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提纲(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绪论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概念: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P1)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经验汇编。
(P3)
2、教育学的发展。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P4-P5)
3、孔子: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弟子编撰的著作《论语》之中(P4)。
4、教育学进入独立形态阶段的时期:正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上升时期(P4)
5、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等教育观点(P6)。
6、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有: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
(P9-13)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
(P16)
2、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P17-20)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能动性。
(P34)
2、人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
别差异性和整体性。
(P33-34)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P44-P51)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P52)
2、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P52-53)
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制约教育的性质、制约教育的宗旨和
目的、制约教育领导权、制约受教育权、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P53-55)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不同于生产、经济与政治的特点主要在于,它是一种有意识培养人的活动,通过培养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P68)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所谓“全面发展”,是指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
(P104)。
2、新时期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P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6,是目前通行的教育目的最规范的表述)
4、教育目的概念: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P83)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1、学制概念: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P114)
2、1902年“壬寅学制”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
1904年“癸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P124)
第六章课程
1、学科课程概念: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2、活动课程概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P139)
3、当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P153)
4、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教学大纲。
第七章-第九章教学
1、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是教与学两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
(P161)教与学的矛盾是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2、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P163)
3、赫尔巴特: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
(183)
4、学生掌握知识的阶段:①引起求知欲②感知教材③理解教材④巩固知识⑤运用知识。
⑥检查知识、技能、技巧。
(P184-189)
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统一;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相统一;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
(P200)
6、教学原则概念:是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P211)
7、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P212)
8、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P238)
9、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我国以班级上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
(P250-252)
10、班级上课制概念: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它萌芽于16世纪初。
11、综合课:在一节课里须完成两项或两项以上任务的课(P254)
1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要写好几种计划,其中要重视写好课时计划,即教案)、上课(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与批改、课外辅导、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上课是中心环节。
13、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P269)
14.一堂好课的标准有:①目的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适合④组织合理
⑤语言清晰⑥态度积极(可参考P264)
第十章德育
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P300-P306)(1)德育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中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转化过程4、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2、德育原则。
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积极引导,正面教育为主;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注意学生年龄特证和个性差异;在集体中进行教育;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P306-320)
3、德育的途径:有七个基本途径,课外活动是其中的一个途径(课外活动具有兴趣性、自主性等特点)。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P321)
4、德育方法:说服、榜样、锻炼、修养法、陶冶、奖惩和制度。
(P329)
第十一章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他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P423)
2、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班集体也是促进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班集体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P425)
3、学生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P426)
4、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①明确的奋斗目标②健全的组织系统③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纪律④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全体班干部)⑤正确的舆论与优良的作风与传统(P426)
5、如何培养班集体:①确定集体的目标②健全组织,培养班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③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④培养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429)
6、个别教育的对象:后进生、一般生、先进生。
(P430)
7、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主要方法:①观察②谈话③分析书面材料④调查研究(434)
第十二章教师
1、教师的职业(劳动)的特点: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P445)
2、教师的基本素养: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P455)。