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第十章

合集下载

道路交通规划基础2四阶段法

道路交通规划基础2四阶段法

口或单位经济指标等)交通产生、吸引量,如假定其是
稳定的,则根据规划期限各交通区的用地面积(人口量
或经济指标等),便可进行交通生成预测。
ü 把现状已有的交通小区的产生、吸引量乘上增长率,得
到各小区未来年的产生、吸引交通量。
ü 增长率法特点:简洁方便。但是增长率确定过于粗略,
精确度较低。
Page 11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与发展预测
步行
自行车 汽车 摩托车
公共汽车 轨道交通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与发展预测
n 阶段三:方式划分
➢ 交通方式划分模型 1.转移曲线:
根据大量的调查统计资料绘制的各种交通方式的分担率与 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曲线。
特点是简单直观。 2.函数模型
线性模型(最为简单) Logit模型
Page 34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与发展预测
n 阶段一:出行生成(交通的产生与吸引)
2. 原单位法: ü 是将单位交通源产生的平均交通量作为原单位,将原单位
与总单位数量相乘而得到整个研究地区的总生成交通量。 ü 常使用的原单位有:居住人口每人平均产生的交通量、就
业人口每人平均产生的交通量、不同类型的家庭每户平均 产生的交通量、不同用途土地单位面积平均产生的交通量。 ü 原单位的现值是从OD调查结果中分析得到。最常用的方法 是函数法。
OD交通量
个人属性
轿车利用层
方式选择层
公交利用层
轿车
公交车
Page 32
@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与发展预测
n 阶段三:方式划分
➢ 交通方式选择类型
3.集计选择:以交通小区为单位
4.非集计选择:以个人为单位
5.二者择一
步行、自行车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及答案解析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及答案解析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及答案解析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结构1. 章节序参照<<城市道路与交通>>2. 题型分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综合题(含作图题.设计等)3. 参考书目绪论一. 简答题1. 城市道路的功能有哪些? 由哪些部分组成?2. 为什么说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3. 城市道路分类的目的和依据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其必要性。

4. 为何要进行城市道路红线规划?5. 城市道路应如何分类?试举各类道路的功能.特点与技术指标说明之?6. 城市交通的基本概念是什么?7. 公路与城市道路在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上有什么不同?二名词解释1. 绿波交通第一、二章一. 填空题1. 设计车速指。

2. 车流密度指。

3. 交通量是指。

4. 道路通行能力指。

5. 小型汽车的外廓尺寸:总长米,总宽米,总高米.。

6. 一条机动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7. 一条自行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8. 一米人行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人/小时。

9. 在平面交叉的道路网上,一条机动车道的实际通行能力常为辆/小时。

10. 常见公共汽车的车身宽度为米,道路交叉口上空,无轨电车架空线净空不得低于米。

11. 自行车行驶时,左右摆动的宽度各为米,一条自行车道净高为米。

12. 交通量观测资料可应用在, , 三方面,其中高峰小时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而年平均昼夜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

1. 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车辆的行驶长度被:(1)平均车身长度(2)车头间距长度(3)停车视距除得的数值。

2. 车辆在高速行驶时, 驾驶员的视野:(1)越来越宽阔(2)越来越近(3)越来越狭窄。

注意力的集中点也(1)越来越近(2)越来越远(3)越来越高。

3. 道路上车速越高,车流密度(1)越大(2)越小(3)先小后大。

三. 名词解释1. 交通量2. 一条机动车道理论通行能力3. 服务水平4. 服务流量5. 动力因素6. 停车视距三. 简答题1. 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如何?2. 城市交通运输的工具有哪些?它们的特点如何?3. 交通工具的尺寸与道路设计的哪些方面有关?4. (结合图示)说明车流密度.车流量.速度三者的关系如何?何者起主要影响作用?5. 外白渡桥宽为三条机动车道,以往两边各一条车道上下行,中间一条车道为自由使用,实际效果不好,后改为上坡两车道,下坡一车道(在桥中央换位),效果较好。

第十章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第十章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第十章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第一节概述一、城市公共交通的含义和结构1.城市公共交通的定义与服务方式城市公共交通,指在城市及其所辖区域范围内供公众出行乘用的各种客运交通方式的总称,包括公共汽车、电车、出租汽车、轮渡、地铁、轻轨以及缆车等。

它是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主体,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改革开放进程中,城市公共交通是国家在基本建设领域中重点支持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

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服务方式从总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1)定线定站服务车辆(渡轮)按固定线路运行(航行),沿线设有固定的站点。

行车班次(或航行时刻)按调度计划执行。

在线路上车辆的行驶方式可分为全程车、区间车、站站停靠的慢车、跨站停靠的大站快车等。

(2)定线不定站服务点车辆按固定线路运营服务但不设固定站点或仅设临时性站点,乘客可以在沿线任意地点要求上下车,乘用比铰方便。

目前在各个城市发展很快的小型公共汽车多数属于这一类。

(3)不定线不定站服务主要指出租汽车服务,其运行线路与乘客上下车地点均不固定,除电话叫车、营业站点要车外,还可在街道上扬手招车。

2.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输工具(1)公共汽车(2)有轨电车(3)无轨电车(4)地下铁道(5)出租汽车(6)快速有轨电车最早出现于本世纪70年代,由于小汽车泛滥成灾,城市交通阻塞,环境污染严重,加上石油危机冲击,一些工业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城市公共交通的作用,于是从技术上寻求对有轨电车的改造,并使之与火车嫁接,从而出现了具有地铁优点而又比地铁投资少、工程量小、施工期短、运行经济的快速有轨电车。

