六大春风吹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军号角的时候,当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的锦州正在加快发展、迎接挑战的时候,商行人耳边依旧回响着张行长在二oo四年度工作报告中“争取早日实现做大做强、做好做洋目标”的铮铮誓言,商行也正在稳步地向国际化银行的宏伟目标迈进。
二oo四年是商行提出做大做强、做好做洋奋斗目标的第一年,也是实施五年发展规划的第一年。
在这不平凡的一年中,我们迎来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风,同时也迎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回顾锦州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画卷。
我们曾经创造了“三年再造”一个商业银行的奇迹,提前一年时间实现了“三个一”的经营目标,从同万人联谊、访十万客户的浩大声势,到百日三杯竞赛的累累硕果;从名符其实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到加入银联,真正地走上区域化、国际化银行业竞争的舞台,商行成就了一段段历史佳话,也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
今天,商行人站在曾经的诸多荣誉面前,心中充满着对过去成绩的骄傲和自豪,今天,商行人又站在了崭新的起点,决心以求实的态度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为实现更大的辉煌而努力奋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前进,更谈不上商行的日新月异。
商行从地方性股份制银行做起,要想成为一个打响区域银行、国际银行的品牌,就必须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早日实现“做大做强、做好做洋”。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商行人,都能够从自身做起,团结向上,开拓进取,直面挑战,顽强拼搏。
我们应该按照张行长年初工作报告要求,积极组织实施“12473”工程,以务实精神抓好各项建设,实现有我行特色的品牌维护战略、网络营销战略、资产优化战略、成本控制战略、信息化推广战略、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战略,把商行建设成为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学习、特别能创新的优秀团队。
一、以特色的企业文化凝聚人一个成功的企业,首先要有一支优秀的团队。
教育培训做大做强心得体会
教育培训做大做强心得体会我认为教育培训要想做大做强,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关键因素:首先,要有专业的团队。
教育培训行业是一个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的行业,所以拥有一个专业的团队至关重要。
这个团队应该包括教育专家、教师和管理人员等。
教育专家可以提供专业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教师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管理人员可以协调各个环节并提供支持。
只有一个专业的团队才能够切实满足学员的需求,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培训服务。
其次,要有创新的课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训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
教育培训机构应该不断创新和改进课程,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员的需求。
这包括引入新的教学技术和方法,组织实践活动和项目,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等。
通过创新的课程,教育培训机构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再次,在市场营销方面要有亮点。
教育培训机构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有一套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方面,通过广告、宣传和推广等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形象,吸引更多的学员。
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制定合适的合作方案,争取到更多的合作机会。
通过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教育培训机构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学员资源,还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
最后,要注重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
教育培训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只有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服务才能够获得学员的认可和口碑推荐。
教育培训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加强教学评估和课后跟踪,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还要关注学员的需求和反馈,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和困惑,提供优质的服务。
除了以上几个关键因素外,我认为教育培训机构还应该注重学员的个体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
在培训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员的学术成绩,还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关系等。
教育培训机构可以通过举办实践活动、组织团队合作和开展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学员培养综合素质和实用能力。
第二编 企业“做强、做大”的奥秘
第二编企业“做强、做大”的奥秘