这种新型的快速有轨电车可以在地面专用轨道上行驶,因通行无阻使它的运行准点程度极高。

它在工业发达国家已日益受到重视并得到较快的发展,如美国,德国、日本等。

它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现代化公共交通,又称“轻轨交通”。

(7)城市轮渡与索道轮渡与索道是在城市被江、河分割的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公共交通方式,起着联结两岸过渡交通的作用,使陆上交通不能直接相通的被分割区域得以沟通,在没有现代化桥梁和水底隧道的城市显得尤为重要。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文本目录第一章总论 (1)第二章规划目标 (2)第三章交通发展战略 (3)第四章对外交通规划 (5)第五章物流发展规划 (8)第六章道路网络规划 .......................................... 1. 1第七章慢行交通规划.. (15)第八章公交规划文本 (17)第九章静态交通规划 (21)第十章客运枢纽规划 (25)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27)第十二章附则 (31)图件目录图01 城市区位图图0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图03 市域公路网现状图图04 市域公路网规划图图05 市域铁路网现状图图06 市域铁路网规划图图07 市域航道网现状图图08 市域航道网规划图图09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整合图图10 一体两翼综合交通系统规划整合图图11 疏港交通规划图图12 主城区现状用地图图13 主城区规划用地图图14 主城区空间发展结构图图15 主城区干道网现状图图16 主城区干道网规划图图17 主城区快速路节点控制图图18 主城区现状公交线路图图19 主城区大容量公共系统规划图图20 主城区公交枢纽规划图图21 主城区公交停车保养场规划图图22 主城区公交首末站规划图图23 主城区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图图24 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5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6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7 市域物流园区规划图图28 主城区货运通道规划图图29 主城区道路网络近期建设规划图图30 主城区近期公交优先规划图图31 主城区近期公共停车场规划图图32 远景一体两翼规划用地概念图图33 远景一体两翼快速路网规划概念图图34 远景一体两翼轨道线网规划概念图图35 主城区旅游交通网络规划概念图3、坚持以人为本,引入绿色交通理念,倡导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4、坚持统筹区域交通协调发展,整合共性,统筹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扬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和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扬州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10章 公路网规划

第10章 公路网规划

结点层次划分的主要思想是选取能够反映 结点所代表的小区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宏 观因素发展水平的指标,依据“功能相似” 的原则将入选结点划分为具有不同功能和 地位的几个层次。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 需要将入选结点划分为三个层次:重要结 点、较重要结点和一般结点。结点层次划 分的方法主要有重要度法、动态聚类法等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可选择人口(反映区域活动 机能)、工业总产值(反映区域产业机能)、社 会物资产耗总量(反映社会的运输需求)或商品 零售总额(反映区域的商业功能)三项指标作为 选择公路网结点的定量分析标准。重要度定义如 下:
(2)重要度法在结点层次划分中的应用
应用重要度法划分结点层次的过程是首先计 算各结点的重要度,然后根据结点重要度排 定结点的顺序,进而选择结点。将各结点的 重要度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可以根据经验判 断,按工作需要进行初步的结点层次划分。 为了便于理解和把握,一般分为3-5个层次。 同时,为了判别初步划分的合理性,尤其是 对于中间层次,采用两个过程进行结点层次 的分析判别:一是各层次内结点的鉴别,二 是不同层次间相邻结点的鉴别,以选择其分
公路与其他运输方式 的比较 作用(主干、辅助)以及发展战略目标
经济、政治
国防需要:
联接重要城镇、军事设施的公路,保障作战需要
联接工农业生产基地、重点仓库、形成后勤保障作用
2、原则
全国性的干线公路网:选择的结点一般为大、中城市(省 会城市、直辖市、自治区首府、经济中心城市等)、重要 的沿海和内河港口、航空港、铁路及公路运输枢纽、其他 重要的客货集散地、重要军事战略要地和军事敏感区、重 要旅游城市和陆路边贸口岸
三、路网布局的主要形式
公路网布局的典型形式主要有三角形(星形)、棋盘形 (格网形)、放射形(射线形)、并列形。树权形、条形 以及扇形,如图6-1所示。

202 GB50220-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1]

202 GB50220-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1]
1.0.6.1 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 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 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 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 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 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 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 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 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 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 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 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 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 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 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 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 民出行时耗。 1.0.9 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 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3.3 公共交通车站
3.3.1 公共交通的站距应符合表 3.3.1 的规定。
公共交通站距
公共交通方式 公共汽车与电车 公共汽车大站快车
中运量快速轨道交通 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
市区线(m) 500—800 1500—2000 800—1000 1000—1200
表 3.3.1 郊区线(m) 800—1000 1500—2500 1000—1500 1500—2000
居民出行采用步行、骑车、乘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等交通方式,由这些方式 分别承担出行量在总量中所占的百分比。 2.0.16 交通需求管理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doc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doc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名词解释1、交通流:在道路上通行的车流和人流统称为交通流。

•2车流量:指在单位时间的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车辆数,且常指来往两个方向的车辆数2、小时交通量:一小时内通过观测点的车辆数•3、高峰小时交通量:一天内的车流高峰期间连续60分的最大交通量•4时段交通量(流率):对不足1小时的时间间隔内观测到的交通量换算为1小时的车辆数称为当量小时流率,或简称流率4、流率=n分钟内观测到的车辆数* 60(pcu/h)/ nn为观测时间(一般取5min或15min)5、车流密度:某一瞬时内一条车道的单位长度上分布的车辆数。

他表示车辆分布的密集程度6、车头时距:在同向行驶的车流中,前后相邻的两辆车驶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时间间隔称为行车视距。

7、行车视距:为了行车安全,在道路设计中应当保证驾驶员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能随时看到前方道路上出现的障碍物,或迎面行驶的车辆,以便及时采取刹车制动措施,或绕开障碍物。

这个必不可少的距离称为行车视距。

•7停车视距:指在同一车道上,车辆突然遇到前方障碍物,如行人过街、违章行驶交通事故以及其他不合理的临时占道等,而必须及时采取制动停车所需要的安全距离,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安全距离•8会车视距:指对向行驶的车辆在同一道路上相遇,又来不及错让时,必须采取制动刹车所需要的最短安全距离。

包括反应时间的行驶距离、制动刹车后的行驶距离、完全停止后的最小安全距离8、道路纵坡:指道路中心线(纵向)坡度,坡长则指中心线上某一道路纵坡路段的起止长度。

道路纵坡的大小关系到交通条件、排水状况与工程经济。

•9竖曲线:P77•9、人行道的通行能力:应按其可通过行人的步道宽度计算,通常按一条1M宽的人行带在单位时间的可能通行能力乘上设计的人行带条数而得。

10、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为路肩。

•10道路定线:就是在红线设计或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结合细部地形、地质条件以及现状城市建设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的合理安排,确定道路的平面、竖向线形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并绘制平、纵断面设计图11、展线:在山岭地带,由于地面自然纵坡常大于道路设计容许的最大纵度,就需要顺应地形,适当延伸线路长度线路长度沿山坡逐渐盘绕而上,以到达路线终点。

城市道路规范

城市道路规范

第十章城市道路交通10.1 城市道路10.1.1 城市道路按照其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地下工程管线以及对沿线建筑服务功能等,划分为四级,即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

10.1.2 城市快速路是联系城市各片区间的交通性干路,交通组织采用全部或部分封闭式;机动车道应设置中央隔离带;机动车道两侧不应设置非机动车道;任何单位不得设置直接通向快速路的路口,只允许辅道出入;进入快速路的出入口数量应加以限制,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公里;快速道路与高速公路或其它道路相交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

快速路穿过人流集中的地区,应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

10.1.3 城市主干路是城市各区或组团间的交通性干路,其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应分道行驶,并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分隔带;主干路两侧不宜设置公共建筑物出入口。

10.1.4 城市支路以服务功能为主,承担小区内部及大型建筑出入交通作用并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支路不得与快速路直接相接,如果需要联接时,应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跨过或穿过快速路。

10.1.5 道路网节点上相交道路的条数宜为4条,并不得超过5条。

道路宜垂直相交,最小夹角不得小于45゜。

10.1.6 城市道路交叉口转弯半径(按道路红线计)按下列标准控制:主干道: 20米~30米;次干道: 15米~20米;非主次道路:10米~20米。

10.1.7 机动车出入口距城市道路交叉口、桥隧坡道起止线应大于50米。

10.1.8 居住区道路红线转弯半径不得小于6米,工业区不小于9米,有消防功能的道路,最小转弯半径为12米。

10.1.9 小区主要道路出入口距城市主干道交叉口不小于200米,距次干道交叉口不小于70米(按两条交叉道路的道路红线的延长线交点计)。

10.2 城市道路交叉口10.2.1 道路平面交叉口:10.2.1.1 当主干道与主干道及主干道与次干道相交时,相交道路的红线宽度要相应增加一个等级,其加宽范围从道路中心交叉点为起点200米~250米。

中山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准则规范道路车位篇

中山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准则规范道路车位篇

第十章城市道路交通10.1 城市道路10.1.1 城市道路按照其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地下工程管线以及对沿线建筑服务功能等,划分为四级,即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

10.1.2 城市快速路是联系城市各片区间的交通性干路,交通组织采用全部或部分封闭式;机动车道应设置中央隔离带;机动车道两侧不应设置非机动车道;任何单位不得设置直接通向快速路的路口,只允许辅道出入;进入快速路的出入口数量应加以限制,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公里;快速道路与高速公路或其它道路相交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

快速路穿过人流集中的地区,应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

10.1.3 城市主干路是城市各区或组团间的交通性干路,其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应分道行驶,并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分隔带;主干路两侧不宜设置公共建筑物出入口。

10.1.4 城市支路以服务功能为主,承担小区内部及大型建筑出入交通作用并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支路不得与快速路直接相接,如果需要联接时,应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跨过或穿过快速路。

10.1.5 道路网节点上相交道路的条数宜为4条,并不得超过5条。

道路宜垂直相交,最小夹角不得小于45゜。

10.1.6 城市道路交叉口转弯半径(按道路红线计)按下列标准控制:主干道: 20米~30米;次干道: 15米~20米;非主次道路: 10米~20米。

机动车出入口距城市道路交叉口、桥隧坡道起止线应大于50米。

居住区道路红线转弯半径不得小于6米,工业区不小于9米,有消防功能的道路,最小转弯半径为12米。

10.1.9 小区级主要道路出入口距城市主干道交叉口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起不少于80米,次干道不少于70米。

(按两条交叉道路的道路红线的延长线交点计)。

10.2 城市道路交叉口10.2.1 道路平面交叉口:10.2.1.1 当主干道与主干道及主干道与次干道相交时,相交道路的红线宽度要相应增加一个等级,其加宽范围从道路中心交叉点为起点200米~250米。