在我们对知识资本的基本特性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让我们联系企业的实践,从典型案例中进一步感受知识资本这个“精灵”的神奇吧。
企业往往把“做大、做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做大”,实质就是尽最大可能地增加企业的传统资本,扩建厂房增添机器设备,增加流动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努力跻身中国500强,或者世界500强。
人们往往把“500强”作为规模庞大的象征。
“做强”,实质就是尽最大可能地增加企业的知识资本,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
因此,“做大”与“做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做大”的企业不一定能“做强”;而“做强”的企业必定会逐步“做大”。
由于“做大”靠的是“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已为人们接受和习惯的传统资本,因此,企业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把“做大”上,并且,往往会错误的认为“做大”了自然就会“做强”,结果有可能导致患上“大企业病”,使企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
“做强”靠的是“软件”,是尚未得到人们重视的知识资本。
无数典型实例说明知识资本作为企业的“软件”是极其重要的,是使企业真正“做强”的关键所在。
最新-探索做大做强做活企业的几点思考 精品
探索做大做强做活企业的几点思考探索做大做强做活企业的几点思考近年来,公司始终把企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各级党政领导以市场为导向,四处奔波承揽任务,内部积极推行项目法施工,强化安全质量管理,每年引进一大批大学生,不断增强企业后劲。
最近为整合资源,挖潜增效,又作大手笔在公司内部实行了机构重组合并,对于解决企业自身存在的历史性问题,为公司进一步适应市场,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活力,真正做到全司动员、全面出击、全力以赴去做强做大做活企业。
一、现状与问题、做大做强做活企业对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做大做强做活企业,首先必须有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的思想观念,也就是说,对我们现有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们在铁路局体制下形成的求稳怕乱、不思进取、怨天尤人、等待观望、因循守旧、“等、靠、要”的思想始终牢牢束缚着我们的头脑,看起问题用老眼光,办起事情用老程序,干起工程用老办法,生搬硬套,坐而论道,这些沉疴积弊就好像“绊脚石”一样,严重制约着做大做强做活企业奋斗目标的实现;其次,光有思想认识上面的转变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辅以素质的提高,这对广大干部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实现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机关办公自动化,人才管理网络化,物资管理信息化等等工作,这些都要求我们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技术业务能力。
从目前工程系统的人才资源现状来看,高、精、尖技术人才匮乏,专业技术人员断层,以及长期密集型劳动形成的大量低技术群体,一直都是制约工程系统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主要障碍,因此,仅凭我们现有的科学文化素质,难以把企业做大做强做活。
、做大做强做活企业对干部职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总提出“要把总公司建设成为建筑业排头兵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的奋斗目标,这个伟大的目标既鼓舞人心,也催人发奋图强,企业要跨越式发展,这对发挥新形势下干部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了迫切要求。
做大做强的哲学思考
做大做强的哲学思考做大与做强,中国的企业一直在争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万科成就做强与做大博弈中的胜者。
早在2002年,深万科总经理郁亮就谈到:未来十年万科的中长期发展是“有质量的增长”,持续领跑房地产行业。
而在更早前的1992年,王石便提出了万科超过25%的利润不做。
1988年深圳万科成立后,于1991年在深交所挂牌交易,成为大陆首批公开上市企业。
万科当时除了销售仪器,还有零售、代理等各类毫无联系的业务,房地产也是其中之一,在经过做大与做强的博弈后,1992年王石决定全面转型,砍掉一些不相干的项目,一心只做房地产,也就有了万科超过25%的利润不做的说法。
而另外一个实达,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作为一个上市公司,把“做大”定为自己的战略,落得个因连年亏损而被ST。
首先,以“做大”为目标违背了一个上市公司最基本的经营目的,反映出实达和目前许多的“上市”公司上市的目的不纯,没有把资产安全和资产收益放在应有的位置;其次,以“做大”为目标太宽泛,对企业的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方式和融资政策等没有足够的约束,不能够防止高层管理者采取冒险等激进行为。
如果以“做大”为目标,那么最容易的就是什么都做,逮住什么是什么,包扩所有的行业、每一行业都纵向一体化,每一个产品都参与全球竞争,而且全部采用购并的方式,战线拉长,全线危机。
笔者认为,对于做大与做强,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先做强、后做大先做强,后做大,大而不强是虚胖,虚胖的企业难以做强、做久。
对此,中国已有太多迅速膨胀,然后又迅速崩溃的例子,从早期的“三株”、“巨人”、“亚细亚□”,到今天的“江龙控股”与“飞跃缝纫机”,大而不强的企业在中国枚不胜数,即使一些领先地位的企业的根基也是非常薄弱的。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讲,做强才是根本,做大不过是结果,外在表现而已。
只有做强的企业才会真正做大,一个企业能否最终做大,要受很多条件限制,如人文、社会环境、国家发展、世界经济状况,以及行业本身的特征。
对“做大做强”的认识
对“做⼤做强”的认识
“做⼤做强”这句话,我听的太多了,我亲眼见到⼀些⼤规模的企业倒闭的很惨,“越⼤就越惨”,这是铁的事实。
也见过⼤规模的企业效益很好,“财⼤⽓粗”,各及党政领导都爱往那去搞调查研究,爱去那抓典型。
“做⼤做强”⼀般是针对企业说的,从字⾯上理解,好像把企业做⼤就能做强的意思,其实爱说这句话的⼈⼀定不是“⽩⼿起家”的企业家,可能是被任命的领导者。
“做⼤做强”的提法是⼀种美好的想象,我看很适合⼀些国有垄断企业。
在当今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部分客户的信赖认可,是企业成功的决定因素(不存在市场竞争的⾼度垄断企业除外)。
当你“做⼤”后遇到不测时,会⼤伤元⽓,会⼤裁剪,甚⾄很快倒闭;有些“适度规模”的企业抗风险的能⼒就会强得多;有些⼩企业遇到风险时,却显得灵活,很快就调转了“船头”。
我认为,做企业还是“适度规模”为好,即使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了“⼤规模”,“机会”之后也要向“适度规模”发展。
所谓“适度”就是包括抗风险在内各个因素之间最佳选择的“适度”⽽不是每个区域的规模越⼤越好。
基础实,后劲⾜,效益好,抗风险能⼒强,有长期发展潜⼒,就是“强”的表现。
要知道犯“⼤”⽽“弱”的病是⾮常痛苦的。
有的时候企业“弱”的根源就是“⼤”的表现。
那种“⼤⽽全”,过去就有深刻的失败教训。
我始终认为,⾃负盈亏的企业“适度规模”经营仍是好的选择。
企业做大、做强的法则
2、路透法则 只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才能做到别
人做不到的事情。
常识永远不是真理。做生意要懂得必要的 常识,但常识永远不是真理。在许多人来说,他 们的成功并不局限于对常识的理解与应用,而是 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看到赚钱的商机。
3、莫西尔法则 战略的真正实施,要以决策来保证。
重视员工的非常规决策。一个出色的管理者, 总敢于并善于接受员工独到的见解。员工的许多 建议与决策,会弥补高层决策的漏洞与经营战略 中的一些空白。
5古德法则应该认真反省一下自己把对自己强烈的关心以及对他人的漠视相互比较这样无论对任何阶层的人物都能把握住必要的原则
企业做大、做强的法则
1、普赛尔法则 思虑太多,会阻碍迅速做出决策。任何一项
正确的决策,都是现在做出来的。 Biblioteka 好的决策,也经不起拖延。在做决策时,
尤其是在做关系到公司发展前景的决策时,时间 即是商机,即是一切。不负责地消磨自己的决策 时间,不只是在懈怠自己的工作,而且也是在为 事业自掘坟墓。任何一项卓有成效的决策都是在 现在做出来的。
4、沃尔帕特法则 超凡的结论,需要超凡的证据。
不要轻易决定。只有慎重地对待这种压力, 慎重地审时度势,才会改变束手无策的窘迫,才 会做出一项正确的决策。
5、古德法则 应该认真反省一下自己,把对自己强烈的
关心,以及对他人的漠视相互比较,这样,无论 对任何阶层的人物,都能把握住必要的原则。
拥有员工的头脑。在与下属,或是其他人员 进行沟通前,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一些 问题,只有把握别的观点,才会得到最好的沟通。 如果能够处处站在下属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即使 是最棘手的工作也都能迎刃而解。
先做强再做大的观点
先做强再做大的观点先做强再做大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其主要目标是在取得强大竞争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和影响力。
这一思想可以应用于各个层面,包括企业、行业、国家乃至全球。
在企业层面,先做强再做大意味着企业在追求规模扩张之前,首先要在自身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努力成为业内的领军者。
这需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品质提升、市场拓展等手段,打造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并赢得客户的青睐。
只有在实力强大的基础上,企业才能更好地利用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进而实现快速发展和市场份额的扩大。
在行业层面,先做强再做大的策略意味着行业内的企业应该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引领行业的发展方向,并借助规模优势实现行业的整体提升。
这需要行业内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破解技术难题,促进技术进步,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只有先取得行业的领导地位,企业才能更好地利用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实现更大规模的经营和更大的市场份额。
在国家层面,先做强再做大的思想意味着国家需要通过提高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取得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这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民众素质、改善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只有在国家实力强大的基础上,国家才能更好地应对国际竞争与挑战,实现更大范围的发展和更高层次的经济繁荣。
在全球层面,先做强再做大的理念意味着在全球化竞争中,国家和企业应该通过加强合作与竞争,实现整体实力的逐步提升。
这需要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以及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措施,使得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更加均衡和可持续。
只有在全球经济竞争的基础上,国家和企业才能够实现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的发展。
综上所述,先做强再做大是一种重要的发展思想,适用于不同层面的经济实体。
通过注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企业、行业、国家乃至全球能够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并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
这一思想的实践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促进合作与竞争的良性循环,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做大做强根本不是问题!