顺德中心城区道路交通专项规划第十章-停车规划

顺德中心城区道路交通专项规划第十章-停车规划

目录第十章停车设施规划 (303)10.1 停车规划的意义 (303)10.2 停车规划的出发点 停车现状 (303)10.3 停车设施发展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304)10.3.1 停车设施发展的指导思想 (304)10.3.2 停车设施发展的战略 (305)10.3.3 停车设施规划原则 (306)10.4 停车需求总量预测 (307)10.4.1 需求预测概述 (307)10.4.2 按车辆拥有量估算停车需求总量 (308)10.4.3 按人口估算停车需求总量 (308)10.4.4 按出行吸引模型估算停车需求总量 (309)10.4.5 停车需求总量的确定 (310)10.5 配建停车场的规划 (311)10.6 公共停车场的规划 (313)10.7 路边停车场的规划 (317)10.8 自行车停车场的规划 (324)10.9 停车场(库)的政策、控制措施及建议 (326)10.9.1 适用于各个地区的有关停车的政策和建议 (326)10.9.2 大良核心区的有关停车的政策和建议 (329)10.9.3 关于大良地区提高公共停车场利用率的建议 (330)插图目录图10-1 2020年各个交通大区的公共停车场和路边停车场泊位布置图 (317)图10-2 2005年顺德中心城区允许设置路边停车场的路段示意图 (323)图10-3 路边停车三种方式示意图 (324)表格目录表10-1 顺德中心城区各类机动车停车场所占的比例 (303)表10-2 停车设施供应结构比例表(单位:%) (306)表10-3 2020年顺德中心城区机动车拥有量和折算系数 (308)表10-4 国内部分城市规划泊位总体供应指标(2010年) (309)表10-5 顺德中心城区现状年的停车供需览表 (310)表10-6 顺德中心城区2020年的停车供需览表 (310)表10-7 顺德中心城区现状年建议的停车供应表 (311)表10-8 顺德中心城区2020年的停车供应表 (311)表10-9 顺德中心城区建筑物配建指标参考值 (312)表10-10 2020年顺德中心城区轨道站所需配建停车泊位 (313)表10-11 顺德中心城区2005年各交通大区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建议提供的停车泊位 (313)表10-12 顺德中心城区2020年各交通大区机动车公共停车场提供的停车泊位 (315)表10-13 路边停车场的设置与道路宽度的关系 (319)表10-14 2005年各交通大区建议的机动车路边停车场停车泊位 (319)表10-15 2020年各交通大区机动车路边停车场的停车泊位 (321)表10-16 各种自行车停车场类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25)第十章停车设施规划10.1 停车规划的意义停车规划是整体交通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行车系统一样,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全套课件757P)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全套课件757P)

第1章 行人和车辆基本知识
1.1 行人基本知识
选取1.4~3.7 ㎡/人的空间值作为临界点。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步幅:男性:66.6cm,女性60.6cm,平均63.6cm。
步速:30m/min到130m/min,集中于60~78m/min。
步速还受行人性别、年龄、出行目的和沿街建筑物的影响。
我国多采用“平形式”和“垂直式”。
第1章 行人和车辆基本知识
1.2 车辆基本知识 1.2.2 车辆的停放
停车设施类型:路边停车带和路外停车场。
路边停车场:单边单排的港湾式布置,有时可设分隔岛和通
道。
路外停车场:露天地面停车场和室内停车库。
机动车停放空间需求:净空需求、通道宽度、停放面积。
第1章 行人和车辆基本知识
1.2 车辆基本知识 1.2.2 车辆的停放
净空需求:纵、横向净距及净空高度需求。
通道宽度:车型、停发方式、车辆构造性能和机械性能、司
机水平等。多采用调查和车辆试验相结合的方式。
停放面积:用地总面积按人均 0.8~1㎡计算;地面停车场每
个车位25~30 ㎡,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每个车位30~35 ㎡, 路边停车带每个16~20 ㎡。
第1章 行人和车辆基本知识
1.2 车辆基本知识 1.2.2 车辆的停放
停放面积:单位停车面积与车辆尺寸、停放方式、通道的条
数及车辆集散要求有关。包括绿化、步行道及其附属设施所 需要的面积。 W停 = W道+2W车 A停 = W停×l车/2
机动车的回车用地:设置回车场,方便汽车调头、回转。
第11.2 章 行人和车辆基本知识 车辆基本知识
城市道路是城市中担负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是行人和车辆来往的专用

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第十章(崔新书)

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第十章(崔新书)

不破坏
环境友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 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强调将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 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等多种措施降低对社会的环境影响。
道路对环境的影响:
景观影响 视觉影响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快速路自规划和选线开始,就依照国家环境政策法规进行环境的规划和研究,确定景
A B C
不同轮胎类型(A、B、C型)的轮胎/路面噪音声级测定
噪音声级dB
103.5 103.0 102.5 102.0 101.5 101.0 100.5
菜户营桥~右安门 开阳桥~陶然桥 玉蜓桥~左安门桥 光明桥~广渠门桥 东便门桥~建国门 建国门桥~朝阳门 朝阳门桥~东四十 东直门桥南~东直 东直门北桥~北小 雍和宫桥~安定门 钟楼北桥~德胜门 德胜门桥~积水潭 西直门桥~官园桥 阜成门桥~西便门 天宁寺桥~广安门 白纸坊桥~菜户营
• 二环外环 车速50km/h
• 10.3 噪音要求
• 10.3.1 城市高架快速路(含匝 道)横断面的外缘距两侧建筑物 应符合本规程第8.3.2条的规定, 同时应符合城市环境评价指标要 求。当超过城市噪音规定指标时, 应按环保标准要求设置声屏障。
8.3.2 高架快速路与相邻建筑物的最 小间距应满足下列要求: 1 维修高架桥或建筑物所需空间; 2 防止洒盐、洒水损害所需空间; 3 预防火灾所需防护区; 4 消防车辆通行及架梯所需空间; 5 曲线段视距运行要求空间; 6 环境保护所需空间。
1、大型公共建筑物、水面、滨海岸。 2、名胜古迹,包括风景名胜及文物古迹。
风景名胜: 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 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雅、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 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 文物古迹: 指与名人事迹、历史大事有关而值得后人登 临凭吊的胜地、建筑物以及文物保护单位。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摘要:《城市规划原理》不仅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建筑学、园林、交通工程、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笔者主要针对这些非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特点,以园林与交通工程专业为例,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探索两方面探讨了《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思路。