做大做强根本不是问题!1、把企业做强做大,要问安不安。
做大时很安你就大,做小时很安你就小,为什么一定要做大呢?不一定要做大。
因此企业的规模大小根本不是问题。
大有大的好处,小有小的优点,各得其安。
有人说企业做大才是好的,我不太赞成这种观点。
企业做强就是准备要弱,其实倒闭的都是那些做大而不安的企业。
2、一个老板,最在乎干部什么?有的人说,能干。
能干有什么用?仅仅是能干,迟早把老板也干掉。
有人说,忠诚,我请问你,怎么看出衡量他忠诚不忠诚,有标准吗?所以说,都不是,老板真正在乎的是,你的心中有没有我!中国人最在乎人家心中有没有你。
但是,你要跟老板说,我的心中有你!那也完了。
3、凡是有话就说,有能力就表现的人,大概一辈子都在基层。
到了中间这层,就变成了能,所以我们讲能干能干,就是干部才能够能干,老板不可以能干,老板能干,就叫做冷板,就是做冷板凳。
公司管理跟打仗是不一样的,打仗是强将手下无弱兵,而公司管理是强将手下皆弱兵。
4、中国企业,没有所谓制度问题。
全都是人的问题。
制度不过是在没有做好用来推卸责任的理由!说难听一点,很多制度根本就是,制别人于死地,度自己上天堂。
5、任何改变,一定会有人抗争。
抗争的人是谁?就是享有既得利益的人。
所以,权宜变通的时候,不可以损及他人,以免受伤害的人起而抗拒,甚至全力破坏。
这就要考虑,如何让他人的正当权益获得相当的保障,如何把他人的损害降到最低。
6、激发员工的工作意愿是管理者的首要任务!中国人只有一个关键,就是愿意不愿意。
什么叫生产力?外国的解释对我们是没有用的,中国人的生产力,就是我愿意。
我愿意,生产力就高;我不愿意,生产力就低。
所以说,管人不如理人,理人不如安人。
怎么安人?就是你要关心他。
中国人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人家关心他。
你关心他,他的心就被你关住了。
他就死心塌地的努力工作!7、作为领导者,如果认为员工有问题,那他就真的有问题,没有问题也有问题。
而且既然你认为他有问题,那他干脆真的表现出有问题给你看。
企业为什么要做大做强
企业为什么要做大做强人们常说大公司大到死不了,英文是T oo big to fail。
这并非虚言妄语,中小企业死了就死了,通常不会有人呼吁国家救助,但是大公司不同,特别是雇员上万的巨无霸企业。
一旦周转失灵,即使自己不求救,政府也会主动施以援手。
因为政府关心就业问题,关心社会稳定。
通用汽车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企业做大做强的动机,首先来自于企业家的人性,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同行的尊重,希望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中名列前茅,这可以部分解读企业家追求卓越的个人欲望。
如果抛开人性化的理由,从超越国家的大宏观视野来研究企业做大做强的动机,最重要的动机有三:其一是逃避死亡威胁,其二是逃避社会责任,其三是追求规模效益。
大到死不了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分析企业和国家的关系,大企业的“大”包含着社会责任,也就是企业与国家分担的责任。
企业的一般社会责任,绝非企业家的逢场作秀和慈善捐赠,而是纳税和就业。
虽然纳税和就业的社会责任不分企业大小,但由于大企业的员工人多势众,有群体效应,所以才产生了企业大到死不了的政府救助之责。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教授研究发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中有一个规模收益递增的趋势,所以企业追求规模扩张,特别是超越国界的规模扩张,激发了企业做大做强的经济动机。
规模效益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品牌共享、资源共享、谈判实力等等。
克鲁格曼教授用规模收益递增的原理解读现代国际贸易的新趋势,提出了他的区位经济优势定理。
传统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是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差异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但是,现代国际贸易增长的主流却不是互通有无,而是互通“有有”,先天的要素禀赋差异逐渐让位于后天的区位优势之别。
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在追求做大做强的基础上提高了规模效益,改变了传统国际分工的区位优势。
这种配置模式,让大企业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间。
从“大”到“强”企业的规模越大越不透明,越大越容易潜伏过度风险。
但从超越国家的大宏观经济角度来看,企业做大做强的结果是:优势高于劣势,收益高于风险。
做大做强的经济学思考
做大做强的经济学思考强和大这两个字常放在一起组成“强大”一词被使用。
每个国家、每个经济组织、每个家庭和每个人,都希望自身强大,而不会因反之的软弱而可欺。
还在美国建国之初,在制宪过程中,针对各州代表及人们对联邦与邦联的纷争,力挺联邦的律师兼外交家约翰?杰伊(John Jay)以古罗马执政官普布利乌斯的名字为笔名在《独立时报》上撰文,告诫纽约州的人民,“大家知道,一个团结的强国提出的道歉、解释和赔偿,往往被认为满意而被接受,如果是一个无足轻重或弱小的州或邦联提出来的话,就会被认为不满意而加以拒绝。
1685年,热那亚州得罪了路易十四之后,曾竭力去抚慰他。
路易十四要他们派遣首席执政官,由四名参议员陪同到法国向他请罪,接受他的条件。
他们为了和平,不得不屈从这种要求。
难道路易十四能在任何时候向西班牙、大不列颠或任何其他强国提出这种要求或得到这种屈辱性的表示吗?”强大这个词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解认知。
一是大而不强。
在讨论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时,人们大多理性地认识到,中国目前的经济量大而不强,有点虚胖,更有人将中英鸦片战争前和中日甲午战争前冲突双方的经济总量进行对比,得出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数倍于对手,但中国并未摆脱战败的命运。
当前中华儿女普遍期盼,中国应尽快由经济大国转变为经济强国。
再是强必大,大必衰,强和大难以持续结合。
强一般得由竞争取胜,特别是创新性竞争;由强到大,是一个自然的聚合过程,强必大是一个规律,历史上任何事物很少有强而不大的;但大到一定程度,由于其内在的优越性和利益冲突,其创新和竞争的动能会相对减弱,因而会出现缓慢的衰退。
一个国家和一个经济组织的发展轨迹大致如此。
不过,福特的装配线产生了三个现象,一是劳动者的平均素质因对知识需求的简单化与标准化而相对下降。
即机器减少了对人类智巧的需求,福特把人类变成大型工业企业中的齿轮。
福特的大规模生产模式降低了成本与价格,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其流水装配线让教育程度低的美国人也可以工作,类似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当时底特律的其他充满市场活力的汽车公司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大做强的哲学思考
做大与做强,中国的企业一直在争论!