《城市规划原理》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又因其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也是建筑学、园林、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地理专业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作为一名承担了一些非城市规划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两个方面的难点:一是《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内容庞杂、知识点广泛,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有难度;二是非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既缺乏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储备,又认为《城市规划原理》课不是其专业主干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客观上增加了教学难度。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思考课程内容构成和教授方式方法两个问题,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试图将近几年的心、得体会记述如下,诚望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这些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与城市规划专业不同,并不是培养学生较强的城市规划设计能力,而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理解城市规划体系,掌握各类城市规划编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理解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建设和各个领域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城市规划实施的相关知识和我国的相关法规,拓宽学生知识面,有利于本专业的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运用都要以此为核心。

1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1.1结合专业特点整合教学内容非城市规划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一般是32个学时,使用的教材是中国建工出版社出版、李德华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

与城市规划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安排相比,课程面临着课时少但教学内容繁杂的矛盾,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完教材上所有的内容是不可能的,同时不同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同,对城市规划知识的需求亦不同。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上:第一章:行人和车辆基本知识公路:连接城市乡村,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城市道路:在城市范围内供车辆及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厂矿道路:主要供给工厂矿山运输车辆通行的道路.林区道路:建在林区主要供给各种林业运输的通行道路.乡村道路:建在乡村农场,主要供行人及各种农业运输工具通行的道路.公路分为干线和支线,在公路网中起骨架作用的公路叫干线公路.起连接作用的叫支线公路.城市公路分4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纵断面设计原则:1.保证行车的安全与迅速,一般要求路线转转少,纵坡平缓,在纵坡转转处尽可能用较大半径的竖曲线衔接2.相交道路街坊广场以及沿街建筑物的出入口有平顺的衔接3.在保证路基稳定,工程经济的条件下,力求设计线与地面线相接近,以减少路基土石方工程量4.应保证道路两侧街坊和路面上雨水的排除5.在城市滨河地区,往往要求滨河道路起防洪堤作用,因此路面设计应该高于洪水水位6.道路设计线要为城市各种地下管线的埋设提供有利条件7.综合纵断面设计曲线,妥善分析确定各竖向控制点的设计标高.纵断面设计步骤:1.勘测道路中心线的地面线2.确定道路纵断面的设计线3.绘制纵断面图机动车道的车道数常用偶尔.路段上机动车道的车道数不宜过多,单向车道不宜超过4条一条非机动车道宽度至少4.5M,通常1条自行车道有两辆车时2.5M,三辆车时3.5M以此类推.人行道的布置:1.人行道需要与行车道有明显的区别,以利各行其道2.人行道的布置与道路等级,行人与沿街建筑有联系关系3.城市道路横断面宽度受地形影响,在地物限制时可在两侧做不等宽的人行道或者仅设单边城市道路定线意义:道路定线对于城市建设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要解决道路本身的工程,经济方面的问题,而且要充分考虑道路与周围环境,城市建设现状的配合以及道路景观等问题.——定线原则:1.因地制宜定路线位置2.掌握好各项技术标准3.正确选定平面和立面上的控制点城市道路设施和小品:除了必须的交通设施外,还应具备满足行人安全卫生方便观赏休闲的各类设施和小品等。

《道路勘测设计 》 第10章

《道路勘测设计 》  第10章

与交叉口行驶方向一致。
编辑课件
第二节 停车场设计
一. 机动车停车场设计
1.停车场的布局与规模 2.停车场的设计原则 3.停车场的设计步骤
1. (1)选定设计车辆
设计车辆 小型车 大型车 特大车
设计车辆的外形尺寸
车身长度(m) 4.7 7.0 16.0
车身宽度(m) 1.7 2.5 2.5
编辑课件
第二节 停车场设计
1. (4)确定单位停车面积 ② 垂直式单位停车面积
A 2L0 .5 B C 2B C 2S 2 2
式中:L―――车身长度 (m); B―――车身宽度 (m); C2―――垂直停放时两车前后之间的净距 (m); S2―――垂直式停车通道宽度 (m)。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第二节 停车场设计
一. 自行车停车场设计
① 沿道路两侧对称布置,适用于宽度超过20 m、行人和车辆多的道路上, 一般可获得良好的路面亮度,如图a。 ② 沿道路两侧交错布置,适用于宽度超过20 m的主要道路上。这种布置在
照度和均匀性方面,都比较理想,如图b 。
③ 沿道路中心线布置,这种布置经济简单,照度比较均匀,但易产生眩光, 维修麻烦,如图c。 ④ 沿道路单侧布置,一般适用于宽度在15 m以下的道路上。其特点是经济 简单,但照度不均匀,如图d 。 ⑤ 弯道上布置照明器,一般在曲线外侧或两侧对称布置。在曲线半径小的 弯道上应缩短灯距。 ⑥ 坡道上照明器的布置要适当缩小间距编。辑课件
一. 机动车停车场设计
1.停车场的布局与规模 2.停车场的设计原则 3.停车场的设计步骤
1. (2)选定车辆停放方式 ① 平行式
所需停车带较窄, 车辆驶出驶入方便、 迅速,但占地较长。
编辑课件