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万科成就做强与做大博弈中的胜者。
早在2002年,深万科总经理郁亮就谈到:未来十年万科的中长期发展是“有质量的增长”,持续领跑房地产行业。
而在更早前的1992年,王石便提出了万科超过25%的利润不做。
1988年深圳万科成立后,于1991年在深交所挂牌交易,成为大陆首批公开上市企业。
万科当时除了销售仪器,还有零售、代理等各类毫无联系的业务,房地产也是其中之一,在经过做大与做强的博弈后,1992年王石决定全面转型,砍掉一些不相干的项目,一心只做房地产,也就有了万科超过25%的利润不做的说法。
而另外一个实达,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作为一个上市公司,把“做大”定为自己的战略,落得个因连年亏损而被ST。
首先,以“做大”为目标违背了一个上市公司最基本的经营目的,反映出实达和目前许多的“上市”公司上市的目的不纯,没有把资产安全和资产收益放在应有的位置;其次,以“做大”为目标太宽泛,对企业的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方式和融资政策等没有足够的约束,不能够防止高层管理者采取冒险等激进行为。
如果以“做大”为目标,那么最容易的就是什么都做,逮住什么是什么,包扩所有的行业、每一行业都纵向一体化,每一个产品都参与全球竞争,而且全部采用购并的方式,战线拉长,全线危机。
笔者认为,对于做大与做强,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先做强、后做大
先做强,后做大,大而不强是虚胖,虚胖的企业难以做强、做久。
对此,中国已有太多迅速膨胀,然后又迅速崩溃的例子,从早期的“三株”、“巨人”、“亚细亚□”,到今天的“江龙控股”与“飞跃缝纫机”,大而不强的企业在中国枚不胜数,即使一些领先地位的企业的根基也是非常薄弱的。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讲,做强才是根本,做大不过是结果,外在表现而已。
只有做强的企业才会真正做大,一个企业能否最终做大,要受很多条件限制,如人文、社会环境、国家发展、世界经济状况,以及行业本身的特征。
一个强大的企业,必然会逐步发展到一个比较合适的规模。
这个规模可能很大,也可能不大,因为最合适的规模是由企业所在的行业所决定的,可以在行业里成为小巨人。
哈佛商学院西蒙教授所写的《隐性冠军》描述了一大批不大却是很强的世界级企业,他们在自己特定的领域内已经达到了最佳规模,同时拥有霸主地位。
在社会经济领域,强和大也并不一致,例如人们常说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制造业强国,中国是钢铁大国而不是钢铁强国等,就能说明大不一定强。
二、先做大、后做强
先做大,后做强,在做大的过程中解决做强的问题,大也是强的具体表现,做大与做强联系在一起,并认为企业做大与做强是一致的,一个企业做大的过程就是做强的过程。
国际上按照销售收入进行排序的前500名大企业,习惯上被称为世界500强。
中国绝大部分资源型产品,基本上都是靠着先做大,后做强。
根据2008年的中国十大企业排名,基本上全部属于资源垄断,不外乎资源垄断型企业,其中包括牌照资源、号码资源等这些在市场准入方面的垄断。
在企业做大之后,产生了规模效应,并相应提高了进入门槛,更加突出垄断的优势。
在今天,大企业在防止被国外兼并重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兼并重组一方面壮大了自身的力量,另外也削弱了竞争对手。
三、做大与做强的辩证统一
过分强调企业先做大后做强,或先做强后做大都是不合适的。
做大和做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统一于企业发展全过程之中。
并没有严格的标准来界定企业做大到什么规模才开始做强,也没有严格的标准界定企业做强到什么程度才开始做大。
做大和做强可以相互促进、补充。
一方面,做大为做强提供物质基础和条件,一些社会资源也会向大企业倾斜,的如研发资金。
并且一般来说,企业做大会相对增强抗风险能力。
在短期内,当做大的机遇到来时,企业应抓住机遇扩张规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做大可以有效消灭竞争对手。
另一方面,从中长期来说,只有竞争力强的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才能做大,否则,在做大的过程中,会被累跨。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经济效益,做大和做强都是手段。
但竞争力强的公司往往盈利能力也较强,而企业单纯规模膨胀不一定盈利能力就强。
虽然企业短期内可以承受有较大的销售收入而没有销售利润,但长远来说这样肯定不能生存。
企业关键是要把规模扩张转化为经营效益,竞争力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和命运的所有因果关系中最值得关注的因素。
关于做大与做强,要将公司的经营模式转变为盈利模式,方为长久之计。
互联网也开始从烧钱到自保再到盈利的转变。
只有经营模式而没有盈利模式的企业最终是要淘汰出局的。
在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更应强调稳健经营、也更加强调做强,反对片面的追求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