城市道路竖向规划

城市道路竖向规划
用箭头表示用地的排水方向; (3)主要干道交叉点的控制点,干道的纵向控制坡度; (4)拟定其他主要控制点(如桥梁、干道与铁路平面交叉的道口、
跨线桥、隧道等)的控制位置和控制标高。 如镇的总规竖向规划!!省规院和其它不一致!!
此外,在编制竖向规划示意图的同时,编写说明书, 以说明分析城市用地的自然地形情况和竖向规划的 示意图,以及坚向示意图中未能充分表明、必须用 文字说明的内容。
打开原规范!!!
7.0.2 道路规划纵坡和横坡的确定,应 符合下列规定:
1 机动车车行道规划纵坡应符合表7.0.2-1 的规定;海拔3000-4000的高原城市道路 的最大纵坡不得大于6%; 机动车车行道规划纵坡 表7.0.2-1
道路类别

最小纵坡(%)最大纵坡(%)最小坡长(m)
快速路0.2
第二、竖向设计的基本原则
3 一般规定 3.0.1 城市用地坚向规划应与城市用地选择及用地布局同时进行,使
各项建设在平面上统一和谐、竖向上相互协调。 3.0.2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应有利于建筑布置及空间环境的规划和设计。 3.0.3 城市用地坚向规划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各项工程建设场地及工程管线敷设的高程要求; 2 城市道路、交通运输、广场的技术要求;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s 城乡规划部分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关于发布《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城乡规
划部分)的通知 建标[2000]179号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GJJ 83-99
3.0.7 同一城市的用地坚向规划应采用统一 的坐标和高程系统。水准高程系统换算应符 合表3.0.7的规定。 水准高程系统换算 表3.0.7 (略)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大学笔记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大学笔记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大学笔记第一章:导论一、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背景与意义1.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的定义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对城市道路网络、交通设施、交通服务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和规划,以实现交通系统的安全、高效、便捷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的重要性(1)交通安全: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

(2)交通效率:优化交通流线,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3)经济促进:良好的交通规划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

(4)环境改善:通过交通规划,减少交通对环境的影响,提升城市居住品质。

(5)社会公平:确保不同群体都能享受到便捷的交通服务,促进社会公平。

3. 我国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的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交通规划主要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为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2)快速发展阶段(1979-1999年):改革开放后,城市交通规划进入快速发展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主要任务。

(3)品质提升阶段(2000年至今):21世纪初,城市交通规划开始注重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强调绿色交通、智能交通和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1. 综合性原则(1)多学科融合:结合城市规划、交通工程、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

(2)多因素考虑:考虑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

2. 可持续发展原则(1)环境保护:在规划中注重减少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2)资源节约:合理利用土地和能源,推广绿色交通方式。

(3)社会公平:保障所有市民的交通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3. 人本原则(1)出行需求:以人的出行需求为导向,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交通服务。

(2)人性化设计:在交通设施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

4. 科学性原则(1)数据支撑:基于详实的交通调查和分析数据进行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10章 道路绿地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10章 道路绿地规划
13
第三节 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的指标和原则
一、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相关指标的规定
(一) 道路绿地率的规定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1775— 1997)中规定: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 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 ;红 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 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二) 行车视线和行车净空的要求 ① 行车视线要求::安全视距,也就是行车 司机发觉对方来车、立即刹车恰好能停车的视距。
9
(十) 中心岛绿地 位于交叉路口上可绿化的中心岛用地。 (十一) 导向岛绿地 位于交叉路口上可绿化的导向岛用地。 (十二) 立体交叉绿岛 互通式立体交叉干道与匝道围合的绿化用地。 (十三) 广场、停车场绿地 广场、停车场用地范围内的绿化用地。 (十四) 道路绿地率 道路红线范围内绿地面积占道路用地面积的比例 (十五) 园林景观路 在城市重点路段,强调沿线绿化景观,体现城市 风貌、绿化特色的道路。
10
(十六) 装饰绿地 以装点美化街景为主,不让行人进入的绿地 (十七) 开放式绿地 绿地中铺设游步道,设置坐凳等,供行人进入 游览休息的绿地。 (十八) 通透式配置 绿地上配植的树木,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 度0.9m至 3.0m之间的范围内,其树冠不遮挡驾驶 员视线交通绿地的功能 (一) 组成城市绿地系统 (二) 保护城市环境 (1)净化空气 (2)降低环境噪音 (3)降低道路辐射热 (4)保护路面 (5)形成生态廊道,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四)用于排除地面水的排水系统,如街沟或边沟、 雨水口、窨井、雨水管等;
(五)为组织交通、保证交通安全的辅助性交通设 施如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岛、护栏等;
2

第十章 城市快速路规划

第十章 城市快速路规划
总体而言,在城市快速路的构造选择中,高架式、隧道式比较常见。这主要是因为快速路的修建很多情况下是针对大城市中心区边缘的长距离、大流量的交通,而在这些地方往往用地紧张,拆迁困难,而高架式和隧道式被选用的情况更多。另外一方面,快速路之所以具备几倍于主干道的通行能力,主要是消除了交叉口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因此很多城市在考虑修建快速路时,是逢路口上跨或下穿,路段保留原有道路断面,即采用地平式。因此在资金约束条件下,地平式快速路也是很多城市的选择。
另外城市快速路出入口设置还应注意保持主线基本车道的连续性,同时在出入口分、合流处维持车道数的平衡。我国城市道路相关设计规范并没有给出城市快速路设置出入口时如何保持连续与平衡的标准,公路相关设计规范互通式立交设计要点中明确给出了车道数平衡的概念和出入口分、合流出车道数平衡公式:
(10-1-2)
式中: ——分流前或合流后的主线车道数;
表10-1-2快速路的基本通行能力与设计通行能力
设计时速(km/h)
100
80
60
基本通行能力(pcu/h/ln)
2000
1800
1700
快速路上的交通属于连续流,因此单向车道设计通行能力可按下式计算[54]:
(10-1-1)
式中: ——单向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基本通行能力(pcu/h),根据设计车速不同而异;
由图10-1-6a可以看出,当采用单向两车道,如果某一车道上的一辆车抛锚或发生交通事故,快速路的单向通行能力立刻锐减为原来的1/2,起初是两个车道变成一个车道通行,但很快将演变为两个车队的头车互不相让而导致全线瘫痪的局面,可见单向双车道快速路运行可靠性是比较差的。而若采用单向三车道或以上,当一个车道出现了事故,其通行能力还保留了原来的2/3,在交通量不大的情况下,交通流可以演变为较大的饱和度的较低的交通流,尚能维持道路的通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1)
第10章 隧道
第10章 隧道
隧道 ---- 地下人工建筑。 栖息洞穴转移通道饮水设施开矿、交 通及军事设施。 在交通运输中的地位及重要性不断提高。 10.1 交通隧道基本要求 城市交通隧道分类 埋置深度:深埋隧道和浅埋隧道 功能:地铁隧道、机动车隧道以及人行隧道 围岩介质:岩石隧道、硬土隧道、软土隧道 以及水底隧道。
第10章 隧道
10.5.1 人行过街地道的结构形式 人行过街地道均为浅埋式地下结构,采用明 挖工法或箱涵顶进工法施工,断面多为矩形 闭合框架。 直墙拱形、双跨矩形闭合框架。 整体浇筑建设、侧墙与顶板分离建设。 10.5.2 人行过街地道的规划与设计 为避免与市政管线的位置发生矛盾,应与关 系综合布置,容许各种关系在隧道顶盖上方 通过。
第10章 隧道
10.2.3 地铁车站的结构形式 10.2.3.1 明挖工法地铁车站 明挖法造价低,影响大; 逆作法 10.2.3.2 盾构工法地铁车站 适用于软土深埋暗挖地铁建设,施工时对周 围影响小。 双圆形盾构车站 最简单,宽度小,可设置在较窄的道路之下。 施工简单,适用于客流量较小的车站。
水底隧道 施工方法
第10章 隧道
10.1.1 隧道工法简介 10.1.1.1 新奥法 新奥法 ---- 在传统的山岭隧道暗挖法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主要理由锚定螺栓与喷射混凝土 形成支护结构,充分发挥围岩介质的自身强 度,进行现场监测管理。 对城市交通隧道而言,优势为断面可自由选 择,断面可扩大(缩小)甚至分叉。 是在岩石介质中的标准工法,现阶段和其他 辅助工法结合已推广应用至各种围岩介质中。
第10章 隧道
10.4.2 水底隧道的规划设计 根据河流宽度比选桥梁和隧道两种方案。 桥隧比选考虑:河道的通航要求、施工工程 量及施工难易程度、综合造价(拆迁费用、工 程造价、管理费用、完工后的使用费用等)、 对城市环境与景观的影响。 10.4.2.1 隧道选址 应具有良好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宜建在河流顺直、河床较窄、水深较浅、无 深槽的地段。
第10章 隧道
10.2.2 地铁区间隧道的结构形式 结构形式与施工工法、隧道的埋置深度、工 程地质条件、隧道沿线周围建筑的分布于结 构形式等密切相关。主要由施工工法决定。 明挖工法、盾构工法、矿山法、顶进工法等。 明挖法造价低,影响大; 盾构法主要适用于在软土地层地区修建; 矿山法适用于硬土及岩石地层地区修建地铁, 可建设单线或双线地铁隧道。

第10章 隧道
10.1 交通隧道基本要求 城市交通隧道规划包括确定断面的大小以及 平面布局、纵向坡度等要素,这些因素与隧 道的施工工法密不可分。 传统矿山法
山岭隧道 施工方法 矿山法(钻爆法) 掘进机法 明挖法 地下连续墙法 盖挖法 浅埋暗挖法 盾构法 沉埋法 盾构法 新奥法
隧道施工方法
浅埋及软土 隧道施工方法
第10章 隧道
10.3.2 地下铁道线路规划调查 拟订线路走向时,必须对车站和区间隧道的 位置和埋深,隧道的基本断面形状、施工方 法等做初步确定。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构筑(建筑)物情况 沿线地区地面建筑物的相关信息 施工工法调查
第10章 隧道
10.4 水底隧道 水底隧道 ---- 修建在江、河、湖、海水面以下 应用于交通的隧道构筑物。 10.4.1 水底隧道形式 横断面形式根据所通行的交通的种类、交通 量、埋置深度、跨越河段的地质条件和所采 用的施工工法所确定。 重要航运河道:盾构法以及新奥法。沉管法 主要用于修建大断面水底隧道。新奥法主要 适用于岩石围岩介质条件。
第10章 隧道
10.5 人行过街地道 人行天桥造价低,施工简单、易建造,建成 后易拆除,但对地震及人防设防城市应避免 人行天桥倒塌堵塞交通。 城市重要广场、景观轴线等道路不宜建人行 天桥。 商业中心以及人流较集中的地区,人行天桥 可与周围商业设施及公共建筑古铜。 人行过街地道埋置较浅,上下比人行天桥省 力,不影响城市景观,使用效果较好。
第10章 隧道
10.2.3.2 盾构工法地铁车站 立柱式车站 施工工序多,工程难度大,造价高。 也成为眼镜形车站。 10.3 地下铁道线路规划 10.3.1 地下铁道线路规划的一般原则 必须满足城市客运要求,兼顾土木工程技术 及城市土地的综合利用。 尽可能与城市主要交通量向相吻合。 车站间距。
第10章 隧道
10.1.1.3 顶进工法 包括箱涵顶进工法与顶管工法。 箱涵顶进工法主要用于城市中建设穿越铁路的 地下人行通道与车行立交隧道; 顶管工法主要用于建设各种市政隧道,也可用 于建设小断面的人行短隧道。 10.1.1.4 沉管工法 主要为修建水底隧道时采用。断面可自由选择。 城市中有废弃船坞或修建大断面水底隧道时首 选。
第10章 隧道
10.2.3.2 盾构工法地铁车站 双圆形盾构车站 工期与造价均优于其他形式盾构车站。 三圆形盾构塔柱式车站 两侧为形成隧道,中间隧道为集散厅,用横 向通道连接3个隧道。 适用于中等客流量车站。 立柱式车站 最典型的岛式站台,多为三跨结构。 总宽度较窄,能满足大客流量需求。
第10章 隧道
10.4.2.3 出入口位置的选择 是关键问题之一,影响主隧道长度、工期及 使用状态等。 应与城市河岸建筑及街道规划通常考虑。 考虑城市路网的衔接、施工场地、拆迁量以 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工程地质水文条件。 避免阳光直射出入口。 出入口附近应能设置停车场。 出入口标高应根据详细而周密的水文调查。
第10章 隧道
10.5.2 人行过街地道的规划与设计 建设时序上最好与街道、道路的改建同时进 行,以成为永久性的交通设施。应与地面街 道的改造以及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 统一规划。 规模较大的人行过街地道,在规划阶段应使 之与各种地下公共空间相互连通,以最大限 度的发挥地下空间在城市中的综合效益。 人行过街地道与地下轨道交通系统、地下商 业系统相互配合,形成地下步行道系统,极 大改善了地面交通状况。
第10章 隧道
10.5.2 人行过街地道的规划改建而建设的人行过街地道与地 下商业、地面公共建筑相结合,形成了具有 交通和商业双重功能的综合体,较功能单一 的人行过街地道,使用效果更为明显。
第10章 隧道
思考题: 1、简述城市道路隧道基本要求。 2、简述地铁隧道的规划设计方法。 3、简述地下铁道线路规划的一般原则。 4、简述水底隧道的规划设计方法。 5、简述人行地道的规划设计方法。
第10章 隧道
10.1.1.2 盾构工法与ECL 适用于软土和硬土地层中的隧道暗挖工法, 盾构工法采用预制混凝土管片,ECL工法采 用现浇混凝土衬砌。 在城市中对上部建筑沉降有严格要求的地区 可选ECL工法。 两者均在两端设置工作井分段施工,对无法 建设工作井的地区不适宜。 盾构法隧道断面常为圆形。
第10章 隧道
10.4.2.2 水底隧道的平面线形 主要有“S”形与“一”字形两种形式 “一”字形:线路段,运行费省,适用于河 流两岸为平原或丘陵地区;多山地区不宜采 用。 “S”形:有利于降低出入口标高,缩断隧道 长度,使出入口连接圆顺,便于组织光线过 渡;出入口朝向不同,利于战时防冲击波; 弯道长,行车条件差、施工复杂。 根据地形、地质、水文、经济、运用条件等 反复比选,技术上应与其相连接线路的技术
第10章 隧道
10.1.2 城市道路隧道基本要求 尚未制定统一规范。 内部“建筑限界”的形式与尺寸必须满足隧 道通行交通工具的净空要求。 纵坡、平面线形、车道设置、通风设施的要 求。 出入口的规划与设计。 通行能力。 特殊地区的城市隧道。
第10章 隧道
10.2 地下铁道隧道 1863年,伦敦建成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 我国北京20世纪60年代第一条地下铁道。 1993年《地下铁道设计规范》(GB501572003)。 10.2.1 地铁隧道基本要求 地下铁道由地铁车站、区间隧道(或地面线、 高架线)以及地铁车辆段组成。 单线地铁隧道和双线地铁隧道两种基本形式。
第10章 隧道
10.4.2.1 隧道选址 建设既要有利于经济发展又要兼顾战备要求, 尽可能避开战略目标集中的地区,尽量做到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战备效益 的统一。 应考虑与城市路网结构及道路交通系统的协 调。 10.4.2.2 水底隧道的平面线形 对建成后运用条件好坏关系极大,取决于隧 址的地形地质特征与城市道路网的连接条件 等主要因素。
第10章 隧道
10.1.1.5 明挖工法 包括箱涵顶进工法与顶管工法。 主要用于在土层中修建各种隧道,断面形式 可自由选择,长度不限,甚至可以用于修建 整条地铁线路。 造价较低,但对城市交通、沿线建筑物以及 城市环境等影响较大。 城市里有旧河道修建隧道时,明挖工法为首 先工法。 天津、东京、蒙特利尔、汉堡为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